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名师案例研究期末考核

时间:2019-05-13 02:3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名师案例研究期末考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名师案例研究期末考核》。

第一篇:语文教学名师案例研究期末考核

一、撰写一份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字数不低于1000字)要求:真实反映你的想法,写出你的职业设计。

随着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重返师大进行研修,我再次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了反思。为了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特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下:

一、个人现状分析:

在近两年的工作中,我可以认真扎实地完成本职的各项工作,做到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工作精益求精。在对待学生的过程中,我可以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平等的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学生。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利的方面,例如:上班的时间除教学之外的琐碎工作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和教材研究的时间不够。具有较新的教育教学的理念,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对学生放的程度不够,心存担心。工作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单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借鉴他人的经验不够。对于科研还是停留在一定的表面,没有能够深入的研究,自己还走在科研型教师的起点上。而且在总结经验,进行反思方面不够及时。

二、未来发展目标:

1、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工作,总结、归纳和提升教学经验。掌握自己所任学科的专业特点,善于思考,养成多思、多想、多写的习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重视资料的积累及经验的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多听课,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经验,重视与学生的沟通。

3、以“实干、精干”的精神,认真做好学校各项日常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抓好教学质量,继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4、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持之以恒。每年要留有痕迹,写一些教学笔记和心得。

5、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终身学习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

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今后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苦功夫。

三、个人发展措施:

1、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业务和理论学习,抓住研修网给我提供的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2、改变自己的课堂模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争取尽快改进自己的教学风格,建立适合自己的、跟得上时代形势的教学模式。

3、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积极进修,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观念。

4、积极参加各类论文评比和教研活动,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形成文字,同本专业技术领域中的同行们交流探讨,寻找不足,加以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自己的专业技术快速成长。尽快成为一名有风格、有特色的语文教师,最低要求是成为一名自己满意、学生喜欢、领导认同的语文教师。

二、推荐一位语文教学名师,写出其主要特征(字数不低于4000字)要求:具有概括性;具有真实性;具有典型性;不能以一份课堂实录代替。

2008年7月,新教育第八届研讨会在浙江苍南举行,郑桂华老师应邀在会上执教小学六年级语文《少年闰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郑老师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博士,原华东师大二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大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执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不是郑老师自选的,而是教育在线网友通过网络投票选出来的。

郑桂华老师提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了三道预习题:一是读通课文,把你认为值得写下来的词语抄写一遍;二是边读边想,把你读不懂的句子抄下来;三是写出你心目中的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上课的前一天晚上,郑老师把学生做的预习作业看了一遍,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教学预案作了适当的调整。

郑老师的课从检查预习开始。她先听写两个词语:祭祀、潮汛,两位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学生在座位上写。郑老师之所以选这两个词语听写,是因为它们是学生预习作业中错误最多的两个词语。郑老师对这两个词语的字形进行了强化。

接着,交流不理解的句子。郑老师说:“在预习作业上,有28位学生提到不理解的句子是——‘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个句子我们先放一放,等到课要结束的时候再来讨论。”

郑老师上课前,在黑板上抄出了学生预习作业上写下的概括闰土性格的词语,只要是不重复的,她都抄在黑板上了,有30个词语,如:害羞、勇敢、活泼可爱、见多识广、重友情、聪明、能干„„

郑老师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讨论如何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她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说闰土是个害羞的孩子。一位学生引用了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依据——“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郑老师追问:“闰土是个害羞的孩子应该见谁都怕,怎么不怕我呢?”一位高个子女生发言:“我认为闰土是个矛盾体。在农村生活时他的胆子很大,不怕羞;可是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他就胆小、怕羞,只有与年纪相仿的小少爷比较亲近。”郑老师把“矛盾体”三个字写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做笔记,记下这位学生的贡献。郑老师在这节课上多次提醒学生做笔记,把老师和同学讲的重要内容记下来。

郑老师让学生交流表现闰土“见多识广”的事例,引导学生读了“雪地捕鸟、月下刺猹、海边拾贝和潮来看鱼”这四件事。接下来又交流了“重友情”。郑老师抓住课文中的描述,与学生一起讨论闰土的性格特点。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后,关于如何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形象,郑老师作了小结:“闰土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一定要注意文章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的地方,如果只是细枝末节提到的就不是主要的,如‘害羞’就不是闰土的性格。‘见识识广、重友情、勇敢’,很多地方都能看出,这就是闰土的性格。判断人物性格一定要看整体内容,整体把握。”郑老师请学生把“整体把握”四个字写在笔记本上。

郑老师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讨论不理解的句子——“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她让学生反复读这个句子,看看关注哪个词语、突出哪个词语。有学生提到“四角的天空”,郑老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的大意是,鲁迅他们被父母关在家里,目光短浅,许多事情都不知道。就像我们现在,整天被父母关在家

里做习题,不知道许多事。郑老师提醒学生,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是虚构的,文中的“我”不是鲁迅。她又引导学生抓住“只”谈了谈如何理解这句话。

40分钟过去了,郑老师的课也结束了。她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课后带着理解读课文,读几遍自己决定;二是找来《故乡》读一读。

看完郑桂华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我的脑海里立刻跳出郑老师的语文教学主张——“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少年闰土》这堂课很好地阐释了郑老师的教学主张,我对郑老师的教学主张深表赞同,因为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语文核心价值”就是这堂语文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即:这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如我们教数学课,我们“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语文课教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语文课文的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和单元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部性、明晰性无疑是一对矛盾。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设计的单位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课文中所有含有教学价值的信息,甚至对许多重要的价值,也只能有所选择,有所舍弃。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决定所谓“教什么”的问题,就是他从文本中选择、定位合适的教学内容的过程。

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如何判断什么样的内容是一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我们不妨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

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二是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三是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特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四是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

郑老师《少年闰土》这堂课确定的语文核心价值——“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就属于第四个方面。郑老师整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语文核心价值展开,就闰土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害羞”——“见多识广”——“重友情”的讨论。通过讨论,师生达成共识:“闰土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一定要注意文章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的地方,如果只是细枝末节提到的就不是主要的,如‘害羞’就不是闰土的性格。‘见识识广、重友情、勇敢’,很多地方都能看出,这就是闰土的性格。判断人物性格一定要看整体内容,整体把握。”

我也执教过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如《社戏》,我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中“我”的童年伙伴们的性格特点,但在引导学生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后,教学就结束了。郑老师在此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教给学生把握闰土形象的方法。这样,一篇文章的教学,就可以归纳为阅读同类文章——写人文章的基本图式,并迁移到对其他同类文章的阅读理解当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做,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

郑老师《少年闰土》的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她顺学而教,整堂课就是围绕预习题而展开。我认为,预习是学生个体建构新知的过程。很多知识学生是自学就懂的,老师要在学生“懂的多少”的基础上确立教学起点,而非假装学生不懂,一切从零教起。预习就是学习。在课堂时间有限,优秀学生容易代替全体学生学的情况下,预习也是独立学习的有效保证。而对高年级学生而言,预习事实上就是他独立学习能力的一次次检测。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内容,而不仅仅是为教学作一些基础准备。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指向语文核心价值,即预习作业中除了基础性的作业外,有一部分作业能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时就能沿着语文核心价值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简单的资料摘抄似的缺少思维参与的机械式作业,例如,郑老师让学生用词语概括闰土的性格特点的预习题就是指向本堂课的语文核心价值的。学生作了充分的预

习,可以节省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以保证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的达成。

郑老师的这节公开课与许多公开课不一样。许多语文公开课得了“营养失衡症”,情感泛滥而理智不足。其语文学科特点几乎全靠释词、析句和朗读来支撑,难怪专家们说我们的语文课中语文知识“极度缺乏”。知识不足情感补,这是我们语文课的常见病。

郑老师是大学教授,她教了很多年高中,初中有十多年没教了,小学基本上没教过。郑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在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还不够,教学的情趣性还不强,在结构上也显得不够严谨和完整。但我以为,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手一投足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另外,从课堂实际情况来看,个别对话显然不能代替个体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质量决定着课堂是否有效,因此教学应该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参照,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个体学习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更多地安排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同伴对话的机会,在不断地阅读、碰撞、反思中走进文本深处,使思维在阅读交流中得到训练,语文素养在阅读中得到提高。

郑教授自己也说:“语文课,只要心中装着学生,有语文获得,就是走向理想课堂的路上。”可是教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似乎只是教师和个别学生,特别是和那个“已经很优秀”的女生的对话,其他大多数学生只能做看客,无法融入师生活动中去。我特别注意了有那么二、三两名同学,除了课的开头检查字词和交流预习中闰土形象认识这几个环节,他们的表情还算丰富,还有想发表自己观点的冲动之外,大概在课进行了十几分钟以后,他们脸上一直呈现出茫然的神色,可能只是迫于公开课的需要,他们还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他们想做倾听者,可是个别“已经很优秀”学生的发言他们很难听懂,无法引起思维的共鸣。这时候,课堂对他们肯定是低效的。直到课堂教学结束,我们感觉多数学生对于闰土“见多识广”“重友情”“勇敢”的认识仍然是停留在预习时初读文本的阶段,只不

过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了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课堂上那个“已经很优秀”的女生提出的“矛盾体”的说法,本是个很好的个体发现,是智慧的火花,是动态生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的绝佳切入口,比如引导学生去比较“深蓝的天空”“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和“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他见人很怕羞”和西瓜“危险的经历”等文本信息,深入地把个体发现变成班级的群体认识,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避免了直到课堂教学结束学生对“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尴尬。

语文课真的很难上,尤其像郑桂华这样的大学教授,从来没有面对一群小学生上课的经历,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特点的把握可能不是很充分,导致了课堂上有一些瑕疵。但她所传递出的突出文本“核心价值”的思想,正是我们朝着理想课堂前进的方向。

第二篇:语文名师案例研究第六章

简答题:

1.由“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到“情境课程”,其中的“情境”的内涵是否有变化?

答:情境教育是对情境教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与情境教学相比,情境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拓宽理论视野,加强原理构建

情境教育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为指导,广泛借鉴心理学中暗示、移情以及心理场等理论,明确提出情感陶冶原理、暗示倾向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和心理场整合原理。

(二)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

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可以视为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深化发展的基本目的之一。

(三)开发情境课程,实现教学课程一体化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时都必然会触动课程,都需要相应的课程来支撑。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后,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对现行课程加以必要的改造,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基本主张落实在学校课程中,使教学与课程在情境教育思想的 统一支配下实现有机结合,在新的理论基础和目标上实现教学课程的一体化。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它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新思想,同时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昭示了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新走向。

2.比较“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到“情境课程”的异同。答:情景教学:利用电教设备创设情境。

如杨杰老师在讲《可贵的沉默》一课时,在同学们思考如何向妈妈祝贺生日时,利用电脑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歌声蕴涵的那种深沉的爱,那种深情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内心激动不已,产生出强烈的对妈妈的爱。

2、借助板画展示情境。

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的板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借助语言入情境。

备课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言必能激起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情境教育: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在数学课中加入数学史的讲授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任何一个静止的事物,如果和它的历史联系起来,就会对它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讲授一条定理,如果不仅仅给出推导和证明,还指出它的思考路线,以及学者研究和发现定理的经过,课堂气氛会立刻活跃起来。教师也可以适当介绍和本定理有关的典故和趣事。学生开阔了眼界,知道一个定理的发现过程竟如此曲折,印象会非常深刻。讲述定理的来龙去脉,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情景课程:指以特定的真实或虚构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作品等元素为课程背景,参与队员分别在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并按照预先设定的活动主线、内容或“剧本”倾情“演绎”,最终的活动结果将根据参与团队或参与者的不同表现而充满悬念。

3.说说由“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到“情境课程”的发展线索。情境教学

一、探索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片段语言训练。二)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情景教学向情境教育的拓展 一)从学科教学着手。

情境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儿童、知识、社会 二)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

4.说说教师人格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答: 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的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师,身负着重大的责任。“身先士卒”是一个教师在自己本职工作中应有的表现。课堂上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了解教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品德,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因此“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教师的德,是教师的人生智慧,将使学生得到一种心灵的彻悟。课外活动,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游戏,创造和谐平等的室外活动,因此不论课内课外,永远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其次,教师要有激情。情感体验是形成良好品质的内驱力。一个教师的情感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假如没有高尚情感的支持,人就不会产生自觉、坚定的行为,消极的情绪只能使课堂死气沉沉或者是无精打采。因此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应努力调整自己的身心,使自己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来面对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感染学生,坚决不带不良情绪进课堂。用心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就会学会笑对人生,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就会学会如何做人,以真挚的热情来善待他人;就会以上课为乐,感到学习和锻炼是一种乐趣。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并不断地在潜移默化中欣赏学生,赞扬学生。教师的情感和思维是灵动的、鲜活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教师一起活动,一起参与,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

第三,教师要有爱心。教师要向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俗话说:师者,人之父母也。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能力上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已,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关爱。①给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学生有时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决定,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要面对现实,勇攀高峰。②给学生思想上的理解。学生的思想单纯而幼稚,甚至有时对课外活动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思想,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做事要认真、冷静。

总之,作为教师,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学生在活动、互动中养成良好的素质和品德,不能成为更好,但要做得最好。激励、鼓舞、欣赏和赞扬会让教师和学生永远坚持不懈努力和积极向上

课程小论文:

课后看李吉林著《情境教育的诗篇》,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教学论文。答:

读师范的时候,就从教教育心理学的老师那里知道了“李吉林”,也对她略知一二。知道当年18岁的她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50年前的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知道她也如所有新毕业的学生一样,在最初工作的日子里,因为缺乏经验,班级管理糟透了。但幸运的是老校长听了她的课后,认为她是棵好苗子,要好好培养。而她也极为聪明好学,仅仅两年后就被市教育局派到省教育厅教材编写室编写教学参考书。从此,她又凭着自己的努力,不断参加各种研讨培训,认识了许多知名的教育教学专家,她成长得更快了;知道是她凭着毅力顶着压力在困境中实验,创造出语文情境教学模式,以促进儿童智能及心理品质和谐发展„„

这一次研读了李老师的教育专著《情境教育的诗篇》之后,感触颇深。虽说这是一本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专著,但是李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太多的真情实感,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情境教育的诗篇》浓缩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原创性、叙事风、纪实体的作品,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三个曾面生动地再现了李老师直面挑战、搏击人生、实现教育人生三次飞跃的生命旅程。李吉林老师创造出的情境教学具有创新的意义,是因为:

一、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强化生活感受。

强调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到具体情境中去感受,这就把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在情境教学中,学生身处具体场境中,可以眼看、耳听、鼻闻、手触,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了生动的形象,丰富了具体的知识,激发了真的情思,学到了活的语言。

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她在情境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特别是以图画、音乐、演示和语言描绘来设置的情境,大都有意识地粗略一些,简易一些,为学生留有广阔的想象天地,使学生在“求异”想象中不断迸发创造性。

三、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十分强调开发情感效能。

综观她的教学实录也好,教案设计也好,我发现她总是以充满情感的教学,促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这实在让我佩服不已!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情境是小学语文的灵魂。”这一句名言不知是出自那一位名人,但用在我们低年级教学中实在是很恰当。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事物的理解都是比较直观的,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把握教材及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课文描写的生动形象,如临其境,才能激起热烈的情绪,体验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而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有情、有境,所以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通,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把语言学活,掌握、获得的更多。吕叔湘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了,课堂气氛就不会沉闷凝重,而代之以热烈活跃;把课教活了,教师的教就不会枯燥乏味,而代之以生动有趣,这样的课学生自然更想上,更愿意上,当然学得更好。

李林吉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这本书很实用,因为这部著作中阐述的教学理论简明易懂,而且结集中选有部分情境教学的成功范例,可直接供我们老师参阅或效仿。于是我常常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激情的语言,或通过恰当的图片,或通过合适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尽可能地把他们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及情感等。我也喜欢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当然,我做的这一切都非常浅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多学习,多积累,多研究,多运用。

第三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期末考核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分析与评价

一、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内容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在已学的课程中,燃料的燃烧,金属的冶炼等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认识从反应中反应物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就是从本质上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同时也为高三后部电化学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1.2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特例)概念的基础是,理解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评价】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比较恰到,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也是对初中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加深,体现知识的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一点没有在教材的分析上体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比较到位,注重了重点和难点的区分,在实际教学中,难点并不定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课堂处理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

二、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2过程和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这门学科 提

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评价】基本上将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表述清楚,但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表述有点笼统,行为动词的选择不够恰当,理解比较难以测量,建议使用在课堂上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过程与方法中,行为动词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没有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范围,建议将此项调整到知识与技能目标中。

三、学情分析:

3.1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学生已学习了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已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特殊例子,通过分初中概念的逐步分析,使学习能从初中的特殊例子转移到高中扩大的概念的实质 1 了来。若能从理论上、其它概念的发展的类比上进行分析,学习对其实质的理解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3.2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刻理解,一定会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定会理解许多反应的进行的实质,对电化学知识也一定会达到一定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理解一定会使学生的能力提高,也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论水平有很大提高,对学生的今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会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作用。

3.3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新上高一的学生从心理上还未完全从初中的心理、思维方式上转变过来,理解能力还不十分强,但上高中后都有一种好奇心、好胜心,同时也都有一定的进取心,特别是考入重高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正确引导,逐步培养,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时期。

3.4 学法分析: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从特例到特征,逐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评价】对学情的分析比较全面,从基础,能力,心里和学法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虽然学生具备了学校本节课的条件,但是由于学生尚未建立微观的概念,氧化还原的本质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四、教学过程:

4.1 提出问题串,创设学习情境;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问题1]铁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下列与铁有关的问题你知道多少?

1、工业生产中是利用怎样的反应来得到铁的?

2、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什么?

[针对学生回答情况予以点评] 【评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讲解]以上三个问题都涉及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2]请写出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取铁的化学反应式。[投影]实验课件,反应原理。

[问题3]该化学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种?

[点评]通过分析可知,该反应不属于任何一种。由此可见,采用仅仅是依据反应物与生成物 的种类和数目(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来对所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是不可 行的。

[问题4]你们能各用一个反应来描述四种基本反应的反应特征吗?请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

式。

[巡视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点评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情况] 2 【评价】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该反应不属于初中学习的四种反应类型,创设认知冲突,四大反应类型是有局限性的,不能概况我们学习的所有反应。

[问题5]你们能够正确标出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包括铁的冶炼)中各物质组成元素的化合价

吗?

[问题6]针对你们所标的化合价,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针对学生回答点评] 并指出]在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的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改变; 而有反应的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把化学反应分成类 型:一种是有元素变价,另一种是没有元素变价的。于是化学上对所有的反应从元素 化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有改变来进行划分。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 应,而没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7]请同学们尝试对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下个定义。[小结并投影]

1、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非氧化还原反 应是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 [提问8]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呢? [总结并投影]

2、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课堂练习,投影]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H2O+CO2 B、Na2O+H2O=2NaOH C、CaCO3高温CaO+CO2↑ D、Mg+2HCl=MgCl2+H2↑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评] 【评价】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该反应的特征,从而得出氧化还原的特点,也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问题9]根据你前面书写的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组成元素

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你能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 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点评,并归纳总结,投影]

3、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类型之间的关系:

[问题9]根据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

合价的升降。那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呢? 【评价】通过四大基本反应类的中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的特征,他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包含或者并列的关系。

[讲述]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那么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微观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内容: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阅读时请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氯化钠形成过程中,钠是如何失去电子而氯又是怎样得到电子的?

(2)氯化氢的形成过程是不是也和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一样存在电子得失问题?为什

么?

[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与学生一道完成下列表格]

化合物形成过程 电子得失(偏移)化合价变化情况

NaCl Na失去1个电子转移给氯 化合价升高

Cl从钠中得到1个电子 化合价降

HCl H电子对共用,且共用电子发生偏移(偏向氯)化合价升高 Cl电子对共用,且共用电子发生偏移(偏向氯)化合价降

[问题10]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讲解并投影]

4、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发生转移(得失或偏移)

[课堂练习,投影]请同学们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物质电子转移情况(任选一组,有关反应的条件省略):(1)Fe+2HCl=FeCl2+H2↑、S+O2=SO2、(2)H2+S=H2S、4HCl+MnO2=MnCl2+Cl2↑+2H2O(3)2Na+2H2O=2NaOH+H2↑、N2+3H2=2NH3 [巡视并点评学生完成情况]

[讲解]在上述反应组中,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但电子对偏向另一方的物质有:

(1)中的Fe、S;(2)中的H2、HCl;(3)中的Na、H2,这类物质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另一种物质为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但共用电子对偏向自己一方,这类物质称为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问题11]请同学们参考上述分析尝试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下一个定义。

[了解学生回答情况并总结、投影]

4、氧化反应: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 还原反应: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偏向)电子的过程。[练习]请同学们采用表格的方式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反应、还 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并投影]

得氧 失氧化合价升降 电子转移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氧得失的反应——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评价】通过分析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清楚的得出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反应中存在电子的得失或者偏离,而从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通过实例来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4.2 课堂反思,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

1、工业冶铁的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被(填“氧化”或“还原”),发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元素化合价降低,被(填“氧化”或“还原”),发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2、在一个化学反应中,能否只发生氧化反应而无还原反应或者只发生还原反应而无氧化反应?

3、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啥?

5、(挑战性题目)既然氧化还原反应中既有物质得电子,又有物质失电子,那么物质间得失电子数目上有怎样的关系?

6、通过上述问题,你是如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之间有何应用?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并投影]

1、碳,被氧化,氧化;铁,还原,还原

2、不可能。在一个反应中既然有物质失去电子,就必然有物质得到电子。因此,氧化反 应与还原反应是一对矛盾,总是同时发生的。

3、铁刷上油漆后,油漆层阻碍了铁与氧气等的接触。因此,铁腐蚀的氧化还原反应无法发生而起到保护作用。

4、采用真空包装,避免易氧化变质的食物与空气(氧气)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食物氧化变质;装入铁粉后,铁粉会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有效减缓食物与氧气的接触,也起到保护作用。

5、得失电子总数应该相等。

6、略

【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的理解,也回答了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学生恍然大悟。

[作业布置]

1、各写一个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判断所写反 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怎样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就是利用司机时,填充了吸附有K2Cr2O7的硅胶颗 粒(红色)的装置吹气,若发现硅胶变绿色达到一定程度,即证明司机是酒后驾车。反应的方程式如下:2K2Cr2O7+3C2H6O+8H2SO4=2K2SO4+2Cr2(SO4)3+3C2H4O2+11H2O。(1)标出上述反应中反应前后Cr、C的化合价;(2)判断该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若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则__________发生氧化反应,__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

3、(挑战性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金属一般作还原剂,而活泼的非金属则通常作氧化剂。请从原子结构特点出发,分析为何在反应中金属单质一般作为还原剂。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①人和动物通过呼吸作用提供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已知人和动物呼吸作用的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在该反应中,作为还原剂的物质是__________。

②钛被誉为21世纪金属。工业中通常用钠与钛的卤化物(TiCl4)共热来得到金属钛(另一产物为NaCl)。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有些氧化还原反应却有危害。例题,钢铁的腐蚀、食物的腐败等等。因此,要想方设法阻碍此类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①罐头厂在装食物罐头时,添加一些防腐剂,防止食物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变质。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防腐剂具有__________性。

②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总是同时存在的。根据这一知识,如何有效避免有危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可通过实例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要求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难点。该设计从学生熟 5 悉的化学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无法对铁冶炼反应类型的判断,指出按反应体系物质属类和数目进行反应分类的不足,为建立新分类标准奠定基础;再通过一些典型反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进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基于教材详尽描述了一些化合物形成过,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化合物形成过程电子转移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微观本质。为深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等对比氧化还原反应,有利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最后设置应用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去认识,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价值。

【教学后记】:

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要求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插图、“思考与交流”栏目、表格、图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从而能形象、深刻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地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探究和创新,全面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教育科学研究的道德伦理性

教育科学研究的最终是更好的促进人的发展,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最终目的的研究。因此,教育科学研究不能违背道德伦理,即教育科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不能对研究对象的身心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

2.预测性假设

是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3.自然观察法

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暗示、不加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方法。

4.个案研究

又称案例研究,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5.课题论证

是指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也就是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拟突破的难题、完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等进行论证。

6.“行动研究环”

是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即一边行动一边研究,想办法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研究。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确立研究课题的原则有哪些?

答:(1)迫切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2.简述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答:(1)全面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2)为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

(3)为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

(4)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3.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特点。

答:(1)教育调查研究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对于研究对象不作任何干涉和控制;

(2)教育调查研究是一种间接地观察,调查可以对不能直接观察研究的对象和现象,进行事后追踪研究;

(3)教育调查研究能够提供教育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的线索,但并不能直接确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4)教育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可以是关于研究对象现状的资料,也可以是关于研究对象过去情况的资料,其中以关于现状的资料为主。

4.比较循环组实验与等组实验在操作顺序上的不同。

答:第一,等组实验需要严格的选择实验组、对比组,控制无关因素,保证两组对象非实验条件完全相同,即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循环组实验则不需要过分控制,在实验对象选择上可以随意一些。在教育实践中,不打破形成的自然教学班,就可进行实验。

第二,循环组实验的顺序比等组实验要多一个步骤,即实验班、对比班是交互进行的,而等组实验,实验班和对比班是确定不变的。因此,循环组实验在操作顺序上,可对照等组实验顺序。

5.访谈中的记录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尽可能详细记录访谈对象对非限定性的问题的所有回答,以及回答限定问题时主动做出的额外说明,后者对随后的资料分析很有价值;(2)记录过程中,不要试图去总结、分段或改正语法;(3)不仅要记录语言信息,而且要记录非言语信息;(4)在记录的同时,还应注意与访谈对象保持联系,以保证访谈顺利进行;(5)访谈结束后,应尽快整理访谈记录,对记录是所使用的各种符号、缩写等作出翻译和说明。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例子,谈谈教育实验实施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1)教育实验要体现正面教育性。进行实验前,研究者必须对问题进行认真的理论钻研,至少根据最新的科学理论,估计不会发生不良影响才可以进行,如40年代的一个实验,从孤儿院选一批新生儿置于暗箱中,只保证吃喝,而不给任何其他刺激,结果这些原本正常的银婴儿,机能逐渐退化,直至痴愚。这一实验后来因受到强烈的社会谴责而被迫停止。

(2)被试必须保持正常状态。被试的正常状态是实验结果具有科学价值的重要前提。如,实验对象处于伤害性刺激中或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下而进行的教育实验,其实验结果均是不可信的。

(3)必须认真考虑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术会不会产生不科学的结论。研究者应当在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对每一步、每一技术加以检查,看所收集的资料是否正确地反映事实,有无虚假歪曲等情况。如,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性实验时,什么是智力,如何评价智力,开发智力的方法等都应注意手段、技术的科学规范。

(4)正式实验前,应现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些试探性实验,在取得初步结果并通过适当的检查和必要修正的基础上,才逐步扩大试验范围和继续深入的实验。从对儿童的影响上,从实验成功的把握上,从人力、财力、物力上,都不允许一开始就冒险进行大规模的实验。、2.试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答: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这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应该遵循以下准则:(1)发展性:即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应该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使研究对象从中受益。应该做到:研究活动不与日常活动所倡导的的行为规范相违背;不能为儿童的心理造成损伤或情绪焦虑压抑;不能为了显示实验组的效果而剥夺对照组儿童的基本教育环境和条件。

(2)自然性:就是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研究。研究的进行尽量不增加老师和幼儿的负担,不影响他们的正常活动,使幼儿表现自然,以获得真实的资料。

(3)适宜性:就是要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来设计研究中要求幼儿完成的任务。对幼儿进行测试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应注意通过动手操作来评价幼儿某方面的行为或发展水平。

(4)准确性:研究过程的方案不能随意更改。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搜集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过程中应时时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5)可行性:考虑人员、经费、设备、技术等条件的承受能力时,应该实事求是地选择课题范围。在研究中尽量不打乱幼儿园原有的正常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1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1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自信

水东小学 邓秀丽

根据新课改的布署,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将以往的一言堂,转换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师只做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我们学校在上学期全面刮起来了“反思”风,每个班级都根据实际情况按小组编排。我发现这样的好处,比我当时想象得要好得多。

在我讲作文《校园的春天》时,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是令人感到惊奇的。那天我事先告诉了各个小组,尤其是小组长要记录下观察的方法,根据每人小组观察的地方不一样,各个小组观察的步骤和方式也有点不相同。给每个小组分配观察任务后,各个小组便各就各位了。十分钟之后,我回到了教室。

回到教室,我没有用提问的方式,因为如果用提问的方式,简单的一问一答,其实有很多孩子是没有什么印象或沉淀的。于是我先让他们把刚才在所经历到的一切,不管是什么都讲给组长听,组长一一记录下来,每个人都讲,每个人都要说。不论说长说短。我看每个组员,都非常投入地按秩序在讲,讲得人正儿八经,其实同学听得有趣有味。因为如果站起来讲,往往要组织语言,并且需要勇气,影响表达,学生显得不太自信和放松。但小组内讨论交流,大家都是平等对话,没有拘束感。后来,我让每小组的组长将记录的内容,派一个代表来汇报,这个代表一般都是平时表现不是特突出的孩子,这点是我课堂要求组长必须这么做的。

片段一: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看到了学校花圃里有很多的黄金叶和三叶草,它们显得很绿,绿得像翡翠。因为刚下过雨,叶子显得很娇嫩,并且用手去摸得滑,会感到滑滑的,犹如抚摸刚出生婴儿的皮肤,很柔滑,非常舒服。而且我们还看到,花圃中的土,在春天也是湿润的。师:是啊,你们运用了视觉,触觉来感觉春天,并且在说得时候还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非常不错。不过,我还希望你们能够运用适当的联想。你们也看到了春天的泥土,你觉得泥土和叶、草有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就像什么呢?(站在汇报的同学这时又卡壳了,于是我鼓励他说没有关系,我可以给你一点时间讨论,如果有了结果立刻示意我。)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觉得泥土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就像我们的妈妈,从不要求回报。其实,即使这位代表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只要他在问别人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成绩优秀的人,阅读较广范的人一定会有好的答案,通过讲,他听,再讲,这样一个来回之后,孩子一定会较好的吸收语言文字。并且因为他是代表,我为他们小组加分,而他们小组之所以能加上高分,是因为他回答得好。他的自信心也一定会逐渐提升。

片段二:

第二小组代表汇报:我们远看樟树像一个冲天的绿色巨伞,又像一个巨大的冲天绿蘑菇。(说到这里的时候,我问他,“蘑菇”这个词会写吗?学生摇头说不会,我便让他请小组成员帮忙,有人写给他看,其他小组成员也是一种加深和学习)樟树可以为我们带来阴凉,每当上体育课,太阳很晒时,我们总会到树底下乘凉。

师:你们通过写远看,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写春天校园的樟树,但是你们知道吗,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你们也背过,其实可以灵活运用到这里来哦。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描写树的有哪些?(学生又是一番短暂的讨论)

第二小组代表:下过春雨之后,每片叶子显得更加地翠绿,似乎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并且抬头一望,树枝丫重重叠叠的,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我当场表扬了他们,并为他们小组加了分,同样全小组成员高兴,代表发言的同学更自豪。)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的必要组织形式,因为它可以让孩子们在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完善自己,每个孩子都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

荐荐二2014下

(3000

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下载语文教学名师案例研究期末考核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名师案例研究期末考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案例研究

    教学案例研究 教学反思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课堂教学反思已经越来越被中小学教师所熟悉。课堂教学反思最基本的形式是对每一堂课进行反思。反思教育教学成功之处,有助于形......

    学校教学名师考核管理办法

    ***职业学院教学名师考核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中共***职业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

    语文名师教学专题研究

    语文名师教学专题研究 一、名师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即一个教师因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在其所在的地区和系统中,很自然地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

    语文前置性学习研究教学案例

    语文前置性学习研究教学案例 语文前置性学习教学案例: 课前学习让课堂“活”起来 李彩芳 课前学习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在这一环节进行有效......

    名师考核年度总结

    名师考核年度总结 章丘市第二实验中学侯宇镁自2011年10月,济南市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后,我校为我建立了“侯宇镁工作室”。能成为一名名师建设成员,深感荣幸。一年来,我带领工作......

    名师考核要求

    晋江市教育局文件 晋教人„2011‟25号关于启动晋江市名教师年度考核网上实时申报 工作的通知教育系统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各级名教师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和过程管理,畅......

    小学语文研究期末复习

    作文教学案例:一堂写作指导课 (上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莫泊桑吗? (很多同学举手) 生:他是法国作家。 生:他是《羊脂球》的作者,还写过《项链》。 师:(惊喜地问)看来同学们的阅读面非常广。......

    期末考核

    《汽车与交通导论》期末考核-----交通部分1. 题目:(1)交通是一个由人、车、路、环境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每一个元素的变化均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或产生交通安全隐患,结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