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
摘要: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进行语文教育的改革,要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和内容,要通过创新实现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实践策略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奠定学生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要能够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学习汉字,学习母语的兴趣,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文基础。只要在不断的教学创新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素养和习惯的养成。
一、创新对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动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教学过于模式化过于城程式化,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学习效果不理想。要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唯有进行教学创新。
实施语文教学创新,就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技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成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对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正确处理基础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教学,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只有实施创新教学才能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只有进行教学创新,彻底转变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1.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很单一,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灌输一些语文知识,诸如,拼音,生字,语句等等,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必须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可以在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把生活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把教学内容引向生活,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发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以此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欲望。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可以把课堂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开展创新教学,教师可为学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想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索,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感知理解能力。
2.教学内容创新
实施教学创新教师要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方式为学生展示更多的相关内容,不断拓展学生的眼界,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使学生对语文问题有深刻的了解和多方面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语文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进行语文课程内容的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研究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其他科目内容进行横向联系,可以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通过语文教学内容与其他科目内容的横向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是离不开语文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离不开语文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教学内容创新,教师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学生关注的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不断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以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
3.丰富教学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创新。每个教师都要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语言的艺术进行研究,要通过不断变化语言方式,变化语言内容激发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丰富教学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是很重要的。小学生都是凭着自己的喜好进行学习,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成不变,语言模式一成不变,学生会感到自己的教师是一个没有情趣的人,是一个古板的人,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如果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够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很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语文教师说话有趣,有味道,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关注度就会提升。另外,丰富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极大的作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形成不同的刺激,学生可以捕捉到不同的语言因素,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水平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把一些时尚流行语引入到课堂中去,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一些历史典故,一些精彩幽默的小故事等等。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以这种方式,拓展学生思维,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进行创新教育,实施语文的创新教育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每个教师都要重视教学的创新,能够通过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语言的方式,实现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耀西.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2015,(07).[2]戴海玲.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J].好家长,2015,(03).
第二篇: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窦桂梅
摘要: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以“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质量标准为目标,整合资源,体现儿童立场,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创新了“主题·整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主题课程资源库。
一、研究的缘起
从教近30年,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再到学校校长,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紧跟时代脚步,开展研究与实践,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
新课改前,部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培养;新课改后,部分教师以尊重学生的名义放弃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难让学生拥有真切的情感体验。要么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要么上成训练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二)教学内容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单篇课文篇幅短小,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篇与篇之间缺乏联系,学生不能从比较中发现语言规律,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呈碎片化;教师一课一课地教,甚至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窄化为学习教材本身,无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
面对语文教学丰富的内容,教师很难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从满堂讲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论,始终不能跳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教学方式单调。为了应对考试,学生要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学习负担过重。
宏观上说,这些问题事关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代表了语文教学某些积重难返的核心问题,是课改的“硬骨头”。微观上说,这些问题又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关“语文立人”理念的实现。笔者专注小学语文实践研究近30年,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方面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改革尝试,后逐步发展完善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旨在以语文立人为导向,探索怎样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完整人格。
二、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理论构想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
有些主题侧重指向语言学习规律:包括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等方法,如,执教图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突出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有些侧重指向思维品质:包括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想象创造等,如,执教《皇帝的新装》创生的“回到事情本身”主题,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生成意义,提高思辨能力。还有些侧重指向学生精神品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敢、自强、谦卑、博爱、尊重、感恩、互助、责任等个体成长价值观,如,执教《珍珠鸟》中烘托的“信赖”,《三打白骨精》中体现的“向善”。
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随着执教经验日渐纯熟,主题的选择发展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在与文本、同伴、教师以及自我的对话中,自主选择、建构主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尊重了他们的选择权。主题选择还要遵循阶段性、开放性的原则。不同维度的主题,伴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内化、深化、发展变化,搭建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桥梁,潜移默化地配合、呼应学生思维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节点和节奏,烙印成他们独特的文化“胎记”。
(二)理念与实施原则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二)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阶段(1994.9—2000.8)
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不同。后者有严密的学科和教学逻辑体系,但语文教学内容多,内涵深厚,但缺乏系统性,碎片化现象严重。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更是摸不到门路,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六年“语文教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课堂实践,与学生一起创生了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冲破教科书内容的束缚,率先提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三个超越”。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抓手,一个样本。我们要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教学内容。没有一本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要根据学情审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育社会学者认为课堂是浓缩的社会,是展望社会的一扇窗。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的空间束缚,教师要勇于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加工处理教材。对于语文学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自选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增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但是教学相长,学生与教师是教学中一对不可分离的矛盾体。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无从下手。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儿童当作学习成长中的伙伴,与儿童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奥妙。
以“三个超越”使“语文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这样的实践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三个超越”也为世纪末语文新课标的修订提供了借鉴。然而“超越”不能没有边界,“超越”需要整体布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结构化、序列化。由此,主题教学的雏形呼之欲出。
(二)形成阶段(2000.9—2007.8)
2000年,又新带一年级,跟随课改脚步,结合课标,借鉴西方课程统整理论,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通过一系列课例研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2001-2003年,执教《朋友》《再见了,亲人》,分别以“友情”“伟大的友谊”为主题,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带动听说读写全身。在“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主题教学“,《人民教育》专题报道。著名语文教育家霍懋征现场听课并高度评价: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2004-2005年,继续以课例推动。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从中提取“好好儿活”,群文共读《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促进精神发展。而后加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如《游园不值》由“不值”,对比《雪夜访戴不遇》的“不遇”,体味“不遇中有遇”的主题。
2006-2007年开始实践不同文体的课例。经典诵读,如《村居》在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咏中体味“居安思危”主题,带动相同主题诗词诵读;整本书阅读,如由《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丑小鸭》导读《安徒生童话》等。把阅读课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
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主题内涵逐渐丰富,形成了“情感·思辨”为主线,“体验·生成”为特征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模型。主题教学因其独特的主题内涵,已经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一种教学思想。
(三)深化阶段(2007.9—至今)
如何让思想烛照现实,更好提升儿童语文综合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我运用“主题·整合”思想,借鉴多种理论系统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依据课标,主题统领,将主题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质量要求把控课堂教学。2003年,曾提炼出“三个一”的校本语文教学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经过前后十余年的努力,进一步细化完善“三个一”,出版了12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下称《目标手册》)。《目标手册》是给教师的教学参考,但是课堂教学更要基于学生的立场去构建,努力尝试将《目标手册》转化为儿童的学习过程。仍然是延续用主题单元整合学习内容,学校用三年多时间出版《小学语文乐学手册》(以下称《乐学手册》),并将该手册作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魅力》《牛郎织女》等课例探索,以儿童乐学、善学为导向的动态课堂,并完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随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日益成熟,又利用主题教学中的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分立,实现学科有机融合。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重建了课堂形态,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系统,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以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儿童在学科内、跨学科整合中,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创新。2013年执教多学科整合课《皇帝的新装》获得众多专家的肯定。由此,主题教学思想进一步辐射到学校课程的整体实施,推动学校课程整合,构建“1+X课程”育人模式。
主题教学的研究过程,以对儿童的研究贯穿始终,是我与学生、教师一道共同成长的过程,近30年40多节研究课,亲自执教,示范引领,始终站在课堂,用鲜活的课例表达我对于教育的思考,自己既是研究者,也成为被研究者。
三、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阶段成果
(一)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 1.明确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教学中,依据“三个一”质量目标,凭借12册《目标手册》细化到每一个年级。一手好汉字: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这里包括两个层面,读懂一篇好文章(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积累、观察、应用)。“三个一”努力实现低年段,基础牢;中年段,腰杆硬;高年段,起点高。
“三个一”中的“好”是指形成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文学、文章、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儿童在达成“三个一”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思维的、精神的元素也表现出来,即获得“一流好人格、一种好思维”。
2.重构语文课程内容
(1)以主题整合教材,确定精、略读篇目
根据主题内涵的深刻与丰富程度、语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历经时间淘洗而得到的认可性程度,将教材中的课文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教学,要重点落实课文的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以主题贯穿,课堂上学生与文本文字对话,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不断的破和立中,实现主题的意义创生。略读文,能粗知大意、了解主题、学会生字新词、突破重点难点即可,重点在于运用精读文获得的阅读方法,广泛积累,表达运用,丰富对于主题内涵的理解。精读是主体,举一反三,侧重习得方法。略读是补充,举三反一,侧重运用实践,速读与浏览方法等。
(2)主题统领,补充经典诵读内容及整本书阅读
回归基于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能够适应广义上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需要、竞争需要、训练需要,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的内在含义的教育。主题教学倡导大量积累,选择古今经典诗词文赋,推荐必读选读书目,设置专门课时加以落实,并将其学习成效纳入分项测评。
内容选择一方面采用“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配合所使用的教材的主题单元,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诵读与阅读内容。同时,考虑儿童兴趣、需要,从丰富学生视野的角度,选择不同种类的经典内容。如推荐必读选读书目中,有民族文化及世界经典,涵盖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学生六年积累诗词文赋500篇,阅读整本书超250本。这些推荐的经典诵读与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级推进,并配套研究了分级的评价方案。“窦桂梅推荐书目”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借鉴的范例。
3.实施“长、短、微”课时设置 为推进精读、略读教学,落实整本书阅读和经典诵读,及语文创新与实践活动,使之利用在校时间完成,增质不增负,将原来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60、35、10分钟不等的长、短、微课时。
清晨入校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早上晨诵10分钟,诵读经典的诗词文赋。
语文课分长短课时,60分钟大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精读文教学,或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35分钟的小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略读文教学。每周五第一节“主题阅读课”,采用导读、细读、分享等不同课型开展整本书阅读,每周五下午设“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如戏剧表演等。每天中午设10分钟的吟诵习字时间,伴随“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经典吟诵广播,学生提笔练字,传承中华文化。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主题教学课堂评价主要通过四个维度进行,即:兴趣值(主题是否促进学习愿望)、方法值(是否从主题学习中得到启示并迁移)、容量值(是否由主题带动更丰富的学习)、意义值(主题是否促进语言、思维及精神发展)。
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主要使用形成性(主题护照+分项测评)和总结性(综合测评)评价。“主题护照”以“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尊重感恩”为系列主题,在护照中记录语文学习与实践过程。分项测评融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年级不同选择考查“演讲、朗读、背诵、写字、习作、课外阅读”等专项技能,从不同侧面全面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达成,积累“一生有用的语文”。综合测评,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即“运用知识的知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的体系是主题教学的整体框架,具体到每个“主题”的单元学习,以及每一节语文课怎样实施,建构了动态流程。
1.单元教学——“主题·整合”
以“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一篇一篇教的僵化教学方式,以主题整合单元教学。
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首先概览整组文章,整体感悟主题;以精读一篇带动多篇略读,在比较阅读中体验主题;补充同主题的相关读物,丰富对主题的理解;围绕主题进行诗辞歌赋积累、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悟、践行主题。单元主题整合使学生将各个领域的学习统整到主题之下,使原本的单篇学习得到整合、篇与篇之间建立联系,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同时对主题有了多元建构。
2.课堂操作——“预学-共学-延学”
具体到单元中每节课的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基本环节。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
共学:层层落实主题。注重“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将质疑整理成“主问题串”,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在解决质疑中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初步“生成主题”。结合预期主题,以文本内容为支撑“体验与表达主题”。注重思辨,基于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追问,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形成自己对于主题的独特见解,提升思维品质。最后“有效回应”,即对已有的体验与表达进行纠偏、引领、提升与延伸,促使其对主题深入理解,并产生学习的新期待。
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多条思考与提升的途径。
以上三环节,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将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丰富、深刻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而然获得提高。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其中体现了儿童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涵养精神,实现创生意义的语文学习。
(三)建立课程资源库
为了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物化各项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1.《目标手册》
《目标手册》按照“质量依据、质量目标、实施策略、质量评价、相关附件”五个方面,逐一回答“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每一个板块“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以什么为媒介教”的问题。使用者拿到《目标手册》可以按图索骥。凭借《目标手册》,语文学科的教学,构成了贯穿六个年级、三大板块的经纬交错的质量目标体系。
其中“实施策略”具体介绍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阐明了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教给方法、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养成习惯,凸显了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体现了《目标手册》的核心价值——解决到达教学目标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凭借“实施策略”,即使是新任教师,也能够据此,轻松找到达成“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实施途径。特别是如果能够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全套《目标手册》,教师更是能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路线图,据此真正落实减负增效。“相关附件”部分提供了大量可供教师、家长、学生使用的课程资源,“一手好汉字”板块中提供了基础字词表、拓展字词表、课外词语表、识字小窍门、常用字字理、写字小故事、书法小讲堂。“一副好口才”板块提供了倾听素材、朗读素材、表述素材、应对素材。“一篇好文章”板块提供了名家名篇推荐、必读选读书目推荐、影视作品推荐、必背古诗词、必背儿童诗及现代诗、必背古文经典、文学小常识、趣味语文、读写结合联系、写作指导范本、学生作文范文。
教师通过对质量目标的清晰定位,对教材的把握更准确、透彻,通过对实施策略的有效借鉴,教学设计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于是就可以努力呈现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好的课堂。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目标手册》是快速进入教师角色,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高速路。
学生有了《目标手册》,对每一个学期应该掌握多少字词,应该学会哪些阅读方法,应该掌握哪种写作技巧等,能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过程变得主动、自如。《目标手册》中详细、清楚的拓展内容,为学生随时积累提供了可能。《目标手册》就像一幅语文教与学的地图,为主题教学的实践者提供教学实施的方向、策略。
2.《乐学手册》及其他 《目标手册》将课程标准清晰化后,如何操作这些目标呢?这些目标必须在课堂上落地开花。课堂必须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于是我们研制了《乐学手册》。
《乐学手册》由“乐学目标”、“乐学单”、“乐读单”、“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五大部分构成。通过“乐学目标”,同学们能够从一开始就清楚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并通过由每一课的“乐学单”和整本书推荐的“乐读单”进行有效学习,再通过“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
“乐读单”整合了多个主要版本的教材,形成了乐学篇目(包括单篇经典文章和整本书)。同学们学语文不再是学一册课本,而是多种版本教材的整合体。配合每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编制读书报告单。在读书报告单的指引下,清华附小学生的六年里基本能读160多本书。
“乐学单”把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精读”课文通过“预学单”、“共学单”和“延学单”三个学习单达到精讲精学;“略读”课文则通过自主预学、乐学分享和拓展学习等几项重点活动,整体学习,突出重点。
《乐学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方案,精讲精学,增效提质。同时,还研制出版“写字手册、作文教材(获市政府二等奖)”等,将《目标手册》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在全国小语界产生持续的影响,被专家学者和同行誉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流派之一。然而,主题教学源于实践、扎根一线,有许多待完善之处,需要日后深入探索。比如:怎样更好地运用主题教学,系统化、科学化、分阶段地建构和实现学生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怎样指导教师在实际运用主题教学思想和策略时,能更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甚至实现进一步的超越?
从“三个超越”(为生命奠基),到“主题教学”(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再到“课程整合”(立德树人)的发展历程——是我,一个语文教师从教近30年探索的历程,也是我今后提升的新起点。如果有人问,这些年你究竟要通过主题教学做什么?我想说: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
第三篇:创新语文教学实践
创新语文教学实践,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湖南省长沙市财经职业中专 刘乌沙
我校是一所财经类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我们根据财经类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实现了三大飞跃:个体学习到群体联动;被动学习到主动探求;文本学习到职业体验,从而推动了语文应用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的演变。
我校的语文教改已经实现了“四化”:教学内容模块化,组织教学情境化、能力训练项目化、评价方式开放化。
第一化:教学内容模块化
为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结果表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强的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交际能力和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遴选,整合为语文基本功训练模块、职业能力训练模块、拓展延伸训练模块,促进语文应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发展相互渗透。
1.语文基本功训练模块。我们将普通话、书法、演讲与口才作为所有专业的必修内容,明确提出了:学生必须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职业能力训练模块。为了强化职业能力的训练,我们重点设计了“经典阅读”、“口语交际”和“财经应用文写作”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了若干个子模块,比如,应用文写作模块就分为基础写作、专业写作两个子模块。在基础写作模块教学中,教会学生写条据、启事、一般书信、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常用应用文。在专业写作模块教学中,重点教会学生写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催款书、索赔书、市场调查与分析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则主要学会写产品广告、产品说明书、购销合同、租赁合同等,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导游词、解说词等。3.拓展延伸训练模块。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我们立足教材,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比如,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要求学生说一说岳阳楼的历史、读一读岳阳楼的诗文,讲一讲岳阳楼的掌故、写一写岳阳楼导游词。
第二化:组织教学情境化
我们通过精心打造学习共同体,设计教学情境,策划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了语文应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1.精心打造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我们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变大班授课为分组教学,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社区、企业和相关活动举办地都是语文教学的场所;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书本,实践活动、职场案例、相关阅读材料等都是教学素材;教学团队不再局限于语文教师了,知名人士、优秀毕业生、专业课教师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导师。如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采用了这样几个环节:课前搜集资料、课内品读分享、教师答疑、名家解读、创作尝试。由教师、学生、名人打造学习共同体,开放了课堂,将学生引入网络和图书馆。
2.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我们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文化氛围、职场氛围和情绪氛围中学习课文。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时,我们就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教学步骤如下图:
3.精心策划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单元教学内容,每一个阶段都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比如 根据教材“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设计了“感受春天”的实践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直接体验,让学生拍摄春天美丽的景色,收集有关春天的诗歌美文,书写对春天的感受。第二个阶段: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第三个阶段:集中分享,在班级展示各自的成果。
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大自然、图书馆乃至网络都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与此同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第三化:能力训练项目化
我们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使语文应用能力在社团活动项目中得到体验、在虚拟空间项目中得到延伸、在语文主题实践项目中得到内化,最终实现语文应用能力向职业能力迁移。
1.在社团活动项目中体验。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成长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我们成立了文学社、秘书事务所、会计协会、营销策划协会、校园电视台等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各类比赛和承接各种活动,学生参与各项实践,体验职场生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如2009年学生文学社和校园电视台共同制作了“开心讲廉”系列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2.在虚拟空间项目中延伸。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立QQ群、博客师生交流平台等,通过在线学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外语文学习和实践。许多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辟了“名人名言”、“经典阅读”、“诗歌欣赏”、“职场纵横”“青春话题”等专题栏目,这样,不仅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
3.在主题实践项目中内化。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我们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深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营销设计、活动策划、模拟招聘等活动。根据口语表达方面的要求,我们设计了“专题辩论”、“模拟推销”“新闻点评”、“即兴演讲”等训练项目,让学生多方位的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
通过项目化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语文应用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迁移。比如,2009年,在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竞赛中,我校刘坚、金梅两位同学以绝对优势获得了产品营销策划和模拟推销竞赛第一名,评委老师评价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能有这样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出色的语言技巧。
第四化:评价方式开放化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检测,实现了三大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的笔试变为综合性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评价变为多元主体共同评价,评价过程由一次性终结评价变为发展性评价。
从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综合实践活动三方面进行考核,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语文基础知识30%、语文技能30%、综合实践能力40%。语文基础知识,仍采用书面考核形式;语文技能按每学期应形成的技能分项考核;语文实践活动评价则主要通过对学生全期参与实践活动的合作情况、创新情况、参与态度及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动了全校其他各学科的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毕业生当中涌现出了150多名银行行长和企业经理,学校被誉为“金融技能人才的摇篮”。《中国青年》报曾以“这里的中职生就业没有压力”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2009年我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鲁昕部长亲自给我校发来了贺信。
我校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有了初步的成效,但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仍存在诸多不足。湖南近代教育家胡元倓有这样一句诗:“从来纬地经天业,皆在躬行实践身”,我们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完善。
依托“订单”培养 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全面对接
2010-12-20 10:07:33 来源: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图书馆 浏览:42次
依托“订单”培养 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全面对接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胡定军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是一所以专门培养轨道交通技术、电气化技术人才为主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方针,主动服务首都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行业、电气技术产业和电力行业,通过整合资源、拓展功能,构建了轨道交通技术、电气技术、供用电技术三大专业集群,形成了市场导向、动态调整的专业
架构机制。
为适应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培养周期短、岗位技能专的要求,在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共建共赢的基础上,我校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质量评价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了“对接企业需求组建订单班、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对接企业文化强化职业素养”的订单班教学与管理机制。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2003年,学校与铁路行业合作组建订单班之初,教学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沿用过去的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差距较大,企业还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解决企业用人与学校培养不对口的矛盾,学校首先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安排教师积极参加电梯行业、铁路企业电力机车司机和接触网考评员的培训与取证,参与北京市地铁供电公司职业技能标准制定,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其次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满足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2008年,我校牵头组织实施北京市教委立项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课程改革实验项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结合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进行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课程管理的改革,促进了我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广泛深入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师傅多次研讨,确定了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三个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的岗位。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专家共同研讨提出:“以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订单课程+顶岗实习”四阶段课程体系。
在教学安排上前三个学期开设“基础平台”课程,以公共基础课和大类专业基础课为主体,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大类专业基础课对接电工低压运行维修作业操作标准,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基本能力,满足其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第四、五学期,开设“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补充课程内容。如电梯电气技术技能方向针对电梯安装与维保岗位,对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电梯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和《电梯安装工国家职业标准》(四级),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第六学期根据企业订单需求组建以企业冠名的订单班,对接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电梯电气维修)认证标准,结合企业特色文化,开设订单课程,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最后一年,学生进入订单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课程体系改革以来,订单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三大专业群共与20多家企业合作举办了69个“订单班”,累计培养学生3000余人。随着订单规模的逐年扩大,近三年通过“订单”就业的学生占我校毕业生总数一半以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97%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局面。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设实训基地
根据职业岗位群和企业订单培养的需求,依据国家标准,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要求,学校建成轨道交通技术、电气技术和供用电技术三大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三大专业群职业岗位的特点,校企合作建立了车间式实训中心,自主研发建立模拟仿真项目实训中心,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教学实训环境。
1.校企合作,建立车间式实训中心。借鉴企业车间布局和现场生产管理,校企联合创建真实环境的车间式实训中心。车间设有教学区、实训区、配件展示区、资料区和材料室五个区域。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项目车间,接受企业式的管理、完成实际检修项目。例如:电梯维修实训中心,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顾问,参照国家电梯安装与维修等相关标准建成。其中实训区按照企业生产现场工位布局,按电梯行业标准安装了四种类型的电梯,普通的乘客电梯(有机房)、观光电梯(无机房)、液压电梯(货梯)和自动扶梯。这些电梯均按照《电梯日常维护保养规则》等电梯行业标准进行日常的运行管理,并由政府主管部门按电梯行业标准进行年检,换领新的电梯安全运行合格证,不仅确保电梯安全稳定运行,又按照生产运行要求训练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又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实训中心,仿照真实电力机车检修车间建成,实训区摆放一辆北京铁路局赠送的电力机车及一辆地铁车辆做为实训设备,并将轨道交通车辆的日常检修和架修引入教学项目。
2.自主研发,建立模拟仿真项目实训中心。由于校内实训场地和操作安全等问题限制,个别特殊专业很难建立真实的实训环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学校老师自主研发,或与企业共同开发,建成模拟仿真项目实训室。如:校企合作联合开发了电梯模拟实训中心,装配了十套六层六站的教学仿真电梯、二十套电梯控制柜实训装置。教学仿真电梯结构与真实电梯完全相同,同时具备全开放和全透明的特点,既便于学生掌握原理、检修训练,又符合国家安全规定。这些设备目前已经成为合作企业的龙头产品,在其他院校和企业培训中发挥作用。又如:地铁供电倒闸模拟实训中心,模拟订单企业典型工作环境,让学生反复训练,熟练掌握地铁供电系统倒闸操作技能,在系统中设置仿真故障,通过故障排除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这两种建设模式的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企业员工培训需要。已有多家企业找上门来,与我校合作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与比武,如:北京铁路局转岗电力机车乘务员培训,中铁六、十二局接触网、电工技能技术比武,地铁机电公司员工技能培训和职工转岗培训、北京地铁车辆四公司调车司机培训等等。
三、对接岗位要求,实施专业教学
1.贯彻国家标准,设计课程学习单元。学校多次组织校企研讨会,并积极深入岗位工作现场开展调研,了解工作流程所依据的国家标准,与企业专家一道设计课程学习单元。以《电梯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在《典型职业活动表》中,选择“电梯电气系统安装”和“电梯调试”的41个工作项目,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参照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等四个电梯电气安装作业执行的国家技术和质量标准,借鉴电梯企业生产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将该课程划分为“安装前的准备”、“电源配电箱的安装”等14个学习单元。2.突出工作过程导向,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每一个学习单元由若干个来自于现场的工作任务组成,如:“层门呼梯盒、轿厢内选板和层楼显示装置的安装”学习单元由“PLC指令输入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和“PLC显示输出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两个工作任务组成。按照工作过程六步法,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使用导学手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单和工作页引领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最后通过评价表完成对该任务的评价,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专家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评价项目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5S”行为规范。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工作页、学生学习手册、任务单、考核与评价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依据岗位要求,考核学生职业技能。以电梯订单班为例,为了全面考察学生职业技能,在第六学期的订单课程中安排4周专业综合实训,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针对电梯电气维修操作证考核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训练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校内电梯综合实训中心的真实工作环境下,完成电梯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第二个阶段,学生在校外西子奥的斯、三菱等订单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在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前,全部参加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组织的电梯电气维修操作证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才能上岗实习。经过6年的教学实践,学生考证通过率平均达到97%,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电梯企业的骨干,如: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机电分公司选拔职工参加“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电梯安装维修工比赛”的选手有一半是我校电梯订单班的毕业生,其中有两名毕业生在1800多名比赛选手的激烈角逐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订单培养不单纯是使学生接受岗位技能的培养,还应了解企业文化对员工成长的要求。我们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求学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1.理念引领,培养正确职业意识。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入校如入厂、上课如上岗”的观念,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级,以企业冠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级管理机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经理(班长)负责制”,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如考勤制度、早会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等;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早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同时加大监管执行力度,成立学习纪律检查小组,对违纪者照章处理,公正严明。2.“5S”训练,内化学生自觉行动。我校积极引入现代企业先进的“5S”行为管理模式,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内涵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在遵循职业学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细化管理标准,将教学区和生活区的管理要求与“5S”管理一一对应,完善日常管理、学生实训管理等各项制度。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不仅将“5S”管理落实在班前训话、工具使用和工件摆放、课后整理与清洁等教学环节中,而且在教材案例的选用、任务单和工作页的编写、评价项目设计等方面都充分体现“5S”内涵。学生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5S”内化成学生自觉行动。
学校通过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使得我们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训基地与工作环境对接、专业教学与岗位标准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深化了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学校大发展良好局面。2010年6月我校学生作品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作品展上,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学校电梯实训中心经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电梯行业分中心评估批准,成为国内首批6家电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之一,具备“初级、中级、高级”的“电梯维修保养工”、“电梯安装工”的技能鉴定资质。学校是铁道部认定的“电力机车司机培训基地”。2010年10月我校还成功承办了“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电梯安装维修工比赛”决赛。
第四篇: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实践的研究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实践的研究
摘要:
审视当下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不是回避就是“走过场”;有的则是为了公开课,“无病呻吟”一番。词语的意义、意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词语教学绝不应该阅读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那么词语教学如何才能突破瓶颈,常教常新呢?本课题组认为教师可以运用(1)演示法;(2)游戏法;(3)互换法;(4)解剖法来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利用(1)查阅工具书(2)联系比较法;(3)造句运用法;(4)想象法等进行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词语教学重新焕发务实、求真的魅力。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词语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词语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字、句、段、篇”的桥梁和纽带,能更好地促成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理解,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词语教学往往只是作为指导阅读的突破口,只是为理解句意、段意服务。
理解词语的教学,低年级一般侧重带生字的词语和一些过去比较生疏的词语,通过读懂此意来加深对生字字义的把握,通过读懂写词语来读懂句子的意思;中年级,侧重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事物外部特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能力的基本要求。到了高年级,要侧重对词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对词语再句子中表达的深刻含义的理解,侧重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联系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各个年级段理解词语 的方法、要求各有侧重,螺旋上升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教学的序列性,随意性较强。重视感悟,没有一道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学方法机械、单一,词语的教学流程“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运用积累”。于是,一年级到六年级,很多时候词语教学走着同样的路,唱着同样的歌,没有节奏,没有韵味。这样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读“音”阶段,对字词的形、义没有涉及,对识字的规律、方法未加引导,更别说对词语文化内涵的开掘了,这样的教学怎能达成字词教学的任务?特别是高段老师,处理词语教学时,多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仅仅在初读课文后出示一些难读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读完之后,就像用脏的抹布一样弃之不理。这样的词语教学没有什么意义。
张祖庆老师曾经说过“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词语的字面解释后面有着丰富的意蕴、感情色彩。一个词语可以是一幅画,可以是一首诗,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种精神,亦可以是一份情感。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这中情况下学生词语理解是僵化、抽象、单薄的,很难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缺少灵动,缺少生命力。
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细细的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这就需要在词语教学时,掌握一些词语教学的基本技巧,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学段词语教学的目标是: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
1、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模糊理论: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利亚大学的查德教授最早提出了模糊的概念和理论。模糊理论认为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许多的概念都具有模糊性,其外延没有分明的界限,如大、小、轻、重等人们把这种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叫做模糊概念,含有模糊概念的语言叫做模糊语言。模糊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方法论的革新,它对语文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
许多人理解的教学创新是一定要学生创造发明出前人没有的东西,把创新过于神秘化。过去,我们的教学追求结果的新颖,而不探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具个性的特色,使创新教育的探索停滞不前。表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是机械琐碎、答案唯
一、思维僵化。许多人学了十多年的母语,竟然写不好一封信。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创设民主的语文教学氛围
今天的教师应担任什么角色?韩愈在《师说》里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讲的是能者为师。可是我们在教学的实践往往把师道尊严摆在高高的位置上,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应有的创造与特色。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要的是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具体体现在:
1、鼓励质疑问难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中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是错误的发问,也不应该训斥和嘲笑,而加以点拨和引导。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就养成了想问、敢问、善问的好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笔者在平常听课中也常常发现许多精彩的发问。例如:有一位老师教《飞夺泸定桥》一课,就有学生问:题目为什么用“飞夺”?老师抓住这题眼,直奔课文中心,把课讲得紧凑精彩。学生理解得也深刻。
2、激励大胆的想象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通过扩想、续写、假想、画图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对课文概写或略写词句的内涵加以扩展充实,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可以让学生扩想一番:当时的战斗情形是怎样的,大娘是怎样送打糕的。又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让学生想象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形。
还有教《坐井观天》、《凡卡》等课文结尾言尤未尽,深刻含蓄,可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会怎样。凡卡把信寄出后爷爷会不会收到呢?让学生续写。
对未经历也没体验过的事,凭借想象去假设一番。如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后,让学生联系课外阅读和影视,以《海底漫游》等为题让学生漫谈或作文。
把课文演变为直观形象的图画,是促进学生理解、锻炼想象的好办法。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詹天佑》等课文,可以让学生画简笔画显示金龙洞的内部情况,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3、培养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变通思维、逆向思维。如教《将相和》,有老师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有个学生说喜欢赵王,而不是蔺相如、廉颇。学生说的理由是蔺相如原来只是门客,而赵王重视他的才华,不拘一格起用他,他是个好皇帝。这个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保护这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世纪的学习方式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说明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团结合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教《圆明园的毁灭》,老师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老师把问题归纳成几方面的问题,就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归纳整理,把问题一一解决。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今年高中以全面开设研究性课程,小学引入研究性课程势在必行。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专题,主动地参加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如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对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做研究。我们不是强求学生必须提出一些什么新的观点,而是让学生通过研究,知道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新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注意让学生建立一个整合的概念,把生活中、各科学习的知识整合、归纳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推陈出新,使语文教学真正提高效益。
在教学中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课内外、学科之间联系的大语文教学体系,使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效益,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