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

时间:2019-05-13 02:3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

第一篇: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

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

摘要: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体验教学。本文结合一年多乡土教学和情境教学实践,就 “全面体验”和“局部体验”两种学习方式进行研究,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学会生活。

关键词: 乡土教学 体验学习生成性教学

一、课题背景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即学生)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这里所说的环境,在我看来,不仅指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学生讲授对学生的影响,也应包括学生的生活体验,而后者因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因此,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历史素材,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是提高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一条新路子。

在我们萧山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就曾经孕育了跨湖桥文化,滋养了像贺知章、葛云飞、汤寿潜、李成虎这样的英雄人物,利用好这些素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大大缩短了历史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2、现实背景

(1)新课改推动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推行以来,随着教学形式的变化,教师角色逐渐从“经验型”走向“探究型”,但对学生而言,因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制约,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学习的自主性还有一定欠缺。历史学习的价值就在于鉴古知今、以史为镜,把乡土历史搬入课堂,实行“本土化教学”(《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当历史融入生活,历史就变得“可望而可及”;当历史融入生活,学习就变得生动和亲切。

(2)新公民教育促使教学深刻化

“新公民教育”(或称公民意识教育)是“十七大”以来在学校教育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公民教育 的主要内容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其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与传统教育相比,新公民教育将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教育体验,它的立足点是学生自己的思想与生活,它的情境是学生正在遭遇的困惑,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冲突。(王雄《当下中国如何推进新公民教育》)那么,如何将 “死境”变为“活境”呢?其关键在于“解喻”,即要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历史。(李大钊《史学要论》)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当前的国外形势、重大事件,也可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甚至于学生的思想认识也可作为情境创设。通过新公民教育,历史不再是无用的教条,历史变得“与时俱化”,它教会学生认识世界、更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二、概念界定与实施原则

1、概念界定

何为“体验”?“体”即个体,强调的是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旨趣,故体验学习不应追 求“大一统”,而应强调个性化;“验”即亲身实践,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故体验教学具有亲历性,注重的是对直接经验的探索与发掘。个性化与亲历性是体验教学的两大特点,但它却与课堂教学相矛盾。在班级授课制下,大班化教学掩盖了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乡土历史教学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萧山各地的风土历史、人文景观在尽收眼底,这样的旅途不为时间拖累,轻松愉快而富有实效。

2、基本原则与要求

乡土历史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就如人体的营养与血肉,但却不能取代构成人体的躯干— —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运用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适”,即要抓住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而不是为标新立异而走偏道;二是“量”,乡土历史是理解教材内容的有力武器,其作用和多媒体一样,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却无法替代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每节课都用乡土历史资源,一切应以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准绳;三是“论”,乡土历史资料的观点仍应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如教材无明显错误,应与之提法一致,不可盲目追求所谓的创新。坚持此三原则,对于把握新课改的方向,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策略分析

由于受课堂条件和教学进度的限制,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体验更多的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笔者执教人民 版必修教材一年来,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将乡土历史渗透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现将自己的体会和大家探讨。

由于资料的缺乏,笔者根据所得乡土历史资料的充分性和完备性将对乡土历史的体验方法分为两类:

1、全面体验

(1)实设情境

所谓实设情境,指的是未经教师加工的第一手资料(文字史料或影视资料),这类资料在运用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学生僵化解读教材、受教材内容束缚的影响,提高了探究分析的力度,但在另一方面,它又受材料内容的局限,而致于无法全面把握教材的知识点,故在应用过程在还应补充其他教学资料。

如在讲到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笔者选用了乡土史料《萧山百年百事》 和《萧山百年大事记》(如图

1、图2),使学生了解萧山的三大改造(如全县第一个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邱

(图1)

(图2)

关兴农业生产合作社”)、萧山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改革开放(如浦阳公社王家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萧山的城市改革——市心桥头话变迁)、市场经济体制在萧山的确立(如80年代萧山的“龙柏烧狗肉”)。乡土史料的运用,使学生感受了新中国确立以来萧山社会生活的变迁,在情感上理解了在党的领导下广大萧山人民为萧山的建设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当然,正如前所述,由于乡土史料无法覆盖所有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补充。如在此专题中,我又添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过渡时期 总路线、一五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等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全国的政治形势下看萧山的历史演变,这就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把握了教材的基本线索。

(3)虚设情境(或称虚拟情境)

实设情境以第一手资料来感动学生,但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找到与教材内容吻合且能覆盖教材全篇的乡土资料却并不容易,在此需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设计虚拟情境。在此大致可分以下两种:

①博物馆、纪念馆情境

即把整节教材设计为一个博物馆场景,每一个场景以“展厅”形式演示,同时附以图文资料,要求学生解读。

(图3)

(图4)

如上图所示,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时,我设置了一个虚拟场景——位于杭州鸡笼山西北,龙井路南天竺的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1995)。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必须要经过的展厅有:“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代背景”、“惊天动地写春秋——武昌起义(1911)”、“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华民国的建立”、“帝制的终结——袁世凯上台”、“青史凭谁判是非——历史意义”,每个展厅都有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乡土历史材料(如展厅一(图3)的图片《章太炎》及《章太炎纪念馆》,展厅二(图4)的图片《杭州“共和万岁”牌匾(1911.11.6)》)把学生的视角从书本转向百年前的浙江,感受辛亥革命在杭州的风风雨雨。围绕这些图片,教师可依次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如展厅一(图3:①章太炎乃何许人也?(浙江余杭人)②以上材料反映了章太炎怎样的思想?(民主革命思想)③章太炎为什么要倡导革命?(即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展厅二(图4):①十八星旗的含义及性质是什么?(十八个省万众一心,共赴革命;湖北军政府军旗)②黎元洪当上湖北军政府都督说明什么问题?(湖北军政府的性质是集立宪派、旧官僚、革命派于一体的联合政权,反映革命的不彻底性,存在着失败的危机)③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取得成功?④杭州于1911年11月6日矗立起“共和万岁”的牌匾,反映了全国怎样的革命形势?(各省纷纷起义,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满清王朝土崩瓦解)通过对这些问题探讨,学生不必死读教材(按以往的惯例,学生往往习惯于按照教材编写顺序学习),整个学习过程都落实在乡土史料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②活动情境:

即把整堂课设计为一种或几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走近历史现场,感受历史的情怀。课堂中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角色体验(情景剧)、模拟法庭、辩论赛、记者招待会等都是较易操作的形式,但却常常被人们斥之为作秀。这又是为什么呢?

笔者曾在几年前听过一堂杭州市优质课比赛,为了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教师让一位学生扮演秦始皇,并特意制作了华丽的皇冕和龙袍,同时还设计了经典的台词让学生读,可谓是用心良苦。可就是这样一堂课,结果却并未获得评委和广大教师的好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堂课的最大问题是有体验之“形” 却无体验之“神”。一堂课是否成为好课,关键就在于“形神兼备”,所谓“形”,指的是课堂气氛要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高;所谓“神”,指的是学生学习要有思考、有所得。学生身子动了而脑袋未动,事实上还是没有“动”起来。

事实上,活动情境的创设并不需要弄得过于复杂,就角色体验而言,学生只需将自己设想为特定历史场景中的人物,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当时人的话,咀嚼当时人的思想情感,这就是“体验”。

综观今日之所谓公开课,活动不少、思维不够;形式多样、内涵不深;专题纷呈、线索全无,创设活动情境,应避免这类现象,需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设计应符合情境需要。

不同的活动须符合不同的历史场景,须符合不同历史角色的需要。如角色体验(情景剧)一般适用于 人物对话(如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辩论),通过对历史人物言论的辨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模拟法庭一般适用于审判战犯和罪犯(如归纳侵华日军在中国发动的军事行动和暴行),通过对史实的整理,培养学生的史实归纳能力;辩论赛一般适用于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如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通过对人物或事件的正反两面评价,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记者招待会对某个事件的汇报和总结(如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通过“记者”与“主持人”的互动,可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也可起到一定的复习效果。

2)活动设计不可单一使用

通过对以上各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活动情境的创设都有其特定的学习功能,在具体运用时,不可单一使用某一种活动情境,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某种活动情境和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也可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情境。

3)活动设计应注意启思导问

设计活动情境的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如在一些记者招待会场景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很高,但仔细回味,却发现教师所问的问题多为学生的识记内容,真正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却并不多,因此提高提问的含金量至关重要。

2、局部体验

(1)情境导入

即将乡土资料设置为历史场景,在时空上使学生从课堂走进历史现场,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

如在讲到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我插入了以下几张图片:

(图5)

(图6)

(图7)

(注:图5为扛重机枪准备登塔的日军;图6为铁蹄下的断桥;图7为日军在炸断的钱塘江大桥边警备)

当一张张幻灯片闪过时,对学生而言,无需教师太多的语言描述,他们在无声的气氛中体会侵华日军 在浙江的暴行,在思想上深切感悟了当年浙江与全国其他各地人民一起以血肉之躯和坚强的意志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的斗争历程。

一般来说,用于情境导入的乡土资料往往是短小精悍、扣人心弦,在形式上以感性材料为主,有图不用文是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注意搜集到一些具有深刻意义的新闻图片、影视作品,作为情境资料导入,一定会为课堂增添不少色彩。

(2)问题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乡土史料教学,不一定都需要乡土材料,有时通过设置一些有关乡土历史的问题,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样能给学生深刻的体验。

如在讲到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我给学生分析了教材中的《秦朝疆域图》,其中就会稽郡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秦代,萧山属于哪个郡管辖?在观察地图,古今对比后,学生回答是会稽郡。通过与乡土历史的联系,学生对郡县制的概念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在讲到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时,我要求学生观察地图《民族区域自治》。在地图中,学生发现在浙江南部有个自治县以红点标出,这个自治县在哪里呢?面对学生疑惑的神情,我告诉学生,那是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有机会可以到那里去看看。

在授课时适当插入一些有关乡土历史的问题,不仅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乡土历史意识,鼓励学生注意搜集、学习身边的乡土资料,在学习方式上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材料题设计

即在教学中,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乡土资料以材料题形式呈现,要求学生用教材知识分析材料,从而获得对乡土资料的深刻体验。

如在讲到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二第二课《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则材料题。

由楼景晖等创办的萧山通惠公纱厂,所产之棉纱,以原棉纺成,优于沪纱,供不应求。1917年获利十万元。1918年扩大规模,纱绽(zhàn)增到14560枚,工人达1370名。1919年1月28日《民国日报》载:“萧山通惠公纱厂营业极形发达,销路畅旺,获利甚厚”。但到1922年后,随着洋纱倾销,纱价低落,通惠公纱厂“致收支不相抵,逐日亏损约200元,却存花有限,已有停工之虞”。(《萧山乡土史》)

1、为什么1922年后通惠公纱厂会出现“收支不相抵”“亏损”“停工”的现象?(“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2、材料反映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时间上有什么特点?(短暂)

3、从中说明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根本前提)

在回答第一问时,学生很容易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是因为“洋纱倾销,纱价低落”。这个答案虽然不错,但我并不满足,而是进一步提示学生观察题干:“这种情况发生在什么时间?”学生回答说是在“1922年后”。“那么在1922年之前通惠公纱厂的发展是怎样一种情况呢?”我继续让学生观察材料,并要求学生注意时间,“1917年获利十万元。1918年扩大规模”学生顺利地从材料中提取了有效信息。“很好,为什么在1917、1918年发展良好,但1922年后就萧条下去了呢?”经过对两个时间的比较后,学生在回答时联系背景,终于明白了是“一战”给民族工业带来了短暂的春天,也为萧山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所以当回答第三问时,学生马上就能概括出,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只要有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就不可能有发展的春天,“救国的梦想”就不可能成为现实。

以上这段材料是对 “一战”期间萧山经济发展的缩影,通过三个问题的设计,学生把乡土材料和教 材内容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从内心深处体验了中华民族工业发展之艰难。乡土史料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使我充分相信,把乡土史知识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成效与反思

经过近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有了两个惊喜的发现,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都有了很大变 化。在过去,学生只知历史知识源于书本、老师,现在看来,生活中处处有资料、有课题,以萧山乡土历史为研究内容的课题不断增多;二是教师的备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教学参考、网络资源外,乡土历史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教师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其自身专业水平也获得了提高。

体验学习加强了学生和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把教师和学生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体验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在运用中需注意以下两点:

1、应与其他学习方式配合

体验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的提出并不是要构建一种与过去学习方式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而是对学习过程效率的改善,其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这一特点与传统教学一致。

“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学习”应与传统的“接受教学”配合运用,如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法、描述法、讨论法等常规教学方法在今天看来对教学仍有着积极作用,应当继承和发展。

2、应与教材配合

体验学习使学生融于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摆脱教材束缚,这既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笔者在执教《伟 大的抗日战争》时,曾制作影视课件《一寸河山一寸血》,本以为能激发学生学生兴趣,却没料到遭到学生的反对,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是“没有头绪”、“抓不住重点”,为此我请教了在信息技术方面颇有研究的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历史教师国文成老师,国老师的观点是,“课件设计新颖,但交互性差,不适于课堂教学”。这里所说的“交互相差”在我看来应是指没有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没有实现学生与教材的对话,一堂课下来,学生连书本都没翻开,当然不能算是好课。体验学习不是“另辟蹊径”,而是让学生学得快乐,走得踏实。

参考书目:

⑴陈志根:《萧山古今谈》,西冷印社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⑵章年海:《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⑷浙江省教委教研室《浙江历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11月第2版。⑸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第二篇:澧县乡土历史调查报告.doc

澧县乡土历史调查报告

作者:李若然班级:1027学号:102725

历史沿革

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属天门郡,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始置澧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罢天门郡,置澧州,新置澧阳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废澧州置澧阳郡。澧阳郡治澧阳(今石门),辖澧阳、石门、孱陵、安乡、崇义、慈利6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澧阳郡为澧州,隶属江南西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复改澧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澧州,受武贞军节度。澧州治澧阳,唐初辖6县,同隋。高宗麟德后辖4县:澧阳、安乡(废孱陵县并入,今安乡、南县地)、石门、慈利(崇义县并入,今慈利、永定区、桑植、临澧县等地)。宋代澧州治澧阳,隶属荆湖北路。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4县。元代在澧水流域置澧州路,隶属湖广行省江南北道,澧州路治澧阳。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澧州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澧州路总管府。辖澧阳县、石门县、安乡县、慈利州(宋慈利县升,今慈利县、永定区、临澧县地)、柿溪州(析宋慈利县置,今桑植县地)。1364年,朱元璋改澧州路为澧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澧州府降为澧州,并裁澧阳县入州治,属常德府。三十年,澧州改属岳州府。辖安乡、石门、慈利。常德府、岳州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上荆南道(驻澧州)。清康熙九年(1670年),澧州隶岳常道(上荆南道改为岳常道,驻澧州)。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与常德府同级,隶属岳常澧道(岳常道更名为岳常澧道,驻澧州)。辖安乡、石门、慈利、安福4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辖永定县(今张家界永定区)。民国元年(1912年),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民国二年9月,废州为县,始称澧县,隶岳常澧道。民国3年(1914),岳常澧道改称武陵道,治常德(武陵县),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民国5年,湖南省将武陵道裁撤,澧县划归湘江道管辖;民国11年,湖南省撤销“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民国24年,隶属湘西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12月,隶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县,专员公署设常德县城)。民国29年4月,原第二区划出沅江、汉寿县改称第四区。民国37年11月,第四专署由常德迁往澧县(此时亦称常澧区专员公署)。1949年7月27日澧县解放。1949年8月4日隶属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8月28日,隶属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隶属常德区专员公署。1955年2月,隶属常德专员公署。1988年4月隶属省辖常德市。

历史名人

楚将军白善:春秋时期澧阳人,任楚将军,楚白公胜的族人。楚惠王初即位,白公胜密谋叛乱,一面筑城练兵,联络白善同反。白善知悉白公图谋后,说:“跟随族主扰乱国家是对国君不忠,违背族主揭露他的阴谋是对宗族不仁。”于是辞职离去,不参与叛乱,回到家乡澧阳,筑圃灌园,种植药草为生。当地百姓称的园圃为“白善将军药圃”。(事见《东周列国传》)

楚相申鸣:春秋时期楚惠王相。白公胜作乱,申鸣辞别父亲,率军围攻白公胜,白公胜劫持申鸣的父亲威胁申鸣。申鸣说:“过去我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我是国君的忠臣。”挥军进攻,杀死了白公胜,申鸣的父亲也死了。楚王要奖赏申鸣,申鸣说:“享用国王的奉禄而回避危险的不是忠臣,安定国家却杀死父亲的不是孝子。”就自杀了。(事见《直隶澧州志》)

三国吴会稽太守车浚:三国时吴南平人,车胤的曾祖父,任会稽郡太守。因郡内饥荒请求赈济百姓,为吴主孙皓所杀。

东晋吏部尚书车胤(允):字武子,西晋南平人(当时澧县境属南平郡辖)。允幼时勤学,家贫少油,夏天夜晚收集萤火虫用来照明,攻读不误,成为后来历史上传诵久远的“囊萤夜读”的佳话。宁康初入朝任中书侍郎、关内侯;太元中,领国子博士;后提升为骠骑长史、太常、临湘侯;因病去职。不久任护军将军。当时,王国宝为讨好会稽王司马道子,暗示朝中官员推举道子为丞相,给以特殊的礼遇。车胤以生病为由,拒绝在推荐奏章上签字。皇帝见到奏章,大怒,称赞车胤坚持原则。后,因王国宝、司马道子权倾朝野,胡作非为,大臣王恭起兵攻讨王国宝。王国宝惊慌失措,其堂弟王绪劝他杀掉威望素著的车胤,挟持皇帝讨伐王恭。王国宝召见车胤,车胤坦然来见,王国宝不敢害他,反而放下架子向他请教摆脱困境的计策,并采纳车胤的建议上书请求辞职。隆安四年,车胤任吏部尚书。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骄横不法,车胤建议会稽王司马道子对儿子严加约束。司马元显知道了这件事,逼迫车胤自杀。

唐代诗人李群玉(807~858):字文山。生于澧州车溪七里庄,23岁时迁居澧州治所附近的仙眠洲。生性旷达,专以吟咏自适,不乐仕进。太和二年(828)正月,李群玉制举考试落第,从此不再参考。他先是“蛰居”,“十年侣龟鱼,垂头在沅湘”,沅澧流域的风情给了他创作灵感,先后创作了《秋登涔阳城》、《南庄春晚》等脍炙人口的诗歌。继而“漫游”,诗人的足迹遍及江表、荆州、巴蜀以及粤桂。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诗和山水诗,“诗笔遒丽,文体丰妍”。李群玉向唐宣宗献诗三百首,诏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职南归。大中十二年,李群玉离开澧州,再次东游,行至江西南昌,投洪井而死。光化三年(900),唐昭宗诏准著名诗人韦庄的奏请,承认李群玉为“遗贤”,追赐进士及第。李群玉是晚唐享有盛名的大诗人。同代著名诗人周朴称赞说:“群玉诗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另一著名诗人李频也说他是“逍遥蓬阁吏,才子复诗流”。《全唐诗》录李群玉诗260余首。

北宋“澧州三苏”:指北宋澧州澧阳人苏坚和他的长子苏庠、次子苏序。苏坚,字伯固,北宋澧州澧阳人。曾官杭州通判,助苏轼修西湖。二人交厚,彼此唱和颇多。据《澧州志》记载,苏轼从儋耳递归的路上,就曾寄赠苏坚诗词四首。苏庠(1065-1147),字养直,澧州澧阳人,苏坚长子。据传,庠父苏伯固为钱塘丞,督载西湖时,与苏轼交厚,庠虽年少,工诗,尝作《清江曲》,受到苏轼称赞。其弟苏序亦为宋佛坛名诗僧,与父伯固并称为“澧州三苏”。

南宋学者范浚:字茂明,澧州澧阳人,南宋初学者。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国,抗节不起,隐于香溪,闭门讲学,笃志著书明道。

明礼部左侍郎易英:字以和,明澧州人,洪武甲子辟荐擢虞衡司主事,转郎中;永乐时,为河南参议;丁内艰,起浙江布政司参议,入为礼部左侍郎。明年,同保定侯孟英祀海神,卒于杭。英为政宽平,持大体,宏奖清流,载《浙江名宦志》。侍郎易英墓在新河桥,即今澧阳镇新河村境内。

明左都御史张廷兰:字彦芳,明代澧州人,洪武乙丑(1385)丁显榜进士,授大理寺审刑司详议,历升左都御史,以勤敏称。曾因为澧州百姓“疏免州鱼课盐策”而名列州志《人物志·宦业》。

明首辅、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安、石淙。其先祖云南安宁人,父景于明顺初(1453)任澧州判官,继娶澧州盐井张氏女,生一清,一清幼颖敏,少即能文,为澧、岳间奇童。14岁举乡试,明成化(1472)登进士,迁山西按察佥事,以副使督学陕西。居陕八年,熟谙边防之事,即先后三次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与张永谋诛大宦官刘瑾,官至太子太傅,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六年(1527)晋首辅,死追谥文襄。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善于权变,著有奏议30卷,《石淙类稿》45卷,诗20卷。成化二十年(1487)五月,一清前母刘氏死葬澧州城北龙潭寺左,朝廷诰封其为一品夫人,一清回澧祭扫,并拜见故里友人。

明尚书李如圭(1479-1547):字国宝,明朝澧州澧阳人。明弘治乙未(1498)年进士,先后任县令、兵备、佥都御史、巡抚等职,嘉靖十九年(1539)升工部尚书,改户部尚书。李如圭学期用世,曾在书房内写下“宏济艰难”四个大字以自勉。每到一地任职,都大力表彰先哲,激励后学。先人遗产,全部分给几位弟弟。居官清廉,所置田产仅供衣食之用。虽然做官时间长,止富图书。著有《怀古集》。

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陆军上将蒋翊武(1885~1913):澧县澧阳镇人,1903年卒业于澧州官立中学堂。1904年结识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参与革命活动。1906年加入同盟会,走上民主革命之路。1911年为首策划并组织武昌起义,两度担任起义总司令,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授予其陆军上将军衔。1912年参与筹组中国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本部参议。1913年,积极参与反袁(世凯)讨袁事业,在广西桂林丽泽门外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8岁。1921年9月,孙中山令于丽泽门外立碑,亲题:“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以昭其业绩。

中华民国陆军少将杨载雄(1881-1952),澧县澧阳镇人,与蒋翊武从小是同窗好友。少时,好驰马试剑,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天津,19岁的杨载雄加入湘军劲字营北上抗敌。后改投湖北新军,与蒋翊武同队。1911年1月文学社在武昌成立,蒋翊武任社长,杨任本部参谋,共谋革命。当年9月,文学社与另一革命组织共进会建立同盟,组成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刘复基、杨载雄作到军事筹备员。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杨载雄参加会攻清督署、藩署战斗。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授予杨陆军少将军衔,并授“陆军三等龙虎章少将”横扁牌一块,编入北伐第一军,任黄陂、孝感镇守使。1913年解甲归里。1915年至1924年在澧州中学任国术、语文教师。1925年,时任川军师长的贺龙任命杨载雄为建国联军川军补充团团长,参加北伐。1927年受国民政府派遣赴沈阳劝张学良易帜。1927年底,因不满蒋介石叛变革命,又重归故里,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著有《陆军上将蒋翊武事略》。

曹庆泽: 男,1932年生,湖南澧县人。大专学历。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 业办公室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共四川省纪委副书记、书记,中国监察学会名誉会长。1986年任中共四川省纪委书记。1989年被增选为中共中央纪委常委。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为中纪委副书记、常委。1993年3月—1998年3月任监察部部长。1997年9月19日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纪委副书记、常委。1997年9月当选为中纪委委员。是中共十三至十五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

陈彰嘉:男,湖南省澧县人,1937年10月生。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至1961年12月,在湖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专业学习。1961年12月到澧县县委办工作,1966年4月以后任澧县刘峁区副区长、澧县革委办副主任、澧县界岭公社党委书记、区委副书记、澧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澧县县委书记。1983年6月任常德地委书记。1988年5月任常德市委书记。1990年9月任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1990年12月任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农经委党组副书记、书记。1993年3月任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农经委主任、党组书记。1994年4月任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95年1月任湖南省政协秘书长。1996年2月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秘书长。

文化遗迹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地处澧阳平原中部、史前遗址分布最密集的澧水北岸,座落在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境内,1996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古城址距今6000多年,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

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其中发现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城头山遗址总占地面积15.2万平方米,从1991年至1998年,已发掘4000平方米。遗址文化包括:城垣、城门设施、早期环壕和后期护城河.....孟姜女贞烈祠:孟姜女贞烈祠位于湖南省澧县城南嘉山之颠。据载:与嘉山一水之隔的孟姜垸是秦孟姜女故居。孟姜女与澧阳范郎结为伉丽,不久,范郎役长城一去不归,孟姜女常登嘉山顶望夫归来,故今山顶遗有望夫台,岩台上留有一双尖尖的脚印,半山腰还有一圆石头,面平如镜,传说孟姜女常在此梳发,现为石镜之称。

澧县文庙:澧县文庙位于澧县城关镇北,始建于宋代,明初迁于今址,现存建筑系1843年重建,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稀密有致。由头门、状元桥、、棂星门、大门、大成殿、崇圣祠组成,由南往北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厢房、钟鼓二楼、碑廊和外廊等以对称格局配置与两侧。周绕高大红色围墙,甚为壮观。以大成殿规模最大,面阔30米、进深20米,重檐歇山式屋顶,门前砌有祭台,殿中立孔子像。整个建筑模仿故宫色调,黄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交错,梁枋均雕刻彩绘。澧县文庙融南北建筑艺术为一体,巍峨壮观、金碧辉煌,体现了九澧匠人们精湛的技术,是极为珍贵的文化瑰宝。

多安桥:多安桥,位于县城东侧澹水河上.清乾隆四***(1784年),澧州绅士彭宗亮等倡修石桥,不久毁于洪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守道多赉,州牧安佩莲依原址建石拱桥,次年竣工.桥长175米,宽8米,12墩11孔.澧州人为了感念多,安二位州官“督率之善,指示之详”,遂取名“多安桥”.1935年贺龙率部攻打澧州,为断敌后路,将桥中炸毁一孔,1950年修复如旧。澧州古城墙:澧州古城墙,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后经多次修筑加高.至清末,城墙全长达4410米.清同治二年(1861年),城墙共修箭垛1142个,炮台12座,设城门6个.城墙均用条石,青砖,石灰,桐油等材料叠砌而成.为了抵御洪水,基脚均用条石,石与石之间凿有束腰型深槽,并浇上铁水衔接加固.城墙现存2000余米,是我省保存较好的古城墙之一.也是历代澧水流域中心城市的见证。

花瓦塔:花瓦塔位于澧县宜万乡花瓦村,平面呈八边形,通高22米,顶及塔基直径6.1M,高约3.5M,正北面有一道拱门,砌一八方攒顶式藻井,每层塔设腰檐下辟佛龛,供佛缘一尊,塔体实心,不可上攀,塔身外壁转角处砌有倚柱,每层腰檐底部队,砌出一道莲花瓣承托腰檐,再用砖叠梁口道即成腰檐,腰檐转角处作一鸟翼形翘角,上雕卷云约塔顶有一葫芦瓶式塔刹,据考证,该塔是全省唯一保存较好的宋代砖塔。

松祝桥:松祝桥,位于湘鄂边界的火连坡镇松祝村,全长37米,为单孔石拱桥,横跨涔水,古朴典雅.该桥既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了出行便利,更用无声语言向世人诉说着200多年前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清乾隆年间,该村孙氏兄弟孙承松,孙承祝为成人之美,恩泽乡民,共同捐资修建了这座石拱桥.后人为了感激并纪念孙氏兄弟,便称石拱桥为“松祝桥”.松祝桥充分体现了澧州人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天供山森林公园:天供山森林公园是澧县唯一的一个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涔水河畔,东南抵金罗,南临王家厂水库,西北毗邻闸口,北与鄂南松滋为邻,属武陵山脉。该园前身为国营天供山林场,1992年3月批建为省级森林公园,1994年7月挂牌开园。全面面积73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仙女洞,是天供山景点之一,洞分三层,面积2万平方米,洞内奇景纷呈,鬼斧神工。

澧县特产

双龙牌无籽西瓜:澧县“双龙”牌无籽西瓜汁多味甜,质细性凉、食之爽口,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夏令消暑解渴之佳品。双龙乡地处湘鄂边界,紧邻207国道,交通便利,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1993年开始引进无籽西瓜,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措施,并创出了“双龙”无籽西瓜品牌。2001年被常德市政府授予“无公害西瓜”,其

外观和内在质量都胜过国内同类产品。突出表现在瓜果圆整、无病黄斑、瓜瓤鲜艳、果皮薄、不空心、无籽性能良好、含糖量均在12%以上。

金喀蜂系列:澧县养峰研究所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的蜜蜂良种繁育生产基地,曾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承担蜜蜂良种-----金喀蜜蜂的种峰及峰王的繁育和推广,常年从事纯天然优质系列蜂产品----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的开发利用和经营业务。蜂蜜年总产量达2000吨、蜂王浆30吨蜂花粉30吨。

太青云峰茶:该产品产于湘北海拨1000多米高的太青山上。山上终年云雾缭绕,土质肥沃,所产“太青云峰茶”是湖南省名茶,一九九四年获湖南省茶叶学会首届“湘茶杯”金奖,同年又获第五届亚太地区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一九九八年获农业优质产品金奖。该产品汤色鲜绿明亮,滋味鲜爽醇厚,有地域香气,长期饮用可解毒、清心、明目、提神,使人健康长寿。

国人2000特制啤酒:采用澳大利亚优质麦芽、德国进口酒花浸膏和国际最先进的酿造工艺,采用意大利进口设备精心酿制而成。该产品色淡、味纯、酒花香味浓、泡沫洁白细腻是澧州一大特产。

澧县天山蜈蚣: 天山蜈蚣是澧县特产,主要分布于全县18个丘岗区乡镇。澧县所产蜈蚣因其红足赤背黑等特点,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俗有“天山蜈蚣,名誉海外”的美称。全县蜈蚣蕴藏量150万条以上,近年来已开始进行人工饲养的推广,全县饲养蜈蚣的专业户达到2000多户,蜈蚣的野生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年外调量达120万条以上。天山蜈蚣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经止痛等功能,是多种中成药的原料,近年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癌症具有较好疗效。

第三篇:历史:澧县乡土历史调查

澧县乡土历史调查

姓名:郭淼磊班级:1026学号:102657

调查时间:2011年2月9日~2011年2月11日

调查地点:澧县

调查目的:调查澧县历史文化

调查对象:网络

调查方法:上网查询

调 查 人:1026班郭淼磊

调查分工:一人完成澧县历史

澧县,因澧水贯境而得名,素称“九澧门户”。澧之名首见于《禹贡》,春秋、战国均属楚。秦属慈姑县,隶黔中郡。两汉时期为孱陵、零阳县,属武陵郡。三国时,始属蜀,后属吴零阳、作唐县,分隶天门郡、南郡。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始置澧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澧州为松州,不久复名澧州,新置澧阳县(澧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澧州为澧阳郡,辖澧阳、石门、孱陵、安乡、崇义、慈利6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澧州,仍辖6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澧州澧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澧州。宋乾德元年(963年)又为澧州澧阳郡。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升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澧州路总管府。明洪武九年(1644年)复为澧州,并裁澧阳县入州治,隶常德府。清康熙三年(1644年),澧州改隶岳常澧道。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辖安乡、石门、慈利、安福4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辖永定县(今张家界永定区)。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民国二年9月废州为县,始置澧县,隶岳常澧道。民国三年,隶武陵道。民国五年隶湘江道。民国十一年废道制,直隶于省。民国二十四年,省内设立行政督察区,澧县先后隶属湘西行政督察区、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7月27日澧县解放后,一直隶属常德地区。1988年6月,常德地改市,澧县仍隶属常德市。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共发现文物 500 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处,以城头山、彭头山、鸡叫城、八十当、十里岗、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已由国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被评为中华二十世纪 100 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距今 6000 年的古城址、古祭坛和古稻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 1000 年。江泽民同志 1995 年视察澧县时亲笔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蒋纬国先生在台湾题词:“中华文明亿万载,澧州古城七千年”。1

澧县文化遗迹

城头山古遗址位于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距今约 4800至 6000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古城略呈圆形,城垣外圆直径340米,内圆直径325米,围绕城垣的护城河宽35米,总计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城内已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叠的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1992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澧县时,欣然命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八个大字。2001年该遗址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其考古发掘成果已载入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城头山原始社会城址的发现,表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起源以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并将改写中国的史前史。该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头山古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大坪乡孟坪村,东南距县城12公里,是一处高出四周地面约 4 米的圆形丘冈,面积约 1 万平方米,保存状况良好。该遗址最早于 1986 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并被认作一种新的文化,称之为“彭头山文化”,其年代距今约 9000~7500 年。1998 年冬由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揭露面积 400平方米。遗址中遗迹有:地面式和浅穴式建筑、灶坑、墓葬、灰坑等,出土陶器以夹炭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其纹饰有绳纹、刻划纹。器形有圜底罐,深腹钵、盆等。出土的石器以打制为主,另有少量石质装饰品。彭头山文化的独特文化面貌使之成为彭头山文化的代表地点,为这一类遗存识别提供了标尺。彭头山出土的陶器中夹杂了大量的稻谷、稻壳,充分展现了这里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规模,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遗迹,由此确立了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地位。彭头山文化现已正式写入大学教科书,国务院还把彭头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载入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而建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彭头山古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十垱古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东北梦溪镇五福村境内,海拔高度31米,坐落在河流冲击平原与湖泊、沼泽三者边缘的中介地带,濒临右河道,属新石器时代,距今9000~8000年。其考古发掘成果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已有记载。1997年该遗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首位提名奖。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家牌坊位于澧县城西10公里的车溪乡牌楼村,为高15米、宽10米六柱三门十三殿式祁阳白石牌坊。据《直隶澧州志》,是为清代道光年间澧州籍官员余日为纪念其母罗氏守节养育之恩奏报皇帝批准后所建,牌坊于道光13年(1833年)始建,道光22年(1844年)竣工,达12年之久。节孝坊用祁阳石建成,坊上层刻有“圣旨”,二层刻有“湖南抚部院”请旨准建旌表全文。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华重,雕工精巧细致,柱梁皆镂孔,人物浮雕与龙、凤、花、鸟等纹饰,栩栩如生,加之上部三层飞檐挑角,构成一具精湛的巨型石雕艺术珍品。是湖南省唯一保存完整的石刻牌坊,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澧州文庙初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明初迁建于现址。文庙坐北朝南,在南北轴线上建有头门、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六进。总占地约8000平方米,有殿、堂、廊、亭、庑、门、房130间,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布局严谨,风格独特,是一处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遇仙楼该楼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位于澧州古城东南城垣之上,俗称八方楼,又名澧浦楼、奎星阁。史传为太守乔逊梦遇吕洞宾,建楼以志其事。遇仙楼为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平面呈八方形,径五丈,高七丈,柱廿四,檐三重,盔顶式。翼角高翘,遍挂风铃,琉璃绿瓦,葫芦宝项。整个建筑无一颗铁载体钉,全为榫卯结构。前有水池名沧堰。现在城关中学校园内。

多安桥位于澧县县城栗河之上(原属澧水河道)。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全桥长六十六丈(198 米),宽二丈四尺(8.7 米),共十一孔。中间石拱跨径五丈(15)米,高三丈二尺(10 米 有余)。其余两边孔跨径与高度递减。拱桥石墩砌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为纪念组织桥梁工程建设的两位政府官员多赉和安佩莲,题名“多安桥”。多安桥雄伟、古朴,建筑风格独特,已有近200年历史。已录入《中国古桥录》。现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蜚云塔位于澧县县城东南方澧水河畔的二圣滩上。该塔全部使用方形石料和石灰浆叠砌而成,八方七级,高33米,底层直径13米,高6米;塔顶3.2米,直径7米;除底层仅开一门供出入外,其余6层都有4个门,塔内有旋转石阶直至顶层。塔的各方底层、门楣、门道均雕刻有大小各异的佛像,共133座,如八大力士、八洞神仙等,至今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该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初年(1621年),竣工于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7年),历时近200年。澧县俗传有“要得澧州风水转,宝塔雄立河中间”的民谚。

澧州古城墙位于县城。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初筑,为土墙;明永乐二年(1404年)更土城为砖城,高5米,面宽6-10米,加上女墙,全长九里十三步(约4505米),置东、西、南、北、金牛五门。后多次损毁、增修。现遗存东南城墙,东起敌楼拐,西至澧县一中,约2000米。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竹桥座落在湘鄂边界的火连坡松竹村涔河上,是一座全长37米的单孔石拱桥,为清代乾隆年间当地孙氏兄弟孙承松、孙承竹募资所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已收入《中国古桥录》。

嘉山寺位于澧县县城东南约1 5公里处的嘉山之颠。宗教胜地,建寺一千多年以来,以其厚重的宗教文化底蕴,独特的姜女文化特色,众多的历史人物典故,秀美神奇的水光山色,吸引着荆楚大地的远近游客前来观光、朝拜。现为湖南省政府批准开放的省级重点宗教活动场所。

历史名人

车胤东晋吏部尚书车胤(允),字武子,西晋南平人(当时澧县境属南平郡辖)。允幼时勤学,家贫少油,夏天夜晚收集萤火虫用来照明,攻读不误,成为后来历史上传诵久远的“囊萤夜读”的佳话。宁康初入朝任中书侍郎、关内侯;太元中,领国子博士;后提升为骠骑长史、太常、临湘侯;因病去职。不久任护军将军。当时,王国宝为讨好会稽王司马道子,暗示朝中官员推举道子为丞相,给以特殊的礼遇。车胤以生病为由,拒绝在推荐奏章上签字。皇帝见到奏章,大怒,称赞车胤坚持原则。后,因王国宝、司马道子权倾朝野,胡作非为,大臣王恭起兵攻讨王国宝。王国宝惊慌失措,其堂弟王绪劝他杀掉威望素著的车胤,挟持皇帝讨伐王恭。王国宝召见车胤,车胤坦然来见,王国宝不敢害他,反而放下架子向他请教摆脱困境的计策,并采纳车胤的建议上书请求辞职。隆安四年,车胤任吏部尚书。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骄横不法,车胤建议会稽王司马道子对儿子严加约束。司马元显知道了这件事,逼迫车胤自杀。

李群玉唐代诗人李群玉(807~858),字文山。生于澧州车溪七里庄,23岁时迁居澧州治所附近的仙眠洲。生性旷达,专以吟咏自适,不乐仕进。太和二年(828)正月,李群玉制举考试落第,从此不再参考。他先是“蛰居”,“十年侣龟鱼,垂头在沅湘”,沅澧流域的风情给了他创作灵感,先后创作了《秋登涔阳城》、《南庄春晚》等脍炙人口的诗歌。继而“漫游”,诗人的足迹遍及江表、荆州、巴蜀以及粤桂。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羁旅诗和山水诗,“诗笔遒丽,文体丰妍”。李群玉向唐宣宗献诗三百首,诏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职南归。大中十二年,李群玉离开澧州,再次东游,行至江西南昌,投洪井而死。光化三年(900),唐昭宗诏准著名诗人韦庄的奏请,承认李群玉为“遗贤”,追赐进士及第。李群玉是晚唐享有盛名的大诗人。同代著名诗人周朴称赞说:“群玉诗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另一著名诗人李频也说他是“逍遥蓬阁吏,才子复诗流”。《全唐诗》录李群玉诗260余首。

蒋翊武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陆军上将蒋翊武(1885~1913),澧县澧阳镇人,1903年卒业于澧州官立中学堂。1904年结识华兴会副会长宋教仁,参与革命活动。1906年加入同盟会,走上民主革命之路。1911年为首策划并组织武昌起义,两度担任起义总司令,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授予其陆军上将军衔。1912年参与筹组中国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本部参议。1913年,积极参与反袁讨袁事业,在广西桂林丽泽门外被反动军阀杀害,时年28岁。1921年9月,孙中山令于丽泽门外立碑,亲题:“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以昭其业绩。

贺龙澧州镇守使、陆军中将贺龙(1896~1969),原名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曾任县讨袁护国军总指挥,湘西护国军营长,靖国军团长,四川警备旅旅长,混成旅旅长,建国川军师长。1924年12月,时任四川讨贼军第一混成旅旅长的贺龙率部攻占澧州城,1925年4月时任湖南省长赵恒惕委任贺龙为澧州镇守使。1925年夏秋之交,澧州所属各县“三月不雨”,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灾,贺龙积极组织赈济实民。在澧期间,兴学重教。1926年9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的贺龙率军参加北伐,再次进驻澧州。贺龙大力支持时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的共产党员周逸群创办澧州政治讲习所,培训革命力量。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8月1日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与周恩来等共同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失败后,1928年2月,贺龙、周逸群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经津市、澧县、石门、慈利向湘西进发。途中在澧县城西彭山思王祠召开了有公安、澧县、石门、临澧、安乡等县地下党负责人参加的紧急军事会议,部署革命行动。1928年8月,贺龙在湘鄂西组建红四军。9月4日,贺龙率红四军从石门渫阳出发,一昼夜行军180华里,袭占澧县王家厂,打跑反动武装,处决土豪劣绅,分财物给贫苦群众,随即又袭击大堰垱保商团。1930年5月,贺龙率红四军进入澧县,在盐井击溃敌一个营,后驻闸口、火连坡、太青一带休整。1930年11月~12月,贺龙率红二、六军先后两次攻占津市,两度围攻澧州城。1935年8月,红军第三次攻占津市,随后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攻克澧州城,红二、六军团首长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王震、李达等于澧州城内合影,县女中师生组织队伍迎接红军,庆祝胜利,贺龙再次到女中看望师生。

范仲淹北宋名相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据《澧州志》载:“范仲淹„„二岁而孤,随母改适长山朱杌。杌官安乡,偕之任,读书鹳巷,今有文正书台,又尝游澧,祥符八年,以朱说名登上第,旋复姓范,迎母归养。”近有沅、澧文化研究者考证:范少时贫不移志,勤奋节俭,品德高尚。虽每日划粥而食,但传他曾在庙堂地板下发现一罐金银,却从不拿用,也不向人提起。到南宋时,澧州州、县官员为纪念范并弘扬范的学习精神和品质,分别在州、县建造了范公祠庙、书院,并将其活动过的地方如读书台、洗墨池等辟为供人凭吊的遗迹。今澧县一中校园内,犹存“范文正溪东书院”和洗墨池亭榭遗址,近已修葺一新,成为激励澧州学子学海苦航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屈原战国爱国诗人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贵族。第二次放逐后,在澧沅之滨的洞庭湖畔漂泊流浪达十年之久。他的诗中的不少关于“澧浦”、“涔阳”的描写。“澧浦”即指“澧水河畔”,“涔阳”是指自屈原以来历代文人反复吟唱的“涔阳古道”,是途经涔水北岸连通古代中国南北的一条交通要道,涔水是澧水支流之一。屈原吟唱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望涔阳兮极浦”、“遗余佩兮澧浦”,为沅澧大地添加了永久的文化馨香。澧兰成为古澧州、今澧县人美好情操的象征。每年端午节,澧水河上锣鼓喧天,龙舟竞渡,表达了澧州人民对屈原不尽的怀念。

第四篇: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直观的体验和感悟,以此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外现为基本的能力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获得体验,丰富经验,增进理解。学习是一项综合性认知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理论,学会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直观的体验和感悟,以此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外现为基本的能力和行为习惯。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和经验,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具体的认知过程,创设较好的学习应用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深刻认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学生认识感受

数学是从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抽象总结,要想真正学好数学,需要将数学更好地回归生产生活,还原具体的应用情境,以此感知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情况,获得更加直接的体验和感悟。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此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在生活中感受,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帮助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强化其认知感受,在具体场景中应用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时,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些具体的事物,如桌面、尺子、蝴蝶等,感知轴对称的具体体现,以此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得到真实感受。然后利用教室现有的多媒体现代化投影设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碗碟等更多常见的用具。接着让学生从身边事物观察,找出最近的呈现轴对称的事物,教室的门、电扇、电视、讲桌、凳子等,学生能够找到很多。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分析轴对称图形的好处和美观,欣赏这些事物。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而且能够更好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得到最真实的体验,增强他们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构建知识能力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锻炼,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他们的探究兴趣,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发展能力。小学数学实施体验性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在操作应用中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动手,自己感受这些知识,从中获得感悟。在实践中发现学习的缺点和不足,在应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学生只有动手实践,才能获得更真切的感受,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构建他们的知识能力体系。

如,学习“图形的平移”相关教学内容时,这些知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体验,也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才能不断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分步骤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首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方格,并在中间点一圆点,将圆点在方格里沿着水平方向或者是竖直方向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感知“平移”的概念。其次,再让学生用一块方正的橡皮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移动,以此让学生明白具体实物在平移前后的异同。再次让学生进一步尝试立体实物的平移状态和变化,感知与对称的不同。最后,再让学生通过平移前面的点,通过数格子将图形平移后得到的图形画出来,让学生掌握并巩固平行线的画法。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究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方法,也能做到触类旁通,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做好知识迁移巩固和提升

体验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感受,深化理解,将知识与现实应用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引导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进一步迁移巩固和提升能力,在实践中巩固,在探究中发展,在反思中升华,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思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让学生能够多思考,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体验,提升思维品质。

如,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自己练习,他们在实践中既能掌握能力,又会发现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反思,让学生找到不足,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有的学生做这道题=1+1=2教师可以把学生错误的做法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反思:这道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学生通过反思,很快得出由于受“凑整”思维定式的影响,把的结果错算成了1,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次改错,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悟出“计算须细心,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想当然”等。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获得更多感受和感悟,不断强化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曾燕红.小学数学课堂“体验性学习”的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4.编辑 孙玲娟

第五篇:乡土文化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在多年前,韩国崔溥后裔在我乡越溪小学校园内建起了“崔溥漂海纪念碑,”学校参与了这次揭碑仪式。后来,宁海人民政府与韩国崔溥后裔进行了多次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我们乡学校也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崔溥漂海的事迹,在师生间广为流传,人们深深地为崔溥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崔溥身上体现了我国的儒家思想,所以研究崔溥,学习

崔溥的品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在“缅怀崔溥”的征文活动中,情绪高涨,写了许多情真意切的文章,我们展出了部分师生的优秀习作,受到各界人士和当地群众的好评。

从这些活动中,我们感受到家乡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教育能量,值得很好地挖掘和利用。

一、地方文化的教育优势

地方文化的教育优势突出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区域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教育主题的多样性上。地方文化的巨大教育能量首先来自于地方文化的区域的地方性,它与教师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是其它教育资源所不曾具有的;地方文化范围宽泛,越溪乡的地方文化教育也不应该仅局限于崔溥漂海这一事件。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当前所存在的各类有教育意义的事物等;地方文化蕴含的教育主题具有多元性,学校可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这对教师人格的全面提升,陶冶他们的情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地方文化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优化教育环境来看,地方文化的教育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人是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文化渗透是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们的各种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地方文化教育正是要体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那些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优秀地方文化,来感染教育教师,来全面塑造教师。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工会结合学校进行《挖掘乡土文化新资源 开创师德建设新途径》这一课题研究,以期探索师德建设的新途径。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文化是指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生活。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累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所系,它影响着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是推进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每处一个地方,都有地方所特有的特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人们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生长点,研究如何开展地方文化教育,这对各校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地方文化教育是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它是采用综合活动的教育形式进行的,强调实践,在实践中加以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它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是富于创造性教育形式。把握新的课程理念,探索地方文化教育新模式,是富有开拓性意义的。

从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现状来看,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下,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教学,轻师德”的现象。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尽人意。开展地方文化教育,为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注入了新活力。这种教育形式不仅在于内容的扩展,更是改变了以往空洞说教,强加灌输的德育方法,让教师参与搜集,经历研究过程,接受文化熏陶,化被动为主动,是一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相对于以往来说,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地方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是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新的有效途径,对改善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实践价值

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一切向分数看的现象。分数成了衡量学校发展的唯一尺度,分数也成了教师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学校很少关心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精神上的滋养。导致教师面临“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恶性循环。

开发当地文化资源,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让教师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不仅能陶冶教师的情操,丰富教师的情感,也有利于教师的文化积淀的加深,特别是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发展。

更可以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师的开发课程的能力。

二、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的涵义和理论依据

1、课题涵义

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地方所创造、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精神财富,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当前所存在的各类有教育意义的事物,即包括人文积淀的物、人文色彩的事以及人格魅力的人等。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是指学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地方文化资源,利用搜集成果开展校内外教育活动。地方文化教育不仅要让教师了解掌握地方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地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增加教师的文化积淀,陶冶情操。

下载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乡土历史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土中国》高中生读后感[共5篇]

    《乡土中国》高中生读后感范文五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中......

    体验乡土生活 享受闲暇快乐

    体验乡土生活 享受闲暇快乐 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

    高中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

    高中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 太谷中学胡利云 一、高中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1、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高中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它对......

    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总结

    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摘要] 在我国英语教学和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高中生英语词汇量偏低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英语交际......

    高中生学习压力研究调查问卷

    高中生学习压力研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为了使我们大家能够有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帮助我们减压,让自己能够有更好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压力。请同学们在回答时不要有......

    小学生体验作文的实践与研究专题

    《小学生体验作文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㈠课题的提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关于高中生近视情况研究

    关于高中生近视情况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由来: 走在绿树成荫的校道上,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谈笑着,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一个个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的同学们大部分都戴着一件很特殊......

    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文化的视觉再现 作为中国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深深卷入了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期的历次政治运动,并在70年代中期达到巅峰.在文革结束后,农民画调整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