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王荣生教授教我观课评课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2:5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何捷王荣生教授教我观课评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何捷王荣生教授教我观课评课》。

第一篇:何捷王荣生教授教我观课评课

何捷王荣生教授教我观课评课

王荣生教授教我观课评课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受徐冬梅女士邀请,到南京参加2017年亲近母语教育论坛。其间,有幸聆听了王荣生教授和徐冬梅女士的互动访谈。王教授谈起了他的观课评课很独到的见解:怎么评价一节课的呢?一般而言,好的课,绝不是什么都教的。好的课,教师会找准一个教学点,把这个点教“透”,在这个点上,让学生学“会”。

访谈结束,我陪着王教授先来到休息室,趁着大家还没到的间隙时间,我向王教授提问:“王老师,您的观课评课简约方法很形象,但我并未领悟透彻,能否和我再说说。”

真的,没想到王教授很细心地给我解答。很庆幸,我遇到的都是这样有修养,有包容心的学者。他说:“小何,你看,无效的课堂有两个特征。第一,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一篇课文能讲的东西特别多,而老师往往从头讲到尾,什么都扯进来讲。遇到一个知识点就讲一个知识点,看上去很用心,实际上零零散散的,教得破碎。这样教,学生是没有真正学到知识的。语文课堂,终归是要教些知识的。第二,课堂看上去很民主,你讲几句,他讲几句,大家讲几句,老师再讲几句。信息在师生间游走,丰富却不深刻。”

两个标准,真的很形象,时下我们看到的课堂,好多都呈现这样的“象”,因为老师的心中没有“数”,执教缺乏的就是“理”。《易经》的三个关键词——“像”“数”“理”,用来衡量课堂,检测教学,真的管用。王老师还举例说,他曾经在课后紧跟着到老师的办公室去问他:刚才那个小朋友说些什么?老师已经不记得了。试想,才刚刚下课,连老师都不记得了,那学生又记得什么呢?

好课,是要找准“教学点”的,是要“宁凿一口井,不挖十条沟”的。

问题来了,如何确证一篇课文的“教学点”呢?文学解读是见仁见智的,有没有一定的标准或者说是方法呢?这个问题,是讲座中大家没有提及,也是解开“观课评课简约方法”的核心。王教授给了我实用的“三维定位”法。一篇课文,总有学生读得懂的地方,也总有学生读不懂,需要教的地方。学生的困难,理论上就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点。教学点,就是教师要通过教学带学生到达的地方。确立教学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是这一文本留给读者的共识。一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哪里需要教?这并不是随随便便,你说了算,他说了算了。其实,是有一种基本的共识——这篇课文值得教的地方。这,应该是大家相对公共的认识。一篇文章的“最要紧处”,是得到最多人关注的地方。其二,要特别注重学情的基础。面对你要执教的学生,学情处于何种水平,理解这篇课文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教师要处于学情的层次和角度去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你才能够将教学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上,发现教学点。第三,应该是一种经验推断。很欣赏老师凭借自己的执教经验,在备课设计时做好推断。

听王教授的讲解,我不由得想到了师父于永正,想到如能将这3点结合起来观照,一节课的教学要点应该明朗了。阅读教学的困惑暂时得到缓解,不过,我还希望询问“作文教学的要点如何确证”。王教授一下子看出我的心思,不等我问,主动告诉我:“小何,我知道你擅长写作教学。其实,写作教学也一样。首先,要想一想‘这篇文章最终写成什么样才好’。教师心里要有一个将要抵达的目标。我相信这个目标应该是一种公共认识,而不是教师的偏激与固执,应是符合大众审美的好文章。然后,再想一想要写作的小孩,面对这样一篇文章,要抵达目标写出来,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小孩的困难,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指教的地方,就是教学要点了。最后,你可以在设计如何顺利突破难点的方法,怎么教,也就很清晰了。”

王教授的指导,听得我心情异常激动。真心感谢王教授用如此质朴的话语,形象的解读,一下子带我来到了豁然开朗的教学胜景。我突然想到这一季我执教的《写喜爱的动物》一案。备课时,我就想:喜爱的动物,应该是和人很亲近的。在人的眼中,应该是像朋友一样的。应该是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而不是一个动物的标本。所以,写出的文章如果好,就要能体现动物的特点,就要凸显动物和人之间的情感。那么,小孩写作的困难在哪呢?就在于“贪多求全”。小孩会想当然地从外形、活动、休息、进食、脾气等方方面面,试图去写周全,写圆满。但写得越多力量越分散,越是一种格式化,标本型的动物样态,一点活力都没有。“喜爱”就是对“某一特点”的喜爱,而不需要爱上全部。“喜爱”就因为“在一起”的亲近,而不是远远观看的疏离„„最后在这节课上,我确立了“把特点凸显出来”“把我写进文中”两个要点,让小孩着力写出动物的一个特点,写出自己和动物交往的故事,以此凸显喜爱之情。果然,孩子们这样写了,笔下的动物特别惹人喜爱,因为情感就粘合在朴素的文字之中。

记得徐冬梅女士访谈王荣生教授时,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老师应该要回归到课堂,要把课堂当成自己的主阵地,应该要把儿童学习语文的主要问题解决在课内。”问题解决在课内,课内得法才能拓展课外,才能在课外广袤的语文学习天地中如鱼得水。而现在,太多老师喜欢无限拓展,把精力散耗在课外的各种活动中。如果我们不教给小孩真正管用的功夫,就把他们放出去自由地摸爬滚打,这实则不是负责任的做法。

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诚恳的实践,在执教之前的精心设计,应成为教师职业成长的最受重视的一环。为了小孩,呼唤一线老师——回归课堂。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越来越喜欢。

第二篇:王荣生评课

王荣生教授评课实录

(背景:2010年11月15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国培计划——2010年中西部骨干教师培训”在上海市闵行四中进行初中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王荣生教授对云南省语文骨干教师丁永平、祁庆红以“同课异构”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学《黠鼠赋》进行了点评。以下内容为本人根据实录整理。)

王荣生教授:……我们邀请项目组长对两堂课进行点评。我提一个导向性意见:一堂课牵涉到教师很多方面,如技术性……今天评课的重点不要放在技术性的问题上,要从教学内容本身、设计本身来讨论。

[项目组长对两堂课进行点评;内容略。]

王老师(该项目组一位组长)的评课非常全面,涉及到了两个问题:

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的问题;

2、第二节课(祁庆红开)用15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是需要的。而浪费主要体现在用15分钟入课……要切割成几步走,让学生每组写一处主要问题,完整的问题要分步……

我们来探讨一下两个主要问题:

1、教学活动中有关字词教学的落实;

2、大的教学活动中坚持要介绍一下课文作者(有无必要)。

昨天备课时我问了一下项目组成员,他们告诉我原来的文言文教学是地毯式平铺,每个字都过一遍;基本上以教师教为主、翻译成白话文……今天这堂课根据学情的估量,把有些词不处理,如有注释的、学生自己能看的。

我们一起来看学生的板书:文本要解决的重难点与板书体现出来的学情是吻合的。“问题”的解决正好落在句子上,如“感受的道理”。

以学生的板书为教学起点,处理时要灵活,不仅解释词语,还要“边解边演”,如“发而视之”。从学生板书我们可以发现:

1、我们原先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情一致;

2、以学生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方式。对问题要做链接,问题的落点在于字词的难点;问题的回答要落到句子、词中去,如“狡猾”落到词句中去。

第一个问题,涉及工具性人文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祁庆红)“顽固地”介绍作者,这涉及到观念问题、选择内容的问题。教师喜欢一些作者,但更要强调学生学习时要组织哪些注释,介绍作者不应在此处介绍。几个环节是割裂开来的,读一遍课文,就要进入文本中去。介绍了作者没有用,没有利用资源。介绍作者要放在后面(理解道理时),教师把道理延伸一下,课程资源、拓展性资源的关键是“为什么要介绍”。要从学生角度、学生需要入手,不能从教师“喜欢”入手。

学生翻译句子、提的问题与我们初衷不同。学生提的问题,有涉及“不能通顺地翻译”的。文言文翻译,单纯翻译不是完全必要,因为很难一一对应。即使翻译了,但不能落到要害处,原文有趣味、神态在,只有把神态、趣味搞出来,后面的“不死而死”、“不啮而啮”才能落实。要“边解边演”,要把神态、趣味露出来。不要以为会翻译了就会懂课文,不要以为不会翻译就不懂课文。

……考试考到的字词落实要放在课外。放在课外延伸,要不断复习。

第三篇:《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这两天在家里花了很长时间阅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我知道这是一本对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极具影响力的专著,因此采用了精读的方式,边读边勾画边思考,收获很大。

书中的评课有一篇是针对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正好自己2011年也在公开课上执教了这篇课文,因此格外感兴趣,想看看王荣生教授是怎样评这节课的。

郑桂华老师的那节课是王荣生教授极为推崇的一节好课。我先是翻看附在后面的课堂实录,录像导入,好像也是平常的,大部分老师都想到了,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个也寻常,接着是让学生找找哪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从这个环节开始,郑桂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的形

式,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的形式能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学生起初感到有难度,可是经过小组合作学习,经过老师的巡视,慢慢有人说出了一些门道,并且后面说得越来越好,用词专业,对句子和词语明显敏感起来,教师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王荣生教授的评课,首先是觉得这节课的整个学生学习状况,就是语文课堂的生态,是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经历,是在其他语文教师的课上很少能看到的景象。我理解,这个意思是说,真正的好的语文课堂生态应该是学生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不懂到后来的懂了,乃至于还要继续学习下去。反观我们的好多公开课,的确不具备这样的课堂生态,比如有的太顺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非常顺利的完成了一节课,没什么难度;比如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倒是想早点结束,感到很累,但教师有感觉,因为自己表演的很精彩,学生是不是真的成

长了并不重要……

接着谈到教学的流程。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的流程,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导向这堂课的终点,表现为课堂的生态,就是学生跟着老师走。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走向是预设的,关节点是精心设计的,但不是僵硬的,它依据地势而流动,依据学情而可变化,因而具有教学现场的适应性,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流程的连贯非常重要,而连贯实际上就是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问题。王教授举了另外一个教学设计的例子,分为五大环节,把朗读、探究、感悟、体验、创造这些东西都囊括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十八般武艺都使尽的教学设计,却被王教授批为胡说八道。因为这些环节是环环不相扣,要么是方法本身错误,要么是浅尝辄止,不顾学情忙着跳至下一个环节等等,简直无法用连贯一词形容啊。

不过,这个教学设计中的朗读的方

法,我以前一直认为很好,认为可以调动学生兴趣,现在才知道其实是为了表演给听课的人看,学生们花心思的是怎样合作表演好,根本不是在追求优美的朗读。

最后,王教授谈到了教学内容的落点,就是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实际所学的东西。比如,郑桂华老师关于词语、句式的教学环节,落点在学生的感觉,并引向感觉的细腻和丰厚,而另一个教学设计则是落在了含糊不清的美点上,而且要求理性的分析,学生只能模仿教师的示范。教学内容相差不大,差别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落点,也就是你选择这个教学内容是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

联系自己的那节课,我的课堂生态如何呢?我的流程连贯吗?我的教学内容落点正确吗?想着想着,不觉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啊。

第四篇: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是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所著,书中全部采用语文课例,分“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主要阐述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力主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并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论证:仅仅从教学方法角度备课上课,而不从教学内容角度备课上课,课堂教学就是无效的。我以为王荣生教授虽然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偏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这种见解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教学。

一、上好一堂课要研究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老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最后怎么教。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内涵,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通病,也是其他许多学科都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很多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认识有偏差。很多教师以为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所以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的探究,一味强调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很少考虑教学内容这一指标。而事实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我们的课程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抛弃研究教学内容的内涵,只注重研究教学方法的改变,因而也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师,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都可以评点得头头是道,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达成课程目标就无从深入探究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知道有的教师就是由于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因而能够多次展示公开课。但事实上他对他所执教的语文课内涵自己都没有把握清楚,因而容易给学生造成语文学习的误区。就像王荣生教授所说:如果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或者只在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那么也是低效的,价值是有限的。从书中所列举的大量案例来看,相当多的教师甚至名师都出现教学内容偏差的现象。

因此,我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程度之后,更关注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有十分的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题。从教学内容评教,也就是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体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关联程度。这一观点和天津教科院王敏勤的观点是一致的。王敏勤教授指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熟悉道路。当客人报出地名后,你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路线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如果你拉着客人绕圈子,多收了人家的租车费,浪费了人家的时间,是要被骂娘的。作为一名教师也是如此,如果由于教师对课标和教材不熟,领着学生绕圈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体,也是要被骂娘的。这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二、上好一堂课要关注学生学习效果 王荣生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还是要求我们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语文课还要上成语文课,不能“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较低标准就是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语文知识是潜移默化形成学生认为素养的重要工具,不能只为考试而讲解,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方向。较高标准是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这个较高标准就提到了目前非常关注的问题,即有效教学的问题。显然有效教学的实现是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也就是说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目的是看两个关联: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一堂好课不一定是场面最热闹的,但一定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能够学有所获的;同样,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一定是最花哨的,但一定是最符合教学内容,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或优质课比赛中,由于我们过分重视方法的“先进”,过多的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评课,造成了教学方法的表演化,过分的重视课堂气氛的活跃,而没有考虑思维是活跃了,但是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也就是学习效果的问题。

总之,王教授评课引人深思,我们的教学改革还是要正本清源啊。

第五篇: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吴瑜敏

最近这几天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读后感觉受益匪浅,发现自己虽然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是很多时候依然像无头的苍蝇一样转来转去,却无法找到教学中的突破口。而读了以后,就感觉豁然开朗,以前很大程度上我们上课都往往归结为教什么,现在转变到学生要学什么。我发前认为好的一堂课只要抓住“启发性、自主性、探究性”就可以了。而王荣生教授却说“我们在提倡互动时,更应强调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让他们吃透,吃好才是学习的关键,一味的放纵并不是最好的手段。”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但现在我们只是想给孩子一个问题放手让他自己从中找到答案,自己寻求解决的手段。每个班级每个孩子的学习是有差异的。殊不知这样有时候也像一个框框把孩子们定死在里头。王荣生教授还说到,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好课,同样可以取得启发学生、陶冶情操、激发兴趣的效果。看到这里我有点模糊了,到底怎样教课才算是一堂好的课?怎样让学生自己创新?自己去领悟这堂课的精髓呢?怎样才能有的放矢既要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作答,又要有自己的见解?这就关系到这堂课究竟在教什么,究竟要教什么?王荣生教授在这里还指出叫我们大家不妨换个思路,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学生的真实感受中,这堂课他们究竟学了什么呢?通常学生谈论就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已。就比如说我们上课的时候会让同学读课题,然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问什么?”很多同学都大胆说出了自己看到这个课题想到的问题,教师接着说“那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就带着这几个问题来学习,然后在学习过程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我一直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我们常规的教学,也是正规的,但是看到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学生只是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惊呆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事实上我样再次犯了这个错误,我在教我想教的,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被要求学的。他提出的我们的学生究竟是在学“教师的语文”还是“教程的语文”令我震撼。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

书中还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一个比喻的修辞,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教,一直到高三还在教,可是,仍然有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很好地掌握这种修辞(暗喻或借喻),这最后只能归结为我们可能一直都没有深入地去教,有的只是数堂课中的三五分钟的引导点拨而已,不然,岂会出现一个简单的比喻要教上十年还有不会的学生呢?故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一篇课文中可教的内容非常多,如果你什么都想去教,到头来,就可能出现是什么都在课堂中出现了,但学生却是什么也没有学到。

我们的很多老师,在上课前总是在认真的备好课,认真的体验、认真在提炼上课所需的问题,但如何去发现不同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他们在上课时不仅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回答问题,还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都要靠老师的一把火,点燃学生激情。

到底怎样的一堂语文课才算一堂好语文课呢?王荣生教授力主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他在书中提出了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具体有3点,(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语文课“好课”的较低标准是“教学内容正确”,具体有两点,(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语文课“好课”的较高标准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具体有两点,(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语文课“好课”的理想标准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有两点,(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面对如此简洁清晰的“好课”标准,每天的忙忙碌碌不是瞎折腾,又是什么?最多,也只能算是作秀。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的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而不是为了观课评教者观摩打分,更不必迎合某些人对“教学艺术”的癖好而追求枝枝节节的精巧、精美。所以王荣生教授以为,“在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精巧和教师风采精美的余威下,怎么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过分。如果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宁可抓取教学内容”、“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也就是在一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及时反思一下:在这堂课前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完成落实了这些目标,可以在课后问一下学生,他在这堂课中是否真的达到了你所预期的目标,是否真的学有所得,教学目标是否真的落到实处了。

书中还建议“语文教师重点关注两个关联:第一,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的关联。第二,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关联”。我想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反思和审议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应该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也应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下载何捷王荣生教授教我观课评课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何捷王荣生教授教我观课评课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5篇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优秀的老师,每一堂课都能成为精彩的一节课。怎样的老师才算是优秀的老师,这是一个问题;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这更......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凤冈一小:孙锡辉 前段时间,课题组的同事们推荐了一本与教学有着直接关系的书——《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在刚听到题目时,还以为此书就是简单的评课议......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1范文

    一路前行,向好课致敬 高一语文 薛静 走上讲台四年,第一年懵懂紧张,先听课后上课,完全模仿其他老师的上课模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讲什么内容,问什么问题,留什么作业。第二年半生不熟......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朱海锦)(推荐阅读)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下课了上课,改了作业又上课,整天忙忙碌碌,一天又一天地重复近乎相同的工作。偶尔来翻翻教学杂志,看看教学实录,反思一下教学的得失,权衡一下教学的有效......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后感

    语文教学的新思考:为什么而教?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后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后,感觉上,我的教学视野开阔了另一个新的空间,一个思索很久,苦恼很久的问题: 教学最终目......

    观课和评课

    观课听课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观课听课评课评语,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更多资讯尽在学校评语......

    观评课

    《去年的树》观课报告《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话,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课文从“鸟儿在枝头歌唱”这一个寻常的画面展开,向我们讲述了......

    观评课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一): 情境交融,活教课文 -----评钱丽英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