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使用“跨越式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初步构想

时间:2019-05-13 02:5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校使用“跨越式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初步构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校使用“跨越式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初步构想》。

第一篇:关于我校使用“跨越式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初步构想

关于我校使用“跨越式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初步构想

今天,聆听了张海副教授关于“跨越式教学”的解读,对“跨越式教学”这个陌生的名字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跨越式教学避免了原来的字、词、句、段、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的方式,在一年级开始就将“识字、阅读、写字”三个模块有机结合整体训练,使孩子们语文学习脱离了机械识记,走进了兴趣学习与理解运用的完美结合之中。从张老师的介绍中,我感受到这个试验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他使孩子们在没有课外过重负担的基础上轻松掌握并运用了母语,语文素养得到真正地提升。对跨越式项目中语文教学的“211”模式(前20分钟讲解课文,中间10分钟扩展阅读,后10分钟进行写作。)我很感兴趣,尤其是“跨式项目没有课后作业,所有的一切都在课堂上完成。”这种做法更是让我向往。虽然目前我脱离了课堂,但我迫切希望这一研究能走进我的学校,给我们那里的孩子带来不一样的语文学习状态。有此想法,我从学校角度出发作了一下我们学校对于“跨越式教学”试验的一些构想。

一、试验环境分析

我校地处长春市农安县西南偏远地区,教学信息比较闭塞,全乡镇教师只有不足20的人会使用电脑,对于一些课件制作更是缺少技术支持,而且对于任课教师,查找资料只能使用微机员的电脑,很不方便。如今学校要入住新楼,将会考虑每个办公室设置一台电脑。从学生方面看,至少90%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在校内虽然针对每班学生配备上能达到3人以上一台机器,但缺少微机教师,孩子们的微机课几乎不上。

二、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1、电脑缺乏,无法进行打写环节的操作

2、教师缺少相关技术,自己独立制作相关课件存在难度,需要技术支持。

3、学生家里电脑缺乏,对于提交网络作业有困难。

三、我们的优势

1、我们有多媒体教室,可进行课件演示,辅助教学。

2、我们的低年段五位教师都是专科毕业,年纪轻、热情高、有为学生和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去努力的意识,对于电脑操作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教育信息技术接受比较快捷。

四、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现状,在开展试验过程中,我们会扬长避短,学习“跨越式教学”的精髓内容,真正领会其中把“识字、阅读、写作”融合一起的实质理念,利用现有学校资源完成相关训练。

1、引导教师充分研究理念,体会内涵。

首先,我们要着眼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即把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确定“211”体例的训练点,设想、编制相关的阅读文章,根据需要可用哪方面的课件等等。

接着,进行实践操作阶段。教师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流程,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或亲自编制阅读内容、制定写作训练的切入点;

最后,上课完成预设,课后反思总结积累资料。

2、根据学情与学校实际情况,对“跨越式教学”进行适当的改变与增加一些前期工作。

(1)我们学校在低年段教学中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预习习惯培养。那么在跨越式教学中更会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我们会坚持学生预习作业的布置。课上在前20分钟内加以检查,在检查中关注孩子自主、交流能力的培养,使预习更为有效。

(2)拓展阅读文章的编制,我们可以有机将课文中的生字融合进去,也可借用专家编制文章。对于阅读无法用电脑呈现,我们可以印成纸质文本下发,组织学生组内互相听读,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3)对于写作的落实,我们暂时实现不了“打写”,所以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定困难。但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拼音写句子,这样也可以达到读写的结合。

3、针对以上的一些工作量,学校还会对研究团队给予资金、行政等更方面的无条件支持。

其实,我觉得,一个课题的试验,重要的不是硬件条件的落实,关键在于试验者自身对课题内涵的深度把握,对课题研究的热情与执着。只要有研究欲望与毅力,即使是再闭塞的地方,也能把试验扎扎实实搞下去。

第二篇:对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跨越式教学

对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跨越式教学

实效性的几点探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想象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课上读书少,在设计课堂提问上缺乏思考的价值,只停留在表面,使学生失去宝贵的思考力。随文练笔的读写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工具性萎缩,语文课上缺少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如何在低年级跨越式语文课堂中提高效率,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精心设问,发展思维

跨越式语文课堂注重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设计好问题,找准切入点。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学问,不仅要有效,讲究科学性,还要无痕,讲究艺术性,在对话中完成教学。课堂教学思路应当清晰有条理,力戒那些“是不是” “对不对”“有没有”一类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要精心设计不能随意而问。课堂提问要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要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那么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把握好课标的要求,找准重难点,找准切入点,设计核心问题。首先要切分好课时,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学生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第二课时要研究“为什么”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提出“乌鸦找到水还遇到什么困难”第二个问题是“乌鸦动脑筋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最后喝到水了吗?”引导学生围绕着主打问题深入研读文本。教师的提问不要太多、太碎,不分层次。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并能运用语言进行综合性地回答。例如学习了《贺年片》这一课教师提出作者收到哪四种不同的贺年片?你想画一个什么样贺年片送给谁呢?这样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累的语言,促使他去愿意表达。

读书要强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没有无语言的思维,也没有无思维的语言。阅读语言文字是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学生必须积极思维才能实现;而学生积极的思维是靠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诱导的。一节好的语文课是教师一连串的好问题的设计。好的问题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激越奔涌、一泻千里的态势,运用综合性的语言来表达,达到语言的内化,并能举一反三,产生“灵感思维”的效应。这样提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语言的运用,还提高了课堂实效。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理解

对小学生来讲,最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感知词语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感受语言的精妙所在。课上的朗读指导,要注意层次,每次的朗读,要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教学《阳台上的小鸟》一课时,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了一个家的阳台的美,还有阳台上的小鸟浑身湿漉漉地。请学生观看小作者是怎样做的,然后请学生大声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对小作者说几句话。有的说“小作者你善良了!”有的说“小作者你救了小,自己却化成了水,真了不起!,我也要像你那样,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去帮助别人。”此时学生们已深深地被舍小作者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打动,教师请同学们带着对小作者的喜爱和感动之情再来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学生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对小作者进,一步一摇抱着小白兔往屋外走,化了的雪水顺着身体往下流,渐渐地化成了一滩水。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生动、直观地再现了故事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渗透了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是充满情趣而又愉快的艺术欣赏,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上回荡起朗朗的读书声。

三、创设情境,注重思维训练

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是十分重要的,张焕庭在他的“情景教学法”中曾提出:“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体验,产生表达的欲望,同时也是学生受到性情的陶冶。”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达到“形真”、“情深”、“意远”、“理明”的境界。“语言是外壳,思维是内核,要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司马光》这一课的教学,讲到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时,我趁机出示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想一想,当时水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做,回说些什么,他的处境会怎样?有的说“他会使劲挣扎,向爬上来”,有的说“他大声叫喊还会喝到水呢”!在学生大胆的想象中,通过画面充分的感受够到水缸里的孩子处境危险,学生们的心一下子被水缸里的孩子牵动起来,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讲读《司马光》一课时,我们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救那个落水儿童并分析能否使之安全得救。有的学生提出在水缸上放一根木棍,让落水的小孩抓住木棍,有的学生提出用一根绳子让落水小孩抓住爬上来;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司马光的办法是最合理的,因为当时情况紧急,不让小孩被水淹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水流出去。从这个孩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能抓住水的多少和孩子得救这两件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这就是一种直觉思维能力,而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显然有利于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学生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的意识行为,学生才能将文本中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四、注重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阅读教学一篇文章有的有长有短,教师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提炼、筛选、整理,为学生铺路搭桥。教师要筛选出那些重点的段落精讲。仔细品读,由整体向部分深化。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文章的线索,掌握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并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内容。文章的线索一般分情节线和感情线两种,并且彼此呼应。例如《一分钟》情节线是:多睡一分钟—遇到红灯—没坐上车—走到学校。感情线相对应为:满不在乎—着急后悔—更着急后悔。有了文章的线索,课堂教学就会有秩序,而不是一盘散沙。课文的段式相同就可以精讲一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其他段落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从而体现教、扶、放。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提出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它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没有借到?如果借了,小鱼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小壁虎向小鱼姐姐借尾巴,从理解词句到有感情朗读把这一段精讲透彻。而后面结构相同的段式,则让学生运用这样的学法来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留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去主动获取知识。也避免了教师耗时费力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对于相同句式的训练和迁移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有助于思维的发散。例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我提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春雨落在哪里,谁怎么样了?仿照这样的写法自己创编一段话。有的说“春雨是紫色的,落到丁香花上,开出了紫色的花朵,散发阵阵清香。”写作方法的迁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在模仿、尝试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等写作技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语感、发展语言能力,还表现在它的拓展和发展功能方面。教材是有待开发的资源,文本背后海阔天高,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所以阅读教学要以教材为源点,辐射阅读相关信息,让学生在阅读无数个信息“相似块”中拓展成个性智能发展的广阔的背景。这样教师就在超越文本理念的指引下带领学生走进一个文本背后稀有发展的广阔世界。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随意性很大,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能力不高。因此,要使学生读得有目的、有兴趣,从而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首先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把与课文相关的阅读资料引进课堂,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成为课文的拓展与延伸,使课外阅读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有目的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做到“自能读书”,增强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扩展阅读资源的选择与运用上需要认真分析和必要的筛选。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真正从内容及主题上去把握。课文与扩读材料之间的知识相关性,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使阅读材料成为课文主题的延伸和升华。课堂上拓展阅读三到六篇文章,深化课文主题,为读写结合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料,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六、读写结合,促进语言内化

语文《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要结合”,密切读和写的关系,初步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写作水平和运用能力。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写作可以深化课文主题,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上课时,我们经常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实战训练。如我在执教《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时让学生仿照课文进行春雨的写话训练,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让学生仿照课文把小壁虎向其他动物借尾巴的尾巴的故事写一写,学生兴趣很高,大胆想象。在设计打写主题时,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尽量找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材料,这样才有利于突出主题。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有可取的图片材料,我们都可以有选择的拿来一用。例如《司马光》这一课要突出于到困难想办法,我找来《救小鸭》一课的图片,让学生面对生动的图画来想想,小动物们会用什么办法来救掉进大坑里的小鸭子?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会怎样?“以读促学,读写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创编故事,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也促进思维发展和语言的运用。

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将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不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了跨越式语文课堂的实效性,而且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也得到逐步提高。

第三篇:如何使用PPT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如何使用PPT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带来大量的信息,提供丰富的直观表象,让教学入情入境,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不讲究方法,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也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为了使多媒体课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切不可只追求课件的多样化而弃本求末;其次还要从课件界面切换是否合理、文本是否清晰、画面是否美观、flash动画是否必要这些方面去优化播放视觉效果。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与讲解法、提示观察法、导读法巧妙结合,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关键词】:有效;多媒体课件;语文课堂效率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已广泛地运用在学校的各科教学中,学校的语文教学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再是单靠老师的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了,多媒体课件集文本、图片、视频、声音于一体,给学生带来大量的信息,提供丰富的直观表象,化空虚为充实,化远为近,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让教学入情入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但多媒体课件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教师不讲究方法,盲目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反而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那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扬长避短,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

一、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这个定义下得不错,多媒体课件只是作为教学的媒介,应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按照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制作。它的根本任务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在语文课上,有的老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过多地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体会课文的情感,理解句意,而忽略了朗读的训练、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词句的运用等语文技能的教学。有位语文老师这样上《威尼斯的小艇》:他下载了大量威尼斯小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每个自然段的教学都是齐读一遍句子后,再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看图片或视频,了解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作用等,而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作者写作方法的分析则略略带过,甚至忽略不教。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学生也感兴趣,但学生学到了什么?语文技能又掌握了多少?答案是令人失望的。可以说这样的课充其量只是一节文化欣赏课,而不能算是语文课。

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任务。上面所举的课例只重视强调了课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这一课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因此,教师制作课件前要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能只为追求课件的多样化,不管教学任务需要与否,为用而用,使语文教学华而不实,弃本求末。

二、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注意优化播放视觉效果。

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脚本思路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制作的视觉效果不同,对教学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界面切换合理、文本清晰、画面美观、没有负面干扰的课件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相反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优化课件的视觉效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课件的界面切换要合理。

在生字词课上,有的老师所制作的课件是这样的:把课文的生字词集中在一个界面上,每学一个词就在这个界面上引导学生读词,再切换至播放这个词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词义,然后又跳回生字词集中出示的界面上,再以同样的方法学下一个词语。也就是说学完这些词语,要反复切换至生字词的界面。如此频繁的切换不仅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容易使学生的视觉产生疲劳,思维受到干扰。其实如果老师能结合板书,把生字词板书在黑板上,就不必反复切回同一个界面了。类似的情况在阅读教学中也常有发生。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界面的切换是否符合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特点,是否便于操作,从而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二)课件中的文本要清晰,画面要美观。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只在脚本设计、动画制作方面下工夫,而对字体的颜色、图片的大小则考虑较少。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课件中的字体使用红色和黄色,而这两种颜色的字投影出来是看不太清楚的,使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还有的课件中图片过大或过小,或图文排列凌乱……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都会给教学带来影响。虽然我们不是美术老师,制作课件的水平也不同,但只要细心一点,多从视觉效果去考虑,以上的问题就能避免了。

(三)课件中鼓励性的flash动画图片要慎用。

有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常在课件的各个环节中插入鼓励性的flash动画图片。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每出现一个flash动画图片,学生的眼睛就会紧盯着动画看,注意力往往被过渡吸引,而分散了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这种鼓励性的flash动画图片应慎用,在指导朗读、做练习时的鼓励性flash动画图片改成静止的就可以了,同样起到鼓励的作用。在学生做完习题或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说‚你真棒!‛进行鼓励,偶有一两道较难完成的题才使用flash动画图片给予表扬。这样就能把课件的不良干扰因素降到最低。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巧妙结合,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教学媒介,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必须结合各种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一般来说,语文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结合一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一)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述,答疑或说明。这种讲解‚画龙点睛‛,可以增强演播的效果。讲解针对课文重点与难点进行,必须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例如,在《富饶到西沙群岛》一课中,第二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这句话讲的是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的成因,如果只凭朗读、引导学生想象,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而通过课件的图片或视频进行讲解,学生一下就明白了。

(二)提示、观察法。

提示、观察法是指教师在播放课件的资料前对学生作必要的提示,以便学生更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课件资料。例如,在《在小猴子下山》一课中,老师在让学生观看动画听朗读之前给予提示:‚同学们一边看动画,一边听朗读,并思考回答问题,完成表格:小猴子下山经过了哪些地方?在这些地方分别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结果小猴子怎么样?你认为小猴子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这样,学生学习就能有的放矢,正如俗语所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

(三)导读法。

导读法是指教师通过课件展现课文相关事物的图片或情景录像,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理解课文的词句。例如,在《周总理的睡衣》一课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老师提问学生:这位护士为什么要‚捧‛着周总理的睡衣,且眼睛湿润了呢?她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的图片后,反复吟诵这段话并展开想象与思考。有位学生回答得很好:‚周总理是国家的总理,可他还穿着这样一件补了好多次的睡衣,这睡衣又是七十多岁的邓奶奶一针一线补好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总理和邓奶奶的生活是多么的俭朴!当时,年轻的护士一定怀着无比崇敬、感到的心情,所以她用双手‘捧’着睡衣,眼睛湿润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上述的几种方法是综合运用,巧妙结合的。

多媒体课件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福音‛,增添了‚色彩‛,但不要忘记教师才是‚福音‛的传播者,‚色彩‛的描绘者。教师应用心用智慧去制作课件,运用课件,增强课件使用的有效性,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四篇: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定西市安定区永定路小学,甘肃

定西

743000)【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将多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地运用,不仅能将孩子的好奇、偶发的兴趣转化为强烈、持久、稳固的求知欲,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延续深入,而且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动脑、动情、动手并全身心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实践告诉我们,综合运用多媒体组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提高 教学质量 【正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出现了加快改革发展的态势,教育自理不断地投入和增加,教学设备也不断的更新换代,“五机一幕”(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机、幻灯机、大屏幕)已进入到学校,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主旋律。几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将多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地运用,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实践告诉我们,综合运用多媒体组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意。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词语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教学中教师尽管在语言上对这些进行解释,但学生还是不易理解,感受不深。那么,对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我们就制作有关的幻灯片,借助多媒体帮助理解词语词意,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文中有“众星拱月”。我就制作幻灯片,教学时适时打出幻灯片,学生就直观的理解“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这个词语的意思,费时少,效果好。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中“小山羊在钢丝上稳稳 当当地走过来走过去,最后还表演了绝技”,我就制作了抽拉片,教学时,同时演示投影片和播放录音让学生边看小山羊是怎样表演“绝技”的,这样音影同步,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绝技”一词理解深透,感受深刻。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借助多媒体组合,以直观的形象、跌宕的表情,使学生投情以入境,观形而察理。如教《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一句,“移”、“舟”、“泊”三词,教师一讲,学生就容易理解,可“烟渚”一词,无论教师用怎么生动的语言描绘,学生总是不易理解,言不达意,我们制作了“移舟”的抽拉片和“烟渚”图画片,在课堂上一打出来,学生看到如轻烟般的雾,如轻烟般的小洲、空渺的江面、如血的夕阳、随风飘洒的芦花(然后教师演示移舟)在凄寒的江水中,有一叶小舟停泊在江中雾气笼罩着小洲边。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朗读一、二句,学生又快又准地说出了诗句的意思。教学实践证实了多媒体的优化组合给孩子们直观的、形象的感受,几乎是不必教师用语言说明解释,就能悟出诗文中的词意、句意。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通过形、声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联想,深刻的理解课文,如教材第五册中《手术台就是阵地》,在教这一课时,考虑到故事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于是从电影《白求恩》中剪辑了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精彩片段,在讲读过程中分段播放,如在讲二、三、四自然段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黑烟滚滚,弹片纷飞”在这种情况下,白求恩仍然十分镇定地在手术台旁给伤员做手术,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能进一步理解白求恩大夫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把手术台当做阵地,忘我地坚持为八路军战士动手术的事迹。这一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了前沿阵地,既帮助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位外国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事迹,这是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难以收到的教学效果。

在古诗教学中,亦是如此,要唤起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也只有靠多媒体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如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在学生基本上逐字逐句理解了诗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人叶绍翁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画面?画中有些什么景物?诗人当时有什么感想?待学生想不完全时,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边欣赏着满园春色的画面,边听播放的诗句录音,学生好像自己就是诗人一样,游园而未遇到主人,但值得高兴的是看见一枝开的正旺的红杏伸出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古诗,学生兴趣浓厚,学得活,记得牢,体会深。

三、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媒体产生的信息传递,通过光、声答道交流效果,在交流中,学生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呈现出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的最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积极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靠多媒体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在作文教学中,也要靠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欲望,充实作文的内容,理清作文的思路,提高作文水平。

(一)运用多媒体,在现生活,提供写作文的材料。不管是指导学生写人、写事、景、物、活动,都可以通过电教媒体把要写的内容变成画面,再现于学生的眼前,学生通过观察,一改昔日无话可写的局面,获取作文材料。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由于学生不善于观察自然会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学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取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而又丰富的表象,记忆才能保存,思想才能深入,想象才能展开。所以,我们认 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由于是电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正好为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教材《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需要学生了解杨梅的生长过程、形状、颜色,让吃过杨梅的学生说说它的滋味,接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先总后分的写法,然后用幻灯片打出家乡的葡萄、苹果、梨子等水果图,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边观察边练说,最后让学生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实现了知识迁移,训练了写文,效果很好。

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将孩子的好奇、偶发的兴趣转化为强烈、持久、稳固的求知欲,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延续深入,而且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动脑、动情、动手并全身心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我们就是靠这条有效的途径一步一步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

【参考文献】

1.《新时代》2011年第2期。2.《探索与交流》2011年第5期。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同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同提高教学

质量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进行语文课改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不仅以读懂内容为目标,而应以同化语言为目标。”同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指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外化是指运用、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必然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次,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帮助落实“大语文”的教学观。再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

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的催化剂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以本人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新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的添加剂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2003年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非典”灾难,学生却是知之甚少。不认识到当时事态的严重,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增强对“非典”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我决定从叶欣的追悼会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绝的哀乐声中,当叶欣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飞如雨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震惊了: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她的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望着孩子们惊异的目光,我为他们介绍了“非典”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并让他们浏览了叶欣的生平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有声有色激情朗读的强化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五彩池》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

(三)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个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四)突破时空限制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改变微观、宏观的约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学生一会儿观赏海滩和海岛的美景,使他们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贝壳,还有庞大有趣的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一会儿仿佛又潜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游来游去,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好像还听到了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由此可见,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它威力无穷,充满生机;它给了语文教学以新的“奶酪”,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2017.2.22

下载关于我校使用“跨越式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初步构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校使用“跨越式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初步构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