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时间:2019-05-13 02:0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第一篇: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

[摘 要]在信息发达的当代社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一定要更新和发展,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已对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贫困农村中学,面对资源和多媒体设备的严重不足,如何开展化学信息化教学?笔者对农村化学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农村化学教学信息化学习模式做了探究,提出了几种模式。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我国的大部分中学尤其是贫困农村中学仍旧沿用着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教师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黑板就是教学用具,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 ,也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扼杀学生的个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符合当代中学生学习特点的。

20世纪以来,许多新技术成果都被应用于教育而形成新的教育技术,并对现在和未来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上,教育方面的网页很多,如“学科网”“高考网”“课件网”“新课标网”......老师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让“百度”回答,还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些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可以在网络上互相交流,发表自己见解。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一定要更新和发展,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潮流,但是,贫困农村中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中学现在几乎都有互联网,但没有组建校园网,所以没有足够的资源供老师们应用,老师们通过“百度文库”等下载下来的题或课件质量不高,使得效率大减。如何让教育信息集成和应用好?这是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研究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中学化学教学网站,将网络上有关化学教学方面的信息资源集成起来,将中学化学教师在网络上联系起来,将学习化学的学生引进来。让化学教师利用网络工作,发表自己的教学论文和心得。使学生在网络上向专家、名师提出疑难问题,培养出大量的优秀化学人才。本文主要研究网络时代的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以下问题: 1.在信息时代,农村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的程度和效率。2.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中的融合点。

3.有了信息资源,有了网络,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方式的那些地方发生了变革。

4.信息时代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新型的学习模式,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促进贫困农村化学教学的全面改革。

结合贫困农村实际,笔者就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做了如下研究:

一、农村化学教师教学工作信息化的转变

(1)当代信息技术促使阅读方式发生了变革,表现在“从文本阅读向超文本阅读转变”“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2)当代信息技术促使计算方式发生了变革。传统的计算方式是以数学和数学教育为基础,从小学开始就借助于笔和本子,用“数学计算”,而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数字化”,借助于计算机可以实现快捷的计算,使问题很快解决。

(3)当代信息技术促使教学方式和写作发生了变革。从键盘输入到图文、声形并茂的写作方式,让信息化社会的教育越来越精彩。

二、农村化学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1、音像模式

在贫困农村中学,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美国教室都安装多媒体设备,甚至有及个别的学校只有两三台,这样如果都进行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实验,可以借助于电视和VCD、光盘等,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实验的原理、目的,掌握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这样就弥补了由于实验条件和药品等缺乏的不足。

2、PPT、Flash模式

制作形象、生动的PPT课件,可以增大课时容量,同时学生也一目了然。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危险性大、难操作且不易观察清楚的实验内容,通过制作Flash动画,让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化学中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主要有:原子核组成、核外电子运动、电子云、溶解和结晶、化学键中离子键、共价键形成、溶解和结晶、电解池、原电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NH3分子结构、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有机官能团的结构等。实验难以操作的、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主要有:氢气还原氧化铜、溴苯制备、乙酸乙醋的水解、氨的催化氧化等。

3、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

电脑可以控制多种教学媒体,这是它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特殊功能。教师可利用声音、图象、视频、动画、文字等进行教学,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学生可人手一机进行操作和演示。例如,在“电解池”一节的教学中利用微机模拟电解,通过电子转移的流动过程,及两极产生不同的气体、及一极附近出现红色,使学生认识电解池的本质。学生还可自行操作这个“电解池”,在操作中可能有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原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激发了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农村化学教学信息化学习模式

1.自主探究式学习

“百度”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无论教师 还是学生,在有教育教学中和学习中的问题时,都在手机或计算机上“百度一下”,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现在的WWW,已经是时代的潮流,学生可利用Internet进行查找资料,解决疑难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并做出研究报告,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2.远程协助式学习

“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是我们现在并不陌生的名词,他们都是借助Internet网络而工作的。虚拟实验室是用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形式来模拟各种实验的全过程,有详细实验步骤,使用界面又形象生动。要做实验时,可以随时调出Internet上的虚拟实验程序,实验完成后还可以接受测验且保留实验结果,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将结果发送给老师和同学,让他们的评论和反馈信息。Internet上的“虚拟图书馆”用来来查阅全世界各地的馆藏图书目录、期刊、书籍、音像制品及其相关的文献资料等。

不管是“虚拟实验室”,还是“虚拟图书馆”,都是远程学习方式。远程学习是以Internet为基础的学习系统,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通过网络传送给每个学生,学生通过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来学习。远程教学以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只要学生联入了Internet网络,但对于贫困农村来说,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这种学习方式到目前还不能旁边推广。

3.协同式学习

俄国的契诃夫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流。”协同式学习是新的学习和交流模式的探索,当前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受各方面原因影响:如思考不充分、分工不到位、指导不及时、评价不全面、内容不精选,效果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网络上,难度更大,更难以操作。[参考文献] [1]《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2]《中学化学教学论》 刘知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中学化学教学论教学模式探讨

初探中学化学教学模式

【摘 要】:中学化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对培养未来的化学教师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在长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模块教学原理、建构主义教学原理、教学论的学科特性设计的高师化学教育专业“中学化学教学论模块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克服传统教学论教学的不足,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技能,缩短从教过渡期和适应期,为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输送新型师资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关键词】:化学;教学论;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化学教师是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者,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只有通过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才能加以体现和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化学教师是影响化学新课程能否得以顺利而有效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提高广大化学教师理解新课程的能力、驾御新课程的能力,是当前化学教师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于尚未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来说,改革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则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目的

中学化学教学论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重要教学理论课程,是高师化学系本、专科生专业必修课,对培养未来的化学教师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同基础教育新课程相比,这门课程无论是从内容体系、还是从教学方式,都已经与化学新课程严重不适应,不匹配。如果仍沿用以前的化学教学论的课程内容,所培养的教师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是落伍的了。因此,更新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内容,建立新的内容体系,使师范生尽快熟悉新课程,理解新课程,驾驭新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和进行化学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他们在教育理论和观念上“入门”,在教学技能上“上路”,在教学研究思路上“开阔眼界”,刻不容缓。

二、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思路

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主要是从课程的设计着手的。课程设计的原则是课程模块化。在模块教学中,“模块”指的是组成知识的各个不同的“功能部件”(组件),它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又相联的知识内涵。[1]。“模块教学”的基本精神是突出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原则是围绕培养学生应职能力这个大目标,确定全教程的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构比例。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教学联系实际,根据将来应职岗位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比重,并尽可能将实践教学带到实际中去,进行“模拟实习”,使学生不仅具有应职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缩短进入实际工作的适应期。

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教学的课程结构由化学教育理论、化学教育技术、化学教育实践课程三个模块构成,均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每一模块形成若干个小模块(专题):化学教育理论模块是由“新课程通识教育”、“现代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新课程的评价与考试改革研究”、“中学化学教育研究”、“中外教育比较研究”、“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专题所构成;化学教育技术模块是由“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解读”、“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分析与试讲”、“中学化学教学与实验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艺术与技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与设计”、“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等专题所构成;实践课程由教育实习、普通话训练、三笔字训练、案例观摩与分析、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试讲、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验设计、教具与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构成。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需要三个学期进行,约190学时。

为了解决教材的问题,我们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基于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开发出化学教学论的校本课程。理论部分具体分为十五个单元:即 1.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基本理念 2.化学教学的价值观——为全体学生的化学教育 3.化学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内容分析——化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落实 5.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学会如何学化学 6.化学教学原理与方法——学会如何教化学

7.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尝试是最好的老师

8.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营造一个愉快、和谐、自主的课堂环境 9.中学化学教学艺术与技能——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10.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11.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设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2.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3.化学教学的测量与评价改革——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14.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怎样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15.中学化学教育研究——新的挑战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分为若干个专题备课,完成教学。

化学教育实践课程模块则采用分层次专题训练的方法,由低到高共分为10 个专题进行训练。即:

1.钢笔字、粉笔字练习 2.普通话练习

3.自制教具、绘制实验装置图、多媒体课件制作 4.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5.多媒体微格教学技能练习 6.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7.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及改进 8.综合实践活动

9.新课程评价改革与中考题研究 10.实践学习和教育实习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即将走上试教岗位的师范生,他们的特点是缺少教学体验、缺乏教学观念。教学中以模块为主线,根据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化学教育理论、化学教育技术、化学教育实践课程三个模块紧密配合,前后呼应。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2]。在教学方式上,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师范生在本门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能力(含从教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仅仅靠理论(原理、原则、要领和规则等)的传输和认同是不可靠的,必须靠师范生自身在典型环境中去实践、去体验,也就是说,让他们进行反省认知,在“做”中学,在“悟”中学,并在与学友相互探究、诘难问疑中去学,以达到从自己的体验中(或内化中)使理性认识与实践体验融合统一。本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或情境),利用情境教学、问题教学与榜样教育等形象化途径。结合当前国内外鲜活的化学(或科学)课程改革或教学改革的经验和趋向,用典型教例或案例教学引路,让师范生经受体验、领悟、内化等反省认知的锻炼,引领师范生切实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学生自身的从教能力与教学科研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理论课程,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通过学生实践把各模块知识综合起来尤为重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增加学生“说课与微型课教学”实践环节,加大教学技能练习。在教学要求方面要求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材,包括内容标准的学习、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及课程资源的选择,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材前后的联系等;说教法,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使用;说学法,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说教学过程,包括导语设计、启发引入、内容讲析、课后小结、作业布置;说板书设计等等。每项内容都要从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说起,达到有理有据,合情合理。通过说课这种教学研究形式,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可提高学生施教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模块评价改革

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出勤占总成绩的10%;作业、教案、试讲和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实 践部分)占总成绩的50%。

平时作业、作品上墙、建立学习档案袋,实行档案袋评价、表现活动评价、个性特长评价(大赛成绩和获奖)等综合素质评价。

2.期末考试成绩(理论部分):占总成绩的40%总成绩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卷面评相结合的方式评定。

淮阴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研究”教学试验,从2008年至今已送出六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改革是成功的,培养模式独特,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师范生的从教技能,缩短了从教过渡期和适应期,为中学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输送了新型师资。

【参考文献】:

[1] 高丹.模块教学—— 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及人发展的教学形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11-115.[2] 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0,[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4]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郑长龙.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三篇:贫困农村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贫困农村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方案

古蔺县石宝镇小学数学课题组

杨永达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的生态教育,近几年更为兴盛。内容涉及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研究,大家都忽视了生态学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是否合适。而对于学校来说,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对生态课堂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能提供直观和可靠的支持。

2.国内研究现状

叶澜教授指出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而首先是生命体。教育要把个体精神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课程改革也强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

在国内外随着生态教育的深入,中小学生态教育研究也有了一些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在教育内容上美、英等国注重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他们学习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保护的技能。

②在教育方式上重视调查研究,加强校内外结合,倡导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组织各种保护环境的活动。

③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互动式学习等自主的学习方式。

3.研究价值

①可以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不仅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提供一种范例,还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一种推动。

②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学理论研究,为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提供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它将在贫困农村小学中紧密结合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强调师、生、环境等要素之间的亲和性、融洽性、创造性、自主性、生态有机性,并使之受到农村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最大限度重视强化。

二、课题的界定

贫困农村小学是指离城市比较远的小学,学生家长少数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大部分是农民,留守学生居多、学校师资、校舍等条件相对比较薄弱。

农村小学生态课堂是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和原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的我能行等成功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催生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农村小学生态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有效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育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知道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稳定性、可操作性。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题对贫困农村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借助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以所形成的教学系统为中轴以师生个体发展为主线,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审视小学教学,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原动力优化教学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课堂教学的平衡、协同、和谐、高效促进师生生命成长,从而实现教学优质化。

三、理论依据和假设

1.理论依据

①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本课题研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以人为本把关注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以期通过对中小学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中国教学史中曾经有发达的“自然之教”的传统这个传统缘自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尔后由孟子、柳宗元、陆九渊、王阳明、龚自珍等发扬光大。孟子以“揠苗助长”影射“人为之教”的弊病柳宗元主张教育要“顺天致性”龚自珍则对“病梅”之举大加挞伐。“自然之教”的传统使教育尽可能地关照儿童本身使儿童自然而然地、主动的发展。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增添了亮色。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原则主张教育要“顺应自然”。他强调说“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主张。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创立“儿童中心说”主张教育应符合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符合儿童的天性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自然主义教育,教育部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的观点在课程改革中再次得到重申足见其影响深远。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本课题研究具有理论引领的作用。

③教育

生态学研究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一词并列专章进行讨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的“生态潮”现象有增无减近几年更为兴盛学术界已出版关于教育生态的多部专著多篇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论文公开发表。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教育生态学以其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的研究具有开拓领域、启迪思维的积极作用。

2.理论假设

以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学环节之间具有“整体关联性”各教育生态因子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生态化教学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着眼于教学的生命性、生长性、生成性和生活性。教学中主体因子的正向变化影响着教学环节和过程的优化反之教学中主体因子的逆向变化影响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如果能够构建起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施生态教学促进师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无疑是一种贡献而这种探索与研究是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生态课堂”的思想和实践落实到常态的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关注生命价值、以人为本的富有生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平衡、能动发展的“生态课堂”。通过“生态课堂”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素养和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具体目标

①树立生态教学意识初步形成一套实用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②探索实施生态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有效策略优化生态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③通过实践研究形成生态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五、研究内容

1.探索农村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部立项研究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中探索生态化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原动力建构自主、自学、自由的课堂凸现教学的生命性、生长性、生成性抓住预习指导、情境创设、目标导向、交流展示、反馈拓展等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2.探索实施生态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抓住转变教学方式这一核心问题在吸收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借鉴、发展、创新,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优化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益。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为核心目标加强学习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习得水平和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

3.探索生态课堂教学评价

抓住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实施多元的有效教学评价形成生态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完善相关评价办法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反馈功能保证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实效性从而实现教学的优质、均衡。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课堂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数据分析法。

1.课堂观察法

围绕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料进行研究。

2.文献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查阅有关教育生态学研究的信息为课题研究找到理论根据丰富理性认识提高研究质量。

3.经验总结法

我们将对研究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概括和组合从而获得比较深刻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侧重应用研究研究人员必须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生命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5.数据分析法围绕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分析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研究其因果关系。

七、研究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将坚持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1.实践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聚焦学校课堂教学现场重点研究生态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索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的具体策略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突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度教育部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子课题

2.发展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从发展的角度观察问题以发展的思路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重要目标。在新的理念与传统教育经典之间理清源流寻求融合谋求发展。

3.本课题研究注重传统、借鉴基础上的创新在学习、吸收、消化传统教育经典中寻找创新点取得新突破。研究成果力求做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新。能够推广运用在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八、研究思路

我校以6个教学班为研究对象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立足教学的实践,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在行动中研究,针对课堂教学、教学实践活动,探索改进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教学效益。

技术路线

调查研究——提出假设——文献检索——制定方案——实施研究——验证分析——改进完善——推广运用。

九、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三年时间完成分为研究准备阶段、前期研究阶段、中期研究阶段和后期总结阶段。

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

①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② 开题论证商讨具体实施计划 ③ 选拔富有创新精神意识与创新教学技能的教师组成课题组 ④ 课题成员进行培训:

前期研究阶段:2014年3月—2010年6月

调查研究形成前期调查报告设计课题方案落实到人运用操作按计划组织实施并收集资料落实研究任务边研究边改进。

中期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2月

中期调研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调整和完善课题设计形成中期研究报告进一步修订方案、改进方法、策略提高研究实效总结阶段性成果。后期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7年1月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汇编研究成果集和优秀教案实录刻录课题研究资料光盘全面检测评估研究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鉴定工作。

十、保障措施

1.人员保障

首先本课题组研究人员都具有本科或专科学历有研究课题的文化底蕴。

其次参与研究人员都具有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奉献精神。

第三都有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功。

杨永达:本科学历,现担石宝小学校长农村小学主体四环节教学研究获得泸州市教育科研二等奖一次,主研课题《农村小学国防教育实践研究》获得泸州市委市政府第五届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曾被评为古蔺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近两年中有5篇文章在市县级刊物发表近10多篇文章。

王兴万:男、本科学历,石宝小学分管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副校长,先后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古蔺县首届小学数学名师、泸州市第二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执教优质课竞赛多次获县级一等奖,市级一二等奖。撰写论文多次获县级和国家级奖励。

陈旭:男,本科学历,石宝小学德育主任,小学数学教师,2004年8月参加工作。曾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聘为“学科带头人”,被镇政府评委“先进教师”,多次参加过校、镇、县级学科教学展评活动并获奖。潜心专研,汲取养分,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丁名铭:女、专科学历,小学数学教师,2011年参加工作。多次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教学竞赛,分别在数学组获得一等奖、在科学组获得二等奖,在片区组织的文章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

朱敏叶:女、本科学历、小学数学教师2012年参加工作。工作至今她曾多次承担校级、片级公开课任务并分别获二、三等奖。多次参加送教下乡活动。多次参加学校、镇上、县上组织的教育教学培训活动。2013年被评为石宝辅导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所任教的班级数学学科期末检测获得石宝镇第二名。同时能潜心阅读教育教学论著以及文史类书籍汲取营养。

2.理论保障

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学校完善学习和培训制度研究人员有外出学习、培训的优先权并为每一位课题组成员购买有关生态课堂的理论专著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范国睿的《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吴鼎福的《教育生态学》、忠山小学《读练式自主课堂研究》等从而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丰富理论素养提高科研水平推进课题研究的有序、有效进行。

3.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科研工作制度如科研奖励制度、科研队伍建设制度、教师定期科研培训制度等为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4.经费保障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每年提供专项经费8万元用于教师奖励、教师外出学习、延请专家来校指导、出版专著等等不包括硬件添置。同时学校也决定设立专项科研经费5万元来激励课题研究中表现优秀的教师。

十一、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1.论文教师撰写的生态课堂教学案例数学反思经验总结等。

2.光盘各学科生态课堂的典型研究课例、成果汇报课、现场观摩课等。

3.报告该课题的中期报告、结题报 4.专著汇集优秀的论文、案例、报告 形成较系统的系统成书以便于汇报推广。

第四篇:农村贫困大学生解困研究

农村贫困大学生解困问题研究

一、农村贫困大学生生存现状

1、贫困大学生基数大。

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其中,农村贫困大学生又占贫困生总数的90%以上。经济困难生占在校生的比例比我国贫困人口10%的比例数还要高,可以看出大学里的扶贫任务比农村的还要重,因为扶贫对象是大学生。

2、贫困大学生上学难,费用大问题。

从学费上看,据统计,中国大学生的年平均学费是5000元左右,加上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那么一年的总消费在一万一千元上下,四年的消费就是45000元。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2%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达79.8%。从大学生日常消费来看,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布的全国九省一市3000名贫困大学生调查报告中所述,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费平均每月只有约250元。在大城市,这250元只能满足学生们的吃饭需求,还有约17%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其他同学的生活费平均在576元左右,是贫困生这项支出的两倍多。而高档手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奢求。

3、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巨大。

北京青基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的高校中,经济上的贫困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上的贫困,与周围那些吃穿无忧的同学相比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久而久之导致严重的自卑心理。对于战胜生活贫困,他们缺乏信心和勇气,继而产生对国家、社会和学校资助的依赖。对于大多数农村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思想单一,见识较少,认知比较狭隘,这造成他们超强的自尊心,在交往面前渴望交往又担心暴漏自己缺点,时间久了就会造成人际交往上的恐惧和封闭心理。经济上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四处奔波,打工、勤工俭学。这样做必然挤占他们的学习时间,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可能最终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和学习障碍。受教育条件和个人特长单一的限制,他们在集体舞台上表演的空间很少,慢慢的也就造成了他们集体意识淡薄,凡事以个人兴趣为中心,自我意识明显等心理缺陷。

4、贫困大学生就业难。

据调查,43.84%的贫困生偶尔参加校内勤工俭学,34.25%的人是有就参加,没有就不参加,仅有8.22%选择的是总是参加从未中断过,从不参加的占到13.7%,这说明在高校中勤工俭学的机会很少,既然勤工俭学机会少,他们就会

寻找外面兼职,以解经济贫困之忧。然而现实则是校外兼职机会少、成本高、风险大,并且与专业知识基本无关,大部分是一些促销、家教之类的工作。同时学习与兼职时间存在严重冲突,多数学生不会平衡利弊,严重影响其学习成绩,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贫困大学生眼里就业比普通学生更为重要,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偿还学费或者助学贷款的困境,面临的是必须尽早承担家庭经济负担的重任,面临的是自己在城市里扎根立足的生存压力。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普通学生要高出很多。相关调查显示,对于将来的就业单位,80.83%的人希望将来能到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10.9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只有6.85%的人选择建设新农村。即便现在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大学生也没有放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农村贫困大学生因家庭背景以及软弱的经济实力,致使他们在“公平”的应试初始就处于劣势,并且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相互矛盾,导致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两难境地,致使他们就业更加困难。

二、大学生家庭贫困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家庭。40%的贫困学生家庭年收入在 3000 元以下。绝大多数贫困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全国农村平均家庭年收入线以下。贫困生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外出打工及种田的粮食收入,这些低附加值的收入是极其微薄的。他们父母的知识水平大多是初中或更低而且缺少专门的培训机会,所以贫困生的父母寻求赠加家庭收入的机会就会更少。长期以来国家推行重东轻中西部,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中西部严酷的自然条件,以及国家在扶贫政策中不当等原因都加剧或造成了家庭贫困。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学生家庭状况各不相同。加之这些地区群众思想落后,超生严重,一个家庭几个人同时上学的不在少数;在高校贫困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父母下岗,这些家庭的大学生大多生活困难,经济无保障。而三分之二的农村特困生都集中在老、少、边、穷的山村地区。越是贫困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望值通常也越大。父母宁愿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卖血也要供孩子上大学,贫困生身上一般都寄托着将来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巨大希望。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要承受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学生常为自己求学的花费有负疚感。这种压力既是贫困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当他们的努力失败以后迅速形成自惭、自责心理甚至离校出走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天灾人祸等变故出现的困难家庭,这种父母长年疾病或学生本人长年疾病、残疾,学生不但在经济上困难,学生的心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压力。

三、现有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自1987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形式的“收费加以贷款为主的混合资助”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1、改革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分担政策,力使大学生全部告别“公费”制,自己承担学费和生活费用。

2、奖学金。指各级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在学校设立的各个级别、各种形式的奖学金,用以支持家庭经济困难或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特殊专业的优秀学生。

3、勤工助学。指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针对经济困难生所设立的一些助学岗位,以便使他们通过从事不同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获得一定报酬。

4、贷学金。主要指政府、学校和金融机构针对在校学生开展的免息或者减息助学贷款,主要由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助学贷款两种形式。

5、特困补助和学费减免。(1)特困补助是指每年从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拨出一定专款,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补助。(2)国家规定对部分缴纳学费确有困难和一些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特殊专业的学生,区别情况减免学费。

四、解决农村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的对策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各种教育培训,政府和一些社会群体可以为家庭贫困农民创造条件,通过开办各种培训对农民进行素质培养,为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永久动力。

(2)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开拓农业增收新渠道。政府可以帮助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让其形成有体系的运作机制和服务体系,打开国际市场,为农民增收拓宽道路。

(3)将分散的农户由政府组织起来,以村为单位组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将有限的农业资源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利用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建立好激励机制,能力强的、有技术的、有资本的农户可以多占股份,可以参与农业股份公司的管理,充分发挥其自我能动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国家要适当调整农村发展战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增加对低收入农民的生产资料补贴、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以及运用新技术的补贴。

2、完善国家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当前资助高校贫困生的一种主要途径,虽然社会反响强烈,但此项工作运作不够理想,推进困难、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就是高校贷款学

生还款违约率过高和银行风险过大。各教育主管部门、银行、高校应密切配合、沟通设立以下相关机制来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健康的发展:要建立和完善我国诚信制度,降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要设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担保基金;要全面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专题讲座;要增加政府制度投资,改善国家助学贷款信誉环境,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完成;要指导银行、高校在此项工作中达到互利效果,让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3、构建资助者与贫困大学生良性互动机制

高等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单纯依赖政府资助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各高校必须多方面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的支持,包括对助困工作的支持。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科技转化合作单位以及毕业校友的联系,争取让他们在学校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以壮大助困基金。

针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贫困大学生失信严重现象,很多资助者称“失望至极”,他们认为自己的经济支持扔进了无底深渊却没有得到被资助学生的应有认同与感激,有的学生打过一次电话后就杳无音信,甚至甚至没有一次交流,以至于有的资助者撤回了资助金。这种状况的产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受资助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再就是资助者目的性过强而导致现有落差的影响。要解决这种现象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解决机制,构建资助者与贫困大学生良性互动制度,增强大学生心理辅导等。

4、加强大学生自我发展与自强自立

贫困生应该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不能养成“等、要、靠”的习惯,通过努力实现就学和就业。贫困大学生上学期间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加就业资本,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不是像部分大学生那样昏昏度日。

贫困生要改变就业观念,创新就业方式,不能单一的依靠学校和招聘会,要学会利用人才市场、网上招聘等新型的就业媒体,拓宽就业渠道。选择自主创业、基层就业、民企就业等方式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大学生也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值而不是一味的盯着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铁饭碗”,也不单单选择沿海大城市,应该把眼光放宽一些,改变精英教育阶段就业的观念,择业时应当从自身的条件出发, 摆正心态, 合理定位, 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到基层单位、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

5、加强高校相关建设

加大贫困大学生的物质扶助,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不良心境,物质扶助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教育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在高校中建立健全一个较为完整、完善的扶助体系,不仅应该包括“奖、贷、助、减、补、扶”

六位一体的助学体系,还同时应努力创设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长期、稳定、多途径的勤工助学来间接地加大贫困生的物质扶助,这不仅可以缓解高校直接用于补助资金的紧张,而且还可以克服一些特困生的依赖心理,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另外,积极寻求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希望工程、企业赞助、社会兼职等)加大特困生的物质扶助,让他们在感受社会温暖中,调整心态,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其次,应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完善和加强心理咨询处的工作,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解困”工作必须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让他们明确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适时采用升华、宣泄、代偿、合理化等调适技巧,舒缓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提高自身挫折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迎接生活的挑战。同时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完善、健全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走上社会的必备素质,也理应成为必修课程。

第五篇:浅谈农村中学化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推荐)

论文类别:中学化学

浅谈农村中学化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海波

电话:***,***

重庆市丰都县暨龙镇中学

摘要:新课程教育改革已实施多年,在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中,农村中学因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解决农村中学教学面临的困难,应该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有效改变农村中学教育落后的面貌。

关键词:农村中学

化学教学

困难

对策

新课程教育改革已实施多年,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农村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给化学的教与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经济条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农村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那么,在广大的农村乡镇中,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如何?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农村化学教师如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有效的改变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中学化学教学面临的困难

(一)教学资源配置不足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理念,探究性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大量物质变化的事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条件制约,没有完备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一些先进的仪器无法购置,导致实验课无法正常开展。教师只好在课堂上讲实验,在黑板上画仪器,学生只能背实验、记实验,没有或很少有动手实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农村中学还缺乏计算机网络、图书设备、音像资料,依然采取“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1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效果甚微。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

在农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师仍将自己定位于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他们对知识进行有条不紊的说教,对实验进行示范性的演示或讲解,学生只需记忆、模仿就行。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配角、听众或观众。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体验知识获得的权利,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应试高手,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误用新教学方式

化学新课程教材增加了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活动已成一大特色,但有的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由教师解释一下就得出答案,“穿新鞋走旧路”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师对课改很感兴趣,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不分教学内容,不分教学时机,实施开放式教学活动。教师没有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探究,对学生探究的各种结果不做归纳与总结,对偏离学习主题的探究也不做评价。这种流于形式的探究性学习,目标不明确,过程无秩序,指导无方法而导致教学效果差,久而久之,学生将失去探究的热情与信心。

(四)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与发达地区化学教师存在较大差距。教龄较长的化学教师知识陈旧老化,思维呆板迟钝,不会上网,课件制作更是困难,不具备一个化学教师应该具有的科学素质。一些教师对贴近生活实际、体现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信息无法获取,也不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上课时只能根据课本知识讲授,课文中的观察与思考、调查与研究,往往难以进行。还有一些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存在知识性错误,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都不尽人意。

(五)教材要求与考试要求不一致

新课程化学教材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对某些知识的阐述较为简略。然而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师在讲课时需要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如离子的书写、离子结构示意图,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外,新课程配套练习有的照搬过去的习题,有的知识从来没有学过,有的难度过大,教师在评讲时也需要补充讲解。这导致了教师为考试而教,考 2 什么教什么,学生为考试而学,大量的练习题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导致了学生厌学,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六)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学许多的优秀人才流入城市,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以农民为主,其子女的智力与城市学生明显存在差异。在农村,许多家庭生活条件普遍不如城市,许多学生没有条件上网搜索,查阅书刊,从广播、电视等方面收集资料,这使探究性学习难以实施。长期以来,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是接受式学习,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不习惯自主、探究学习,这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打折扣。

二、解决困难的对策

(一)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

在日常的学习中,农村学生接触的大多数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中学教学经费的投入,帮助农村中学完善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等现代教学必需的教学设施。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例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的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

(二)教师努力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尽管因素很多,但关键在教师。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知识陈旧肯定适应不了课改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决废除“满堂灌”的老传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读、自思、自练、讨论交流等,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逐渐积累知识,发展自身能力。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思想,而且要转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化学新教材中的教学难点,主要是开放性问题与探究性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选择有研究性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开阔课堂教学新视野、新路子,树立让学生自 3 主学习化学的理念。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思考和练习开放性与探究性问题,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更加扎实。

(四)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这是教学改革无法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除了引入一些新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外,更重要的是改变原有教师的水平。作为教师要自觉参加培训,利用空余时间读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专著和教学业务书籍,扎实化学专业知识,了解新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同时多参加一些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活动,吸收新经验、新方法,尤其是向取得课改成效的教师学习,加强合作与交流,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五)综合评价学生

新课程改革倡导重视发展评价、综合评价、互动评价,这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应利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随时记录学生的“闪光”言行和点滴的进步,最终记入学籍和记给学生评估手册的成绩应是综合成绩,包括对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评价。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积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投影、录像、CAI技术,网络技术等进入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并提高了化学教学效率。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将大量生动,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这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深远意义。例如,在原子一节的教学中,用Flash动画把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演示出来,把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教学,然后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得出结论。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经常动手的条件,给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自制汽水、自制简易净水器、鸡蛋壳与酸的反应。另外,还可以针对教材上理想化实验步骤的不足,引导学生大胆改进,或增强可视效果,或简化操作或消除环境污染,例如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面粉的爆炸。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能有效地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既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又培养创新思维、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创新思维观念下出现的一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要引导学生选好研究性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重过程、重应用、重体现、重全员参与,它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化学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选择课题,共同制订研究方案,共同收集资料,共同进行分析和实验,增强了教与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例如灭火器的研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尾气处理,学生们经历了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检测和实验的全过程,从而学到了观察、实验、查阅文献、调查咨询等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四)增加教学实践,凸现农村特色

化学课程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注重化学知识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为契机,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有效的组织活动,以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为主要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农村中利用猪粪发酵制取沼气;农田、果园化肥及农药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用各种花朵制作植物酸碱指示剂。通过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现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参考文献: [1]杨天碧.对当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探索[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2]王晓雯.农村中学化学实践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2004(06).

[3]徐秋云,吴梅,张芙蓉.农村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现状分析及提高策略[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02).

[4]陈其强.新课标下我区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探讨[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5]罗成.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9].

下载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贫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信息化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离子的改变 活性炭的吸附性 (1)实验改进 (2)实验创新---关键是选对主题:一是生活化;二是现代化(数字化) (3)实验运用(实验教学应用)---需要智慧 将铜锌原电池用于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 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

    《信息化教学模式》读后感

    教育专著《信息化教学模式》读后感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大全]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抚宁县茶棚学区后白塔小学 冯春华 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核心工程。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改变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模式是......

    中学化学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研究

    中学化学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化学是初三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化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做好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

    中学化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

    1、教材: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课程目标,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规律组织起来并发展着的理论和技术的知识系统。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学生同步学习配套用书......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五篇材料)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量、信息的传播与处理的速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与此同时,使得知识......

    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EPW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为解决教育信息化时代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方面的诸多难题,以输出驱动假设理念为指导,文章提出了“EPW实践教学模式”――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