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小学语文是对学生语文素养及交流能力的培养,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颂扬。对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就是对我国内在语言文化的一种独特见解,就是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的一种满足。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就要以全新的思维模式统筹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就要充分借助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科学理念与有效方法进行常规性教学模式的优化,就要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新理念、新方法等的全新构建,以此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宏伟蓝图。
一、创新语文教学目标,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模式是教学的主导,优异的成绩是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而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主潮流,素质教育逐渐取缔了应试教育的落后地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也应自觉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而进行相应的转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应当认真剖析和钻研新版教材中的编排意图,应当深入挖掘学生主体的内在差异特点,并在知识与学生双方面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在语文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主体语文素养、语言技能等内在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语文教学内容,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材知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教学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正视教材的改版与整编,应当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连带关系,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以生活素材为纽带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内容,将语文知识寓于生活情境之中进行形象展现,让学生在生活再现情境中感知语言与文字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三、创新语文教学工具,立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开放性与科技性是其中所倡导的重要原则,强调科技的力量在教学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仅仅依赖于书本、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转换,借助信息技术中可听、可视的特性为小学语文教学增添特效,借助信息技术中的网络形式进行语文教学资源的延伸与拓展,让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能够日渐丰富,让学生主体在信息技术多样形式的刺激下能够进行自主探究、自我吸收。
总之,创新语文教学,就要自觉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就要立足于新版教材知识,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内在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无限创新。
参考文献:
罗静.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深层次思考[J].时代教育,2015(20).编辑王团兰
第二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摘 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广泛的教学改革活动,以期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教学改革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将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创新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问题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要想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还应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课程的具体反应就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语文作文课程教学内容应当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相应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多样的。根据这两点可知,传统语文作文课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不仅运用简单课程结构、僵化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固定教学模式,语文作文教学无法与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抑制,学生无法有效培养学习兴趣,最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1.2小学语文作文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创新能力差
教师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应当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授给学生,若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教师只将大纲上知识的讲解作为重点,对于学生知识领悟和感受缺乏应由的重视,语文作文课堂的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在语文作文课堂上也无法充分感受到语文作文学习的精彩。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倾向于详细剖析作文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而对学生个人理解作文造成影响。在写作上仍采用静态灌输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丧失。这样的教学很难收获成效,这是与语文教学初衷相悖的,所以教师应当对作文教学形式进行改进,对作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语文作文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1.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动性不强
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师的知识水平仍有待提升,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扭转,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对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创新。同时强化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其他优秀作文的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时间进行阅读,进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综合性学习具有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知识的益处,传统教材存在固步自封的问题,很难满足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所以教师不应当将作文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当通过这个平台传授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给学生。
2.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途径
2.1转变教学方法
为了将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作文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应当将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有积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平台进行作文学习,让学生充满活力的进行作文写作。教师应当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的作文知识,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到的写作知识。学生在进行校园文化知识、课内知识、课外知识的学习,还应当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效结合实践和课本,进而推动学生作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学习能够将学生的知识扩展和充实起来,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它只能够将大致的方向和参考数据给予学生,学生需要通过自己学习来掌握其他作文知识。
2.2拓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应当对作文课的运用进行拓展,对于不同内容综合学习充分的重视,相互融通语文课程的所有内容。传统语文作文教学相对单一,和其他课程内容很难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仅仅是掌握语文作文知识,语文作文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被弱化。实际当中描绘现实世界是语文作文课的重要作用,相应的其他语文课程内容也能够反应出来。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务都能够和作文联系起来,同时文章写作也将其他课程内容表达出来。语文作文应用于需要读书写字的任何地方,应当将其他语文学科相关知识适当的用写作文章表现出来,进行综合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提升语文作文能力的过程中了解到语文其他知识。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其特点包括知识性、人文性、实践性、基础性、综合性、文学性、思想性。其作用也不尽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进行生活各项活动的工具。
2.3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讲课方式
不同的学习内容与不同的讲课方式相对应,有效的讲课方式能够提升教学成效,学习内容和学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对于作文教学也同样适用。为了能够有效推进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满足语文教学的广泛性、统一性要求,应当采用多重性的语文作文讲课方式。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都采用单
一、老套的教学方式,语文作文教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被无情的割裂,学生的思维模式被禁锢,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作文热情的降低,学生对文字的念想也被打消,最终对教学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2.4创新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际当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但是多数都是教师主导模式,这样就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主动性,都是在被动的学习。同时陈旧的教学内容也对教学效果产生的严重的而影响。教师应当对传统教学观念、方法进行创新,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作文写作情况和问题,这样才能够改变教师主导的局面,让学会进行知识的主动探寻,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结 语】
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课程,对于提升学会语文作文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的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教学问题,这对教学改革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认识,积极发掘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推动语文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秀娥.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J】.学周刊,2012(12)
【2】齐敏,李维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3】徐娟.新课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10)
【4】路文生,纪桂英,张玉洁,高素君.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2)
第三篇:创新语文教学实践
创新语文教学实践,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湖南省长沙市财经职业中专 刘乌沙
我校是一所财经类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我们根据财经类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实现了三大飞跃:个体学习到群体联动;被动学习到主动探求;文本学习到职业体验,从而推动了语文应用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的演变。
我校的语文教改已经实现了“四化”:教学内容模块化,组织教学情境化、能力训练项目化、评价方式开放化。
第一化:教学内容模块化
为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结果表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强的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交际能力和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遴选,整合为语文基本功训练模块、职业能力训练模块、拓展延伸训练模块,促进语文应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发展相互渗透。
1.语文基本功训练模块。我们将普通话、书法、演讲与口才作为所有专业的必修内容,明确提出了:学生必须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职业能力训练模块。为了强化职业能力的训练,我们重点设计了“经典阅读”、“口语交际”和“财经应用文写作”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了若干个子模块,比如,应用文写作模块就分为基础写作、专业写作两个子模块。在基础写作模块教学中,教会学生写条据、启事、一般书信、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常用应用文。在专业写作模块教学中,重点教会学生写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催款书、索赔书、市场调查与分析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则主要学会写产品广告、产品说明书、购销合同、租赁合同等,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导游词、解说词等。3.拓展延伸训练模块。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我们立足教材,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比如,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要求学生说一说岳阳楼的历史、读一读岳阳楼的诗文,讲一讲岳阳楼的掌故、写一写岳阳楼导游词。
第二化:组织教学情境化
我们通过精心打造学习共同体,设计教学情境,策划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了语文应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1.精心打造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我们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变大班授课为分组教学,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社区、企业和相关活动举办地都是语文教学的场所;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书本,实践活动、职场案例、相关阅读材料等都是教学素材;教学团队不再局限于语文教师了,知名人士、优秀毕业生、专业课教师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导师。如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采用了这样几个环节:课前搜集资料、课内品读分享、教师答疑、名家解读、创作尝试。由教师、学生、名人打造学习共同体,开放了课堂,将学生引入网络和图书馆。
2.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我们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文化氛围、职场氛围和情绪氛围中学习课文。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时,我们就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教学步骤如下图:
3.精心策划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单元教学内容,每一个阶段都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比如 根据教材“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设计了“感受春天”的实践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直接体验,让学生拍摄春天美丽的景色,收集有关春天的诗歌美文,书写对春天的感受。第二个阶段: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第三个阶段:集中分享,在班级展示各自的成果。
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大自然、图书馆乃至网络都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与此同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第三化:能力训练项目化
我们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使语文应用能力在社团活动项目中得到体验、在虚拟空间项目中得到延伸、在语文主题实践项目中得到内化,最终实现语文应用能力向职业能力迁移。
1.在社团活动项目中体验。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成长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我们成立了文学社、秘书事务所、会计协会、营销策划协会、校园电视台等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各类比赛和承接各种活动,学生参与各项实践,体验职场生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如2009年学生文学社和校园电视台共同制作了“开心讲廉”系列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2.在虚拟空间项目中延伸。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立QQ群、博客师生交流平台等,通过在线学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外语文学习和实践。许多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辟了“名人名言”、“经典阅读”、“诗歌欣赏”、“职场纵横”“青春话题”等专题栏目,这样,不仅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
3.在主题实践项目中内化。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我们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深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营销设计、活动策划、模拟招聘等活动。根据口语表达方面的要求,我们设计了“专题辩论”、“模拟推销”“新闻点评”、“即兴演讲”等训练项目,让学生多方位的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
通过项目化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语文应用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迁移。比如,2009年,在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竞赛中,我校刘坚、金梅两位同学以绝对优势获得了产品营销策划和模拟推销竞赛第一名,评委老师评价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能有这样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出色的语言技巧。
第四化:评价方式开放化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检测,实现了三大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的笔试变为综合性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评价变为多元主体共同评价,评价过程由一次性终结评价变为发展性评价。
从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综合实践活动三方面进行考核,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语文基础知识30%、语文技能30%、综合实践能力40%。语文基础知识,仍采用书面考核形式;语文技能按每学期应形成的技能分项考核;语文实践活动评价则主要通过对学生全期参与实践活动的合作情况、创新情况、参与态度及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动了全校其他各学科的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毕业生当中涌现出了150多名银行行长和企业经理,学校被誉为“金融技能人才的摇篮”。《中国青年》报曾以“这里的中职生就业没有压力”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2009年我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鲁昕部长亲自给我校发来了贺信。
我校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有了初步的成效,但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仍存在诸多不足。湖南近代教育家胡元倓有这样一句诗:“从来纬地经天业,皆在躬行实践身”,我们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完善。
依托“订单”培养 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全面对接
2010-12-20 10:07:33 来源: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图书馆 浏览:42次
依托“订单”培养 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全面对接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胡定军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是一所以专门培养轨道交通技术、电气化技术人才为主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方针,主动服务首都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行业、电气技术产业和电力行业,通过整合资源、拓展功能,构建了轨道交通技术、电气技术、供用电技术三大专业集群,形成了市场导向、动态调整的专业
架构机制。
为适应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培养周期短、岗位技能专的要求,在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共建共赢的基础上,我校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质量评价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了“对接企业需求组建订单班、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对接企业文化强化职业素养”的订单班教学与管理机制。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2003年,学校与铁路行业合作组建订单班之初,教学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沿用过去的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差距较大,企业还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解决企业用人与学校培养不对口的矛盾,学校首先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安排教师积极参加电梯行业、铁路企业电力机车司机和接触网考评员的培训与取证,参与北京市地铁供电公司职业技能标准制定,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其次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满足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2008年,我校牵头组织实施北京市教委立项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课程改革实验项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结合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进行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课程管理的改革,促进了我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广泛深入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师傅多次研讨,确定了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三个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的岗位。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专家共同研讨提出:“以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订单课程+顶岗实习”四阶段课程体系。
在教学安排上前三个学期开设“基础平台”课程,以公共基础课和大类专业基础课为主体,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大类专业基础课对接电工低压运行维修作业操作标准,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基本能力,满足其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第四、五学期,开设“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补充课程内容。如电梯电气技术技能方向针对电梯安装与维保岗位,对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电梯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和《电梯安装工国家职业标准》(四级),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第六学期根据企业订单需求组建以企业冠名的订单班,对接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电梯电气维修)认证标准,结合企业特色文化,开设订单课程,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最后一年,学生进入订单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课程体系改革以来,订单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三大专业群共与20多家企业合作举办了69个“订单班”,累计培养学生3000余人。随着订单规模的逐年扩大,近三年通过“订单”就业的学生占我校毕业生总数一半以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97%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局面。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设实训基地
根据职业岗位群和企业订单培养的需求,依据国家标准,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要求,学校建成轨道交通技术、电气技术和供用电技术三大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三大专业群职业岗位的特点,校企合作建立了车间式实训中心,自主研发建立模拟仿真项目实训中心,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教学实训环境。
1.校企合作,建立车间式实训中心。借鉴企业车间布局和现场生产管理,校企联合创建真实环境的车间式实训中心。车间设有教学区、实训区、配件展示区、资料区和材料室五个区域。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项目车间,接受企业式的管理、完成实际检修项目。例如:电梯维修实训中心,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顾问,参照国家电梯安装与维修等相关标准建成。其中实训区按照企业生产现场工位布局,按电梯行业标准安装了四种类型的电梯,普通的乘客电梯(有机房)、观光电梯(无机房)、液压电梯(货梯)和自动扶梯。这些电梯均按照《电梯日常维护保养规则》等电梯行业标准进行日常的运行管理,并由政府主管部门按电梯行业标准进行年检,换领新的电梯安全运行合格证,不仅确保电梯安全稳定运行,又按照生产运行要求训练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又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实训中心,仿照真实电力机车检修车间建成,实训区摆放一辆北京铁路局赠送的电力机车及一辆地铁车辆做为实训设备,并将轨道交通车辆的日常检修和架修引入教学项目。
2.自主研发,建立模拟仿真项目实训中心。由于校内实训场地和操作安全等问题限制,个别特殊专业很难建立真实的实训环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学校老师自主研发,或与企业共同开发,建成模拟仿真项目实训室。如:校企合作联合开发了电梯模拟实训中心,装配了十套六层六站的教学仿真电梯、二十套电梯控制柜实训装置。教学仿真电梯结构与真实电梯完全相同,同时具备全开放和全透明的特点,既便于学生掌握原理、检修训练,又符合国家安全规定。这些设备目前已经成为合作企业的龙头产品,在其他院校和企业培训中发挥作用。又如:地铁供电倒闸模拟实训中心,模拟订单企业典型工作环境,让学生反复训练,熟练掌握地铁供电系统倒闸操作技能,在系统中设置仿真故障,通过故障排除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这两种建设模式的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企业员工培训需要。已有多家企业找上门来,与我校合作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与比武,如:北京铁路局转岗电力机车乘务员培训,中铁六、十二局接触网、电工技能技术比武,地铁机电公司员工技能培训和职工转岗培训、北京地铁车辆四公司调车司机培训等等。
三、对接岗位要求,实施专业教学
1.贯彻国家标准,设计课程学习单元。学校多次组织校企研讨会,并积极深入岗位工作现场开展调研,了解工作流程所依据的国家标准,与企业专家一道设计课程学习单元。以《电梯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在《典型职业活动表》中,选择“电梯电气系统安装”和“电梯调试”的41个工作项目,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参照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等四个电梯电气安装作业执行的国家技术和质量标准,借鉴电梯企业生产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将该课程划分为“安装前的准备”、“电源配电箱的安装”等14个学习单元。2.突出工作过程导向,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每一个学习单元由若干个来自于现场的工作任务组成,如:“层门呼梯盒、轿厢内选板和层楼显示装置的安装”学习单元由“PLC指令输入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和“PLC显示输出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两个工作任务组成。按照工作过程六步法,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使用导学手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单和工作页引领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最后通过评价表完成对该任务的评价,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专家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评价项目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5S”行为规范。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工作页、学生学习手册、任务单、考核与评价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依据岗位要求,考核学生职业技能。以电梯订单班为例,为了全面考察学生职业技能,在第六学期的订单课程中安排4周专业综合实训,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针对电梯电气维修操作证考核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训练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校内电梯综合实训中心的真实工作环境下,完成电梯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第二个阶段,学生在校外西子奥的斯、三菱等订单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在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前,全部参加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组织的电梯电气维修操作证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才能上岗实习。经过6年的教学实践,学生考证通过率平均达到97%,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电梯企业的骨干,如: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机电分公司选拔职工参加“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电梯安装维修工比赛”的选手有一半是我校电梯订单班的毕业生,其中有两名毕业生在1800多名比赛选手的激烈角逐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订单培养不单纯是使学生接受岗位技能的培养,还应了解企业文化对员工成长的要求。我们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求学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1.理念引领,培养正确职业意识。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入校如入厂、上课如上岗”的观念,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级,以企业冠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级管理机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经理(班长)负责制”,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如考勤制度、早会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等;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早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同时加大监管执行力度,成立学习纪律检查小组,对违纪者照章处理,公正严明。2.“5S”训练,内化学生自觉行动。我校积极引入现代企业先进的“5S”行为管理模式,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内涵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在遵循职业学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细化管理标准,将教学区和生活区的管理要求与“5S”管理一一对应,完善日常管理、学生实训管理等各项制度。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不仅将“5S”管理落实在班前训话、工具使用和工件摆放、课后整理与清洁等教学环节中,而且在教材案例的选用、任务单和工作页的编写、评价项目设计等方面都充分体现“5S”内涵。学生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5S”内化成学生自觉行动。
学校通过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使得我们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训基地与工作环境对接、专业教学与岗位标准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深化了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学校大发展良好局面。2010年6月我校学生作品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作品展上,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学校电梯实训中心经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电梯行业分中心评估批准,成为国内首批6家电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之一,具备“初级、中级、高级”的“电梯维修保养工”、“电梯安装工”的技能鉴定资质。学校是铁道部认定的“电力机车司机培训基地”。2010年10月我校还成功承办了“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电梯安装维修工比赛”决赛。
第四篇:思考、创新、实践
《思考、创新、实践》
新学期寄语: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攀登理性之巅,没有一躇而蹴的捷径,只有奋斗拼搏,学好一门知识,不是只学懂,学会,还要学精、会做。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适用人才!
新学期计划
在这新学期来临之际,我们也从过节的快乐中走出,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因此制定这个学习计划。
1..应该先纠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拥有好的心态,就会拥有好的成绩!
2.在语文上,想些办法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不能只想课内不管课外了。数学,不能只明白课本上的习题应怎么做,课外再花一些时间来钻研和多做一些练习。上课仔细听讲,弄懂每一个问题,作业及时完成,追求质量和速度。早晚多听读外语,多积累一些单词,提高英语各方面的水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科学安排时间,要把每一点一滴宝贵的时间都抓紧。新学期,新打算,也为新的目标努力
名人名言:
1.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作者:华罗庚
2.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3.作者:法布尔
咏春诗:
游园不值叶绍翁-南宋咏柳[唐]贺知章
应怜屐齿印苍苔,碧玉妆成一树高,小扣柴扉久不开。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色满园关不住,不知细叶谁裁出,一枝红杏出墙来。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联:
1.春到千家同致富;2.社会和谐歌德政;
福临万户共迎祥。国家安定颂尧天。
3.一年四季风光好;4.社会和谐百业兴旺;
万户千家幸福长。春风得意万象更新。
第五篇: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范文模版]
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
内容摘要:
语文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关键词:
创新教育实践思考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而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本文就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略陈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目标的公开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教学效益的最终体现。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路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往往藏于教师心底,而学生心中无数,这给达标带来了很大困难。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会为其积极主动构建新知创造条件,点燃创新意识的火花。学生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获取创新成果。
目标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展示目标,有利于学生激活思维,引发创新意识;达标训练,有利于学生启动感官,激发创新思维;目标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矫正,发展创新能力;测试目标,有利于学生自我对照,检验创新成果。目标的显示,应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不可千篇一律。
(二)教学过程的参与化。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体现主体作用,展示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敢于“放”。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予学生参与的时机。这样,才能唤醒他们沉睡的主体意识,激发参与意识,使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二是要鼓励“讲”。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燃烧起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允许走上讲台,发表见解;提倡七嘴八舌,各抒己见;鼓励标新立异,有所创新。这样,才能突出主体的能动作用,实现生动、活泼的创造性发展。三是要引导“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问题,有疑点,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造。首先要创设好质疑的氛围。要破除迷信,欢迎质疑。要告诉学生:专家、老师、书本中的言语并非金科玉律,完全正确。要敢于向教材、老师唱“反调”。其次,要结合教材内容,启发他们质疑,并诱导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钻研,讨论,发表创新见解,寻求解决的方法,切不把学生的思想轨迹强行纳入自己设计的轨道,用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教科书上的结论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作为教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多为学生提供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三)教学内容的迁移化。
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一般来说,多数教师往往局限于“单篇式”的讲析,或采用“单元组合式”的“讲”、“练”、“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时就课文讲课文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这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反三”能力。因此,强化迁移训练,抓好知识渗透十分重要。所谓迁移,就是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选讲或选练与之相关的内容,并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对照、比较,或求同,或求异,提高分析鉴别能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课文的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迁移内化为语文的能力,使其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成为会创新的人。所谓渗透,就是在教学中,注意有此及彼,做好衔接;突出“大文板块”知识的综合训练,逐步构
建“大语文”的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动用。
(四)教学方法的转型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他教型”,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由“他教型”向“自学型”转变,就要以学生为载体,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评论,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就作文教学而言,可作以下训练:
1、自办小报。围绕一个主题,或选取一个侧面来办。如“校园剪影”、“假日见闻”、“生活感悟”等等。学生自己组稿,自己绘画,自己设计,既当“记者”,又当“编辑”。从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自命文题。结合年级写作目标,随兴所至,自己命题,自己修改,自写评语,激发主动创作的兴趣。
3、变换角度。如有这样一道作文训练题:看名画写出一篇评论。要求变换评价角度,不准少于三点。由此定格,便可针对性的展开评论。或评画的意蕴、主题;或评画的结构布局;或评画的色彩、线条处理;或评画的人物特征。有时,还可安排一题多体的写作。这样,不仅突破固有的、僵化的写作模式,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又能锻炼其写作多种文体的能力。
4、自辟蹊径。教者可根据写作要求,巧石兴波,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异想天开”,当堂进行立意构思训练,并且作交流、评比,发现典型,大力提倡,以激励创新精神。
5、自写书评。学期伊始,可向学生推荐二、三本文艺作品(以适合中学生阅读为宜),要求学生择其一本,在一、二周内通读一遍,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或书评,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当读者,又当“批评者”,从中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更新教学手段,是适应信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使课堂的教学内容由静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使学生扩大了想象创作的空间,激发了兴趣,启迪了思维。便于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发现、发展,任意驰骋,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此外,实物展示,投影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电教媒体将会陆续进入课堂。课堂教学会出现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格局。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而且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科技含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解除应试教育的羁绊。
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是素质教育的羁绊。其典型特征表现在阅卷和入选的弊端上。所谓“填鸭式”的标准答案,象金科玉律,说一不二;所谓道道“门坎线”,似无形围墙,又将众多学子拒于校门之外。它严重制约了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在这种机制下,上级对学校的评价是“只要应试好,其它没什么大不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一张卷子,一张表格,一个名次”。而学生则是整天“读死书”、“死读书”,竭尽全力,争上“独木桥”。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个性也难以张扬,正逐渐失去创新意识和能力。今天,应试教育的锁链已到了非砸烂不可的时候了。如果仅仅写在文件上,说在口头上,那么,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我们民族的希望就有被淹没的危险。所以,推进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必须坚决果断地解除应试教育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革除弊端,“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学有创新”,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如果教师依然墨守应试教育的阵地,亦步亦趋,抢占时间,沉迷题海,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吸取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做到观念更新,方法创新,内容见新,教学手段出新。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智慧“火花”,因势利导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这样,才能比较好的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有研究结果显示,创新精神较强的教师比创新精神较差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更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因而培养出的学生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较强。
(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只片面强调传授和培养适应考试、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对语文教学的文化渗透性和社会实践性,这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创造性的意识、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智慧是不利的。因此,只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观,激活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转变观念,突破固有,有所创新,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将学生教育的“小学校”与学生未来生活的社会“大学校”结合起来;将学生语文学习的“小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将学生在校学习的“小课本”与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大课本”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小学校”学知识,是为以后在“大学校”再学习奠定基础;在“小课堂”打基础是为步入“大课堂”提供技能;学习“小课本”是为了未来能读懂社会“大课堂”在作准备。这就是大语文教学观的外延和内涵。为此,作为教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在活动开展,测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应通盘考虑,处理得当。一切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弘扬个性为归宿。这也是实施大语文战略的目的所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为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略的做法和思考,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