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快乐语文”活动的实践探究略谈[五篇]

时间:2019-05-13 02:5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快乐语文”活动的实践探究略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快乐语文”活动的实践探究略谈》。

第一篇:高中“快乐语文”活动的实践探究略谈

高中“快乐语文”活动的实践探究略谈

北海中学 黄兴荣

主题词:快乐语文 学生活动 做法探究

课堂教学最应关注的是人,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这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客观表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则表现为尊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和内心的体验,注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教改让语文课堂摒弃了支离破碎的语言分析、“满堂灌”和“一言堂”,“快乐语文”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天堂即语文课堂上拥有快乐的体验。语文教学要达到快乐的境界,教师就要快乐地面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让学生快乐地接受老师,快乐地接受语文课堂,快乐地接受语文学科。快乐语文课堂的境界有三个层面的意思:课堂具有一种快乐的氛围,师生拥有一种快乐的心境,思维处在一种快乐的过程。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要构建快乐语文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学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教师应着力于带动学生的兴趣,推动课堂思维的进程,促进情感体验的生成。本人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分别尝试着组织了一些语文活动,与学生一同收获了一些快乐,为校园主流文化的建设增加了内容、增添了光彩。现就个人的一些具体做法谈一谈。

一、“快乐语文”活动开展的背景

高中与初中最大的不同是各门功课更具丰富性,更具系统性,也更具研究性。如果教学活动开展得合理、有序、科学,就能极大地激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活动,使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教学的呆板、枯燥和僵化。积极来源于热情,热情来自于兴趣,兴趣是因为愉悦,说到底,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很大程度上看他们是否在语文课堂中体验到心灵的愉悦,也就是说,语文课能否给学生带来快乐。基于这种认识,我慢慢地走进了“快乐语文”和“快乐语文活动”的探究中。

(一)“快乐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背景 1.语文教学现状亟需突破

由于社会的功利要求对学校升学的压力,现阶段语文课堂还存在着许多支离破碎的语言分析,还存在着“满堂灌”和“一言堂”,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情感的体验,找回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才能体验语文课堂的快乐。2.语文活动开展的理论背景

高中语文新《大纲》确定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凭借课内语文基础知识、结合自身兴趣和专长,有目的、有计划、有专题、有深度地从不同方面自主探究、深化知识、增长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砥砺精神、健全人格,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良性发展。这正是变革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新型的学习方法的客观趋势。

观念的转变带来教育教学的突破。教育教学新的观念就是要帮助语文教师实现四个改变:由“传统型”到“创新型”,由“主体型”到“主导型”,由“传承型”到“研究型”,由“书匠型”到“学者型”;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三个转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接受型”到“创新型”,由“高分型”到“智能型”。

新的教学观念强调语文是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学行为,语文教师的教学主要是组织、指导。语文活动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符合尊重学生个性和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理念。3.学校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备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教育的经费逐年增加,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得到逐步增加,不断完备。广播系统的建设、多媒体教学平台进入每间教室、网络教室投入使用,教学活动中声频、视频等手段的运用已非常普遍,部分条件好的学校一开始进入网络上课的尝试阶段。

(二)“快乐语文”实践活动的准备 1.语文活动的教师准备

新课改的宣传铺天盖地,各级各类培训普及面广,广大语文教师通过反复学习《语文新课标》,可以吃透《新课标》精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课堂的魅力和快乐。

网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多渠道的信息互通、各种示范观摩交流、集体备课等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教师学习语文活动的策划与展示、活动的组织好评价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2.语文活动的学生准备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信息渠道的多元;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开,为学生向创新型人才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模块的学习及相关知识的拓展过程中,获得了较课改前更为丰富的知识,搭建起系统的知识结构,为向纵深方向拓展,展示个性才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活动小组,做好围绕活动主题的各项分工工作,完成活动计划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二、“快乐语文”实践活动的设想

参考《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语文新课标》的意见,我在以往语文活动设想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和完善,从以下几个(模块)角度策划并开展语文活动,增进语文课堂的“快乐”元素,践行自己“快乐语文”的不甚成熟的教学思考。

1.实用写作(应用文、各种文体训练、手抄报编辑、各类征文活动)2.口头交际(谈话与访谈、演讲)3.名著导读(古今中外作品)

4.古诗词诵读(课堂指导、课外活动)5.佳作推介与简评(立意、结构和手法)6.课外的语文(迁移调查、生活应用)

7.“文学伴我行”校园文化活动

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精力是十分有限的,而语文活动较其他传统学习形式而言,辐射面更广,信息量更大,交互过程更频繁,呈现方式更多样,向课堂要效率,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穿插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式,但只依靠有限的课堂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必须发掘语文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渠道的丰富活动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语文学习的空间得到拓宽,挖掘出语文学习的更大潜力。

三、“快乐语文”实践活动的做法

(一)润物无声前三分钟

一节课的头尾三分钟,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开头三分钟,学生或因课间休息,放松了十分钟,兴奋的心情还未能平伏,或因刚上完另一科的课,思路一时还未能转过来,因而注意力也就不可能迅速集中而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这时如果老师匆忙开始讲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那么,如何安排、充实内容,有效利用这三分钟呢?教学中,我将高中一至三年级的“课前三分钟” 大致安排如下:高一学段上学期,“生活语文面面观”,下学期“作品推介与导读”;高二学段上学期“语文知识一二三”,下学期“语文鉴赏大家谈”;高三学段上学期“佳作(作文)推荐与简评”,下学期针对总复习实际,开展学习技巧介绍、复习疑惑征解的“备考资源齐分享”。

每个学段体现教师一定的引导,也让学生拥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在语文活动中,师与生都能享受活动带来的进步与快乐。因而,巧妙地利用课前三分钟,可作为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

(二)解读文本生成快乐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十七八岁的青年人,其思维是最活跃的,求知欲望也是最强烈的。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其社会阅历浅,思想还比较幼稚,自控力也并非我们成年人所想像的那么强。不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增强,学习效率也就难以提高。

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

语文教材主要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影响下,学生通过充分地阅读,真正实现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享受文本解读带来的无尽快乐。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我这样体现自己的“快乐语文”的教学观念。

甘肃民歌《荷花颂》的旋律中一辑荷塘、荷花图片迭出,师生欣赏后分别描写自己看到的“荷”,从而导出课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带着个体的感性认识走进文本;接着让学生在欣赏录音范读时思考文章先写、再写和最后所写,大致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内容;第三步找“文眼”并以此带出文章的内容与情感的核心,通过设计“这几天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如何不宁静?”“哪些句子体现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三个问题完成对文本的把握;重点落在解决“你喜欢哪个句子(段落),为什么?” 师生在鉴赏美丽文辞、修辞手法、细节描写的魅力和联想想象的运用中享受文本带来的鉴赏愉悦。整节课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极性充分展现,散文特征体现突出,体验学习收效明显。

高尔基说: “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 而学生读书,建立在一种兴趣的驱使和主动性的体现上,收效将更加明显。

(三)唱诵结合渐克浮躁

熟练语言材料的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吕叔湘先生讲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我们深知,在语文教学中,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不仅能积累语文知识,更能指引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但是,当前教学中我们遭遇到的是学生不愿多读,更不要说背诵,这是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的体现,学生占有的丰富和体验的多维遭到严重的阻碍。如何刺激学生的心理积极因素,带动课堂语言体验和情感体验呢?

“缘情而发”,歌声是人的情感的反映。许多青少年学生都酷爱唱歌,虽然许多人不一定唱得好。我也爱唱歌,那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感情需求。在教学中能不能发挥歌唱的特殊魅力来导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谨小慎微的一步步尝试,我认为,采用“唱诵结合”的方式能够一定程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情绪,促进诵读教学,学生渐渐对诗词文段有了一些兴趣,在一定的旋律或与之关联的歌曲中反复回味。而有了这种回味,背诵就显得没有那么枯燥、那么难为了;最关键的是,部分学生由此而开始喜欢古诗词,许多学生拿来有关古诗词的问题来提问。我在收获活动带来的喜悦:学生在课外自觉阅读鉴赏古诗词了。

我探索唱诵结合的做法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如教高二上册两个单元的古诗词的时候,我充分发掘谱曲演唱的古诗词歌曲,让学生在美妙悠扬的丝竹弦乐中听、诵、析、唱,学生为之耳目一新,热情空前高涨,课堂记得快,课后记得牢,课间也常听得学生唱诵诗文。

上完两个单元后,我设计了小组为单位的语文活动《古诗词学习探究》的展示活动,学生广泛占有资料,认真思考,团结合作,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解说,探究能力得到展示,学习兴趣得到一次深层次的刺激。

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多角度、反复地感知了教材,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经历了审美体验,得到了情感的熏陶,渐渐克服了浮躁的心理。

不再浮躁,就可以心平气和;心平气和了,就可以进一步喜欢甚至爱上学习的对象。

其实,再好的老师也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教师能为学生做的就是兴趣的培养。有了兴趣这个基础,加上日积月累的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学习的空间会有十倍百倍的扩大,能力的前景就不可估测。

(四)情景巧设美文乐赏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教材 “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既要关注民族优秀文化,也要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着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不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生还需经历情感的体验,逐渐感受文化、审美的熏陶。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广泛地占有、多方地寻求各种教学辅助资料,在不违背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巧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体验、学习和讨论,进一步促使学生把精力投入课堂、投入课文,乐于阅读、愿意思考。

如教授《漫话清高》一文,我将课堂环节设计为“访古看清高”、“察今知清高”、“迁移悟清高”,步步渐进,层层深入,访古人——析现象——品清高,学生一步一步进入情景,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在了解传统文化中“清高”的内涵的同时,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在肯定“清高”一定要有才华之后,给“清高”融进了时代的新元素:“清高”要有责任感,要清正清白,不搞歪门邪道;“清高”与做不做官无关,与财富无仇。课堂轻松快乐,思维火花迸射。„„

教师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在学习《漫话清高》的主要内容,对市场经济下“清高的内涵”进行突破后,我抛出一个问题:“我需要清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清高的内涵界定到清高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从自己的理想目标到清高的品格意义,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抒己见,发言异常踊跃。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课堂上的多种意见,达成共识:来点“清高”能利己利人,奋发学习能成为高才;应做“清士”、成“清才”、为“清官”、作“清文”。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学生的精神被深深打动,情感得到升华,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精神世界;学生在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判的同时,也实现了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实现了个性的自我超越,真切感受到学习语文带来的心灵快乐。课堂在学生的掌声中结束。

“先成人、后成才”的德育观念在教育界已得到普遍的接受,许多老师也自觉地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实施“育人”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只是当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面对十七八岁的学生时,如果作为人师的我们更注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和方式方法的灵活性,教育的实效就会大大地提高。

(五)语文活动风流尽显

只有在一个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里学生才可能真正实现自己主体的学习地位,学生才是语文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操纵下的一个个没有情感、没有思维、任人摆布的木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心灵的快乐。在实践中认识到语文活动的重要性,使喜欢组织语文实践活动的我越来越迫切地追求语文活动正向的积极效应。语文活动确实能够激发兴趣,生成快乐,启迪智力,训练技能,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人意识。“快乐语文”实践活动前景开阔。

1.《北海老街调查》

在讲读《胡同文化》一文时,我通过大量的北京胡同的图片唤起学生对中国北方特别是背景民居的关注,策划了《北海老街改造之我见》的语文活动。活动从保护民居文化的角度,用征集北海老街改造方案的形式进行,最后将小组活动成果以图文形式上交展出。学生有的采取访问北海老街和自己的故居的方式,通过访问老住户、研究民居结构、了解民居历史等开展活动;有的学生则将目光投到祖居、旅游所见的风情民居;更有少数学生关注到不同地域的民居结构与当地人文风情的关系,研究民居与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等的联系,这是意想不到的效果之一。于是,我不得不修改活动方案,允许学生将关注范围从北海民居扩大到世界民居,活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北海老街是北海近代史的缩影,根据北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港口优势,北海老街应向 “北海商港博物馆” 方向建设改造;既要保护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又要焕发老街在市场经济下的新生命,建议将老街建设为商业步行街。

这样的活动结果,让我喜出望外,更坚定了我探索语文活动形势的信心;而在学生角度而言,他们的欣喜丝毫不亚于作为老师的我,“我们第一次感觉到,语文课不是枯燥而无用的”,理科学生的评价简单直接,而又真实可信。2.《古诗词学习探究》

高二上册第一、二单元是古代诗词鉴赏单元,在讲读课文时,我非常注重诵读这一环节。以示范诵读把学生带进朗读背诵与诗词情感的把握相联系的意念中,又以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再在课堂中引进古诗词改编歌曲的欣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无到有,从淡到浓,越来越多的学生课外自觉地选读一些古诗词,背诵的自觉性也提高了不少。我因势利导,策划了“古诗词学习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选择阅读一些古诗词,可以是一个作家群的诗词,也可以是几首有着内在联系的诗词,甚至可以是不同朝代、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诗词,只要在研究中有所发现就可以了。小组将研究结果以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老师及各组代表筛选出其中的上乘作品,举行活动成果发布会,由小组派代表解说(之前教师做了“学当主持人”的辅导讲座),评出优秀作品,每个小组有集体成绩,每个同学得到个人成绩。

活动的作业展示环节,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整个阅读鉴赏、讨论看法、形成小组结论的过程是一个接一个的合作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讨论非常热烈;由于既有分散阅读又有集体讨论,既有资料搜集又有幻灯片制作,既有文字撰写又有幻灯片设计,学生的个性才华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成就感强,积极性高。

活动还带来一个直接的现象,上语文课时,学生的眼睛水汪汪的亮!3.《中秋月下话“家常”》

我上语文课,有一个“时令性”习惯。即是对各种纪念日、节日表现出我的敏感,将此作为人文思想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如端午节那一天,我会在语文课堂上设计一个“端午时节话粽香”“又是龙舟竞发时”等的小环节;如在母亲节当天,我会在语文课里送上一个煽情的故事,让泪腺发达的男生女生与我一道赔上几滴泪水;如在“5.12”发生后,我马上策划学生代表发布灾情报告,并向全校师生发出“汶川挺住,我们在一起”的捐款活动,一天内筹到善款十三万多!而我的语文课堂的第一环节就是“抗震救灾动人的瞬间”„„

任教班上有来自各地的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最让人想家。我策划了“中秋月下话“家常”的活动:晚自习第三节,我将学生拉到静谧的操场,圆月辉映下的校园四周是万家灯火,不远处21层的圆形旋转餐厅成了活动的导语,自然地将学生带到圆月——团圆——思乡的意境里。可是这只是活动的第一步,我采取“团体心理辅导”常用的循环换伴方式,让学生交流家乡中秋趣事,中秋节的习俗,将学生从乡愁向乡趣、民俗方面引导,学生的心情越来越开朗,笑声越来越爽朗。陈述环节分自由发言和小组代表发言,围绕“中秋乡俗”进行,事前准备的小礼品让学生有了意外的惊喜,每一个同学陈述完毕,现场都传出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本次活动让师生得到的收获至少有两个:变乡愁为乡俗交流,将中秋之夜沉抑的情绪变成了班级聚会交流的欢乐;互相交流中了解了不同地方的中秋习俗。组织活动之前我搜寻资料做了准备,作为活动中的一员,我也做了发言,但让我印象颇深的是,合浦某地中秋节有将月饼垒叠成塔的习俗,据说源于欢迎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凯旋。这是我从来没听说过的。

活动的成功组织的关键是策划、诱导和调控。策划的原则有三个:第一,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方式;第二,体现出比一般学生略微高的视角,避免肤浅的时髦化、成人化或老龄化等倾向。第三,触及“非光明面”,要加强引导,是非标准一定要明确。

(六)校园文化奇葩绽放

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校园主流文化”的建设(多元文化——健康鉴赏——高品生活)益发显现其重要意义:学生的思想行为、阅读倾向、审美情趣、是非观念等等都需要引导,校园是否需要“主流文化”的大讨论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回应。“文学伴我行”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笔浓墨。

我既是一位语文教师,又是一位抓学生思想工作的德育教师。我深深认识到,校园主流文化倾向正向化对引导学生思想的多元化、行为的规范化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对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品味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一学期一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如下与语文课堂学习紧密相联的活动因而得到蓬蓬勃勃的发展,语文课堂拓宽到整个校园,甚至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交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多年来,有少而多、由粗糙渐精品,校园文化的倾向得到具体的引导,校园主流文化逐渐形成。1.主题朗诵和演讲

结合时事和各种节日、纪念日,结合全校各年级语文教学的单元要求,文化活动中举办了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主题朗诵和主题演讲活动,除了丰富校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外,还培养了一批朗诵爱好者,全国、全区、全市的演讲获奖者。

建设书香校园书香家庭演讲会,“我爱北京,我爱奥运”演讲报告会,如“5.12”系列活动中的“汶川爱,中华情”诗歌朗诵会,抗震救灾主题报告会;“青春在飞扬”的现代诗歌朗诵鉴赏会;等等。

2.挑战自我,挑战主持人

主持人是沟通节目与受众的中介。主持人与节目的相融度越大,节目成功的理想效果就越大。从一定意义上讲,主持人是提高节目质量的关键。主持是一种特定的讲话,主持人的语言要根据所主持活动的内容而定;主持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语言个性,但言谈一定要有控制;畅达明晰的表达,方能统摄全场。主持的开场白是一次活动、一场晚会开头的话,要抓住观众,体现主旨;串联词又称“串词”,是主持人穿梭于节目内容和听众之间的手段和途径,也是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结束语是一篇主持词的结尾,好的结束语意境悠远,耐人寻味。总的说来,主持是口语表达的高级形式。2008年高考涉及一个“开场白”的写作题型,正是对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考查。

学校日常集会、体育、文化艺术节等不同场合的活动都需要主持人,每一年校园艺术节通过“挑战自我,挑战主持人”的比赛,鼓励学生口语表达训练,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学校各类活动储备人才,为学生将来更好地立足社会、发展自己打下基础。

学校无小事。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能倡导一种好习惯,能培养一种生活能力,能带来一份生存发展的筹码,教育都应该去尝试。3.课本剧改编和表演

结合全校各年级语文教学的单元要求,在校园一年一度的艺术节里开展语文活动的做法已经制度化。高二教材中文学作品比例重,戏剧单元教学的拓展可以表现为课本剧改编活动,课本剧表演比赛,《皇帝的新装》《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块钱国币》《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欧也妮》等被搬上了艺术节舞台;由此带动了校园的名著阅读活动,《娜拉》《卡西莫多》《东归》等继而成为了校园文化艺术节的经典保留剧目。

快餐文化有着存在的理由,但经典经久不衰更有着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校园文化的价值正在于吸引——参与——生成,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4.古诗词诵读、演唱会

多年来我坚持课堂诵读指导,开设诵读选修课和演讲培训班,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作出努力;坚持在每一届高一组织诗歌朗诵、古诗词诵读比赛;组织住校生开展中秋节“朗朗乾坤中秋情”古诗词诵读晚会;举办艺术生毛泽东诗词歌曲演唱会,缅怀一代伟人的旷世奇勋;举办古诗词改编歌曲演唱会,并由此诞生校园古诗词歌曲演唱十大歌手。校园活动的文学韵味渐趋浓厚,呈现出喜人的局面。

教科书中随单元编排了一些活动,这是适应教科书体例安排上的,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决定了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开展语文活动,绝不能按部就班,准点应时,否则就没有“快乐”可言。在日常教学和学校生活过程中,穿插勾联,将主题活动合理而有机地渗透进去,给学生新鲜感和自主空间,学生就能泼洒出出创造的激情,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另外,教科书所设计的学习活动是有限的,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语文学习的涵盖范围、深入程度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自主开发语文活动的内容与主题,丰富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灵活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才有源头活水,才是长流不衰的快乐。

我在教学中的尝试只是初步的,总结也是比较粗浅的。只希望粗浅的总结能为自己日后的探索以一点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二篇: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生物实验探究”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强化“生物实验从1986年正式纳入生物教学大纲,生物教材几经修改,生物教材中实验的内容和数量大量增加,实验的调整,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相比较,我国在创新和能力培养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美国的TheBalle:School:生物理论课和实验课之比为3:4/周,与物理!化学等课目基本一致”澳大利亚中李的生物实验为7“学时,占总学时的1/:,平均每周有1学时实验,还示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而我国高中实验仅H学时,占总课时的11%,平均每4一5周有一次实验,况且,有些学校还没开足。据俞莉丹等对中美中学生实验教学进行对比研究,如下图所示

表1中美中学生物实验课的课时安排对比

Table1ContrastbetweenChinaandUSAinseheduleinseniormiddlesehoolbiolo群 exPerimental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课改我国加大了生物实验内容的比例,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实验课开出率并不高”另外,在实验课时间的安排上,都比较短,不利于一些探究实验的进行“生物新课程主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开展实验教学除了有足量的课时外,还需要配套的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员!基本的实验器材和条件以及实验的经费,还要有实验用的的动植物!微生物等材料,这些都是生物实验的正常开展所不可缺少的“近几年国内对高中生物实验的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多,根据研究的内容不同,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关于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方面的,作者从不同方面谈自己对生物实验的看法”如马友仙指出教师要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生物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的实践,从而更好地体现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谭雪琴等认为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如下(l)运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2)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思想”徐明芳在研究中指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问题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2)通过了解仪器和药品的特性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3)通过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来进行实验;(4)重视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第二方面是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方面的研究”不同地区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实验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陈风棠研究了新疆乌鲁木齐市十四所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状况,发现能全部完成实验的学校占25.9%;实验室设备配备齐全的学校占47.4%,没有设备的占3.7%;有18.5%的学校没有实验员,有两个专职实验员的仅占3.7%;直观教具齐全的学校占14.8%,另外有74.1%的学校没有条件建生物园地,同时发现被调查的学校中没有实验经费很充足的学校,由于实验条件跟不上,被调查的许多学校不能完成当时的教学大纲中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根据周宏治!姚光玲等人的调查,四川省自1994年高考取消生物学以后,生物学教师的流失率为35%,甚至个别地方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流失率超过50%,兼职生物学教师多于专职生物学教师,占52.9%“中学生物实验课时被严重削弱或取缔,一些郊县和边远地区的学校,中学生物学实验室被征用,改作教室或做为他用,还有一些学校干脆就不开设生物实验课”据常淑红等对济南市部分高中的调查结果发现,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学校占18.7%,有现代化生物实验设备(如多媒体投影仪等)的占4.2%,实验室有专职生物实验员仅占37.5%“刘天学等的研究周口46所城乡中学具有生物实验室的学校有36所,占调查总数的78.3%,做演示实验的有32所,占总数的69.6%,有时做有时不做的占6.5%,从未做过演示实验的为n所,占总数的23.9%;上实验课的有28所,占总数的60.9%,有实验室但从未上过实验课的有12所,占总数的26.1%;实验课开课率在80%以上的仅有4所,占总数的8.7%,实验课开课率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半数的有27所,占总数的58.7%;教学班数与生物课教师人数之比在6:1以上的有12所,占总数的26.1%”。第三方面是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指导及实验改进方面的,如陈志棋!崔丽绮等根据普通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中卖验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搞好新教材中实验内容的教学,对新增的21个实验提前进行了试做“结合他们的试验体会,对怎样做好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提供了参考”程玉对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进行了改进,改变了以前用鸡血细胞提取DNA的方法,改用洋葱细胞进行实验,操作简单,节省费用,同样达到了教学效果“李文彩对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实验提出了改进建议,同时在研究中指出,通过改进高中生物实验,不仅解决了实验材料!药品短缺问题,而且也节省了实验时间和实验经费”。

第四方面关于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教学方法种类很多,不同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滕春喜指出生物学科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实验上,一般模式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得出结论“林佩琴认为教会学生归纳分类进行应对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掌握实验的原理分析,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灵活运用实验知识和具有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边丽荣认为生物学实验应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应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五方面是关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的研究”吴春秀在研究中指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整理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姬淑芳在研究中指出:要使学生掌握实际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程序的分析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剖能力;陈博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几方面入手:传授生物实验技能和生物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第六方面是关于实验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学生评价是指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的评价“如宋汉萍等在研究中,叙述了多元评价体系的涵义!意义以及高中生物实验课程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情况” 第七方面是关于高中生物实验室的配置方面的研究“实验室的配置包括实验室的配备!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实验员的配备以及实验室资源开发等发面”如黄敏在研究中指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教育目标,广大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应注重加强生物实验室资源开发与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切实开展好生物学实验教学“又如林农的研究认为,实验员的职能必须由传统单纯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准备的职工职能转向协助课任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辅职能,甚至要能独挡一面地为任课教师分担学生探究性实验的部分教学工作;同时要求实验员要求做到爱岗敬业强化服务意识!具有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具备适应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具有仪器设备功能开发及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高中生物实验的研究,如金本钱的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将旧教材中的三个实验与新教材作进行对比分析”郭建超的研究对实验设计题的审题和解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刘枫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目标进行了研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和情感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分为知道!理解!掌握!评价四个层次,操作目标分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定型操作和创新四个层次,情感目标分动机与兴趣!习惯!态度与品格三个层次,并对生物教材实验中各种目标的体现情况进行了阐述”。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第三篇: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究.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究

内容摘要: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只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较好的读书方法,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给于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并提供一些开展课外阅读的保障,使学生因课外阅读而终身受益。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习惯;语文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发展了学生的智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做为课内阅读延伸的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极佳的气质修养,塑造自身优秀的人格品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其数量要求之高单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兴趣比较单一,阅读时间的比重低下,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使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提高。只有让农村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他们的心灵,充实他们的头脑,是使之终生受益的重要举措。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才是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的关键。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一开始,学生的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非常小,一听说课外读物,就只与《作文杂志》对上号,学生的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童话、寓言故事、科幻读物等。因此,从教师本身做起,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读书。在学校生活空闲时,上课改作业之余,老师要经常拿一些课外读物来看,用行动让学生知道老师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而在课堂上教师则经常引经据典,道古论今,利用大量的课外知识来辅教课内知识,苦心经营每一节课,努力地把语文课上得精彩,巧妙地告诉学生,老师的这个知识是在哪本书中得到的,学生逐步体会到原来文学的魅力这么大。平时,老师通过组织各种精彩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谈读书心得、自编作文选大赛、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拓宽视野。一有时机,老师便拿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书到班上去,给一些爱看书的学生们传看。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采取表扬的方法。平时注重观察孩子们的读书动向,经常对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的孩子进行表扬,奖品通常是再借一本书,或请他们给同学们介绍读书经验和收获,启发引导不太喜欢看书的孩子。这样,渐渐把学生引入课外阅读这个知识乐园。

二、给于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

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为了确保阅读实践的有效性,我们要对学生的读物选择和阅读方法运用上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可以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积累和结合课文读原著。例如:在上《草船借

箭》、《美猴王》、《鲁滨逊漂流记》等课文,借机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在阅读方法上,当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教给他们各式各样的阅读方法。或者定期向他们介绍一些名人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有了好的读书方法,读的效果就会大大加强,读书的劲头就更大。

在学生阅读时,我们老师要给于学生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的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不可半途而废,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要规选出读书的时间,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提供一些开展课外阅读的保障

从小热爱阅读的孩子一般身边有比较好的阅读环境。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兴趣差异比较大。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对孩子的阅读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为了给学生推荐好书,使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读。我们可开展“我献你读”的活动,师生共同筛选出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后,建立班级图书角。在校内可以进行定期的纵向交流、班班互动,最终达到资源共享。学校要努力为农村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我们还可以优化学校课外阅读阵地,例如广播站、黑板报和宣传橱窗作为各校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我们在这些载体上刊登学生佳作,或学生对佳作的赏析,或对优秀作品的推介。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学生的阅读水平逐渐达到提升。

环境因素至为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因为地处农村,所以绝大多数家长会有阅读课外读物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即使有少数家长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因为无法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有利条件而着急。为了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我们向他们说明了阅读的益处,改变他们的观念。阐明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读

书量,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们支持并督促孩子读书、读报,最好能与他们共读一本书。为了让学校阅读与家庭阅读紧密联系,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阅读10~20分钟,并做好读书笔记,写上只言片语的感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等。

总之,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加强自身的学习,优化自身素质,创造性地开展课外阅读,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升语文的综合素质。让我们的孩子在书香的伴随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报告1

初中“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课题开题后,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开题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习内容分为“综合性学习”、“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的五大板块。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新领域,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过去,我校语文教师对如何上好综合性学习课,指导学生搞好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也做出一些尝试,但由于没有实践的深入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指导,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效果不佳。据调查,许多教师把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做,还没有深刻理解综合性学习的真正含义,不能联系本校本地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有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综合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价值,教学内容老一套,教学方法凭经验,对综合性学习态度冷淡,急功近利,应付考试,没有把教育的终极目标放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基本点上。基于此种情况,我校语文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通过交流、协作、发表演讲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了与他人的协作化和知识的共享,实现了学生的生成性学习。学生学到的,既有学生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也有通过其他学习者展示的他们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这些都将极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个目的就是提高教师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推动教师切实有效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力图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总结经验,创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系统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3、现代教育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传统课堂教学已不太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从教育学方面来看,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在于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学以致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重点探讨老师和学生(七九年级)如何在课内外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具体包括:

(一)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1.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展览馆,布告栏、报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最主要资源。利用好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

2.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语文学科不再是其他学科工具性学科,而是能复合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而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加强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商南是秦豫鄂三省交界地,融秦豫楚文化为一体;这里有生龙寨、文昌阁等人文景观;这里有雄奇的金丝峡、有名扬全省的上仓坊、玉皇山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有端午、重阳、民间戏曲等文化……这些自然、社会、人文等地方资源,是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

(二)探索新型的学习方式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1、实验法:每个年级选五个班作为实验基地,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控制与调节,经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2、文献法:广泛搜集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素材。

3、对比分析法: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角度,对照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比,明确做法的科学性和改进措施。

4、经验总结法:发现提炼概括实验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参加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举办关于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专题讲座。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科研方法培训。

4、建立课题指导教师队伍。

(二)课题起动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研讨课题实施的策略。明确分工,并撰写开题报告。

(三)实验阶段

20xx年9月我校确立五个实验班和五个对照班。同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10月份实施教学实践。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在活动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七八年级段以教师主导的'活动为主,以口头表达教师要求的活动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想,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表达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九年级学生能按照教师规定的范围和要求相对独立地完成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有自己选择研究、体验对象的自由,有书面的活动记录和认识体会,有活动过程中必要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服务活动,提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基本的调查、资料收集的方法,并注意科学性;同时在学校提供的大的选题范围内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活动,要求整个过程符合科学的一般规律。到20xx年1月底,完成第一阶段的实验,要求每个实验班完成二至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各实验教师要注意做好活动记录和反思。20xx年2月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例》两则,经验总结一篇,并在全校交流讨论,形成共识,调整完善下一阶段课题实施方案,撰写课题实验阶段报告。实验阶段的主要成绩:

1、对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集了大量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实验教师设计了一些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这些案例收集在校本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共三册,两本课内,一本课外)中,部分方案在优质课、公开课中受到一致好评。

3、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并在活动中有许多新思考、新发现。

4、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提升。

(三)深入探究阶段

20xx年3月5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20xx年6月,在全校举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新模式”公开展示课,结集编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集》一本,并开始进行进行了课题研究总结。

通过本阶段的深入实践与探究,实验教师一致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以及活动结果的展示都应是更加开放的。活动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应该是更加开放的。综合性学习应遵循结合学生实际,在确立活动主题和设计过程时,应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段性和渐进性。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教师不能将活动结果作为评判学生的统一标准,也不宜将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比较,分出几个等次来,而应从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参加活动时的能力、行为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初步总结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六条原则

1、开放性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要摆脱教材的束缚,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与可选择性,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要灵活多样等。

2、自主性原则: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目标的确立,活动形式的选择,都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决定,教师只当“顾问”、“参谋”的作用。

3、综合性原则: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淡化学科界限,强调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的沟通,体现知识的综合性。通过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水平,体现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把活动结果作为唯一标准,而应从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活动时的能力、行为等诸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综合性。

4、实践性原则: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并给学生留足体验、探究、讨论、交流、汇报、展示的时间。

5、整合教育资源原则: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使研究性学习、社校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6、面向全体学生原则: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有意识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尤其要给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二)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这次课题研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设计并实践了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如“寻找散落民间的珍珠”、“古鹿城探幽”“春天之旅”、“奥运向我们走来”等案例,都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开展活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许多教师反思自己的经验写成了论文,有13篇论文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为我校进一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三)提高语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

通过实践探索,实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都明显提高。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新课程理念及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认识得到了升华,彻底扭转了原有的重课本轻生活的旧做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自觉重视给学生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外,还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语文因子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真正认识到生活是个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近两年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各类语文竞赛荣获省、市、县级奖励20余人次,教师论文20余人次发表或获奖。学校编印《学生作文集萃》三册,收录学生优秀作文200余篇,较好展示我校学生作文水平。学生自办语文手抄报500余份,也充分展示我校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四)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和周边环境,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校园文化等,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的道理,并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留意生活、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全新的学习方式深入人心。

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参加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了,参与活动的热情不断提高,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探究、资源共享、分享成功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深入人心,越来越表现出其优越性。

(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校初中实验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即席发言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3)运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为这部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本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时间较短,有许多问题还没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加强课内阅读教学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联系,达到课堂内外的融合统一?

二是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三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等等。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是成功的。从实践层面上看:它丰富了我校教师的实践经验,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思路,深入挖掘了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快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锻炼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使语文教学改革深入人心。从理论上看:本课题研究形成了指导我校进一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理论,虽然还不够系统化,不够完善,但无论在学生还是在教师发展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一试。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报告2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力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他们不断地有所发现、思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遵循“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形成解释,总结成果”研究程序,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过程,强调开放。

我认真制订学期课程计划,精心备课上课,搜集学生的活动资料,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参与性、选择性、研究性、综合性、创新性等活动原则。

参与性——能做到人人参加活动,人人都有收获;

自主性——要求活动的计划设计、过程操作、成果总结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研究性——鼓励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研究意识;

综合性——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系列性——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每个活动都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具体实施方案: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面临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自身问题和文化问题为主,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并强调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于一体,来体现活动主题的综合性。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改中一门崭新的课程,也是这次新课改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首先教师认真学习理论,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评价及管理。

2、积极行动,努力探索、使综合实践活动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新课改的教育平台上,它有着更大的创新空间。如关注自然、研究自然;跟随父母一日,体验父母的劳动辛苦等等;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后拓展背景资料等等;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设备,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如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渠道。

3、投入实践,让学生走进综合课程。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活动,在活动中他们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我们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考察社区居民卫生习惯”“自制新年礼物”等主题。

反思本学期的综合实践工作,我想有成功也有不足!

成功之处是:

1、激发了学生对综合实践的巨大热情。

2、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不足之处有:

1、面对这门课程,深深了解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后还需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给自己不断充电。

2、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好的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研究的精神。

3、对于身边的资源利用的还不够,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寻求其他相关人士的帮助。

展望下学期的工作,发扬优势,改进不足吧,尽我的所能把这门课教好,使学生获得发展与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报告3

一、问题的提出

20xx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①来,教育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可谓全面深入,但是承德市双桥区范围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却并不乐观,制约课程实施的瓶颈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多数学校并没有真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本文通过对承德市双桥区范围内8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评价体系等情况的调查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教育职能部门和教育实施机构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在调研过程中,为了深入了解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看法,笔者约访了承德市四所小学的4位校长、9名教师和60名学生,获得了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重要信息。

(二)问卷调查法

此次调研中所用的所有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承德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根据调查对象不同,分为学生卷、教师卷和家长卷,调查范围涉及承德市双桥区范围内的4所小学,样本选择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对课程的了解、课程开设情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承德市部分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30份,回收30份,无缺损问卷、无效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学生问卷共发放150份,回收150份,剔除无效问卷和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40份,回收有效率为91.3%。

(三)观察法

为了了解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表现,此次调研采用了课堂观察法,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调查期间,共组织6次综合实践活动,共计听课42节。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课程开设情况

在调研的4所小学中,1所小学的班级课程表中有“综合课”,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余3所小学没有单独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以“健劳心”等课程代之。20xx年至今,4所小学中有1所小学实施过5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余小学未组织过综合实践活动。

(二)对课程的认识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多数小学校长认为其价值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导致这门课程的实施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在接受访问和调查的39名小学教师中,多数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持肯定态度,少数教师认为这门课程的开设还不具备条件。组织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认为,如果没有参加过相应的培训,其他学科的教师很难驾驭这门课程,加之教师平时的工作量,很多教师分身乏术。

(三)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课时难以保证

在承德市双桥区范围内的4所小学中,只有1所小学“偶尔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其余7所小学虽然在课程表中标注有类似的课程,但因没有专业教师,而且这门课程并未列入小升初的考核范围,在承德市范围内也未确立明确的评价标准,所以至今没有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体系,这门国家必修课程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2.缺乏专业教师

调查显示,4所小学都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教师,所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由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后新增加的课程,其前身为“非正式课程”的课外活动,国内师范类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亦未开设相应专业,所以即使是必修课,学校也没有能够承担此课程的专业教师,只能由学科教师兼任,此为其一。其二,招生情况比较好的小学班容量大,学科教师工作量处于超负荷状态,无暇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城市周边小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班级人数相对较少,但学科教师缺口过大,依然难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3.课程资源开发范围小,利用率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和智力支持,从各学科教师到广大家长,从校内的阅览室、实验室、校园网,到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图书馆、青少年宫,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诸多资源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在开展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中,最常用的是网络资源,即研究性学习中的资料查阅环节,其次是家长资源和校外的临时合作机构,如:药店、制药厂等。校外活动涉及学生安全问题,以及各部门的协作、家长的意见,资源利用过程中还会遇到资源有限、教师工作量难以统计等问题,致使课程资源的开发举步维艰。

四、反思与建议

(一)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职能――保证课时

作为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教育局(教育委员会)有权监督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必修课程,不同于校本课程,因此,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是地方教育行政组织不可推卸的职责。承德市双桥区教育局内设有多个业务部门,不论是成立单独的管理部门,还是归并至其他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监管都应成为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行政上的重视和支持,是各级学校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二)填补教师缺口,加强培训力度――建立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主体,只有坚持教师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虽然国内暂时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人才,但是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均已开设相关课程,这就为小学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提供了前提条件,即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完善课程的管理与实施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报告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学期,我校认真贯彻教研室以及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坚定不移地依照新课程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着重培养既有底气又有灵气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现代小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从意识上重视起了这门课程,实施课程的能力从无到有,从初步体验到有所感悟。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并培养了兴趣。在新学期中我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xx,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态度和科学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2、拓展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

学校积极主动与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联系,探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社会人人有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检查的重点,以此推动综合实践的xx的不断深入。

3、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而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而不在于结论。它是以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评价的操作中,我校采用以下方法:

1)“档案袋评定”: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设计的方案、提出的问题、搜集到的资料、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以资料卡的形式存入档案袋。

2)“多元化评定”: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及时给予他们鼓励,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实践。此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互评甚至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评价,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将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真实。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其他课。原因主要有

(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

(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

(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

(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xx解决,保障不够;

(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之路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新课程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报告5

一、工作思路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5.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

6.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4.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5.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3.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

4.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台风》

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走进台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四年级科学中天气单元内容,激活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发现在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提出问题。

2)、使学生试图认识天气现象中的台风,通过引导,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有关台风知识的课题。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之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收看台风预报,了解台风,收集台风谚语,为活动顺利进行做铺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观点,在关心科学的同时关注生活质量。

2)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台风,正确地对待台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收集台风知识,辩证地看待台风。

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符号所表示的台风现象。难点:辨证地认识台风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收看台风天气预报,收集台风谚语,收集因台风而造成的灾难,初步了解台风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课,引入台风课题。

1、课前准备,集中注意力,准备上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科学课本中学过一个单元,这个单元里我们观云测天,了解了风向风速,降水量等等,你们知道这个单元是什么吗? 生:《天气》板书

2、接下来老师就考考同学们,来猜几则关于天气的谜语,好吗?(师出示谜面)大家一起猜,猜到请同学大声说出谜底,好吗? 开始:

学生猜谜: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雪)

千根线来万根线,颗颗珍珠线上串,看得见来摸得着,掉在地上却不见。(雨)

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教师板书:雪、雨、风。

黑板上的这些现象统称为:天气现象

2、除了黑板上的天气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

生:晴、阴天、霜、雾、虹、龙卷风、沙尘暴、台风、冰雹、„„ 师ppt出示几种天气现象图片

这么多天气现象,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给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台风,因为在我们的家乡温州每到夏季和秋季,台风天气总是接二连三呼啸而来。每次台风来临,顷刻间大雨倾盆,大树被连根拔起,河水漫过街道。(ppt出示台风灾害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台风吗?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台风么,看你对台风了解多少呢?

台风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台风对我们来说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让我们走进台风》(板书)

二、看视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探究台风之前我们先来一起来看一段有关秋季台风的视频 带着问题:刚才的视频让你对台风知识了解多少? 学生回答

师:的确台风是这样子的,但是有关于台风的知识还有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最想了解关于台风的什么内容,比如台风是怎么形成的,还比如刚刚有位同学提出的„„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根据自己课前收集材料,提出有关台风的问题,并汇报。关于台风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请你写在纸上。看谁提的问题越多,越好。学生幻灯展示,老师评价鼓励。

三、师生探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台风的问题,很好,但是我们还可以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接下来,就请跟随老师是了解台风知识,看看这些知识会不会给你带来启发

获知台风途径,提问有关台风谚语

1、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知道台风要来的?

(看天气预报、看手机信息、看报纸、听广播、上网、观察生活„„)学生说完,老师ppt出示。

2、现代人获知台风的途径有很多。那你知道古代的中国人是怎样知道台风要来的吗?(观察生活现象,总结谚语)

3、那么老师今天也收集了些关于台风的气象谚语,现在请同学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些谚语的意思,看看古人是如何了解天气的。

5、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原来那么聪明,没有现代化的工具,照样可以用气象谚语来判断台风的信息。

这些台风谚语,对你提出问题是不是有所启发呢?

看台风天气预报,提问台风气象数据

1、师:前人的优秀经验我们要继承,但是当代的科学技术我们更要利用。谁知道我们最常 用的了解天气变化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师:收看天气预报。

2、看一段台风莫拉克的气象预报,你发现台风气象预报中会有哪些关于台风的气象数据呢?

学生看完汇报。(如台风路径,台风级别。。)师出示路径、级别图片,师:不看不知道,原来台风有如此多的气象数据。那么可不可以提出问题研究它呢?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探究台风与人类的关系、台风的命名

1、我们要及时地收看天气预报,了解台风资讯。下面我们来看看刚刚的台风莫拉克给我们带来什么? ——台风莫拉克受灾新闻视频。台风莫拉克给哪里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

3、台风带来的利与弊。

台风当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灾害,但是台风带来的是都是坏处呢? 台风有没有给我们带来好处呢? 生:降水,降温。。

3、课下,你也收集了一些因台风而造成的灾难。

你还知道哪些台风呢?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一会儿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2008年6号台风“风神,7号台风“海鸥、8号强台风“凤凰”,13号超强台风“森拉克”、等)

老师罗列了近几年影响我们温州的台风。Ppt出示

同学们有没有察觉。台风的名字很有意思,有„„可这些命名你们知道是怎么来的呢? 师:是不是同样从刚刚的对话中找出你感兴趣的问题呢?

四、学生提问,布置任务

1、刚才通过了解台风的知识,同学们又获得了很多有关台风知识,肯定对你的问题有一些启发,同学们是不是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呢?给同学们时间,同桌之间可以讨论,再次把自己问题写下来,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讨论汇报,上台幻灯展示,师对问题进行表扬和引导。

2、但是有关台风的知识内容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来研究台风,可以利用各种途径了解有关台风的知识,及时和同学们分享。

五、小结:

1、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更多更完善的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台风的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提出自己感兴趣更多更好的题目。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六、课后拓展:

下节课,老师还要和同学们一起筛选我们的研究问题,找出适合我们研究的问题。

下载高中“快乐语文”活动的实践探究略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快乐语文”活动的实践探究略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语文寒假实践探究作业

    一年级语文寒假实践探究作业寒假来临,为了让学生过一个充实快乐有意义的寒假,本着创新、适当布置的原则,围绕不增加学生负担,而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宗旨,布置学生完成以下......

    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教育有关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一相关知识点 1. 开场白:“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读诗诵诗,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教学共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教育有关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如火如荼地变革着。如何充分发挥信......

    《高中学习方法探究》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高中学习方法探究》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中学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高二年级 2 班 07 年 9 月16 日 主 题 高中学习方法探究活动目的(教育、培养的效果及目标): 通过这次班会......

    《高中学习方法探究》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教育、培养的效果及目标): 通过这次班会使学生明白高中教育高二年级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教会学生如何在这短暂的一年、紧张的一年、非常的一年战胜自我,找到行之有效、事......

    高中个性化写作探究

    高中个性化写作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满着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从而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对此,《高中语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