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插图——小班化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02:0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文插图——小班化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文插图——小班化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第一篇:课文插图——小班化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课文插图——小班化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

盛华君

【内容摘要】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经常忽略课文提供的插图,或者舍而不用,或者取而代之,或者一带而过。为了进一步提升课文插图在小班化教学中的地位,充分掌握课文插图教学的方法,本文拟从‚可有可无,课文插图备受冷落‛;‚多管齐下,课文插图大显身手‛;‚恰如其分,课文插图适度取舍‛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即从课文插图教学的现状、方法、注意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通过课文插图的有效教学,进一步增强小班化教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关键词】 小班化 课文插图 语文教学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在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九篇小说作插图时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讲话时装上了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不断扩大„„”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不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对于小班化语文教学来说,班级规模缩小了,学生人数减少了,学生在课堂内所平均占有的时间增加了,因而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互动,有利于“以人为本”的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双主体”式的教学活动的真正形成。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课文中出现的插图进行教学,不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且能体现小班化教学的宗旨——让每个学生都受到等距离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充分享受老师。

一、可有可无,课文插图备受冷落

在现实的小班化语文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但是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冷 落课文插图,觉得它们可有可无。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小班化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备受冷落的现象主要有下列几种:

1.舍而不用

很多教师尤其是教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师,总是觉得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张,把时间用在精益求精地解读文本,绘声绘色地描述课文上,远远胜过对课文插图的解读。有的教师甚至还认为,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了,只要让学生自己在预习课文时观察一下课文插图,大致了解一下课文插图的意思就差不多了,没必要大张旗鼓地组织学生来分析课文插图。于是,很多教师不知不觉就忽略了课文中的插图,没有让课文中的插图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取而代之

在上公开课或者教研课时,很多教师又觉得课文的插图不够丰富,无法带给听课的教师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常常要自己制作精美的课件来取代课文的插图。我自己就是这样,每当要上公开课时,我都会费九牛二虎之力去制作课件,尤其要收集不计其数的适合课文教学的图片,生怕图片不丰富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上第5册《花钟》一课时,我更是上网把不同时辰开放的花的图片都搜索了一遍,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结果还有几个时辰开放的花的图片没有找全,后来又麻烦别人帮忙一起查找。好不容易找全了,还要一丝不苟地把它们制作成美轮美奂的课件。细细一算,仅仅为了把这一课的精美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我就足足花费了十几个小时的代价。虽然,制成的课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但是不得不说这是这件事有点事倍功半的感觉。其实,这样的情况不止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经过观察,我发现无论是名声显赫的知名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者是刚刚初出茅庐的新教师,上公开课时都无一例外地大张旗鼓地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这些课件中很少用现成的课本上的插图的。

3.一带而过

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课文的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如果要让学生真正懂得课文的内涵,还得靠层层递进的课文内容分析。所以,他们会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组织学生观察插图,描述插图,但是又舍不得花时间充分地 2 解读插图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总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比如我们年级的一位教师在上第3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先是引导学生了解了一棵健壮的葫芦有细长的葫芦叶,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和可爱的小葫芦;接着又帮助学生分析了因为蚜虫,葫芦藤枯了,葫芦叶黄了,葫芦花谢了,小葫芦也掉了;然后,老师轻描淡写地说:“课文插图画的两幅画,就是同一棵葫芦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请同学们看看课文插图吧!” 引入插图不是在相应的句子分析时,解读插图不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反馈插图不是在课堂之上,真可谓一带而过。

二、多管齐下,课文插图大显身手

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与课文相比,虽然所含“知”、“情”、“行”的信息量很大,但是插图显现的信息,一般是浓缩的、凝结的,是插图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在小班化教学中做到既充分发挥插图优势,又切实地突破插图教学的难点,无疑是构建崭新的小班化语文课教学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笔者探究和参与教学实践的体会,发现在小班化教学中,以下几种插图教学效果甚佳。

1.引入插图,激发兴趣

课文编者精心设计、绘制的插图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如果在刚上课导入课文或者在学生集中注意力听了半节课时引入插图,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第5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幅画,它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它长528厘米,高24.8厘米。很多人想出几百万甚至更多的钱来购买它,都无法如愿。它作为我们国家的珍贵的宝物,静静地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它的名字叫《清明上河图》。你们想一睹究竟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浓厚了起来,一个个伸长了脖子,仔细地看起了课文的插图。接着,我又说:“课文的插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老师这里有完整的《清明上河图》。你们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找出图中相应的部分吗?”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纷纷拿起语文课本,逐字逐句地朗读了起来,还不是看看插图,检查着自己的判断。不一会儿,很多小手就不约而同地举了起来!

再如上第4册《画家和牧童》一课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讲解课文,而是直接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比较了解了。现 3 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课文插图上的众多人物中,哪一个是牧童,哪一个是大画家戴嵩?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对于哪一个是牧童,每一个同学都能认出来,因为他的特征很明显:个子小,手里拿着牛鞭„„但是要判断哪一个戴嵩的话,就不那么容易了,是需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生们谁也不愿意认不出来,就不知不觉地去研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了。

生1:《斗牛图》是戴嵩画的,所以那个举着画的人就是戴嵩。

生2:不对,戴嵩是大画家,不可能非常年轻,应该是那个摸着胡子,背对着我们的人。

生3:不对不对,书上说——‚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可见,戴嵩和牧童是面对面的那一个。

生4:我也觉得和牧童面对面的那个人是戴嵩。因为戴嵩是主人公,不可能背对着我们观众的。

生5:书上说戴嵩的表情是和蔼的,和牧童面对面的那个人的表情就非常和蔼,应该他就是戴嵩。

在上这些课时,插图的引入无疑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不知不觉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而且生成了比较精彩的课堂。

2.观察插图,促进记忆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促进学生增强记忆的过程。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如果能常常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注意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就能帮助学生增强记忆。

如教学第6册《燕子》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羽毛、翅膀、尾巴,并请学生有顺序地观察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看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回答形成板书:乌黑油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在这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就轻而易举了,一些学生不到一分钟就能背出来了。

再如在教学第5册《爬天都峰》时,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是重点,要求记住。怎么引导学生记忆呢?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通过观察插图 4 来促进学生记忆比较有效。于是,我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课文的插图,说说图上的天都峰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1:天都峰很高,高得望不到顶。

生2:天都峰真高,白云都在它的半山腰呢!

生3:从一级又一级数不尽的石级来看,天都峰非常的高!

生4:天都峰还很陡,它和别的山峰不一样,一点都不平缓,而是垂直的,非常陡峭!

生5: 天都峰的陡还表现在人们爬上去的时候,好像前面一个人的脚在后面一个人的头上一样。

生6:通往天都峰的石级边上的铁链也感觉是笔直的,好像是从天上挂下来似的。

这时,我再进行引导:请你认真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黄亦波是怎么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的?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对天都峰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当学生把课文插图深深地印在脑中时,自然而然也就把课文内容牢牢地记在心中了。

3.分析插图,突破难点

在小班化教学中,有些教学重点、难点,很难用几句话解释清楚,而如果引导学生分析插图,就比较能促进学生理解,进而掌握方法。尤其是在声、韵母教学中,如果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 的读音,就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

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愉快。

4.描绘插图,增强表达

让学生能说会道,是小班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课文的插图,是课文内容中最精华部分的浓缩。所以,如果经常训练学生来描绘插图的话,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教学《棉花姑娘》时,为了引导学生能通过观察,充分地展开想象,准确而生动地描述插图,增强语文表达能力,我就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再根据课文内容——棉花姑娘生病了,全身爬满了蚜虫,浑身受尽了蚜虫的折磨,难受极了,用合适的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燕子()说:“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啄木鸟()说:“对不起,我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青蛙()说:“对不起,我只会捉田里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经过点拨,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棉花姑娘是“痛苦地说;焦急地说;皱着眉头说„„”燕子、啄木鸟、青蛙是“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地说;摇摇头说„„”

再如教学第3册《一株紫丁香》时,课文的插图在老师的窗前画了一株紫丁香,但是课文中并没有详细地描写。于是,我就要求学生观察图上的紫丁香,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同学们精心准备,送到老师窗前的是一株怎样的紫丁香?

生1:这是一株开满了鲜嫩的紫色小花的紫丁香。

生2:这株紫丁香花团锦簇,散发着一阵阵淡淡的芳香。生3:这株紫丁香紫的花,绿的叶,非常健壮。生4:这是一株会随风唱起动听的歌的紫丁香。

生5:这是一株凝聚了我们全班同学对老师的浓浓敬意的紫丁香。在一次又一次描述课文插图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一步又一步地增强。

5.拼接插图,引发想象

有些课文的插图不止一幅,学生很容易把它们当作故事来欣赏,欣赏过后也就如过眼云烟了。因此,在小班化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抹掉其中最关键的一幅图,让学生根据上下图的意思,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拼接抹掉的那幅图,那样不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而且往往能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如第1册《小兔运南瓜》一课,课文虽然搭了四幅图的框架,但是只是出现了三幅完整的图——第一幅图:兔妈妈让小兔去摘南瓜;第二幅图:小兔来到南瓜地里;第四幅图:小兔将南瓜运回了家。其中第三幅图是空白的,这是编者的良苦用心,想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然后拼接插图。

果然,一年级小朋友的想象力不可小看:

生1:画的是一头大象用鼻子卷着南瓜,而小兔却悠闲地坐在大象背上,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生2:画的是小兔要来了兔哥哥,两个人有说有笑地抬着南瓜回家了。生3:画的是小兔用力地将南瓜竖了起来,一边唱着歌,一边滚着像轮胎一样的南瓜回家了。

生4:画的是小兔请刚路过的老牛,把南瓜搬到拖车上,自己也坐在拖车上,轻轻松松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无独有偶,记得二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看图作文的题型也是这样:共四幅图,第一幅图:两只小猴子抬着一个木盆去摘桃子;第二幅图:两只小猴子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第四幅图:两只小猴子高高兴兴地过了河。同样,第三幅图——两只小猴子是怎么过河的这个问题没有明示,要求学生先根据前后图看懂图意,再将画拼接起来,然后再写作文。这时,学生的想象力也远远超出我们教师的想象范围。

生1:画的是两只小猴子将大木盆放入河中,一边一个坐在木盆里,划着用扁担做的桨过河。

生2:画的是两只小猴子利用河边的一棵大树,先后荡秋千过了河。

生3:画的是两只小猴子兴高采烈地坐在一只大乌龟身上,手里拖着一只大木盆,慢悠悠地过了河。

生4:画的是大象用它又大又长的鼻子搭了一座小桥,两只小猴子像滑滑滑梯一样过了河。

生5:画的是两只小猴子和很多动物一起搬来一根大木头搭了一座独木桥,开开心心地过了河。

插图的拼接,在很大程度上既引发了学生的想象,也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6.补充插图,提升理解

很多插图既是课文内容的图解,也是形象化的课文语言,容易引人想象,具有创新的潜在因素。但是,由于课文篇幅的限制,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插图都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充满了“留白”。如果我们教师在小班化教学中,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把握图意,透过画面在头脑中出现广阔的空间、动态的情 7 境,诱发他们对现实情境的“再造”,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课文《四季》时,有位教师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补充课文中的插图,给插图“添枝加叶”,并模仿课文当一当小诗人。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选择不同季节的插图加以想象进行合理的补充、修改、再创造: 生1:在翠绿的草地上画了弯弯的柳枝,高兴地说:‚我是春天。‛

生2:在展翅高飞的燕子下方画了三四朵粉红的桃花,美美地说:‚我是春天。‛

生3:在蹲在碧绿的荷叶上的青蛙头上画了一道闪电和几个雨点,大声地说:‚我是夏天。‛

生4:在沉甸甸的稻穗旁边画了一棵苹果树,上面结满了红红的大苹果,笑嘻嘻地说道:‚秋天到了,苹果红红像灯笼……‛

生5:在路旁画了一棵梧桐树,几片叶子像蝴蝶一样飞落下来,轻轻地说:‚落叶是秋天的邮票。‛

生6:在可爱的小雪人头上画了粗粗的几笔大风,用粗重的嗓音说:‚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对文本做了拓展和提升,而且能由此激发学生积极读书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恰如其分,课文插图适度取舍

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性、开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插图教学,对于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内涵的课文插图,进行观察、分析、拼接、补充,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实现“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实现了“语言”和“画面” 的同构共生,达到了“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

但是,在课文插图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拓展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想象、去探究、去表达时,我们教师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把握广度,以免没完没了

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插图的运用要把握广度。有的老师如果拿着插图大做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进行想象、描绘的话,不但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而且有点事倍功半的感觉。

比如教学第5册《盘古开天地》时,有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并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这段优美的文字及画面已深深地映入同学们脑中。此时,教师穷追不舍,引导学生进行插图补充:“刚才那位同学发现了省略 号的秘密。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来当一当小画家:用句式‘他的,变成了 的。’自己练习简单地画一画;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改一改;试着把大家画的图连成一段话;最后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应该说学生由于在朗读中已经有了感悟,在朗读中已经培养了语感,画画的积极性非常高,马上奋笔疾画。但是要画好一幅画也不是一件一挥而就的事情,三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还有一些同学仍沉浸在画画中„„因为重视插图,把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过犹不及的事情。其实,这里的补充插图,教师不需要让学生动手画,只要动脑想,用嘴说,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就曾经试过,学生的精彩回答如下:

生1:他的眉毛变成了天上的彩虹;他的大腿变成了粗壮的树杆;他的牙齿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钻石;他的鼻子变成了地下的宝藏。

生2:他的耳朵变成了五彩缤纷的贝壳;他的骨头变成了埋在地下的化石;他的牙齿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金银珠宝;他的头发变成了细细的柳条。

生3:盘古的牙齿变成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石头;他的耳朵变成了一把把翠绿的芭蕉扇;他的泪水变成了冬天的白雪!

虽然在语文课上引入美术课的元素,丰富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趣味,有助于学生解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中心。但是,引导学生在宝贵的课堂上没完没了地画插图,这多少有点事倍功半的感觉。

2.掌握深度,以防曲高和寡

在小班化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充分地展示学生的实力,经常会拔高要求,对学生进行插图教学。学生虽然一再努力,但毕竟力不从心,显得曲高和寡。而且长此以往的话,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对插图的兴趣,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如在教学第5册《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有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了课文之后,出示了课文后面“资料袋”中的插图,并对学生说:“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除了汉族,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课文后面的插图给我们展示了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和白族的风采。现在,请仔细地观察插图,结合自己的想象和了解,写一写这些少数民族人们的穿着和风土人情。”学生开始埋头苦干,但是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有很多学生写了一会儿以后就开始“出状况”了:

生1:不停地用手挠着头,很痛苦的样子。生2:嘴里使劲地咬着铅笔,不知所措。

生3:不时地悄悄抬起头,偷偷地瞥向旁边的同学。生4:干脆放下笔,呆呆地坐着。

我悄悄地走过去,看了看他们面前的作业本,大都写了几行,主要是对自己所选择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外貌特点的描写,很少有写到那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的。是不是他们的写作水平不太高?不是的,有几位同学的外貌描写很精彩: 生1:景颇族的姑娘们头上戴着高高的红布帽,帽子上还绣着精致的五彩缤纷的图案。身上穿着亮晶晶的用小圆片和小铃铛串成的银质披肩,走起路来,小铃铛就会唱出动听的歌谣……

生2:傣族姑娘头上头上斜斜地戴着一顶大得有点夸张的用竹子编成的帽子。上身穿着五颜六色的长到大腿的背心,下身套着一条长长的盖过脚面的直通裙。手上戴着一只只小巧玲珑的手镯。肩上还挑着一根长长的扁担,两端挂满了捉蛐蛐用的小竹筐……

能把人物外貌描写得如此栩栩如生的学生,写作水平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为什么还一筹莫展呢?我想主要是那位教师拔高了教学课后插图的要求。让学生描写插图上的少数民族人们的穿着特点可以,但是让学生凭空想象并描写非常陌生的少数民族人们的风土人情,难免有点“拔苗助长”的感觉,学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希望我们教师在教学插图时时,能掌握好深度,追求精益求精,而不是曲高和寡。

3.把握效度,以拒不着边际

课堂教学中的插图教学,更多地借助于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而有些学生比较容易忽视细节,有些同学又比较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影响了课堂气氛,起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班化语文插图教学中,需要教师及时提醒,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或凭借补充资料,或根据生活经验。

如教学第5册古诗《夜书所见》时,一位教师让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再观察一下课文的插图,说说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之后,学生纷纷发表看法了:

生1:晚上,风吹着梧桐树的叶子,站在江边,更加让人觉得凉飕飕的。两个小孩子提着灯笼在捉蟋蟀。

生2:很奇怪的,夜都已经很深了,这两个小孩子还出来捉蟋蟀,旁边又是滔滔江水,非常危险的,大人怎么不管的啊?

生3:是的,住着茅草屋,还要提着灯笼玩。万一碰到茅草,烧起来了,怎么办?

学生众说纷纭,欲罢不能,但是离教师当初的要求越来越远了,甚至有点不着边际。幸好那位教师很有教学机智,懂得及时“收”住,并提醒学生说:能发现插图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值得推崇,但是这些问题等一下再议,先把自己对这首古诗的内容的理解交流一下。于是,学生才回过头来,解读自己的体会: 生1: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风吹得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吹得江面波澜起伏。两个儿童大概是在捉蟋蟀吧,提着灯笼跪在篱笆旁边。

生2:梧桐树叶被风吹落下来,有点凉飕飕的。站在江边,风吹过来,感觉更冷了。屋外的篱笆下面有一盏灯若隐若现,猜想是有几个小孩子在捉蟋蟀吧!

这样,教师通过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效地思考,有效地想象,有效地表达,不但体现了插图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使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水到渠成地得以了实现。

总之,“小班化教学”是以缩小班级规模为主要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插图,无论是单幅的还是多幅的,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我们教师在教导学生时,既要“源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即学生在放飞想象时,既要根据文本中情节的铺展,人物遭际的变化,恰到好处地进行插图,又要不断超越文本,要从文本中悟得创造性的重组内容、空缺内容、内隐内容以及课外的相关内容。这样的插图教学,会让我们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不断欣赏到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语文教学优化论[M].宁波出版社,2002.[2] 顾黄初.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杭州大学出版社,2006.[3] 汪 潮.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徐洪林.《插图教学与能力培养》,2008.[5] 曹茂盛.《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2008.11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文插图

小学语文课本插图 图片1:中国石

图片2:珍贵的教科书

图片3:咱家还缺啥

图片4:月光曲

图片5:一夜的工作

图片6:夜莺的歌声

图片7:雪后

图片8:小守门员

图片9:小摄影师

图片10:蟋蟀的窝

做人要厚道,转载请注明来自猫扑(mop.com)

图片1:我家的猫

图片2:我的父亲李大钊

图片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图片4:温暖

图片5:伟大的友谊

图片6:挑山工

图片7:司马光砸缸

图片8:十里长街送总理

图片9:森林的主人

图片10:三味书屋

图片1:让我们荡起双桨

图片2:穷人

图片3:七根火柴

图片4:奴隶英雄

图片5: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图片6:蜜蜂引路

图片7:马踏飞燕

图片8:骆驼和羊

图片9:卢沟桥的狮子

图片10:林海

图片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图片2:捞铁牛

图片3:狼牙山五壮士

图片4:苦柚

图片5:开国大典

图片1:倔强的小红军

图片2:金色的鱼钩

图片3:琥珀

图片4:古井

图片5: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图片1:丰碑

图片2:凡卡

图片3:打碗碗花

图片4:翠鸟

图片5:吃墨水

图片1:草船借箭

图片2:曹冲称象

图片3:不懂就要问

图片4:忘了

图片5:忘了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进行课堂小练笔方法集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作文“无病呻吟、无米之炊”的现象众所周知,教师往往花大量时间去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用以拓展学生习作资源。其实,新课标指出:课堂是教学,但更是生活。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逐渐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在课堂中,不仅要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而且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潜心默读、圈圈写写,让“小练笔”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这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有益处。从而也打开了学生“阅读”与“表达”的通道,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小练笔的动人之处:

小练笔是阅读课中一种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兼具人文感悟和语言表达的功能,是一种方便操作的读写结合新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挖掘文本资源,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巧妙地及时地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一些小片段小段落,在课堂上写出精彩。不仅可以加深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的局面,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通向作文之路的一座桥梁。

三、策略:小练笔的精细之处

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这种课堂小练笔呢?

1、抓住典型例文仿写

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可指导学生就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进行分项仿写。如,学了《趵突泉》一课后,我就让学生抓住文中精彩的句子仿照着写一写市府广场的喷泉,有一个学生描写的音乐喷泉简直是美极了:“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广场上游人如织,喷泉随音乐节奏强弱快慢的变化,不停地喷射出一朵朵高低不同的水花。好像永远不会停止,永远不知疲倦,永远充满活力。你若立定静静地看上一会儿,便会觉得妙不可言:当音乐柔和舒缓时,喷泉微微荡起,又缓缓落下,犹如一群身披白纱的少女,正在舞池中翩翩起舞。突然,音乐变得高亢激昂,喷池中一股股水柱射向空中,激溅四溢,恰似一枚枚火箭,喷着白烟腾空而起,又如仙女下凡,将一篮篮似烟似雾的花瓣撒向人群。最开心的是孩子们,在水雾中欢呼雀跃。夜晚,池中的彩灯齐齐开放,与四周的射灯交相辉映。音乐喷泉在灯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一朵朵水花不断地变幻出七彩的光芒,令人如痴如醉。”需要注意的是,“仿”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的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以提高写作能力。

2、选择不同表达形式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如改变叙述顺序,改变人称等,如此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一般适用于古诗教学——譬如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但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翻译;此外也可尝试将合适的课文改写成课本剧,这样,既可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课文,还能锻炼其写作能力以及表演能力。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之后,我安排了一个改写练习:选择一种玻璃,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介绍。有学生写道:“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吗?我叫夹丝玻璃,我的特点是……”结合这个练习,我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课文中只提到名称的其他几种玻璃,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还鼓励学生自己设想出一种新型玻璃,并用书面形式加以以介绍。这一改写练习,使学生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既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3、针对情节理解扩写

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写:或给句子加修饰成分,或给人物加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或扩充情节。如《杨氏之子》文中只是两个人的对话,没有任何修饰成分是比较简短的,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我就让学生再补充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描写,有的学生写到:“孔君平想:„十里八村的人都说这孩子聪明,我不妨考考他,看看他是不是真聪明,他不是姓杨吗,就说他和桌上的杨梅是一家,看他如何应对?‟”还有的同学写道:“杨氏之子听了孔君平的话有点不高兴了:„哼,别因为我姓杨就说我和杨梅是一家,想赚我的便宜,没门,你姓孔我也给你来一句,让你看看我小孩的厉害。‟”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同时,不但读、思、想、写得到了和谐的融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根据中心谋篇布局、安排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4、概括提炼内容缩写

要求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组织结构形式,概括提炼课文的内容,字数一般为原文的三分之一左右,以此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如,《景阳冈》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在缩写时就让学生提炼出武松打虎的过程,其余部分作为过渡或者铺垫用几句话即可。这种练笔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却不是段意的简单结合,不至于让学生失去对课文的品读趣味性。

5、延续故事情节续写

教材中还有不少的课文故事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从而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写话的机会。因此,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结尾展开想象,让故事延续下去,使故事有个结果。例如《会摇尾巴的狼》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开了。”这是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学生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地启发学生:“后来,猎人到底有没有收拾这狡猾的狼呢?猎人说了什么?狼又会说什么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有的说,狼还想骗猎人;有的说,猎人将计就计,把狼窝给端了……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把文章的结尾变成了猎人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6、整合时代背景归纳写 教材中的有一些课文由于离学生的年代久远,因而在预习时学生经常会收集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就是我们训练学生练笔极好的素材。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详细地描写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事,而对于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战争结果却只字未提。因此,我引导学生搜集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整合、汇编,完成课文完整背景的补写。如:1950年,美帝国主义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难以挽回败局的情况下在板门店同中朝签订了停战协定。在这历时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志愿军缺水、缺氧、缺粮、缺弹,但他们仍顽强抗击侵略者,并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如罗盛教、毛岸英等,而且有36万6千的中国将士血洒疆场。可以这么说,抗美援朝的胜利,是用中国人民子弟兵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这期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意。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朝鲜人民纷纷来到车站相送……这样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更广泛、深入的了解,更培养、提高了学生写作时的归纳、整合资料的能力。

7、凭借课文空白补写

教材中的古诗词和一些课文中的情节写得比较概括和简略,留给人们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我们就可凭借这些古诗词和课文的“空白”设计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没有写出的积极意义的内容写下来。对其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后就说:“这篇课文既然是描写话别,就应是双方的,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缺少朝鲜人民说的话。”“此时,朝鲜人民又会说什么呢?现在我想把你们分为三组,各组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战士告别的话,好不好?”接下去跟学生讨论怎样顺着课文往下说,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写。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叔叔,我还是以前坚强的小金花,让我再给你们唱个《捣米谣》吧,我不哭,一定不哭……”学生写得感人至深。这样,原先仅仅是志愿军战士向朝鲜人民话别,变成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互相话别,充分表达了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8、拓展情境空间想象写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如能有意地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后,就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进行情境拓宽,内容延伸,情感升华的练笔:“同学们,战斗结束后,那几个小战士怀着无比悲痛但却又无比崇敬的心情,在水塘边的一块石头上刻下了一句碑文。如果让你们写,又会怎么写这句碑文呢?”当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时,我发现那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完全是学生情感的真实写照。有的同学写到:“伟大的战士──老班长永垂不朽!” 有的同学写到:“老班长,您是我心中一颗闪亮的明星。您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您光辉一生将记录在共和国的英雄史册里,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还有的这样写到:“敬爱的老班长,您安息吧!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不难看出,教学中创设了具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发出强烈的表达欲,水到渠成地把他们的感受和想象写了出来。正是由于情境的巧妙设置,才使学生动情、动心,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学生真挚的情感。

9、抓住课文的情感点深化写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我寻找到深化文本的情感点,进行巧妙地引导,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无边的恐惧,是无声的寂静。七岁的阿曼达,他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36个小时?请想象,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课件再现当年洛彬机地震的恐怖镜头,让学生进行练笔。我们可以想象,七岁的阿曼达在面临死亡时,会有多少话要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说啊,他的恐惧,他的绝望,他的痛不欲生,或他的美好回忆和希望都化成了学生手下的小练笔。学生激动万分,挥笔疾书,三言两语,四五句话。小练笔成了学生情感宣泄的出口,真可谓情动而辞发!这一次的小练笔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让人久久难以忘却。

10、借鉴精彩创新写

模仿是创新的起点,人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都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吸收模仿对象的相似因素和有用经验,作为自己进一步发挥创造的基础。儿童更是如此。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抓住课文中精彩的句子、片段,巧妙的结构、写法,在学生模仿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让他们从模仿走向创新。如课文《荷花》中描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写得非常精彩。教学时,我让学生品味了这几种荷花的美之后说:“荷花池里的荷花远不止这些姿势,大家请看(多媒体播放荷花情境图)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请大家以„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为开头写话。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写写荷花的其他样子。”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想象,不急着去说,写下来再说,既给了后进生充分思考的机会,又使学生在模仿中,取其精华,写出精彩。不到十分钟学生的作品就出炉了,如:“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像在睡觉,躺在宽大的荷叶上进入了梦乡;有的弯着身子,像在给夏哥哥招手,给太阳公公问好;有的挺直细细的腰,像在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还有的花瓣张开了自己美丽的笑脸,似乎在告诉我们:“看看我的小脸蛋吧!”这段优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11、抓住重点迁移写

这是我们语文课堂常用并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如《走遍天下书为侣》重点段第七段,这段话是在教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在教学生利用恰当的连词将事情按时间顺序表达清楚的方法,在学完这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用“首先……然后……还……最后……”来写写自己平时是怎样读书的。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深究起来却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它是情境的,老师不是常规地问学生:“你明白了什么?”,而是巧妙地让学生在课文情境中领会读书的方法;其次它是发展的,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会进行表达,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是一次综合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是语言的,这样的设计是课文语言的拓展和迁移。

运用迁移是发展学生语言的有效手段,语文课尤其要重视对课文语言本身规律的探索,避免出现买椟还珠的可笑局面。九册课文中还有如:《窃读记》学习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来写写自己的读书经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让学生就读书问题采访家长,并写下采访记录;《桂花雨》第二自然段“我喜欢的是桂花……”模仿这种对比的方法了,来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样物品;《新型玻璃》对课后题3进行延伸,“插入到课文中,使它与原文有机结合”。

12、感受角色转换写

“转换”也是设计课堂练笔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文本,又不同于文本;有所依托,又必须创新。具体方法例举如下:

(1)、角色转换。如学了《珍珠鸟》一课之后,让学生以《珍珠鸟的自述》为题进行练笔,从珍珠鸟的角度来写这幅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地震中的父与子》、《学会看病》都可以改写成以儿子为第一人称的记叙文。

(2)、文体转换。如让学生将古诗《秋思》改写记叙文;根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故事情节,帮小男孩给父亲写一封信;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之后,让学生写一段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演讲词等等。

13、课外延伸再重写

从教学实践来看,但课内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学生的练笔往往需要一个消化思考的过程,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是才思敏捷,下笔成文。尤其是待优生,要求必须在课内短短的几分钟完成一篇像样的练笔不太现实,甚至会导致他们敷衍了事。因此,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可以将练笔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认真完成,事后老师再对其进行评改反馈,这将大大提高练笔的效果。

三、小练笔焕发出光彩

总之,课堂小练笔不仅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更重要的是,小练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和观察与写作能力,还使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了。老师和学生共同作文,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在学生主动参与练笔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真正做到了写中乐,乐中写。当然,课堂小练笔不是随意而定,它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并且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写,才能真正让小练笔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我们更重要的是借助课堂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小练笔”,乃至“生活小练笔”,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第四篇:小学课文插图

导读语:虽然很多东西,无论多么珍贵,无论我们多么珍惜或多么懂得去珍惜,他们总是会离我们而去的。例如时间、青春、岁月、童真.....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回忆......80后无比怀旧的小学课文插图,回忆一下吧!以纪念那些无处安 放的青春。

司马光砸缸

翠鸟

挑山工

沟桥的狮子

琥珀 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改,就改,《咱家还缺啥》?

蟋蟀的家

毕昇

打碗碗花

我的父亲李

大钊

吃墨水

铁牛

骆驼和羊

金色的鱼钩

让我们荡起双桨

倔强的小红军

马踏飞燕

珍贵的教科书

曹冲称象

我家的猫

1,乌鸦喝水...呵呵..好经典.2,落花生

3,完璧归赵....4,景阳冈...嘿嘿

那时候老师也没有说过老虎是保护动物来着....5,这个叫什么?不记得了...大概是讲美术课画杨桃,不同角度观察,画出来的画不同...6,皇帝的新装...现在想想..这样的故事似乎一直在上演...7,猴子捞月...8,老版喜洋洋与灰太狼....哈哈..9,小壁虎找尾巴....10,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嘿嘿.....现在还能背..11,骆驼和羊...还记得寓意: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道理。不能因为各自的高矮,而相互歧视。与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不能因为自己能做某种事情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自己不能做某种事情而垂头丧气。

12,司马光砸缸...13,这个实在想不起来叫什么了...大概是说一个老人捕到一条神鱼,鱼求老人放过它,它能满足老人的任何愿望,但是老人的妻子太贪心,结果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14,狼牙山五壮士...学了这个文章之后,就爱上了枪战片...15,达芬奇画鸡蛋...16,好像叫 雨中情...不知对不对..17,初冬~当时真是羡慕他们,可以大吃柿子...18,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 狗吃肉 奥特曼打小怪兽

19,难忘的泼水节? 是讲周总理的哦...20,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她长得俊不俊。” 一会儿把姑娘领来了。

西门豹一看女孩子满脸泪水,回头对巫婆说:“不行,这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到河里对河伯说一声,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送去。”

说完,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姿怎么还不回来?让她徒弟去催一催。”又将她一徒弟投进河里。等了一会儿,又将她另一徒弟投进河里...21,少年闰土...嘿嘿..22,丰碑...军需处长——长征不怕远征难!

23,这个应该都记得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4,让我们荡起双桨...还学过唱同名歌曲呢..25,伏尔加河上的纤夫..26,小摄影师..27,夜莺的歌声...外国版的放牛娃?

28,苦柚..29,凡卡 写信给爷爷的凡卡,连地址都不知道..不知道他爷爷现在收到没..30,她是我的朋友...好伟大的童鞋..3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33,挑山工...34,珍贵的教科书..小时候特别感动,非常热爱教科书!

35,不懂就要问...孙中山小童鞋..36,曹冲称象...天才的小童鞋...38,倔强的小红军

3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的童年也挺美好的..38,伟大的友谊..39,金色的鱼钩..40,我的父亲李大钊...42,草船借箭...呵呵,三国的故事,记得倒清楚...43,这个也忘了,有记得的童鞋可以说下...毛主席啊,致敬><

第五篇:浅谈课文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文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开鲁县工农小学

宋超杰

课文插图作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特点。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里会说话的 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感知课文内容。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对文字材料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形象直观的彩图却兴致勃勃。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比如,汉语拼音“b

p

m

f”的教学中,课文插图为我们创设了学习的情境:“爸爸带我爬山坡(p),爬上山坡看大佛(f),大喇叭里正广播(b),爱护大佛不要摸(m)。” 在教学中,只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再配以这首情境歌,既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拼音教学变得具体形象,又能使所学的四个声母回归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五年级下册古诗《舟过安仁》一课,理解“怪生无渔业张伞,不是行船是使风”一句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观看插图,说说插图的意思,与课文的哪一部分是相照应的。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深切地体会这句诗的意思,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狐狸在没有得到肉之前的神态是怎样的?得到肉之后呢?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愚蠢。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如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定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三、观察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图画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游子吟》一课的插图时,要从图画的整体内容教学观察,指导学生对孟郊和他的母亲的表情、动作教学仔细观察,如何让学生教学大胆的想象,在激发学生想象他们之间会有怎么样的对话,从而把画面的内容丰富起来,并且很好地落实故事的思想内容,实现情感目标的落实。

四、结合插图培养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如四年级上册练习2“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可以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并且细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之后,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在学生看、说的基础上,可以把它写成一段“朋友第一次到我家”的小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达到表述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下载课文插图——小班化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文插图——小班化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亮丽的风景

    最亮丽的风景 火光凄厉地照亮夜,城破时天边正残月,我喊她的名字,直到声嘶力竭,那一瞬,她那血染的眼,镌刻了这个国,倾尽了这一生的回忆。 我还在这守着夜,我还在这儿等着她,我还在这儿......

    一道亮丽的风景(全文5篇)

    一道亮丽的风景一道亮丽的风景1在我们的生活中亮丽的风景不可少,而是缺少发现亮丽风景的眼睛。还记得,几年前,微博中已经传疯的那张照片,是一个雨天,爸爸抱着儿子的背影,他并没有......

    我,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不保证世界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生命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虽然我们很渺小,但必须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 对于父母来说,我们是他们安享晚年的保障,对于朋......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的有效使用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的有效使用 摘要:插图对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效地使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想象、表达等能......

    语文教学论文:谈课文插图的有效运用

    让插图为小学语文插上翅膀 谷雨小学 吴金菊 摘 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精心设计的插图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能用这些形象、具体、直观且透着趣味的图画帮助他们更好的......

    有效使用课文插图促进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使用课文插图促进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文字与图片的阅读过程中,对生?拥牟逋急硐殖龈?为强烈的探知兴趣。从小学教材的编写体例看,基本教材的每......

    家长会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家长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内江市东兴区石盘寨小学六一班刘先婷2012年10月25日那天,天气晴朗得很,学校召开了家长会。当然,我们也要欢迎家长啊!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上“欢迎家长”四......

    一道亮丽的风景作文(推荐阅读)

    一道亮丽的风景作文(1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