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春明读书心得
《做最好的教师》——读书心得
通化市职教中心杜春明
“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教师!”这是我读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的名言。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具体的张三李四都是有具体职业的,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20年前,李镇西老师在给一位高三学生的信中曾这些写道——
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人比人,气死人”,因为你比的人,处于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尖,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无能。但是,请别忘了,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你。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即将毕业,可能升入大学,可能参加工作,但志愿与职业的选择现在还不能取决于你自己。你以前的理想都是很好的,但现实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因此,问题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要成为最好的——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
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开学第一天,我把这些话读给我任教的2011级财会一班的学生们。(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鼓舞了学生们的勇气和自信。同时也鞭策了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教师!”
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与其说是煞费苦心的“教育”,不如说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即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师走进课堂,学生起立齐声说:“老师好!”教师应该真诚地鞠躬回应:“同学们好!”需要帮助的学生被叫到办公室,教师首先请他坐下;校园师生相逢,教师主动招呼学生,或者面对学生的问好,教师也真诚地问学生好;课余,教师和学生不妨一起嬉戏娱乐„„这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师生尊严上的平等。
在营造班级人际平等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唤起一些后进生内在的尊严感。往往有这种情况,对于自卑感很重的学生来说,无论同学们怎样对他友好,他都表现出一种孤傲和冷漠。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的热情成了礼貌,而他的勉强应酬则成了客套。这不是真正的平等精神。因此,唤起部分差生的尊严,是使他们具有平等意识的关键。尽管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只把学生的尊严体现在分数与名次上,但是,我们班主任应该善于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禀赋与才能,使他们产生“我有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智慧”的自信与自尊。生活在学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
第二篇:曹明读书心得
《教师成长在课堂内外》读书心得
城西小学 曹明
一边手里握着教鞭,一边却又对教书育人的具体工作兴味索然;一边幻想着教育环境与现实的逐步改善,一边却又在随意涂鸦着自己的人生画卷。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我正是处于这样一种行为与心态交织起来的矛盾状态中,但似乎很多老师都有或曾经有过这样的情绪状态。教师这个行业也正如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这个行业内呆久了难免会感到不满足,感到厌倦,我想这源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期待,有了稳定的职业又想要更多的薪水,有了栖身之地,还想买套房子,有了房子还想买车„„就这样需求不断,努力不断,每个人似乎都是这样陷身于奋斗之中的。我们的心灵变得无奈与疲惫,对自己的职业越发提不起兴趣,终有一天失去了安宁与平和,那么,是时候让心灵歇歇脚了„„
作为语文老师,丰富的文学知识应该是必备的条件之一,但回头看看我的这几年教书生涯,似乎与文学的距离已渐行渐远。而回想起我的大学生活,那种对文学的热情曾经是多么高涨的啊。中文系的我虽然文笔不好,但是经常流连于图书馆却是我大学常做的事。在文学的世界里,我能感觉到自己原本浮躁的心情获得前所未有的沉静,在文学营造的或真实或虚构的情景中我能得到心灵的释放。尤其是宋词,无论是柳屯田还是秦少游、晏叔原、李易安,他们这些词人的笔下,有着我自己感同身受的情愫,有我连绵不断的家园牵挂,因此我对他们无不敬仰至极。那是一个多么纯真的白衣飘飘的年代啊。而现在我的心情不再沉静,心灵被各种欲求和琐事充斥着,人在浑浑噩噩中患得患失。
《教师成长在课堂内外》一书,最后一个章节就叫做“让心灵歇歇脚”,没有一点理论知识,只是摘录了几篇美文,但一口气看完给我的震撼却是巨大的,这些倡导真善美的文章,这些满是哲理的诗句,这些文采满溢的文字,让我有了一种久违了的感觉,就像是跟多年不见的好朋友重聚,是那样的暖彻心扉,过去对文学的牵绕忽的历历在目,这种感觉真是美好得不可言喻。我忽然像顿悟了一般,意识到自己心灵的重荷源于什么,我该如何卸下这些心中的块垒,自由简单地生活。是的,是时候了,我的心灵该歇歇脚了,该用阅读来拯救自己了。
不仅仅应该阅读文学作品,更应该多看看这些理论专著。每个教师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也就是说教师要时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而且阅读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自己的观念是否陈旧了,反思自己的激情是否消失了,反思自己是否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反思自己是否没有了前进的方向。
现在我的心已彻底明朗了,戴望舒的诗里说得好:“孤心逐浮云之炫烨的卷舒,惯看青空的眼喜侵阈的青芜。你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头明月枕边书。”就让我在“窗头明月枕边书”的意境里慢慢地成长,让心灵经常歇歇脚,好好地享受我的教书生活吧!
第三篇:读书心得(闫德明)
读书心得
闫德明 湖北省保康县黄堡镇乍峪小学 ***
qq:1328274193 1328274193@qq.com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本人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学习知识更要学习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社会化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掌握方向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比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
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用心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十多年来,我始终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我先后在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论文十余篇。我联系教改实际,撰写的数学论文《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让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科学课论文《发挥农村资源优势 优化科学课教学》;班主任论文《班务点滴——村校合并后的思考》、《特殊学生特殊对待》、《洒向学生都是爱》;美育论文《浅谈小学美育教学》;自制科学课教具《水壶》、《空气压缩枪》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第四篇:杨定明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杨定明说来惭愧,作为教师,我平时很少读书,读过的书也很少,所谓的好书就更少得可怜。这次学校组织寒假期间举行读书活动,才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自己应该好好地读几本书了,于是乎一口气选择了几本学校买回来的书拿回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张万详、万玮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看了这些书,感悟很多(当然,有些书还没有看完,有些也看得不是很仔细,只是郑杰校长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看得最认真,可以说一字不漏地阅读),摘录也摘了六七页纸,但说起写心得,但感觉到有很大的压力,不知从何下笔,也不敢下笔,直拖到现在,硬着头皮,翻开自己摘录的笔记,写下这篇所谓的心得。
看了这些书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读书是教师充电最好的方式(这里所说的读书是自己真真正正地认真地去读一些自己喜欢的好书)。记得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子?”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怎样去读书呢?我觉得应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要读一些当代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除了文学作品,教师也要读杂书,读杂书就像吃杂粮,鲁迅不是说过这么一句话吗?“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另外,我们很熟悉的魏书生也不是一直坚持订阅科技类报刊,并且读给学生听吗?
当然,可能有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会以工作忙、工作量大、平时工作很辛苦、没时间读书等等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不读书,但郑杰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说到:“支持教师应继续学习的理由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教师如果不学习则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如果不能胜任工作,那么工作量就不会有了,现有的知识也无用了,而原来用来做借口的年龄问题正好成为回家休养的理由。”郑杰校长还讲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些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
总之,一个教师如果不读书,就不可能和学生有更深的交流。
第五篇:刘明读书心得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刘明
陶行知的一生,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中国的教育改革。今年暑假区教育局组织我们全区教师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光辉人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在陶行知光辉的一生,留下了众多感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正是我们今天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生活即教育
我们知道陶行知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生,在大学学教育课时,杜威的教育思想是经常挂在那些教授的嘴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陶行知虽然受他的影响很深,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提出了适合中国当时教育国情的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会引入学校,是在鸟笼里人造一个树林,生活失去其真。这学期以来重新拿起这本书时,读后,我的感触与以前的大有不同。在大学时关注的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特点,而现在才更关注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五心教育
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我遇到有个女孩子,特别的胆小,性格很内向,为了能让她勇敢、自信地表达想法,我设法想走进她的心灵深处,与她进行沟通。于是我每见到她时会主动地与她亲近,与她打招呼、聊天,观察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渐渐地,她也开始接近我了,慢慢地把我当成她的朋友,而且课堂上还会主动地举手发言,看着她慢慢勇敢、自信的份上,我很自豪,我看到她的笑容,我觉得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这就是一名教师的责任,用“五心”待每一个孩子和家长。
三、爱的教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种情感就是对孩子精神的关怀。老师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这就决定了老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成为学生无所不谈的朋友,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可以说,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力量。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首先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其次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地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只有注入了爱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
三、创新教育
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后,我深刻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吸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想思维的源泉,传统的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化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去关注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社会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今后,我更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品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