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5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2:0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第一篇: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有感在生物教学中利用摄影图片进行情感教育

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朱 军

2006年12月3日,一只可爱的流浪小猫被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个学生残忍地摔死在100多位同学的面前。这个事件令人震惊,同时也发人深思。北大学生杀猫、复旦学生“虐猫”和清华学生用硫酸泼熊等一系列的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事情出现在一个高分高能、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身上,所呈现的不纯粹是法律意识淡薄,更体现的是人的同情心的泯灭,悲悯情怀的丧失,其根本原因是情感教育的薄弱和人文关怀的缺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其中也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内涵。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和人文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目标。如果说以前的生物教育脱离了人文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那么当今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这些内容体现了对人文教育和情感培养的重视。如《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其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了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怎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通过哪些途径能使学生在科学知识、思想、方法内化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会贯通,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认真研读新的《九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切入点进行了初步思考与探索,发现了在摄影作品中有大量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人性的“闪光点”可以采用,同时这些 “闪光点”也可以为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一个支点。一幅摄影作品里浓缩了大量的时空信息,作品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远远超过了文字的叙述,它不仅能形象、直观、生动、简明地概括一些生物学的知识,而且其中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素材。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亮点对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将大有益处。

一、通过欣赏摄影作品建立生态道德观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知识的积累速度越来越快,对地球的面貌的改变有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切成就都是教育的结果。知识的积累可以造福地球,也可以毁灭地球。目前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和毁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因此酿成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赤字。而生态危机不仅仅是法律所能解决的,它更是一个生态伦理道德的问题,生态道德观是一个合格的地球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将来的祸福就看我们下一代的价值观和抉择,就要看他们能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这一切都要依赖于教育。因此生态道德观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是为加强生态建设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人们遵守的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主要包括: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和优化生态意识等。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观对于学生生物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以“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为重点,构建“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生态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是进行人文教育、情感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离不开地球的环境条件和其它生物,而从人类产生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生物圈不仅缺少认识和关心,而且许多行为还严重破坏、污染生物圈,使之面临崩溃。在新课标教材中有大量涉及这部分内容的章节,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生物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把法国摄影大师Yann Arthus-Bertrand(雅安-阿瑟斯-伯特兰)的一组《鸟瞰地球》的摄影作品展示给学生,有耕作得像个圆形的指纹的农田、有躺在白色棉花上休息的黑人,有毛里塔尼亚首都附近沙漠上看上去像几只黑色的蚂蚁的骆驼商队、有大片从肯尼亚国家公园上空飞过的生机昂然的火烈鸟、有北马尔代夫看上去像蓝色的眼睛的一个湖泊、还有波利尼西亚的心型的海滩红树林„„这些作品会使学生跟随摄影师的镜头,从空中这个独特的视角俯瞰地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让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进行情感体验,同时思考作者拍摄的真正意图,让学生了解摄影师把我们带到空中的目的是想展示人类的渺小与伟大,建设和破坏,进一步树立全球意识。再例如:“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中,“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节的内容涉及到了大量污染和环保的问题,笔者把搜集到的从卫星上拍摄的中国地球沙漠化的组图、赢得了华赛自然与环保类单幅金奖Daniel Beltra所拍摄的《昔日雨林 今日沙丘》、获第48届荷赛自然类单幅一等奖华盛顿邮报的美国摄影师Jahi Chikwendiu的参赛作品《乍得沙尘暴》、2005年首届华赛银奖中国摄影家鲁海涛的摄影作品《上海迷雾》、2005华赛自然与环保类单幅银奖的作品《珠江大潮 殃及池鱼》和美国摄影师大卫.伯内特的《水》等多幅获奖作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首先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通过拍摄背景、拍摄手法及作者的介绍,让学生从内心自发的产生强烈的环境危机感、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情怀。又例如在新教材中有介绍日本水俣病的内容,笔者根据这个内容找到了美国著名摄影师尤金.史密斯拍摄的《智子入浴》这幅被收集到《100幅世界经典照片》册中的照片,照片展示了当摄影师看到满怀爱意的智子母亲为残疾的女儿洗澡时,眼里噙满了泪水,几乎无法按下快门时的心情,摄影师史密斯在重重压力下,“九死不悔,永不妥协”到水俣村历经三年半的采访,终于完成了一本名叫《水俣》的画册,这本画册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学生无不被图片中慈祥母亲脸上写满怜爱看着因水银中毒而全身残疾的女儿那种浓浓的人文主义的情怀所动容,他们的内心受到了触动,同时为摄影师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所感染。这些摄影作品给学生心灵的震撼绝对是课本不能给予的。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自觉地认识到了人类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对环境影响的问题,而且更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既增强了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又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近一步关注全球性的发展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同时还认识到人与地球生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每个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正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环境和生态伦理道德。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借助欣赏摄影作品进行科学美育教育

生物界五彩斑斓,物种繁多,形态各异,蕴涵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在生物学教育中,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

(一)欣赏摄影作品,体验生物的外在美

一张好的摄影图片,只要你看一眼就觉得赏心悦目,激动不已。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所表达的形式如色彩、姿态、构图、用光使你对它产生美的共鸣和感受。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以“我的花花世界”为题,精选《藤的旋律》、《二月兰》、《孕育》、《待放的玉兰》等摄影作品,用各种生物特有的造型和颜色展示其形态美和色彩美。例如,喇叭花和龙草兰的姿态美、叶子的对称美、卷曲藤的一种旋律美、荷花和大花蕙兰的色彩美,还有二月兰的朴实美等等,并利用这些摄影作品提出问题:为什么花的颜色各不相同?为什么每种花都有它独特的造型?这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然后以这些图片为素材,对造型、色彩与生物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说明,树立形态与功能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并从摄影的角度点评作品在取材、构图、用光上的优与劣,使学生在感受“花花世界”的同时提升了欣赏摄影作品的水平,大大提高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二)欣赏摄影作品,领会其精神内涵

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例如,《共享》这幅摄影作品是两只蚂蚁在一支小花上共同分享花蜜的镜头,淡绿色的背景、橘黄色的小花和两只黑色清晰的蚂蚁,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微观的童话世界,生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体现出“和谐之美”。再例如《生机》这幅作品,很好的利用了早晨光线,把葫芦藓蓬勃的生命力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体现了生物的生命美。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后,给学生展示如枯枝般《狡猾的尺蠖》、如嫩叶般的《角钩粉蝶》、螳螂蝗虫之战——《杀手的眼神》、螳螂蜜蜂之战《生死攸关》等作品,引导学生运用该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若干种生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适应现象的形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在逻辑美的体验,而且还能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不同的角度透过生存斗争残酷无情的现象,全面地、深刻地领略生存斗争美的内涵。由于我国有忌讳死亡的文化传统,死亡教育很难得到国人认同,以致于至今依然是一片空白,笔者选择了一些表现植物凋零枯萎的摄影作品,展示植物的凋零之美。用客观的态度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死亡如出生一样美丽,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因为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感悟能力、思考深度不尽相同,产生的共鸣层次就会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体验是因人而异的,是个性化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总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他们有的可能感叹平凡的花草原来如此的美丽,感受的是一种美;有的可能感叹生命如此辉煌却又如此短暂,领悟到的是一种尊重;有的可能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到充满活力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那样顽强的生存着,激发的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通过欣赏摄影作品激发兴趣,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

1.利用摄影作品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即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好奇心强,求新求异。在生物教学实践中,适当的处理教学活动,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把生物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显现出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挑选趣味性强的优秀摄影作品,通过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故事导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情感体验。例如:在讲到“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笔者选择了一组名字叫《生命的礼赞》——蟌(俗称豆娘)产卵的摄影作品,这是一组非常有趣的图片,它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豆娘整个交配的过程。淡黄色的朦胧背景衬以蓝绿相间的豆娘,整个画面色彩柔和、唯美,最有趣的是两组正在交配的豆娘造型独特而且在画面中正好左右对称,好似镜面中的倒影,这样的情景别说拍到,就是看到都很难,当展示出这组作品时,学生一下就兴奋了起来,对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好奇,作者是在哪里拍到的?是怎么拍到的?为什么它们会以这种方式交配?一系列的问题一股脑的冒了出来。

2.利用摄影作品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学生的观察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要经过后天的培养,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才能发现细节,创造奇迹。很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源于观察。荷兰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从中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达尔文在五年的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摄影同样需要观察,观察是摄影的前提。一个观察力强的摄影师能从一般的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件中发现题材,发现画面。一个观察力弱的人,照出来的照片永远只停留在纪念照、到此一游的层面上。有时候我们会自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发现小草都绿了?知了都叫了?叶子都黄了?燕子南飞了?菊花都开了?国外一位科学家说,一个观察力强的人步行两公里所看到的事物,比一个粗枝大叶、走马观花的人乘火车旅行两千公里所看到的东西要多。所以,观察方法的学习是观察的第一步,同样也是摄影的前提。笔者发现一些生态摄影作品的作者在拍摄的同时记载了大量的拍摄经历和步骤,而这些经历和步骤正好是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指导的一个良好的素材,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观察的方法和创作的过程。例如在讲到“鸟的生殖和发育”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将一张翠鸟的照片展示给学生,并提问:谁知道这是只什么鸟?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是怎么被作者捕捉到镜头中的?看到学生一脸的疑惑,于是我开始解释,在摄影界,有一句行话叫“打鸟”,“打鸟”可不是真的用气枪打,而是用镜头。在摄影界专门有一批这样的“打鸟”人,他们扛着长焦镜头,静静的守侯在一片鸟经常出没的地方。这张《翠鸟》就是其中一个“打鸟”人拍摄的,学生被这一组图片吸引,并不是因为它拍摄的多么有艺术水准,而是被拍摄它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于是笔者开始讲述翠鸟拍摄的经过: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作者扛着笨重的三脚架和长焦距镜头一头钻进了准备好的掩体里――一个用茅草搭成的低矮的棚子。布置好了伪装网,等待着那个蓝色“精灵”的到来„„

摄影师之所以拍摄翠鸟是因为他看到了翠鸟捕鱼的全过程,并被它高超的捕鱼技巧惊呆了,脑海中对翠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于是当即下定决心: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可爱的“精灵”。讲到这里,笔者立刻说:完成一幅摄影作品要经历几个过程,首先是动机。你要明确你为什么要拍?拍什么?明确了动机,我们才能有目的的观察。接着继续介绍摄影师是如何事先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繁殖的过程及特征。然后通过观察在经历了数十次的失败后最终选择了拍摄地点,搭建了拍摄掩体,改造了设备;还有摄影师又是如何用耐心和毅力终于等到了雄鸟为讨雌鸟欢心送礼物给雌鸟的那最佳时刻的到来,及到来时那激动的心情。此时,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都跟随着摄影师一同进入到了那种令人激动不已的情境当中。最后,笔者引用了摄影师的一段话作为故事的结尾:“亲近野生动物也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对某些摄影者为拍摄到白鹭漫天飞舞的场面而不惜用鞭炮来惊吓的方法极为不齿。作为野生动物摄影师,他首先必须是个环保主义者。我们一直在说,与野生动物的距离是衡量人类文明的标尺。当某一天我们只能通过长长的望远镜头看到野生动物充满仇视和警惕的目光时,当我们只能将动物豢养成百依百顺的宠物,或是变成盘中美食甚至是精美的皮革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所谓的“文明”在失衡的生态面前是那么地不堪一击!因开发旅游,拍摄翠鸟的那片湿地已不复存在。最后一次看见它是在一个月前,孤独的翠鸟守着最后仅剩的一小片水塘,不远处则是隆隆的机器声„„冬天到了,真希望它能顺利找到新的栖息地„„人类世界的“文明”居然容不下一只小鸟!!更希望大家都能为保护野生动物尽自己的一份力。”通过这样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把知识和人文情感教育融合到一起,使学生兴趣的需求、知识的需求和情感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让学生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以独特的视角去感悟生命的壮美,体会人生的快乐,从而树立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的关怀”在今天绝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充分选择利用好图片(摄影)教学并深入挖掘每章教材的人文情感教育因素,势必会引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势必会对增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建立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07-07-04 人教网

第二篇:赏识激励,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赏识激励,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内容摘要:赏识激励,注重合作,大胆尝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养成教育的培养为指导,以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为目标,以“开放、热烈、高效”为特色,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课堂的评价方式。坚持不渝地追求“三个合作”:学生课堂上合作,教师研讨中合作,师生互动中合作;“三个激励”:养成教育的随时激励,课堂学习的竞赛激励,阶段评比的持续激励,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赏识合作开放人文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智慧和学生才艺能力充分展现的场所。要想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参与、激情互动、合作交流缺一不可。作为教师,恰如其分的赏识激励,如和煦的春风,能够及时的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能够更加信心百倍的探索新知,使课堂更加精彩。课堂的赏识激励不同于一般的夸奖鼓励,要在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理念、课堂环节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和学生和谐相处,平等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贯彻两条线索:学生的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和教师的交流、争鸣、释疑、归纳,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教师要从“独奏者”-1-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时,课堂呈现的是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画面;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相互沟通、整合的画面。教师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如引导学生呼号:我能行!你真棒!还可以坐在学生中间,和他们同探讨、同发现、同求知、同解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话语,都是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和学生真诚沟通,平等交流,这样的赏识激励才更有份量,更被学生看重。

二、让课堂充满情趣,灵活开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民主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班级里充满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多一些轻松,多一些幽默,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神采飞扬。学生们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使知识在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在这样充满情趣、灵活开放的课堂上,教师的赏识激励可以给学生以力量、以启迪、以期望、以关心、以暗示,使学生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如“再想一想,别着急,你肯定行”、“去吧,和好朋友沟通一下,你不会让大家失望的”、“让大家唱首

歌对你的成功表示祝贺”“看着我的眼睛,我将引着你找到答案”、“表演得这么好,下课后和老师谈谈你的经验好吗”等语言及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悠然心会”、“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这时,赏识激励才达到了最大的效果。

三、从内心真诚赏识,由衷赞叹。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只对能够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根据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于他人对自己的赏识。因此,赏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赏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言语赏识,表扬、夸奖、对学生发言的复述与品析、对学生的采访与请教,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愉悦与心灵的共鸣,有一次测试后,一个平时贪玩、成绩平平的小学生成绩破天荒得了第一名,我明知道他的成绩不够真实,但我在和他父亲交谈时,对他大夸特夸,没有说一句缺点,他父亲十分高兴,而他站在旁边脸色绯红,打那以后,他不再贪玩了,学习积极,成绩突飞猛进,期末时真正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当着全班学生表扬了他,他脸上露出的是舒心的笑容。二是体态赏识,适时的鼓掌、点头、竖起大拇指、摸摸学生的头、轻拍学生的背,学生会在老师的由衷肯定中增强自信心。我班有几名学生个人卫生极差,头发脏而乱、衣服很长时间不洗,其他老师和学生对他们敬而远之,我每天检查他们的作业时,手总要轻抚他们的头,或拉好戴歪的红领巾,说几句勉励的话。时间不长,他们的头洗干净了,衣服穿整齐了,笑容开始出现在他们的脸上,同学们也喜欢他们了。三是文字赏识,教学中,学生最

珍重教师对自身的书面赏识。教师赏识性的评价有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思维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批阅小学生作业时,坚信“学习没有失败”的赏识教育理念,多鼓励,多表扬,也许你的一两句夸奖语言就会让学生进步神速、学习兴趣高涨,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我对那些成绩一般的适时写一些评语:“今天你写的字好多了,继续努力”、“你能想出这样一种解法,真聪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份才。老师用这句名言和你共勉”等。作文上评语更多,多鼓励,不批评。一学期结束后,我发现部分学生将我写的评语在作业本上小心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精心珍藏。

四、多方面进行评价,长效激励。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需要。小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赖于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是与荣誉感相通的表现自我、炫耀自我的心理需要。然而如果一直靠赏识就会使学生产生赏识疲劳,对老师的表扬不够重视。所以老师要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激励机制,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和动力。在我校探索出的合作激励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中,我们将全班同学分成程度相当的两个团队,取了队名,想出了呼号,在团队中互相合作,在团队间开展竞赛,老师上课时充当出题人和裁判员的角色,对两队学生的发言、回答、表演、展示等通过积分、小红花、小红旗等评价手段进行激励,充分挖掘、肯定每一个人的优点,每节课结束时汇总成绩,评出本节课优胜队,每周、每学期对优胜队员均进行阶段性奖励。在这种合作激励氛围下,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表现欲得到最大发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才艺特长得到充分表现。

在分享成功的喜悦中会感到异常兴奋和自豪,课堂气氛会空前活跃,教学效果也会十分显著。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赏识是生命中的最灿烂的阳光,最美丽的花朵,会照亮学生的心灵,让求学路上洋溢芬芳,而激励则是航程中的灯塔,列车上的汽笛,会让学生认准目标,勇往直前。在赏识激励时用“爱心”温暖学生、“细心”研究学生、“耐心”转化学生、“匠心”教育学生、“恒心”守望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和学生共同前进,共同打造激情课堂、开放课堂、和谐课堂、高效课堂。

第三篇: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学

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学

——新教材作文教学的思考 龙游中学课程班

余金荣

[摘要]作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实质是试图克服把写作完全当作一样技术活来教的倾向,强调作文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目的是想让学生在作文中成长为一个率真、有个性思考、追求自由与美的人。要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写作教材的编写要重视把写作中的鲜活的人而非仅仅写作本身当作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有人文精神;教学生学会关心。

[关键词]作文教学 以人为本 教材编写的出发点 教师的人文精神 学会关心

作文教学,着实令许多语文教师头痛。作文到底能不能教?怎么教?为什么花了许多力气,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仍旧不行?思想贫乏、苍白,情感贫弱、无力,千人一面。也许不教也罢。

事实上确有少数语文老师并不太教作文。或者说,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作文教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点书吧,作文自然就好了。”一种老师。“学生生活太单调了。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到哪里去找东西写?没办法。”一种老师。更有甚者,“阅卷时作文打分不是41就是42,高考阅卷都这样,何必还要花大力气去教。”可能还有另外的想法或理由。但是,我想,真正不想教作文的语文老师是没有的。只是,作文真的很难教,不知道怎么教。走进教室,面对四五十双灵动的眼,鼓足勇气写下一个作文题目,绞尽脑汁指导一番,然后背转身,把无尽的空虚与艰难留给学生。说实话,这不是老师想做的。

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写作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乃至成为生命的需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在作文中获得快乐与内心世界的充实。让学生在作文中成长为一个率真、有个性思考、追求自由与美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作文教改必须向深层次拓展,彻底转变观念。作文教学的观念不转变,所有的施教手段都有可能成为空谈。要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人文关怀走进我们的作文教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地位;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那么,什么是作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我想引一位老师在“人教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帖子如下:

又是一节作文课。我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两个字:“幸福”,然后,问孩子们:“你觉得什么时候很幸福?”一开始,孩子们面面相觑,谁也说不上来。有人在小声嘀咕:“我们有什么幸福可言?”显然,在孩子们眼里,“幸福”是个很大,很空泛,离他们很遥远的概念。

就在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我用轻柔的声音缓缓地谈起了我对“幸福”的理解。我说,那天,我挽着年迈的外婆在街上散步,阳光温柔地洒在我们身上,真幸福;我说,前几天上公开课,好几个同事忙前忙后地帮我,我辛苦着,也幸福着;我说,幸福其实很真实,很平凡,很具体,他随时都在你身边,就像此刻,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和你们相聚在教室里,融洽地聊着天,也是一种幸福。如果你不用心去感受,你就不会发现„„教室里安静极了,他们的眸子里多了些思考。片刻之后,他们活跃起来了,一个文静的小女生站起来说,上次看到外公、外婆一起吃花生,到最后一颗花生时你推我让,当时想想很好笑,现在回味起来,幸福就在这浓浓的亲情中。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接上来:“我的小表弟整天缠着我,有时想想挺烦的,不过,哪一天不来缠我了,又觉得空荡荡的,有人那么重视我,依懒我,也是一种幸福”„„七嘴八舌之后,一篇篇充满人文气息的文章就从他们笔下出炉了。本来以为,这堂课结束了,可以画个圆满的句号了。没想到,它的余波也不小。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当天晚上,她儿子坐在厕所里,忽然问他:“妈妈,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她妈妈一愣,不知从何说起。儿子认真地说:“就像现在,爸爸在厨房里忙碌,你在整理桌子,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她每天都在我们身边的!”妈妈当时激动地跑过去亲儿子的小脸蛋。

我以为,这个帖子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作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作文,不单单是语言的堆砌,文字的组合,更应该是率真性情的流露,所谓作文,即做人。我们教作文,也不单单要指导学生写作的技巧,更应该触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灵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让他们渐渐学会关心,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赞美、学会感恩,学会思考。一个人快不快乐,不在于其他,主要在于心灵是否充实,情感是否丰富。一个热爱生活,细腻感性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定是丰富多彩的,他的人格品质也定是最接近真、善、美的。常言道,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学会做人,培养一个人的人文关怀精神,作文就不会没东西可写,不会写的苍白。

人文关怀,关怀的对象是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关怀真实的、个体的、自主的、自由的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而非任何外在的、物化的对象。

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学,究竟怎么做呢?我以为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我们一直期盼着一套理想的作文教材。新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阅读和写作分开,写作教材按照写作过程进行能力分解训练,凸现了写作的独立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这种所谓的能力分解训练真的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解决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痛吗?以高中第一册为例,教材由“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构成序列,希望通过这一纵向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我想,不太可能。因为很可能连起码的一个“不愿写”的问题都没解决。

显然,我们写作教材编写仍然沿用传统思维。认为写作是一客观现象。客观现象重要的是它的规律。我们只需把它的一般规律正确地揭示出来,然后由老师教给学生就完了。教学就象传递东西。一递一接这么简单。认为作文教学要解决的只是有了内容之后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等运用语言表达的问题。至于学生写什么内容我不管。写作只是一样技术活。

应该说,我们的写作教材基本没有体现作为学习写作的主体——学生应有的主体性地位,没有把写作中的鲜活的人而非仅仅写作本身当作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缺乏人文关怀。

要让人文关怀走进写作教材,编写者应该是这样:他们不仅仅关注写作知识写作规律的本身,要把更多的力气花在对写作中鲜活的人——学生的心理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关注上。每个单元的编写都应作出这种的努力一一把学生带入一种能够激发写作动机的情境中。

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对处于不同成长年龄段,处于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的学生的心理作一番研究。他们将为什么而写作?他们渴望写什么?写作动机、欲望永远比写作理论重要。

在这点上,国外作文教学序列研究可以给我们些启发。以作文的命题为例,苏霍姆林斯基为1—10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了500道作文题。这些命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1—3年级都是形象描绘的题目,如“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我的金鱼缸”等。4年级则有“假如我是隐形人”、“最美和最丑的”等理想性和比较性的题目。5年级有“从一滴水中看太阳”、“给国外的同年龄儿童写一封信(读了报纸上的记载以后)”等涉及从个别到一般和放眼世界的题目。6年级有“早秋也有一个短暂而美妙的时刻„„(丘特切夫的诗句)”这样的题目,以引起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7年级安排了“在我们今天还有变色龙式的人物吗(读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以后)”的题目。8年级的题目有“没有目的的生活就象没有舵的船(印度格言)”。9年级的题目是“在我们今天父与子的矛盾是什么性质的(读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父与子》后写)”。10年级的题目有“俄罗斯离开我们中的每一个人能够生活,我们中的每一个人离开俄罗斯就不能生活<屠格涅夫语,写在即将开始劳动生活的前夕)”。看得出,这些作文题依次安排,从思维水平说,是由浅显向纵深发展,思想感情是由幼稚走向成熟,作文题型设计的阶梯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做到同步。

二、让人文关怀走进语文教师。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责怪学生的作文能力偏低,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吕叔湘先生旱就提醒我们注意一个现象:“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见《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1978年3月10日《人民日报》)这是否意味着作文不需要教?我看,不是。这只能理解成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批评。教学,学与教是不可分割的。成功的作文大体离不了成功的教。

一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有多少人文关怀精神。那种讲点作文理论,抛给一个题目,把艰难留给学生,缺乏同情心的作文教学肯定是失败的教学。一位语文教师在作文中的人文关怀,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真实的、个体的、自主的、自由的人的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我们认为,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语文教师很可能在以下一些方面对学生的写作造成根本性的伤害。

首先,这种教师很可能在课堂上不能放松身心,不能抒发自己对课文的真实理解。面对涵义深广、语义丰富的课文,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参鹦鹉学舌,不能或不敢表达自己的一己之见。一个原因,可能是怕考试时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深层原因,却是怕触犯某种无形的东西。这种教师早已经没有了自己独到的一己之见。或者说,对“按既定话语来说话、按既定套路来思维”,早已习以为常,早已积淀成一种“潜意识”。我们的学生,在他“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觉地渐渐丧失了“自我”。在作文时不仅没有了个人话语,还有不少学生把作文的主题尽量往理想、爱国、崇高、积极方面升华、拔高,唯独不敢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敢放松下来,说想说的话、心里的话。总之,不敢忠实于自己的精神。作文写成这样,责任在学生吗?虽说,老师也是受害者,但你也直接伤害了学生。

常常想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春晖中学的那些语文老师们:朱自清、俞平伯、丰子恺、夏丐尊„„也常常想起当代语文教坛上的俊彦;于漪、黄玉峰、王栋生、曹勇军„„他们或激情洋溢,或学富五车,或思想敏锐、或著作等身„„在其各自热爱的语文教育教学事业上干得是那样的自由、自然,千得是那样地让学生欣赏、喜爱、尊敬,他们可是从来不会因为考试时统一的标准答案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不会因为怕触犯某种无形的东西丢失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维,丢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理想主义情怀!其次,这种教师将很难做到正确看待及评价学生的习作。时间一长,学生写作丧失信心,丧失自我。

学生是作文主体,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对于写作的评价,首要的是看他(她)有没有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没有个性化思维,有没有相适宜的形式,不能唯主题至上。教师应该有这种雅量,允许学生的文章离点谱豁点边,切勿稍有“离经叛道”就大事杀伐,“在嫩苗地上驰马”(鲁迅语)。打作文分应允许学生跟自己讨价还价,只要学生讲的是真话,讲的有他的道理,就应该给他加分。要承认并容许学生成长的漫长性和差异性。相信学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思想会成熟起来。反之,如果评判作文仍旧唯主题至上,用成人认同的公共话语去揠苗助长地“帮助”成长中的学生,那只会带来一个后果:学生集体真话失语症越演越烈。

如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争当大官》的作文。因为村里的干部欺压村民,而乡干部不仅不管,还有意偏袒村干部,于是他在作文中发誓要努力向上,争当大官,为村民出气。这篇作文流露了一个少年学生纯真的心声,率真中流露出他对乡亲的挚爱,清纯中呈现着心地的善良。当然,以成熟人的眼光看,这心声也显露出他思想上的不成熟。作为教师,你怎么评判,给他打几分?我看,可以打80分。烂泥塘和小溪,哪个好?鲁迅就说过小溪好。烂泥塘看似深不可测,谁知不是装腔作势;小溪虽浅,但清澈见底。而且,小溪假以时日,谁说就不会变成大河? 再者一位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语文教师除了进行写作理论指导之外,很可能从不下水写作文。情之不通,理如何达!这种教师,讲写作理论,头头是道,作文怎么开头,怎么结尾,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具体写作,写什么。他不管,认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我真怀疑她的这种分析和讲解对学生有多少用。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你不教,我还会写,敢写,你越教,我越写不来,最后,写都不敢写,一听写作文就发怵。

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实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因为无论哪种教育,归结起来,都不外“言传身教”四个字。如果自己不动过笔,就缺少一种真切感。说白了,就是缺少对作品创作过程的体—验和感受,缺少一种感性积累,指导起来就不能做到具体、深切,很难切中要害。

在这里重提老师“下水”,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们认为,教师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没有尝过写作实践的甘苦得失,就对学生的作文评头论脚,说三道四,就不免使学生对老师讲的产生怀疑,对写作缺乏兴趣。学生的潜意识里很可能对这样的教师产生反感。因为你站的太高了,不肯弯下腰和他们同甘共苦。有时甚至觉得,学生之所以讨厌作文,害怕作文,恐怕与我们的语文教师自己不爱作文,不会作文,再由此而乱评乱改作文,有着直接的关系。难怪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会说,不少的语文老师“他们教的学生不会写作文„„其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写作的切身体会,这种教师,即使让他用最完善的教法教上七年,也是教不出东西来的。”

“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乃至几桶水。教师的写作信心和热情及写作的能力和水平,会给学生作文以极大的鼓舞。倘若教师只一味地在岸上“叫练”,而不积极热情地下水“导练”,学生恐怕永远都只能望题生叹,望师兴叹,即使硬写出来,也多是空话大话。而通过下水示范,教师能够更深层次地体验学生写作的困难与艰辛,自觉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文教学的规律和要领,同时也更能提高自身素质,赢得学生的掌声与喝彩。

使用新教材的三年来,笔者就与学生约定,凡要求他们写作文,我必写。每次写好讲评后,学生的作文加上我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作纪念与交流用。虽谈不上“奇文共欣赏”,但也算教学相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让人文关怀走进写作中的学生。

学生怕写作,不会写作,首先是不知道“写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写”。两者之中解决“写什么”是当务之急。过去一些作文教学的手段大都是远离学生,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得作文出现了不应有的尴尬。作文教学要真正从本质上进行改革,彻底改变我们过去只教作文怎么写,不教写什么的做法。要让人文关怀走进写作中的学生。

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关心”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宣言,它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要让学生会关心,做法多种多样。笔者刚接教高一新生时,就与学生商定,第一学期作文的主题就是“学会关心”。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课前三分钟学生讲演,每周随笔,班级小组辩论,作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督导活动。

清华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开创“《东方时空》”课,让学生在收视后自选题材、自定角度、自拟题目,书写个人感悟。

我想,只要教师肯动脑筋,把学生推向关心,就能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生活视野狭隘、社会责任感淡漠等通病,变“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走出咀嚼个人得失悲欢的小圈子,心系天下兴亡之责,他们写作的题材拓展了,人生境界也随之升华。

其次,应引导学生理解关心应基于人文精神的前提。否则,关心只能停留在肤浅的甚至是有害的层面。

对“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同时超越功力的,经济的层面去关怀历史文化自然宇宙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样的关心才具有人文关怀意义,才会产生独特的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维。

比如关心一条河流,你不能仅仅停留在功利的角度去关心它,保护它。那很容易停留在公共话语层面。“让水流走自己的路,舒展起它的臂膀”,让河流自然弯曲,两岸生长各种野生植物,给鱼类和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空间„„。只有这样关心,才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精神。这也是人们用过去“改造自然”的教训换来的宝贵财富。有了这种深层次的个性思维和情感体验,必然会产生“我手写我心”强烈愿望,尝试去找到它的合适的表达形式。这样的作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

最后,还是应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做起:写真话,写真实的自我。因为这是走进入文关怀的前提。一个连自我都没有的人,怎么可能去关怀别人。

一个人首先得会讲真话,才会认识到自我的独立,独特,进而才能认识并尊重别人的独立、独特。这里,我仍想讲,我们的教师,应宽容学生有些不太好听的话,不必过于心急,不去揠苗助长,使学生不敢讲真话。思想感情的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问题实际是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和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客观体现,不是作文本身的问题。不能用同一把尺子一一公共语言(公共道德公共思想等)去压制真实的个性化语言。容许个性语言的生存空间,就是容许人文关怀走进写作中的学生。

在这里,有没有必要担心在写真话写个性时会陷进一种万劫不复的个人主义泥潭?没必要。众多有成就的作家的创作已经告诉我们,在写真话写自我时,你会不断地进行扩充阅读与自我反思。在书写自我时,一开始,你可能会粉饰自己的生活,虚饰自己的感情世界。但是随着写作的深入,你会逐渐意识到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而当你在伪装自己的时候,你会觉得无边的寂寞与空虚,你会觉得写作是一种艰难的事情。可一旦反过来,你则会感到写作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你在写作中,会不断地激发起提升自己的欲望。你在书写自我时会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丑陋并进而迸发出塑造新我的审美激情。写作就是这样一种奇特的双重过程:你在将个人的激情充分外泄的时候,你也在对你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着深刻的内省。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同时,我们也完成了对学生的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最终,从学做人中走向学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才可以说无愧于心。

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学,在这一方面,一定是大有可为的。我想,只要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能坚持这样做,在做中不断地总结、创新,我们的作文教学必将迎来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参考资料和文献: 范守纲:《中外作文命题的显异与趋同》,载《语文教学通讯》,2002(4)韩 军:《限制科学主义 宏扬人文精神》,载《语文学习》1993(9)叶 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第四篇:让德育工作充满人文情怀

让德育工作充满人文情怀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津洋口小学韩俊蓉

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教育作用的同时,特别重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让学生懂得自尊、自信、合作、诚信等品质,让学生学会自律,学会负责,学会适应社会,让德育工作充满人文情怀。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有实效的德育活动。

1、开展礼仪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接受的是“保姆式教育”,生活中任性自私,惟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会礼让。面对这一现状,我校便以开展礼仪教育为切入口,转变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言行。开展礼仪教育,教师是最好的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均可以感化学生,转化学生。每天早晨值周老师和值日学生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一声亲切的问候,换来的是学生灿烂的笑脸。老师的表率作用是无穷的,如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全体教师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生的后排;集会、集合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学生的行为在老师的感染下得到了矫正,坐不住的孩子少了,讲话、互相干扰的现象少了。同时,每周的夕会、班队活动课,各班的班主任也会不失时机地结合本班的具体案例,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2、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及开学典礼,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每学期的开学,由学校分管德育的校长(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内容都是由大队辅导员精心准备,各中队组织演讲,如“3月5日”以学习雷锋为主题,“3月12日”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每一次升旗学生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国旗下讲话成了学校德育教育一块坚实的阵地。

3、每年的“清明节”或“六一”期间,组织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辅导员以“舞动的红领巾”、“红领巾与春风同行”等为主题给全体少先队员上队课,组织队员学习少先队组织的有关知识,通过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入队仪式上,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戴上红领巾时,一年级的小朋友的脸上写满了自信、自豪。六年级的黄倩在代表老队员讲话时说:“当我为你们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时,不由地想到了六年前的我,那时我和你们一样高兴,从那以后红领巾便时时激励我不断进步。今天,你们也幸福地成了一名小队员,我把红领巾的重托交给你们了,愿你们不忘今天的宣誓,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学生的一席话便是德育教育见实效的最好体现。

4、每周的班队活动,各班自主设计不同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如《美丽的童心》《夸夸我们的班集体》《校园童谣伴我长》《我爱爸爸、妈妈》《家乡美》《学礼仪 知礼仪》《平安与我行》等,在活动中,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相声、舞蹈、器乐、童谣、三句半等节目,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护自救意识。

5、开展“五自争章”,评审“雏鹰少年”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知道应该如何关爱父母,尊敬长辈,如何和同学相处,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一枚小小的“礼仪章”“自学章”“自理章”激励着孩子们健康成长。这是在一次评章活动中引出的小故事:

六年级的小威家在农村,父亲因精神失常失去了劳动能力,母亲因无法忍受家庭的多灾多难,也狠心地丢下小威不知去了何方。小威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他除了上学还要承担家里的农活及家务,他的故事感化了不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娇娇儿,这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主动向小威伸出了友谊之手,同时也改掉了自己一味依靠父母的坏习惯,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增强了生活的自理能力。

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举办青春期健康知识讲座,把性教育引进课堂,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性心理,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平稳进入青春期。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低年级的学生敢自豪地说:“以前,妈妈老说我是她从野外捡回来的,她是骗我的。今天我知道了,我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高年级的学生也敢大方地和老师交流“胚胎”是怎么形成的,敢和老师谈论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和看法。“洁身自爱,珍爱生命”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了毒品对社会、人类造成的危害,了解了预防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增强了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

7、以情育人,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运用情感的能力和技巧,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感悟真情,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小元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小元随爸爸生活,爸爸要为爷俩儿的生计奔波,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致使小元在学习、生活上养成不少的坏习惯,班主任田老师多次和孩子沟通均不见效果。

一个周三的中午,小元被叫到了田老师的办公室,小元一下子呆了,因为他日思夜想的妈妈就坐在老师的办公桌前。小元从妈妈那儿知道,田老师为替他找到妈妈花了不少的心血,小元被老师的真情感化了,从那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类似这种的案例很多,在帮助“三困生”的活动中,老师用真情和关爱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中得到了教育,受到了感染。真正走进学生的心,让每一个学生感动,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搭建德育教育的平台。

1、充分利用基地开展德育活动。学校荣誉室是校内德育基地,校本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实践等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荣誉室对学生进行“我骄傲,我是光荣的校园人”的教育。组织学生到县博物馆参观、慰问军属、到农村去等活动,了解长阳的历史文化,聆听军属家庭的感人故事,体验贫困儿童的学习生活,这些鲜活的爱心教材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

2、组织系列大型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少先大队提出“保护校园环境”“告别网吧”的倡议,教师带头在倡议书中签名,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小佳是多年玩游戏的高手,开学初,老师发现小佳的精神特别不好,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调查进网吧的人员中发现有小佳,老师找他谈话,并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后来在师生的恳谈会中,他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老师,对你说句实话,当你开始为进网吧的事找我时,我真的特别反感。当你分析了我的学习状况,并要我克制自己不玩电脑,这段时间我听了你的话,结果连续几次考试,我都是90多分,我才深深地体会到老师对我严格要求是对的,我真诚地谢谢你!”

每年的“六一”学校组织的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特长与才艺平台,在活动中享受童年的乐趣。“十一”师生同台歌唱祖国,倾诉对祖国的热爱。开展“感动中国”“长征精神代代传”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演讲竞赛,有十名学生在活动中获奖。组织观看《暖春》《冼星海》《赛虎》《女子别动队》等优秀电影,同时在各班召开“你一言,我一语”的评影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心无价”的教育。聘请司法部门、卫生院、林业站的领导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依法维权”“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森林防火”的法制、安全、卫生教育,讲座中引用的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敲响了学生心灵的警钟。

3、利用校园资源提供学生展示自我、学校展示形象的平台。少先大队主办的橱窗、各班的展版、学校广播室,这些小小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一张张充满稚气的笑脸,一副副充满童真的书画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信,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雏鹰广播室里播出的时事新闻、好人好事、优秀习作、学习方法访谈、读书谈民族振兴等话题为同学们灌输了精神食粮。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县举办的书法、绘画、摄影、征文、演讲等竞赛活动,有大批的学生获奖,一张张奖证上写满了孩子们成功的喜悦。文艺节目也多次在市、县、镇获奖,独特的创编、优美的舞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三、开通校长信箱,开办家长学校,增强德育教育的合力。

1、师生平等沟通是最好的教育。校长信箱的开通,收到许多学生的心声。“老师,你上课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只走到倒数第二排,你就没有把最后一排的学生放在眼中吗?”“老师,你上课能不能关掉手机?”……当看到学生的留言时,学校及时组织了一次师生恳谈会,在气氛活跃的交流中,老师从孩子们纯真的笑脸里看到了成功与失败,孩子在老师坦诚的眼睛里读到了赞同与认可,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沟通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2、开办家长学校,创设德育工作的大氛围。不断完善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培训质量,争取社会办学的力量,我校举办了“走进新课程家长培训会”,让家长与孩子同成长,家长与学校共发展。坚持家访、校访制度,加强家校间的沟通。调动家长参与管理学校的积极性,利用家长这块平台向社会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争取社会对学校的支持。为了充分肯定对学校作出贡献的家长,每年我校都会表彰一批合格父母。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家长多为学校着想的积极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合力。

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渊博、思想敏捷的人,只有思想积极,才能为社会作出杰出的贡献,否则他的才能只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教育的路程是漫长的,教育工作是艰辛的,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育人的认识,增强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力求工作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让德育工作更具人文性,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篇:人文关怀

电子商务1011

2010631031 陈开强

论工商管理学院人文关怀

通过在工商管理学院两年的学习生活,以主人翁的角度论述个人在工商管理学院所感受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

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第一次蒋院长在B308给新生交流会上的讲话,让我感受到自己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的被认可。作为管理学院的学子,必须要有管理学院学子该有的精神和文化气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在公共场所穿拖鞋,必须要有昂首挺胸的自信精神。在大

一、大二的两年里,更多的感受到老师在精神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培养,同样感触很深的是陈延童副书记给贫苦生演讲时候用到的“经济上贫穷,精神、文化上的不贫穷”以及陈副书记在后来的就业工作中所表现的人文关怀,让我深切感受到自己在精神、文化上的提升,一个成功的学院首先就应该承认它的学子,它的教师不仅是物质生命的存在,更应该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生活在工商管理学院两年,学院众多组织社团的欣欣发展充分表现了学院在注重人文关怀的另一个表现,极大的认可了学生在学院的发展和实现自身发展发面所处的核心地位,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加强和改进,学院设有学生就业促进会和心理健康协会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院,必须承认学生和老师无论是在推动学院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者支配地位。

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现在的社会,想要追求个人价值必须要以社会价值作羁绊,电子商务1011

2010631031 陈开强

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

学院尊重人的主体性,不仅关心学生的物质生活,而且放心学生的社团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努力为改善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服务,在经济贫苦生中,学院努力为学生争取贷款,争取社会资助来帮助经济贫困生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通过勤工助学,既守护了学生的尊严又解决了经济贫困生的生活问题,通过诚信教育、安全演练等来提高学生生活品质。

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

物质层面,学院为了学生能有更好的环境,努力争取更好的住宿环境给学子,在夏天开放本来给研究生上课的空调教室,甚至在教室处于非上课时间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培养,使我们能够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我想一个好的学院应该不仅仅只会传授好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个学院所形成的人文魅力。

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百度知道、百度文库

下载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人文”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概念,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汉语中“人文” 的最初意义与“天文”相对应,在古代中国指的是礼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人文” 泛指人类社会的......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管理在外科护士孕期间运用效果评价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护理人文关怀管理对临床孕期护士关心帮助由为重要,护士长运用以人为本增强管理水平同时促进护理质量、......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主体的中心,尊重人的本质、利益、需要及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 而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道主义立场,尊重人情人性,在新闻采访......

    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

    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 宜昌市上海中学 伍良胜 让生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吸引学生快乐学习。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本身就具有丰富、趣味性强......

    公务员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公务员是个特殊的群体,行使着管理国家的权力。他们的心理健......

    人文关怀_演讲稿

    第1页 各位领导、同事:下午好/上午好,我与大家交流的论文题目是“人文关怀在肛肠疾病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中的应用”,该论文发表在《齐鲁护理杂志》2012年第29期。 第2页 按照......

    人文关怀论文

    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重要性 作者姓名:任蒙蒙 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加强人文关怀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 方法: 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

    人文关怀实施细则

    人文关怀细则 一、人文关怀目的: 为了营造企业人文关怀的氛围,培养员工阳光愉悦的心态;营造和谐融洽的团队氛围;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创新力和执行力,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