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中特》课程教学要求
研究生《中特》课程教学要求
1、教学时数安排:采取3+1模式,即三节课堂教学,一节课外自主学习(注:第一周和最后一周仍按四节课进行课堂教学)。
2、组建学习团队(每个教学班十个团队为宜):围绕课程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课堂展示团队的集体学习成果,进而引发课堂讨论。团队展示成绩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评判。
3、除常规考试外,每个学生还要提交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主题: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探析。
4、课堂增加互动,原则上互动环节要占课堂教学环节的三分之一时间以上。
5、最后一周前两节课正常上课,后两节课安排随堂考试。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
6、课堂纪律要求:缺课一次总分扣10分。
第二篇:2014级研究生中特教学与考核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安排与考核要求
一、行课时间:
第九周——第十七周开始上课。学生调研课外调研,教师不再停课。
二、教学内容建议
1.《课件》只是一个基本参考,具体教学内容请老师们根据学生情况增减。2.建议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及习近平2014年“五四”讲话的精神融入“文化建设”部分;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政治建设”部分。(相关资料见见压缩文件)
3.主要参考资料
(1)《大纲》(电子版见压缩文件)(2)《教材》(电子版见压缩文件)
三、教学方式建议
建议开展“专题教学”,以学生可能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困惑为主线。请老师们总结“专题教学”经验,期末专门探讨,下学期进行“专题教学”。
专题设计建议见压缩文件
四、考核方式
学习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课堂学习情况30分(1)学生出勤情况15分
学生无故缺席一次扣5分、病事假缺席一次扣2分,学生因各种原因缺课三次(9课时)以上须重修。研究生因事因病请假须经导师、辅导员、教学秘书三方同时签字或盖章方有效。(2)参与讨论情况15分 2.学习心得体会30分
学习心得体会是指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哪些新的认识、自己原有的哪些思想误区与困惑得以消解及自已思考问题的意识、能力和个人的思想境界等得到哪些提升。学习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于2000字。3.调研报告或40分
(1)调查报告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完成,但每组人数最多不超过5人。
(2)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或个人兴趣,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或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3)调研报告包括调研思路和方法、调查结果与分析、对策或建议等内容。
(4)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4000字,撰写须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要求。学院将组织教师从不同学院抽查报告,违反学术道德的学生此项均以零分计。
(5)本学期参与“答辩考核”试点班级为李强老师、周琪老师、吴延勤、尹晓东老师任课的班级
四、期末需要提交给梁娟老师的纸质文件
1.学生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各一份 2.学生成绩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各一份
梁娟电子邮箱:410592673@qq.com,办公室电话68367025,***
第三篇:研究生政治中特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刘婧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
摘要: 关键词:
0引言
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在十七大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只有谋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成为国内外许多理论工作者学术视野中的热点问题。当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自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再次成为全国理论界的关注点。因此,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之前,首先应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及其实践成果,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20 世纪60年代以后,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加速发展,国外生态文明研究也步入正轨。我国生态文明研究兴起于80年代后期,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的新课题。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第四篇:中特论文要求
11.16停课一次,11.23听要求交论文。论文或读后感或学习体会
要求:有封页,写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专业,学号,姓名”。里面:题目 内容摘要:(100-200字,顶格),关键字:(3-5个),正文,参考文献 读后感什么的里面没有格式要求。论文题目:
1.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2.论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价值 4.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5.列宁“新经济政策”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6.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任一具体问题)7.经济全球化视阈中的社会主义 8.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
9.“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阅读文献与参考书目(读后感、学习体会)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250-256、272-273。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P371-379、382-384。马克思:《哥达纲领评判》(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P10-1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节选)
——《马恩选集》第3卷,P404-409、416、423-44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
——《列宁选集》第27卷,P400-402、434-438。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选集》下卷,P545-557。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张汉清:《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凌云:《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
——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赵曜等:《科学社会主义新论》
——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曾枝盛:《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莫尔:《乌托邦》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欧文:《欧文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伯恩斯坦:《什么是社会主义》(节选)
——《伯恩斯坦言论集》,三联书店,1973年版; 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节选)
——三联书店,1963年版;
第五篇:中特课程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专题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现代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相关政策的分析,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建设的关键就在于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以此来倡导人们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Rural topic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e analysi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challenges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faced and the relevant policies, put forward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ultures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lies improve rur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advocate for attention to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ulture.Keywords: socialism;new rural construction;cultural construction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了新农村建设美好图景。要实现乡风文明,就必须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探索。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及重要意义
1.1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文化建设。
1.2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文化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文化建设,就不可能搞好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1.2.1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越发达,人们就越容易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理论、生产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促进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整个经济的向前发展。”农村文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2.2 有利于实现农村“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温饱问题已解决,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文化建设、民主管理搞不好,就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农村文化建设搞好了才能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1.2.3 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和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提倡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教育的机会,让农民不仅可以接受基础教育,而且还能接受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直至高等教育,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利于逐步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接受新的观念,让农民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无论是教育还是新的价值观、法律意识等都是作为一个现代农民所必备的素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正是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大力兴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体育健身场等文化场所,按照自愿、健康、长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闲、节假日广泛开展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相贴近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有利于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投入也不断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文化功底薄,由此导致的农村文化发展跟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发展跟不上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问题日益明显。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落后,不仅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与社会进步不相协调,而且还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创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状况,开创农村文化的新局面。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落后状态。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作为传播知识,可供农民学习的图书馆、科技馆等场所在全国大多数农村中没有;而作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流工具,电视、网络等设施在农村尚未完全普及,尤其是网络设施在农村基本上没有,这些阻碍了农民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第二,不少农村都没有可供农民业余时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公共文化场所,即使一些地方有,也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变得破旧不堪,如昔日的农村电影院,现在却如同废屋。第三,农村缺乏可供农民在闲暇时参加体育健身的运动设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方的文化设施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以前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设施,即使极少数地方有,也是处于极其简陋、残缺不全的落状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2.2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
文化费用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并且大部分费用被用做了城市文化建设费用。城乡、东西部农村文化费用的差距较大。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用于农村文化经费投入得要多一点,而西部经济不发达及贫困地区,则经费投入很少,甚至没有。由于投资不足,一些文化设施也难以形成,即使有一些文化场所,也由于没有文化活动经费,使得公共文化设施难以得到正常使用。也正是由于投入的资金有限,使得农村难以留住或培养文化建设人才,难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与农村教育相关的事项也难以完成,所有这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2.3 农村文化形式和内容单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供人们选择的文化活动在形式上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农村文化的落后,即使在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对形式多样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村文化活动也只是限于打牌、逛乡场、看电视等极其单调、乏味的文化活动。这些单调、乏味的文化活动与农村经济发展已不相适应,已不能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
2.4 腐朽、落后的文化在部分农村仍然存在
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封建迷信不但没有消除,反而还有抬头的迹象,看风水、占卦、算命等愚昧、落后的文化依旧存在。二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市场。三是“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风气。四是在部分农村铺张浪费严重,如大肆操办婚寿宴席、丧礼等。
2.5 农村文化建设的效果不理想
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新任务被党中央提出来,虽然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效果却不理想。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比以前有所改变,但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起点比较低,因此,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大部分地区只是兴建了最基本的文化场所,处于最低层次。二是许多农村地区文化体制尚未建立,即使有些地方有,但也因为种种原因并未运转起来或完善。三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在极少部分农村却尚未真正开展起来。
2.6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文化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有多方面的,笔者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6.1 不少领导和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一些农村、乡镇领导错误的认为农村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认为只要增加了农民收入,就是农村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农村文化的建设,更没有认识到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先进的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由于领导干部的认识不足,致使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组织领导,也缺少了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几乎都在为增收而努力,却忽视了文化建设,认为文化建设是无关紧要的,从而降低了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失去了主体力量。2.6.2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仍然还比较落。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农村财政收入减少,直接影响到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由于农村可提供的经费有限,致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难以兴建,文化工作难以开展。其次,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增收困难,使得农民只顾增收,无心于文化建设,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再次,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造成领导干部长期以来一心只围绕农村经济发展而工作,农村领导干部认为农村的发展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文化工作。最后,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留在与城市相比相对贫穷的农村,而农村由于经费紧张等问题也难以培养文化人才。总之,农村经济的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和进程。
2.6.3 新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专长的文化建设人才
文化人才是任何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所最缺乏的,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难题之一,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成败。当前,农村缺乏以下三种人才:一是农村文化专业人才,他们掌握一定的文化专业技能,能够主持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二是农村文化管理人才。他们热爱文化事业,并具有一定的文化专长,在组织和领导方面有一定的天赋,能够单独组织和领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从而保证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他们熟悉各项文化基础设施的性能、功效和规律,并能承担和完成建设任务。1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各地方政府必须在搞清楚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的同时,站在全局的角度,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
3.1 提高干部、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
各级地方政府应当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尤其是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经常参观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的地区,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自觉克服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的错误思想。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具体的工作范围内,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个人分工负责,建立文化管理体制,制定各种相关的政策、规章,使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在组织上、制度上有所保证,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为农民办的一件实事、好事,而不是一件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把为农民办实事放在首位。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性、积极性、激发其创造自己精神家园的热情。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宣传党中央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方针,宣传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干部、群众一条心,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3.2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扶持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历史目标差距还很大,与农民当前对文化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农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中心,兴建乡村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场所,充分发挥这些场馆宣传科学知识、消除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作用;兴建各种可供农民闲暇时健身娱乐的娱乐健身场所,缓解农民的压力,满足农民的身心需求;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扶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文化设施;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开办各种文化产业,如书店、网吧等;办好农村黑板报、墙报、广播站等文化宣传阵地,以群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法律法规,褒扬社会新风尚,针砭时弊;办好农村通信设备,使农民能够及时从广播、电视上了解到最新的信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农村文化建设费用纳入整个财政预算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使财政资金更多的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把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建立和完善城市支援农村机制,支援农村文化建设。”
3.3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搞好农村教育是建设农村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首先就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实现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所有学杂费,增加对中学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收费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乱收费现象。其次,建立、健全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制度,确保农村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政府要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捐资助学活动,继续实施“希望工程“等助学活动。再次,加强中小学改革,规范和提高农村办学。大力兴办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最后,要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调整与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落实好国家关于农村教师的各项政策,使农村教育在师资上得到充分的保证。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素质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他们会以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热情,为农村文化开创美好的明天。
3.4 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培养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农村原有的文化队伍老化,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难以再培养和聚集文化人才。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各级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高度重视农村文化人才,要千方百计吸引和培养农村文化人才,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有关政策,在人事制度、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要尽可能的改善,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激励其在文化事业中不断创新。其次,艺术院校应当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大量的相关人才;再次,加强本地区对农村爱好文艺事业,具有一定的文艺天赋和愿意留在农村从事文化事业的人的培养,打造一支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谭伟贤.农村社会工作概论[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65—195 [2] 杨涛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初探[J].社科新视野2003(20):13-16 [3] 杨晓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4):22 [4] 铁柱.加快和谐新农村文化建设[J].实践.2006(9):39-40 [5] 成建中.试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领导理论与实践.2006(3):29-30 [6] 陈光军.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J].湖北宣传,2006(6):18 [7] 陈太福.论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和社会的全面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4):76—80 [8] 陈文胜.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6(12)[9] 教育农民要建设农村先进文化[N].光明日报.2000年12月05日 [10] 民进福建省委员会.促进新农村文化全面发展[J].开放潮.2006,01-02期合刊
[11] 徐晓红.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J].党政论坛.2006(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