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课堂“三环节”教学模式评课
生本课堂“三环节”教学模式评课
张继山校长执教的《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突出单纯的计算,而是通过计算,得出连减简便算法的一般规律,并在实际计算时根据算式中数字特点灵活地选择简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老师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把 “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转变为 “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生本教育”。尽量放手学生自己去探究,老师适时加以引导。本节课老师采用了我校形成的“三环节”模式进行教学,即:快乐自学(个体自学,小组合作)——激励导学(班级展示,点拨释疑)——轻松练测(巩固反馈,拓展升华)。
我们的“三环节”模式与县教研室总结全县而形成的“三环节”模式是大同小异的,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板块的划分略有不同。我们的“快乐自学(个体自学、小组合作)”其实就是教研室的“前置学习”;我们的“激励导学(班级展示、点拨释疑)”就是教研室的“交流释疑”;我们的“轻松练测(巩固反馈、拓展升华)”就是教研室的“巩固提升”。
在这里,我首先简要地分析一下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教材的原题是:“一本书一共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这道题若依据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列式应为234―66―34,也许学生在考虑简算时会产生一定的障碍,认为“66页”是昨天看的,理应先减,“34页”是今天看的,理应后减。所以,教师将此例题改为:“学校买来234本课外书,分给一年级66本,分给二年级34本,还剩多少本?”这里的“66本”和“34本”是一种并列关系,列式时可以不分先后。由此可见教师在分析、挖掘教材时是何等的细致、认真!
这节课主要分成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交流(8︰27~8︰34,计7分钟)
1、课前交流,回顾梳理旧知,明确学习目的。
张校长的课前交流是学生采用“生生对话”的形式,自己组织复习运算定律及其运用。学生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就涉及甚至为以后的教学作了铺垫,即学习和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目的就是为了简算!
2、导入阶段,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热情。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张校长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创设“减法的性质”的情景进行探究。情景的导入自然,顺理成章。
二、快乐自学(8︰34~8︰47,计13分钟)
探究阶段(个体自学、小组合作),环节紧凑清晰,过渡自然流畅。整个探究阶段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密度适中。
1、个体自学(其中8︰36~8︰41,记5分钟)
张校长用了简洁的两个提示(“列算式解决‘还剩多少本’,并想想理由。”和“仔细观察算式,能简算的用简算。”期间,老师还提醒学生尽量做到“有几种列式方法写几种”。)组织学生自学。这两个自学提示简单、明了,体现了“低入”的原则。
2、小组合作(其中8︰41~8︰47,计6分钟)
一句“虚心使人进步„”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列式和计算方法。
小组合作是学生在个体自学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疑惑、困惑,或者还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再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在这里,老师设计了如下三个小组合作的问题:(1)、这几种算法有什么不同?(2)、你认为哪几种算法比较好?为什么?(3)、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几种方法吗?一方面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还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三、激励导学(8︰47~8︰57,计10分钟)
1、班级展示
“交流展示”是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利用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渴望表现的心理特点,通过学生不同形式的学习展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并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首先,“交流展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其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学习竞争等学习活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有一组展示出:①234-66-34,②234-(34+66),③234-34-66。他们已经发现可以根据数据特点调换同级运算顺序也可以进行简算。即234-(34+66)=234-66-
34、234-34-66=234-66-34。并且进一步上升为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老师都实践到了。从学生的展示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内心已经认识到了“减法的性质”及其灵活运用。
交流的形式比较灵活,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通过小组合作,难点自然突破。
2、点拨释疑
班级展示与点拨释疑可以是明确分开的,也可以是融为一体的。在这个环节,我想谈一点我对“质疑释疑”的理解。质疑释疑可以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由学生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但是当学生不能质疑或者没有生成重难点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那就需要教师来质疑学生,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辅以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问。在本节课教师基本上就是一体的,即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质疑、有释疑,还有教师加以点拨。
这节课上,除了生生质疑释疑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生:我想问一下‘在什么情况下计算更简便?’紧接着,老师说:‘是啊,我也想问一问,什么情况下用被减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计算简便?什么情况下先减去第二个减数简便呢?’教师用了一招“借力打力”,马上将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点拨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通过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轻松练测(8︰57~9︰14,计17分钟)
练习阶段,层次清晰。练习有巩固练习,更有拓展练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练习是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内化的过程,是学生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过程。
1、巩固反馈
巩固反馈就是针对性的练习,基本上就是与所学的例子相似。例如练习1、2两题,主要就是巩固本节课最基本的知识。
后面的拓展升华更有看点——
2、拓展升华
在教师引导学生得出“a-b-c=a-(b+c)=a-c-b”这一最基本的连减的简便算法后,教师又设计“我的地盘我做主”自由选择的练习。这道题特别有新意,一是灵活多样(有连线、计算、填空、选择、辨析等类型),学生能感觉到兴趣与挑战,二是题目虽少,覆盖面却很广,如有错、有对、有更优的选择且加以分析;易错题的提前辨析(155-38+45:①155-(38+45);②155+45-38;③155-45+38。还有25+75-25+75,这些都是学生在平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三是教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简算时不能简单地引用“a-b-c=a-(b+c)=a-c-b”,而要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特点和运算符号灵活地选择简算方法。最后还给学生提供一道开放性的逆向思维的题“5050-1-2-„-99-100=?”让学生扮演了一次今天的高斯!
课后总结时,“有没有需要向其他学生提醒的?”(“去括号变符号”的法则学生在此只是感悟),让学生自己去纠正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并强化认识。“本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方法与内容。(合作学习获取知识;减法的简便算法。)
总之,教师在这节课中以问题统领各个环节,整个流程体现了四个“突出”,即:突出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突出了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释疑和探究。)突出了合作(全班分成13个小组,每小组4-5人,每位学生都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突出了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第二篇:生本课堂五环节
生本课堂五环节
何谓生本课堂?就是在课堂上切实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前置性学习(课前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储存与认知水平为起点先自学,教师再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进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其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探究、突出合作。本文从小学高段数学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生本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前置性作业环节
生本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探究教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素养。前置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置性作业。教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应目标明确,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启迪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练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练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环节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一般在课内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生本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内容是集体探究解决个体自主探究中尚未解决或比较模糊的问题。流程是:梳理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小组成员一般按优良中差或优良中中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分工是指确定一、二、三、四发言人的任务,小组交流后选择一个问题再进行讨论,准备班级汇报。小组的第一发言人一般为不善于发言或程度较差的学生,优秀者一般最后发言。协调是指在分工的过程中,有的任务不能充分发挥某个同学的特长,他有要求承担其它任务的愿望时,这时组长要协调;当组内同学长期承担一种类似的任务,还需要培养他其它方面的特长时,组长要协调。所以隔一段时间就要求组长根据实际情况调换组员所承担的任务,让每位同学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数学课堂上的探究小组,面向全班发言的任务一般有:①我的例子是什么?②我的解题方法是什么?③解题时要注意的是什么?④我不懂的问题是什么?
三、交流汇报环节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①组内每个同学都要发言。②发言完毕,组长要承担和台下的同学交流互动的任务。如某某发言完,组长要问: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疑问?然后,组长要走下讲台,代表整个小组和其他同学或小组进行交流。③组长还要承担或指定其他同学提炼出发言内容的中心词在黑板上板书的任务。④每个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点拨要掌握以下两点。
第一,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占用时间。
第二,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放”“引”的作用。
四、评价反馈环节
评价是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生本课堂评价要突破传统的仅“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单一模式,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评价过程,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常见的评价方式:
1、口述式:我常常会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鼓励。
2、文字式:除了口头上的表扬,我还习惯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
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 等等;还可以用发放表扬信、奖励卡、我们特做的魔术棒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努力的关注和肯定,从而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去表现自己。
3、评“星”式:我一般一个月(或两个月)评奖一次,选出诸如“自信之星”、“倾听之星”、“进步之星”等等。
4、称号式:一般采用称号的方式来表扬激励学生,例如:可以给表演生动的孩子一个“优秀小演员”的称号,也可以给评价别人的表演最中肯的孩子“小小评论家”的称号。
除了以上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他们常说的:谁来和我们交流、谁有问题想问、谁有不同意见、谁要补充、谁来评评我等等,从这些日常的用语中就能体会学生之间这种互评互学的氛围是多么的浓厚。总而言之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自由的评价中爱上你的课堂。
五、实践练习环节
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总之,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也可以在上述环节中根据课型的不同进行删减,但生本教学的核心部分应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第三篇: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
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3四个基本流序:、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 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太阳升起的地方 ▲思想发生的地方
▲新旧结合的地方 ▲引而不发的地方
5、如何做到简单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内容、核心环节、核心思想、核心技术以及内容、环节、技术、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 多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二是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探究知识的心理,感受学习的快乐。即通过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 “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是指学生在多做的基础上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识深化,构建成认知结构。
8、“高出”就是有收获,是前置性学习的质量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
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班级交流
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
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总结和巩固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2、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这种方式能迅速覆盖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和活动的机会。
3、四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四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4、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5、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
个性。可经常让学生们在课外利用这种方式来互学、互教;或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四人小组展示汇报之后,再自由组合进行拓展延伸。
6、注意:①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②选好组长、明确职责;③培训组员:学会分工,学会表达;④给小组个性化命名;⑤最好语、数、英等学科达成共识,小组固定,给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五、学习习惯培养
1、学会发言,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并改正、补充。
2、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勇于作出评价。
3、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个人观点,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再讲一次。
4、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5、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即组内声音,15cm以内能听到的声音,称为图书馆声音,保证组内成员听清;再就是全班都能听到的声音(全班声音)。
6、职责轮换。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要定期轮换,培养责任意识,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小组合作。
7、机会均等和机会限制。要求人人参与,对发言多的进行次数限制,以便他
人也有表达的机会,实现全员参与。
8、合作学习的调控应当注意:抓好常规,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示范效应;健全小组奖励机制(遵循激励性、共同提高、小组奖励的原则);课堂上应该注意恰当运用鼓励语言;让学生学会评价。
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
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
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
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
3、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4、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七、生本评研: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郭思乐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评”是评价,“研”是研讨。“评”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出孩子的自信。“研”要研得深刻,研得透彻,研出孩子思维的火花。
评研的操作方法
1、教师编制制试题---学生做题---互评研讨(互对答案,研究错题)
2、学生编制试题---同学互考---互评研讨
3、教师再编制制试题---学生再做题---再互评研讨
4、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评研过程
第四篇:生本课堂 评课稿(共)
生本课堂:《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上课者:姬俊波评课:宦吉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注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上做文章,现简单点评如下: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因此,这节课老师从孩子们喜爱的话题入手——剪纸,从对称与不对称中感知物体的对称的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邵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有点欠缺,原因是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两边完全一样、两边完全重合)强调的不够。
2.探究新知的教学环节有点零乱,应做适当的调整。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加强,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篇:北辛街道北辛路小学“生本课堂六环节”教学模式
北辛街道北辛路小学“生本课堂六环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以滕州市教育局2013年教科研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着力实施课堂教学学模、建模、推模活动,以生本教育理念和构建高效课堂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全市优秀教案评选为研究平台,以专家引领,以骨干示范,立足学校实际,积极探索构建“六环节”课堂模式,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模式简述
1、基本概念:“导—学—帮—练—纠—拓”六环节教学法是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形成互帮、互教、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展当堂训练,达标检测,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习效果,实现及时查漏补缺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发散学生的思维,满足优等学生的学习需求。“环节”教学法,最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助人,还课堂本该有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真正变为学生学习的学堂,让学生在既助人又助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夯实双基、培养能力、开发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终生收益。
2、操作流程: 导:即导学提纲。由教师上课开始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根据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内容要求分为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提高与发展性的内容要求,基本的内容要求是每个学生都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与发展性的内容要求是对自主学习的知识、方法等有深入的认识,理解其本质含义,会应用它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
学:即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提纲上的内容。此环节就是学生根据导学提纲上的内容进行自学,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时间,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的有机结合。
帮:即相互交流。就是同位、组内、组际之间生生、师生之间开展的互帮、互学、互助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自学之后,将自学探究情况进行交流、讨论,使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尤其是中下等学生,通过组内、班内几次的“帮教”,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最终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帮”先在组内进行:即每四人一小组,每组都有优中差三类学生,交流的顺序为:学困生——中等生——优生。交流的内容是:学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不明白——还想了解哪些。对小组的要求是:最大努力地自行解决问题——找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决不让一个小组成员掉队。
“帮”在组际(即班内)之间进行:组内交流学习之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把本组的学习所得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并提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他组的帮助,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适时给以点拨,让学生再次展开讨论,只要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包办。
练:即练习达标。练习设计体现层次性,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其训练形式可分为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两种。该环节一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练习时间。
纠:即反馈纠正。学生每完成练习之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发现存在问题,在学生之间通过帮教进行纠正,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的共性问题,再在班内交流共同订正,并设计练习进行强化训练,达到深化的目的,实现85%以上的学生掌握当堂所学知识的85%以上。
拓:即拓展提高。根据当堂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拓展练习,满足优秀学生的需要,并实现知识的跨越。
三、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学习动员,模式解析。(3月中旬——3月下旬)
学校首先组织教研组长对“六环节教学法”进行研究讨论,完善具体操作环节,其次召集全体教师举行学模、建模动员会,对模式进行解析,同时布置安排具体的各阶段的任务。
(二)第二阶段:专家引领,骨干示范。(4月上旬——4月中旬)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立项进行论证,对“六环节教学法”进行修改完善,充实内涵,开始实施“六环节教学法”建模活动。
(三)第三阶段:全员练课,研评结合。(4月下旬——5月中旬)
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成熟后,召集全体教师分学科听骨干教师建模课,听课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评课,然后全体教师进行练课,同教研组人员互听互评,积极营造建模活动的浓厚氛围。
(四)第四阶段:模式验收,精品展示。(5月下旬——6月上旬)
全员练课结束后,学校教导处进行逐人验收,达到人人过关,并对教师进行评价,纳入量化考核。对验收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校组织举行精品课展示活动,并积极创设平台,推荐参加高级别的优质课评比,课改标兵评选等。
(五)第五阶段:常态跟踪,完善提升。(6月中旬——12月下旬)
“六环节教学法”课堂模式建立起来以后,学校教导处将对每个教师、每一节课进行常态跟踪,建立检查考核的长效机制,通过推门听课、抽查走听等形式督促教师把此模式应用自如,形成习惯。另外,学校将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模式运用进行大胆的完善与探索,从而形成符合校情、学情,符合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艺术。
四、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现科学管理
学校成立由孔德存校长任组长,教导处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自主互助”学习型研究团队,分工明确,层级负责,注重问题发现,加强过程管理,及时跟上指导,促进建模工作扎实、有序、高效进行。
(二)注重课题引领,促进教师发展
1.确立课题:建立了总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制定了出《“导—学—帮—练—纠—拓”六环节教学法研究实施方案》,从理论、方法、目标及教育成果等多方面进行了可行性的分析与论证。
2.专家指导:专家引领是顺利实现自主互助高效课堂的有利条件,在我校“六环节”教学法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学校将请街道和市教研室专家来校指导老师们怎样进行课题研究,提高老师们的科研水平。
3.建立档案:实行个人、学科组、学校三级管理。对于老师们过程性的研究,学校实行立档跟踪管理的措施,督促教师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个人定时提交研究报告和过程性材料,学科组及时交流,级部按时汇总,学校不定时抽查等。通过四级管理,保障“六环节教学法”课题研究有序、有效的开展。
(三)发挥教研组职能,抓好课堂落实
1.同步研讨:确定每周周三下午两节课后为教研活动时间,做到时间、地点、人员“三定”。形式内容根据需要变化,可以是集体备课,也可以是听课后的评课活动,还可以是教学问题研究,优秀课堂录像观摩等。同步研讨时间,学校领导根据自己所任教年级、学科分别安排到年级教研组,即参与共同研究,又做好活动过程记录及活动效果的评价。
2.课堂研究: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学校将进行研究课、示范课、练习课、验收课、展示课“五课”一体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个人的展示课,既评价教师个人,也评价教研组。为此,教研组都要做好课前集体备课准备,以做课人为主要发言人,说自己的教学思路、重难点的突破措施、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真问题的筛选、练习与作业的设计,学生的帮教措施等。组内的其他老师补充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设计出理想的教学方案。
教研组采取专题式观课、议课方式,针对“导—学—帮—练—纠—拓”六环节,分工观察,专项记录,并作出评析。观课结束后,进行议课。议课时主要从两个方面:这节课的亮点有哪些?如果让我上会有哪些不同?老师结合自己的思考谈看法,重在讨论交流、反思课堂。按照“备—观—思—议”的顺序循环跟进,做到“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老师人人变为研究者、参与者,不断观察、反思、修正,全力以赴投入到建模中来。
3.专题突破:学校制定“教研组教学问题专题研究制度”。教研组每两周进行一次专题研讨会,老师们将平日自己教学中的疑难困惑进行梳理归纳,放在专题会议上进行讨论。像真问题设计、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导学提纲的内容、学生之间的帮教、学习小组的激励与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都由中心发言人做好记录,学校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评选,优秀的在全校交流,并纳入对优秀教研组的考核。
(四)名师、骨干引领,催生课堂活力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对他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参与课堂研究;每学期至少出一节公开课,展示自己高效的课堂教学;每人各带一名徒弟,参与备课、教学指导。
(五)注重教学反思,实现智慧共享 学校要求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课前与课后反思。集体备课多倾向于教学设计的共性,常常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照本宣科是难以实现课堂的高效的。学校规定,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推敲、斟酌,可以根据需要在教案上涂改、增删,形成适应师情学情的个性化教案。教案实施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得到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感等以反思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了督促教师个性设计与反思,学校对教师的教案及反思每月举行一次展评。
即时性反思。教师人手一本“教育教学随笔”,随时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误,记录精彩的教学片段,记录典型的教学案例,写下自己的教学随笔、教学日记、教学故事等等,把自己教学的足迹点点滴滴积累下来,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进步。终结性反思。反思自己一学期来的教学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主要是实施“导—学—帮—练—纠—拓”六环节教学法以来的收获、体会、困惑等,再分别从优势与不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不足,以便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
(六)完善评价标准,力促课堂改革
学校将出台新的课堂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课堂。主要从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率、学生帮教的有效性、自主学习时间、回答问题的创意性、学生知识的达标率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教师的引导发挥得如何。这样,课堂评价就由评价教师为主转变为评价学生为主,同时评价主体由教师单独评价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标准促使教师由关注自己上课怎样讲,转变为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学、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互助基础上,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北辛街道北辛路小学
二○一三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