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设初探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设初探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建设才能够顺应当下的教育改革潮流,进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而由于实验课程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占据比例较大,对其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与建设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施辅助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c模式;改革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3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21
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并能够有效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由于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并缺乏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等,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度不高,不利于其知识运用能力和生物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对此,在开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时,教师还应顺应当下教学改革的趋势,加强对实验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但一些教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进而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多加干涉,甚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少。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升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时,高中生物教师还应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从而才能顺利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教师在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操作仪器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压片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而教师则从旁进行辅导,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化其对每个实验步骤相关知识的认知的同时,激发其对生物实验课程的兴趣。
二、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从不同角度来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例如根据实验的组织方法可将其分为独立实验、合作实验、模仿实验等。而根据实验的目的和作用进行划分则可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教学实验。而不论哪种分类方式,教师都应结合实验教学实际选择更加合适和实用的教学方法,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例如,在利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时,要把握该模式的实施流程,其中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和实施计划、总结与交流等。这种模式主要在于发挥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然后根据现有结果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可采取课内或课外实验设计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但由于其较为重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并且其实验结束后的评价方式较为困难,因此,教师还应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有效改革。再例如,验证性实验模式,它主要是对某个任务的具体结果进行验证与总结,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于植物细胞的可溶性还原糖等相关实验的验证未得到进一步考证,通常只能依据教材结论进行判断,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验的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并进行适当改革,如将几种教学模式进行综合使用等,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施辅助教学手段
身处于信息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进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与建设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与作用,在实际动手实验前,可事先播放相关的操作视频供学生观察和学习,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网络式架构的高效实验教学环境,推动实验教学方法与模式进一步改革与建设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生物实验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在确保学生对本章内容具备一定的认知后,首先,应对学生展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以及临时装片的制作等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其次,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实验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其先针对具体的实验过程进行探讨,以激发其实验兴趣,并引导其做好任务分工。教师还可以采取视频演示,即利用多媒体将视频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实验步骤进行模拟操作等。同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将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如“选择不同颜色实验材料,其实验结果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进而带着问题展开实验。随后可应用探究性实验模式利用显微镜观察苔藓叶片、洋葱、萝卜等植物的细胞,并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工作,以便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最后,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还应为学生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如列举与本节实验课程有关的生活实例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转换、知识迁移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为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与建设的有效性,教师还需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的不断完善。例如,教师应在教学中时刻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需将每节实验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与记录,并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总结。同时,也需适当结合实验书面考试结果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展开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对于探究性实验模式则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重视该模式的实验过程,进而不断提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促进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结语
在现代化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加之现今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其学习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因此,为提高学生对生物实验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改革。同时,还应发挥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推进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深入发展,以提高教学效率,并不断增强高中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琴.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设[J].新课程(中),2014(10).[2] 邓伟.立足生物实验以培养科学素养――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革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7(32).
第二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 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它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的 一种计划或范型。
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可称为“理论说”..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教学理论是以 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第二种观点可称为“结构说”..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 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类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第三种观点可称为“程序 说”..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 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第四种观点可称为“方法说”..认为“常规 的教学方法俗称小方法..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 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 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鉴于以上对各种教学模式观点的反思..我们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 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 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二..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是一种设计和实施教学的理论..尽管由于各种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 或教学理论不同..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操作性 2.整体性 3.简约性 4.开放性 5.针对性
..三..国内教学模式及评价 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 巴特及其弟子戚勒提出的“五段教学”..后经过前苏联凯洛夫等人改造并传入我国..我们又对 其作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1..理论基础。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有关的心理学、教育 学基础理论。它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2..教学目标。这一模式主要运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
..3..操作程序。它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
固运用——检查评价。通过教师传授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由感知到理解..达到领会..然后再 组织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最后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4..评价。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被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成为我国基本的教学模式..是由于它有下列优点。第一..它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较为迅速有效地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突出地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是人类传播系统知识经验最经济的模式 之一。第二..它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一模式主要适 用于学科课程的书本知识的教学..适用于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适用于班级授课 制的课程教学。但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多年来受到各方面的批评。然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指出..接受学习不一定都是机 械被动的..关键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是否具有潜在的言语材料..能否同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 质性联系..教师能否激发学生主动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固定”或
“类属”新知识。如果能实现上述两点..则这种模式在掌握知识技能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就无
法否定。
2.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
教学模式。属于这一教学模式较多..如卢仲衡提出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上海育才中 学的“八字教学模式”..魏书生提出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六步教学法”模式..黎世法提出的“六课
型单元教学”等。
..1..理论基础。其理论基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 赖性相统一”的学生心理发展观..“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2..教学目标。以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3..实现条件。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为主..“导”为主线。也就 是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学..积极指导学生自学。第二..教师要 设计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备的参考书、学习辅助工具..如词典、字典等。教师要有 一套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该模式要求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故小学低年级较少采用。..4..操作程序。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提出要求——学生自学——讨论、启发—— 练习运用——评价、小结。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对该教学模式的评价。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有 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性 差异..更好地解决了集体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采用这一模式..教师虽少讲了..只起 点拨、解疑的作用..但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却更高了。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这一点..自学就 会导致自流..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就难以体现。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又称“引导—探究”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 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我国诸如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小学数学引导法、中学引导 发现法、中学物理研究教学方法等皆属于此列。
..1..理论依据。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即“情境——问题——假设—— 解决——验证”五个步骤。
..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实证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 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3..实现条件。①师生处于协作关系..要求学习者能展开积极能动的活动..有时甚至是
主角。②教师要用精炼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要解决这一认 识上的困难要求..从而能认真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③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探究 所需的材料..如文献资料、仪器等..和场所..如资料室、实验室等..。
..4..操作程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 设——总结提高。
..5..评价。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使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加工
信息..学生提出假设如何推理、论证等..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探索能力。引导——发现模式也存在有不足..一般适用于数理学科..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储备..才 能从强烈的问题意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 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同时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验中的“情境教学”、“愉快教学”、“成 功教育”、“快乐教学”、“情知教学”等皆属此列。
..1..理论基础。情知教学论、现代心理学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暗示教学理论”是其理论 基础。
..2..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 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3..操作程序。包括以下步骤..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实现条件。这一 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维持者”。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多种能力..如表演、语言
表达能力等。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要求..提供音乐器材、教具或教学场所..并把他们组织好..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一起进入角色..使情境更加入情入理..达到诱导学生情感和促进 学生认知的作用。
..4..实现条件。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维持者”。因此要求教师具有 多种能力..如表演、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要求..提供音乐器材、教具或教学 场所..并把他们组织好..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一起进入角色..使情境更加入情入理..达到诱导学生情感和促进学生认知的作用。
..5..评价。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通过设计 某种与现实生活同类的意境..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怎样对待生活、认识自己和对待他人..提高 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此教学模式也可以用于自然学科的教学..以提高其教学效率。但一般而言..较适用于思想品德课、外语课、语文课的教学..还可以广泛适用于课外各种文 艺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5.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模式之一..也是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模式之一。是指教师有 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技 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多以示范技能为目的的教学。
..1..理论基础。示范模仿是人类经验得以产生和传递的基本模式之一..也是创造活动的 基础。一个复杂的行为技能的获得..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认知阶段..即学会行为技能的要求..联系阶段..通过学习使部分技能由不够精确到逐步精确..单个的下属技能逐步结合成总结技 能..自主阶段..行为技能的程序步骤已不再需要通过思考完成。
..2..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行为技能..如读、写、算、唱、跳及各种运动和操
作技能..在学龄初期或社会化早期..通过示范模仿..使学生掌握社会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模式。..3..操作程序。其操作程序是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前三个阶段 是示范模式本身涉及的..而迁移是对模仿的更高要求..是模仿的进一步深化。
..4..评价。该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广..很多学科的技能训练都适宜。当代西方国家所采 用的模拟教学..是该种模式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在该模式 中..由于技能的形成主要是学生自己练习的结果..因此教师只起组织者的作用。..四..国外教学模式及评价
二战以来..在其它国家的教育领域里出现了诸多教学模式..现择要介绍几种。1.程序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系统地排列起来..学生对小步子所提出的问 题作出反应..确认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
(1)理论基础。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2)教学目标。该模式的目标是教给学习者某种具体的技能、观念或其他内部外部的行为 方式..如掌握某些智力技能或行为技能等。
(3)实现条件。采用这一模式..需把教学内容根据学习过程分解许多小步子..并按一定的 次序排好。每一个问题都要先作出解释..然后提出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要有 正确的答案。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通过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确认自己回答的正误..反应正 确后..再进入下一项目的学习。
(4)操作程序。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可用下图表示。下一步 ↓ ↓ 正答
解释——问题——解答——确认 误答 ↑ ↑ 上一步
..5..评价。程序教学的优点是可以使学习内容化难为易..易于学生掌握..易于巩固..及
时反馈、及时强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各人的情 况..自定步调..确定学习进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其不足是只能显示教学结果..不能体现教 学过程..对教学活动中最复杂的因素——学习者的心理活动无法控制..削弱了教师对学生的 随机指导和教师本人人格的影响..也割断了学习者间的相互影响..知识被分成一个个小项目 来学习..影响了学习者对知识整体的把握。2.概念获得教学模式
也称“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 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1)理论基础。该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
(2)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学生的归纳、推 理等思维能力..掌握探究思维的方法。
(3)实现条件。这一模式原则上是要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因而要精选教材..能从中提炼出
最基本的结构..难度要适中。并围绕着学习课题准备好假设、验证用的资料、实验等。第二..教师要以少胜多讲清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去探索..使学生了解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和不同的 观点..诱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第三..师生在教学中处于协作关系..使学生能开展积极能动 的活动..对所引用的材料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题和学生的情况来决定 学习者的主动程度..使他们由半发现至独立发现。
(4)操作程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为..识别概念——形成概念——验证概念——分析思维 方法。
..5..评价。概念获得教学模式可引起学生主动探究..使他们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有利 于迁移能力的形成并可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从而提高儿童智慧潜能。但该模式所追求的“发 现”较为费时..难于全面推广..它对各门学科并非具有同样的价值..它一般较适用于逻辑系 统严密的数理学科..而以情感为基础的艺术学科则不太适用..另外它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先 行经验的储备..要求学生有相当的思考能力..所以低年级学生和低智商的学生采用后将产生 困难。
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创立的。“掌握学习”就是在 “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 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 掌握标准。
(1)理论基础。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方面..“新的学生观”..心理学提出的学生的情 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结果的结论..布鲁姆所创立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学评价理论。(2)教学目标。在于解决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以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条件。第一..师生双方对“掌握学习”都要抱有信心。第二..确定所教学科的内容、目标和测量手段..包括三点..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学科学习范围..并概括地加以表述..明确 掌握目标..编制教学目标“双向项目表”..横栏表示行为..纵栏表示内容....准备终结性测验..试题要覆盖所有目标。第三..为掌握制订计划。
(4)操作程序。其基本程序为..诊断性评价——团体教学——单元形成性测验——已掌握 者进行巩固性、扩展性学习或帮助未掌握者..或未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可..——进入下一单元的循环。在一学期结束或几章节全部教材学完后进行总结性测验和评价。..5..评价。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因材施教..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 异..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 标。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学校和班级的组织..在普通的学年制班级里便可实施..因 此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反响..其他国家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
掌握学习也有许多问题需研究解决。如教学内容怎样划分单元才更科学、合理..教师上 课前的大量准备工作..以及要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势必增加教师的负担..一般来讲..对于“掌握学习”是成绩较差和一般的学生比较适应..优等生则比较不适应..深化学习和扩展 学习难以解决好。
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这 种教学活动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我”看成教学的根本要求..以此来设计教 学行为..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自我的主导意识。
(1)理论基础。这一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其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 斯..他的“非指导性咨询”理论是直接的理论来源。
(2)教学目标。针对传统教学只注重人的理智发展..片面地训练人的认识能力..忽视学生 的情感培养的缺点..罗杰斯提出教学目标应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把教学作为促进自我实现 的工具..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形成人的独立个性..最终目标是培养真正自由独立的、情知合 一的“完整的人”。
(3)实现条件。第一..要十分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关系上要消
除紧张。第二..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包括教师本人的学识、能力、思考方式等....由学生决定怎样学。因此教师不是以指导者而只是以顾问的形式出现。(4)操作程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为..创设情境——开放性探索——个人或小组鉴别。..5..评价。“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所提出的一般教学模式中所忽视的情感作用和价值观以 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问题值得肯定。它注重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促进学习者自我 完善..但它又过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必然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同时它完全 放弃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对教学也是十分有害的。5.“合作教育”教学模式
这是前苏联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合作教育学”为思想基础..是以尊 重学生的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建立相互 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1)理论基础。该模式是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为基础的。(2)教学目标。该模式的目标是形成儿童良好的个性..使他们的精神力量得到充分发挥。(3)实现条件。第一..在一切可行的场合下..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使儿童
时刻体验到一种受尊重、受信任的情感。儿童应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教材的重点要精心 编制..如“纲要信号”、“算法口诀”等可见的行为..使学生在通过视、听、动作等多种活动来 牢固地掌握知识。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由教师“教”..学生“学”也要渗透“教”、“自教”、“互教”等因素。最后..用实质性评价代替传统的形式评价..使评价起到鼓励、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尚在发展中..基本程序尚待概括和成型。
..4..评价。由于它强调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张师生合作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在西方国家也出现了以 人际关系为教学目标或手段的教学模式..如小组探究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等。..五..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
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二、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关于教学方法的概念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教学方法 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师生相 互作用的活动”。2..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 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 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包括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学方法就要包含 教法、学法、教与学的方法。为此..教学方法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应为..教学方法是为了达 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 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二..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
人们通过总结和比较筛选..把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十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 种。使用要求有..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注意启发学生..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又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 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包括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使用要 求是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要善于提问..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要做好归纳小结。(3)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使用要求是..得出明确的目标、要求 和思考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加强辅导..适当组织学生交流心得。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 法。使用时要求作好演示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讲究演示的方 法。
(2)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内外一定的场所..直接观察事物及现象以获 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 三种。使用要求是事先要作好准备工作..明确学生参观的重点环节..参观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选择..结束后要指导学生作好讨论总结..安排作业。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 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包括感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使用要求是..做好实验前的准备..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做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 指导..作好实验小结。
(2)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 法。使用要求是..作好实习作业的准备..作好实习作业的动员..作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作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3)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分为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使 用时要求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 方法。使用要求包括..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作好讨论 小结。
(2)研究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地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和发展 能力的方法。使用时要求正确选定研究课题..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循 序渐进、因材施教。..三..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教学方法在当 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外创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新的方法中..有三种在国 外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是发现式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1..发现式教学法
..1..概念。发现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的原理 时..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工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 结论的方法。
..2..过程结构。发现式教学法由四个环节构成。①教师创设问题情境。②学生提出假 设或答案。③检验假设。④作出结论。
..3..该方法在数理学科..特别是对其中的概念、理论、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联系 的教学中适用。
..4..使用的基本要求。教师在使用该方法时须做到..①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
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②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③努力创造一个有 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2..范例教学法
..1..概念。该方法是运用精选的知识经验以及事实范例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一般 的、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形成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批判、判断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等创立的。范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精选过的隐含着本质因 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知识、观念..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 地掌握知识。..2..过程结构。范例教学法由四个阶段构成。①范例地阐明“个”的阶段。②范例地阐明 “类”或“属”的阶段。③范例地掌握规律范畴的阶段。④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 的阶段。
..3..该方法适用于文理学科的教学。
..4..使用要求。教师在作用这一方法时要做到..①帮助学生主动学习。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③努力让学生认识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掌握范畴性的知识。④教师要引导学生发 现。
3..“掌握学习”教学法
..1..概念。该方法是通过操作教学时间实施“因学施教”、以每个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为标 志的、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罗尔和布鲁姆。..2..基本原理。学习结果的主要变量是学习时间。学习时间分为实际学习时间和必要学习时间。学习程度=...实际学习时间/必要学习时间..。实际学习时间是完成相对指定的学习任务所安排的教学时间..是由教师决定的。必要学习时间是学生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所必 要的学习时间..对学生来说是因人而异的。从教师角度..要尽可能多的帮助给予学生以足够 的实际学习时间..从学生角度看..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缩短必要的学习时间。学习所花时 间是掌握的关键..掌握学习教学法就是要找到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所需要的学习时间的教学方 法。
..3..过程结构。该方法分为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两个阶段进行。
教学准备阶段的过程结构为..①教师首先确定教学内容..②教师把课程分解为一系列单 元..并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③在新课程之前..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④编制各单元简短 的“形成性测验”试题..⑤编制“终结性测验”试题..覆盖所有单元目标..目的是评价学生是否
完成了该学科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实施阶段的教学过程结构为..①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掌握学习的一般程序..包括..学习→形成性测验→..再学习→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每个学生都将达到教学目标..②在新课程之前..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③在集体教学中给学生以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时间..④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时..进行一次“形成性测验”..掌握正确率达80%..85%即 可通过..⑤通过者进行加深学习..未通过者进行补救学习..这种补救学习可利用可供选择 的学习资料..如辅导资料、练习手册、学术游戏等..和矫正手段..如小组学习、个别辅导、重新讲授等....⑥再进行一次平行性的形成性测验..⑦进行“终结性测验”..评定每个学生 的学业成绩。
..4..使用要求。教师在使用该方法时应做到..①诊断学生要准确无误..②激发每一个 学生的学习动机..③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④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总 结和形成自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各适应不同的教学任务
和教学内容。有的以获得知识信息为主、有的以获得动作技能为主、有的以巩固运用知识技 能为主。我们认为各种教学方法应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应该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原则..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
2、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4.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
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五..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1..从教学方法研究的重心看..由“要素研究”向“过程研究”发展
..2..从教学方法的外在表现形式看..教学方法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教学方法体系向 复杂化发展
..3..从教学方法的直接价值表现形式看..由一维取向向多维取向发展
..4..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关系上看..由教学方法被动依赖教学手段向二者积极配合 发展
五、本章思考题..1、列举、比较中外常见教学模式
2、举例说明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当今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哪些特点..
第三篇: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梧州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始建于2011年,当年开始招生。经过4年的发展与建设,形成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师资力量适中、教学条件较好、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专业,为梧州工程造价管理岗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1.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1.1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与理念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专业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来设置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造价员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如下图所示),三层次递进式的开发了课程体系,将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工程技术基础能力模块、工程经济技术专项能力模块和工程造价管理岗位综合能力模块三部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改革。
1.1.2 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国家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精神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结合“造价员”和“注册造价工程师”两个层次人员的技术岗位需求,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满足造价员岗位能力需求,并适当考虑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成为造价工程师”。在对传统专业人才进行反思和对专业特殊性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能力需求调研,经过不断创新、实践、总结,逐渐完善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三层次递进式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方法如下图所示:
1.1.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采取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为:(1)针对工程计价方式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特点,且我专业学生多数在广西就业的现状,鼓励专业实践技能型课程采用复合型教材,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工程计价标准作为教材体系及实训指导文件的主要构成,实现实训环节与工作过程的完全仿真;(2)结合实际工程,制定完善的实训教学任务指导书,目前专业开设的各类实训课均配备了相应的实训指导书,为执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践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3)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三明治”式教学模式,所授课程均采用“讲、学、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巩固学生实践能力效果显著,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目前已出现了工程造价毕业生就业良好的现象,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尚有部分学生入学后主动要求转入造价专业;(4)针对学生基础及特长不一的特点,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对于部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作为精品培养,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2.1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工作情景及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注重讲学练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在基础能力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发建设包括图片、录像、动画等形式在内的施工工艺课件,将工程建设施工过程搬到课堂;将现行的工程技术标准及工程计价标准应用于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室采用常见的工程图纸类型和广西区在用的工程计价标准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相关实训,实现校内实践教学过程的完全仿真。通过上述手段与方法,保障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强化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
1.2.2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方面,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理论课程采取过程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比率为40%,设置了针对知识点的小作业(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综合技能的大作业(考核学生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考试采用半开半闭模式,闭卷部分考核基础理论,开卷部分考核工程计价的综合技能,包括各类工程技术资料的应用能力
(2)实训课程采用完全过程考核方式,按照实训过程考核(40%)、实训成品(60%)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评定实训成绩。
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即强化了学生对于必备理论知识的吸收掌握,也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保证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资格中专业证书获得率达到了78%,部分毕业生已通过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考试;部分精品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即可以独立承担工程项目,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1.3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
1.3.1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结合工程造价岗位的需求,本专业建立了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学时占培养计划总学时的60.6%。
1.3.2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设置
工程识图、工程技术及工程计价三层次的校内的实训教学均为结合工程造价管理相关岗位的生产性实训,校内集中实训环节100%均为生产性实训,占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学时的60.6%。实训内容采用实际工程图纸、最新工程技术标准、现行工程计价标准等相关技术资料,为此多批次派出实践教学老师参加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更新的培训,从而保障无论实训内容还是实训环境均可以做到与岗位的完全对接。
1.3.3顶岗实习的设置
结合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本专业在第六学期设置了半年的顶岗实习环节,并制订了针对顶岗实习过程的安全管理、教师指导规范等方面的管理文件,明确了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为强化顶岗实习的效果,本专业要求所有指导老师必须制定实习计划、下发实习任务书、做好实习过程指导记录等,并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同时,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做到:与实习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有学校、学生及家长三方签订顶岗实习安全协议,保障校外实习过程的安全问题;做好顶岗实习周日记,定期向学校指导教师汇报实习状况等。通过上述措施,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1.3.4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措施
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及信息反馈系统。内容包括:建立有专业主任参与的“教学管理委员会”和学校外聘资深专家组成的“督导委员会”两个组织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师生交流会制度,教师说课程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专业主任及教师相互评教制度等。例如,听课制度中规定了专业主任一学期至少要听每个教师授课一次,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至少4次;学生评教除网上评教外,校外实训课程结束时还要进行教学效果问卷式调查;要求教师要做到十有:有实训教学大纲、有实训指导书、有实训开出率统计表、有实训课程标准、有学生安全保证书、有学生实训日志、有实训综合报告、有实训单位意见反馈、有实训工作总结、有实训效果调查;每学期末根据学生评教、督导、教学管理委员会成员、院系领导及教师听课等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纳入人事考核总体评价中,作为教师晋级和聘任的重要依据等。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保障了实践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得到充分训练,在区内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
1.4 产学研结合方面
1.4.1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
在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依托梧州市工程造价管理站,与咨询、施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方面利用自身高素质教师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就业、顶岗实习等条件。比较典型的合作方式包括:为造价工程师协会提供技术支持;为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提供技术支持;在校内设置企业赞助的专业技能大赛(成效杯)、在企业和学校分别建立实训培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广联达软件培训基地,在校外建立依托企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4.2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并将“政校企行,三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思路,鼓励教师“出海捕鱼”参与实践。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承担科研课题时的教学任务减免、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和提供技术服务的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导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和社区服务。
1.5 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建立了校、院(系)、专业的分级教学管理系统,并分设了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相并列的教学管理及评估架构。分院院长全面负责教学工作,系主任(专业主任)负责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教学秘书负责日常教务管理工作。
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且执行良好。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学PPT、教学进度表等。所有教学文件均都装订成册,并且在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突出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
建立了学院、分院、督导室一体的教学督导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和信息监控(教学日志)为主的多方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第四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总结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总结
随着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得到了快速的推进。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主要有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和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为了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形成规范,每学期结合教学特点制定相关改革方案和计划。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指导思想
1.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美术专业人才为标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新的适用性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教学手段的使用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结合。要通过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解释,使之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最大的信息量,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较好实现教学目的。
4.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服从于人才素质培养,以全面积极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改革工作以全面推广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为载体,通过改革建设应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三个转变:以教师教为主转向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向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从只研究教法转向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形式
结合专业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形式因地因时有多种变化。常用的形式有:讨论式、启发式、演示式、合作式、体验式、提问式、创意式等。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技术的普遍运用,又增添了观摩课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网络资料结合教学、现场优质课教学、互动创新式、专业课程的考核等教学方式。
1.观摩课教学。是一种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是一个教师有课其他教师听课的教学形式。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手段进行授课的教学形式,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媒体有机地结合,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适合本教学内容的课件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是指网络教学。是指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在线教学,目前我们还没有条件完成这种教学方式,只能通过网络下载相关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
4.现场优质课教学。是指依据美术教学的特点,在选定的教室或班级听课、现场开展各类评比、讨论的教学活动。
5.互动创新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互动性开展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专题创作、开展专题讨论、进行提问解答等。
6.专业课程的考核。凡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必须进行一定的考核,有的通过过关考核,有的运用作业考核,有的运用试卷考核(有开卷、和闭卷只分),使之促进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各类形式在具体教学中是相互协作、灵活运用的,没有严格的区分,都统一在现代教学的艺术中,都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服务。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有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充实和提高。
美 术 系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九日
第五篇: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
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
研究性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小学课程。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概括出了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另一位教育家克伯屈依据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创建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设计教学法”,即“把设计法理解为以有目的的方式对待儿童,以便激发儿童身上最好的东西,然后尽可能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其中也蕴涵着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形态。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和施瓦布对课程与教学改革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1959年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他提出应重视科学的知识结构,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的新教育观,并率先倡导“发现法”,即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方法。1961年施瓦布《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Teaching of Science asquiry)报告中,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法,使得这种教学方法更便于操作。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1983年4月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在危机之中》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规定四年制高中毕业生要必修3年,学会研究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教学方法随着大学功能与理念的演进得到发展。在中世纪大学产生时,大学惟一的职能是教学,强调把普遍的学习传授给普遍的人,以培养教师、律师、医生、牧师及有一定专长的公职人员。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有三种,讲授、背诵与辩论。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后,大学的职能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大学教育不应该像中学教育那样仅仅涉及已有的和整理过的知识„„大学学生需要独立地去从事“研究”,至于教授的工作则是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这种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作法,导致教学形式的革新与创新。随之,演讲、讨论、研究等教学方法得以运用。近年来,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几种典型的研究性教学力法,如案例教学、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大学教学实践中得以发展。
一、几种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初创于哈佛商学院。1910年,科普兰(Copeland,D.)博士最先在哈佛商学院使用讨论法进行工商管理教学。当时有许多工商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自己在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写出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1921年在当时的校长多汉姆(Donham,B.)的建议和鼓励下,科普兰出版了一本案例集,由此推动了该校教师运用案洌法进行教学。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来源于实幂的工商管理情景,常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地方在于,教学内容有着独特的来源、性质、内容编排体系,教学方法不仅指向教师,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相当大的行为变化。由于案例教学是针对实际的案例问题展开的学习与讨论,因此,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知识,增进才干,并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提高表达能力。案例教学还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增强设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首先强调案例的真实性。托尔(Towl,A.R.)认为:“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为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因此,案例教学注重叙述的是一个有完整情节和一些戏剧性冲突的故事,而且故事还被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用来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教师的责任就是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选择适当的案例。如果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授内容的案例,教师就要自己动手撰写案例。因此,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与组织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
2.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Problem—solving Stud—ying)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在《关于行动的议程》的文件中正式提出来的。它将学习内容设计成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problem schema)和观念性理解(conceptual understanding)。因此,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动机与牵引力。它通常以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而问题又经常被构想成故事情景,用于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况。但它不同于课堂上的问题解答,也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以设问来组织课堂教学,或那种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它首先需要在“课题”开题和方案论证中,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的问题。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习者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通过积极的分析生成新的理解、新的假设。这一教学过程的结果既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又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重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在学习过程的始终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较复杂、较深层的问题”,把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等,作为课题结题重要的评价标准。它注重问题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正如加涅在论述“问题解决”学习时指出的那样:“在学生的能力范畴之内,即在先前学会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之内时,最为有效。’
3.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I。)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创始于197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近年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在医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广泛运用,而且在欧美的工程教育中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项目设计训练和实验类课程。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特拉华大学数学与科学教育资源中心的Barbara J.Duch归纳了美国的四种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医学院模式、流动促进者模式、同学导师模式、大班模式,主要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其共同的教学环节包括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行动汇报、问题后反思五个环节。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real—world)问题,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训练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在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源于实际的问题进行小组工作。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及调整工作计划,组织讨论会,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会议组织、会议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也很好地锻炼了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与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所需要的新知识。通过这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该教学方法的特点。
二、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共性
1.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适应能力美国学者
B·乔依斯认为,探究性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当学生处于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环境时,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并维持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将探究性与研究性教学视为同义语,在上述三种教学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与问题是创建情境的核心。知识的学习、方案的制定等活动都是由问题引发的。由问题的解决而引发的讨论、学习和总结是研究性教学的共用的教学手段。即通过探索问题,揭示出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议的组织、报告的写作与宣讲使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更接近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问题的解决,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所得到的答案是个性化和富有创造性的。不仅如此,对于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和问题,即便是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因此,衡量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标准是设计方案的合理程度。也就是说,学生完成方案时知识的综合运用、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案的合理性、组织讨论的效率、最终的报告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是衡量工作完成优劣的主要标准。因此,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to learn how tolearn),即以问题为先导,使学生掌握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并具有建构性的意义。
3.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方式
同传统的以认知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法相比,研究性教学在师生关系上有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为优先掌握知识而成为课堂的核心,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往往是教师的“教”,关注教师教授的内容和宣讲的方式。但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设计“问题”,然后是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工作由学生自觉完成。因此,教师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和辅导者。教师由知识的输出者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由独立的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合作者。教师由传统和法定的“外在依附”权威向由感召的、专业的“内生生成”权威转移,即受教育者和非受教育者的角色在课堂上会发生逆转,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部分实现了研究者的身份。这一变化导致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地位的迁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的迁移。问学生之间更多地体现为合作与交流的关系。
三、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难点
1.案例和问题难于设计
研究性教学的基础是案例或问题。这里的案例或问题需要有现实背景。它们必须难度适中,不能太难或太大,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也不能太小或不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它们还应该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此,案例或问题的选择与编排非常重要。而我们的难点在于教师本身积累的实际问题和案例有限。由于大学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的背景,对他们来说,设计出高质量的案例或积累源于实际工作的研究性问 题并非易事。要想搞好研究性教学,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其次,教师要多接触实际工作,多积累案例与问题。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有利于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2.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难于掌控
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构建使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与创新的机会。因此,教学过程尤其是讨论过程的有效性把握是教学过程的难点。教师在课程讨论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实际上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率,尤其是在学生开始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缺乏经验与训练的情况下,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角色和作用的定位应是指导而非主导。致学评价的难点之一是对基于小组工作的评价。由于二作业往往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对每个组员的能力与贡献大小的评价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已习贯于让学生以个体形式独立完成作业的教师来讲,这种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教学评价的难点之二是答案的开放性。由于没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答案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原有知识积累。因此,如何评价学生工作的优劣,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与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
3.花费的时间增加,教师工作难于量化
由于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案例或问题为基础,因此,教师在筛选和自己撰写案例与问题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由于学习是基于小组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在进行分组指导时,会花费几倍于课程讲授的时间。作业的答案是开放的、个性化的,教师在评价方案上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它对教师的职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对教学评价体系,比如如何计算这种教学方法的工作量,如何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挑战。尤其是现在大学教师还面临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目前的评价体系更关注教师的研究成果,由此而导致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不足本身就成为一个问题。如果这种研究性教学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如何激励教师是管理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4.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这类课程的学习是基于问题(案例)的解决,因此,所有的知识因围绕该问题,从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原理性强的基础知识类课程并不适用于研究性教学。一般将综合性的设计类、实验类、规划类课程设计成研究性教学更能发挥这类课程的优势。当然,对于一些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的课程,由于使用案例或问题可以将它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因此,学习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它们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与对策
1.对教师的权威心理的挑战与对策
传统的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也主要是讲授。课堂上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评价教师是教师教授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的关注很少。教师自己也习惯于认为自己应该知识渊博,所谓给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强调知识上位即教师知识储备的重要性。但研究性教学是借助于问题或案例进行的一种开放性学习,不仅问题和案例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也不是惟一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个学习者。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先知者,师生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使师生关系从正式的、刻板的、权威性的转变为非正式、平等的关系。由于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利用课外资源,学习和掌握甚至教师都不具备的知识。因此,在知识占有方面先于、多于、优于教师的现象确实频频发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转变自己的心态,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教师能力提出的挑战与对策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原有的知识权威优势不复存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情境,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尤其是如何把握指导团队工作的技巧,对教师来说是新的挑战。它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中教师教学方法与技能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学方法的更新不仅仅来自教师经验的积累。教师培训的内容应强调教育心理、课程理论、教学方法的系统学习和基本训练,尤其是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训练应成为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
3.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提出的挑战与对策
在传统的知识传递型教学过程中,教育就是把“包装”、“封存’’在课程计划和课本之
中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学生不必独立思考与自主构建,只需接受、吸纳、牢记就行了。学生的作业是封闭式的,有清晰准确的答案。而研究性教学过程从讨论问题开始,学生的作业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涉猎大量的资料,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应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存疑、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他们面临的新的挑战研究性教学,首先要求师生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探讨,而对于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参与尤其是有效地参与讨论与研究,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的改变。从听讲到对话,学生也需要跨越心理界限,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参与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而非盲目接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教学过程的观念转变不应仅限于研究性课程,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应该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得到培养。
大学课程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承知识,更肩负着创新知识的使命。因此,大学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研究性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成为综合性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摘自《高等教育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