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垂直》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22:5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灵)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垂直》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灵)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垂直》教学设计》。

第一篇:(灵)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垂直》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垂直》教学设计

认识垂直

浦北县实验小学

李甲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点,成四个角;体验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画图、测量、比较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形成学习的经验。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建立相交和垂直的概念,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使学生掌握垂直的概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建立相交和垂直的概念,理解直线外的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突破方法:利用实际图像,直观形象,让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引导学生在观察、测量中进行概念的理解,在交流中获得新知。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好三角尺、小棒、一张纸。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同学们,我们我们这节课来认识垂直。(板书课题:认识垂直)齐读一遍。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一遍。

二、直接引入,探究新知。㈠认识相交。

1.谈话:老师给你们批改作业时,你们喜欢看到“×”吗?(生:不喜欢)可是今天我却要重点来介绍这样的形状,因为这里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数学知识。

2.说明:看,这两条直线交叉着,我们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交,或者说成这是一组相交的直线;相交的这一个点,叫交点。你知道生活中有这样相交的现象吗?

㈡学习例6,认识垂直。1.认识相交。

⑴出示实物图,并提问:从这三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相交的直线?(指名学生指一指)⑵课件出示相交的直线图。

观察思考:仔细看看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⑶提问:如果请你根据你的发现把它们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分组讨论,确定分法。

(板书:相交成直角)2.认识垂直。

⑴提问:你是怎样判断它们相交成直角的?如果告诉你这是一个直角,你能知道其他是哪个角吗?

⑵说明: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只要在其中一个角上标上直角符号。3.揭示概念。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 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⑴提问:结合图形和概念,你认为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称作互相垂直?

⑵完成“练一练”第1 题。

指名回答,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两条相交的直线,主要看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是否是直角,与两条直线的放置方向无关。

提问:这四组都有交点,那么说所有的交点都是垂足是否正确?所有的垂足都是交点是否正确?

⑶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图形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动手做一做:用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㈢学习例7,认识距离。

1.故事引入:小蚂蚁在P点,想要过这条河,到对岸寻找食物。乘上叶子船,你会建议小蚂蚁走哪一条路能尽快赶到对岸呢?为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初步领会垂直于直线的那条线段最短。

2.测量验证:请打开课本看例7的图,让这个图也帮助我们进行验证,用尺子量一量,验证你的猜想。

3.提问:有没有更短的路线提供给小蚂蚁?这条直线与直线的位置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吗?

揭示概念:这条垂直的线段最短。我们把从直线外的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4.追问:现在你能说一说图上P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多少吗? 5.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你能说说怎样找点A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二、巩固新知,内化知识。

1.联系生活,理解新知:完成“练一练”第3题,巩固学生对垂直线段 最短的理解。

提问: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如量身高)

2.巩固练习。

⑴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互相垂直。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⑵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强化垂直线段的认识。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认识垂直

当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叫垂足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直线段最短

从直线外的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课堂作业: 1.填空。

⑴字母E、H、X、Z、F、L、O、U中,有相交线段的是(),有互相垂直线段的是()。

⑵钟面上()时整,时针和分针互相垂直。2.判断。

⑴三角尺上没有互相垂直的边。

()

⑵两条直线相交,它们一定互相垂直。()

3.在你的书桌上找一找互相垂直的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垂直”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明白垂线在活中的应用。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

教材以生活场景为素材,抽象出直线相交成直角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 识互相垂直。教学时,我采用通过生活中的额“×”来引导学生感悟新知,并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这样,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直线的过程,感受自己在学习有用的数学,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做中学数学。

“做中学”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思考、质疑、学习、发展。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画相交线、用纸折垂线等活动,让学生在折线是经历创造垂线的过程,加深对垂线的认识,能在做中学到知识、学会思考。3.注重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

对小蚂蚁路线的选择、不是直接交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索,在交流与探索中体会垂线的意义等,这样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培

养了学生会倾听的能力。教后反思: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冀教

平行与垂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演示设疑: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教师两只手各拿一支铅笔,同时松手,两支铅笔落在讲桌后面,不让学生看到落地后的情形)

2.尝试探究:先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大家把不同的摆法放在展示板上。

(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3.展示分享: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讨论: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得出结论:把小棒的位置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了不同的图形,情况有很多种。

教师从中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图形并画下来,作为研究的对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的探究,初步感知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存在相交、不相交的两种可能。

二、分类比较,掌握特征

(一)图形分类。

课件出示:

1.尝试把老师画在黑板上的图形进行分类。

要求说出: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组小伙伴互相交流,请组长归纳小组的观点并汇报。

可能出现: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是交叉的,②和③是一类,它们没有交叉。

生:①②③是一类,因为线是斜的,④的两条线是横平竖直的,可以单独是一类。

(学生如有“交叉”这样的说法,引导表述为数学语言“相交”,并说明相交的一点是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四幅图的分夹,学生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没有分类标准的限制,孩子们的想象任意驰骋。

2.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引导:生活中很多物体是线段,像刚才我们研究的小棒、铅笔,假如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成为了直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假如把这几幅图中的直线无限延长,又该怎样分类呢?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已经相交;③是一类,因为这两条线延长后肯定相交;②是一类,因为图形的两条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

生:①③④是一类,无限延长后它们会相交;②则无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揭示: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不仅要看表面现象,更要注重实质。

生:③号图形中的两条线延长后会相交,有一个交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

设计意图:当直线的特点赋予其中,这几幅图的分类则有了明确的指向,学生的思考自然指向相交和不相交。

3.得出结论。

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可能。

教学课件

(二)认识平行。

1.介绍: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板书:互相平行平行线

说一说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阅读课本第39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平行。

2.我们每天都和平行线打交道,说说哪些物体或图形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教师适时出示:

3.强调“同一平面”。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请学生在长方体上找平行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也不相交的两条线,提问:这两条线是互相平行吗?

得出结沦:研究平行线要在同一平面内。

4.判断:哪几组线互相平行?哪几组线不是平行线,为什么?

(三)认识垂直。

以下三幅图,老师已将它们分类,认真看、仔细想!老师是按照怎样的标准进行分类的?静思后小组内交流。

启发: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几个角?这几个角有特点吗?(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图④中的直角)

1.得出结论。两条直线不仅相交而且形成了直角,数学上是怎样描述的?看书第42页。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互相垂直、垂线。

2.互相说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练一练: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

设计意图:在动手摆两支铅笔的位置、图形的分类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平行线”“垂线”。采用学生看书自学、在实物图片上找、判断等方法,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强化,从而逐步认识“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特征。

4.判断:哪组线是互相垂直的?哪组不是?为什么?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一)找生活中的垂直和平行。

引导: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二)下列图形上有几组平行线和垂线?

()组平行线()组平行线()组平行线

()组垂线()组垂线()组垂线

(三)折纸:你能折出有平行线和垂线的图形吗?

1.引导:同学们在平面图形上和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组平行线和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具有垂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吗?

2.展示分享。

四、反馈评价,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得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课件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

璜田中心学校

吴甲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重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难点

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具

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

4、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5、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拓展练习:61页3题折一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P57“做一做”

第四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垂直及垂线的画法》教学设计

《认识垂直及垂线的画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垂直及垂线的画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知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能选择合适的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垂直,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画图。教学难点:掌握垂线的画法。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微课视频,教学用三角尺。

学具:学生用三角尺一套,直尺、量角器、方格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教师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条直线是相交的,而且是成直角的)

二、合作探索

(一)认识垂直

课件出示:

1.师:这几组直线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观察并用三角板验证,得出这几组直线相交都成直角。

2.师:像上面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出示:

3.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吗?

(二)学画垂线

1.师: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可以选择什么工具,试着画一画。2.学生汇报,自己选用了什么工具,又是怎么操作的。预设学生可能用的方法有一下几种:

3.师:同学们非常善于动脑,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在这些方法中,你觉得用那种工具操作最简单、最方便呢?

引导学生比较认识到三角板是比较好的画垂线的工具。

师:那这里我们重点学习用三角板作为工具画垂线的方法。(课件播放微视频,学生边看边练习操作)

看完后,教师重点强调让学生认识到操作三要素:重合、平移靠点、画线。

三、自主练习

让学生自己判断,巩固对垂直的认识。2.下面哪两条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3.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4.四、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五、拓展作业:

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设计一座桥梁吧,画一幅简图。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学设计

王玉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

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

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介绍一下勺子的容量)

2.每个小组都带来家里的小容器了吧。请你们拿出来吧。它们是:碗、杯子、保鲜盒

请每个小组根据这样的要求来试一试。

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估一估

你能估计一下,这只碗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吗?杯子呢?

你知道吗?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1600毫升。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

保鲜盒的容量呢?猜一猜。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容量到底是多少? 4.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

相信今后你在生活中,会常常用到这个本领的。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1.好,刚才你是用什么又快又准量出50ML的水的呢?(烧杯,看刻度)

我这里也有,你能看着刻度说出里面有多少毫升水吗?

100毫升(请你来掂一掂)

250毫升

500毫升

瞧,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制作的量器。里面有„„1升水。现在我要把他倒入这样的量杯里,每杯500毫升,能倒几杯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1升=1000毫升)

2.4升=()毫升(怎么想的?)2000毫升=()升(怎么想?)

9升=()毫升

5000毫升=()升

3.今天都带了饮料来了吧。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这瓶里有多少饮料吗?

100毫升

200毫升

250毫升„„ 拿出一瓶橙汁,500毫升。想想,这种饮料需要几瓶正好是1升。250毫升呢?100毫升呢?

4.讲到现在,我可真渴啊!特别是看到你们带了这么多的饮料。能让我喝一口吗?我想喝100ML左右就够了。谁能帮我倒出来呢。真好喝!(笑)

我刚才喝了几口,把大约100ML饮料喝完了呢? 那我一口能喝多少毫升呢?

谁再来试一试,大约几口能把100ML饮料喝完? 大家算算,他这样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5.回家请你们家人都来试一试,看看各自一口,大约能喝多少毫升。6.介绍:你知道吗?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伙交流交流。

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说课稿

王玉梅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认识毫升》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初步教学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也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初步教学升。先讲述计量液体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然后通过制作与操作教学1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毫升。包括什么时候要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升与毫升间的进率及简单换算等内容。

单元练习与实践活动。在单元练习里整理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这两个单位的能力。在《美妙的“杯琴”》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里,把数学知识和音乐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单元还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其中一篇介绍有关义务献血的知识,另一篇介绍笙、编钟、排箫等乐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毫升作单位。

2、知道1升=1000毫升,初步建立1升、1毫升的实际观念。

3、会看量筒、药水瓶上的刻度,会使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的多少。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1.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2.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建构主义也认为,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发现的空间,通过适当的问题串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激活、调用”认知结构中为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而不是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如何去做。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人在什么时候感到最口渴?此时,你最多能喝下多少水?

2、学生回答后,猜其中两个人,谁喝的水多?(如:一生说喝2杯,一生说喝3杯)a.先让学生猜,并说明理由。

b.如果有争议,让两位学生出示杯子,请全班学生想办法验证。

3、通过猜测—验证,比较直观地看出了两人中谁喝得水多。进一步思考:他俩到底各喝了多少水?×××又多喝了多少吗? [假设回答一:生:不知道。师:我们也应像长度、重量一样给他们以统一的单位,有一种特定的工具来测量。

假设回答二:生:称一下重量。师:称重量是一种方法,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另外一种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

假设回答三:生:用升、毫升来表示;或用带刻度的杯子来测量。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从而引入新课。

(二)主动探索 建立模型 初步感知容积单位

1、小组活动:观察小组成员带来物品的标签上有哪些计量单位?(包括升、毫升、L、mL)

2、全班交流:

(1)在物品的标签上有哪些计量单位?(解决:“升”国际通用的单位符号“L”,“毫升”国际通用的单位符号“mL”。)(2)用升、毫升作单位的物体有何特点?(水、饮料、油等流体)(3)大胆猜测,这两个单位中哪一个比较大?为什么? 深入探究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观察量杯、量筒。

2、动手实验:讲清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目的:看一看1L液体有多少?想一想1L等于多少mL? 实验要求: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自主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实验。

3、通过实验,交流后得到1L=1000mL

4、想象:1mL的液体大约有多少?

寻找:1mL的实物。(教师已在学生的课桌上放有1mL的注射用药水)演示:1mL水大约有5滴。

5、估计、验证:让学生估计各种容器分别能装多少毫升液体,再一一验证。

(整个过程是估计---验证---再估计----再验证,逐步使学生的估计趋向正确)试一试

1、口答: 4升=()毫升 3升250毫升=()毫升

8000L=()mL 4030 mL=()L()mL

2、一个成人,体内一般有4800()血,合多少升多少毫升?(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必要时可以借助参照实物进行类比)

3、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填上适当的数字或单位。1瓶墨水60()1桶矿泉水17()1盒牛奶250()1瓶加饭酒()mL 1瓶饮料()。(指导:想象是怎样1瓶饮料?)

(三)联系实际 解释应用

1、解决开始环节提出的问题---两位同学各喝了多少水?多的又多喝了多少水?(动手测量,得出结果)

2、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3、解决生活问题:水可以根据各人所需随意喝,但药却不能乱吃,必须看清说明书或遵医嘱。出示已用过的一瓶止咳糖浆,问:(1)这瓶止咳糖浆该怎么吃? 还剩多少mL?(2)如果是老师喝,能用几天?(3)要是给你喝,一次可以喝多少mL?能用几天?

(四)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在A、B两组题目中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同时进行。)A组 1.填空

8升=()毫升 2升54毫升=()毫升 6000毫升=()升 6004毫升=()升()毫升 4L=()mL 3050ml=()L)mL 2.一瓶饮料500毫升,5瓶饮料共多少毫升?

3.小明有两瓶饮料,大瓶有750毫升,小瓶比大瓶少250毫升,小瓶有多少毫升? B组

小玲有两个小水杯,容量分别是50mL和80mLl,①她想量出30mL的水,请你帮她想出办法。②如果要量出20mL的水,应该怎么办?③你能量出40mL的水吗?

(五)板书

认识毫升

1升(L)=1000毫升(mL)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下载(灵)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垂直》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灵)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垂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