第一篇:陶艾春 读书心得
读《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有感
安峰初级中学 陶艾春
这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都发了一本书---《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尤其是对奋战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有许多启发之处。全书分五章,开篇介绍蔡林森的成长历程,结语是专家们的评述。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详细地介绍了先学后教的应用价值,教学法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的操作方法,理论基础等等。这书里精辟的理论知识与详尽的案例描写为读者撩开了先学后教的神秘面纱,看完此书,不禁感慨: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书还可以那样教,原来学生可以挖掘那么大的潜力。
开篇文章《成长历程》让我初步了解了蔡校长其人:一位68岁的老人,吃了一辈子苦,到了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却依然选择吃苦。他在书中提到,他的人生观是:人活着,就是要吃苦,就是要自学。这样才能成人、成才,才能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一辈子吃苦,一辈子自学,一辈子创新,就一辈子幸福,一辈子快乐。正是他的“吃苦论”造就了两所本不为人知的农村、民办学校——洋思和永威。因为他选择吃苦,所以他亲临“战场”:在永威,从小学到初高中各门学科,他轮番地听、评,每天听评四五节到七八节。唯有学会吃苦才能取得成就,终身幸福。里面的警言妙句给予读者很大的触动,那字里行间行走一种力量,启蒙人的意识,奋发人的心智。他说:我主动地自己学,碰到不会的,就请教别人。
当教师的本领都是在实践中靠自己吃苦学出来的。在困难的时候,我选择了吃苦。在成绩面前我还是选择了吃苦。退休后,怎么办?依然选择吃苦。看了蔡林森成长历程的介绍,思及自身,羞愧与不安在涌动。人生睿智的哲思在开篇之处便紧紧地拉住了人的目光,促使人接着去阅读,去了解,一个如此全身心投入教育中发明的先学后教有何精妙之处,吃苦的背后是什么?是一种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品质,是一种遇到困难不放弃、不服输的劲头,是一种想方设法解决创新的干劲。
蔡林森曾明确提出:自主学习不能“轻轻松松”,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探究学习不能“扔掉书本”。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传统的评课也只注重评“教”。蔡林森认为,效果是评课的唯一标准,效果好的课就是好课,效果好的标志就是全过程让学生积极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这里的效果,既 包括知识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求;既包括课堂教学中每一环节的阶段性效果,也包括一堂课的终结性效果。作为一线教师,面对日复一日繁杂的教学事务怎么办?碰到知识反复讲解学生仍然出错怎么办?碰到学困生接受辅导成绩不提升怎么办?我想这都需要一种蔡校长的“吃苦论”来支撑。
经过多年实践,蔡林森和洋思初中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到永威之后,蔡林森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基础和不同学段的学生,继续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他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基本原理,在数学、常识课教学中实行了“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的“四个一”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教学中采用了“比读书、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的“几个比”教学模式。每一个“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所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总是在某种场合适用,某种场合不适用。但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越俎代庖,这些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先学后教”的可贵之处,在于让学生走在教的前头,让学生先探索,先体验,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产生障碍,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先学”势必把学生一开始就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成为“后教”的依据及重点。这样的教不是盲目的,不是随意的,势必使以学定教的理念和原则落到了实处。其实,这一模式,不仅是“先学”,而且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所以“先学后教”不仅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更是突显和落实教学核心的问题。无疑这是正确的,是科学的,是先进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典的先学后教的模式基本分为4个模块,8个小环节:辅助环节(约一分钟),先学(约15分钟,包括读书看书,检测练习或提问),后教(约10分钟,兵教兵、师生讨论),当堂训练(约20分钟)。从这个教学模式里不难看出,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整堂课教师讲的时间只要短短的几分钟,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便是以学生自学、自己练习为主。试问,长期以往,学生的思维该是得到多大的提升,他们的那种探究的意识得到多大的发展?长期接受此法训练的学生将有着无法估量的前景。这几年来,我和老师们听课后都有一个共识: 2 越是会授课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少,越是不会讲课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卓越的教师,更是讲课“画龙点晴”的高手。
当老师们还在会“减负”与“提质”纠结的时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已然为我们提供了减负与提质并行的轨道。这种教学法唤醒每个学生的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能够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学习力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成了学习的主人,都有了责任感,都能像竞赛那样紧张地看书、练习、更正、讨论,最后又像竞赛那样当堂完成作业。这样课堂上有静有动,静中有动,学习效率就特别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能够达到堂堂清,能够“培尖”“补差”。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仅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达到不教,还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了课堂的有效性,并做到了课前不预习,课后没作业的学生课业减负。
在我的耳边,不时响起的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殷殷要求;在我的脑海,不时萦绕的是钱学森的沉重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我的身边,不时发生的仍是“满堂灌”、“题海战”、“疲劳战”和“消耗战”;是我研读蔡校长新著的最大收获,相信也是蔡校长的最大心声:教学必须革命!
课堂要尽量减少老师的讲,只有老师的不讲,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不教才是教,永远坚信学生学的自觉和能力,时刻警惕老师的教变成越俎代庖,才是教育的真智慧。理解和运用知识都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相当的练习,就很难说理解得多好,更谈不上形成能力。老师不过是课堂的影子,而且是自我极度克制的影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探索出一种符合我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篇:读书心得。林艾
读书心得体会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它是一本增强教师教育理论积淀,丰富教师教育理论底蕴,成就教师个人品质,落实我校实验课题要求,‚营造书香校园,建设精神特区‛的一本受益终生的书籍。在其一书中,雷夫老师那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这不仅仅对于教师,对于党员的我们更是至关重要。
作为党员的我们,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的宗旨,做到大公无私,勤俭廉政,享受权利的同时时刻谨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在一书中,它指出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忽视过程中的人心人性,这些都是不符合教师的。我们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他们,时刻以学生为主,做到教学不分离。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必须要做一名有心人。能够关心学生的爱心,能够发现学生小事的细心,及能够不厌其烦的辅导学生的耐心,更要有培育学生成才的责任心。
雷夫老师还说:一名好的老师,遇到学生不懂的时侯,绝对不应该感到沮丧。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雷夫老师有着旺盛的精力,他带着学生搞乐队、看电影、排练莎士比亚的剧本、做实验、出去旅游,并且乐此不疲。雷夫老师奉献了自己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并且毫无怨言。
雷夫老师一直以来提倡并实践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而反思
我们的教育现状,其实很多时候‚害怕教育‛遍及方方面面,很多学生守纪只是因为怕受罚;考不好是怕老师批评、家长责罚、同学嘲笑;为维持课堂纪律,较多的老师采用罚站、辱骂等手段;对未能按规定完成作业的学生则采用重复做、告诉家长、到办公室等种种办法。然而许多家长也是如此,他们挖空心思,对孩子又骂又打,逼迫孩子学习,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这些做法不仅使孩子长期处于‚前怕狼,后怕虎‛的境地,同时还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要使孩子‚不害怕‛,首先作为教师自己不要盲目‚怕‛,我们要把那些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没水平‛,怕丢掉‚尊严‛,怕领导、家长责怪,怕同行笑话的顾虑全部丢掉,只留下‚一怕‛,那就是怕耽误学生一生的发展。‚让孩子懂得只有争取才能获得想要的‛,‚现在的孩子不仅忘了该如何追求生活、自由和幸福,而且还很不幸地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而不是自己去追求……‛,我觉得这就是家长和我们老师的责任,我们不要给予学生太多的安逸,不要处处为学生扛包,要让他们学会独立、学会竞争、学会适应、学会追求。我们老师所有的只是给学生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生活的指导,让他们学会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要让他们真正得独立、健康、幸福地生活。
雷夫老师在丛林学校创造了奇迹,除了学校本身给予他的条件外,缔造这一奇迹的,我想是雷夫老师对教育、对孩子那根植于心的最深厚的爱,以及那‚独慎‛其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的那份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而这正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地方!雷夫在教育生涯中,以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全身心地扑在教育工作中,并不断反思尝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学习的。我虽然可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或许不可能有惊人的成就,但我想,只要痴迷于自己的教育事业,本着一切的教育全部是为了学生的观念,以党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我想,即使不能创造奇迹,也终将有一天,簇簇满芳园,桃李遍天下。
成功教育的背后,除了丰富的经验外,一定有一套成熟的理念或做法。的确,从雷夫的描述中,我被雷夫老师的做法深深折服。我们也常常抱怨孩子很难管,无奈,发脾气,有的时间甚至会选择放弃,我觉得那应该算是我们的败笔。我觉对于党员的我们,必须多从自身查找问题和不足,看看雷夫老师的做法,我们应该明白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应对机智,要有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法,要善于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轻松很多。
雷夫老师的这本专著发人深省,同时深深震撼着我,我能深切感受和体味到作为教师的那份良知和责任感,更加重了我对这本书的喜欢和作为中国共产党员身上肩负的责任。
姓名:林艾
学号:080701010036班级:08数本一班
第三篇:读陶体会(读书心得)
育人先于教书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仙游县园庄中心小学 曾俏芳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经常听到陶行知的这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那个时候我没有深入阅读他的文章,只知道一些大概的观点。这次有机会认真学习完《陶行知教育名篇》,陶先生那拳拳之心,跃然纸上,使我受益匪浅,感受最深的是,他的文章没有深奥的理论,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蕴涵着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我在九年的教学生涯中,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才真正体会到“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教育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教师所做的事情在一般人眼里似乎有一些“磨叽”。但就是教师细心完成的每件小事,才让学生从小到大形成了一个健康的人格。学校无小事,教育无小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三点:
1.教育孩子善待他人。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敬,首先就要承认与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时,要让他们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如果责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动地认识不足,走出总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误区。
2.教育孩子有责任心。首先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自懂事起,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游戏、交往、学习,到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床铺,力争让他们自己主动完成。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敢于正视自己。其三,对待学习,鼓励他们自己主动地去玩成,做到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孩子有了责任心,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自尊、自爱、自强。
3.教育孩子微笑面对一切。首先自己每天用微笑迎接他们的笑脸,每当走进教室先要给学生一个灿烂的笑脸,是孩子能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剥下微笑的种子,使他们学会怎样用微笑去关爱他人,温暖他人。
走近陶行知,就是走近一种精神,走进一种文化,他让我们凝聚成一个团队,共同去追求。他感召着我们去献身教育事业,他引领着我们去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教育我们爱满天下、服务社会;他指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学习陶行知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思想理念的了解之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沿着陶行知的理想追求和与时俱进的目标,以“行知行”的方法去学习和实践。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多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陶先生的思想,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将会是一份永远无法用尽的财富。
第四篇: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爱与教育同行
学习陶行知读书心得
石塘湾中心小学
唐华梅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名言我们耳熟能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因此,在闲暇之余,我认真拜读了《走进陶行知》一书,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的教育思想读本,通过阅读,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让我受益匪浅。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陶公职业理想,也是陶公的终身追求。他从投身教育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始终作为一项事业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对于我来说,我只是把她当作了谋生的手段。所以,工作时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强大的动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我们多教师都能像陶公那样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而且不是一时,而是永久有益于世的,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该是如何的一片灿烂呀!做教师的要有教育情怀。
陶行知先生主张在实践中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在体验中教育。就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作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生活即教育”,根本上可以免除这种毛病,虽然他的流弊也有拿坏生活作教育的,但就教育立场说,其效力仍是极大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的。“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譬如与农民做朋友,是极好的教育,平常都被摈弃在课程以外。其他有效力的东西,也是如此,当然,生活中一部分是有目的的,就是有目的的教育;一部分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摒弃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为考试而读书。学校作为学生走入大社会前的小社会,我们应该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社会实践,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走出教室,多接触社会,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学习与成长。例如,在孩子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平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识字,大街小巷的广告语,标语,都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去年,我校还展开了啄木鸟行动,让孩子们上街去寻找存在的错别字。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还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记住他们。
在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活起来,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性,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互动,不已死板教学为主题,利用图教结合,让学生在观察、试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从中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也让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提高。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这也要求了学生从“要我学”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步入“我要学”的求知天地。陶行知在书中谈到: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那些期待成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所谓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不能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认同。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鼓励学生。鼓励是自信的基石,鼓励能唤醒沉睡的心灵;鼓励是黑暗中但是一盏明灯,给人以豪迈、信心和激情。有时一句鼓励的话,就会激活一个人的巨大潜力,甚至终身受益,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赞美、一次交流都可能让孩子如沐春风,激起自信心。一个经常受到鼓励的学生,就能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学习知识的热情。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在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情和评价的作用。如一上课教师一番满腔热情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的形态动作和充满爱意的脸部表情能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在学生圆满地回答教师或同学的提问时老师用恳切的语言伴之赞许的目光注视:“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精彩”“真聪明,老师感谢你敎会同学这些知识”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对问题紧锁双眉、困惑不解或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哦,老师则用:“别急,慢慢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能让学生感受自信带来的快乐,快乐带来的幸福。在学校生活中,很多老师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殊不知,学会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堂。
走近陶行知,就是走近一种精神,走进一种文化。他感召着我们去献身教育事业,他引领我们去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教育我们爱满天下,服务社会。他指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身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一定要努力读陶、知陶、研陶、师陶,学习、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伟大精神,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不懈奋斗!
第五篇:学陶心得
爱满天下,创新教育
近来,学校组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活动,作为一名新教师,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在行知老先生众多的教学理念中,“爱满天下”与“创新教育”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从行知老先生身上我真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当代教师的幸福与自豪,暗暗告诫自己,要以满腔的热情和加倍的努力把自己奉献给我热爱的教育事业。在教学中用慈爱去呵护纯真,用智慧去创新教学,用真诚去开启心灵,用希冀去放飞理想,用充满爱心的双手托起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
当前,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一技之长,这在我们的教学理念中也有很好的诠释:“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仅仅是学习好,而且要积极向我们的目标靠近,做一个善良、快乐、爱看书、爱运动、有特长的人。我们坚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轻负担高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发展综合能力,并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及综合素质方面对“智慧”一词加以全新诠释。与此同时,我校每年还积极举办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和艺术节等活动,突出对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以5月23日开始的“狂潮音乐节”为例,这是一场孩子们自己的音乐节,是孩子们展现技能特长的舞台,在这里,孩子们欢呼:“草莓音乐节我们不去,氧气音乐节我们也不去,因为我们有我们的音乐节——狂潮音乐节”。此外,我们也举办和参与了集团共同体英语组单词过关竞赛、南湖区第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少儿舞蹈大赛,举办了班级吉祥物走秀活动等等,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力求做到教学做合一。
教学中注重用爱心去呵护孩子,用智慧去创新教育,积极培养孩子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响应新课改对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该如何贯彻落实上述教育理念呢?我认为,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其一,用爱滋润心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相比语文、英语等对识记能力要求更强而言,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征,对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这也导致很多孩子在刚开始接触数学时会产生紧张心理,对数学学习充满畏惧,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继而选择逃避。对此,在数学课程活动开展中,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喜欢上自己,在严肃中保持一份亲和,前者是保持教师权威和维护课堂纪律的需要,后者是和学生打成一片、保持亲密关系的需要。作为一名新老师,应如何在严肃与亲和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我也一直在积极思索。经过这段时间的学陶活动,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当我们从内心深处去喜爱孩子,关爱孩子的时候,对他们许以更多的赞扬和鼓励时,他们也会投桃报李,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课堂学习,对于所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更愿意和老师沟通交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不仅仅是学习中的好帮手,更是生活中的好伙伴,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欢乐与困难,都愿意和老师进行分享,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对老师充满信任和敬意。“爱屋及乌”一词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孩子们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课程,也会因喜欢这个学科而喜欢上这个老师,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反思,我觉得我们要将更多的爱撒向课堂,让孩子们喜欢上数学这个学科,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二,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优化提升教学效果。当陶先生发现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并不符合中国实践时,就把老师的命题连续翻了两次“半个筋斗”,把“教育即生活”改为“生活即教育”,把“学校即社会”改为“社会即学校”,将老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发展成为“教学做合一”。陶先生对教育理念的创新,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特别是在当前教育理念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变革的背景下,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新课改以来,小学教育活动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需要。小学数学教学要积极践行“生本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则要注意担当好引导者、指导者角色,通过“巧设疑问、艺术留白”等开展问题导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当然,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要想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还要注重对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如利用多媒体工具辅助图形教学,以三角形概念教学为例,可以通过图片播放来向孩子们展现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并鼓励他们回家利用网络寻找相关图片,进一步拉近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诚然,我们今天学陶师陶,不光在于学他的做人做事的品格,学他办学教学的教育思想,更要能与时俱进,将所学知识深化为自己的认识,并积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为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