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新策略研究--2017年发表
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新策略研究
烟台工贸技师学院 杜美华
摘要:自2009年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启动以来,各地区试点院校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我院2012年启动一体化教学改革,2016年顺利完成首轮教学实践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问题。目前正积极探索,尝试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之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为中国制造2025和半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合格技术人才。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 教学改革 实践探索 项目引领
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推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持之以恒、大力推进。
一、纵观技工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绩。
首先,明确了一体化课程改革方向。通过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明确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流程、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实现教学标准、教材、场地、师资“四个一体化”的任务。
其次,课程开发取得突破。依照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点专业普遍开发了齐备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学材。新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和结构体系,为一体化教学组织与实施奠定了基础。
最后,储备了一体化师资。目前,一批一体化教师已承担起课改的重任,成为推动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的“中坚力量”。
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我院首批在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专业,亦取得一定成绩。主要成果有:完成一体化课程标准制定、学习工作站建设、教材学材开发、班级教学试点实施与评价等,实践过程中收获颇丰。一是教师能力得到普遍提高。通过广泛参与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研讨等活动,教师综合能力迅速提升。二是学生素质和能力显著增强。通过教学实践、过程评价、技能比武、鉴定考试数据分析、企业反馈等信息调研,试点班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和技能明显高于非试点班级。
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在一体化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二、目前面临的困境和突出问题。
1.师资队伍的能力制约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广泛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能力和素质提出极高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其次,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再次,要具备较高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然而,一名教师可能需要数年的锤炼,才能完全具备承担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的能力。目前,我们专业只有不足四分之一的教师能胜任。
2.实训场地设施不足影响了一体化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实践对设施设备数量、种类要求较高,场地布局标准高。而且,每个专业通常有多个平行班级,诸多学校并不具备全面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条件,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难以大规模推广。
3.技工院校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足,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举步维艰。随着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技工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持续下降。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年级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能力低下,是当前一体化课改推进的又一阻力。
4.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最近几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工业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技工院校需要紧跟科技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能为社会提供可用的技术人才。
为了破解上述难题,结合已有的课程改革经验,着眼于烟台智能制造2025,我们拟通过开展更深层次校企合作、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使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上更加贴近本地区教育教学实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并带动本地区技工院校齐头并进,促进本地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创新实践思路:
1.校企深度融合,凝练典型项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加快教师队伍培养。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校企合作是基础。校企合作的深化,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必然。通过与本地区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深度融合,抢抓智能制造发展机遇,梳理未来专业岗位新要求,提出迎合本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在此基础上,整合典型工作项目,构建既科学合理又满足本地区未来5-10年发展所需人才的课程体系。例如本地区制造业3D打印技术方兴未艾,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也将成为区域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急需大批技术人才。在新一轮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及时融入新技术领域知识和技能项目。
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开展教师顶岗实习,走出去、请进来,企业专家进课堂等方式,给教师能力提升提供可靠保障,打造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质量。2.探索创立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一体化课改新模式。
(1)一年级以学法训练和基础课程、浅显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为教学内容。
(2)二年级起采用“典型项目引领”“工、学、做一体”教学组织形式。
(3)毕业学期完成项目设计制作。3.具体实施策略及其价值:
(1)一年级为学习能力培养及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通过“听”“说”“读”“写”“看”“练”“想”六步学法训练,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奠定专业学习基础。
学法训练的课程载体为语文。语文是人类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文化思想的工具。学生经过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语文知识相对数学等更易于接受。同时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生动、流畅,课堂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化、较高的感染力、号召力,能吸引学生主动进行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慢慢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得到培养。
开设适量基础课或浅显专业理论课,为后续一体化教学做好铺垫。鉴于技校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普遍偏低,一年级适当开设一定数量的基础课程或学习初浅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为学生今后一体化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专业基础,使后续分组、分项目学习能够较为顺利实施。
(2)项目引领,助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并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此时,引入层级递进的工作项目,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嵌入其中,通过“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升。但实施过程中,应当考虑以下问题:
在教学场所设置上按项目布局,建立开放式格局,有效利用空间。同一内容可以设计多个功能相近的训练项目,既可以兼顾平行班级,也可以用于学生分组练习。学习活动和资料查阅等可以设立在公共区域满足各项目需要。
适量引进企业项目或部分生产环节是丰富和发展实训项目的有效途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校企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联合开发上,亦可以通过引进适用项目进校园,使教学任务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完成,学生的作品作为生产的终端产品接受企业产品标准的检验,既能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又检验了教与学成果,也有利于为企业节省人力成本,实现共赢。
项目引领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载体。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项目化教学组织形式中,过程考核、跟踪评价能有效地监督、控制学生行为,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为了拔得头筹,他们更是需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工匠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无形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增设毕业设计与制作项目,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第一轮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期间,学生逐次完成所设课程内容,虽然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综合运用能力稍显不足。尤其遇到新问题时会紧张、焦虑。毕业制作项目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导师团队设定的项目筐中选取而不是随意设定。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收集资料、构思设计、、制定工艺、加工制作、项目验收等活动,体验产品制造全过程。期间,教师要加强过程监控,避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偏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毕业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敬业爱岗的良好品格。
总之,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技术人才。当今世界,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我们唯有不断探索与创新,方能使一体化教学模式日臻完善,并得到推广,让技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萍陈义华对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职业》 2015.11.12 [2]游乙龙 论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班开展毕业设计维普网2015.02
第二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实施背景
过去的理论教学就是理论教学,实践就是实践,分的很清楚。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是动手就是实践课,不动手就是理论课。导致学生对理论教学不感兴趣,对实践课程又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持而掌握的不好。这样的教学模式历经多年的验证,效果并不好。尤其体现在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的反馈意见最多的就是,学生从学校出来后,什么都不会,根本就不能直接上岗,要上岗就要经过企业的就业培训。教师的教学易于完成,学生就兴趣缺失了。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按照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出发,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很好的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我校在几年前就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面开始探索,示范校建设项目立项之初,理实一体化教学已在我校的重点专业中得到实施。二.主要目标
2012年我校作为国家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我们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广度与深度。在现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从内涵上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上加大探索,使一体化教学从重点专业辐射到全校各个专业,并使之成为我校专业课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在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力争到项目建设期结束,重点建设专业的专业课程基本实现一体化教学,其他专业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达到80%以上,并形成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三.实施过程
我们认为,“有教无类”、“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校依照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内涵要求,以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以课程标准对接企业人才标准、以专业实训技能对接企业生产,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并按照岗位所需,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教学、学习、操作、考核、评价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
实施一体化教学以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通过苍白的语言描述来传授知识,主要是以讲授法为主,而这种抽象的不直观的理论讲解恰恰最易导致学生厌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类教学也最为反感。课堂上也经常看到学生睡觉或玩手机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以及课堂质量。通过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后,教学场所由教室搬到实训室或工厂车间,以具体项目或课题为载体进行教学活动,由于采用了学生易于理解、直白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因此老师的教学热情也被激发了,学生自觉性也被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高。2.学习一体化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听课、课下写作业的传统学习方式。在一体化教学场所,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如在减速器的拆装课堂上,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有记录员、有检验员、有计时员等具体的分工。每位同学的任务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家在组长的组织下,轮流拆装减速器、轮流记录和计时,这样大家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帮互助。在机械类专业上,每位同学一个设备,根据老师的要求,独立操作,完成零件的加工,并且由专门负责检验的同学完成检验。一体化教学后,学习的内容没有变,学习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要自己动手来完成,一改过去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在下边作为旁观的形式和心态,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变过去的教师“使学生”为“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开始频繁的向老师提问题的,一些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还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学习,协助同学完成实训任务。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打闹,看小说、玩手机的现象也不复存在。3.操作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操作。教师每个实训项目都要演示操作,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以具体的项目或生产任务为载体,教师布置课题任务,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己会能动性的学习和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为完成此任务,我都要学习哪些相关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学会哪些技能。学生在以任务为中心的前提下,主动的学习知识与技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如:我校与宝鸡强劲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学生为企业完成各种零件的加工,包括精密的型腔、壳体、轴类、板件等。这些都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完成的,不仅锻炼了学生,同时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4.考核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考核,以项目或模块等为单元,每学完一个模块或项目,对学生实时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以过程随机抽查考核为主要形式,强调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式和多层标准,考核以能力水平为主要指标,重视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考核。改变原来以期中、期末考核为主的方式为过程性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相结合。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还以企业需求和规范为引导,在操作技能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考核,突出专业素养,为学校向企业顺利过渡奠定基础。每学期末,实行笔试、操作考核相结合,不仅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实践动手能力。其中笔试、操作考试各占一定比例,再加上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总评成绩。5.评价
我们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评价标准,制定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训课程的评价标准,将企业质量标准引入教学评价中,完善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制订学生评教体系,由学生对一体化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在一体化课程班级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在每一学期末,我们组织学生给每一位任课教师评教,并组织学生对教师评价打分。既评价学生,也评价教师。
学校还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建立试题库,实施证书考核评价机制。学校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标准的规定,通过一体化教学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采取实习与考证直接挂钩的方法强化技能培训,比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就以考证的相关内容作为实训内容进行训练,使学生在结束实习的同时也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四.条件保障
(一)加大硬件投入,完善实训设备
由于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场所从原来的普通教室变化为具备一体化教学条件的实验实训室,所以首先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舍得大力改善实训条件,就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而言,先后购买两台数控铣削设备,及其他各类实训设备,对实训室环境做了很大的改善,为开展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打造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有足够的“双师型”的教师,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打造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政策鼓励:凡是进修高一级学历的教师,学费全额报销,研究生学历还提供相应的补贴;设立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师评聘制度。对于发表论文和编写教材的教师,学校每进行奖励,鼓励教师钻研业务,研究专业。鼓励教师下企业培训,并且提供一系列的条件优惠。
(2)积极推荐培训:为促使教师成长,定期出资鼓励教师外出参加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专业教师已全部经过国家级骨干教师或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有个别教师参加过出国培训。
(3)全方位培养:采取的措施有:采用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使老师实践能力整体稳步提高;鼓励老师开展动手制作,各教师每学年完成一项与专业相关的创新作品。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每学期定时定期由企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也会下企业锻炼,各教师要完成技能测试与考核要求,由校级领导监督与评价。积极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引导老师重视实践技能,自我提高实践技能,并对获奖教师进行奖励。(4)采取“从企业引进,在校内培训”的策略。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5)岗位轮换,让教师均衡发展。我校每学期将部分理论课老师和实训课老师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换,让老师适应多种教学环境,使教理论的老师和教实训的老师在轮岗中弥补自身的缺陷,做到自身整体协调发展。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按照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将课程按照基础能力入门、基础能力提升、专业能力入门、专业能力提升、拓展能力五个层次递进构建教学层次,将专业能力培养分解到基本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和职业素质教育与训练等模块或项目中,形成具体的行动对象。让学生通过具体任务来掌握专业技能。
(四)合理组织教学进程,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学学时
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载体是任务或项目,采用常规的90分钟两节课的教学已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组织上通常按半天或一天为教学单元来组织教学。由于采用这样的方式后,对基础课的时间形成冲击,所以,整个学校统筹考虑,最后形成了每个班一周安排至少2天的一体化教学课程,其余文化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程由教务科统一协调,这样以来全校的教学组织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五.成果和收获
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全校各专业普遍展开
目前,一体化教学已经从重点建设专业辐射到了全校各个专业,全校一体化课程占到了专业课程总数的80%以上。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彻底改善了教学状况
由于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都分配了专门的教学场地,配备了相应的实训设备,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讲述理论可以一边讲解一边借助实训设备演示或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学生学习理论既可以听,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解,通过这种直观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加深了,实践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释放出来了。
3.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后,学校教学质量有了飞跃
我校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在全省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三年获得全省技能大赛一等奖;学生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各种一等奖11人次。六.影响与评价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经过我校的大力实践,已在省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得到教育部相关专家的肯定。我校经常性的迎接其他各县区的职业教育同行来我校参观交流,我校的一体化教学的推进,与同行的教师、领导座谈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
这种教学改革的成效也是显著的,尤其在学生的技能掌握上,学生毕业后都能顺利的考取中等职业资格,就业后,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工人身份,承担工厂的生产任务,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从学生及企业的交流回访来看,我们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是成功的。七.体会与思考
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对学校的办学成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到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的制约,教学成本大幅度增加,对学校的办学经费提出了考验。但我们相信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学到真本领。因此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坚持做下去,并通过我们的实践探索,对中等职业教育同行学校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第三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高建强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5期
一体化教学能够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实践时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在理论上找到解决答案,突出了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现就笔者所在院校实施一体化教学课程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突出以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专业性和实用性,加大实训力度。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例,实施 “完全一体化”(即: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场所一体化)教学试点。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了“逆向法”。两个专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再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部分有代表性企业专家的意见;对毕业生将要就职的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众多知识点和技能点,再进行分类、归纳、提炼、综合、整合成若干个能力模块,按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实践组合。将实验、实训、技能等级鉴定等充分融入各门课程,这种逆向思维的办法能够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准对性。
二、教学内容
一体化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内容改革,而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程。实施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背景载体的工学结合行动导向课程改革;课程内容“源”于企业,结果也“用”于企业;课程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企业化;既重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重视了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使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三、教学组织
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的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求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能力,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体化教学过程组织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偏好,以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题性质而不同。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自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对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把握不够的现象,因此在每个课题最后环节,教师总结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完成其教学任务,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可结合课程实际情况选用“行为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小组汇报法”等方法合理安排每个课题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多元化教学。
行为引导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比较实用、好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专业能力、驾驭能力都要比传统教学更高、更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不定性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采用这些教学方法,使得教学任务就是生产任务,教学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真正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学习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保持一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五、教学条件
一体化教学要求具备一体化的教师、一体化的教材和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组织和协调能力,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一体化教材也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要求理论、实践一体化,实现一人一岗。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必须给学生提供以充足的实训材料、时间和岗位。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途径,不仅能有效解决材料消耗问题,而且使教学与企业紧密结合,紧跟企业发展步伐,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学生获得学习反馈,可以及时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教师获得学习反馈,可以改进课程或教学的设计。所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学生的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总评等。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考核。“全员”就是全体学生均参与考核,人人都是考核者,人人都是被考核者,保证了评分的公平、公正。“全方位”就是考核的内容是全面的,包括:参与度与态度、团队协作、任务完成情况、问题回答情况、创新能力。“全过程”就是把每一节课、每一次实训活动、每一个实训环节都进行评估与考核,课程的成绩是所有评估与打分的总和,各个环节的考核所占比例由任课教师把握。
七、总结
通过两年的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学质量、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笔者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随着师资、教材、教学场所和教学途径的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新策略研究
随着云南省人口中资源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粮食供求偏紧状态将长期存在,云南省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要突破传统束缚,拓展粮食来源渠道、种类、区域等,以下的思考是确保云南粮食安全的策略思路所在。
一、藏粮于田
粮源于田,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最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应在确保云南省8970万亩耕
地“红线”基础上,通过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措施,对农田水、土、气、生等基本生态因子进行系统保护与改善,提高粮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一)加强粮食耕地保护
严格保护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20)》提出的明确指标,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05亿亩,云南省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8970万亩,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关系,科学推进以土地整理为核心的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工作,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耕地质量的整治与建设上,要大力推进以坡耕地“坡改梯”为主体的耕地综合整治,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率。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小型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建设“润滇工程”,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新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在山区和干旱地区,大力开展以集雨为主的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引水渠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通过骨干水源工程和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相结合,增加农业灌溉供水量。二是开展灌区及配套工程建设。以面积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基地为重点,加快实施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完善水源工程的输配水渠(沟)系,发挥灌区改造整体效益,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提升灌区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加快实施12个大型灌区和55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力争到2012年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率达到40%,2020年达到45%。三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合理配置水资源和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因地制宜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灌等节水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模式,减少输水损失。加强水费计收,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并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
(三)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步伐
突出山区、半山区,兼顾坝区,以改造坡耕型、缺水型、渍涝型为重点,以保土保肥保水、能排能灌、旱涝保收为标准,治水改土并重,工程措施与科技措施并举,坝区重点建设完善田间斗、农、毛渠,做到渠、路、桥、涵、闸配套,改串灌、漫灌为沟灌,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达到能排、能灌、能机耕,形成“沟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的高产稳产农田。力争至2020年累计完成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使全省高稳产农田达到5000万亩,实现农民人均高稳产农田达到1亩以上。
二、藏粮于科技
(一)加快实施沃土工程
围绕提升耕地持续产出能力、土肥新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能力,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为主,以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为手段,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建立全省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分区域、有步骤地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和耕地农田的分等定级工作,全面掌握全省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地力等级。提升土壤有机质,实施粮作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大力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在粮食作物集中的山区、半山区,采取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实施集水蓄水节灌、生物篱固土节水、秸秆还田覆盖等节水技术模式,引导农民积极实施有机肥,提高示范区粮食作物平均单产。
(二)加快植保工程建设
在近期国家重大农作物病虫害治理工作中,云南被列为国家重大流行性病害小麦条锈病冬、春、秋季主要菌源治理地,国际性迁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的初始虫源阻击区域,以及外来性有害生物重要阻击地带。按照国家农业部对于植物保护工程二期工程建设要求,建立起省、州、县、乡四级云南省重大植物疫情阻截体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控制体系,以及县以下基层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体系。按照病虫害发生区域性特点,组建植物疫情阻击站、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站、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试验站,实现对危险性重大病虫害的有效阻击、对重大病虫害及时预警和有效防控。
(三)加快农机化工程建设
充分借助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机遇,全力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一是加大成熟的农机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提高机械耕耙作业水平。二是加快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的示范推广,重点突出“种、
第五篇:中小企业发展融资新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小企业也出现了很多发展中的困难,其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被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文章主要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群,共担风险,利益共享,银行发放担保贷款等新的信贷模式及相应的贷款办法,解决长期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担保贷款;信用担保群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共有302万家中小型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国内生产总值的50%、出口总量的60%和税收的43%,正所谓中小型企业已占中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中小企业同时也是我国安置就业的主力军。
一、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国家政策形势
2008年9月后,国际危机的发生、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直接打击了以出口为主外向型的实体经济,出口订单下降,失业增加。同时也打击了与出口企业相关联的上下游中小企业。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但其主要的困难是融资困难,解决好融资这个难题,其他困难大多会迎刃而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着力点。
银行信贷资金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然而,我国各商业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规避风险,防止不良资产的发生,大都采用以抵押品抵押贷款的信贷模式,这几乎成了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最主要贷款模式。信用贷款也主要是针对大中型企业中信用优质的企业放贷,信用贷款的信贷模式地位退为次级模式。这种以抵押信贷为主的信贷模式,虽然在规避信贷风险、保证金融资产安全、防范不良资产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这种信贷模式也限制了信贷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是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相对于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可用于信贷抵押的抵押品要少得多。在以抵押信贷为主的信贷模式下,中小企业获取银行信贷支持,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可能性极小。
银行也是企业,规避风险、保证金融资产安全、提高信贷收益也是企业本性,以抵押信贷模式开展金融服务也无可厚非。另一方,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又特别需要银行信贷的扶持。而恰恰在银行以抵押信贷模式下,中小企业又很难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占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安置就业的主力军的中小企业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域。
为此,果断地提出了支持发展中小企业的重大策略,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9年3月5日在十一届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增加贷款规模”。
2009年,财政拟投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类资金近500亿元资金。这只能起到政策引导作用,对解决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作用不大。中小企业大多为非上市企业,也无法从一级资本市场上融资解决融资困难。解决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必须仍然依靠银行信贷资金这个主渠道。
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新举措
要解决这一矛盾,仅靠一个宏观政策指导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毕竟现在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了。行政办法在不解决双方利益与风险对等的情况下,是很难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才能实现信贷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最终实现提出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内需,增加就业,实现保“八”的经济预期。
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担保群担保,银行提供信用贷款。所谓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担保群,实际上是指中小企业之间相互提供担保。即在某一家商业银行的引导下,以银行为平台,政府有关部门组织那些有发展前景、合乎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没有或少有抵押质押品的中小企业可以在评价其发展前途、风险等级的前提下,以区域为单位或以行业为单位,让中小企业采取自愿原则组成信用担保群,中小企业间相互担保,贷款人对群内其他贷款人负有连带责任。形成A担保B、B担保C、C担保A的连环担保体系,或是A和B共同担保C、A和C共同担保B、B和C共同担保A的共担担保体系。商业银行可以在此信用体系下,发放担保贷款。
各家商业银行应该创新信贷理念,从改进信贷模式入手,积极参与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创新信贷理念,就是要改变以往一味强调规避风险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当然,并非银行信贷就不需要规避风险了,防止风险依然十分重要。我们是要走发展与风险并重、发展优先的指导理念上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积极拓宽中小企业信贷渠道,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信贷之路。也是各商业银行响应提出的拉动内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方面积极举措。
信用担保群的思路是基于保险中的大数定理,又称“大数定律”或“平均法则”。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在随机现象的大量重复中往往出现几乎必然的规律,即大数法则。此法则的意义是:风险单位数量愈多,实际损失的结果会愈接近从无限单位数量得出的预期损失可能的结果。据此,保险人就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危险,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使在保险期限内收取的保险费和损失赔偿及其他费用开支相平衡。大数法则是近代保险业赖以建立的数理基础。保险公司正是利用在个别情形下存在的不确定性将在大数中消失的这种规则性,来分析承保标的发生损失的相对稳定性。
信用贷款在担保群内个体数达到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大数定理作用就会显现,银行的信贷风险可以得到降低,提供连环担保的中小企业的担保风险也会降低,双方的风险都能达到可接受的程度。更主要的是,此举不仅为银行的充裕的资金找到了出路,让银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了就业发展大计。
三、担保群担保贷款的实施
政府和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中承担着重大的职责。一方面要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信用评级,建立责任人负责体系等一系列工作。
建立对纳入信用担保群的中小企业的评价体系。纳入信用担保群的中小企业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政策,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信贷支持下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企业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
坚持有关政府部门组织、引导中小企业配合,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中小企业志愿加入为原则;信用担保群成立后保持群内企业数稳定,期内不得随意退出以求回避风险原则;担保群成立后,新加入成员必须得到原担保群内全体成员同意的情况下加入的原则;群内个别成员的抵押贷款不介入原则,抵押贷款不属于担保群内连环担保范围;群内各成员担保风险一致原则,即成员信用贷款金额相等,期限一致;若采用连环担保方式,担保人与被担保人自愿结对,若采用共担方式,担保人承担风险平均原则,签订合同确定各方权利义务。
商业银行要与时俱进,调查研究,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责任人负责体系。严格管理,提供风险预警,政策咨询服务。全程跟踪,及时发展新情况,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改进服务为主导,以加强银行内部管理为基础,提高效率。
建立监督制度,防止、不作为的现象发生。对不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不能纳入担保群,不能讲人情,破坏原则;不能贷款一发了之。对这一新的信贷模式,要全程服务,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在发展中完善制度。杜绝不作为现象的发生。不作为比更加可怕,不作为是变相的更具破坏力的。为此要建立责任人制度,做到有人管、有人负责,出现问题要有人承担责任。
只要政府,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共同努力,群策群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