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自然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自然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自然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自然数》 这节课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1-83页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已有的数数基础上学习的,认识 “自然数”这节教学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认识奇数和偶数,为进一步学习倍数和因数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在认识自然数上并不陌生。但是对奇数、偶数特点的总结方面可能会比较困难。
三、设计思路:
通过猜谜语星星引发后面的故事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打开智慧之窗。使了学生深刻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合作交流中学习了新知识。
1、教学方式: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四、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
2)、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并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奇数、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自然数,并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难点: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意 图
教 学 设 计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1、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猜中后揭示谜底,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并交流图中的信息。
二、认识自然数
1、学习自然数的概念,并通过一个星星也没有时,可以用0表示,说明0也是自然数
2、分组讨论
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⑵、让学生充分讨论直线上的箭头表示什么。
⑶最小的自然是什么?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认识奇数,偶数
1、师:有两个好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买了12、13号,他们能坐在一起吗?为什么?
播放电影院座位排列的资料片让学生讨论、交流从中获取的信息,了解电影院座位的排列特点,讨论两个小朋友能坐在一起吗?
2、让学生说一说单数有哪些,双数有哪些。0也是偶数。
四、巩固练习
1、师让全班学生报自己的学号数,然后按奇偶数分队。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奇数和偶数。
2、提出教材83页试一试的写数要求,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写出的数列。教师板书出来。
3,观察讨论两组数列,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4、“练一练“第1题,学生判断,重点说明理由。
5、“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加强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6、“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7、“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明白题意再观察,然后交流发现的规律。
五、小结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六、板书设计
用孩子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入数星星,激发学习兴趣。
在已有数数经验的基础上了解自然数的概念。
使学生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自然数是数不完的,最小的自然数是零;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在讨论的过程中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利用电影院按单号,双号排列这一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为由单数、双数引出奇数、偶数做铺垫。
在学生已有的的知识基础上认识偶数和奇数,并知道0也是偶数。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了解奇数和偶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连续奇数和连续偶数的意思,并写出来。
从分数,小数,整数中找自然数,考察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考察学生能否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考察学生能否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通过观察方格图,直观感受奇数,偶数的特征。
1、猜谜语。
师出示谜语让学生猜。
青石板,青又青,青石板上挂银灯,不知银灯有多少,数来数去数不清。
生:星星
2、出示情景图
仔细观察一下数星星的情景,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数星星图)
一同来数一数天上的星星(课件)
生:天上星星太多了,数也数不完。
二、认识自然数
1、师:
1、我们平时数东西的时候,像这样1,2,3,4,5„„这样一个一个地数,这些数都是自然数。(板书自然数)
师生一起数:1、2、3、4、5„„是自然数
师:这样数下去,能数完吗?有最大的自然数吗?
师:有看不见星星的时候吗?一颗星星也看不到,用一个什么数表示呢?
师板书: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
2、自然数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教师画出数轴)(师示范,边画边介绍方法。)
3、师:大家仔细观察直线上的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直线上的箭头表示什么?
师:有的学生说能数到4230多颗星星,你们认为4230是自然数吗?
谁能再举一些比较大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几?能找出最大的自然数吗?
三、认识奇数,偶数
1、现在,我们看一段资料片。看看从资料片和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播放)分组讨论:
⑴电影院的座位是怎么排列的?
⑵大家想一想两个朋友能挨着坐吗?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理由)
2、师:刚才我们提到了单数和双数,单数都有哪些数?双数都有哪些数?
3、解释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知道0也是偶数
谁能举出几个奇数的例子,偶数的例子呢?(举例要充分)
四、巩固练习
1、师: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像体育课一样报自己的学号数,然后按奇偶数分队。
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奇数和偶数。谁能举出生活中奇数和偶数的例子?
2、请同学们试着分别写出奇数和偶数。(图片: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的连续奇数和连续偶数)
3、我们一起来看这两组数,有什么新发现吗?(四人小组讨论)
4、第一题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各数中,谁是自然数。
5、填上合适的自然数。请同学在你的题卡上写。
6、请大家按题目的要求,把正确答案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请一名同学在题卡上写,之后与大家一起交流)
7、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像这样的排列,奇数个小正方形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偶数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五、结语。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自然数
自然数 1、2、3、4是自然数
奇数 1、3、5、7、9、„„.偶数 0、2、4、6、8、„„.
第二篇:认识自然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自然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应对策略 创设情境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 通过师生猜谜语引出星猜谜语,今天老师就为大 星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出家准备了一则,请大家猜 示谜语,展示数星星 一猜。
生:是星星
师:对,就是星星,那你
数数有多少颗星星?
生:数不清,肉眼能看到的是3000多颗
一起数数
师:能数完吗?
生:数不完
探究学习
介绍自然数,概念说明0师:像12,3,4,5……这样如果在问孩子怎么数的也是自然数 一个一个的数这些数都时候孩子说不出一个一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是自然数。那谁来说一个个去数,则师可直接提出数 比较大的自然数? 这样的数法 观察直线上的数,你发现生:
了什么? 师:还有更大的吗?那么 讨论,交流 有最大的自然数吗?
说说箭头表示什么? 生:没有,我们可以一直 举一个大的自然数 数下去
师:最小的自然数是0 师: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看
不见星星吗?可以用一
个什么数表示呢?
生:用0表示
教师画数轴,介绍表示方
法
师:观察一下直线上的数
有什么特点?
生1:一个比一个大了,4、认识奇数,偶数。播放看电影片段,交流信息 给出奇偶数的定义 师介绍奇偶数 说出单双数有哪些
讨论我和李老师是否能坐在一起
师指出影院从中间向两边排座位,一边单数,另一边双数
相邻两数相差1
生2:自然数的个数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0表示一个也没有。
师:直线上的箭头表示什么?
生:表示可以向右无限延伸,还可以有很多的自然数
师:刚才大家表现都很好,那带大家到电影院看看。
师:通过看资料片,你知道了什么? 生1:电影院有两个入口,一个写着“单号”,一个写着“双号”。
生2:座位的排列一边是2,4,6……,一边是1,3,5…..师:像1,3,5,7,9,11….是单数(奇数);2,4,6,8,10…….是双数(偶数)
师:请举出奇偶数的不同例子
师:假如我和李老师一起去看电影,都是12排,7、8号能否挨着?为什么?
学生可能认为是挨着的,如果有不是的,说说理由 让学生明白7、8号不能挨着 指名说,师:单数叫奇数,双数叫偶数
特别指出:0是偶数,也是最小的偶数。
指几名学生说,师板书补充其他特征
可以让孩子奇数,偶数分别举一位数、两位数的例子
三、尝试应用
1、说说生活中,哪用到了奇数偶数
2、做游戏。
5名学生上台站成一排报数,让学生记清自己报的数,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做动作。
3.提出三个最小(最小的自然数,最小的奇数,最小的偶数)、三个相邻(每相邻两个自然数、两个奇数、两个偶数分别相差几)
四、课堂练习
练一练的1、2、3、4。
五、课堂小结
举:站队报数,实际演示 充分理解奇偶数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若孩子无头绪,师可先举例,再让孩子举例,注意像13亿这样的数应是偶数
第三篇:《认识自然数》教学设计
《认识自然数》教学设计
槐北路郭鲁兴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1页──8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奇数和偶数。
2、能准确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呈现生活中的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比较中认识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完善对数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能准确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数是无限的,掌握自然数、奇数、偶数的意义。教学突破:结合具体情境和学生生活实际,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猜一猜:
青石板,青又青。青石板上挂银灯。不知银灯有多少,数来数去数不清。(星星)
(2)出示课本例题情境图。问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数星星。
师:怎么数?
生:1颗、2颗、3颗、4颗、5颗„„3000颗„„
板书:1、2、3、4、5„„3000„„
师:阴天时,一颗星星都看不到,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可以用0表示。板书中添上“0”。0、1、2、3、4、5、6、7、8、9„„这样一个一个的数,都是自然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自然数(板书课题)
2、出示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2)认识奇数、偶数,并能正确区分。
根据目标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提问题)根据问题学生自探。
二、解疑合探
1、自然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1)直线上的“ ”表示什么?
能无限延伸,个数是无限的。
(2)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 最小的自然数是0。(3)最大的呢?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出示例题情境图,获取图中有关信息。(1)说一说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2)哪些数是单号?哪些数是双号?
像 1、3、5、7、9„„这样的数是奇数,2、4、6、8、10„„这样的数是偶数。板书:单数又叫奇数,双数又叫偶数,0也是偶数。3.试一试
(1)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奇数。(2)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偶数。
观察写出的两组数,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板书:(2)偶数的个位数都是0、2、4、6、8。
(3)奇数的个位数都是1、3、5、7、9。
三、质疑再探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我们共同商讨。
四、运用拓展
1、自编1---2题,同桌互换做。
2、书面作业:教材83页“练一练”1至4题
3、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对照板书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板书设计: 自然数
像0、1、2、3、4„„这样可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偶数的个位数都是0、2、4、6、8。
奇数的个位数都是1、3、5、7、9。课后反思:
本课时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枯燥的概念,学起来往往没什么兴趣。本课时,利用课件引入,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夜空,在那里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数学世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学习奇数偶数的概念时,教师要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枯燥的概念教学活起来,动起来。教师不用让学生死记硬背,但要让所有概念已成熟于学生心中。
第四篇:认识自然数
认识自然数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猜一猜:
青石板,青又青。青石板上挂银灯。不知银灯有多少,数来数去数不清。(2)出示课本例题情境图。问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数星星。
师:怎么数?
生:1颗、2颗、3颗、4颗、5颗……3000颗……
板书:1、2、3、4、5……3000……
师:阴天时,一颗星星都看不到,用什么数来表示?
生:可以用0表示。
板书中添上“0”。0、1、2、3、4、5、6、7、8、9……这样一个一个的数,都是自然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自然数(板书课题)
2、出示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2)认识奇数、偶数,并能正确区分。
根据目标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提问题)根据问题学生自探。
二、解疑合探
1、自然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星星)
(1)直线上的“
”表示什么?
能无限延伸,个数是无限的。
(2)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
最小的自然数是0。
(3)最大的呢?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出示例题情境图,获取图中有关信息。
(1)说一说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哪些数是单号?哪些数是双号?
像 1、3、5、7、9……这样的数是奇数,2、4、6、8、10……这样的数是偶数。
板书:单数又叫奇数,双数又叫偶数,0也是偶数。
3.试一试
(1)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奇数。
(2)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偶数。
观察写出的两组数,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板书:(2)偶数的个位数都是0、2、4、6、8。
(3)奇数的个位数都是1、3、5、7、9。
三、质疑再探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我们共同商讨。
四、运用拓展
1、自编1---2题,同桌互换做。
2、书面作业:教材83页“练一练”1至4题
3、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对照板书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板书设计:
自然数
像0、1、2、3、4……这样可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偶数的个位数都是0、2、4、6、8。
奇数的个位数都是1、3、5、7、9。课后反思:
本课时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枯燥的概念,学起来往往没什么兴趣。本课时,利用课件引入,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夜空,在那里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数学世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学习奇数偶数的概念时,教师要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枯燥的概念教学活起来,动起来。教师不用让学生死记硬背,但要让所有概念已成熟于学生心中。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学设计
王玉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
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
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介绍一下勺子的容量)
2.每个小组都带来家里的小容器了吧。请你们拿出来吧。它们是:碗、杯子、保鲜盒
请每个小组根据这样的要求来试一试。
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估一估
你能估计一下,这只碗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吗?杯子呢?
你知道吗?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1600毫升。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
保鲜盒的容量呢?猜一猜。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容量到底是多少? 4.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
相信今后你在生活中,会常常用到这个本领的。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1.好,刚才你是用什么又快又准量出50ML的水的呢?(烧杯,看刻度)
我这里也有,你能看着刻度说出里面有多少毫升水吗?
100毫升(请你来掂一掂)
250毫升
500毫升
瞧,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制作的量器。里面有„„1升水。现在我要把他倒入这样的量杯里,每杯500毫升,能倒几杯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1升=1000毫升)
2.4升=()毫升(怎么想的?)2000毫升=()升(怎么想?)
9升=()毫升
5000毫升=()升
3.今天都带了饮料来了吧。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这瓶里有多少饮料吗?
100毫升
200毫升
250毫升„„ 拿出一瓶橙汁,500毫升。想想,这种饮料需要几瓶正好是1升。250毫升呢?100毫升呢?
4.讲到现在,我可真渴啊!特别是看到你们带了这么多的饮料。能让我喝一口吗?我想喝100ML左右就够了。谁能帮我倒出来呢。真好喝!(笑)
我刚才喝了几口,把大约100ML饮料喝完了呢? 那我一口能喝多少毫升呢?
谁再来试一试,大约几口能把100ML饮料喝完? 大家算算,他这样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5.回家请你们家人都来试一试,看看各自一口,大约能喝多少毫升。6.介绍:你知道吗?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伙交流交流。
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说课稿
王玉梅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认识毫升》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初步教学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也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初步教学升。先讲述计量液体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然后通过制作与操作教学1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毫升。包括什么时候要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升与毫升间的进率及简单换算等内容。
单元练习与实践活动。在单元练习里整理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这两个单位的能力。在《美妙的“杯琴”》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里,把数学知识和音乐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单元还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其中一篇介绍有关义务献血的知识,另一篇介绍笙、编钟、排箫等乐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毫升作单位。
2、知道1升=1000毫升,初步建立1升、1毫升的实际观念。
3、会看量筒、药水瓶上的刻度,会使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的多少。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1.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2.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建构主义也认为,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发现的空间,通过适当的问题串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激活、调用”认知结构中为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而不是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如何去做。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人在什么时候感到最口渴?此时,你最多能喝下多少水?
2、学生回答后,猜其中两个人,谁喝的水多?(如:一生说喝2杯,一生说喝3杯)a.先让学生猜,并说明理由。
b.如果有争议,让两位学生出示杯子,请全班学生想办法验证。
3、通过猜测—验证,比较直观地看出了两人中谁喝得水多。进一步思考:他俩到底各喝了多少水?×××又多喝了多少吗? [假设回答一:生:不知道。师:我们也应像长度、重量一样给他们以统一的单位,有一种特定的工具来测量。
假设回答二:生:称一下重量。师:称重量是一种方法,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另外一种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
假设回答三:生:用升、毫升来表示;或用带刻度的杯子来测量。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从而引入新课。
(二)主动探索 建立模型 初步感知容积单位
1、小组活动:观察小组成员带来物品的标签上有哪些计量单位?(包括升、毫升、L、mL)
2、全班交流:
(1)在物品的标签上有哪些计量单位?(解决:“升”国际通用的单位符号“L”,“毫升”国际通用的单位符号“mL”。)(2)用升、毫升作单位的物体有何特点?(水、饮料、油等流体)(3)大胆猜测,这两个单位中哪一个比较大?为什么? 深入探究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观察量杯、量筒。
2、动手实验:讲清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目的:看一看1L液体有多少?想一想1L等于多少mL? 实验要求: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自主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实验。
3、通过实验,交流后得到1L=1000mL
4、想象:1mL的液体大约有多少?
寻找:1mL的实物。(教师已在学生的课桌上放有1mL的注射用药水)演示:1mL水大约有5滴。
5、估计、验证:让学生估计各种容器分别能装多少毫升液体,再一一验证。
(整个过程是估计---验证---再估计----再验证,逐步使学生的估计趋向正确)试一试
1、口答: 4升=()毫升 3升250毫升=()毫升
8000L=()mL 4030 mL=()L()mL
2、一个成人,体内一般有4800()血,合多少升多少毫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必要时可以借助参照实物进行类比)
3、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填上适当的数字或单位。1瓶墨水60()1桶矿泉水17()1盒牛奶250()1瓶加饭酒()mL 1瓶饮料()。(指导:想象是怎样1瓶饮料?)
(三)联系实际 解释应用
1、解决开始环节提出的问题---两位同学各喝了多少水?多的又多喝了多少水?(动手测量,得出结果)
2、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3、解决生活问题:水可以根据各人所需随意喝,但药却不能乱吃,必须看清说明书或遵医嘱。出示已用过的一瓶止咳糖浆,问:(1)这瓶止咳糖浆该怎么吃? 还剩多少mL?(2)如果是老师喝,能用几天?(3)要是给你喝,一次可以喝多少mL?能用几天?
(四)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在A、B两组题目中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同时进行。)A组 1.填空
8升=()毫升 2升54毫升=()毫升 6000毫升=()升 6004毫升=()升()毫升 4L=()mL 3050ml=()L)mL 2.一瓶饮料500毫升,5瓶饮料共多少毫升?
3.小明有两瓶饮料,大瓶有750毫升,小瓶比大瓶少250毫升,小瓶有多少毫升? B组
小玲有两个小水杯,容量分别是50mL和80mLl,①她想量出30mL的水,请你帮她想出办法。②如果要量出20mL的水,应该怎么办?③你能量出40mL的水吗?
(五)板书
认识毫升
1升(L)=1000毫升(mL)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