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本站推荐]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语文课学不学作用不大。调查表明,这种状况不但存在,而且比较普遍,再这样教下去,语文教学定要走进“死胡同”。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把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一、转变观念,强化改革意识
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制定了教学内容、按照教参和自己的意愿组织教学活动。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学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要注意听讲,认真记下来,考试时再现老师的标准答案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个性的发挥。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而新课标却强调尊重学生个人对学习内容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发挥自己的个性。这一改变,自然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二、是农村初中教育现状的要求
近几年中考,笔者所在县的农村中学语文人均分比县中都要低20几分,简直使人觉得不可思议。从软标准看,农村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差得更远。如学生的写作能力、综合听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远逊于城市学生。再加上时代的发展,通讯的发达,互联网技术给当代学生插上了翅膀。这一变化又导致城乡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拉大。面对农村初中教育现状,面对农村语文教学在“主体”和“主导”两方面的“居低不上”的现实,我们是视而不见呢,还是勇敢地去正视,使之得到真正、彻底的改观?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通过学习,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摈弃传统观念,不要一味地效仿城镇学校的做法,而要走出一条符合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实际及学校校情的道路来。同时我们要经过多种方式的具体培训,使自己增强改革的信心,提高参与改革工作的能力,提高胜任改革工作的能力。
三、要明确要求,优化教学体系
1.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大家没有看到素质教育在南京到处被“追杀”吗?素质教育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是众多专家达成了共识的。有不同意见当然也是正常的。尤其现在,你承认也把不承认也罢,素质教育是要推行到底。
2.优化教法。
教法单一,教学过程不科学。过去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是主从关系,教师为主,学生服从。这种关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做,都要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课堂是统一的集中思维,教师讲,学生听、记,基本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无个性可言,也没什么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是需要学习者反复实践才能养成的,这种实践是一个多层次的渐进的过程。我们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他将受益终生,将学习活动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四、提高认识,理好几种关系
1.师生的情感关系。
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那么,创新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呢?第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我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初中阶段,语文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在语文的记录符号――文字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到了初中,他们已经储备了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巳具备了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理解能力的限制,加之从幼儿到小学语言材料的猛增,使他们还没有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完全合乎规范。无论在理解(听、读)方面,还是在表达(说、写)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正确的东西。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正确、规范,形成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这个时期的语文知识(尤其是汉语知识、听说读写知识)的学习就更为必要,更为适时。在这一年的教改实践中,我们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丝毫没有放松语文知识的教学。因此,学生的基础是牢固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力也是坚实的。
第二篇:农村幼儿教育现状与创新发展
农村幼儿教育现状与创新发展
幼儿时期的教育是个体一生中的初步教育,是培养个体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科学的幼儿教育能够强化幼儿潜意识中的学习思维,优化先天性的学习习惯,新时期幼儿教育具有表面性性,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多,农村幼儿教育的弊端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家庭教育的轻视造成,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许多农村家庭没有重视孩子的幼儿教育。在一个农村孩子的幼儿时期,大多数的学习来源于幼儿学校,一旦学校没有做到科学的教育,那么农村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将会面临巨大的困境。农村幼儿教育重在支援与优化,国家层面的支持能够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而专业的幼儿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农村幼儿教育内部的教学理念。《农村幼儿教育多元供给职能与绩效》从“供给”与“绩效”的角度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建设优化进行了成分的说明,编者逻辑严谨,文章布局有序,从上而下,由国家层面对幼儿教育供给政策开始,结合重庆市农村幼儿教育基本情况与地方性政府的供给支援,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多元供给职能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全书以基本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以重庆市区县幼儿教育为实证进行了实践性的分析,理论与实践兼备,内容与建议并举,该书可为农村幼儿教育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参考价值。笔者认为,在教育水平严重失衡的现代教育中,农村幼儿教育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结构,也没有开展科学的幼儿管理策略,以致于许多农村孩子在幼儿时期没有学习到基本的知识技能,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意识较低,教育内容以基本技能为主,城市地区则会加入文化性的内容,提早开发幼儿的知识系统。幼儿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性,农村幼儿教育应该借鉴城市地区幼儿教育的多元化教学,强化农村幼儿潜意识中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动机。
一、传统幼儿教育浅议
自隋代科举设立开始,魏晋门阀制度便逐渐落寞,贵族统治集团也随之改变,寒门士子通过科举可以实现宏伟壮志,同时,教育也发生了变革,民间性的教育机构向底层人们开放,政府性的教育部门也逐渐容纳寒门子弟。随着这一教育变化,社会教育理念也发生转变,底层家庭开始重视幼儿教育,从四书五经到琴棋书画,从个人基本道德修养到政治阶层的论政,才华成了实现理想的主要推力,教育则成了建功立业的唯一途径。
(一)传统童蒙教育
古人称幼儿教育为童蒙,顾名思义便是儿童阶段的启蒙教育,魏晋以前,童蒙教育偏向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学习,表现为“仁、义、礼、智、信”的个体思想教化,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国家政论思想教育,诚如《孟子》的论政思想和《论语》的仁义教化。自曹操“举贤令”开始,知识教育与政治产生了联系,即便是贵族门阀统治的魏晋,也有许多寒门士子自幼便有童蒙教育,唐宋时期士族门阀统治逐渐落寞,政治门槛的降低促进了教育的开放,加上文学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许多平民阶级开始重视教育,一心想着有朝一日走进仕途建功立业。现代教育深受这种“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很多学校和家庭一味强调勤奋读书实现功利性目标,却忽略了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没有意识到传统幼儿教育中个人理想与国家大业教育的重要性,只偏向于基本的常识学习,并且教育内容过幼儿化,没有进行多元化教育。
(二)人生理想与知识需求的结合教育是个体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途径,现代教育是功利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功利性是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理想性则是个人内心愿望的实现,幼儿时期虽说没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和理想性,但是教育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早的学习能够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很多幼儿沉浸在电子社会的享乐之中,如果学校教育没有重视传统幼儿教育的启蒙思想,那么现代幼儿教育所起到的教化作用仅仅是表面性教化。现代幼儿教育应该重视孩子人生理想与知识需求的结合,农村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农村幼儿教育弊端本身居多,在幼儿生活常识与个人教化意识教育方面更为严重。并且,农村幼儿所接受到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比较落后,如果幼儿学校没有重视其人生理想和知识需求在农村孩子整个人生阶段的重要性,那么农村幼儿往后的教育只会沉陷在机械的学科知识中,并且因为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不高。在一般性的认知中,幼儿阶段的教育没有成人阶段教育复杂,但是却是最重要的,幼儿阶段的教育事关儿童智力、品格、知识、理想等等的初步形成,如果没有考虑综合发展,那么幼儿未来的教育活动会有所缺失。
二、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幼儿是教育个体的萌芽期,这是时期的幼儿具有好奇感,对多许多未知事物充满了很多的乐趣,是进行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从礼义廉耻到文化习俗,都需要融入教学内容中。幼儿时期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并不是由学校所决定的,更多的还有家庭教育的影响。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并且没有很强的教育意识,加上外出打工,许多幼儿没有家庭教育,由此学校教育成了主要的教育场所,但是农村幼儿教育本身也有许多的问题,这是农村幼儿教育水平落后的原因之一。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不止是幼儿教育,在整个青少年教育中,家庭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适当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还能增加孩子的幸福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从教育来看,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内容的辅助和完善,通过家庭教育,幼儿孩子能接受到更为亲切的辅导,对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农村地区许多幼儿家庭教育有明显的缺失,这是由幼儿家长文化水平所决定的,父母的文明举止能够影响幼儿,而父母的文化水平能够决定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农村幼儿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并且由于外出工作的原因,许多农村幼儿并没有接受到实际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教育的落后,使得农村幼儿孩子没有接受到有益的教育,与此同时,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幼儿孩子的学习没有自律性,严重影响了以后的教育水平。
(二)学校教育的落后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因为农村经济产业局限而导致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教育的落后则是因为教育资源的缺少和教学水平的落后。农村教育资源远远比不上城市教育,在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上具有明显的差距,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幼儿教学以实践性活动为主,需要许多的教学设备和工具来完成,农村幼儿教育资金有限,各项设施仪器数量有限,只有基本的图画工具。在教学上,农村幼儿教学没有将知识文化融入到教育内容中,也没有将启蒙观念作为教学内容,主要以基本的实践技能训练为主,而城市地区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知识学习内容,提早将学科性的知识和文化性的知识作为幼儿教育内容。资源与教学是农村幼儿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充足的教育资金和优秀的幼儿教师,农村孩子在幼儿阶段基本上没有学到有益的知识。并且,因为幼儿时期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学习习惯,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开设幼儿学校,在许多农村家庭里,幼儿教育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也没有意识到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学校教育没有起到真正的教化作用。
三、农村幼儿教育的变革
如前文所述,由于地域性经济的偏差,农村幼儿家庭教育很难得到保障,学校教育承担起了主要的教育责任,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关键在于资金投入与幼儿教育人才引进计划,资金的投入需要政府阶层来执行,通过资金的投入,优化农村幼儿学校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的实践性活动内容。在教学上,相关部门应加大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确保专业幼儿教师任教,当然,教育资源的充分不能起到关键性的改革,充足的教学资源有待高效的教学质量来科学对待,这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幼儿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中。
(一)面向全体,有教无类
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是其教育思想的代表观念,儒家在教育方面力求教学的一致性,即教育对象需同步发展,在孔子看来,教育对象没有类别之分,智、愚、富、贫皆可进行教育,“非善、非智”可通过教育手段产生“善、智”的转变,孔子“有教无类”教育观在封建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代教育中也十分重要。在现代经济发展失衡的状况中,城乡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与教学具有明显的落后性,并且存在优差分类教学的现象。幼儿时期是个体成长的空白期,先天性的个性决定了幼儿的独特性,所以在教育中,所有的幼儿并不会产生一致性的教育兴趣,农村许多幼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性格比较顽劣,在学校中表现不佳,甚至会厌学,这种情况之下幼儿教师需具备耐心,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进行教化,不能只关注从众突出的孩子,而放弃对个性孩子的教化。
(二)继承传统,德才兼备
同传统教育相比,现代幼儿教育的教化意义远远比不上传统启蒙教化,封建时代催生了学子精忠报国的个人理想,同时,因为政治阶级对文化与道德的高度重视,文化成了整个教育的中心,并且,在知识与道德之间,道德具有第一重要性意义,传统教育在基本道德修养教育中,融入文化知识,重在培养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在时代发展具有快节奏的今天,幼儿教育呈现单一化,学校教育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偏向于知识与功利,而在个人道德修养教化方面明显缺失,农村地区尤为明显,尽管农村幼儿教育具有落后性,教学质量没有明确的保障,但至少要怀揣“育人之心”,使得农村幼儿具备基本的道德观念。当然,今时不同往日,传统幼儿教育之所以重视文化教育,是因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要求,现代幼儿教育则需要根据个体理想与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培养。但是,从教育本身来说,教育的任务是“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传统经典名著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与道德理论,是现代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读物。即便幼儿不能将此类四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但最起码知道李白、杜甫何许人也,农村幼儿教育真正的局限就在于没有过早教授传统文化知识,认为这些知识是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殊不知许多同龄孩子早已具备吟咏诗词的技能。当然,农村幼儿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教授也并不只是因为时代的竞争,还有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义务,以及每一个农村孩子都应该拥有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三篇:初中语文创新作文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创新作文教学初探》
课题实施方案
单位:河北祁州中学时间:
《初中语文创新作文教学初探》课题实施方案
2007年10月,我们认真总结了以往作文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研究了作文教学改革总的趋势,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现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特制定本课题组研究与实验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研究和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
1、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大方向,切实提高全体同学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
2、努力将“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计划纳入到学校的教改工作计划中,把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3、贯彻执行市教育学会的相关工作要求,完成市教育学会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研究和实验工作的总体目标。
1、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社会为载体的三维式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引导评点,学生关注社会,在师生共同积累、吸收、切磋和扩充的写作训练中努力拓展作文教学的思维空间,尽快形成“大语文”的教学理念,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2、继续组织好中学生作文大奖赛、优秀教研论文评比、优秀教学案例评评比等教育教学活动,并开设写作教学系列讲座,吸引和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同学参与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队伍中来。努力打造出一支基本功扎实,有一定教研教改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热心文学创作,有一定写作基本功的青少年文学才骏。
3、编写有关写作教学的教材教案。
4、切实提高全体同学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使我校的作文教学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5、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到课题申请结题时,每个同志都要有相关的教研教改论文、论著发表或获奖。
三、研究和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1、争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要努力将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计划纳入到学校的教改工作计划中。要指派专人负责,要有明确的分工,要将课题研究的贡献与浮动工资分配、年终考勤考绩相联系。
2、实行子课题研究贡献评分制度。对参与子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的全体同志采取量化评分的动态管理模式,以激励全体同志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做出更大成绩。
3、走出去,请进来,虚心请教,广泛交流。我们将利用一切可能的各种机会,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师生走出校门,加强交流,拓宽视野。
四、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经费来源。
1、我们将采取学校支持一点,自己想办法筹措一点的办法解决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经费问题。我们学校是一所年轻的普通中学,各方面的基本建设开支较大,学校的财力有限。但从学校校长到各职能处室的相关领导都十分重视教研教改工作,愿意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另外,我们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同学也愿意各尽所能,为课题研究工作做一份贡献。
2、努力开源节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我们要充分调动参与课题研究的广大师生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努力不花钱就办事或者少花钱多办事。还要利出版发行校刊校报的机会通过各种渠道筹措一些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经费。
河北祁州中学中学课题组二○○七年十一月二日
第四篇: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论文
初中的语文教学很重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论文一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更加注重于人才是否具有口语交际能力,是否能够将自身所学知识表达出来和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的知识储备较好,学习成绩很高,而在回答问题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这些都是忽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造成的后果。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工作呢?
一、结合教材与生活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专门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首先,教师要激发孩子的说话兴趣,让全体孩子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实现人人想说的课堂局面。例如,教师可以让胆子较大、口语能力较好的孩子进行口语演示,让胆子较小、口语较差的孩子进行评论,这时再对评论孩子展开鼓励和表扬,久而久之,提高口语较差孩子的说话兴趣。其次,教师要模拟口语交际环境,调动孩子的口语交际热情,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孩子的表达欲望,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口语交际练习“与家长对话”内容时,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境,针对家长不让孩子上网这一话题,让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家长,一组扮演孩子,让他们在课前做好准备,通过这样的模拟,孩子不仅能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还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体会父母的心情。
二、结合口语与写作教学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口语交际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的作用,全面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孩子在写作之前讨论写作素材和写法,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针对作文,很多孩子往往感觉找不到可写以及不知道怎么写,这就需要孩子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开展收集素材比赛、好词好句欣赏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等等,还可以让孩子针对同一作文话题,让孩子将自己的想法交流出来,看看自己在立意、布局谋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等等,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参与作文评改、口语作文训练等等,让孩子及时交流,锻炼孩子的思维敏捷性,这对于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文学教育:中,2011(04)。
周建新。五勤:初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才智,2011(08)。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论文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的大部分都是阅读教学,只有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由教师来引导孩子被动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方式效率很低,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一、引导孩子独立感知,突显个性
在阅读课堂上,孩子常常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很难达到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孩子个性化的突显,引导孩子有独立的感知和见解。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孩子独自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批注,对文章中感到有意义的字、词、句子可以进行圈点,并写下自己的见解。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促使孩子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同时,孩子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记,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孩子的思维深度,有利于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圈点批注是一种很好的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方式。
1.培养孩子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
在圈点批注中,孩子要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可以明白圈点的意思。其次,圈点的内容应该是阅读内容的重点、难点,或有疑问的地方。再次,要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进行圈点。
2.批注应该主观思考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孩子在文章旁边进行批注,写下文章层次大意、观点见解和作者思路。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孩子要及时翻查字典,然后做好标记,不要主观猜测。孩子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分析之后再进行批注。在批注时要注意用简洁的文字,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作出评价。对圈点出来的重点,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批注要和圈点相结合,批注内容的位置要和圈点处的位置相对应,一般都写在书页左侧或右侧的空白处,如果批注的内容较长,也可以在书页中加一张批注的纸条。
二、注重孩子体验,引导孩子学会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锻炼孩子在阅读中反思,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字优美、情感饱满的优秀作品,既有民族文化的韵味,又有智慧和哲理的结晶。阅读是孩子认识社会、理解人生、探究哲理的向导。孩子理解文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孩子认真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细细地品味文章中的情感,感受文字的魅力。孩子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会有不同的见解,因人而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文章分析得很明白,要留给孩子足够的分析文章的时间和空间,去理解文章的想法。教师要多多听取孩子的讲解和看法,并且鼓励孩子继续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要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拓展孩子的思维,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互相讨论中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开发孩子的探究性思维,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
三、加强阅读拓展与延伸,结合生活与其他学科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和感觉,还要锻炼孩子的语文迁移能力以及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培养孩子的语文迁移能力是为了拓展和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孩子阅读时带有目的性,要积极地思考文章,然后将自己阅读到的知识联系到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去,并且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加深孩子对社会的了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给孩子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孩子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把学到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起来,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要鼓励孩子写观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想法,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拓展和延伸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孩子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方法,让孩子自己进行创作,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除了在语文本学科延伸和拓展外,也把阅读教学延伸到各门学科和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有很多与语文有关的地方,语文与生活本就紧密相连着,引发孩子的思考,通过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来激发孩子去思考和发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缩短课本与生活的距离,把课文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帮助孩子提高思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引导孩子独自进行阅读,培养孩子的独立感知,突显个性,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孩子体验,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引导孩子进行反思;加强阅读拓展与延伸。让孩子把阅读当做是一种乐趣,快乐地进行阅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见解,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孩子也学到了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描述方式,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龚风迎。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2)。
[2]王国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04)。
第五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袁建东
摘 要:语文教学,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对各科学习的基础性作用也显得必不可少,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实际操作中,有些问题却是广大教师容易忽视或者不愿意花心思去努力做到的,而这些又往往是语文学习所必须的,在此,想同各位教育同仁交流一下一点浅略的看法,望引起注意。
关键词: 经典文学阅读 校园文化体系建构与语文活动常态化以前常听农村语文教师抱怨,学生没有书读。的确,前些年农村中学的图书室条件太差,书没有多少,想开展课外阅读都不可能。这几年国家加大投入,农村中学的图书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那么现在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如何呢?我曾与很多初中学生做过交谈。就拿四大名著的阅读来说,初中毕业生读完四大名著的很少,尽管中考试卷有名著阅读考查(吉林省),语文教师只要到书店买一本四大名著阅读练习题做一做就万事大吉,更有甚者,有语文教师竟然把四大名著的所有人物的按照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印发出来,让学生背诵,这就是学生的名著阅读。四大名著的阅读如此,更遑论其它经典著作了。学生所谓的课外阅读不过是看看娱乐性刊物和武打言情小说,大多如此。即使有学生读了,但也是放羊性的,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
课外阅读重要不重要?许多教师嘴上说重要,实际教学中却从不重视。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关
于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极少有人去研究,去实践。尤其是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尽管语文课标中已经对课外阅读做出了量化规定,但很少有人去认真实行过,教师把精力几乎都集中在教材课文上。还常喊课时不够。“我把教材上的课文都教完了,可学生的成绩还是不如人意,主要是学生基础太差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代表性。还有的说:名著阅读没有用。教师只盯着几篇课文,没有课外阅读,作文没有计划,少写,还不判不改。几年下来,教师自己似乎确凿提高了,说话流畅了,能上几节自己满意的课了,如果再上几节校外公开课(不知练习多少遍的假课),俨然就是名师了,可是,公开课上得漂亮,学生的能力却了了。
语文教师也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溜”。语文教师之所以不去搞课外阅读教学,致使大部分的学校的课外阅读处于失控无序状态,我想原因不外乎是,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教师认识不清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怕搞课外阅读会影响中考高考。二不少教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又不愿读书。有的教师甚至四大名著都没读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指导学生呢?三对课外阅读没有把握,主要是缺方法,不知道如何去搞。
观念与实践:课文仅是一个例子,让学生愉快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才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