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的策略
“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的策略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依照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一、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
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每接到一个新班级或新学期的开始,我都要对学生的智力、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原有水平、家庭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并将这些资料一一归类,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在分层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有些是显性的,如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容易被我们所察觉和了解,也有的是隐性的,或处于“朦胧”状态,或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显露出来,如某些潜在的兴趣和能力等,往往不易被我们所察觉和了解。因此,对学生应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综合评价、动态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而不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来简单机械的划分层次,学生的层次确定后也并非一层不变,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
二、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倡导教与学的动态平衡,追求教与学的和谐。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选择起点,鼓励学生只要充满自信,发奋努力,就可以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目标,取得一个层次上的成功。然后再向更高的一个目标递进。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
在制订单元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时,我分别拟定基础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紧扣大纲和教材,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识记、理解和初步应用。中层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掌握的较简单的综合应用。发展目标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才能掌握的较复杂的综合应用。三类目标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层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安排是固定的,但每个层次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对目标选择不当的学生,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三类目标的界定并不十分明显,甚至合二为一。由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步到位的方法,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沿着知识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
三、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实现,总是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提问、练习设计、作业批改等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1、分层设计课堂提问。
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学习暂困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在课堂提问中,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又增加了其他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很有创见”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2、分层布置作业练习。
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操作中,我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用同一练习题提不同的要求;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钢铁厂,炼750千克钢需要用50吨水。照这样计算,一天节约55吨水,可以炼钢多少千克?”要求学习暂困生用一种方法解答,中等生用两种方法解答,优等生用三种方法解答。各层次学生若多解对一种方法,就予以加分鼓励。另一种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教师不仅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同样予以加分鼓励。
3、分层批改学生作业。
课堂作业,我常采用让学生自批自改的方法,以提高反馈的速度。方法有同桌互批、前后互批、指名学生回答或板演,群体手势判断正误后自批等。教师重点抽改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暂困生)的作业,做到当堂练习、当堂反馈、订正,提高课堂练习的整体效益。
课外作业通常采用分层递进的处理方法:优等生的作业“学生互批”,中等生的作业“教师粗批”;学习暂困生的作业“教师面批”。改变传统的批改符号,对有创造性的解法打“☆”,在部分错或全错的题上打“”,在有错误、有问题的地方画上“
”,打“”的题,要求学生在原题订正,哪里错就从哪里改起,不必从头到尾做一遍,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对错处留下深刻印象。学生改错后,教师就在“”加上“/”,构成“√”。这样作业中避免出现“×”,作业评级上记上“优”,既减少错误对学生心理的刺激,又调动了其订正错误的积极性。
四、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劣差异是自然的。我从不幻想“十个指头一样长”,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习暂困生,我都给予必要的辅导,使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对于优生来说,辅导的重点在于强化兴趣,拓宽知识面,发展其特长;对于中等生来说,重点在于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学习暂困生来说,重点在于补差补缺,防止知识负积累,促进转化。我更加“偏爱”学习暂困生,给予他们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在辅导形式上,我坚持做到“四结合”:一是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体辅导,个别性的问题单独指点。二是讲解与自学相结合,教师在讲清知识关键要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读书,寻找有关知识,启发学生个人钻研,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三是课内与校外相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习题课内解决,如课内来不及解决的问题,可安排在课外补救,或通过第二课堂适当延伸补充,开阔知识视野。四是校内校外结合,教师与家长取得共识,相互配合,共同落实教学要求。
五、多样的评估测试方法。
考试是一种教学反馈与评价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对学习暂困生来说,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考试。为了帮助学习暂困生克服害怕考试的心理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的测试方法,在考试内容上我采用一部分符合大纲要求的基本题,计100分;另一部分略高于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的附加题,每次二—四题,计加分20—40分;或采用A级、B级两张试卷,A级为基本要求的测试题,B级为要求略高的测试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做。在考试方法上有时采用“学习暂困生助考”的方法,即允许个别学习暂困生在考试中看书或向老师请教,允许第一次未考及格的学生经过补习后的一星期内再考第二次,试卷不同,但要求基本相同,并承认第二次成绩。在达标标准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的标准。比如,单元测试优等学生85分为达标,中等生70分为达标,学习暂困生60分为达标。多样的考试方法,不同的达标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多项教学活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针对学生学习差异,分层进行教学能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表现在:
1、分层教学实施以来,学生学习兴趣被进一步激发起来,在最近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实施分层教学前后对比统计如下:
项目
统计我喜欢数学我比较喜欢数学我不喜欢数学
实施前71.9%25%3.1%
实施后90.6%9.4%/
上升到+18.7%-15.6%-3.1%
从该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实施分层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原因在于使全体学生各自都得到成就动机。
2、实施分层教学使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习暂困生吃得了,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于学习暂困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了自卑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由于分层教学注重了个体差异,突出个性,使教师能对在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方法,将这种认识和方法反馈于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实效。
“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的策略
林皋小学
张 艳茹
第二篇: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凤台一中 苏 旭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属于基础知识。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方法。中学教育承上启下,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中学阶段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不能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然而,因材施教一直是一个喊得很响的口号,鉴于各种主观及客观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协调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置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的教学策略。高中学生物理学习的智能差异明显,根据学生物理学习的智能差异进行高中物理分层教学实验将给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创造各不相同的物理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物理成绩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我近年来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学生进行分组。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便 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然后按照学生的测验成绩将各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我在分组时便是这样对学生讲的,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我还用了另一种说法,就是A组为铜牌组,B组为银牌组,C组为金牌组。这样学生即使分在了A组也不会有什么自卑感。同时我对学生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2、分层备课。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3、分层授课。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点象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的课室上课,因此,课堂教学时如何进行便是一个问题。以高二物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为例,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给全班学生复习了高一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与平抛运动概念及解题规律之后,我便给学生讲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解题策略,然后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这时,我对不同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如下不同的要求。我对全班同学说,在今天的例子中,例1和例2是教材中的例题,对A组的同学必须作出要求,用另外的话说,也就是A组的同学对例1和例2必须切实掌握。对于B组的同学,我除要求它们掌握A组的例题外,还要求他们能用能量的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对C组的同学我除了 要求他们掌握B组的问题外,对C组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由于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各组同学的具体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学生便不会出现因听不懂例题的内容而在课上睡觉现象。
4、分层辅导。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后,在课外的辅导方面我采用了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进行学习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分层教学中的体会: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实教落到了实处。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后进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内容,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责,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工作。
5、使用分层教学,在测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试卷,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测验成绩过低而抬不起头,不少同学都愿意选择上一个小组的试题以显示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我对分层教学的有关理论及实践仍在探索之中,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加入到分层教学的实验中来。
第三篇: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1、分层授课:备课时,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我会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不同的学习目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分层授课时,前十五分钟让一、二学习小组学生自学新授内容十五分钟,完成课本上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中相应的习题,完成后,同桌小声交流并相互批改练习;同时,教师给三、四学习小组的同学教学新课。接下来用十分钟给三、四学习小组的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则用这个时间听取一、二学习小组学生质疑并通过提问了解他们自学的情况。最后十五分钟,教师则给一、二学习小组的学生分别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难易不同的练习题;教师则检查三、四学习小组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以相应的辅导,再给第三学习小组的学生布置一定的习题,教师则给第四学习小组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完成简单的练习。每个周末,每个学生在课后作业本上对本周数学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非常简短的书面小结,或小结自己的学习态度、取得的成绩,或介绍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方法、情感体验,或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或对教师提出教学方面的建议、要求。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书面解答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书面的交流、沟通,加强师生间的了解和理解,并通过采纳学生合理化的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每个月初,教师根据学生上月的学习表现,重新调整学生的组次,以激励学习态度好,进步明显的学生和警醒自觉程度低、学习退步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得到提高,得到别人的认可。
2、分层练习: 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很大,学困生”的人数相对很多。所以,课堂上教师一般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困生”身上,而忽视了大部分“学优生”和“中等生;,使他们在“倍受冷落”和“简单乏味”的数学学习中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展的良机。为此,除了每天统一布置课后练习外,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班开辟了一个新栏目:“挑战加分题”,重点提高中等以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水平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a、每天由教师出(或学生推荐,教师选定)1~3道较难或趣味性较强的题目,分层辅导: 课堂教学中,在不采用分组学习的情况下,我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第一、二层次的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于是课上,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学习任务后,便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甚至随便讲话,影响课堂纪律;第三层次的学生是“稍点就通”,而第四层次的学生所需的时间往往是第一、二层次学生的几倍,他们时常苦思瞑想仍不得其解。这样,“学优生”们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大好时光,而由于班级人数多,“学困生”也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无暇一一顾及,问题往往因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于是,我产生了让“学优生”当“助教”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想法。主要做法是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双向选择“助教”和“学生”(也可由教师指定),数学课上,和“学生”同坐一桌,一般情况下,由“助教”完成学习任务后负责检查、辅导其“学生”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当然这种助学行动也可以延伸至课后)。为了增强“助教”的责任感,体现其“助教”的价值,开学初要给“学困生订成绩指标,学期末时,如达到指标,“助教”和“学生”共同受奖(“学生”为“学习进步奖”助教为“优秀助教奖”)。这个活动的开展,给“学优生”搭建了发挥长处,展示才能的平台,后进生亦从中受益,不仅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且从小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由于多种原因,我班原是一个全校闻名、没有教师肯教的“双差班”,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三个平行班。经过一年多分层教学的实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成绩显著提高,在毕业测试中,我班数学成绩各项指标基本上接近有的甚至高于其他班。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上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使得我班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与我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更高;而且,由于我在备课、上课时,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四篇:针对学生差异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
针对学生差异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
2009年09月28日 08:55,星期一
作者:系统保留超级用户
阅读:130次
摘要: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在这种要求下,在个人能力有大小的现实中,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主体要求,实施分层教学。本文研究在解决不同水平学生学习差异的教学矛盾的同时,探索信息技术课因材施教途径的方法——分层教学,以提高蒋中高中学生整体计算机信息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我校作为一所位于城郊的完全中学,高中学生有农村的,也有乡镇和城市的。各地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初中学校基础条件好,有的初中学校重视信息技术,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一样,所以从小学开始接触信息技术一直到高中,学生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同一个班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平,有些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有些学生基础差,甚至连鼠标操作都不熟练,造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度难以统一,而且各学段教学内容交叉重叠,学得快的学生感到“吃不饱”无心学,学得慢的学生“吃不了” 畏惧学,造成了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教学整体水平不能提高。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得慢的学生来得及“吃”,学得快的学生“吃”得饱,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开展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生分层
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在这种要求下,在个人能力有大小的现实中,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主体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因此首先要对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分层。
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堂任务完成情况的观察,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习能力,对学生分层。通常将学生分为A、B、C三层。将少数具有较好信息技术基础与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组成A层,把信息技术基础差及学习速度明显较慢的学生组成C层,大多数学生编入B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个组,为了便于课堂管理,将同一组的学生上机位置安排在一起。一个组中学生能力有弱、中、优的区别,各类学生合理搭配,以优生带后进生,互助合作学习,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目的。
在给学生分层时,要让分层隐性,分组显性。现在大多数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当学生知道自己被分在不同的层,尤其是分在C层,会感到学生间的不平等,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就会反抗,对抗老师,拒不合作,可能就会自暴自弃,没有自信心。因此要淡化各层间人为的界线,在分层时要自己心中有数,而让学生看来只是很自然地分组,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避免分层带来的负效应。随着教师对学生了解及学生学习的快速分化,要及时地调整他们所在的层次以适应相对的变化。对于一些变化特别快的学生,可以一经发现立即调整,推动、鼓励学生由低层向高层递进。
二、教学分层
笔者运用“因材施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分层教学”,探索了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四个教学环节。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在此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重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以促进生生互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环节一:任务分层
分层教学开始时,教师以实例演示、设问、任务诱导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通过学习网站,为各层学生呈现适合于本层学生水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激发各层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的确立,一般是以不同层次学生对象设计分层任务,对于C层学生来说,以强化基础、掌握计算机技能为主;对于B层学生来说,则重点在调动其非智力因素,引导其多观察、勤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实践,帮助他们向A层学生转化;对于A层学生来说,则可设计一些应用性和探索性较强的任务目标,还可以定其为小组内的“导师”,让“导师”帮助其它学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组织教学。
例如讲“在网页插入动画”一课时,首先提出基础任务:在某网页某位置插入flash动画,学生通过自学相关资料、相互讨论等方式来完成操作,教师巡视,当一部分学生完成该操作后,提出提高型任务:在某网页某位置插入EM.gif动画(这个任务的难点在于EM.gif动画不是flash动画,而是图片)。之后,教师讲解基础任务,让所有学生掌握该知识,然后,让A层的学生演示提高型任务的操作,满足A层学生的自豪感,同时又让其他学生有所得。
环节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此环节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地去围绕任务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给学生不断设置障碍,学生不断跨越障碍的过程。对于学生自学、讨论后仍无法逾越的障碍,教师要作为下一环节讲授与个别辅导的重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巩固旧知识技能、发现新问题、跨越新障碍、建构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在学生自学同时,积极鼓动学生小组内的讨论交流与学习,鼓动小“导师” 们帮助其它学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例如,笔者所教高一(3)班的田蕾同学,她是属于A层的学生,她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讲授使用Photoshop制作花瓶布纹效果时,她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去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完成任务,在帮助张强同学时,遇到一个问题,在宽233像素、高2像素的图像中使用单行选框工具建立高为1像素的选区时,出现警告:“任何像素都不大于50%选择,选区边将不可见。”她经过思考,并试着与同学一起去解决,找到了原因,羽化半径被设置为40像素了,这样建立的选区高是80像素,超出了图像的高度,羽化半径应该为0像素。这样开拓了她自己的思维,使她自己也更进一步。
环节三:集体讲授,个别辅导 “集体讲授”主要是解决那些具有共性的问题。那些来不及解决的、不具有共性的问题个别辅导,同时学生可利用这段时间继续探讨。“集体讲授,个别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是“教”与“学”的一个动态反馈教学过程。
在学生自学、教师巡回辅导时,主要围绕A层学生“吃不饱”与C层学生“吃不了”的问题,重点辅导A层与C层学生。对A层学生,教师的“帮导”目标是拔尖,对C层学生,目的是达标,对大多数的B层学生,目标是整体提高,积极引导他们朝A类学生转化。
环节四:分层评价,激励提高
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结合各层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C层学生往往虽然基础较差,但他们同样有很强的自尊,而且对评价非常敏感,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如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主动的探索„„充分肯定,多加鼓励,对于错误及时加以纠正。同样A层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往往非常渴望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教师如果忽视他们的这种表现欲望,则容易让A层学生成为“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定其为小“导师”来帮助其它学生,即满足了这类学生的成就感,使之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同时B、C层的学生得到了帮助。利用好评价,对于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推动各层齐头并进,在下一个教学目标实施中取得更大进步是非常重要的。
三、实施分层教学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1、学生分层原则与分层的办法
目前,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对学生课堂任务完成情况的观察,但是任务难易的程度,会对学生分层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索科学、客观、有效的分层方法。
2、分层教学的动态管理
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会快速的分化,教师要及时地调整他们所在的层次以适应相对的变化。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管理的范围要拓宽,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虽然分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避免了传统的“一刀切”教学的弊端,建立了一个即有相互协作又有相互竞争的学习环境,既能激励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帮助促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习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第五篇:《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
组长:王建丽 负责人:李文景
课题小组成员: 周艳 2011年6月1日
(论文)
何晓攀
蔺吉祥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
摘要: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本文对计算机课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进行了讨论,认为针对每个学生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在课堂上应因材施教,培优补差;特别是针对计算机课程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关键词:差异性 差异教学 实施策略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针对学生差异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进行有效性教学。首先,承认学生作为个体具有差异特性,并将这种差异性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研究。本课题力求通过研究,形成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较为完整、科学的论述,并在实践上各学科给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有效、优质教学的可操作的方法。力图在学生课堂学习差异性研究及学校文化建设对有效教学的影响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学生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在平时上课中,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学生基本功的差异
由于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这门课主要学习的是计算机的应用,有些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甚至学习这门课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一切从零开始;而有些学生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了,这就造成了学生之间客观上的差异。
如上课时学生甲比学生乙思维要敏捷;学生丙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学生丁则擅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同学,有的参加过校外培训,有的甚至参加过电脑作品大赛,有的则连电脑都从未接触过。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2.学习兴趣的差异
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也不同。反映在课堂上,如有的学生指法进步很快,但学习软件操作时颇感吃力;有的学生做作品创意不错、美工很好,但对程序设计思想的理解力不强。
如A类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C类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3.学习态度上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很大差异: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如果对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子游戏上;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厌学情绪,甚至放弃了对这门课的学习。
三、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提几点教学的实施策略
学生之间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提出以下一些观点:
1.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时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和和是认知和技能相结介,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以及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自观教学,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还要注重规律 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对综介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获取成功感。
教师应认真感悟领会教学材料,分析教材的信息技术思想与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思考课堂教学将带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活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确定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依据。2.理解学生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比其他学科课程中的差异更大。原因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信息技术的起始时间不同,即所谓的零起点问题。家庭条件的差异、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热情的差异、学生所在地区的差异等,使得同一课堂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很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知道如何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它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
另外,信息技术教材在目前很难适应经济科技发展不平衡的地区。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状况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既要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要针对学生状况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学内容更加切介学生学习,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且富有成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有效教学模式的选择
信息技术课程有很多教学模式,比如讲授式、任务驱动式,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与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有意义的“任务”环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完成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任务”有其质的规定性,它来源于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反映了与学习者相联系的客观世界,使学习者不是站在世界之外来“学习”和“认识”不相关的“任务”。关于任务的创设,它不是也不应成为教师单方面的工作,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习者对他所学习和生活的世界有深刻的体会,缺少他们的参与,将影响任务的“真实度”;任务作为学习者认识世界的一个窗日,它与学习者紧密相连,学习者在与任务和教师的对话中开展学习;教师是任务的创设者之一,同时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他们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4.让学生获得成功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中提出:“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向导、引导学生投入教学过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作为体现有效学习达成结果,关注每个学生的成功与否就既是目标,也是教学的手段。”
行为科学认为,对人的激励必须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实现。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给他信心,他就有信心取得成功,就会去努力。教师要多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介理设计达到学习成功的方法,比如获得表扬的机会、阶段成功学习目标的达成等,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的指导也会欣然接受。如果失败,会使部分学生产生放弃或逆反心理,极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
学生更愿意在高质量的学习内容上花更多的时间,表现出更好的记忆力,对学习的态度更积极。信息技术科学的特点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建立推理解决问题能力,鼓励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用这些策略鼓励学生,能使个人的思维模式凸显出来。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把握好这种差异,从这些差异中如何找到教学平衡点,缩短学生间的差距,让差异转变为优势,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以及学生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所成,有所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建立在有效设计的基础上,完善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但是我们只要能而向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依据,教学一定会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