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认识到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改革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课程意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教方式”等做出重新审视和积极建构,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关键的。
一、发展核心素养,从目标制定开始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后归属点。设立科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制定好学习目标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
那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做到 1.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学段目标(课标中本学段的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本册教材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培养的能力点。2.认真学习“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培养的能力点;3.认真研读文本,明确本课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点,明自我们可以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的哪些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方法;4.深入了解本班学生实际学情(学生能力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
二、发展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中落实
语文教学要思考教学的切入点和课型选择两个问题。找准教学切入点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篇文章,往往有多个教学切入点。一个切入点就是解读文本的一个角度。如深圳的刘俊祥老师在《穷人》一文中挖掘出了10个教学切入点,认为可以围绕文本内容、环境描写、“情节”描述、情节脉络、小说的情节重点来展开教学,也可以抓住文章的描写方法、文章的语言特色来展开教学,还可以寻找作家创作源头展开教学或是对比阅读展开教学。选择切入点时,和和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学情、师情等,努力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教学点。选择好课型。在了解各种课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在琳琅满目的课型中找到一个最适介的很重要。而“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这两种最基础、最实用的课型。“以文带文”可以“一篇精读带一篇略读”和”一篇精读带多篇略读”。这里的略读文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整篇的文章,也可以是一个片断。内容要优化整介,取舍要得当。读写联动课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让读与写相互联系,小断轮动,相互交林。“读写联动”读一篇写一篇(片段)。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介,读中学写。要说明的是,“读写联动”课一定要寻找读写之间的价值点。
三、发展核心素养,努力实践“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努力实践“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首先是重视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一是变“讲课文”为“学语言”。二是变“读课文”为“学阅读”。根据小同的文本特点或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该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三是变“悟课文”为“学表达”。好的文章和和蕴含着表达的方法与艺术,阅读教学并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加贴切、更加具有表现力。其次重视练能,我们教师要学会放手,尽量多设计一些让学生扎实练能的课,锻炼“规划纲要”强调的三大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重视语言文字运用。
我们可以构建三大板块来进行教学,着力语言文字运用。第一板块:读通课文,把握整体。课前自学、预习课文时,要引导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本大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想,写写批注,课文承载了哪些信息—从哪些字、词、句、段接收了哪些信息。上课伊始,要检查是否读通了课文,接收了哪些信息(让学生联系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把课文 读熟读通再解决疑难问题。
第二板块:删繁就简,突出重点。选找课文中有特点的表达方式的内容开展教学—积累语言,了解、感悟有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第三板块:依托表达特点,读写结合。
四、发展核心素养,依托大阅读推进
“大阅读”有两重涵义一是大内容,即大量阅读、广泛阅读、大量实践;二是大环境、大的阅读群体的形成。无论是古人学习语文的实践经验、一些名家的读书名言、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以及当今中国人的读书习惯,都说明了大阅读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我们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就推进大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常态。郭思乐教授说:一堂语文课的优劣要看大阅读推进未否,所以我们要努力地做到以大阅读为中心,依托课堂,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的做法是围绕“一个中心,二条原则,三大抓手”来推进大阅读。一个中心指的是“大阅读”。二条原则是:“短线阅读”与“长线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和课内与课外相结介的原则。三大抓手是:课前3分钟;40分钟课堂;课外活动。
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我着眼于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进行了一些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积极尝试。
一、着眼能力,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三)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二、品味语言,积累中学会审美与文化传承。
三、习得语言,练笔中学会运用与创造。
四、探究实践,多元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1、走进教材,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在这些教学尝试中,我体会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第二篇:浅谈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
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评价中的启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
下面我先谈一下对我市组织的初中学段学科素养考试的认识:这次考试充分体现了对学科素养解读的深化,涵盖了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本套试卷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审美性、思辩性、传承性的统一。考试是教学评价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这一评价手段有助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素养内涵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试卷内容前面两位教师已作了全面、深入的的分析,在这里我就不做具体的解读了。下面,我再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以期与同行们共商共进。
一、教师角色科学定位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观,“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学习方式的倡导,国家、社会和学生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然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技能。但新课程改革的步子走得太快,教师培训又滞后,一时涌现的诸多新课堂模式。特别是学生学习小组建设的兴起,更是翻转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让很多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失守。要么固守教师本位,变成教育教学的主宰;要么仅是新浪潮迎合者,实则迷失自我;要么在变与不变中东张西望不知所措。究其根源在于新形势下教师缺乏对自己角色定位的真正领悟与坚守。
学生是成长的人,是学习的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与培育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陪伴学生最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温情地创新地促进学生健康优秀的发展,而不会陷入唯分数论的学科本位观,仅成为学科专业知识的说教者。
所以,教师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领者、陪伴者。
二、领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是实施有效培育策略的关键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 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理解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就能抓住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三、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浅尝
根据语文教材特点我们可以对现行教材进行文本的活化利用,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实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
(一)活用教材文本,变式训练学生掌握语文要素
1.人文类文本教学,变讲为论,以论促研,以写固学,夯实文本解读能力。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在教学人文类篇目中,师生一般是以泛读了解或教师讲授为主,往往忽略了人文类篇目的语文要素学习与训练。这些篇目又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文本作真正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
比如《我的母亲》《伟大的悲剧》《竹影》《背影》《信客》等文章,都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文章,都是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好素材,变讲为论,以论促研,既能让学生真正去领会文中的人文精神,又培育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求证与理性思维的品质。
2.以问导学激发学生文本探究,培养文本解读分析力与提升理解思维的品质。培育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能力及品质,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研究是关键,设计文本研究的问题是载体。一本书(教参)、一张嘴(讲授)、一支笔(板书)、一张片(课件)、一合作(小组讨论)的样张教学是很难培育学生对文本的理性思考的。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发现文本中最有思考价值,最具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帮助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逐步形成深入理解学习文本的思维与方法。
如《桃花源记》,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处处志之”却“寻向所志,遂迷”这一问题。学生要理解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但这个问题却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与兴趣。经过几番猜测,结合“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学生慢慢体会到这是陶先生有意为之,意在强调“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再如《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怎么能佩剑见秦王呢?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文本就能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3.以文为范,随文学习,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想象力与创新力。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现行教材没有写作课程设计,也没有写作系统知识。一些教师就以中考满分作文作蓝本让学生背,让学生化用,当然这就考试而言是有用的,但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文本,就能找到作文教学教材蓝本。以教材文本为蓝本,来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讲解,如从作文结构上讲:《背影》《春》就是总分总结构蓝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并列结构蓝本;从记叙顺序上讲:《最后一课》就是典型的顺叙,《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插叙;从写作素材来讲:《藤野先生》《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写人的蓝本,《范进中举》《杨修之死》就是写事的蓝本......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要发掘写作知识并讲解,教会学生写作的基本知识。活用文本,进行情境体验与写作,训练学生想象力,创新力。学生写作最困难的事就是没有多少真实的体验,没有多少真实的有效的素材。我们大可以发掘教材文本,利用教材文本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如《孙权劝学》,文中为突出孙权劝学,而略写了吕蒙的勤学情节。我就利用了这一素材,让学生补写吕蒙学习的情节。这一情节没有现实的素材,全在一个“勤”字上下功夫。学生交来的作文,构思了很多合理且有意思的情节,写得很生动传神。分类型随文学习,一课一得,让学生掌握写作基本知识。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想象力,同时也开发了创新力。
4.用好文本特别之处,坚守语文教师本色,精读精讲、感染启迪学生对语言文字美感张力的熏陶。
精讲不仅是教学的绝招,也是语文教师的功底与魅力,它能感染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信服,从而热爱语文学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更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训练学生记忆力的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力、感悟力的有效途径。
如诗词曲的学习;现代文中的精妙处、优美处;学生喜爱处、体会深刻处等,教师就要精讲,讲透。特别是学生知识与理解不够掌握的文本与文段,教师就要讲出自己的感悟与特色,去感染与熏陶学生,诱发启迪学生。这既是教师语文专业素养的体现,更是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榜样与熏陶,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语言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对语文的情感,对语言的热爱。
(二)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教材文本到普通读物等方式多元创生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
生活是语文,语文也是生活。所以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语文活动,将学生的语文置身于生活中能更好地激发其语文学习的动力与能力。1.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的读说训练,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感悟力。如课前3分钟演讲形式,每天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为大家讲一则故事等,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同时锻炼其胆识。
2.朗诵表演或竞赛活动,提升的朗诵能力。它不是简单机械式的诵读,而是在学习理解基础上,在教学音像示范下,在教师指导后,在学生自已的理解下进行个性地朗诵。这就是读的威力。
3.开展新闻采访与班级小报等综合性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观察力与表达力。班级新闻报道会,班级风采小报是学生兴趣最大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根据学校教育教学主题活动安排下或自己对学校、班级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来作为当期新闻报道或小报的主题,在承办小组的筹划与实施下在校内、班级收集素材,最后制作成相册、视频、纸质等成果,最后在美术教师的帮助下绘制成册,供全班学习,还赠送其他班级同学欣赏。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健益其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四、积极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与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能力和精神。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要教师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创新教学策略,开创多元学习活动,更多的还要以教师的语文情怀去影响形成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从而形成语文情怀,那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总之,“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毕生践行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与专业素养,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我们就能培养出一代新人。
第三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生硬死板,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新颖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阅读教学的方式。通过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参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制定教学策略,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要增加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讲究科学策略,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且要利于小学生接受。
一、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究竟是什么?很多教师也只是一知半解,只有理解了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来进行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下面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简要叙述。
语文核心素养是在语文学科的具体化,学生学习完语文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因此具体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几个方面。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能够精准妥帖地运用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表达和日常交流。小学生时期语言表达体系还未健全,正是语言建构的良好时期,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能够很好地达到这个要求。思维的发展与品质是人通过大脑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概括和反应的一种行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成阶段,通过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成长为更健全优秀的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对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很多优秀的文化和思想,需要后代人进行学习,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审美鉴赏与创造,人对美的感受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很多人只知美,而不知道如何美,语文课就可以教会学生们进行美学鉴赏,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丰盈学生内心的感受,也能够表达出什么是美,如何美等问题,令学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从而更加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命,成为一种情感丰富的人。
二、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读物,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过历史的沉淀,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读物,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古诗、乐曲、对联、灯谜、歇后语等,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思想,通过让学生们阅读这些优秀的读物,来培养优秀的品格,增添对我们国家文化的认同感,热爱上我们国家的文化,从而进行更好的传承。
小学生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带拼音的读物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例如,古诗词也属于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小学语文部编版会有一些古诗词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教师可以选择一本带有课本所要求学习的古诗词,让学生们进行阅读,或者教师制作一些精美的PPT,包括课本中一些要求背诵的诗句,每句诗词都标上读音,照顾一些学习能力比较低的同学,配上一些美
丽的动画,营造一种诗句中所表达的意境,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体会到当时写诗的感情,丰富学生的感受。比如,在阅读到《忆江南》这一首词时,教师首先放出一张江南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句中的意境,然后教会学生诗句中所有的字词读音及意义,让学生再分小组谈论诗中诠释的含义,分小组进行讲述,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增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发掘多种阅读题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字具有一种神秘的魅力,很多语言听起来很苍白,但是写下来就感觉好像是拥有了生命。小学生阶段是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孩子看到的世界和大人看
到的可能不一样,他们具有无限的可能,不能抹杀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通过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在学生们在安静的读书环境下,神游到书中所描绘的世界,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能只给学生千篇一律的阅读题材,要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以及学生的性格特质的不同,教师分门别类地给学生准备不同的阅读教材。比如,有的学生比较爱幻想,超现实的事情,可以给这类学生准备带有拼音的《鲁宾逊漂流记》,让学生根据小说中的鲁滨逊的经历,想象到一些荒岛求生的的生活,增加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习到鲁滨逊的坚强,养成自力更生和自信乐观的良好品格。有的学生喜欢一些对国外的一些童话故事充满兴趣,可以推荐这类学生阅读《月光男孩》,讲述一个黑人男孩的慢慢地正视自己,接受自己的艰难成长过程,还可以请学生阅读过后,去观看相关的电影,比较一下电影和书中描写的是否相同,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结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学习的过程,小学就是这种好习惯的形成时期,所以,可以通过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让学生从小养成这种好习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去努力地摸索和实践,不断地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结合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互联网的帮助,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好地去传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四篇:浅谈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最终版)
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启示
吕钟波
沙坪坝区中梁实验学校
摘要: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进行新时期角色定位;其次,教师要明析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再次,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系列化和梯度为线,教师要活化教材文本开展课时主题化教学,创生学生生活的语文学习体验活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升语文学习品质;最后,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怀。
关键词:教师角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在此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变革。教师们围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语文教学策略探索变革,以适应教育发展新要求,以期更好地培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2016年9月,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同时,全国开始使用部编语文七年级新教材。重庆部分初中学校还承担了初中九年级部编新教材的试用任务。根据部编新教材特点和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我将自己的心得总结如下,以期与同行们共商共进。
一、教师角色科学定位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观,“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学习方式的倡导,国家、社会和学生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然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技能。但新课程改革的步子走得太快,教师培训又滞后,一时涌现的诸多新模式或课堂。特别是学生学习小组建设的兴起,更是翻转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让很多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失守。要么固守教师本位,变成教育教学的主宰;要么仅是新浪潮迎合者,实则迷失自我;要么在变与不变中东张西望不知所措。究其根源在于新形势下教师缺乏对自己角色定位的真正领悟与坚守。
学生是成长的人,是学习的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与培育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引导陪伴学生最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学科教学活动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有温情地创新地促进学生健康优秀的发展,而不会陷入唯分数论的学科本位观,仅成为学科专业知识说教者。
所以,教师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领者、陪伴者。
二、领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是实施有效培育策略的关键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理解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就能抓住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是活化文本与创新语文学习活动等为主要策略。
三、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浅尝
部编本语文新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作为单元框架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对现行教材进行文本的活化利用,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实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学策略。
(一)活用教材文本,变式训练学生掌握语文要素
1.人文类文本教学,变讲为论,以论促研,以写固学,夯实文本解读能力。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主题分单元,在教学人文类篇目中,师生一般是以泛读了解或教师讲授为主,往往忽略了人文类篇目的语文要素学习与训练。这些篇目又大都涉及责任、爱国、奉献、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养。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被动接受文本中心,学生未对文本作真正探究理解,那么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难深入学生心底,更别说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导学生思想与行动实践。所以,对此类文本的处理应以学生精读细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讨论研究为学习方式,用写作感悟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对学生实施文本的阅读习惯、语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训练。
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仰》一文,文本内容清楚明了,主题明显。但是其中作者事例的列举选择与质朴纯真的语言特点则是学生学习的语文要素。如果教师带着学生去深挖细嚼文本,那课堂教学可能就变得索然无味。但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本中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去查阅资料进行讨论,最后写成感悟来展示交流,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要深刻得多,给学生心灵的影响可能会更久远。我的学生就对居里夫人移居法国而没留在波兰提出了疑问;对居里夫人不申请专利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他们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提出观点进行讨论,最后写成了小文章。他们认识到居里夫人的选择正是她对科学和祖国的热爱的表现;还有学生提出本文语言简洁朴素,也正是居里夫人的性格温和淡泊名利的表现。
还有比如《我的母亲》《伟大的悲剧》《竹影》《背影》《信客》等文章,都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文章,都是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好素材,变讲为论,以论促研,既能让学生真正去领会文中的人文精神,又培育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求证与理性思维的品质。
2.以问导学激发学生文本探究,培养文本解读分析力与提升理解思维品质。培育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能力及品质,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研究是关键,设计文本研究的问题是载体。一本书(教参)、一张嘴(讲授)、一支笔(板书)、一张片(课件)、一合作(小组讨论)的样张教学是很难培育学生对文本的理性思考的。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发现文本中最有思考价值,最具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帮助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逐步形成深入理解学习文本的思维与方法。
如《桃花源记》,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处处志之”却“寻向所志,遂迷”这一问题。学生要理解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但这个问题却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与兴趣。经过几番猜测,结合“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学生慢慢体会到这是陶先生有意为之,意在强调“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再如《木兰诗》,我叫学生画出心中花木兰的样子,并说明理由。其中一个学生把木兰画得健硕如男,其理由是一个女子敢于替父从军却不仅是孝顺的冲动,而是实力的基础,因而却不是柔弱女子,更不要说貌美如花;二是征战多年,不仅幸存且立下大功,战友也没能识破其女儿身,不仅是聪明就行的,必有健壮之体格。同学的作品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提出有价值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又如《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怎么能佩剑见秦王呢?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文本就能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以文为范,随文学习,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想象力与创新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现行教材没有写作课程设计,也没有写作系统知识。一些教师就以中考满分作文作蓝本让学生背,让学生化用,当然这就考试而言是有用的,但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文本,就能找到作文教学教材蓝本。以教材文本为蓝本,来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讲解,如从作文结构上讲:《背影》《春》就是总分总结构蓝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并列结构蓝本;从记叙顺序上讲:《最后一课》就是典型的顺叙,《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插叙;从写作素材来讲:《藤野先生》《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写人的蓝本,《范进中举》《杨修之死》就是写事的蓝本......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要发掘写作知识并讲解,教会学生写作的基本知识。活用文本,进行情境体验与写作,训练学生想象力,创新力。学生写作最困难的事就是没有多少真实的体验,没有多少真实的有效的素材。我们大可以发掘教材文本,利用教材文本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如《孙权劝学》,文中为突出孙权劝学,而略写了吕蒙的勤学情节。我就利用了这一素材,让学生补写吕蒙学习的情节。这一情节没有现实的素材,全在一个“勤”字上下功夫。学生交来的作文,构思了很多合理且有意思的情节,写得很生动传神。分类型随文学习,一课一得,让学生掌握写作基本知识。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想象力,同时也开发创新力。
4.用好文本特别之处,坚守语文教师本色,精读精讲、感染启迪学生对语言文字美感张力的熏陶。
精讲是不仅是教学的绝招,也是语文教师的功底与魅力,它能感染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信服,从而热爱语文学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更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训练学生记忆力的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力、感悟力的有效途径。如诗词曲的学习;现代文中的精妙处、优美处;学生喜爱处、体会深刻处等,教师就要精讲,讲透。特别是学生知识与理解不够掌握的文本与文段,教师就要讲出自己的感悟与特色,去感染与熏陶学生,诱发启迪学生。这既是教师语文专业素养的体现,更是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榜样与熏陶,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语言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对语文的情感,对语言的热爱。
(二)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教材文本到普通读物等方式多元创生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力
生活是语文,语文也是生活。所以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语文活动,将学生的语文置身于生活中能更好地激发其语文学习的动力与能力。
1.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的读说训练,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感悟力。如晨报宣读形式,每天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为大家宣读一条重要新闻,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同时锻炼其胆识。
2.朗诵表演或竞赛活动,提升的朗诵能力。它不是简单机械式的诵读,而是在学习理解基础上,在教学音像示范下,在教师指导后,在学生自已的理解下进行个性地朗诵。教学《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每个组在课前读,新课学习时跟着教学音带读,学习完后根据自己学习感悟再读,教师进行朗读方法讲解后又读,最后小组上台表演读,大家再选效果最好的一组展示读。让我惊讶的是全班后来人人都能背诵,且效果很佳,那段时间只要进教室居然能随时听到有学生在背那首诗,还自得其乐。这就是读的威力。
3.开展新闻采访与班级小报等综合性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观察力与表达力。班级新闻报道会,班级风采小报是学生兴趣最大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根据学校教育教学主题活动安排下或自己对学校、班级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来作为当期新闻报道或小报的主题,在承办小组的筹划与实施下在社区、校内、班级收集素材,最后制作成相册、视频、纸质等成果,最后在美术教师的帮助下绘制成册,共全班学习,还赠送年级班级同学欣赏。
4.生活化写作活动,训练写作能力。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还与班主任协作,一月一次郊游活动。一次一个定点,如集市采风、农耕时节参观、学校辖区内文化元素调查、周边环境问题调查、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大学城游赏等活动,并将每次活动让学生自由写作,并进行评比,将学生作品进行印制成册,发给学生保存。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健益其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四、语文与多学科综合协作,开展小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培养学生艺术与科学精神,提升语文学习品质
仅以教材文本语言、形式、内容、手法、情感上的训练是不足以调动学生艺术欣赏细胞与形成艺术审美情趣、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此时,我们需要联合其它语文相邻学科的协作,采用如小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比如,可与历史教师合作开展了古代诗人生平轶事小研究,让学生从历史学中更宽广地了解文学人物,提升语文学习兴趣;还有《三国演义》中人物与历史人物对比研究等;还有与音乐教师协作开展民族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教师选择民族音乐代表作教学生欣赏,再让学生写出对所学音乐的赏析小文章;还有与美术教师开展建筑类、人物类、风景画的欣赏课,从而让学生学会从科学角度来理解教材中涉及到的科技类、建筑类、艺术类说明文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与研究精神,从而推动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期开始语文组正依托学校市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进行学校语文“名著阅读与欣赏”校本课程的开发论证,以期通过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助力学生语文学习品质提升。
五、积极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与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能力和精神。
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要教师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创新教学策略,开创多元学习活动,更多的还要以教师的语文情怀去影响形成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从而形成语文情怀,那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总之,“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毕生践行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与专业素养,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我们就能培养出一代新人。
第五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是最近几年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实施策略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知识产出的效率也不断提升,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指导思想的知识灌输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因为,即使学生穷毕生之力都无法将现阶段已有的知识学完,而在未来知识产出的数量也必然明显增多,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知识储备已经不再是影响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会对学生的知识获得效率产生明显的影响。基于此种情况,我国教育部2014年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现阶段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分析
在传统教育阶段,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以知识与技能为教育目的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许多学者对于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最终认为教育阶段必须要引导学生形成能够支撑学生情感、心理以及终生学习发展的素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包含多个层面的内涵,例如健康生活、主动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社会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概念也是最近几年才被提出来了,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而对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认识也不够深入。
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知识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由于能力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认知能力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大部分教师认为基础知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以提升学生的知识量为教�W的主要目的。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的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纳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当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
从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来看,涉及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其中大多数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但是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部分教师也会为学生安排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的“质”与“量”往往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缩减,并增加实践教学。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教师还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几乎已经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指标,这种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心理发育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最终会严重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种情况,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即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而不仅仅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其进行评价。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期末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在本学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记录遵守情况等全方位的信息,并针对不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对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调整。
四、结语
核心素养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要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通过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