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礼仪实践活动探究子课题方案
南环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文明礼仪实践活动的探究子课题实施方案
容桂南环小学德育子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但毋庸讳言,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有辱人格甚至国格的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因此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传统养成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责任。
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入手,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做事,丰富和发展了养成教育的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新探索。我们的研究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熏陶、影响乃至改变目前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素养,为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尽责出力。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期望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新视角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构新的德育模式,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文化美德”,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研究礼仪养成教育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具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够使师与生、生与生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温馨、和睦、幸福;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
束,使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三、研究目标
(一)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
(二)本子课题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明细目标:
1、强化礼仪意识:使学生知道礼仪对于一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才是一个道德高尚、文明的人。
2、深化礼仪情感:激发学生对礼仪的认同感,知道一个遵守礼仪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不断强化礼仪的成就感,感受到礼仪的乐趣,从而自觉地实践礼仪。
3、培养礼仪技能: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哪些礼仪规范,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通过反复的实践,掌握社会交往技能,成为知礼、守礼、行礼的人。
4、培养礼仪品质:通过反复、长期的礼仪行为训练,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在交往实践中自如地表现出得体的礼仪品质。
四、本子课题实施的主要内容
1、明确社会公共礼仪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2、学会用礼貌、得体的语言与同学、朋友、长辈及陌生人交往。
3、掌握与同学、朋友、长辈的礼仪交往技能,养成尊敬、孝顺长辈及尊重他人的礼仪品质。
4、掌握交通、购物、外出、电讯及网络的社会公共礼仪交往知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在公众场合做到文明有礼,成为知礼、守礼、行礼的社会小公民。
5、初步了解国际礼仪知识,并掌握与国际友人交往的基本礼仪技能。
五、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启蒙教育,应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为实践的理论依据,在要求上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依据《纲要》、《守则》、《规范》的框架,遵循我校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和文明礼仪表现情况,研究制定适合各学段学生水平和礼仪规范层次目标等内容系列,使之具有科学性,以防止步入超前化和成人化误区。
2、系统性原则:在学校主课题下落实到各年级,每位班主任都有自己相应的研究计划、阶段总结,形成课题研究的系统性。
3、一致性原则:教师、家长、学生对研究实践的目的、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统一,特别是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4、渗透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通过各学科、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渗透教育。在时间上渗透于校内外一日生活的全过程,空间上渗透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场所,形式上渗透于环境创设、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家庭生活之中。
5、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训练、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该实验充满生机和活力。
6、可操作性原则:课题中选择的内容、要求、方式、方法、手段途径以及有关资料收集、应用研究、效果检测都尽量不增加过重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力求做到操作简便、行之有效。
7、效益性原则:力求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努力,尽快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8、实践性原则:在校内并联合家庭、社区开展礼仪实践活动,通过有实效的实践活动,掌握礼仪技能,内化学生的礼仪需要,树立学生做文明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六、研究方法与策略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探索教育机制,具体采用调查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
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以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
(二)实验策略
1、文献法与行动研究法相结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从行动中来,到行动中去。
2、科研骨干班主任的带头作用与其他班主任的自主参与相结合,以科研骨干班主任为主。
3、本子课题结合校德育课题的发展策略为:启动、探索期——反思、完善期——成熟、总结期——成果鉴定与推广期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时间是: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09年2月至2009年3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分析小学生礼仪现状,完成现状调查报告。(09年2月至3月)
——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09年4月)
第二阶段: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研究阶段)
——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与实践系列活动,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养成的内容、途径与方法。
——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20011年2月至2011年7月(总结阶段)
——继续研究探讨,撰写研究报告,接受结题评审。
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本子课题的研究重点,行动研究即实践体验教育是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在校园、家庭、社区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礼仪技能,以此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礼仪常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文明礼仪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相互影响促进,品行得到提高共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本子课题组具体实践活动途径与内容如下:
1、校园实践活动:
(1)、以“感恩”为主题,结合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重阳节、新年等传统节日开展亲情礼仪教育活动;结合妇女节、教师节开展师生情礼仪教育活动;结合劳动节、国庆节开展爱国教育、社会公共礼仪教育活动。
(2)、结合各学科特点,渗透礼仪知识,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如在音乐课中,实践体验表演、观看礼仪;在体育课中,实践体验游戏、活动礼仪;在电脑课中,实践网络、电子邮件礼仪等等。
(3)、设立礼仪讲坛。宣传礼仪知识,创设礼仪氛围,以手抄报、演讲、摄影、情景剧表演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2、建立家、校、社区立体式礼仪实践活动网络:
(1)、创设礼仪报。向家长宣传礼仪知识,向家长提供交流礼仪教育心得平台,展示学生礼仪实践活动心得、收获。
(2)、建立家校礼仪评价手册,评选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家长、文明教师,树立文明礼仪典范。
(3)、开设“礼仪开放日”。邀请家长参加礼仪课堂、与学生共同体验礼仪活动。
(4)、以手抄报、摄影展等形式在社区进行礼仪知识宣传,展示学校礼仪风采。
(5)、开展“我是文明小公民”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工活动。
九、研究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实验小组
(一)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杨锦洪副组长:曾素芳 肖秦湘
(二)“礼仪实践活动探究”子课题成员:
罗巨明、曾英瑰、汤肖颜教师为子课题研究组负责人,全体师生参与课题研究。
第二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子方案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石冰 报道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一个多月以来,贵州凯里供电局按照贵州电网公司活动安排,严格按照该局制定的《活动实施方案》,认真抓实抓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各项工作,在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凸显“自选动作”亮点和特色,通过“把握三个注重、争取三个成效,推进‘5112计划’落地,抓实‘四项行动’”等多种形式,重点围绕“四风”问题,深入查找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使该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不偏、不空、不虚,收到了较好效果,并为第二阶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局亮点和特色主要表现在:四种方式抓好学习教育:一是开展中心组集中学。二是党课集中学习。三是学典型学先进。四是全面开展自学。五种渠道听取意见:一是配合督导组完成对局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民主评议。二是开展“走进园区,服务企业”活动听取园区客户意见。三是四帮四促面对面,零距离听取职工意见。四是利用各专业口各单位正在召开的半年工作会的契机,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五是体验式活动了解窗口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截止目前,两级领导干部累计下基层时间285天,帮助基层解决具体问题98个,提出指导意见10条,化解矛盾纠纷27起。形成调研报告9篇。完成该局“四风”问题查找分析报告,共收到基层反映较为突出的意见11条。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超前谋划的永久性抗旱线路助力抗旱保电成效突出。二是“四个一”全方位服务体系全力服务“5个100”工程。三是强力推行“五化供电所”点亮最美农村。
该局员工反映:开展活动以来,局领导与职工群众的关系更贴近了、更亲和了、心里更敞亮了。同时表示,要继续扎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环节各项活动,以实际行动努力推进该局工作作风转变,促进企业在和谐稳定中健康发展。
第三篇: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生物实验探究”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强化“生物实验从1986年正式纳入生物教学大纲,生物教材几经修改,生物教材中实验的内容和数量大量增加,实验的调整,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相比较,我国在创新和能力培养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如美国的TheBalle:School:生物理论课和实验课之比为3:4/周,与物理!化学等课目基本一致”澳大利亚中李的生物实验为7“学时,占总学时的1/:,平均每周有1学时实验,还示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而我国高中实验仅H学时,占总课时的11%,平均每4一5周有一次实验,况且,有些学校还没开足。据俞莉丹等对中美中学生实验教学进行对比研究,如下图所示
表1中美中学生物实验课的课时安排对比
Table1ContrastbetweenChinaandUSAinseheduleinseniormiddlesehoolbiolo群 exPerimental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课改我国加大了生物实验内容的比例,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实验课开出率并不高”另外,在实验课时间的安排上,都比较短,不利于一些探究实验的进行“生物新课程主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探究性学习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开展实验教学除了有足量的课时外,还需要配套的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员!基本的实验器材和条件以及实验的经费,还要有实验用的的动植物!微生物等材料,这些都是生物实验的正常开展所不可缺少的“近几年国内对高中生物实验的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多,根据研究的内容不同,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关于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方面的,作者从不同方面谈自己对生物实验的看法”如马友仙指出教师要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生物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的实践,从而更好地体现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谭雪琴等认为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如下(l)运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2)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思想”徐明芳在研究中指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问题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2)通过了解仪器和药品的特性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3)通过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来进行实验;(4)重视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第二方面是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方面的研究”不同地区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实验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陈风棠研究了新疆乌鲁木齐市十四所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状况,发现能全部完成实验的学校占25.9%;实验室设备配备齐全的学校占47.4%,没有设备的占3.7%;有18.5%的学校没有实验员,有两个专职实验员的仅占3.7%;直观教具齐全的学校占14.8%,另外有74.1%的学校没有条件建生物园地,同时发现被调查的学校中没有实验经费很充足的学校,由于实验条件跟不上,被调查的许多学校不能完成当时的教学大纲中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根据周宏治!姚光玲等人的调查,四川省自1994年高考取消生物学以后,生物学教师的流失率为35%,甚至个别地方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流失率超过50%,兼职生物学教师多于专职生物学教师,占52.9%“中学生物实验课时被严重削弱或取缔,一些郊县和边远地区的学校,中学生物学实验室被征用,改作教室或做为他用,还有一些学校干脆就不开设生物实验课”据常淑红等对济南市部分高中的调查结果发现,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学校占18.7%,有现代化生物实验设备(如多媒体投影仪等)的占4.2%,实验室有专职生物实验员仅占37.5%“刘天学等的研究周口46所城乡中学具有生物实验室的学校有36所,占调查总数的78.3%,做演示实验的有32所,占总数的69.6%,有时做有时不做的占6.5%,从未做过演示实验的为n所,占总数的23.9%;上实验课的有28所,占总数的60.9%,有实验室但从未上过实验课的有12所,占总数的26.1%;实验课开课率在80%以上的仅有4所,占总数的8.7%,实验课开课率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半数的有27所,占总数的58.7%;教学班数与生物课教师人数之比在6:1以上的有12所,占总数的26.1%”。第三方面是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指导及实验改进方面的,如陈志棋!崔丽绮等根据普通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中卖验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搞好新教材中实验内容的教学,对新增的21个实验提前进行了试做“结合他们的试验体会,对怎样做好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提供了参考”程玉对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进行了改进,改变了以前用鸡血细胞提取DNA的方法,改用洋葱细胞进行实验,操作简单,节省费用,同样达到了教学效果“李文彩对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实验提出了改进建议,同时在研究中指出,通过改进高中生物实验,不仅解决了实验材料!药品短缺问题,而且也节省了实验时间和实验经费”。
第四方面关于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教学方法种类很多,不同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滕春喜指出生物学科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实验上,一般模式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得出结论“林佩琴认为教会学生归纳分类进行应对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掌握实验的原理分析,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灵活运用实验知识和具有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边丽荣认为生物学实验应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应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五方面是关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的研究”吴春秀在研究中指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整理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姬淑芳在研究中指出:要使学生掌握实际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程序的分析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剖能力;陈博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几方面入手:传授生物实验技能和生物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第六方面是关于实验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学生评价是指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的评价“如宋汉萍等在研究中,叙述了多元评价体系的涵义!意义以及高中生物实验课程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情况” 第七方面是关于高中生物实验室的配置方面的研究“实验室的配置包括实验室的配备!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实验员的配备以及实验室资源开发等发面”如黄敏在研究中指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教育目标,广大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应注重加强生物实验室资源开发与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切实开展好生物学实验教学“又如林农的研究认为,实验员的职能必须由传统单纯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准备的职工职能转向协助课任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辅职能,甚至要能独挡一面地为任课教师分担学生探究性实验的部分教学工作;同时要求实验员要求做到爱岗敬业强化服务意识!具有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具备适应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和具有仪器设备功能开发及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高中生物实验的研究,如金本钱的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将旧教材中的三个实验与新教材作进行对比分析”郭建超的研究对实验设计题的审题和解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刘枫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目标进行了研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和情感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分为知道!理解!掌握!评价四个层次,操作目标分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定型操作和创新四个层次,情感目标分动机与兴趣!习惯!态度与品格三个层次,并对生物教材实验中各种目标的体现情况进行了阐述”。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第四篇:03《数学教学动态生成性问题的探究》子课题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数学教学动态生成性问题的探究》子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十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不断冲击着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但冷静分析这些现象,有较多的课堂表面上似乎师生互动非常之好,有问,有答,有操作,而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没有超越原有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二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仍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三是上课仍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是当前《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在“还”字上开始下了不少的功夫,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综观我们的课堂,已有了不小的改变,我们经常感受到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感受到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感受到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求知欲越来越强烈。但随着对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有了民主和开放,但一些老师对“活”的课堂出现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现象。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教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或置之不理、按预设方案进行;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或搪塞了事;或装着没听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在我校总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问题的探究》这一子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中国社会已进入21世纪,已进入了一个因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确立而产生深刻社会转型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一代新人,需要新-1-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中参与的基本教育活动,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
2、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结合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3、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就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三、研究目标
㈠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且育人。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
㈡具体目标
1、教师部分: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提升到生命的层次,变学生为活生生的学习主体,变数学教学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2、学生部分: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生成。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中段学生为研究对象(三年级(1)、(3)、(4)班,四年级(1)、(6)班为实验班,三、四年级其它班级为对比班,重点探索和实践以下问题:
㈠探索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的生成。
1、采取各种手段,促使学生生成资源
2、创设开放学习情景,促进课堂生成。
“主动”是“互动”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只有在内心产生求知需要,才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3、创造互动学习机遇,促进生成资源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是形成课堂互动局面的重要资源。
㈡探索应对“非预期性信息”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产生的资源有不可预测与不可再现的特点,所以教师如何适时敏锐地捕捉,并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恰当地处理更值得我们去关注。课堂教学活资源的生成,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等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这是新型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承担的新角色。
五、研究方法
本实验研究同当前的数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联系,我们抱着科研促教改的指导思想,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将科研与教改紧密联系起来,采用整体构思与单因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时总结,层层推进,分步论证,不断积累创新,保证本实验有序、有效地开展。具体采用下述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数学互动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三、四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
法。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元月)
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教师中全面、深入地开展学习和研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5年6月)
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与研究。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创设开放学习情景、创造互动学习机遇、捕捉点化、体验探究、教学内容的结构重组、教学设计的精心预想、教学环节的弹性控制、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智慧,灵活调控,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行为,使“动态生成性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6年6月)
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和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数学总课题组组长:徐永香
子课题组组长:杨慧琼
实验教师:
三、四年级所有数学老师
第五篇:口语交际子课题实验方案
怎样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发挥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作用平南小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子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性质”与“地位”的定位,是从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提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从人的发展需要提出来的。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因此,在教学中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校结合当前的教改形势和学校实际,提出了“怎能样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发挥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作用”的研究课题,深化我校语文教学研究,努力培养具有较强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代新人,使语文教学能与时俱进,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 作精神,能够做到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活学生语言情趣。
3、拓宽交往时空,创造口语交际的广阔天地
四、课题实验的原则:
情境性原则、交际性原则、生活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
1、前瞻性应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的将来着想。
2、情境性要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3、多样性开展多种活动,创设口语交际的环境,激活语言情趣。
4、互动性呈现多个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
动的互动性
5、广阔性努力拓展学生的交往时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
生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六、主要参考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如何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参考》《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成果汇编》《言语交际基本理论》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准备阶段:(2003年9月—2003年月11月)
1、设立课题组成员和实验班。(实验班:一(2)班 李结贞二(1)班王雪清三(3)班光梁焕容)
2、组织学习理论,提高研究员的理论和认识水平。
3、筹备电化教学的教学设备及教具。
4、向家长宣传本课题,争取家长的支持。
方法:学习、听课
第一阶段:(2003年12月—2003年8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提高。
2、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实验方案。
3、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
4、邀请教研专家亲临指导。
5、实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初步掌握怎样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6、积极参加课题学术交流、力争赛出好成绩。
方法:调查、学习、听课、访问、搜集资料。
第二阶段:(2004年9月—2005年9月)
1、实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深入研究子课题“怎样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发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作用”。
2、实验班在校内提供教学探索现场。
3、组织实验班学生分批观摩。
4、全体教师观摩、讨论、研究、学习。
5、继续组织外出学习,吸取先进经验。
6、做好活动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工作。
7、积极参加课题学术交流、力争赛出好成绩。
方法:调查、开座谈会、学习、听课、访问、研讨论证、搜集资料。
第三阶段:(2005年9月—2006年9月)
1、实验教师写好实验总结报告。
2、组织论文撰写。
3、提供课例,邀请专家评估。
4、组织教学座谈、总结全。
方法:开座谈会、学习、听课、访问、研讨论证、搜集资料、撰写论文。
八、课题组成员机构
顾问:党朝亮(南海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杨琴如(课题指导组组长)周惠玲(课题组指导副组长)黄艳芬(平洲教研员)
组长:林杏婵(教导主任)胡惠联(语文科组长)
组员:李洁贞(青年骨干教师)王雪清(低段骨干师)梁焕容(备课组长)
2003年10月25日
怎样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发挥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作用
南海平洲平南小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子课题组
2003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