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听听那冷雨》[精选]
江苏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听听那冷雨》
五.听听那冷雨
“冷”——“寒”“苦”?
生:寒用词太过了一点,不能够表达景物的特点。
生:冷字夹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寒”并不能表示。春雨用“冷”形容很恰当。“寒”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师:“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心境即情。表现“凄冷”的特点,还有情的的凄凉。把景和情很好地组合在一起,通常我们称之为“意境”,它是一个复杂的美学概念。交织成诗意的空间。二者融为一体,激发我们的想像和联想。
概括一下这是怎样的意境。
生:雨景,语言的表述下,融入了作者一种深深的感情,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凄凉。
师:哪位接着说。
生:一种思乡之情。
师:绵绵的思乡情绪。
生:即写出雨的凄凉,也写出心情的凄凉。
生:漫步在春天的雨中,想起江南的情形。
师:一个词。
生:愁。
师:凄凉,迷蒙,或凄楚
文章长,内容多,写到台湾美国大陆听雨的情境。这一节课侧重从听雨的角度鉴赏。从第几节开始?
生:第五节,到十小节。
请一同学朗读第五小节,体现对文章的理解。
生朗读。
生评价读得如何。
生:读得流畅,但对听雨没有很深的理解。应该读得再好一些。
生:有的词“饶”,“湿漓漓”,读错了,断句中断得过长了些。如“凄凉凄清凄楚”三个词应连贯起来。
师:流畅,但意境之美没有读出来。把握意蕴,把感情读出来。如“”两句,写景的有哪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化用了古典诗词的意象。这两处写景都有什么特点呢?凄凉凄美。我们抓住哪两个字?“滴”“打”,“滴”可以读得短脆一些,“打”读得稍长一些,慢一些,留有一点时间给听众以想像。意境之美是要借助于相像体现出来的。我们一起把“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
生读
师:三凄顺序能不能随便打乱。感情上是递进的。朗读上一定要表现出来,如何表现呢?
生:从前面比较轻,后面越来越重。读示。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意见。
生:越读越慢一些。
师:哪种方式更好一些?二,越来越低一些更好。齐声把四个词念一念。
师:类似的句子在本段中比较多,还有哪一些?意境上可以把握,并且通过朗读可以表现出来的?
生:“楼上江上庙里”,少年想要施展抱负的感觉,江上是漂泊无依,庙里是孤苦。要读得越来越慢,要轻一点。
读示。
师:哪位同学接着说?
生:一打少年听雨的一句一直到僧庐下。写听雨的感受,由于各个年龄段的不同,对雨也有不同的感受,读的时候,要把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感触读进去。读示。
师:有没有表现?
那位同学摇头,补充。
生:读得比较平淡,没有感情的起伏。读示。
师:来点掌声鼓励鼓励。
师读,大家整体感受一下。音乐起。
下面在此基础上,把全段读一下,尽量读出凄凉苍凉之美。
生齐读。
师:思考由这一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条结论,我们鉴赏散文意境美的时候,可以从哪些方面下手?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通过朗读。
师:鉴赏的时候呢?怎样抓住它的景与情的特点。
生:景的描写,了解相关背景。
生:重点词来分析
生:应该重点看一看它的修辞手法。
师:还要充分地展开想像,也可以帮助我们。
投影: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 A. 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 B. 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调动多种感官)C. 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抓住修辞句式等)
参看“资料链接”和教材P97《港台文学史》的相关资料。
鉴赏9—10段意境美,选择几句评点。放开来读。
生读。
请同学交流一下。
生:用两个比喻,写不同雨的韵律,鼓,有闷的声音,电琵琶清脆,连用叠字,把雨的质感写活了。
生:第9段最后一句话。“斜斜”前形后动,叠词的运用增强散文的节奏感韵律感,后面的几个动词将雨下是的急速形象写得淋漓尽致,特意强调日工的庭院里。
师:两个字要轻一些。突出雨的形态美。
生:第一个同学的一句。写出作者此时心情的澍湃,写出思念在陆的心情,难以平复。
师:没有同学谈第10小节。
生:第十节后“雨是一种„„音乐„„试试那冷雨”,写江南的雨,是对故乡的记忆,清晰,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师:由此可绵绵乡愁。
生:第一句。感受家乡雨的美好。秋雨表现内心的惆怅。是人生的启迪。谈不上心潮澎湃,但很激动。比如大海,海面平静,海面以下有一种暗流,含有一种没有暴发出来的。师:这个暗流是对家乡的思念。还可以注意一下修辞手法。
生:第十段后面“下湿了布谷”“雨是”通感手法写出潮潮的特点,湿润的特点。
生:开头,在日式古屋听雨,“潇潇”与江南细雨有共通点,从而写出作者心中淡淡的忧伤,秋天里触景生情对家乡的思念流露在字里行间。
师;第九段是夏天的雨。第十节通感的修辞比较多。哪两种感觉打通?
味,触;题目就是,下湿了„„通感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两种不同的感觉揉为一起,引起人们的联想想像,在此之中充分体会情和景,带人入境。
回忆“江南的雨”,表达上和一般的句式有没有什么不同?
生:长句。
师:大家一起加标点。
余光中为什么不加标点呢?不会写文章吗?
师两次示读,比较一下哪一种更好?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没加任何标点表明一气呵成,说明大陆在心中
师:思绪万千,一泻万里,不绝如缕,剪不断理还乱。
第九小节的倒数第二段,“斜斜”,迷迷蒙蒙的强烈的视觉感受就没有了。意境非常微妙,把握语言,把握标点,领会意境。
生齐读,四月女,七月男,秋季女读。
通过两小节进入意境之中,我们伸一伸手,好像都能触碰到乡愁,看一下96而美学大师宗白华对意境的描述。不是„„而是活活泼泼的。听的是冷雨心中涌动的是乡愁。从„„到„„。谱写一曲思乡的断肠曲。最后让我们在对课文的诵读中,再一次„„结束我们的课文。
六.阿房宫赋
大家提出一些问题,这一节课我们解决其中的几个,其余的课后解决,或者通过“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云”“霁”不能和后面的名词形成搭配关系。
生:“龙”是名作动,“出现龙”,“虹”是出现虹。
师: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是句子不会翻译,还是这句话在文中的内容如何理解,这个部题我也不理解。
师:就是这句话跟前文有什么关系?
哪位同学解决一下。请男同学。
生:可能把气候当成地理上的气候,是对上文两句话的概括。
师:一起把前后两句话看一下。有“冷”有“暖”是写自然气候的冷暖还是写人的感受的冷暖。
生:应该是人的感受。
师:表现阿房宫的大也不算错,“赋”写主观感受更切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还有同学问两个词“王子皇孙”,是男是女?这里主要是指女。
“辇”,是什么用法,不用太扣字眼,倾向是名词做状语的举手,倾向名词做动词讲的举手。
师:修饰怎么来的呢?还是来的状态?
还有一个“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是不是意动?“把„„看做„„”,以前学习的曲型的意动。“吾妻之美我者”,是典型的意动。把我看当美丽的,认为我美。“鼎铛”,把宝鼎看作破锅。“鼎”看作状语更好。
师:“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有没有同学把这个意思串一串。我们可以把问题解剖开思考。一人指谁?
生:“秦始皇”。
师:“可怜焦土”,对“焦土”如何理解?
可怜化成了焦土,把焦土变成动词,或者认为它是省略了“变成”,同学倾向于第二种。
越读这个文章就越短,到最后剩下了几个句子。
投影: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一起填写。
雄,大,众,多,靡,极,速,矣。
我这里是了了几句,他写出一篇赋文。请同学们分工,做几件事。1.哪些句子写雄矣,大矣,2.哪些句子写众矣,多矣 3.哪些句子写靡矣,极矣。
第二篇:《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这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中,余光中用现代诗的艺术开拓散文的新境界,既构成了文本之诗意之美,但又造成了学生阅读理解上的难度。再加上过长的篇幅,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长文短教,抓住题中的“雨、冷、听”三个关键词,感知雨象―领悟情怀―品鉴语言,层层入深,通过三个词提领对全篇的理解,简化文章脉络,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反复阅读,用心感悟,加强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表达与交流,从而集中明晰且深入透彻地读懂这篇经典美文。
教学目标:
1.抓住不同的描写角度,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
2.体会作者的浓浓乡愁,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
3.品味散文的华美语言,学习文中丰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深挚情感,体味文本美妙的诗化语言。
教学难点:
透过看似杂乱的语言意象读懂诗人的中国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学生思考:下列诗句同是写雨,抒写的情感一样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教师总结:杜诗抒写的是春雨无声、滋润万物的喜悦;王诗抒写的是寒雨连江、衬托离别的不舍;陆诗抒写的是夜雨入梦、驰骋疆场的豪情气魄;李词抒写的是黄昏细雨、国难家愁难以释怀的凄楚悲歌。
而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聆听雨声,更是寄托了浓挚的另类情怀。今天我们就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交流所了解的余光中。
2.教师补充:诗人曾自言:“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梁实秋评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3.学生审读课题,找出题中的三个关键词――听、冷、雨。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三个词研读文本,感受诗人情怀。
三、“雨”――初读文本,感受冷雨之美
1.思考:课题若用地点给补全,应是:在(台湾)听(大陆)的冷雨。
2.哪几节写听雨?(5―10节)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概括:作者从大陆之雨中听出了怎样的特点?
【总结,板书】凄美、清脆、温柔。
3.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文段,体悟感情,自由诵读,然后选代表诵读交流。
4.思考:5―10不全是大陆听雨,9、10两节是写台湾的日式瓦屋中听雨,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在台湾听雨的感觉胜过大陆的雨声吗?(学生交流明确)台湾听雨是回忆的音乐,由此勾起的依然是萦绕作者心头的大陆听雨。
5.这篇文章全部是写听雨吗?还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雨?(板书)嗅、看
思考:作者从雨中嗅出了什么?(古中国的气息)
看出了什么?(宋画的韵味)
6.归纳总结:我们通过深入课文可以发现,作者写在台湾听雨、嗅雨、看雨,却无处不指向对大陆的思念。现在我们如果把题目“听听那冷雨”再换一下,那就是――“想想那大陆”。
四、“冷”――走进文本,探究冷雨之魂
1.品味文题:哪个字饱含感情?你认为用得好不好?还能换更好的词吗?
学生交流明确:“冷雨”――既有春寒料峭之感,又写出了远离大陆的凄迷之感,饱含作者的内心情怀。若换成“寒”太冷,而本文是从绵绵春雨写到潇潇秋雨,不是冬雨;若用“苦”,太直白。
(教师补充)《红楼梦》中林黛玉对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的下句“冷月葬诗魂”中的“冷”,也是客观情境与主观心情的融合。从远离大陆的凄迷之感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大陆的那份浓情。
2.到文中找出并用心品读文中作者抒写对大陆的深挚情感的句子,全班交流。
3.启发引导:我们通过研读文本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不仅是对大陆这方土地的热爱,“汉字、宋画、诗词、古老的音乐”这些代表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呢?(明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眷恋)
教师总结:从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在作者的细腻笔触下,在这丝丝雨线、滴滴雨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多年深埋于内心的那份浓情。
【投影】浓挚悠长的故国之思?摇深厚绵长的中华文脉
4.品读乡愁
【投影】余光中的自白: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投影诗人的《乡愁》,并同时让学生聆听歌曲《乡愁》,让心灵充分感受余光中的浓浓乡愁。
5.延伸拓展,加深体验:在中华文化中,早有思乡传统。
【投影】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在台湾文学中,“思乡”也是长久不衰的主题。还记得那首《望大陆》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的这首词血泪涌注,情动山河,堪称千古绝唱,令无数中华儿女恸心动容。
五、“听”――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之妙
作者是怎样深情而细腻地聆听冷雨,抒写挚情的呢?下面我们看看文本的语言之妙。
1.自主交流,谈谈本文语言的特色。
2.总结明确。
(1)运用叠词――富有轻音乐的美感,增强了节奏韵律,描写感觉非常细腻,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
(2)句式倒装,主语放后,谓语提前,是属于诗歌的逆序语言,强调突出了谓语成分。
(3)多种修辞:比喻、拟人、通感、排比。
3.放声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再次感受文本之美。
六、阅读感悟
清代的赵翼写道:“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割也许是诗人的另一种幸运。作者用饱蘸赤诚的细腻笔触在潇潇冷雨中为我们演绎了一曲“中国情结”的“敲打乐”。
一花一世界,冷雨蕴情怀,世上的点点滴滴都是无限风景。让我们擦亮眼睛,打开心灵,正如这一专题的主题――“慢慢走,欣赏啊”。
第三篇: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分析]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充分体现了余光中作为文学大家丰厚的文化底蕴。无论从审美欣赏还是从写作借鉴等方面均对学生有很大的价值。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语言表现力强,综合运用叠词、仿句、用典、比喻、倒装等修辞或者表现手法,撷取典型事物,从不同角度抒发情感,使文章富有了韵律感和浓厚的文化气息。自然流露在文章中的真挚而质朴的思乡情结,和灵活多变、运用自如的写作技法,水乳交融、情景一体。[学情分析] 本节课本着尊重学生个体,遵循新课程理念的原则,注重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集听、说、读、写、议为一体,力图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理想。
本节课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落实双基,让学生诵读感悟语言,并对语言和写作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音、字形和有名的诗句
2、通过反复朗读本文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笔下诗意的“故乡”情结。
3、学习语言的表现技巧,使学生能够写出情景交融、内蕴丰富的文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重点难点]:鉴赏和运用语言的表现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七八十年代,有一首人们传唱的歌中唱道“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是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老舍、朱自清、鲁迅等著名作家都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浓浓的乡情,回味起来,别有情趣。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象慈母般,呵护我们的成长,我们是永远难以忘怀、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淡薄,但思恋的“根”的情结,却将永远不会改变,时时引起我们的思恋。思恋的泪水伴着丝丝冷雨,又将是另一番景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别样的感动。
二:(教师)课件投影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自此以后,就一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期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浓郁的“故乡”情结。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能背过的同学给大家背一下。(预测:初中时,语文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应该有背过的,可以找一两名学生背)学生背后,教师展示课件(余光中的《乡愁》),学生一齐朗读感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借助一系列典型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深厚的感情。他的诗歌和他的这篇散文,又包含着怎样的相同意蕴?让我们来一起学习。
三:预习检查:学生将预习本子拿出来,将自己筛选出的重点字音和字形小组交流探讨
教师来回检查作出相应的评价 教师显示课件投影:学生完成上面的题目,找同学起来回答,其余同学纠正。1字音:
惊蛰()被蛰()仓颉()颔首()米芾()
柿子()充沛()羯鼓()拜谒()阻遏()寒濑()防波堤()咀嚼()间歇()嘈杂()
2字形:黔首
潺潺
挽歌
芭蕉
须眉
淅淅沥沥
料峭 3默写三首含有“雨”的古诗 课件投影例子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山居秋暝》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夜喜雨》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学生齐声朗读以上几首诗歌,(“雨”往往在诗歌散文之中表现人物的情感)四:(1)题目简析:文章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题目起得很有情趣,它将我们带入一种雨的境界之中,这雨,不是大雨,不是小雨,不是暴雨,作者用了一个“冷”字,可谓匠心独运。题目是散文的灵魂,而一个“冷”字,境界全出,本文的“神”也蕴藉其中。我们将循其形而悟其神。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教师:请大家交流自己对文章各段的段意的简括,求同存异并整体划分层次。整体结构:视觉的雨---------嗅觉的雨--------听觉的雨
教师:作者在写本文的内容和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大家思考回答。
(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这篇散文的语言韵律和谐优美,善用叠词,读来琅琅上口,是诗歌化的语言,而且文章之中蕴涵了大量的诗歌,承载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旁征博引,笼万物于文内,表真情于故乡,主旨鲜明,远渡重洋,穿越海峡,梦回归根。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五:感悟语言
1、教师:本文的语言是我们本节课鉴赏的重点,大家分为四个小组,对文章的语言分部分加以鉴赏。
一组:1~4段 二组:5~8段 三组:9~11段 四组:12~14段
本文旨在表现余光中的故乡情结,那么,哪些语言能很好的表现这种情结。请筛选最具有代表性的一至三处加以分析鉴赏,说出理由。
2、学生再以四人为一小组,组内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或保留个人观点,以待解决。
3、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同学予以补充,教师引导。
(课件投影典型语句)
(1)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想入非非。
(表现力:“江南雨巷”这一意象不仅使人想到了细雨纷飞的江南美景,想到了悠长的石板路,湿淋淋的,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带着幽怨的姑娘——故乡的典型代表。)
(2)杏花,春雨,江南。
(表现力:本句为名词意象并列,形式简洁而意蕴完整,意境清丽优美,形象表现了故乡杏花绽放,春雨淅沥的如画风景。我们面前也好像出现了一个冒雨在花间嬉戏的少年形象,相信作者在写作时也已魂归故里。)
(3)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已不再。
(表现力:三句构成排比,气势贯通,突出表现了作者对故乡不再的惆怅。三句均化用古诗,分别化用南宋志南和尚《绝句》、晚唐杜牧的《清明》、南宋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以及王维的《阳关三叠》,作者浓浓的乡思之情流露无疑。)
(4)惊蛰一过,春寒料峭。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表现力:这两句语言朴素,质朴无华,但情真意切。通过两个传统的节气,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5)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个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特别好。
(表现力:正是因为作者在年少时听惯了那熟悉的富有韵律的打在树上瓦上的雨声,现在听来,声声敲在作者的心坎上,令他既心醉又心碎。)
总结:请大家总结,这些语句分别是通过什么来表现作者浓郁的故乡情结的。
学生思考回答
第一例:通过故乡的建筑 第二例:通过故乡的景物 第三例:通过古诗 第四例:通过传统节气 第五例:通过熟悉的雨声
教师:通过上面语言事例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题目之中“冷雨”的涵义,他形象的传达了作者的一种惆怅、一种无奈、一种幽怨,一种乡思,富有表现力,是全文的文眼。
六:技法探究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以雨传情)
教师:文章以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回顾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借景物抒发感情
渲染某种氛围
暗示人物心理
推动情节的发展
为故事发生提供背景
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作铺垫埋伏笔)
引导:雨,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总是和人们的某种感情密切相关,柳永 “骤雨初歇”的离别情、李清照 “梧桐更兼细雨”孤独感、辛弃疾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胸怀,不一而足。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再思考开头写雨的作用。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为下文作者抒发感情作引子
表现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终摆脱不了游子对故乡的牵挂。
2、接下来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以字达意)
(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3、找一名学生朗读读第三段,找出里面描写雨的感性的句子。(多面绘雨)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空蒙而迷幻”
视觉 “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
嗅觉 “冷”
触觉
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4、以上是作者在故乡的对“冷雨”的见闻和感受,下面我们在异国他乡有如
何呢?(对比深化)
学生迅速阅读浏览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的相关语句,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回顾现代文阅读理论解题口诀中的内容“抓主体,带陪衬,作对比,突一方”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沙漠多,较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这里虽然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这里用美国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作者又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深厚的感情。(教师:大家应该由此想到我们刚读过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的段落,是关于老舍的)
出示课件投影: 加利福尼亚海滩的明媚的阳光、康桥的柔波、安第斯山的白雪,都比不上北京的胡同里,坐在板凳上喝一碗热茶。
5、上面四段主要从视觉和嗅觉方面写,下面将主要写 “听雨”。
学生自由朗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的感受如何?
明确:从两个层面分析:对雨从正面写,写雨带给人的美感,然后是一
种凄凉、凄清,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2)作者化用蒋捷的词: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有什么用意?
课件投影:
蒋捷《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只是浅层次的理解,这三个阶段反映了人的一生,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表现了对年华流逝国土沦亡的深切的哀痛之情。
(3)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意蕴却单调,情韵没有了,有的是物质世界的充盈,遗憾的是内里的苍白。六:内容小结
本文语言优美,韵律节奏感强,内蕴丰富,运用、化用了大量的古诗文,使文章底蕴十足,古韵悠长,让学生反复诵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受益匪浅。作者在文章中熟练运用了大量的写作技法,为很好的表现文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锻炼了能力。
七:课件投影写作训练题目
题目:以“春雨”或“秋雨”为话题,写一段一百五十字左右的文字,要求:1富含意蕴2能运用或化用古诗词3运用两种以上技法(除修辞外)
下发作业纸,学生写作。
学生小组之间交流
选取优秀代表起来朗读,师生评价 [教后反思]
整节课注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训练为主线的理念,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巧,提升了能力。语言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让学生多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语文教学之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技巧,又要指导他们学会运用技巧,不能只说不练,而且要常练,并且应该在文章的阅读之中去将技巧融会贯通,这样,将对阅读和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篇:《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枣庄八中北校 田家利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一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情的森林、诗化的王国进行美的探寻,即通过文学鉴赏来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听听那冷雨》与本专题中的《荷塘月色》一样是一篇极具意境美的散文。在此文中,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学习关注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对文学作品之美的鉴赏品味,关注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空间的开拓创新。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的鉴赏。通过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的过程中,品读出作家独特的心境,及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景与情,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体会作者情态与志趣的目的。
鉴于本文语言对高一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2、体味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深挚情感。
一、教学预设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当然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可以说本文是一篇语言和意境都特别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教学设计中注意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感悟情感。分阶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概括、提炼和积累。
在教学方法安排上,首先是涵咏法。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
其次是赏析法。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要求学生对于文章(选段)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鉴赏或分析。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文短教,难文易教
文章虽未节选,但仍有12自然段,如果面面俱到,难免浅尝辄止,重点不够突出;文章本身,对高一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理解难度,宜采用化难为易的处理方式。所以教学中首先把情感明晰化,集中鲜明地表述为“乡愁”,而对其中蕴含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赏与思慕等情感则忽略不谈。实际上这些内容,读者反复阅读之后是可以感受和领略到的。简化处理之后,易于操作,便于理解,可以凸显涵咏与赏析的环节,以便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其语言美以及意境美。
(二)注重反复诵读,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鉴赏 初中时学生虽进行过散文教学,但学生的实际阅读与鉴赏水平可能参差不齐。通过不断的阅读以及阅读技巧的点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并且通过反复的阅读、美读,让学生慢慢感悟其蕴含的美。然后,通过品读赏析来进一步把初步感知的美逐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审美鉴赏活动,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
诵读过程中,既注意了方法点拨,更注意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且诵读方式多样,既有最初的集体大声自由阅读,也有之后的个人品读,还有赏析之后的学生更深层次的审美感悟式自由读。比较式诵读,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知识,取得进步。总之,多样的诵读方式,让课堂书声朗朗,体现出鲜明的语文课堂效果。
(三)还课堂给学生,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反复诵读的语段是学生预习中筛选出来的,其中的优美句子也是学生自我选择并进行初步分析的,课堂中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的情形,也充分体现了学生高度参与的积极性。本节课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收获,而且情感上得到熏陶。尤其是关于“思乡”情感的拓展延伸以及情感升华部分,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维度上有所收获。“有人说,一个不热爱自己家乡的人便算不上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那么,就让我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用最优成绩来回报养育我们的家乡,做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学生热烈的掌声,便是他们情感上获得共鸣的最直接体现。
(四)教师不仅是一个引导者,还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
教学框架需要教师设计,教学流程需要教师把握,这也是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的。但一节精彩的课堂,还应该是教师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课堂。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献丑”范读,也应该与学生一同大声阅读,共同感受语文课堂之美。如果仅仅让学生“热闹”起来,而教师置身事外,似乎算不上最优的课堂教学。
另外,教师平等参与,才可能真正与学生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才可能发现课堂教学中最新生成的创造性结果,而不是完全预设好的既定教学内容。
(五)亮点摘记
1、学生个性化阅读中,面比较开,一人一到二个点,总有心得之语。从题目到文章,从开头到结尾,从结构到表现手法,均有涉及。
2、整体把握好,扣住思念大陆这个主题展开,去谈雨,谈意境,谈感情。
3、切入点小,理解很到位。比方说“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学生就看出三个地点的层进性,逐步靠近大陆。又比如“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里有主观感受在里面,所谓“快乐”二字,因为乐所以快,很有道理。
4、有些理解有新意,是教师难以想到的。比方说为什么是冷雨呢?因为雨要挥发,温度必然降低,使人感到冷。
5、个性化的东西多。就形式而言,就有赏析,有朗诵,有仿写。特别是让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很有创新特点。
6、自然生成的东西比较多,尤其是邓仕敏在发言之后,有感于同学们对文章的喜爱,问我是不是最后一个发言,得到肯定回答后,要求朗诵余光中的诗,作为这节课的小结。实在是太有创意了,浑然天成。
7、学生积极,几乎每次提问都有好多同学举手要求发言。
三、缺憾与不足
(一)教学环节非常顺溜,体现出设计时仍有再挖掘的空间。也许最初的简化处理,必然会带来这一结果。课堂没有呈现出曲折有致之美,或者说没有达到高潮迭起的最优课堂效果。可见教学设计时还要多预设几套方案更佳。平时课堂教学,可以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教学内容而简化其它教学内容。但作为一节优质课、公开课,简化之后,会失之轻盈,而显得不够深刻厚重。
(二)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由于借班授课,虽然提前一天进行了预习与交流,也得知此班学生一直课堂气氛不好。但仍未估料到其不活跃的严重性,所以课堂上虽有很多学生举手要发言,但整体的课堂气氛似乎还是欠缺那么一点点。如果师生互动再好一点,学生参与度再高一点,一定会有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板书设计突出重点,不过仍有用力不足之嫌疑。也许最初构想中就想要避开自己书法欠佳的劣势,所以预设时尽可能少写字,力争少出丑。其实,字差一些,只要板书设计科学合理,可以说是瑕不掩瑜的。
总之,尽管这节课还存在着几点不足,但无论就教学设计还是就过程实施还是就实际效果而言,个人认为还是非常成功的一节优质课。俗话说,上一次课扒一层皮,此言不虚。也唯有扒皮,方可百炼成钢。
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第五篇:《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四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情的森林、诗化的王国进行美的探寻,即通过文学鉴赏来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听听那冷雨》与本专题中的《荷塘月色》一样是一篇极具意境美的散文。在此文中,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学习关注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对文学作品之美的鉴赏品味,关注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空间的开拓创新。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的鉴赏。通过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的过程中,品读出作家独特的心境,及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景与情,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体会作者情态与志趣的目的。鉴于本文语言对高一学生阅读有一定难度,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把握余光中独具魅力语言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2.通过解读蒋捷的词作体悟作者情思。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在教学上,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幅有关“雨”的图片,用抒情性的语言直接带学生进入“听雨”的境界。并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本文优美的文辞。重点讲解蒋捷这首词,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将余光中的人生与蒋捷的人生串联,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余光中的“乡愁”情结把握的较透彻,对如何鉴赏抒情类散文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学时直接切入“听雨”部分,对课文的1———4节语段一笔带过,导致在教学环节上前后衔接得不够紧密,而且前半部分对“意境”的讲解在这节课中没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诵读因时间仓促,在教学中贯彻得也不够彻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坚决贯彻诵读教学,将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