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基本功的修炼》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2:3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基本功的修炼》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基本功的修炼》读后感》。

第一篇:《教师基本功的修炼》读后感

《教师基本功的修炼》读后感

教师要上好课,必先要练好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教学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术,也是教学技能的构成元素和教学风格的载体。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教学基本功的拓展与创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需要教学基本功的累积与修炼。新时期,教师教学基本功修炼需要开辟新途径。

读了《教师基本功的修炼》一书,让我们认识到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能力:

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习力是教师一切能力的前提和根本,是教师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在今天,通过专业学习和相关培训不断丰厚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底蕴、内涵,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自身价值,已经成为教师们的普遍共识。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通过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积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战经验,才能实现教师的真正价值。

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关系,的重要标志。实现这一有效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准备决定了信息技术在课程中应用的程度和效果。当前,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和应用,已经突破了原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简单层次,而发展至向教师课前利用网络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网络集体备课与教研、课中教师促进学生有学以及课后教师利用网络展开教后反思、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等方向靠拢。

三、是课程及其资源的开发、实施能力

新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了课程权力的下放以及教师课程开发权力的解放。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思考怎么教的课堂教学问题,同时需要系统深入思考教什么的课程设计、开发问题。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课程及其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实施技能。这就需要教师跳出以往单纯依靠教参而被动处理教材、实施教学的课程开发的习惯思维,建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正确教材和资源利用意识,做到“跳出教材教教材、用教材”。

四、是课堂的驾驭、调控能力

传统意义上教师课堂的驾驭和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课堂突发教学事件上。然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和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新课程在强调课堂师生民主、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强调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和调控,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发挥教师课堂主导的“导”的作用,又能客观上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如何在充分遵循教师课前精心课堂预设的基础上 又能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自动生成?毫无疑问,这对新时期的现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挑战。

五、是对学生和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的心态、性格、气质等心理品质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否健康、积极,教师能否正确面对来自自身专业发展、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压力,教师能否自觉主动进行心理调适、自我心理解压,对其是否能有好的教学非常重要。只有活泼乐观、永葆前进活力的教师,才能够做到“学而不厌”“锲而不舍”,面对每一个学生做到“诲人不倦”。

巴彦中心校 郭志强

2017.2

《教师基本功的修炼》读后感

巴彦中心校 郭志强

2017.2

第二篇:教师基本功新修炼

《教师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思考题:

前 言

1、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功?

2、为什么要注重教师基本功的积累与修炼?

3、教师强化基本功的途径有哪些?

教学设计基本功

什么是教学设计基本功?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该掌握哪些教学设计基本功?

第一节 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案例分析中小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中的问题。

2、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选择某一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设计其教学目标。

3、如何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优化?

4、设计教学目标应该掌握哪些策略和技巧?

第二节 准确地锁定教学起点

1、什么是教学起点?为什么说准确锁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2、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借鉴哪些策略有效锁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3、你如何理解动态生成的教学起点?教学起点的动态生成性与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所属课程的内容,选取某一节课设计其教学起点,并作出相应的评析。

第三节 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1、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

2、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怎样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3、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从操作程序上讲,应该遵循哪些环节?

第四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

1、如何理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2、为什么说认真钻研、准确理解教科书,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前提和基础?

3、为什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分析、使用教科书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4、在教材资源与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相互补充方面,你有哪些成功的案例或失败的教训,试选一例进行阐述。

第五节 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的价值在于什么?

2、有价值问题的提出必须注意哪些因素?试分析案例中提问的教学价值。

3、有人发明了等你十秒钟的提问小策略,具体内容是: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举手的学生十分踊跃,可当真正提问某一学生时,该生常常结结巴巴不知所云或干脆一语不发。怎样对待这种现象呢?我的策略是:给你十秒钟。

你如何评价这个小策略?

4、教师提问后如何引导,才能发挥提问的最大作用?

第六节 教学过程的预设

1、举例说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怎样预设才能为生成留下空间?

第七节 教学设计的留白

1、语文教学中应留下哪些空白,应怎样留白?

2、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留白的关系?

第二章 教学实施基本功

第一节 教学情境的创设

1、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应用情境创设基本功的? 你还有哪些好的做法?(激疑导趣、以疑引思、以情传情、设置障碍、曲折尝误等)

2、在教学中应用情境创设基本功,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严谨、运用要适度等)

3、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创设基本功还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

第二节 对主导主体关系的理解与处理

1、你是如何理解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理念的?

2、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3、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的?

4、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问题,采用观察研究的方式,观察并分析同伴的一节课。

第三节 民主课堂的营造

1、谈谈营造民主课堂环境的重要性,分析案例中课堂环境民主与否。

2、良好课堂环境的特征有哪些?

3、结合实际,谈谈民主课堂环境营造的有效策略。

4、在精心设计课堂环境方面,你有哪些有益的探索?

第四节 师生间的合作与交往

1、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除听中学、看中学外,还有哪些学生学习的方式?试阐述其中一种学习方式的优势。

3、谈谈你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合作交流的经典案例。

第五节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

1、课堂管理的操作方法有哪些?谈谈应如何提升教学管理技能。

2、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如何做到学生自我约束与外部纪律约束的恰当结合?

3、结合实际,谈谈预防和干预学生问题行为的有效策略。

4、有人主张建立班级管理的ABS系统,ABS是好车中的自动防锁死系统。它可以防止刹车太急而出现险情,一刹一放,保持直线行驶,避免意外。班主任要保持班级工作正常开展,对学生管理就应该做到一收一放,收放自如,既不能把学生锁死,也不能锁死自己。你对这个主张有什么想法?

第六节 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

1、为什么说教学过程其实质是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控制过程?

2、教学中有哪些易于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

3、结合实际,撰写一篇教学中运用信息的反馈与调整的案例。

4、有一条教学活动的反馈及调整策略是采用科学的控制方法,说说你对控制的理解。

第七节 教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1、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分组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谈谈您在创新实验方面有过哪些尝试。

第三章 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

1、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重要一万倍,你对这个说法有哪些思考?

2、在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应注意哪些问题?

3、说说你在阅读(识字写字、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是怎样注重学习方法指导的。

4、学好语文,学生应掌握哪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三章 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

第一节 不做讲师做导师

1、讲师和导师分别比喻怎样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

2、做讲师与做导师有哪些差异?

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师?

4、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想想自己的教育行为哪些符合讲师行为,哪些符合导师行为。

第二节 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

1、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谈谈应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与探究。

2、谈谈如何提高质疑、探究的实效性。

3、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写一则引导学生质疑或探究的教育故事。

第三节 在对话教学中问题的设置

1、你是如何理解对话教学的?

2、对话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哪些因素?

3、举例说明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一个好问题。

4、分析相关案例中对话教学中问题的优劣。

5、对话教学中通过师生协商来设置问题有哪些方法?

第四节 合作学习的指导

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应注意哪些问题?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有人说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可有可无,试分析这句话。

第五节 开放课堂的创设

1、什么是开放课堂?创设开放课堂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2、如何提高教师对开放课堂的引导能力?

3、结合实际,谈谈创设开放课堂的有效策略。

4、举例说明创设开放性课堂时如何把握好放与收的分寸。

第六节 教学内容的建构

1、结合实际,谈谈构建教学内容的有效策略。

2、倡简的其中一项策略是简化教学内容,说说阅读教学如何简化教学内容。

3、举例说明你对模块式设计策略的理解。

4、你同意在教学活动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说法吗?试述理由。

5、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吗?试判断并分析。

第七节 任务驱动学习方式的运用

1、任务驱动学习的基本环节有哪些?设计一个教学片断,试体现任务驱动学习的基本环节。

2、设计合理有效的任务,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3、如何提高任务驱动学习的任务设计能力?

4、结合实际,谈谈提高任务驱动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第八节 随机进入策略的掌控

1.如何理解任务驱动与随机进入的关系?

2.什么是随机进入?教学中随机进入应该注意什么?

3、结合实际,谈谈随机进入的有效策略。

第四章 教学技能基本功

第一节 学科教学语言的运用

1、结合实际谈谈教师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教学语言的运用原则有哪些?举例说明你是怎样运用其中

一、两个原则的。

3、结合日常教学,设计一些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的语言片断。

4、分析案例中教师课堂用语的特点。(参考下列评价内容)

(1)语言流畅、节奏鲜明、语速得宜

(2)吐词清楚、语句通俗、条理清楚

(3)正确使用学科名词术语和表达方法

(4)感情充沛有感染力,有启发性

(5)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4、说说你打算怎样提升教学语言基本功。

第二节 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

1、你在教学实践中,曾采用过哪些导入方式?试举一例详细说明一种导入方法。

2、导入的设计和实施上应把握哪些原则?

3、分析案例中教师课的导入方式及其作用。

4、能根据相关教材设计课的导入。

第三节 板书板画的精雕细刻

1、板书、板画的设计原则有哪些?试运用板书、板画的设计原则评析教学案例中的板书设计。

2、板书只是老师的专利吗?阅读下面案例,写读后感。

小组合作学习后的集体交流时,小组轮流交流自己的观点,然后由其他小组或同学进行评价。但是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往往记不住前面小组的发言,特别是发言小组比较多的时候,自然影响了交流的质量。

我们解决的办法是:

请小组成员将自己的观点直接记录于黑板上,也可以记录到大白纸张贴于教室四周,这样大家可以随时看到各小组的观点,自然也不会存在忘记了。

3、优化板书设计的操作策略有哪些?

第四节 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

1、自主学习与独立学习有什么区别?自主学习有哪些基本特征?

2、举例说明教师应怎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实施有效指导。

3、自主=自流、放开=放任吗?试判断并分析。

第5节 教学突发事件的应对

1、描述并分析一个你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

2、教师应怎样提高自己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

3、在课堂上遇到这些情况时你会怎么做?

A、上课时突然飞进教室一只小鸟。

B、一位女生伏在课桌上哭了。

C、两个男生打了起来。

D、发现某学生写别的学科的作业。

E、正在上微机课时,某生把电源插座碰掉了。

第五节 作业的布置

1、举例说说怎样根据学生需要设计作业。

2、阅读下面的故事,写一篇你自己的类似的故事。

趣味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老师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作业题: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张双龙洞游览示意图,看谁画得精确、形象。这道饶有趣味的作业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虽然示意图画得有很大差别,但是大家都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了预期效果。

3、有时间的话,可以上网或到书店查阅《作业的革命》(刘春生编著)一书。

第六节 作业批改方式的灵活使用

1、反思总结您的作业批改方式,比较其利弊。

2、结合自己的作文批改方式,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性。

3、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业对学习的评价功能,一位老师应用了错题本的小策略,就是让学生把每次的错题收集起来,经常复习。您认为这样做如何?

第七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1、举例说明现代教育技术有哪些功能。

2、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为什么必须坚持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

3、您是怎样在教学中利用校园网的资源的?

4、您是怎样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

第五章 教学评价与教学研究基本功

第一节 教学的即时性评价

1、在教学中,你成功地运用了哪些评价的手段?

2、在教学中运用即时性评价,教师应注意什么?

3、课堂教学中,你怎样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

4、你使用过惩戒的方法吗?说一说你的故事。

第二节 教学的激励性评价

1、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有效地使用激励性评价?

2、激励性评价就是不能批评学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述理由。

3、怎样处理好激励与批评的关系?

第三节 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1、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实施形成性评价时应该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2、什么是安置性评价?什么是表现型评价?

3、在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节 教学的终结性评价

1、谈谈您对终结性评价意义的理解。

2、为什么说命题的质量和改革方向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如何使命题充分发挥正确教学导向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4、在命题创新方面,你有哪些好的做法或建议?

第五节 教学的反思研究

1、为什么提倡教师自我反思?

2、谈谈提高教学反思研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3、什么是教育故事?你撰写过教育故事吗?选一个典型教育故事写下来。

第六节 教学的评课研究

1、把听课评课的称呼改成观课议课,您对这一变化怎样看?

2、怎样提高课堂观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课堂观察研究也有自身的弊端,试谈谈您的看法。

第三篇:教师基本功修炼心得

读《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假期阅读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对自己也是一种自检与鼓舞。只有不断的潜心学习和揣摩,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只有掌握各种教育理论,我们才能做课堂改革的先行者,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书中提到的并被我校广泛使用于日常教学中的媒体教学能使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运用网络资源,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和网络资源,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与网络资源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老师讲授的知识,刚开始会忘记,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也对我们教书颇有意义。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充电;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 1

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教师应该经常从古今中外的教学理论中获取滋养。细读好的教学理论,会受到较好的启发,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本书从各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各种基本功及其应用,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在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教学基本功受到教师的特别的关注。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高度社会化的新阶段,社会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谋生的职业,而是一个具有特殊职业要求的专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已不是职业之间的最大区别,教学基本功才是教师立足于社会舞台之上的“绝活”。

作为教师,不仅要丰富完善自身,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修炼自己。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并讲求创新的当今,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学好教育理论的同时,把所学所感不断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的素质。

第四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读后感

读《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心得体会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

基本功是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呼唤教师的基本功,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教学基本功的拓展和创新。本著作共包括五个方面。

1、教学设计基本功。

2、教学实施基本功。

3、教学策略选择基本功。

4、教学技能基本功。

5、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基本功。通过学习让我准确的把握了基本功的概念的定位,正确的估量了文本教材在教师基本功修炼中所起的作用。

二、关注每个教育点,提升学生的能力。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在学习中是我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通过学习结合实践,对著作中的知识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准确锁定教学起点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步骤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首先对课前预习做了如下研究。上课前组织学生讨论,课前预习什么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帮助,师生共总结出以下几点:

1、课前熟读课文,这是必不可少的。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2、注意文中的多音字。

3、课前预习包括从文中画出生字词,自己在多读几遍。新教材包括会认和会写得字,我们首先要保证学生读音的准确。课文中会认和会写得字都采用了小括号带音节的方法,所以学生在课前把他们画出来多读几遍加深记忆,课后通过书写可达到巩固作用,使字词教学收到实际的效果。

4、关于近义词、反义词的教学。对词语的准确应用,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所以要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它不是一躇而就的。

5、关于词语的理解。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有些词语不能理解,这是就要求学生把他们画下来,采用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把他们在课前消化掉,如还不理解可采用质疑法,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如“寒暄”学生不理解,通过学生的讨论,知道是见了面后,互相说些天气冷暖之类的话。

6、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前学生可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文中画了出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可质疑

7、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理清条理。预习时要求学生首先读课文,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8、预习课后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教材中关于字词句的掌握就很扎实,不是无重点的过去了,有的课堂很花,但不利于学生基础的掌握。

(二)开放课堂的创设

知识内容是科学、严谨的,但学习知识过程应是愉悦、轻松的。在教学活动中,若教师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知识本身变得活泼、亲切、有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更能让学生体验知识之乐。

总之,继续教育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它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师基本功新修炼

《初中历史教师基本功新修炼》作业题

作业一: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与追问具有哪些作用?请反思你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与追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存在哪些问题?

(1)提问的作用。①设疑发问,是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重要途径。恰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保证学习的有效性。②通过课堂中的师生问与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生成新的观点、深刻的认识,是课堂上最闪亮的思想火花。③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④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还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2)追问的作用。①追问可以避免学生仅对问题作“对与错”或“是与否”的表面回答,引导学生反思答案的根据,思维的线路,起到优化学生思维,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提高应答的深度等作用。②追问能拓展学生思路,有序发散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进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创新性。③追问还能够挖掘出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④追问有时会为教师提供学生的某些学习信息,如学生知识的来源,思维的走向和模式等,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问题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为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把课文的内容填塞进学生的大脑中就以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关键是我们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还要有一手高超的技巧,在课本简单的字里行间针对细节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大海中心领神会,如鱼得水。本人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归纳出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蜻蜓点水式地阅读导入框。

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11课“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中,如果按教材的顺序,先让学生读导入框再了解第一部分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一点逻辑内在联系割裂的感觉。我没有请学生先读导入框,而是请大家先阅读全文后再来看导入框,再提问学生们:“你们觉得导入框的内容与课文哪个部分联系更加紧密?”在学生认真理解课文后,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大家一致认为导入框内容叙述的是开封府的商业活动和过元宵节的盛况,与第二部分热闹的瓦子和欢快的节日联系密切,为第二部分主题提供了补充说明材料。从中我们认识到导入框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的导入它有可能还起到补充说明教材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把它安排在讲课过程的恰当环节。

第二利用插图来前后联系课文,让学生形成有凭有据来说明文字材料的思维方式。

历史插图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讲的是过去的事,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再现,教师要使学生有历史的感觉、历史的形象,使“过去”能在学生观念中明显再现,就需要借助历史插图。

在七年级下册第11课“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中有一段叙述家具的变化,可是并没有相应的插图,有没有其它地方的材料来来说明家具的变化呢?我指导学生到本课和前面学过的课文中寻找,在前一页的《宴饮图》和在第4课“科举制的繁荣”中大家看到了《宋代科举考试》图,观察到高脚的桌子。有的学生提出,在高脚家具普及之前是什么样的家具呢?这问题提得非常好,再引导学生去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大变革时代》中的插图:商鞅舌战群儒图,就可以观察到当时的桌子很矮,人们是跪坐在地上。由此可见,运用两个前面学过的课文插图,学生体会到插图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为课文提供形象材料而且还能印证后面的课文,可见课文的插图设计有一箭双雕之妙。

第三,挖掘历史地图中的隐性知识,补充完善正文的内容,向学生全面展示历史。由于篇幅限制,历史教材中的课文是极其简要的,一些知识点没有在课文中提到,而是在地图上出现的。从历史插图中挖掘隐含信息并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在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中有一幅插图是《宋代妇女服饰》请学生观察他们的服饰特点后猜一下她们从事的活动,大家都能想到是熨衣服,我追问那么古代不像现在有电源如何来熨衣呢?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地发言,有的学生已猜到可能是用热的东西比如热水或热的木炭之类。在此基础上补充熨斗的相关资料。当我讲述完后学生骄傲地说:“看来我们中国不但有四大发明还有最早的熨斗也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呢!” 在这节课中还有一幅插图《宋代庖厨》从这幅图中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劳动妇女的衣服样式„„还有一个小女孩抱着个西瓜。”我紧接着又问:“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张骞出使西域后?与丝绸之路有没有关系?”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下自己探索。

第四,从课文的叙述中发现问题,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启迪学生的智慧。同样地,在学习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一课时在元朝的统一标题下面说到“元世祖重视农业:„„为便利南粮北运,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还开通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⑥这里最常见的教法是让学生对照隋朝的大运河图,新运河的路线比较直,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教师往往就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为什么要南粮北运呢?为什么有了运河还要开通海运呢?为什么元朝后来以海运为主呢?一系列针对文字细节的提问让学生不由得停下往下读的脚步,思考起来。当我点到“苏湖熟天下足”很快有学生马上联系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发言说北方农业生产受到战争破坏,农业生产在南方发展大大超过北方,所以南粮北运。我又追问“北方战乱多人口南迁,南方人口多粮食需要量大,为什么还要往北运,不是北方人口少了,粮食也不需要那么多吗?”学生又一次讨论起来,我提醒大家元朝的都城在今天的北京,位处北方,发展后城市人口众多有四五十万,所以南粮北运。再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由于运河有时因天旱河水太浅,给运输造成了困难,为了补其不足,元政府还开创了规模空前的海运。为什么以海运为主,只需提示学生从海与河的运载量相比较以及是否受季节因素影响,学生就心领神会了。

第五,以诗词等文学作品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升华对历史的情感。文学语言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和极富想象的表达形式,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时,一讲到李白,大家就情不自禁地背出了《静夜思》,我马上问:“你们可知这其实不是李白的原文?真正传入日本的原诗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全班学生哗然。我指出这是一位日本东京华裔初中生解开了日中版本不同之谜。原来中国现在通用的《静夜思》是明朝在流传过程中为普及诗词而改写,日本表述的则是李白原文。接着我阐述道:有些东西在中国失掉或者改变,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样,让中国人重新发现自己的古代文化。比如日本还在使用繁体字,车站仍用汉字古意“驿”,中央行政机构仍用“省”,在行文上,仍沿用中国古代的竖排而非横排,并执拗地追求最具原生态的原文原作,《静夜思》既是明证。唐朝许多古籍、诗书传入日本,保存至今,原始地保存了中国古人的文化趣味。日本一直学习古代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孩子先学中国史,后学世界史。考大学必考《中庸》、《论语》、唐诗,警察考试题甚至包括秦始皇和董仲舒,没有人不知道孔子、李白、杜甫、白居易。”讲到这我话锋一转,“那么我们作为唐朝帝国的后代子孙,有什么理由拒绝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呢?”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带领学生穿行在历史时空中,要把握时机,用设疑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我们的学生在对问题思索中体味到追求学问的快乐,在活跃的气氛中培养了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而要拨动课堂教学的教师只有不断地扩大自己知识面,广泛吸收其他教学资源,才能如武林高手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质疑时就提问,引导学生寻求一个个问题的答案,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作业二: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哪些有效的体态语?请反思你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好的体态语,还存在哪些问题? 体态语及其作用

体态语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衣着打扮、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和感情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就是指教师讲授时的姿态,包括教师的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手势、外表修饰等因素(教学中的体态语)。总之,教态是师生之间表情达意和交流思想 信息的重要手段,通常称为“无声语言”或“体态语言”。它是有声语言的有效补充。

在教学中有以下作用:教育作用---身教重于言教 ; 激励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

启发作用---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强化作用---增大了接收的信息量。另外,我认为还有以下作用:

一、起到传情达意与向导作用。

在将课时,教师环视全体学生,随讲解内容变化眼神,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眼神变化中受到熏陶和启发,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不存在“被遗忘的角落”或“冷弱的人”。另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用目光注视某些学生,如:对做小动作的学生投以严肃的目光注视塔、制止他;对回答问题胆怯的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期待塔、鼓励他。教师也应观察学生眼睛,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二、沟通交流的作用。

表情是心灵的屏幕,教师的喜、怒、哀、乐也总是集中在面部表情。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语义中是常规性的,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是基本要求,它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和协和轻松的学习氛围。另一种是变化的面部表情,包括面部肌肉、眉唇等的变化,其中微笑是面部表情的基本形式。师生间真诚、善意的笑脸,有助于双方心灵的沟通,达到交际的目的。

三、增强口头语言的力度和组织管理

手是会说话的工具,也可以说是人的第二个脸。手势表达的含义相当丰富,恰当使用能传递心声,披露感情,增强口头语言的力度和组织管理;又具有形象、鲜明、醒目和动作大的特点,并适当体现个性特点。教学中,教师身体的姿势状态也是向学生表达信息的一种方式。上课伊始教师稳健的步伐,挺拔的身姿给学生以激越之感,齐到先声夺人的功效,有意变换姿势或位置给学生示意或启发,而有的教师或不停地在讲台上踱来踱去,或夸张地前仰后合,或用教鞭落晃摇,动作过频,令人眼花缭乱,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反感,适得其反,影响传递信息。

作业三: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PT课件有哪些作用?你准备如何提升PPT课件制作与使用的基本功?

PPT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

PPT作为通俗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软件,有自己的特点,明确把握其课件特性,将有助于开发者合理的使用创作工具,取长避短。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PPT辅助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归纳,笔者认为PPT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了较为鲜明的特点:

1.在教学形式上,效力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呈现效率上,适宜集体教学而不太适宜个别化学习。

2.在内容选择上,适宜事实、概念、原理等原理型、陈述性内容而不太适宜动作技能、问题解决型等情境型内容。

3.在课堂组织上,一般用于课堂辅助呈现知识,在开发时要详细分析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学生活动,注重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组织、引导和控制作用,协调好课件与其他教学因素之间的关系。

4.在时间流程上,要合理安排学生交流反馈的时间,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引导权,以实现学生注意力的适时流转,合理分配注意力。

5.在知识呈现上,对知识的基础概念、重点与难点有所侧重,以小步调来保证大多数同学能顺畅地进行学习,保持知识的高度结构化和紧密联系。

上面的一些概括只是对PPT制作和使用过程的一些总体把握,事实上,将PPT运用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媒体技术作用于课堂教学系统的过程,而技术运用的过程实则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把握不准则会适得其反,如表1所示。

表1 PPT作用于课堂的正反面

正面

反面

信息量大,能够节省大量书写时间 教师上课时与学生交流少 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内容呈现时间短 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授课时效 教学信息量大,讲课节奏快 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兴趣 设计不规范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理解 内容设置不合理,造成知识结构不清晰

因此,在把握PPT制作上的特点的同时,在将PPT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课件运用的目的,功能特点和作用时机进行把握。如在数理化学科中,PPT课件一般起到的是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启发想象力,在英语和语文等学科中,运用PPT课件一般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历史、地理类学科中,PPT课件一般是为了增加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当然,由于PPT以大屏幕方式的呈现,因此它在加深印象,促进记忆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根据加涅等人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有关学者提出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应该与外部相应的学习周期的几个阶段保持一致,即对于PPT课件来说,学习进程与PPT课件的呈现内容的关系也应当是相一致的,如表2所示。这实际上表明的就是一种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进度,PPT课件的作用方式与时机问题。因此,只有教学人员真正掌握了学生认知心理方面的特点,才能真正将课件设计同学生认知习惯结合起来,才能将课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PPT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丰富的课堂教学艺术。

表2学习进程与PPT课件呈现内容的关系 学习进程的不同阶段 PPT课件呈现的内容 警觉 问题、题目等导入性内容 期望 本次学习目标

提取信息到短时记忆 回顾已有相关知识及新知识提纲 选择感觉信息 有效的媒体信息 语义编码 拓展、解释性信息

激发的反应 可以诱发期望行为的媒体情境 强化 回顾本次内容核心概念 形成概念 知识评价、考查与迁移

三、提高PPT辅助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

1.设计合理的PPT是基础

利用PPT来辅助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节省老师的板书时间,目的是为了突破“黑板加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同时,它在教学内容的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教学相比,电子板书的教学内容也不能仅仅是按教会学生读懂一本教科书来选定,而必须按照科学性、思想性和创新性并举的原则来选定;通过对选定的内容进行分类,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进行有效地组合,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课件的制作思路、方法、技巧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让课件紧扣着教学,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教学意图或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恰当的PPT辅助课堂教学设计是关键

如上所述,PPT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通过普通的备课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流程,自从将PPT作用于教学过程中后,教师除了要合理设计PPT演示文稿,熟悉、琢磨讲授内容外,还必须依据一定的现代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整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并在课堂中实践。因此,PPT课件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这种多媒体技术是否被合理地安插在了教学过程中,这其中的各种教学策略无一不是教学设计的结果。

3.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保证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比较强调预设性,即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方案有条不紊的开展教学,但事实上,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往往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而将PPT作用于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PPT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媒体,应合理地利用其动态性、交互性、多媒性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惟有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在相互的交流、碰撞甚至是争辩中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真实的、充满灵性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PPT的这种优势,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一个安全、开放的心理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优化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投入PPT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4.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是方向

以PPT为代表的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是多层面的,既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课堂驾驭等基本素质,也包括综合运用教学媒体、整合教学资源等教学技术,还包括围绕教学内容所进行的生动多彩的师生双边互动,等等。同时这一过程又应该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位老师对教学和所教学的内容都会有着自己的理解,演绎的方式也不一样,PPT教学就是建立在执教者自身对教学的理解、对演示型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调控、对经验的调用等基础之上的。因此,PPT辅助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展现教育思想、呈现教学思路、展示教学个性和形成教学风格的炫丽舞台。

作业四:你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作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的?

1.有利于媒体教材质量的提高

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学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后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致力于严格的教学设计。”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但运用这门艺术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很难传授。教学系统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将教学活动的设想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用可以复制的技术作为教学的手段。只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一般教师都能实际操作。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源远流长。为了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的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教学的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广大教师批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这固然同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有关,而更多的原因是由于忽视应用研究,致使在实践上无法操作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被人称之为“桥梁学科”的教学设计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作用。教学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个别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便于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科学,注意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4.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提出的一套确定、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性质的问题情境中,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例如,在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分析这个设计环节中,要求设计者将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单元教学目标和更具体的使能目标,建立一个教学目标群,然后根据每一个具体目标拟定策略。这与现代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的思路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学习、运用,可以培养有关人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典设计与教学实践

“身边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有目的的观察世界,用一双眼睛去思考,就会发现周围的事物呈现出多种的意义。设计同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设计的源头就是对人和环境的观察。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经典设计更是深深的扎根于生活。

经典设计的案例在设计教学中具有极好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有很好的启迪作用。但是,教学中我发现现人教版初中美术课本中的部分范例缺乏时代感。如第八册第三单元“让我们生活更美好”中的工业产品设计之图5--书页式电话机,虽然设计师的构思和想象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但是它不具备“经典性”。这款设计虽采用了了书页开合的形式,但这种形式和内容结合较为肤浅,给人一种过了时的感觉,且缺乏美感,在生产流程设计上也是存在缺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摒弃了这个的设计范例,重新选择了一些经典性极强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这个设计从形式上看,收纳起来形似一个鼠标,小巧玲珑惹人喜爱。教学中,我先展示收纳的样子,让同学大胆地猜,学生猜什么的都有,但没人猜到它的实际功用。这样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而当打开之后,学生看到它是一个雅致精美、结构合理,轻便,小巧,便于携带,同时又利于大批量的生产的衣架。它色彩的设计丰富,放在居室又是一件可爱的装饰品,很容易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这款衣架打开后它的使用功能在学生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它带给学生很多启发,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认为,设计教学就是要达到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把握住时代感,从而在生活中去创新、去创造。

又如北京申奥标志,学生很熟悉,但是认识不深。教学中我与学生多角度地剖析它的形式和内涵,使学生很快由衷地认同它的经典性和时代感。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这个标志表现了奥运会的世界性、民族性、运动性和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并将他们自然和谐地融合到了一起。一个标志能同时体现这么多概念,包含这么多的信息,并能非常和谐地组合起来,颇为难能可贵。学生认识到标志虽小,却内涵丰富,要设计好很不容易。而一件完美的设计作品,由于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并且有强烈的美感和丰富的内涵,它就是经典的,永远不会过时的。教师与学生平时也要注意收集、积累,通过教学互动把更多、更好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设计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设计教学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与时俱进,有所拓展与创新,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有思想,有差异、有个性的。我们的设计教学传授的不仅是设计的常识,而且还要有创新理念。当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以后从事设计行业的可能性很小,但设计教学传授的不仅是知识,且是生活的设计(即大设计),学生们所获得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理念,这些都将在经典的设计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得以实现。经典设计的意义还在于它充分展示了设计者的人文及生活理想。我们所希望培养的学生也应是会联想,懂生活,有情趣的一代新人。

作业五: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有哪些意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而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是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个学生如果“想”问,说明这个学生很有主见,如果“敢”问,说明他的思维非常活跃,而学生“会”问,证明他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者,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当把主动权适时、适地地交出去。1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提问题

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我们要针对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从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发地想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看似平常又充满矛盾的情境,此时,教师应能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2

创建和谐氛围,让学生“敢”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题是因为没有把老师和同学当作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一个班级中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基础差,胆子小,所以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以充分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多说一些“你行的”“你会的”。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需要先充分肯定学生敢提出的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适时的转变自己的角色,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对合作者的关系,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3

提供机会,使学生“会”提问题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要会回答,更重要的是会提问。

3.1

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教师要围住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问。通过讨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3.2

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教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够提出许许多多数学问题。

3.3

数学需要活动。所以,在完成操作活动后,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作业六:请你自己记录一节指导学生预习与超前学习的实例,并说明指导预习与超前学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2008年,沈阳市)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清朝

B.夏朝

C.唐朝

D.商朝

2.(2005年,庐州市)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

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3.(2008年,汕头市)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

【自我测评】

4.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

5.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A.商汤伐夏

B.盘庚迁都

C.牧野之战

D.武王伐纣

6.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A.黄帝

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7.“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A.盘庚迁都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实行分封制

D.国人暴动

8.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A.商汤

B.周武王

C.周文王

D.商纣

9.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夏桀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之哉?日亡吾亦亡矣。” 材料二

商纣说:“呜呼,我生有命有天!”

请回答:

(1)夏桀将自己的统治比喻为像太阳一样长久,商纣说他会有上天的保佑,没有人能能推翻他们的统治。他们的话对吗?假如不对,请你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2)夏桀、商纣最后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

(3)请你谈一谈两则材料蕴含的深刻道理。

10.阅读下列有关分封制的史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摘自《孟子•告子》

请依据史料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内容 分封对象

主要封国

诸侯义务

【思维拓展】

你知道多少有关上古史的传说呢?为什么这些传说都富有神话色彩?传说与历史有什么关系?我们如何利用传说来学习历史?

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种种认识,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到课题研究中去实践与探索。

(一)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二)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调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

(三)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上一节专门的预习指导课和制定预习提纲,引导学生根据学生提纲进行预习,掌握预习方法再过渡到让学生自己独立预习,总结预习方法等。

(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一开始只要做了,我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再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或把学生的作品贴在展示栏和具有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和持续物质奖励手段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兴趣。

作业七:你认为应该如何有效地发挥作业批改的功效,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请列举你在批改作业时的三种较好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突出的特点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是作业的“全批全改”使学生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根本无暇顾及对错,很少主动去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可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做得很不错,但一考试成绩却不很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为了交上作业,只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大多数教师批改作业通常用“√”、“×”、“?”等简单符号,学生由这些符号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综上所述,作业的“全批全改”教师很辛苦,不但束缚了教改的手脚,还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甚至影响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批改学生作业呢?

一、当堂批改

(一)教师当堂巡回批改

一般来说,教师批改作业大都是在课后进行的,由于每个教师同时教授几个班级,而这几个班级相同课时的作业也是相同的,所以课后批改具有很大随意性,不利于及时发现不同班级各自不同的共性问题,延伸了错误的强化过程甚至直接影响错误的纠正,因此教师当堂巡回批改显得异常重要。在学生课堂作业期间,教师巡视了解作业大体情况,做游动式无规律批改,对一些进行顺利没有错误的题目作肯定批改;对一些只有书写粗心和格式错误的题目作指导性批改,而留下存在知识性错误和思路错误的题目不作批改,提醒启发学生立即订正,并让学生做上记号,以便在复习时引起重视,课后再作较小量的集中批改。这种批改形式不仅可以减轻课后批改的负担,及时了解学生作业的真实情况,而且较高的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作业的信心,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二)教师重点当面批改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基本素质和智力水平的差异,因此无论在数学学习还是在作业过程中,都会有学生存在障碍。对待作业错误率较高的学生,采用当面批改方式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状况极为熟悉,对每次教授的内容心中有底,对学困生可能出现的作业问题作预见性准备。教师当面批改作业可以在课内课外同时进行,课内进行是帮助学困生及时解决问题,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课外进行则是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补差。为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提倡教师定时到班里面批,也可以以个人、团体形式面批,只是注意的范围要相对集中。教师一边批改一边讲解、纠错,使学困生明确知道错在何处、错误原因及正确解法,并要注意发现学困生的思维火花和作业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当堂互相批改

课堂作业后,学生通常处于一种等待评判的被动状态,不利于对作业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巩固,而学生当堂互批则可使全体学生都介入到作业批改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对作业批改的热情和关注。通过互批,学生既可了解自己作业中的问题,又能从其他同学的作业中学习到新颖的思路和方法,锻炼提高其改错和辨析能力。教师可把答案公布在黑板上,让同桌或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批改学习小组,交换作业互相批改。批改可在学生随时切磋研究中进行,提倡集体讨论,通过小声交谈、询问、征求意见等提高批改质量。批改完后,由作业者去审查,提出异议再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群体效应,使信息多方位流动,有助于达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奋发努力的目的。二、评语指导

(一)指导方法,强化动机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计算、观察、分析的错误时,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性指导,评语是批阅作业的一种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解题思路。特别是在解应用题及利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时候,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不明确而产生的错误。这时,老师在边上写上那么几个字,如“先找准数量关系式”“采用逆推方法试试看”“第二步该干什么”“你的简便法的依据是什么呢?”等评语,实际是向学生提出思考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改正、找错,看看解题思路和 表达方式是否清晰简捷,具有独创性。从而真正明白掌握该类型的题目。因为一次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如果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的评价,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看解题思路和 表达方式是否清晰简捷,具有独创性。此时,老师的几句话,就有“四两拔千斤”的功效。

(二)激发兴趣,鼓励上进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通过激励,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表现在学习上就有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激励。它给我们这样的启发: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尽可能使用鼓励性手段,肯定为主,否定为辅。对于学生作业中非同一般的新颖解法无论是否完全正确,教师首先都要热情鼓励这些可贵火花,其次才是评价。恰当的评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颇有创见,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就可批上:“解法非常好,有创造性!”等激动人心的批语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经常得到鼓励性评语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上显示出明显的进步。

(三)严格要求,养成习惯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仅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使学生很快的加以改正。例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结果正确,但格式正确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简便方法!”等。

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细心一些,准行!”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总之,评语本身要简洁、明了、自然、亲切,实事求是、充满希望,富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一题多改

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一题多改,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评价。为了增强实效,教师还可以在前一次批改时,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眉批。

在大班额背景下,教师做到有效地批改学生数学作业。不仅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且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许多新颖的解题方法就是在协作讨论中形成的。教师也可以从机械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的低效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学生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来。不抛弃传统教育思想的先进部分,努力吸取其它的先进教育思想为我所用,应该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作业八:你认为命题创新应该“新”在哪里,教师应该如何加强命题创新基本功的训练?

“创新”是一份试卷的灵魂和价值所在。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要求考试命题必须与时俱进,命题的创新成为教学第一线广大师生的迫切需求,也是考试命题者本身的追求。但“创新”不等于偏、难、怪。如果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一味追求偏、难、怪,很容易导致考试命题本身的失误,造成对学生的误导。

以下以2007届省质检文科综合试卷命题为例,结合笔者多年来高三历史教学及命题实践经验,谈谈对历史考试命题创新与失误的认识。

一、命题主题的创新要反映现实社会价值理念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主题定位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当今社会价值。在2007届省质检文科综合试卷命题中,我们对第37题主题的定位,首先以新课程“文明史”的思想为导向,确定“人类历史是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碰撞和交融的历史”这一命题方向。在这一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主题的立意:⑴“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一主题在前面的高考已经有体现。⑵“中华文明的突出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这一主题平时又是经常考到,缺乏新意。⑶“中外文明在碰撞与交融中相互促进”,这一主题符合时代要求,创意较新,能考查学生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能力,但主题范围较大。由于命题篇幅及分值的限制,我们最终决定缩小主题,确定“中华文明在不断吸收外来文明成果中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特点”这一主题,正好体现了新课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的理念,也切合当今时代发展趋势。

二、命题结构的创新要体现学科能力的目标层次要求

在命题层次上,一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古及今,由中到外;二是在能力要求上由低到高,尽量涉及多方面能力考查。在2007届省质检文综第37题的层次设计上,我们经过以下反复比较和修改: 第一小题:原来设计 “白马寺”“云冈石窟”“敦煌壁画”三幅插图。要求学生概括中华文明受哪种外来文化影响(佛教);再举出相关的三个时期,主动接受这一文化的事例(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取经;南北朝,法显到印度学习佛教;唐朝,玄奘或义净到印度学习佛教);最后分析这种文化能够被中国人所接受的原因(佛教教义的麻醉性;统治者利用佛教让人民忍受压迫,劳苦大众寻找精神寄托等)。这样设计,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信息能力较弱,多数是回归课本知识,总体要求偏低。经过反复调整,最终确定:“透过“白马寺”“云冈石窟”“胡旋舞”三幅插图,得出历史信息”:主要考查学生直接从材料提取表层信息能力(在建筑、雕塑、乐舞、宗教等方面吸收外来文明),同时考查学生理解、推理和概括深层信息能力(中华文明具有兼容性)。这样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安排相对较全面。第二小题:原来设计“甘薯和玉米”“泰西水法”“坤舆万国全图”三幅插图,但整个大题图片已经过多,且只要文字就能提供信息,图片可有可无,所以决定删去图片,仅提供一段简短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概括这些事物传入中国后产生的主要影响(提高粮食产量,养活更多人口,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给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开阔国人的眼界等)。这一小题以联系所学知识为主,回归考查运用课本知识解答相关的历史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

第三小题:提供的材料为康有为、孙中山、李大钊三人的言论,要求指出材料的三种基本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西方文明的突出特点(学习政治制度为主;各先进阶级开展不同探索;从学资产阶级民主到走社会主义等)。这一小题第一步考查对材料高度概括能力,即从材料抽象为概念;第二步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特点,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体现能力水平考查层次的提升。

第四小题:最初仅以教材中的“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两幅插图为材料,但觉得信息量方面还要更广,要更能体现新时代的特征,因此,增加了一些新的“外来语、网络语言”作为材料,使材料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在设问上,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方面出现哪些新变化(政府主动对外全面开放;学习先进经营管理技术;融入全球化潮流;外来文明深入民众社会生活各领域;进入信息时代,中外文明距离拉近,融合加快)。这一小题把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与概括历史特点相结合,增强了能力考查综合性。

第五小题: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中华文明在不断吸收外来文明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特点)。这一小题作为整个主题的总结,把知识与能力的考查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结合,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的理念。此外,在命题中,还必须尽可能体现学科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如省质检21题:假如以“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取得战争胜利”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史实中不适宜作为论据的是(D)A.中日甲午战争 B.日德兰海战 C.太平洋战争 D.朝鲜战争。第23题:上网搜索古代中非交往史实,键入的有效“关键词”是(D)①《史记》 ②甘英 ③杜环 ④郑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这两题结合当前历史课改“历史小论文”、“研究性学习”的新学习方式,突出新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三、命题创新应避免的一些主观失误

命题要创新,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一般地说,设题难度越高,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盲目追求题目的“奇、偏、难、怪”,往往会“走火入魔”,制造出一些“垃圾”、“病毒”题目。因此,对创新题一定要反复验证,论从史出,不能“闭门造车”主观臆断。当前命题创新大致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命题材料的创新,要注意其有用性

无论是综合题还是选择题,很多采用图片、图表、文字材料等。但新材料的运用也存在片面追求形式的趋向。如一些题目,图片、图表、材料只作为“摆设”,题目并没要求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有的文字材料已经提供足够的信息,为“美观”起见,又外加的图片等,图片对解答问题并没有实际作用。因此,在设计材料型的题目时,要特别注意一个原则即:“材料的作用是提取信息”,对不能提供有效信息的图片材料,最好不要滥用。

在2006泉州市质检中,我们设计了一些带图片材料的选择题:例一:图片“十八集团军(国华民国三十佩用)”,佩用这一标识的军队可能是:A.林彪指挥的参加平型关战役的军队 B.李宗仁指挥的参加台儿庄战役的军队 C.张自忠指挥的参加枣宜会战的军队 D.抗日根据地参加反“扫荡”的军队。解答题目必须从图片提取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是1941年八路军佩用的,因此只能选D。例二:图片“联合国总部大厦”,以下有关联合国的叙述正确的是„„。题目中的图片明显是多余的“装饰品”,在题目审核中,我们就将图片去掉。

2.命题对知识的要求不要随意“超标”

知识是无限的,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却有一定目标范围,具体体现为教材、课标或考纲要求。不少老师教过好几种版本的教材,只凭经验命题,而不认真研读当前使用的教材、课标和考纲,造成命题对知识的要求随意“超标”,让学生不知所云,这类题目也就成“垃圾题”,这一现象在当前许多“辅导材料”、“习题精编”及一些地方的“高考模拟试卷”中为数不少,这里就不再举例。有些“垃圾题”被不断的“复制,”让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要浪费许多精力来为学生清理“垃圾”。作为命题老师,应增强责任意识,不要随意制造“垃圾题”。

3.命题对教材的理解不要“生搬硬套”

由于教材受篇幅及编者本身认识的局限,教材不可能反映全部史实或不一定绝对正确。有些老师过分迷信教材,甚至认为“教材有提到的才有,教材没提到的就是没有”,这就容易出现命题失误。例一:我国西南地区设郡始于: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其命题依据是教材中明确指出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郡,而秦朝只在岭南地区设郡,因此选B。其实,教材中还有“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从“蜀守”可以判断,早在战国时期,属西南地区的四川就有“蜀郡”设置。例二:西汉农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的依据是:A.户口 B.土地 C.资产 D.人丁。命题依据出自教材,答案为C,但教材本身明显有问题,对这一类教材本身都模糊不清的问题,命题时最好要回避。4.命题对能力的要求不要过于主观抽象

为提高题目的难度值,有些老师片面强调题目的主观性抽象,甚至脱离基本史实,不是“论从史出”,而是“论从论出”。有的以一些所谓“权威”的个个观点作为“史学最新定论”;有的以自己的主观推理和想象作为标准。这些如果出现在综合题上,还可能“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设计成选择题,就显得过分主观武断,题目可能产生争议甚至出现失误。

例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它们使儒家思想更趋于关注国计民生,该思想是:A.经世致用思想 B.反对君主专制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工商皆本思想。答案为A。该题采用所谓“权威”新观点,这一观点本身就牵强附会、存有争议,从题意表达的“关注国计民生”看,A选取项当然有道理,但D选项会更直接,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排除D选项。例二:插图(文革后第一次高考考场、《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以上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A.拨乱反正 B.解放思想 C.全面整顿 D.改革开放。答案为C。两幅图的反映的事件本质上是对文革错误的“拨乱反正”;同时也可以反映思想的逐步解放;事件本身是邓小平复出后的整顿措施;但不涉及开放,能直接排除的是D选项。从本质看A选项似乎更合理一些。设计题目在注重正确选项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其它干扰项是否会“喧宾夺主”。5.命题参考答案必须紧扣题意,反复推敲,避免误导

命题的参考答案,对改卷教师具有导向作用,甚至一些改卷教师“严格”按照参考答案给分。作为综合题的参考答案,首先要扣紧题意,答案与题目要求明确对应,不要偏离或超出;其次,答案必须简明扼要,突出得分点的“关键词”;此外,某些主观性较强或表述内容较多的问题,可设置答出其中几项或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命题和参考答案必须尊重历史事实,论从史出,避免知识性或概念性的错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命题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倡相互质疑、寻找题目的“漏洞”,及时“打补丁”或“杀毒”,才能使题目更加完善。例如我们曾经命过一道“长征”试题:材料引用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提出问题:诗中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什么精神?最早我们也凭主观推断,认为“三军过后”指的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为慎重起见,我们上网查阅了《七律•长征》原诗,结果出乎意料:毛泽东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是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而不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因为认真核实,及时补正,我们才避免出现失误。

总之,命题的创新,不仅要有新的“创意”,更重要的是在“创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充实、发展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认真“求实”的态度。只有把“创新”和“求实”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一份得到广大师生普遍认可的、真正有价值的好试卷。

作业九:你是如何理解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而课堂更具开放性,非预设生成也就时有发生。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这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实中,很多教师为了突出课堂生成的精彩,常常会被个别无意义的生成问题及一些错误资源分散精力,导致目标迷失,“生成”也是无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提倡动态生成,但生成不能乱生成,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要求。下面笔者从一个课例出发,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问题谈一下个人理解,也是对《历史教学》杂志上相关文章的补充或同应。

这是近日笔者在一所学校听课时记录下来的课例片断。课题是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5课《开元盛世》。

当教师讲到唐代经济繁荣这一目时,引导学生观察唐代长安城布局平面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唐代长安城布局平面图,看有什么特点?

生1:比较规则,街道整齐。

生2:长安城里还有皇城和宫城,在长安城北面中央。

生3:长安城的城门较多。

生4:有东西两个市。

师:市是做什么用的?

生2: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学生依据教材叙述回答)

师:坊是什么意思?

生3:坊为居民住宅区。

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比较清晰的长安城平面图,图中用不同颜色明显地标示出东西两市。在长安城平面图下角打出一张《大明宫》图片。

师:同学们,宫殿辉煌壮丽,使长安城的规模更加宏大,成为世界第一。同时,由于“市”、“坊”的出现,也就是说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这是商业发展的需要,说明当时长安城中的商业非常繁荣,以前的城市并没有开辟出专门的市场供人们采购或交易,这在唐代是一重要的进步,“市”里开设了许多店铺,叫做“行”,有“肉行”、“鱼行”、“药行”、“绢行”、“铁行”、“金银行”等,据说仅东市就有200多种行业。四面八方的奇珍异宝,在这里都有出售。那么大家看我们今天的城市是不是也有专门的市场啊7

生5:有书市、鸟虫鱼市、服装大街。

生6:有食品街、花市、宠物市场。

生7:我们小区就没有专门市场,(小区)门口卖什么的都有,卫生也很差。

生8:(小区)胡同里摆满了摊点,放学回家都不容易通过。

师:这位同学告诉大家他们小区附近没有专门的市场,卫生也不好,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呢?

生7:重新规划街道,像长安城学习。

师:看来这位同学非常关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了解了长安城的布局就联想到自己生活小区的规划,很有创见和胆识。怎么规划?

接下来,这位同学简单地说了些建议,教师又叫两位同学帮助他“规划”小区。这样三位同学与教师进行了关于小区规划的讨论。对于学生的“规划建议”,教师也不停地帮助纠正和补充。笔者估计这个环节大致用了9分钟,结果,下课的时间很快到来了,教师收住这个讨论就草草下课了。

该片段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课堂生成的问题,片段体现的是“唐朝的商业繁荣”这一知识点。教材通过介绍长安城来让学生了解唐代商业繁荣的史实,所以向学生讲清“市”的意义是关键。学生由对长安城的“市”、“坊”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小区,并提出疑问,这显然是新的“课程资源”,这位教师也是“及时引导”,让同学讨论小区的“规划问题”以实现“动态生成”。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让学生了解“开元盛世”的政治与经济的表现,经济方面涉及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市”、“坊”是本课中最后的知识点(史实)。这个时候,教师是根据学生出现的“生成资源”进行追问下去,还是点到即可,重新回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上来?这里教师有一个必要的选择和判断。笔者认为,就本节课来讲,教师更应注重后者。如果没有学生提出的小区“规划”问题,既然主要史实介绍完毕,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要重新对有关知识进行梳理(“开元盛世”时期政治与经济),引导学生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人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预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式上看教师捕捉到了课堂生成的“信息”,而且及时地促进和把握了“生成”,但是知识梳理与情感升华的目标没有实现(由于时间不够用了),可见这种“生成”并不值得提倡。所以对于课堂生成我们必须要明确这样一个认识:好课是“自然生成”的,但是“自然生成”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生成”,不能随学生说去,它需要教师有方向、有目的的价值引导。教师在备课时,必然要关注具体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大到运用什么方法,教些什么等都要教师预先设计好;到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如何做好引导和疏通等等,这些也都是需要事先考虑好的。如果教学时间都是处于“动态生成”的状态,抛开了“教案”(预没的具体体现),与备课的具体内容关系小大的话,那么,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累积性将遭到严重破坏,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这也将有损于学生的最终发展。可见面对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师要胸有主宰,进行多方面的衡量和取舍,判断其有没有“生成”的价值。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把握历史课堂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实施课堂生成不能完全抛离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足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课例中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解决“小区规划”问题,使得相关的知识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没能实现。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反对对学生实施“追问”,但是如果教师心中只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忘了预设教学目标的话,或者说没有将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进行整体把握,这显然有悖新课程的理念。这里所说的教学目标既可以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可以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是该门课程的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历史课程理念,围绕总体目标对生成内容进行合理的扬弃,有意识地将生成的知识、思维、情感等如何有效地纳入开放的教学目标中,将备课预料之外的情况与教学目标比较,看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价值不大的信息要及时排除和处理,然后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如此课堂上才能实现有救生成,而不是随波逐流。

第二,实施课堂生成必须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调控课堂的进程和方向,因为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怎样的方法,如何充分利用教学条件,怎样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等等。课例中,教师对“小区规划”问题进行过多的讨论,对生成资源不能进行科学的取舍,导致应有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同时本课例中,由于“生成”占有时间过多,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因此课堂的生成必须考虑时间的允许与否,这都有赖于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只有切实发挥教师的组织和调控作用,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融合。可见有效的课堂动态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教师要担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把握好“导”的契机。

第三,实施课堂生成要注意尽量面向大多数学生。课例中,对于“小区规划”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在教师与三名同学之间进行,因为其他学生可能对“小区规划”问题并不感兴趣,或者现实生活中离“小区规划”问题较远,学生并不熟悉,因而没有参加讨论,这样的生成是面对少数的生成、个人的生成,而不是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其他学生就成了课堂的“聆听者”。忽视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只是少数或者个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生成,这并不是良性生成。所以,实现有效的课堂生成,教师要实施课堂调控,把握课堂的方向,使生成内容能够引导大多数学生的参与。

第四,有效促进课堂生成,需要教师提升教育智慧,丰富和提高历史专业素养。教学活动由于具有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教师要洞悉复杂局势,应对复杂挑战,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课堂资源。当然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教学实践的磨砺,需要对教学实践进行经常而深刻的反思,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轻松应对和有效处理“生成性资源”。与此相关的是历史教师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有广阔和深刻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观察、欣赏、分析历史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等,比如学习中国古代史,欲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活生生的历史情境中去,教师要了解相关的古代史经典著作,教师的视野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教师的体验与情感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认同,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建立起多元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育智慧才有丰厚的土壤,在课堂上才能有效地把握生成。

有人说“课堂生成”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使课堂“精彩纷呈”,亦可能是画蛇添足,使课堂误入歧途。提高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度,必须围绕“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提升教师教学智慧,以较高的教学艺术来把握和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和问题,促进有效生成,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业十:请你自己设计一个课例研究方案,并说明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策划缘起

1.从教学稿的交流会议及会后收取的反馈意见获得的信息;

①教学稿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关注,而且基本上肯定了它的价值,并有兴趣尝试应用;

②已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困惑和改进的思考;

2.学校参加了嘉沪高级研修班,班上最近的话题“课例研究”给了我们启示。

3.如何推进教学稿,用怎样的方式(或组织形式)来推进?

二、实践过程 1.策划活动流程

时间:10月13日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五楼多媒体教室

主持人:王颖

参加人员:陈新、张丽萍、马杰、学校领导、全体初中部历史老师

活动目的:以教学稿为载体策划一次教研活动,展示教研活动的全过程。

活动方式: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开课形式为抽签上课,有主题地评课。

具体流程:

1)由05备课组确定课题。

2)每一个备课组在5月12日前将教学稿编写好(打印),备课组长审查,并印40份备用。

3)5月13日确定初二某个班级,课前三个备课组长抽签后,由备课组推荐组内成员上课。

4)研讨活动时间为两节课。

评课内容:教学稿的编写方法与操作策略。

评课方式:将三个备课组的教学稿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课堂进而提炼出实用、有效的教学稿的框架及初步使用方法。

5)由徐彬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困惑,以文字稿的形式发给每个老师。2.研讨中的重要细节

1)教学稿的编写要注重的问题:

教学稿是教案与学案的两者合一。在编写中要注意:

认知的规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编制的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不要将教学稿当成试卷或练习卷,教学稿也不是教案。

2)教学稿的使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稿的使用要从下面几方面来看:是否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参与;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与思维的暴露;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与共享;是否有利于记录与课后回顾;注意选的问题要有思维力度。

3)教学稿使用中的困惑与心得:

在教学稿的使用过程中,有时达不成教学目标,如何解决?有时,教学稿的设计与编写受制于老师的水平,应如何解决?在教学稿的使用过程中,有时教师的个性不能得到发挥,如何照顾到教师的个性?

4)教学稿使用中的心得:

不要做大量的预习;不是教案也不是练习卷;教学稿有助于同事之间的启发与专业性发展;有利于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将课堂上流动发生的突发事件积累下来,将流动性的东西凝固下来;教学稿是将教法与学法合二为一。

三、收获与反思 1.从内容上看,基本具备了以下的认识。

●教学稿到底是什么?它的特征又是什么?

对比是最好的方法。平时我们习惯于“有教案无学案”,而现在强调的是“学案”,即把我们备课的方向从教师“怎样教”,变为学生“怎样学”?这是最本质的变化,也是教师备课思路的转变,对习惯于用“教案”的老师来说,也许是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

“教学稿”是以问题串为载体,把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巩固过程、扩展过程等完整地体现、保留下来,并且作为文本形式留在学生的手上,有利于学生课后反思,这是它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教学稿”应该有些什么内容?

①教材的重新设计,通过问题的提出,对学生进行解释性的阅读引领,能引领学生的思维,问题指向应该是教材的内涵;

②教师关注的是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③教案中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等在学案中是不是应该改为“你应该学会什么?你对什么有疑问„„”等直截了当的有助于学生思考的措辞;

④教学稿中应含有“精练”的习题和精选的课后作业;

⑤教学稿中应留有学生的疑惑部分;

⑥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教学稿中是否应该有预习的内容;„„„„

●“教学稿”一些想法

①有些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效果好,学生是有差异的,但其它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是不是需要“教学稿”了呢?

②课堂上有的学生匆忙、杂乱、无序地记笔记;有的却什么也不记,过后掌握了实质,但有可能不完整,这时是不是需要“教学稿”了呢?教学稿是不是起到了有效的笔记、过程的重现的作用呢?

③动笔后的思考与口答有区别吗?从课堂的参与度上看,明显是“教学稿”占了上风。

④对优秀生来说,是思维的完善和补充,对后进生来说,则是思维的凭借和参考。

⑤教学稿怎样才能使学生完整保存下来,这时是不是需要“错题本”(重新设计)的补充?

⑥有人说,“教学稿”的实施保证了真正、有效的集体备课,这其实也是“教学稿”的内涵之一——集体备课的捆绑形式。„„„„

●有哪些阻力

①学生方面。由于改变了学生的听课习惯,从“听”——“动手做”、“用脑思考”,这些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任务加重,让学生一下子不适应?

②教师方面。由于“教学稿”会导致教师备课压力增大,集体备课也有了载体,教师心理压力增大?

③优秀教师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亦或是有效的,怎样结合是一个难题,他们会去思考融合吗?薄弱教师可能简单地理解成“上课增加练习题和练习时间”。

④如果开局不顺利或出现问题,会不会导致主要领导人信心的动摇?最终导致不了了之。„„„„ 2.从活动形式上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主持人在主持时要注意引导

平时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强,研究的内容比较散,往往一次活动下来,大家泛泛而谈,缺少研究主题,老师的收获也是天女散花,零零碎碎。这其实对主持人是一种挑战,如何将老师的思路进行调整或回归,显得非常重要。

比如本次研讨的主题应该是课堂上用教学稿与不用教学稿的区别;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那么本次研讨的另一条思路应该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到底是怎样学的,他们的认知规律是怎样的?如果偏离了研究的内容,主持人如何巧妙地引领非常重要。

●主持人要设计主持思路

本次活动的目的之一是给其他教研组提供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二是教学稿的编写方法和操作策略。所以主持人在组织活动时要时时围绕这二个目的,通过问题引领来达到。

比如针对目的之二,主持人应设计这样的问题:三份教学稿的每一块知识所提供给学生的价值在哪里?如果串联起来,是不是符合学生学的思路?等。

●教研形式的改进

一个执教者要熟悉他的教育对象。而本次开课不成功的原因是执教老师不熟悉执教的对象(初二老师执教初一学生),造成知识点的超前。此次活动,可以先各自准备教学稿,形式也还是抽签上课,只不过抽到哪位老师,让他执教自己的班级,这样避免此种情况的再次发生。

学生参与评课是一种很好的教研辅助方式,但是应该设计好问题,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也不会无目标地谈。

下载《教师基本功的修炼》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基本功的修炼》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基本功新修炼心得体会

    读《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心得体会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基本功的新修炼

    学习《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心得 八一小学 梁琳娜 所谓基本功,一般指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随着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一名教师具备过硬的基本功是其实施优质......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

    《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题 第一章 语言交流基本功 1、请谈谈讲述与讲授的意义和作用,并试述讲述和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2、提问与追问有哪些作用?结合您的教......

    班主任基本功修炼

    班主任理论学习与基本功修炼 主讲人:朱洪秋 主讲人简介 朱洪秋,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副校长。中学德育高级教师职称,曾担任过高中生物学科教师、教研组......

    教师修炼读后感

    和教师有关的比喻 ——读《教师的20项修炼》有感有人把我们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种比喻中的社会角色期待,让人喜,更让人忧。我们不吝于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但是我......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音乐》读书心得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课程简介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师实施优质高效教学、实现精彩专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教......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 1、 对话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对话,从语言形式看,有赞美式、含蓄式、渲染式等,从理答方式看,有简单肯定、引申评析、追问、转问、换问、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