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浙江省上虞市竺可桢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苏教版

时间:2019-05-13 02:4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b6浙江省上虞市竺可桢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b6浙江省上虞市竺可桢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苏教版》。

第一篇:b6浙江省上虞市竺可桢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苏教版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等问题严重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对此,我们应通过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增强教学有效性意识;强化有效教学行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与学生加强交流和合作,促进课堂有效交往等途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有效性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严重问题,新课程改革把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新课标,并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施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文试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略作探讨,以期为语文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那么,究竟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首先,要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增强教学有效性意识

有效教学理念的树立是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的前提,它为有效教学行为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并强化正确的目标意识;语文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合理安排时间的观念,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

1、强化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目标设置得高、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就占用课外时间,因此造成了学生学习负担重,效率低下。语文教学目标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隐性目标。由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标。语文教师要做到有效教学,树立并强化正确的目标意识至关重要。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辨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

(2)认真制定符合新课程和学生实际的课时教学目标。(3)促成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2、强化时间最优化意识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结构。对学生的生理测验表明,在每节课的45分钟时间里,学生大脑的兴奋呈曲线变化,课始15分钟内维持兴奋状态;15—25分钟的时间里,大脑处于疲劳波谷,注意力下降;25—40分钟的时间里,再度兴奋;40—50分钟的时间里,再度疲劳,注意力下降。根据学生心理的这种变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化规律,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结构,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的两个兴奋区间,也要注意克服学生的心理疲劳。在课堂教学的结构组织中,要注意安排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缓急张弛,以此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还要注意结构组织的多样统一,用变化的曲线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疲劳,从而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2)增加有效教学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长时间练习之后会发生“高原现象”,即当练习达到一定的时间后,练习效果不再随练习时间增长进一步提高的现象。由于过长时间的练习,练习者的兴趣降低,影响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增加课时量,增加作业量等,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高原现象”发生的规律,提示着教育者,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尽量减少甚至消除语文课堂上无效的热闹讨论,无效的多媒体放映,单调的授课方式等,彻底避免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尽量增加有效教学时间,如提高讲课的清晰度,结构性和明确性,浓缩次要内容,精讲重点内容等,以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要做到合理分配时间,增加有效教学时间,就不能随意延长学生的课业时间;不能剥夺学生自由发展的体育活动时间;不能人为地挤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能掠夺学生生理所需要的时间。要精心设计作业,控制作业量,达到少而精;实行弹性作业制度,按“必做”和“选做”提出不同的要求;禁止布置惩罚性作业,比如:抄写课文30遍等;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性作业方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做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其次,要强化有效教学行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语文有效教学行为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所以强化语文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对促进语文有效教学、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是“白板”、“容器”,强行灌输,也不应该过分夸大学生的自主性,放任自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做:

1、创设环境。即教师为课程的教学提供场景开始自己的讲课,学生会学得更多。它可以达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课程的框架;帮助学生将新知识、新信息与以前所学的联系起来;在介绍新知识之前,确定学生已有的入门知识等目的。当教师有意设置环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比如:在教课文《我的母亲》时,教师刚开始上课就播放《懂你》这首歌,当教室里弥漫着这首歌的氛围时,学生们也产生了一种与课文中所描述的极其相似的情感,这时,教师再进行课文讲解等,最后,让学生思考:“儿子有没有读懂母亲?”于是,整节课下来,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这篇课文时始终围绕着“理解别人,读懂别人”的情感,于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效果。

2、教学过程多样化。多样化的安排使用是有效组织课堂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之一是将多样化运用到课堂行为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包括非言语行为,教育方法,课堂组织,提问,评价方式,手势等。如果语文教师在整个学期用相同的方式讲每一节课,用相同的顺序安排相同的活动,用相同的单调的音调,很少用手势,那么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对学习语文产生抵抗心理,使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而多样化虽不能直接促进教学,但它对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学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有更强的接受能力。语文教师可以从教学活动和材料上的变化,师生交流方式的变化这两方面来进行组织教学过程的多样化。

3、提供清晰的指导。指导清晰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使其获得对所学内容清晰理解的能力。学生认为,讲课清楚的语文教师会重复要点,将它们写在黑板上,说完要点之后停顿、复习要点,以此来强调这些要点。它们会通过提问或组织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检查学生理解的清晰程度。当学生不理解时,语文教师会重复、复习,或重新描述要点。毫无疑问,语文教师经常、熟练地使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会比其他教师更能使学生进行更好地学习,获得更大的满意。如文言文、国内国外历史名著的学习,这些距离学生学习比较遥远的“语文”,学生学起来,就会有一些困难。这时候,教学提供清晰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对文言文字词进行归纳,重点字词、句式等进行特别的概括强调,以及提供故事的背景,基本结构等,使学生较好地接受课文,理解课文,在无形中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益。

当然,语文教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清晰地指导学生学会语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语感,学会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明晰是学生要达到的目的,而非教师。通过学会如何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内容,可以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要加强交流和合作,促进课堂有效交往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而课堂交往活动实际上更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联系。要使语文课堂上不再放任学生盲目讨论,改变课堂秩序的混乱,必须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交往活动。要使课堂的这种交往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首先要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群体作为发动对象予以激发,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比较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推进集体学习的学习方式。其次要认真地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交流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当然,交流合作更不能只流于形式,而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达成共识的共创共生的活动。合作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意与学生个体的直线式的信息交流,而成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网状立体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我想,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认知活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分析和探讨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对促进语文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有效教学是否能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教师对它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2]张希希.论有效课堂交往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1,32-34.[3]朱继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及思考[EB/OL].http://,2005年2月.[4]郭根福.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语文教学改革[J].教学风景线,2003 [5]韦晓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EB/OL].http://www.xiexiebang.com,2004年11月.[6]宋秋前.教学缺失与矫治策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7]卿成.课堂教学改革析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8]克里克山克.教学行为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9]肖淑梅.优化政治课教学效果初探[J].教育探索,2003,72.[10]姜宏德.大面积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益的研究和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2001,52-55.[1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宋建华.让“合作学习”走进初中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41.[13]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4]何玉风.透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异化现象[J].全球教育展望, 2005,38-39.[15]谢利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1,20-23.[16]李樱.纵观英国当前的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3,59.[17]林刚.浅谈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J].教育探索,2003,70.[18]丁春锁.暗示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3,75-76.[19]郑国民.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4-7.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b6浙江省上虞市竺可桢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苏教版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外,还应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特别是课堂提问艺术的讲究,因为那关系着一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因此,我根据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与在其他老师那的吸收借鉴,特提出了一些浅薄看法:语文课堂提问要注意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提问要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还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同时提问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关键词:诱导启发艺术;契机;曲问;活问;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作为教者的我们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悲剧”可以用“伟大”来修饰吗?“悲剧”又会怎样伟大呢?它们不矛盾吗?文末又说“一个人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又怎样来理解呢?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伟大的悲剧”的真正含义时,也掌握了“悲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剧”之所以被命名为“伟大”的原因了。本来一篇这么长、会让人厌读的文章如今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越读越有味道。所以说,文章的兴趣与否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我”为什么会趁先生入神之际画画玩纸盔甲,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是不是他们贪玩不爱学习?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那么这里该如何来理解呢?例如有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玩游戏,这又说明了什么?两者一样吗?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鲁迅小时的这一举动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还记得我读高中时我们语文老师李军伟在讲授《变色龙》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他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我们就很有兴趣了,纷纷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等;在此基础上,李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我们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所以毫不费劲地回答出来了:“看风使舵”。最后,李老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一系列的有一定深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就这样,整篇文章有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快很容易得到了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珍珠鸟》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珍珠鸟与作者的这种互动可以与我们平时哪些行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邓稼先》中邓稼先献身科研为国为民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北京全品教育研究所 组编.素质教育新教案语文[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2]孟建平主编.初中辅教导学——教师用书 七年级语文(下)[M].浙江:杭州出版社,2004.[3]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浅析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已经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向教学的组织者,本文将对之进行分析论述,得出新的结论。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已经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向教学的组织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如何教得轻松、有效,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新课程标准下更关注教师课堂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它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实践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活动。

一、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提出

语文课堂,应该真实、朴实、扎实,让语文返朴归真,让课堂萦绕语文的气息;是诗意、智慧、灵动,让语文情智交融,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主要应包括下列这些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菔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综观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批判和反思,主要集中在语文教学的“低效性”甚至是“无效性”上,对此,本文拟从“有效教学”这一角度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并就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这个角度进行初步探究。

二、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确立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技能,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品德与人格方面的变化发展的状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形式化

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在实践中,开始重视学生多读、多悟、多练、多动、多讲,重视给学生营造情景,吸引学生参与,引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三、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现针对性

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结合。

(二)有效的教学环节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好精妙,拥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个环节,提高每一堂课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提问来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来调动学生,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设问要准,提问要活,发问要巧,问中有导,听答要诚”。

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很高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他们会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热烈响应教师的每个要求。而且他们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来。建立在师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是高效的。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特性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徐新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2008(5).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尝试(获奖论文)(本站推荐)

富民县永定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教育科研材料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尝试

作者:丁建芳 单位:富民县永定小学 邮编:650400 联系电话:*** 关键词:有效

定准重难点

找准切入点

把准读写结合点 内容摘要:

综观现实,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仍存在着为完成认知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设计指向教师“教程设计”而不是学生“学程设计”;教学是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实际需要、发展;教学中仍存在“灌输式”,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教材把握不够准确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等诸多问题。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没有创新精神,教学思想传统、方法陈旧等,这些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探讨有效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对“有效性”的最好注

释。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千千万万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抓准“三点”,即重难点、切入点、读写结合点,是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探索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定准重难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好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这是方向;教材的要求,这是依据;学生的需求,这是核心。

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语文课程新课标。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材、教学的性质、规律、特点、重点、难点、要点等。特别是新教师一般在把握“双基”(拼、点、字、词、句、段、篇、修等基础知识和识、书、读、听、说、写等基本能力)上容易忽视,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备课和上课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要教授和训练的双基内容,并一一落实,切忌浮在思想、情感、情节等的表面上。只有明确了一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其次,确定教学重难点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如《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指导学生自读感悟,体会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对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较容易。对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学生

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合理利用资源,巧妙设计,层层深入,突破难点。针对这样的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就确定为“通过典型事例,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体会刘老师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咬定青山不放松”,教学设计的形成,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唯有如此,实现有效教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选好切入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正如叶圣陶所言:“惟在启发诱导”。教师用一两个能牵动、覆盖全文的线索或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一堂课的重点难点目标,每堂课学生获益不求多只求好,长此以往,必能厚积薄发,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文本。

1.从题目切入。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教学《鞋匠的儿子》,可以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与《钱学森》《詹天佑》相同,以人名为题,却以《鞋匠的儿子》为题?紧扣题目,设计几个能抓住课文重点的问题(鞋匠的儿子是谁?课文讲了他的什么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告诉我们什么?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品质?)这样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从中心句切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

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篇首“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全文的中心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体现在哪儿?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研读的主话题;课文通过哪些事例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仔细体味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烟台的海》则采用变序教学,直奔结尾中心段——“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课文中哪些语句表出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然后在欣赏四季的美景中层层感悟。将诗歌中“一咏三叹”的表达方式运用于本课教学中,从而突破难点,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3.从重点语段切入。重点语段大多是思想内容精深,表现手法高超,令人击节赞叹的语段。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一番大胆的“剪裁”。如教学《钱学森》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语段——钱学森的两处语言描写,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赏析,体会每一处语言的精妙,感悟钱学森热爱祖国、一心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人物强烈的爱国热情。

4.从过渡段切入。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一个明显的过渡段。教学时,可从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③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5.从课文插图切入。课文插图所表现的大都是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断,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让其进行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

字,这样的设计别具一格,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思考:①课文插图画的是谁,谁能说一说画面内容?②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这样从画面切入引导,学生很容易寻觅到“入迷——迷恋——痴迷”这三个关键词,这样就抓住了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也容易突破。

三、把准读写结合点——“要把金针度与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进行迁移运用。

“要把金针度与人”,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习得自主作文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层次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仿写。

1.仿写句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从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修辞手法。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赞美,读句子后,我让学生仿照“

”的句式来赞美大自然,学生有样子可模仿,灵感自然也来了,“飘渺的云雾是她披着的轻纱,震耳的雷声是她响亮的话语 ;广

阔的碧空是她和蔼的脸庞,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清澈的湖水是她美丽的衣裳;淅沥的雨水是她辛勤的汗水;清脆的鸟语是她美妙的歌声„„”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论水的一段也非常精彩,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是“真君子”。我引导学生仿写句子,“水

,它好像

。”学生积极性很高,灵感来了,“水滋润万物,孕育天地,它好像很仁慈 ;水遇到阻拦,或慢或转,它好像懂得谦和礼让;水满则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乐;水流向农田、村庄,它好像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还注重学生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在你学过的课文中,你认为 是‘真君子’,因为

。”这样的拓展和运用,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突出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莫高窟》一课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街上真热闹啊!”让学生围绕中心句仿写段落;教学《早》时,我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按方位顺序描写的,引导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介绍自己的卧室或教室。这样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有效仿写。

3.仿写思路。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如教学《草原》时,引导学生按照“景——人”的顺序学习课文,课后则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写家乡的风景美丽,人民勤劳朴实。《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典型 的游记,学完课文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点,学生写到了宜良的九乡、富民的河上洞等,学会了随文仿写。

4、仿写不同体裁的文章。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很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之后,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法及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如:教完《黄山奇松》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写黄山松的方法,用上文中的好词,如“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姿态优美、姿态独特”等,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植物;教完《黄果树瀑布》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处景物,突出方位词,学习使用过渡句;学习《莫高窟》一课,归纳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先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练说一段话,可以说景物,也可以说劳动或比赛场面,然后,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然后,课上指导学生复习课文的写法(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方法、过渡句的使用),学习这样的写法写一处家乡的景物。《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进行写人的训练(人物的外貌,通过一两件事表现人物品质,突出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这样,由易到难、由段到篇,又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训练,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印象,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想象补空

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读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对课文中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可以给课文续写,或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进行写作,也可以填补课文的空白点。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 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不仅对作文极其重要,也与创新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提高、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如何发愤写史记的。大雪纷飞的夜晚,司马迁

;面对狱卒的冷嘲热讽,司马迁

;生病卧床时,司马迁

。甚至省略号也是补白的最佳点,学习《鞋匠的儿子》引导学生根据省略号填空:这掌声是在赞叹

,这掌声是在赞叹

,这掌声更是在赞叹

。《莫高窟》根据描写飞天后的省略号继续想象形态万千的飞天等。

这样的读写结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写是由读物而生,写能有效地促进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读写结合,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的挖掘。这既是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

1.随文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可引导学生想象:多年以后,美穗子来到中国,故事会怎样发展?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可以进行续写训练。四年级的《雪儿》、《水上飞机》、《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都可以进行续写。当然,在要求学生续写的时候,教师要

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参考文后的练习提示:假如小红马再遇到小骆驼,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课文之后,教师轻轻地点拨一下:小骆驼有哪些本领?小红马能去沙漠吗?他们会怎么做?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续编故事也就不难了。

2、练写小传。

本学期第21课《诺贝尔》,课文后要求学生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这项练习在学完课文后进行。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提示,利用文中的内容介绍诺贝尔的生平(出生、国籍、荣誉称号等),他一生中的发明以及主要成就(可采用莫高窟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最后介绍逝世时间以及设立诺贝尔奖。完成了这篇小传后,可趁热打铁,为谈迁、富兰克林、高尔基写一写小传,巩固所学知识。

3、写感想、读后感、观后感。

待学生读懂全文后,可以随机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如学习《船长》一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哈尔威船长,我想对你说——”,学生都发自内心的把自己对哈尔威船长的敬意表达出来,从而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得更加深刻。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先介绍课文的中心思想,再举一件自己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事例(如运动会前练习跳绳、跑步、学骑自行车、溜冰、练写毛笔字等)来说明道理,最后总结再次谈一谈自己得到的启示。继续巩固练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开头与结尾方法相同,中间部分,让学生写课文中让你最感动的部分,和自己相对比,你又得到哪些启示。接着,参观禁毒知识展后,让学生仿写观后感。这样,习作训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提高了写作水平。学生不但表达能力提高了,而且对文章的理解领悟也提高

了一个层次。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古今中外为师者永恒的课题。为了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字数:6158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谈语文教学》

魏书生

《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

摘 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发展,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任务。本人结合自身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提出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 有效教学 新课程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需要组织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能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并积极投入到练习中,而且在通过多次练习后,学生能喜欢上、能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或技术动作。如何在有限的场地与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当前,小学体育的教材内容略显单调,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局限化,逐渐对体育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只是简单地认为体育课就是跑跑跳跳的观念,充实、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情感。如在练习短跑100米时,可以提问“咱们班谁跑得最快”、“100米谁用的时间最少”等问题,激发学生们的运动情感。第二,师生互动,丰富学生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比如一起跑步、一起跳绳等。

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实效性与生活性

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其引导性,不能按部就班,通过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展示个性,从而提高体育理论素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将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引入课程中,使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再现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场地,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练习,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此外,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合作学习,学会交流、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体育教学更富实效性与生活性。

三、创新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本身很盼望上体育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与积极性,这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心理基础。

可以从创新教学的分组形式开始,使学习小组形式重新组合,满足小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与学习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的兴趣。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活动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那些失败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为什么会失败、如何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鼓励他们重新拾起勇气、克服困难,最重实现成功;面对那些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对他们提出表扬的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改正不足,实现成绩的进一步提高。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如在教四年级体育时,其中有个女生在练习仰卧起坐时竟然一个也起不来。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指责批评,而是教给她方法,鼓励她再继续尝试,果然,坚持了几次,能够做出好几个。当时我马上就表扬了她,鼓励她继续努力。到学期末,这位女同学仰卧起坐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随之而来的是对体育课也充满了兴趣,上课特别认真。其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与机会。成功的条件与机会会给成绩差的学生带来成功的希望,让他们感到只要再努力,一定会摘得成功的果实。因此,在平时练习测试时,我会暂时不给差生定下分数,再给他们几次尝试的机会,让他们抱有希望,从而激发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

五、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全面锻炼学生

要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把锻炼的作用与以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只有体格强健、品质优秀,才能从容不迫地迎接未来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例如,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经典片段供学生欣赏,陶冶他们的情操等等,这样,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道德得到了升华,学习兴趣也就随之激发出来了。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感受到体育课的生命与活力,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与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涛怎样充分利用与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J].中国学校体育,2003,(04)。

[3]崔伟当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1,(03)。

[4]耿培新对构建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用书)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2,(02)。

下载b6浙江省上虞市竺可桢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b6浙江省上虞市竺可桢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