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课题实验总结
《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创新 的研究》课题实验总结
正阳小学 2001年7月
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2001年上半年实验总结)
二十一世纪人类科学将出现重大变革,关注学生主体,培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知道思想。发展性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发展这一弊端提出的。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针对这学期的教学内容做如下总结。
一、教师——形成两个观念。
1、师生互动观
传统教学多忽视儿童自主活动的权利,“教师中心论”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力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这就决定了师生间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上也应该是民主的。所以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做到“两不”。一是课堂上不可以说“不”,不要从成人的角度审视学生的认识,轻易否定他们的哪怕是幼稚的发现,而应改变角色意识,“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心灵,成为他们的伙伴。二是“课堂上不可‘独唱’”,即要改变教学形式,由独白式转向对话式,教师从“台前”退至“幕后”,由“独唱”转岗为“伴奏”,作一个帮助发现真理而不是拿出现成答案的人。
二、学生三种能力的形成。
1、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多边活动交往的过程。学生既要养成“自我主体”的学习态度,又要学会主动争取教师,同学的必要帮助。我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时做到:(1)学会倾听:尊重伙伴,倾听发言,把握要点。(2)学会交流:善于发表意见,交流观点。(3)学会组织: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发言要点。在这种积极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各成员既乐于接纳对方,又快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了学习的共同体。
2、选择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自主选择确定适合自己学力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速度、作业,即对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3、质疑能力
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课文语言文字的表达。语文课上的质疑大致包涵四个过程:研读(抓住重点理解内容)——生疑(自我设疑:为什么这么写,还有别的写法吗,这么写好在哪里,等等)——探究(深入思考,得出结论)——内化(通读、修改或迁移,将思考结晶融入认知结构。)
第二篇: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
创新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这学期进一步实施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的工作。根据前一年的工作成果和问题制定了本学期的工作实施计划:
一、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教育工作者总结出的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会少走很多弯路,对自己的工作效率有很大提高。因此在本学期我课题组还将继续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并多加考虑与实际教学的切入点,以便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上学期课题组成员曾改变一些教学方法,但还是不敢放手,还有一些教学的旧框框圈着自己,所以成效不大,这学期我将进一步大胆革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1、将教材中离学生生活过远的教学内容改为学生平时容易接触到的事物,使知识进一步生活化,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生怎样去探索知识。
3、在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的学习多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
三、与同行交流
多听同行的课,学习好的方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课题组成员做两节以上公开课,请同行批评指正。
1、在学校开展的“三日制”活动中,听同学年组老师的课,认真记好听课记录,边边想,从中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并适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贱中去。
2、尽量争取安排实验教师去外校听课的机会,一方面学习外校经验,一方面在与外校学生交谈中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服务,以便更好地从事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3、实验教师每月都要做一次公开课,请同组教师、同行和教学领导来听课,听取建议、自己也要认真总结每节课的优缺点,及时修改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以便使它更适应现代教学课堂,培养创新人才。
4、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教学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
创新研究课题实施计划
绿园区正阳小学 2001年8月
第三篇: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方法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沛县湖西中学 欧惠菁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理念,并将此作为本次生物课改重要目标之一。多年来,我国《生物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是按照基本知识、能力、态度的顺序排列。实验题型是考查学生能力的有效题型,近年实验题型的比值也逐渐增高。
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教学一是限于学校的客观条件,二是课时不够,一周两节课,即使没有实验教学任务也是很难完成的。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基于此,许多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堂成了“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影响教学重难点的解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学习,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
传统的实验课大多是教师课前讲授有关的知识,实验课也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重复书上的步骤。学生热热闹闹,教师疲于维持课堂纪律,一堂课收效甚微。学生并没有发展相应的探究能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要解决实验课的重难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把实验融于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重视教师的主导的功能。耗时的实验操作由师生课余时间完成,探究的过程在课堂完成。(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探究式实验教学。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及探究活动的的开展,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发展其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能力,获得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在体验实践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4)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反思与行动研究的能力,提升教师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水准的提高,也是目的之一。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性教学主要涉及如下方面(1)实验课中课堂的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因此,导入的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2)实验课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有质量的提问是一节课的课眼所在,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钥匙。也是教学重难点解决的重要途径之一。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究竟哪些问题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任务驱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而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3)实验课中分组讨论的组织与设计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就不能自己自问自答,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应当巧妙地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而分组合作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实验课中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的引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四、理论依据
由于在教学中多次用到情境式教学法,而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科学知识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因而知识是暂时的,不是绝对的,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以教材形式呈现。新观点认为:知识只是看作通过个人的经验和探索发现的,即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构建起来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2、学生观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学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是现实客体的变革者,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者,所以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观 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①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
②新知识是在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生成的,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不从原有认知结构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学生新知识生成打下基础,搭建平台。
③知识是在认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与他人(学习伙伴)的对话、合作、互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性的学习,教师要组织、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协作学习。
五、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作出分析报告。
2、读书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运用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以及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3、归纳总结法:探究历年生物实验题型特点、答案要点组成规律,归纳出共同的特点。通过总结找出共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实用的答题技巧。
4、实践检验法:运用于教学实践,检验效果,并予以完善。
六、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4月)
理论学习是实施教育行为的指南,对课题我学习大量的教学理论书籍,如《给教师的建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江苏省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等,收集有关资料,成立课题研究组,并进行明确分工。
1、了解中外有效课堂教学的各种观点。
2、了解近年生物高考中实验题的类型变迁。
3、学习研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江苏省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二)、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1月)1、2010年5月:研究高中生物实验课堂的有效教学,并尝试写出教学案例《实验课中习题的巧妙运用》 2、2010年6月:学习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完成读书笔记《永不放弃你的学生》。3、2010年08——2010年11月参加市举办《成长。路径》的读书活动,完成读书笔记《最优雅的华服——书香读-《成长.路径》有感,继续读书总结并撰写《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高中生物实验课中显微镜的使用的教学》《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寻求新课改中教与学的“黄金分割点”》《潜心修炼 自成风格—— 魅力生物教师的课堂雕琢》《《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读后感》等文章(三)、总结阶段
2011年1月——2011年2月根据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分析所获得的教学个案材料,总结生物实验课堂题解题策略——《如何应对生物高考中的实验题》,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成果分析
(一)研究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更浓了,不再惧怕实验型的大题,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人与日俱增,更多的同学甚至会主动寻求生物各种实验型题目演练。1.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通过一年多的实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收集、比较、归纳、总结,到解决生物问题,全方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展示了学习的主动性。2.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比较法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教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能力的过程。通过比较法的教与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比较法,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有所提高,而能力的提高又会促进和推动对知识的掌握推而广之,其他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均可各章节具体知识点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系统地示范、指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进一步确立,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撰写的《最优雅的华服——书香》在市教科所举办的读书活动中荣获一等奖。4.形成了新的实验课堂教学开展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减轻学生的压力,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素质化”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
设疑—— 实验求证——自主探求——讨论质疑—— 巩固练习
本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参与知识的学习,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还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本模式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研究成果
1、写下来4篇读书笔记,积累很多教学素材
2、完成了4篇论文
3、撰写4篇案例分析
4、形成了一套高考实验题型解题策略
八、存在的问题、纵深研究的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由于时间的仓促以及本人的各方面经验的欠缺,对于本课题研究在深度方面与广度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高中生物实验的题型及解法也不能以一概全,我在今后的教学及研究中更要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与完善。使我的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我的学生更加符合当今高度发展的社会需求。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研究背景
1、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遗产中最主要最大量的部分是用书面形式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要利用这些文献资料,就必须克服语言文字的困难。文言阅读教学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增进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负载和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3、语文新课程凸现了文言文教学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文言教学基本任务。学好文言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于国于家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在这种社会要求下,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4、当前文言文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但归根结底是两条:一是教学目的定位不当,“为考试而学,为升学而学”成为文言文教学主要甚至唯一的目的,以至教学内容无限向艰深、琐碎、偏僻延伸;二是教学策略失准,串讲、串译被视为文言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心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教得无奈,学生更是学得艰难、学得疲惫,以至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探索研究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既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一)选题意义
文言文是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是承载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工具。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文言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可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人文素质得到提高。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痛感语文教学不尽人意,强烈呼吁国家教委和有关部门加大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比重,提高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本课题的研究是针对语文学科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进行的。结合我校语文教学改革实际,主张通过“教学改革,培养能力,拓展深化,提高素养”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提高个人素养,吸取文言文的精华;同时提高现代汉语水平的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
(二)研究现状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呈现万马奔腾、欣欣向荣的景象,相对于“现代文”和“写作”等几块园地,关于文言文应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的观点和论述还是比较零散的,缺乏具体、系统的阐述与论著。文言文教学的探究与改革还不够热烈与深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近期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如何将文言文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结合起来,研究者涉及却很少。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及主要观点
(一)基本思路
1、课题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从大到小,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分三个层次来研究教育模式。本研究课题就是把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作为研究的重点,从微观的角度把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与需求,探寻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突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消除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隔阂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2、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1)导入: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2)诵读:通过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常用字,大致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技巧和规律。采用通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重音、语速)与精读(字斟句酌、质疑释疑)相结合;美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与品读(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相结合。
(3)理解: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有计划地识记和分辨文言常用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理解相关的文言、文学和文化常识。品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探究课文中蕴含的思想美和情感美。
(4)拓展: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下逐步增多自学的因素,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5)评价:通过试卷检测,朗读比赛,短剧表演赛,文言知识比赛等形式来建立学生“亲近文言文”成绩卡,记载学生各项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向家长通报。
3、提高学生文言能力的研究
通过构建文言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研究,改变条块分割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文言作品内容中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熏陶、感染学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理解、鉴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使他们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地通过课外阅读拓展深化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如:课堂学习某文言作品的片段,课外阅读整部作品,课堂学习某作者的某篇作品,进而课外阅读此作者的其他作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主要观点和目的
1、通过文言文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2、通过文言文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深刻涵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促进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3、通过文言文的教学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古人的文化底缊,传承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古文的“知、情、意、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品质和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情操。
4、通过文言文的教学弘扬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新的人文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以先进的文化的教育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文化创新的目的。
5、通过文言文的教学,使古代的经典作品永恒的留在学生的思想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坚定的爱国热情,使中华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在东方大地上闪烁永久的绚丽光彩。
(三)研究的内容
1、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献。了解全国新课改情况,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通过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特点以及水平等。学习心理学发面的理论,研究了解初中学生身心特点,记忆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
2、以课堂为核心,以课改的新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状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文言的阅读理解能力。
①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原有的单纯教学手段。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丰富文言的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手段,使课堂声色结合,图文并茂,更直观更形象,触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巧妙借助问题,构建学生与文言读本的桥梁。教师可开拓创新,发展问的形式。改变原有的教学形式,发展提问的模式,变教师一人发问、一问到底,为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相结合。以“本”为本,把语文教材、文章本身作为立足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挖掘文本的内涵,用问题敲开对文本探究的大门,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汲取精神的营养。
③寻求文言教学的探究点,建立文言文教学的模式。改变固有的文言文教学的先导入,后字词,再作者介绍,然后朗读逐句翻译等模式,可创见性的将教学模式的五要素即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组合、操作程序等五个因素互相联系,有机的组合。以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自主创新合作的理念,以探究点为突破,拔出萝卜带出泥,牵一发而动全身,点面结合的教学模式。
④不断尝试各种学习形式,开展各种活动。依据新课标精神,可以把文言文教学与活动实践课相结合,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如开展讲文言故事、文化常识竞赛、课本剧表演、古诗文吟诵、文言课本剧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自主积累记诵文言文的目的。
(四)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上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将参考国内文言文教学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归纳分析。
2、问卷调查法。用问卷的方法,调查分析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厌学的原因。研究原因,探讨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3、个案研究法。借助课堂实录和教师的日志资料进行个案研究,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教学效果。
4、行动研究法: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研究策略,改进研究方法,创新探索文言文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5、经验总结法:通过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寻找出符合新课改理念与精神的的有效的文言文微观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内容,八年级为实验年级。
五、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吕耀峰(一级语文教师)
1、负责课题的整体研究动向,组员分工及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2、定期召开课题组教研会,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布置下一阶段研究工作
3、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
张瑜:负责资料统计分析、实验年级各阶段的问卷调查及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的测试;
郭娜:负责资料统计分析、资料收集整理及实验年级的教学;
曹艳斌:负责参考资料的收集及实验年级的教学、解决现代信息技术。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本课题自2015年02月——2016年03月结题。
2、本课题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每学期结束前检测实施效果,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的实施研究的侧重点。
3、本课题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03――2015.05①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实验年级;②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③培训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5.06――2016.01①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检测,了解学生状况,建立前期档案;②做好实验课例、课件、论文等研究资料的积累和整理;③定期研讨、交流;④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01――2015.03 ①对研究过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②总结成果,申报结题。
七、实验预期成果
(一)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论文等;
2、教学设计方案、课件课例等;
3、学生作品、展示课等
(二)结果预测:优化教学方法,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第五篇: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物理教学有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不能顺应当今教育的发展与需求。因此,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对积极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促进中学生物理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创新
初中物理学习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同样也需要老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与水平。为此,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对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研究,以此促进中学生的物理的学习,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一、当前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分析
尽管新课程标准对加强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以往传统教育思想深入人心,而且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仍存在着老师沿袭传统教育思想实施教学,对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究能力不强。老师一味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的定义、公式等,学生机械地记忆与背诵,对学生主体性的保障造成不利影响,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除此以外,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实验教学形式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形式的作用得不到合理的发挥,从而造成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与进步。
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一)培养初中物理自主式教学模式
针对初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初中物理老师应该摒弃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为中心,努力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首先,作为物理老师应该积极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情况,才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掌握学生学习的重难点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其次,还要积极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初中物理的实践性比较强,而且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需要物理老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最后,还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自主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而且只有学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才能积极迸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得到积极的进步与发展。
(二)积极开展探究式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满堂灌”的方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合理发挥出来。而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得到极大地保障,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积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提升,才能激起学习兴趣与欲望;其次,作为物理老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探究式教学方案,积极在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合理安排学生的探究学习计划;最后,老师应该在探究式活动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并且在与同学的积极讨论中获得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方式的运用,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学生通过在动手实践中仔细观察物理现象,能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与价值,还能使学生懂得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运用。比如,在讲解“光的反射成像”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布置学生通过家中的金属勺子,将其作为凹面镜或者凸面镜,并且观察其成像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关于“凝化与液化”现象的学习中,可以借助装有水的塑料饮料瓶,放进自己家中的冰箱中速冻,经过一段时间后将其拿出,能发现“霜”与“露”。这些有趣的小实验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器具与物件进行物理小实验,通过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小物件作为物理实验器具,能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实验不仅可以在物理课堂中进行,在家中自己也可以进行小实验,以此使学生能够领会到物理现象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借助多媒体现代信息设备展示物理过程与现象
物理现象中一些不能借助实验或者模拟实验的方式展示的,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作用,通过屏幕中的动态画面,老师设置一些演示程序与情境,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物理现象。例如,关于眼睛受骗的讲解过程中,一些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实验现象与内容。如“池底的一点A射向空气的光线……池底升高了,池水变浅了。”其中的光线属于假想内容,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学生感受不到光线的存在,关于光线的折射也就不能得到深入的理解。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中的动画形式,将光路展示出来,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的理解;另外,在关于抽水机与船闸的工作过程,老师都可以借助动画的形式,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此,物理老师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从而有效地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为了有效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需要物理老师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与观念,大胆创新,积极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与自主教学模式。另外,还要不断创新物理教学手段,借助实验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学生能够真正地领悟物理知识学习的乐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浩.浅谈如何创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J].成才之路,2010,(33):69-71.[2]刘益森.启动探究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2010,(06):36-37.[3]孙兴年.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J].赤子,2015,(0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