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就阅读指导、朗读教学、
一、《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就阅读指导、朗读教学、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哪些调整?(15 分)
答:新课标精神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也做了相应调整。
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 能力的培养;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的元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新课标精神下,小学阅读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 和终点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的 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重视 “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让语文学习回到生活本体。
在朗读教学方面,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案例分析。(25 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段: 师:我们读到了樟树的可贵之处,还要读出作者 对樟树的独特情感。这种独特情感就藏在课文中,谁来读读这一自然段?(生朗读第 5 自然段,并将关联词读得重一些)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这些关联词中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师:这些关联词中透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喜爱樟树的香气。生:咱们樟树的香气。生:对樟树有一种敬畏。师:体会得很细腻。请记住,课文中的关联词常常关联着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态度,阅读时要特别留意。谁能通过这些词语,把作者蕴藏其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这是一个普通的教学片段实录,演绎出教师隐性的语文教学理念,请将你发现的写出来。
本教学片断体现了:(一)这个片段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用课文教”,教学生学习语言,抓住课文中能够表情达意的关键性词语——关联词来体会,让情感的体 验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呈现出来,既关注了内容,又注意到了表达,从而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这个片段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淡化分析的理念。“以读为本”,重视朗读,在读中 品味关联词语的妙用,在品味体会情感后,再用朗读来表达情感,从而 体现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这个片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谈话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畅所欲言。而教师则始终扮演 者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也体现出教师“以学定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四)大语文教学环境的理念;
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一个阅读教学片 段,并写上教学反思。(共 35 分:片段设计 15 分,教学反思 20 分)要求: 1.题目自拟。2.片段要注重落实 2011 年版课标精神,体现“用课文教”的理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 升。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我爱米兰》。(播放 歌曲)
师: 老师对你们付出了无尽的关心和爱护,小朋友也忘不了老师,在老师窗前栽下了(引读)——一株紫丁香。今天,让我们再次走 进这首诗,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师:现在有紫丁香和老师做伴,真好。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 的呢?请同学们结成小组学习。要求(出示)(1)自由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是怎样写紫丁香和老师做伴的句子,用你 喜欢的符号画出来。(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画的,并谈谈自己的 感受。(生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紫丁香怎样和老师做伴的?
生:紫丁香的绿叶在风里沙沙地响,和老师做伴。
师:对呀(出示)“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 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你知道老师一天下来为什 么这么累吗?老师一天里要做那些工作?
生 1:因为老师要备课、批作业、给我们上课。生 2:老师回家还要做很多事。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老师工作那么累,紫丁香也来为老师歌唱 了,这种声音多么动听,像什么呢?
生 1:像在下雨。
生 2:像风吹叶子的声音。
师:你们想象力真丰富,如果你是绿叶儿,你的歌声这么动听,你要为老师唱些什么呀?
生 1:我想为老师唱首儿歌。
生 2:我想为老师唱《小海军》。师:谢谢小朋友们,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做做紫丁香,同桌两个人 互相读一读这一句话,比比谁读得美。
同桌互读 师:看着老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你最想对老师说一句什么话?
生 1:祝老师天天快乐,年年有余。
生 2:祝老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生 3:祝老师事业成功,工作顺利。
生 4:我想说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
生 5:我想说我长大了也要做老师。
师:谢谢小朋友们。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深深的谢意表 达出来呢,在自己的座位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同桌比一比。同桌赛读。
师:学完了这首诗,让我们一起为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献上这首 诗吧(配乐齐读)
师:分享了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受到了你们浓浓的 谢意,心里喜滋滋的。老师也想和小朋友们对读一下,好吗?
生:(齐)好!师生合作,对读诗歌(配乐对读)。
师: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吗?想记住它吗?你喜欢哪一节就记住这 一节,背给你小组里的伙伴听,请大家来评一评。生在小组内练习背诵,互相评议。师出示“深消、除”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字,小组合作,动脑筋,想办法,快 速记住这些字。生小组合作 指名汇报,评选“最佳智慧奖”。(略)进行组词大比拼。(略)评选“火眼金睛”奖:说说这些字中哪些笔画容易写错(略)。练写:做写字操师生一同念一同做,头正、身正、肩平、足安。随后描红,临摹(略)师:下面就你与好朋友交流自己写的字,互相评一评。生互评。
师:小朋友们,写得认真,评得认真,下面请小朋友们完成课后习题 3,并用这种学习方式积累自己喜欢的其它词语。
反思:
为了让课堂变得有情有趣,在课的开始,教师播放了歌曲。在优 美动情的歌声中,唤起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与诗歌产生共鸣,充分展现 散文诗的魅力,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求,以更大的热情投入 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索中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 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 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 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是一 首语言清新优美、感情真挚动人的散文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
自读、同桌互读、赛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 体验感悟,在理解、想象、体验中自主练习,在情感交流的“对读”活 动中表达心意,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同时又遵循新课程倡导 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诗歌的第三、四自然段,再组织集体汇报交流,以谋得学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以引导为 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 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课堂中,让学生自学、自检、自主交流 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措施,体现了自主性与实践性的原则,有利 于体验学习成就感。《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 年级的教学重点。”在识字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注重识 字方法的相互交流,注重写字的规范,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体验,自 己掌握识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发现、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 设计了“组词大比拼”、评选“最佳智慧奖”和“火眼金睛奖”的游戏,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 望”。《课标》同时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及词汇 的积累应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累意 识,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一般的积累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积累能 力和兴趣。因此,教师设计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其他词语,以丰富学 生的词汇。
四、组成 3-5 人的研修小组,针对阅读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互动、讨论,撰写学习心得。(25 分)
互动话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率问题
主持人: 张以祝(语文教研组长)讨论人员:倪永海、戴辉勇、林务昌、江克尧、王珍、桑和绪 讨论地点:苏巷中心小学语文组办公室
张以祝:今天,我们探讨一下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 率的问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 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 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 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 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请大家谈谈有哪些表现:
倪永海:教师以讲代读。老师主宰课堂,进行满堂灌,学生被动 听讲,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没有给 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书,使学生没有读通课文,就开始讲。学生没有读 顺课文就开始提问。学生没有读懂课文,就开始分析课文。使学生在没 有准备的基础上仓促上阵。使学生学起课文不能把心沉到课文内容中,从而形成一知半解。
桑和绪:学生课外阅读少。农村小学没有图书馆,学生想读一本好 书都找不到。语文课本是要认真读的,有些地方当然也要背,但决不是 他们阅读的“唯一”。我们“简单”教语文,“简单”教课本,腾出时 间让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的空气”,儿童小说、童话、古典名篇都可以 进课堂,并且进入孩子的课余生活。但是,现实是农村没有这样的条件。
戴辉勇: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 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但是 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 做读书笔记,很少深入思考。教学时不把其当回事,忽略不计,学生阅 读习惯难以养成。
江克尧:我认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有这几点: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 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 背。
2、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 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 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 会考这些内容。
3、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 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 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客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张以祝:怎样改进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现状呢?
倪永海:1.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2.加强学生课外阅读 3.培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
张以祝:总结发言。总之,只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能教给学生正 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一定能得到改观,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浅谈改进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率的心得体会
明光市苏巷中心小学 倪永海
通过听课和学习,我发现当前我们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严重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现就当 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有些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课,忽略了语文这门课 程本身特有的工具性,轻视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只顾挖掘课文的人 文内涵,忽视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而有些教师只专注于字词句 和内容分析,而不注意深入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 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阅读就是放声读 走进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朗朗书声如春分乍起。
教师采用 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可以说,发出 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出声的读在小学语文阅读 课中出现的频率却不是很高。许多阅读课,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而 很少采用默读的形式,“书生朗朗”成了他们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
三、教师讲得太多 阅读教学过于面面俱到,教学内容多,环节多。
有些教师在对于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总是怕有遗漏,怕教少了考试考到怎么办?教多 了,即我们常说的把课文教“肿”了,又使教学过程繁琐,内容冗长,造成学生厌烦、老师疲惫、教学效果不高的情况。
四、重视主体失主导
一些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只管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以“好”进行笼统评价或是不 评价,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至于学生误认为 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
五、过程分析代替目标落实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教师把过程当作目标,把“学 过了”当作“学好了”,把“分析完了”当作“分析好了”。很明显,“学过”与“学好”“分析完”与“分析好”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和距离的。学生学过了,但并不能说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理解了 和吸收了。对教材分析完了,同样也不能说明就是分析好了。并且 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 目标。这样的过程分析,忽视了目标的存在,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更谈不上对教学任务的落实了。
六、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过程的体现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把语文知识让学 生死记硬背。学生做作业时、考试时只看结果如何。而忽视了这个 结果是产生的过程。从而出现了学生语文成绩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不断下滑的现象。
七、不能合理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教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 泛使用。但在授课中也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
八、缺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轻视淡化,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 代替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虽然多 了,课堂虽然热闹了,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却少了。阅读过程由教 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缺少举一反三 主动迁移运用的能力。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注意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 教学,从而导致阅读效率始终徘徊在低层次上。
九、课外阅读出现“四无”现象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出现了“四无”现象:一是无书读。农村经 济落后没钱买书,家长没有意识要给孩子看课外书。二是无质量。随着生理心理的渐趋成熟,小学生迫切希望了解世界,追求曲折离 奇,因而对侦破、武打、漫画类作品尤感兴趣。三是无时间读。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回到家中就忙着做作业,根本没有时间来阅读 一些好书。四是无指导。一些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因而很少指导。一些家长有无能力指导。
解决的办法:
一、以读为本,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 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读应该是最基本,最常 用而又最重要的训练。从读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使学生受到真情 实感的熏陶,架起与作者沟通的桥梁,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靠读靠 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讲靠分析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只有这样,才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吸引他们积 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活起来。
二、以读代讲,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1.课堂教学要做到精、简。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精”,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 和思考,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然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选择教 学的内容。此外,教学环节要简,不能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一 堂课四十分钟,教师就应本着“浓缩是精华”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抓 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做到多读少讲,以读代 讲,以讲促读,讲读结合。2.要“因材施读”,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 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 赏性范读,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通读 课文有很大难度,范读很有必要。当教材中出现句子长,结构复杂或 文章艰深难读的片段,我们就采用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 课文,则由几个人或全班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为了让学生根 据老师提出的线索或序目,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层次、捕捉关键 词句,则引导学生细心默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 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或对话较多的课文,则进行分角色朗读;对 于句意连贯的句式或段落,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让学生能“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敢于放手,“有扶有放” “有错有纠”,让学生在“多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学 到知识。
三、以读促讲,指导学生品味语气
1、通读感知 我们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是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 感知”,我们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 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 课文初步读懂。良好的“读”的习惯,需要教师严格地培养。很多教 师,在第一课时,总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课文,自由读,指读,“开 火车”轮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进行范读。我觉得,花这个时 间,是非常有必要的。2.细读悟语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 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 “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 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 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等的领悟,体现了 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在统一。3.品读悟情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 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 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性地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 情感。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已品读,采用 “读中悟情”、“评读促情” 的办法进行辅导。4.展开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 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 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 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如何让学生通 过“对话”凸显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1)积极培养对话 意识: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 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 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 与渴望。(2)巧妙创设对话情境: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 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 热情。①再现课文情境。②创设问题情境。③创设活动情境。
四、合理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 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 的方向。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 师广为使用。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 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 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当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 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在引导学生 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 作为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绝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我们课堂教学的“调味料”或“商标”。合作学习也不应期望获得统一的答案,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 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五、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 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 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 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 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胡坊中心小学
余玉兰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同时有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来认识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生动的情境之中,感受着各种新奇的信息,进行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必然会折射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积极的 情感往往会微妙地作用于阅读之中,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催动思维,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而且有深化 于学生的认识、净化思维、美化心灵,增强思想教育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情感心理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品质,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写作训练中下足了工夫,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手段,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朗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的教学实践中谈几点自己的肤浅体会。
一、注意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兼质美的好文章,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都洋溢着作者的真情。要让学生动情,教者先要动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做情感投入的表率。只有当教师的情感真正融入教材中去的时候,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才会化为活生生的形象,语言文字内蕴的情感、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从而带动学生情感的爆发,教师的范读在教学组织中起着传情的作用。同时结合阅读教学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老师的识字教学密切相关,老师应重视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在课内外有意识地传授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识字训练,帮助学生总结符合个人特点的有效识字方法,学生的识字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1、调动积极性,挖掘识字潜能。识字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识字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只有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在识字过程中使学生感到识字有趣。开始教学前,可以给学生讲个有趣的小故事。当学生被故事吸引住的时候,教师告诉学生:识了字,可以看书,可以知道很多有趣的故事。这样就把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迁移到识字上来。教学生字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学生死记硬背,而用让学生自己所拼读读,讲讲怎么记住字形,说说怎么弄懂字义。还可以把字形编成几歌,用调谜语、做游戏者方法,用领学生识字。
2、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中识字。为了增加识字量,借助展示台开展活动。我每周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如:以夏天为题来收集材料,学生找来了在夏天里吃的水果:苹果、梨、桃子、葡萄、西瓜等;也收集了有关夏天的动物:蜗牛、青蛙、蚂蚁等;有的学生收集了冷饮的包装袋;也有的学生收集了有关描写夏天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有一些描写夏天的儿歌,如: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夏天在街上,夏天花儿开,夏天草儿绿,夏天太阳晒,树下去乘凉。我让学生把收集来的资料轮流上台介绍,我问他们,这些字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借助拼音认识,有的说是从电视里看到的,还有的说是在商店里买东西时认识的。这些学习资源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借展示台这个机会,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识字,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进取精神。除此之外,我还通过争当“识字大王”、举行朗读比赛等种种手段,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找到了自信,在赏识中学会了奋发,也给识字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精心设计,朗读形式灵活多样。
加强指导,培养能力 学生朗读,应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的指导下进行。在 朗读训练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是运用范读进行指导。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适当地范读是提高小学生朗渎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农村小学生朗读水平较低,不少学生还停留在上一年级的朗读水平,为此,教师的范读更加重要。阅读教学时,教师适当地进行范读,让学生及时模仿。经过一段时间的范读指导,学生就可以逐渐做到能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整速度、把握语调,初步读出文章的韵味了。二是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指导。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注重电化教学在朗读训练中的作用。初学课文时,学生只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而不能领会字里行间的感情。教师在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仔细听课文录音。学生既感兴趣,又听得认真。听完后,再让他们跟着录音再读一遍。经过课文录音的指导,再加上重点语句的范读,他们会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遍比一遍读得有感情。当教材中出现了长句,或学生难以断句的片段,教师可采取领读的办法。同时
引导学生读通、读顺,并指导和训练学生要把视线放宽一点,一次多看几个字,避免读破词,读破句,为理解带来困难: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课文的内容,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可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或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还可出示相关的提示问题,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勾画;为了诱发想象,体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或听教师吟诵。为了提高兴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强或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提高朗读效果,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朗读形式,在于使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激发朗读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 教学得良好效果的一个条件。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内在的动力。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 发学生兴趣。低年级有许多课文故事性较强,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在配有连环画式的插图,这就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学生们被优美的意境所感染,好像自己就是小壁虎,在爬呀爬。其次,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进行课堂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文中聪明的乌鸦,可爱的小猴,勤学的小白兔,都是他们乐于与表演的对象。这些形象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表演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如教《要下雨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让小燕子、小白兔、小鱼、小蚂蚁戴上各自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他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再者,我班每周还进行“朗读”、“背诵”等比赛活动,有学生代表组成评委,给学生的朗读、背诵打分,发现好的及时表扬,在班内形成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机制。还为学生朗读进行录音,让他们自己听自己的朗读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精心指导朗读
朗读,对学生来讲,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教师来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朗读。首先,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的这么好?”的念头。这是老师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换成文中的一个角色,试着入情入境,就能感悟出读书的语气、表情来。如:读《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
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时,就会笑容满面的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如《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发现了水后,情绪正处于兴奋之中,却又被新的烦恼所困扰,一个转折词“可是”显示出乌鸦的心绪有了180 度的大转弯。乌鸦的失望和焦虑正包含在“可是”之中,故朗读此句时,需要降调处理。而下文的“水不多”、“瓶口又小”“喝不着水”使得乌鸦的失望和焦虑的情绪逐步加深。所以朗读时,语调应渐显上扬之势。“怎么办呢?”乌鸦自问,朗读时可用曲折掉。这样就将一只急于解渴而又不知所措的乌鸦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我们应当依据新大纲精神,重视朗读教学,根据年段的不同特点,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掌握要求,教给方法,脚踏实地地培养能力,学生朗读水平就一定会较快地提高。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当然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二、重视教师范读指导
因为小学生常常把老师当着自己的表率,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是常用的、十分重要、不可少的。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恰当的朗读指导,范读能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产生朗读的欲望、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作用。
在执教一年级的课文《平平搭积木》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上学不久,学习、积累的汉字不多,朗读的机会不多,学生对问句的朗读还是难点,所以当出现问句:“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呢?”我先让孩子们自读,然后又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让孩子学着朗读,再抽读。经过多次练习,全班孩子都能读出问话的语气来。学生对这一段让人看着眼晕的文字产生了好感。通过朗读,增强了文字的魅力。
三、理解感悟重点词句
曾经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他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气。他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的时候,对于梅花的描写,我先让学生理解“秉性”和四个“愈”的意思,并进行了朗读指导。对于中华民族里有气节的人物的描写,“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在学孩子回答的基础上,我接着出示了这些人物写的诗句,如苏轼的《题林岭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于谦的《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文天祥的《扬子江》中的“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等诗句的引入,不仅让孩子积累了语言,还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表达的意思。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这段文字,读出自己的感悟。随后,我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问:“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他们想到了医生、消防员等时代的英雄,接着我又出示有关图片。在这样的感受之上,引导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并告诉学生,上面写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写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通过范读,变换形式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理解、记忆了这个中心段。
四、发挥丰富想象体验
“想象体验”指学生按照课文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体验是指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想象体验的主要方法有:用画面、音乐或语言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的角色等。我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的一段时,先出示这段文字,让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朗读,让学生对文字有个初步的了解。随后,圈出“沙滩”“耕地”“山脉”“河流”等字,配上适当的音乐渲染:“这里曾经留下他们多少美妙的回忆呀!在每一片沙滩上,他们曾经……(孩子想象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们曾经……(孩子想象回答)”剩下的词语通过出示图片朗读句子来感受,接着又说:“可是,这美好的一切西雅图的族人们要远离了。此时,他们心情怎样?”学生通过交流,知道,这短短的文字里,包含着西雅图族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不舍。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种体会,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一段,孩子们朗读的很到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及时、适当的评价鼓励
评价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教??给予及时、具体、恰当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并使其明确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同时,对班级的其他同学而言,教师评价的过程也是指导朗读的过程。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可以是在学生接读课文时进行评价,一般是对学生生词及多音字的发音进行评价;可以是用在重点段的朗读上评价,也可以是在学生朗读的声音、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学生之间的评价,使用的形式方法很多、很灵活。当某位学生读得好时,老师会及时引导全班学生:“掌声在哪里?”虽然学生没有说一个字,但这热烈的掌声不就是一种无言的评价吗?使朗读学生的增强了自信心,成就感。
六、采用分角色朗读
评价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听其声,视其形”。教学中经常都运用这种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我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请了一位学生来读楚王的话,一位学生读晏子的话,一位学生读作者的话,学生的兴趣很高,但读楚王的那位学生表现的没有大王的范儿,就让他学生做出楚王不可一世的霸道的表情,再结合这种表情再次朗读,效果就好多了。读晏子的话的学生就让他做出一个严肃的表情,要有外交家的范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分角色读一读,效果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总之,多读才能促悟!只有大胆实践,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只有课堂、教室、校园书声琅琅,才能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落到实处!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下面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2.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3.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
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4.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第五篇:语文教学朗读指导例谈
《小动物过冬》一课的朗读指导例谈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由此可见,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
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虽然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酌文品“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重视读的训练,尽可能地多读少讲,以读代讲,引导孩子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作者的语言,咀嚼、消化、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让孩子觉得“有滋有味”。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读出感悟、品出语文真味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大胆地“放”,还要巧妙地“扶”,并且运用巧妙的语言“扶”得恰倒好处。最近,本人有幸参加了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活动,给农村孩子上了《小动物过冬》一课,我在这一课的朗读指导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游戏导入,激趣。
师:今天,我能来到伍佑小学跟二(1)班的小朋友上课,感到非常高兴。这节课,王老师还带来了几位好朋友,现在他们都躲起来了,让老师说几则谜语给你们猜,你们猜到谁,轻轻地喊几声,它就会出来了。
(1)百花村里有人家,鲜花瓣上种庄稼,招待客人用蜜酒,辛勤劳动人人夸。
(2)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
(3)大眼睛,宽嘴巴,咕呱咕呱爱说话,捉虫能手就是它。
(生先凝神倾听,然后兴奋地轻唤“小蜜蜂、小燕子、小青蛙”,师随即出示三个小动物图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这三个小家伙又聚在一块儿干什么了?答案就在我们要学习的19课里,孩子们,快打开课本到118页,摆好读书姿势,开始读吧!
(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者,都希望孩子们对自己所上的课感兴趣,我也不例外,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我特意动脑筋,找了几个与课文有关的小动物谜语,通过猜谜游戏,放松孩子们的紧张心情,消除初次会面的陌生感,融洽师生关系。接着,我又趁热打铁,用一句“今天,这三个小家伙又聚在一块儿干什么了”,勾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朗读课文的兴趣已油然而生,孩子们充满热情地去朗读课文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二、斟酌字词,懂意
师:字词读得不错,把词语带到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吗?
(出示)(1)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指名读句子)
师:“常常”就是……的意思?如果把它换成“天天” 再读一读、比一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出示)(2)它们天天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比较,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方式。针对孩子们的这个特点,我先用一句“把词语带到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吗?”激起他们的斗志,忘记学习的疲劳,重新调整好情趣继续学习,接着又通过换词的方式,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比较。通过比较,孩子们不仅明白了“常常”就是“经常”,不是“天天”的意思,还道出了“三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职责,它们要辛勤工作,造福别人,不能天天聚在一起玩。”的话,实在出乎我的预料。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字词内容,才能读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感情来。因此,指导朗读,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上下功夫,而不要只单纯地做技巧上的指导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
三、研读文本,晓理。
师:三个小伙伴非常友好,生活得非常快乐。可是,当秋风刮起时,三个好朋友都不约而同地烦恼起来了。小朋友猜一猜,它们会为什么事烦恼呢?
生:它们都要过冬了,整个冬天就不能在一起唱歌跳舞了。
师:三个好朋友要分开了,它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你能体会一下吗?
生:很难过,很伤心。
师:既然这样,它们为什么就不在一起过冬呢?
生:因为它们三个过冬的方式不一样。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小动物到底是怎么过冬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找到了,先与小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再分角色演一演。
(生兴趣盎然地研读起课本来,师行间巡视,不时融入学生的交流圈中。)
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