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教育论文[精选]
新教育下,科学教学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在新教育实验的推动下,科学教学必须适应新教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需要。现在的科学教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就是“三多三少”:即图片越来越多,文字越来越少;探究性的知识越来越多,标准性的答案越来越少;阅读材料越来越多,讲读内容越来越少了。很显然编排这样的教材,有利于我们打破旧的传统授课习惯,让老师与学生都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缺乏了探究究就可能无法从教材中直接获取知识规律。那么教师应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参入其中呢?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的结合体。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存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很显然新的理念告诉我们,新形式下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部分,教师也必须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进取,并且要适时的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征,它是一门实验科学,但是在学生真正学习科学前,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生活经验或者已经从网络、书刊中了解了一些实例和一些表象的东西,这些认识构成了学生的科学学前概念,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模糊的或者说根本就是错误的,它们必须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得到不断的澄清或纠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强调科学实验,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做法,它可以用事实让学生克服学习前概念中的错误认识,使学生易于接受科学知识。
由于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各种教材的编者,充分考虑到“教学双方”积极性的提高,所以教材中(包括教参)有多处地方不直接给出答案或现成的结论,迫使师生要用最直接的实验加以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师生重视实验操作。但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学校硬件差异、教师水平差异、学生智力水平差异等客观上的原因,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其成效并不理想。在不少新课程研讨课上,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下来,气氛活跃,场面热闹,又是演示实验,又是电子课件;老师设问几十个问题,学生回答异口同声;有时老师抛出几个看似很有探究意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总是所给讨论时间不够,几分钟内就想总结出结论,甚至有的老师还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总结出类似于课本或教参中的结论„„细细回想,这样的课,课堂气氛没的说,但并没有收到实效,私底下与听课的学生交流,发现他们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显然,这是流于形式,只注重外表形似的课程改革是不能算成功的。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尤其是科学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那么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仅仅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的。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课堂教学来?
首先,教师要有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握每堂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学习的若干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述。有个别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一切都是新的,上课要讨论,学生一定要分组实验,班级要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其实这样理解新课程不但片面,而且也有弊端;也有个别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要用新的多媒体手段,课课要有多媒体动画,课课要讲究标新立异,如果真是这样那新课程就变味了,失却了它原有的理念了。所以科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切忌把科学实验都搬到电脑上去做。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授课者把整堂课内容全部制作成课件,包括板书设计,习题设计,以及讨论的问题及答案,实验演示,以至整堂课下来,该师竟没有动到一根粉笔。私底下交流发现,这位老师认为,用多媒体动画显示直观、简洁,操作方便,得到的“实验数据”又“准确”„„如此认识,我不敢恭维。其实,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并非就一无是处,有许多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还是值得保留和发展的。新课程的课堂形式可以多样化,由于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不像教学大纲中的那么“细”,所以教师的灵活度可以更大,教学的花样可以更多。但无论如何,教师在备课时,要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引入中,要结合学生特点适当运用电子课件,要尽可能的符合科学规范;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围绕着课程目标来设计,不要泛泛而谈,要有的放矢,不天马行空。
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用新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小学生,比较容易片面的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听与不听”,也很容易根据教师讲课的“有趣或无趣”来选择自己“听与不听”。如果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努力让学生直接接受认识或意志支配的“有意注意”起到主要作用,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了。这也是很多老师在课堂引入中很注重有趣的实验的原因了。但还有一点,“亲其师,信其道”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与我们“融融相处”,那么课堂教学会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经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同时代了两个平行班,对这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实施两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其中一个班级,运用新教育理念,教学上放得开,课堂上语言较为轻松,有时还幽默他们一把,课后也跟他们多交流、多沟通;而另一个班则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形式,课堂语言追求规范、精简、严谨教学,课后跟学生也大部分仅限于与学习有关的交流。结果发现,前一个班级的同学,有一种上科学课的欲望,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少学生说“喜欢上科学课”,“盼着上科学课”,由于他们班的科学课多数在上午最后一节,或者是下午某一节(通常教师认为不是上课的好时段)。更有位学生就自言自语:“科学老师怎么还不来呀?我只喜欢上科学课”。由于跟这个班级有了较融洽的关系,这个班级的学生比较喜欢“亲近我”,全班整体的学习成绩刚刚开始没看出优势,后来一年中,发现他们的成绩总是稳中有升,最后遥遥领先于其他兄弟班级。比方说这次全镇统考,这个班在全镇又是名列前茅,可以说全班没有一个学生不爱学习科学的。而后一个班级,学生中出现的两极分化就比较严重,优秀生始终不错,但学习薄弱生却一直没有起色,以至于后来,花费了不少精力来给这些学习薄弱生进行补课,让我一度束手无策。
第三,用新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实施。新教育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人人动手操作。这就集中体现了新教育理念中“活动、自主、自由”的主题。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其过程中又应注意什么?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双方,众多的新课程研究者告诉我们,要注重"“双边活动”、“双向交流”等。在课堂教学观摩中,也看到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但很多参与是“无效参与”,也就是上面的一些实例中谈到的,课堂上煞是热闹,但学生就是没真正从课堂中掌握该掌握的知识。上面我也表述了,当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时,往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自然得到提高,所以,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营造良好的科学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该在这几方面多做努力。一是课堂引入,这是决定学生是否用心听你一堂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所以尽可能要引人入胜,可以采用各种有趣的实验,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谜语或者是生活中很鲜活的例子;二是课堂演示实验,这是让学生加深一些自己从书本上无法直接获取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教师实验规范的一个窗口,所以务必在这一环节中,力求可见性高,科学性强,规范性到位;三是问题讨论,这个步骤是消化课本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善于从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科学讨论的价值观,认识“讨论”在学习课程环节中的重要性,不要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四是课堂小结,很多老师忽略这一环节,往往一节课的目标,师生都能通晓,但是最后综合或回顾一下所学的内容,却经常由于时间仓促而被舍弃,长期这样,容易造成“虎头蛇尾”,对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有阻碍。以上四点实施得好了,一堂课的条理性,规范性就可得到充分体现,课堂的氛围就会较好,学习的成效也会提高。
第四,教师要努力用新教育理念汲取知识,不断吸收“百家之长”。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有些教师平时认为,科学教学内容简单,只要稍微准备一下就可以应付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行的,很容易出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而答不上来的尴尬局面。由于学生现在了解认知世界的途径宽了,只要他们可能涉及到的知识都有可能被他们识记下来,教师要不落伍,要走在学生前面,只有不断的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的渊博,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课堂教学中来,并不是仅仅课堂40分钟内的功夫的问题,而是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的分析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最终结果。作为新时期的科学教师应该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运用新教育实验更好的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课堂教学绽放美丽多姿的色彩。
第二篇:新教育论文
论文
论文
浅谈新教育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从预习作业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练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在新教育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措施。关键词:新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新教育实验和教育发展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有效教学成为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认知需要的载体。如何营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成为热点问题。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对新教育的理解和教学经验,谈谈新教育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数学预习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朱永新描述的三重“理想境界”中,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成为新教育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框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课堂的一个工具。”朱永新还认为:这个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不仅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上,不仅仅关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更应从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发展上考虑,使得预习不仅仅为教师的教服务,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那么应如何设计预习作业,怎样的预习作业才是有效的呢?
论文
1、设计的作业要有服务性
预习作业的设计是为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充分考虑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使作业走在课堂教学的前面,能促进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且有了相关的预习作业后,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使作业与教学设计相辅相成,收到实效。
2、设计的作业要有适度性
设计作业首先考虑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和学习水平。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认知方式肯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差异很大,设计作业时一定根据“班情”来设计作业,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且针对班上不同程度的学生也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3、设计的作业要有挑战性
设计的作业难易要适中,找准新旧知识认知的联结点,促进知识的正迁移。设计作业时要增加一定的难度,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即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索,推动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预习作业是在课前完成,这样每位学生都有足够思考的时间,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在课前初步了解新知,从而渐渐提高他在课堂上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从而缩小了与优等生的差距,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而“小 3
论文
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在理想课堂第三重境界中也强调开展人与他者的对话,当然,这里所说的人与他者的对话,严格地说,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
而今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青睐,并有意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小组讨论完全是一种形式。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那么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另外,小组成员要分为三个层次: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如果在学习中有人遇到了困难,可以一对一的进行帮扶。这样优等生帮助中等生,中等生又去帮助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刚开展小组活动时,几个人在一起各做各的,完全没有交流;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当老师叫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一个人来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明确任务,做好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再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论文
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三、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三层六度是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的,在练习度中强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从而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的、有机的将知识融会贯通,在知识的海洋自由畅游。数学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练习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课堂练习的灵活性
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只有把课堂练习的内容安排灵活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设计一些谜语、游戏等活动,让学生进行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是学生会学、学会,真正实践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课堂练习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力求用较少的时间,精练的习题,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总结出: a×(b+c)=a×b+a×c,练习要围绕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来设计。其次,课堂练习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设计 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要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乘法分配律第二课时的练习,可分
论文
解成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让学生依据定律求25×(4+20);第二层次,思考42×98+42×2。第三层次,求42×99+42。这样学生觉得有趣,课堂气氛也活跃。
3、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开放性练习一般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
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这样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的方向寻求最佳解题策略。例如四年级上册中有一题:小张和小明同时从家到学校,小张每分钟行50米,小明每分钟行60米,经过15分钟两人同时到校,小张和小明家相距多少米? 解题时,学生必须探索小张和小明两家与学校的位置关系:
1、两家在学校同侧,且与学校在同一直线上 ▲学校 ●小红家 ■小明家
(60-50)×15=150(米)
2、两家在学校两侧,与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 ●小红家 ▲学校 ■小明家(60+50)×15=1650(米)
3、两家与学校不在同一直线上
▲学校 ●小红家
■小明家
此时,两家之间的距离不能确定,但有一定的范围,小于1650米,大于150米。这样,答案不唯一,学生的思考就是答案,学生们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人文性,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开放性还应体现在练习方式上,动手操作、调查实践、合作交流等的非书面练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三年级教学年月日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2015年的年历、调查本班同学喜好制作统计表等都是非常好的开放性的习题。
结语:
论文
学生学习知识、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应发挥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着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新教育之梦》.朱永新
[2]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当代教育论坛
第三篇:论文新
目 录
1、内容摘要 …………………………………………(2)
2、关 键 词 …………………………………………………………(2)
3、激发读写兴趣,培养读写习惯 ………………………………(2)
4、结合课文,讲童话 ………………………………………(3)
5、走进童话大家,读童话 ………………………………………(3—4)
6、话童心,写童话 ………………………………………(4)
7、指导读写方法,培养读写习惯 ……………(5)
8、读时要多想,多思考 …………………………………(5)
9、读的篇章多,篇数多 …………………………………(5)
10、读时多写,多记 …………………………………(5—6)
11、回归现实生活,培养读写习惯 ……………(6—8)
12、心存真善美,培养读写习惯 ………………(8—9)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论文摘要
阅读是吸收、理解、感悟、体会;写作是运用、表达、思想、智慧;前者是表层的渗透,后者是深层的融合,两者是一对双胞胎,密不可分,有了对外界对事物深层的理解体会,才会有思想智慧的火花出现。阅读就是前提,有了充分的感悟体会和积累,才会有思如泉涌的文章出现。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和写作习惯,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坚持到底,才能养成学生读书和写作的习惯。
关键词:读书 写作习惯 培养
阅读是吸收、理解、感悟、体会;写作是运用、表达、思想、智慧;前者是表层的渗透,后者是深层的融合,两者是一对双胞胎,密不可分,有了对外界对事物深层的理解体会,才会有思想智慧的火花出现。阅读就是前提,有了充分的感悟体会和积累,才会有思如泉涌的文章出现。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说的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养成习惯”也是叶圣陶先生的一贯主张,“反复历练”反复实践是养成习惯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呢?对以上问题我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激发读写兴趣,培养读写习惯。
许多孩子在幼儿园喜欢听故事、看小人书。可是,上学后,却逐渐对读书没多少兴趣。学生的现状呼唤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和能力。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让他们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写作的快乐。在我执教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好奇心、想象力丰富
等特点,因此我先从童话入手,培养他们阅读和写作兴趣。
1、结合课文,讲童话。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字词较少,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十分活泼,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结合课文给学生讲与课文有关的童话故事。如在学完《松鼠和松果》这篇课文后,我给他们讲《一棵松树的种子》,他们听了这篇童话故事,懂得了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学完《美丽的小路》,我给他们讲《一块绿地》、《保护环境》、《彩色的小河》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通过故事中小燕子、小兔子的对话,使他们产生保护环境卫生意识增强。同时开展“看谁的故事讲得好”活动,让孩子们模仿老师的语气讲故事。如学完《要下雨了》,学生讲《海上气象员》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了解到海鸥也能预测天气。学了《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学生讲了《尾巴的作用大》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了解到了各种动物的尾巴的作用。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学生讲了《小蜻蜓和小蜘蛛》、《面包城》,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了勤劳才是最好的。学了《两只小狮子》,学生讲了《蝗虫与蜻蜓》、《小螳螂学艺》、《海鸥姑娘》,学生懂得了要向不同的人请教,本领才会高强。
结合课文,讲故事供大家欣赏,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语言文字美,学生在轻松的时间里讲故事、听故事,对童话故事有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读故事的欲望。
2、走进童话大家,读童话。
引领学生读经典童话。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永不凋谢的花冠,是与少年儿童捉迷藏的小朋友,在世界童话的摇篮里,许多名篇是那么脍炙人口,生动有趣,寓意深长,可谓人人知晓,有口皆碑。安徒生写过许多经典故事,成为全世界家喻户
晓的童话大师,格林兄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们写了许多关于语言学的研究著作。
从孩子们熟悉的故事入手,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白雪公丑小鸭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老师介绍安徒生、格林两位童话大师,从而引导学生读经典的童话。每个星期举办一次《我喜欢的童话》故事会。孩子们通过这项读书活动,读了《人鱼公主》、《三根羽毛》、《金鹅》等许多安徒生、格林童话。也通过这些童话故事教育了孩子,使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奠定他们人生的基础,他们也喜欢上读书了。
引领学生读现代童话。郑渊洁是中国文坛传奇人物。他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罗克、舒克和贝塔,孩子们印象最为深刻。大部分孩子都看过VCD光盘,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针对孩子们这一特点,引导孩子走进郑渊洁童话,就从最酷的男一号“皮皮鲁”入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讲讲皮皮鲁、画画皮皮鲁,皮皮鲁今天怎么了?以皮皮鲁形象为线索,引领学生走进郑渊洁童话。孩子们还读了郑渊洁的《复活的恐龙》、《哭鼻子比赛》、《遥控老师》等。
通过读郑渊洁的童话,孩子们那颗纯真的童心更加澄澈透明了,他们的童年充满梦幻,读童话使他们快乐。
3、话童心,写童话。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充满梦幻的世界。喜欢畅想,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天真活泼,知识不多,但他们的想象发展迅速,想象内容丰富而美妙。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写童话,让他们“胡思乱想”。在他们的想象中,凶恶的老虎、会笑容可掬,天上的云,风中的雨,地上的草,水中的鱼,都是孩子们喜爱的伙伴。孩子们觉得写童话是一种有趣的游戏,这就顺应了孩子们爱想象的天性。
二、指导读写方法,培养读写习惯。
读是感悟之源,写是智慧之泉。而读写方法却是源泉之水,川流不息。读要溶
情溶景溶身去真切体悟,这是侧面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只要掌握读的方法就会有所收获,也能为写打好基础,写的方法和技巧来源于一个人在读的过程中的积累与感悟。
1、读时要多想,多思考。
读一遍文章不要囫囵吞枣,要带着感情,移情于景,深入体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想,要想象画面,把自己当成作者去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遇到重点句子要多思考,多推敲。要在一脉三叹的朗读中深化感情,升华感情。使学生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真正是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和谐共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有了读和悟的交融,学生也就初步掌握了写的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技巧与方法的引导,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的同时,掌握了语言规律和方法,从而学的写作技巧。
2、读的篇章多,篇数多。
通过课内阅读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教给学生怎样给文章布局,怎样修饰,怎样用词炼句,怎样表达主题,怎样抒发感情,怎样流露自己智慧的火花,怎样使文章完美?通过这些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自己读的文章,从而使自己有所收获。
3、读时多写,多记。
每篇文章中都有值得你欣赏的句子,看到这些句子时,你肯定会有所感悟,把这些感悟随时写下来,把这些有名的句子随时记下来,这也是读写习惯养成的方法,通过长期积累,这些东西也可以成为以后人生的财富。
三、回归现实生活,培养读写习惯。
阅读和写作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现实生活却每时每刻都是实战演习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受着各种事物环境的考验,因此读写它来源于现实,也应该在现实中得到升华。有些害怕写作文的学生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所谓观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因此,要做到“事事”留心,“时时”注意。“事事留心皆学问”,一种昆虫,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好样本,只要你平时多留心、多观察。有句话说的好,“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首先必须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妙笔生辉;其次是观察生活,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对生活中周围的点点滴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写作的源泉就会滔滔不绝。不是有这样一首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要汲取生活的源泉。
如《珍珠鸟》这篇文章,为什么作者能将人的性灵赋予无知的小鸟,把珍珠鸟描摹得娇憨可爱呢?正是由于作者细心地观察着小鸟的一举一动,才会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才会用细腻生动、情趣横生的语言勾勒出珍珠鸟的形象,像“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整篇文章都洋溢着爱意的描写,使人读起来兴味益浓。所以真正的作家,大都是热爱世界,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石,一花一木,一鸟一虫,只有爱得深,才会观察地细,进而写出趣味盎然的作品。
除了善于观察以外,还要善于积累生活的点滴。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就
是说,积累在写作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之所以能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就是因为他们材料储备丰富。为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创造多种情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点滴,多作勤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的文章都记录摘录下来,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叶老认为:“厚积言有物”。厚积是指“厚积生活”、“厚积素材”、“厚积词汇”。常言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材料是写作的内容,词汇是写作的基本单位,只有当三者统一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写作的目的。否则,写作中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自觉积累素材是形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先决条件。所以老师要丰富活动,反复活动来培养良好的自我积累素材的习惯。(1)在劳动中积累素材。组成生活的主旋律是劳动,劳动的内容是学生写作的重要题材,如组织学生集体劳动、公益劳动、实践劳动、自我劳动,让学生体验自己的习作过程本身也是劳动,在劳动中找到题材,在劳动中丰富题材,在劳动中自觉积累题材。(2)在队活动中积累素材。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队活动来教育学生,这是丰富学生写作题材的重要途径。诸如:参观、访问、调查、野炊、„„只要让学生抓住某一个片断镜头,便是写作题材,只要加以适当阐发,便是一篇文章。(3)在体育运动中积累素材。运动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好形式。如:游戏、足球、乒乓赛、田径长跑、踢毽子、跳绳等运动,这些项目学生能够参加,有的亲自组织、有的亲自体验、有的亲眼目睹运动的全过程,在运动中丰富了写作题材,在运动中让学生体验题材,在运动中创造题材,在运动中自我积累题材。这些都是我们教师为学生有意设计的题材,帮助他们学会积累素材、拓源寻根。其实,在我们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见题材,每时每刻有写作题材,关键在于教师去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题材、自我撷取题材、自我积累素材,其有效方法是培养成“写日记”、作“笔记”、“做摘记”的好习惯,只有积沙聚塔,题库丰盈,文思才能源源不断,永不干涸。
四、心存真善美,培养读写习惯。
每篇文章都有灵魂的存在,每位作者都在用真善美告诉着人们希望、美好的梦想。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真善美的存在,那么读书味同嚼蜡,写作只是一种宣泄,我们看到的只是黑暗、阴冷、邪恶,那样,一个人的心永远紧闭着,怎么可能有光明。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朝着人类文明,人类希望,未来美好生活发展的,心存真善美,才可能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要坦白,不能隐瞒。但是在学生的作文当中,却很少能这样。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假的,人是假的,事也是假的。相应地,感情自然不会真实。长此下去也便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动人心者,莫于情也”,有些文章内容写得很好,很有文采,但没有真实的感情流露贯穿其中,那是很难吸引读者的。“斯读者能生情,必先作者心有情”这就是说,只要你吐露了真情,文章也便有了真情,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才能使文章产生波澜起伏,读后让人荡气回肠,流连忘返,文章也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的教材《最后一课》,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文章以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心理变化的描写表达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这篇文章能得到喜爱,正是有了对祖国深深眷恋之情,才会产生强烈的保家卫家之心,从而激发内心深处的斗志,将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家园,自己的祖国。所以说贯穿文章的这种情,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过此文的人。再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通过父子情,告诉我们:只有真善美,才会有美的事物,人得心胸才会是纯洁的,那么写出的东西也会使看文章的人心灵纯净,看到美的存在。
读书是自己和作者心灵的深度对话,写作是自我心灵的完善过程,好书、好段落我们要反复读,一篇好的文章,它最后完美的呈现在大家面前也是要经过反复删
改和进一步加工的,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正说明,通过各种修改也是一个人自己内心完善的过成,也是作者追求真善美的一个过程。通过修改,作者不仅完善了自己的思想,还培养出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作者追求真善美过程也是一种培养读与写习惯的过程。
叶老说:“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与指导。”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和写作习惯,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坚持到底,才能养成学生读书和写作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丁有宽著:《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3)田本娜著:《论丁有宽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1996年09期。
(4)刘云生,《滋育心根》,山西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学论》,2006年3月。
(5)周益民,《让书香温暖童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学论》,2005年10 月。
(6)李敏才,《小学吴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78页“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四篇:新论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让阅读之花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泗阳县开发区双语小学语文陈诚
【内容摘要】阅读与积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是否能够正确的阅读与积累,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感悟指导阅读积累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强调“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实质上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积累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积累是积累的主渠道。通过阅读,学生一点一滴地吸纳间接的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并逐步内化为个体的基本素养。那么,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什么呢?又如何进行积累呢?
(一)阅读积累的内容
阅读积累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积累、语言表达形式的积累和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创新精神等人文修养的积累。
1.积累语言材料。丰富的语言材料是构建学生“知识仓库”的必备内容。语言材料包括字、词、句、段落和篇章。因此,在阅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积累语文教材和课外书籍中的妙辞佳句,精美篇章。如教材每单元《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的内容,有成语、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歇后语、绕口令、儿歌、古诗等。另如课本中的美文,朱自清的《匆匆》„„学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脑子里有丰富的知识,说话时才能“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时,才能“文如泉涌,妙笔生花。”
2.积累语感。语感是学习主体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和内化后,对语言文字直接迅速地整体感知和把握。学生只有不断积累语感,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素质。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和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 1
径。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中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的变化,突出几个“真”字,深情地朗读几个语气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这样,学生的语感也就得到了培养。在阅读中,学生只要不断积累语感,不断积淀语感,语文素养也就自然形成。
3.积累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表达形式的感悟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因此,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积累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低年级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重点积累浅显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基本句式。中年级和高年级时注重积累的内容范围更广了。
(1)积累写句子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积累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也可引导学生积累抓住重点词语把句子写准确、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如学习《燕子》一文时,引导学生体会积累作者在描写燕子飞行特点,妙用“唧的一声”、“沾”字把燕子飞行时的轻巧、活泼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写法。
(2)积累写段的方法。如教《海底世界》第三、四自然段、《惊弓之鸟》最后一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第八自然段、《爱迪生》第四自然段、《飞机遇险的时候》第二自然段时,及时引导学生分别理解并积累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概括与具体关系、综合关系等一些构成段落的规律和方法。
(3)积累写篇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体裁积累写篇的方法。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让学生领会课文,从而积累“总—分—总”的写法;学习《灯光》一课时,体会并积累“倒叙法”;学习《一夜的工作》时,体会并积累“对比”的写法;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体会并积累“前后照应”的写法;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积累“描写事物的动态和静态”的写法„„如此通过在阅读中对写法的积累,使学生不断地从作者思路中得到启发,从而积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布局谋篇的方法,便于解决学生习作中“怎么写”的问题。
4.积累人文修养。人文修养是指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价值以及自己所体验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注重人文修养的积累,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如学习毛泽东的诗《长征》、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这些文章,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受毛泽东、周总理这些领袖的内心活动,去感受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学习《向命运挑战》让学生学习霍金挑战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相信学生通过阅读中用心去感受文章和作者所赋予的思想感情的训练,其语文素养一定会得以不断提升。
(二)阅读积累的方法
阅读积累是有意识、自觉的捕捉,没有教师的训练,就没有学生积累习惯的形成,因此,阅读积累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训练学生学会积累。那么究竟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呢?
1.在熟读成诵中积累。熟读背诵是阅读积累一条重要途径。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文质兼美,可让学生把文中精彩段落或篇章背诵下来。如教学《鸟的天堂》时,让学生背诵优美段落“榕树正在茂盛时期„„”;教学《长征》一诗,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另外,可根据学习的内容适当向课外延伸,进行背诵积累。如教学《泊船瓜洲》后,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有关思乡的诗。通过背诵,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2.在理解感悟中积累。理解能够有效地促进积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语句和思想内容,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如学习《桂林山水》第二段,先引导学生理解这段先用对比写法写出漓江水与大海、西湖不同,接着用排比句写了水的静、清、绿;最后描写荡舟漓江的感觉,这样学生很快就背诵下来,同时也积累了这种写作方法。所以,积累是有“得”而积,即有所感悟理解,有所把握内化后,才能达到积累。
3.在搜集摘录中积累。阅读教学中,搜集资料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如教学《向命运挑战》,让学生收集有关霍金的科研成果,生活情况等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深化了教育效果。如教学《匆匆》一文,让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工具收集资料信息,有利于学生进行积累,更快更广地增加知识储量。摘录也是阅读积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把佳词美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或写读书心得,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也为写作积
累了素材。
4.在实践运用中积累。积累是一种内外交互的双向运动,它不能只是机械地吸收,只有不断地把积累的东西应用于实践中,才能使“积累”处于一种激活状态,得到不断的提升并获得勃勃生机。因此,在“为积累而实践”中可以采用:
(1)让课文情境化。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读后复述、读后表演、读后议论、读后写作等形式,把课文化为一种学习语言的动态情境,从而使学生积累语言,掌握语言。
(2)优化校园语文环境。可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积累语言,如手抄报比赛、读书笔记展评活动、辩论会、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小记者兴趣小组,推广普通话活动等等。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也促进了学生的积累。
(三)只有阅读积累才能让文章熠熠生辉
荀子云:“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没有日积月累,就没有学生的语文功底。阅读积累是构建语文之塔的金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注意积累,今日砌上一尺,明日搭上一丈,这样语文之塔就有希望了。正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只有厚积,才能薄言。”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这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应该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坚持不懈地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素养、口头表达能力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因而在每堂课中我都和学生一齐品味文中的好词好句,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使学生牢记脑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累材料。如让学生通过每天读一篇课外书,每天收看适合儿童的电视节目如“大风车”、“动画城”、“电视散文”、“东方时空”。每天利用十五分钟上网收集素材。网络上一床魔毯,为孩子打天开了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孩子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更新的信息。
每天利用中午午读的二十分钟指导学生读各类文学作品和世界名著,让学生边读边把名家的优美语言、经典名句积累在“蜜蜂采蜜本”。每周的星期一全班举行交流品读会,学生们兴趣盎然地交流积累成果。学生的语言积累事半功倍,积累的干劲更大了。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2.《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积累的研究》
3.《人教论坛》
第五篇:新论文
家委会工作总结
一、建立制度、注重沟通学校有着不断完善的家委会制度,根据制度执行召开每学期的家委会会议和各项活动确保家委会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的长效保障。同时,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在原有的电话联系和班主任联系的基础上本学期我校新推出与家长进行网上校讯通的联系方式,这大大增加了沟通的方便性和及时性。
二、参与管理、发挥职能
1、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学校管理
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监督依法办学是确保学校办学公平、公正、公开的重要环节。我校家委会成员发挥自身的不同优势,积极参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教育教学、后勤保障和校园安全的民主决策管理,维护每一位学生及家长的利益,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行使民主管理的职能。
(1)组织实践活动,参与教育管理
在家委会参与教育的管理的过程中,家委会成员通过探索发现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一日活动中能有效的发挥家委会的自身的教育价值,能更好的发挥参与管理的职能。如学生社会亲子实践活动的地点、内容选择由家委会成员共同商议决定。学生看图编故事比赛由家委会成员参与评审等等。
构建了“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的教育模式。通过家庭知识讲座和面询方式,培训家长,使家长形成新型的教育理念,举办家长心理教育讲座,每学期两期,以分析学生心理、家庭教育误区、传播先进的教育方式及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客观、理智认识事物的各种观念、角度和方法,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得家长对科学的、新型的家庭教育观念有了深入认识和理解,对其原有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改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加强了家长对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的了解和理解,详细、具体地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促进亲子沟通及合作,拉近亲子间感情,使家长能够为孩子创设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氛围,最大限度避免代沟。家庭教育讲座受到了家长、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2开展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这是学校开展多元化家庭教育的又一内容。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就是让家长在今天无论上午还是下午随便听课。哪个教师的课也可以听,听课完毕后要填写听课意见表。“开放日”活动起到了四个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每当“开放日”到来之时,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案,都想在家长面前汇报一下自己的教学技艺,提高自己。二是促进了家长教育孩子责任感的不断强化。家长在课堂上看到自己的孩子活泼主动地学习,都非常高兴。三是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开放日”活动振作了孩子们的精神,激起了努力学习的情趣,课堂上,人人积极思考,大胆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四是促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优化。“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从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出现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教育孩子做“三好学生”的可喜局面。
3、通过专题家长会,实现“家校联合” 因为学校把每学期的家长会都纳入了家长学校的范畴,把它看成是家庭教育、家长培训的延续,所以学校近年来的每一次家长会都确立一个主题,或就学生某个阶段或某个共性问题请心理老师做专题报告;或请或优秀家长现身说法,实现了家长和学校的真正联合,也促进了家长与教师的积极沟通。家长会同时将学生学业情况分学科向家长做详细汇报,加强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和有针对地指导。
(2)关注校园安全,参与安全管理
在推进校园安全建设,共建校园安全体系的工作中,我们挖掘家委会的自身优势,让家委会成员有效的参与到学校的安全管理中。通过定期的开展“校园安全巡视”活动,对学校的场地、器械、教玩具以及物品的摆放进行安全检查,巡视时由学校各条线的负责人一起参与,双方共同发现安全隐患,协调解决,保证学校的安全。
构建了“家校多元化联合管理”的管理模式。开展家长参与伙房管理开放日活动。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家长参与伙房管理开放日活动。就是让家长在学校陪孩子共同吃一顿饭,由孩子主动给家长买饭,并主动参与到值班行列。值完班完毕后要填写意见表。开展家长参与学校的图书管理并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活动。
“开放日”活动起到了四个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家长教育孩子责任感的不断强化。家长在餐厅上看到自己的孩子主动地排队买饭,不浪费粮食都非常高兴。二是促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优化。“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从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出现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教育孩子做“三好学生”的可喜局面。
(3)指导卫生保健,参与后勤管理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管理中的每一部分,家委会委员们深知参与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家委会成员们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从食堂的卫生到保育员的规范操作及学生的每日食谱的合理制定他们进行检查、观摩和指导,为确保让每一个学生健康、科学的成长。
2、参与民主决策,行使监督功能
参与式管理是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我们学校家长委员会委员们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特别是参与涉及到学生发展的民主决策管理,维护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家委会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在学校重要活动的实施前,通过家委会会议征询建议,积极地听取和采纳他们合理化的意见,共同商讨外出实践活动;家委会还参与了组织家长开展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测评工作。促进学校工作的民主化、公开、公平和公正化,也对学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监督作用。
三、示范引领、关注效应
作为学校的家委会成员,肩负着为学校所有家长作表率的重任。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