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TS教育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一例
STS教育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一例 ——“如何面对艾滋病”一节教学
马千里
发表于2006年第12期《生物学通报》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理念在我国的中学生物学教育中正在得到大力的推广,并成为指导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被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本案例是在讲完《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教版)中的“免疫调节”一课之后,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而设计的一个专题教育活动。
1、课堂教学部分
教师通过引言,提问学生每年的12月1日是什么日子? 学生众说纷纭,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知道是“世界艾滋病日”。教师通过电脑投影展示世界艾滋病日宜传画和标志。
由各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大家介绍l周前搜集整理的关于“艾滋病”的资料。在各组介绍艾滋病致病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由学生例举。艾滋病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学生1:吸毒的人容易得艾滋病; 学生2:输血有可能得艾滋病; 学生3:卖淫嫖娼会传染艾滋病;
教师:同学们举出了很多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例子。请大家分析以下的行为,判断是否可以传染艾滋病:
①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②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注射器;③在运动中撞到艾滋病患者;④与艾滋病患者拥抱;⑤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⑥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⑦输人含有HIV病毒的血液;⑧被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⑨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⑩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学生:经过讨论,大部分能很快判断出②、⑤、⑦、⑩都有可能传染,①、③、④、⑥、⑧、⑨都不会感染。教师总结: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HW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如精液、子宫阴道分泌物、唾液、泪水、乳汁和尿液)中,它不会通过我们日常的活动来传播。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条:
1)性途径传播;
2)血液传播:A输血传播;B血液制品传播;C共用针具的传播。3)母婴传播。
第3种途径一般来说比较少,所以,共用注射器吸毒和非安全性行为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
教师:我们今天进行这样一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是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统计数字表明,青少年是最易为艾滋病伤害的人群,在我国的艾滋病感染者中,有60%以上是15~29岁的青年!西方国家的孩子们在你们这个年龄段,会接受常规的性教育,甚至包括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对照之下,我国的性教育做得的确太少。很难想象,在一个公开为安全套做广告都还会引发一场道德争论的社会,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够取得多大进展。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可以看出,一提起艾滋病,大家就会想起吸毒者、性工作者等不为社会主流观念所接受的人群,进而联想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于是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逻辑:艾滋病是由不道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是一种脏病,只要洁身自好,就不会被感染!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我们姑且不论,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在我国,是不是所有的艾滋病都是吸毒和不安全的性行为导致的呢?
教师展示材料:在世界范围内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都是共用注射器吸毒和不安全性行为,但是在我国,血液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在中原地区的广大农村血液传播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教师展示艾滋病孤儿照片:
艾滋孤儿是被艾滋病夺走生命的人的遗孤,这些孤儿本身并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他们是健康的。只因为他们的亲人们生前感染了艾滋病,他们才受到无尽的歧视和冷落。自从他们和艾滋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命运就被病魔改变了—失去亲人、遭受冷遇、忍受孤独,还得承受着因巨额的医疗费用而导致的家庭贫困。本来,这一切都不是他们的错,但一切都得由这些无任何生存能力的孩子来承担。
教师:看完这组照片,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不会平静。面对这样的人间惨剧,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下面,请谈一谈你们的想法:
学生1:一直以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远,从来没有想到,在中国居然有这么多悲惨的艾滋病人,我觉得他们都很值得同情,等我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帮助他们。
学生2:以前觉得艾滋病是一种很不好的病,得病的人都是自作自受,今天才知道原来有很多无辜的人也是受害者,我想我以后对于艾滋病人的看法会有所改变。
学生3:我觉得政府应该帮助这些无辜的孩子,免除他们的学费,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受教育,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学生4:应该呼吁全社会一起关注艾滋病人,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而不是歧视、孤立他们。
„„
教师:看来我们的活动还是很有成效的,很多同学开始改变自己以往的观念,开始以更富有感情、更具责任感的眼光来看待艾滋病人,尤其是那些无辜被感染的人。
但是,对于那些真的是因为吸毒、因为不安全的性行为而致病的患者,我们又会是什么态度呢?让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艾滋病与所谓的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上来。
我想请同学们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假设有一个和你们家关系很密切的好朋友,你突然之间得知他患上了艾滋病,你对他的态度、看法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会的话,是怎么样的变化?
给大家5min的讨论时间,我想听到你们真实的想法: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言也很踊跃。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语言中的关键字:
第1类:害怕、恐惧、疏远、看不起、鄙视、防备、断绝来往、装作若无其事、内心戒备„„
第2类:关心、关怀、询问、帮助、理解、借钱给他治病„„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触很深。确实,这样的想法每一个人都会有。长久以来,我们所面对的有关艾滋病的宣传资料中,除了描述疾病的恐怖之外,最重要就是告诫大家要洁身自好,这当然没有错。可这样的宜传或明或暗地提醒我们,艾滋病不仅仅是一种病,还是一种和道德有莫大关联的东西。疾病本身和道德没有关系,然而当它和不道德的行为发生关联的时候,这样的修饰就难以避免。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过错已经受到惩罚的时候,我们是否还应该无休止地加以指责?当一个人根本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而陷人绝望的深渊的时候,我们难道还要再落井下石?将艾滋病患者抛弃在社会的边缘,是因为道德还是因为恐惧?这是个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疾病并不可怕,歧视、抛弃和充耳不闻才是羞耻!在现代医学找到廉价的方便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之前,我们必须学会与艾滋病同行,与艾滋病患者、携带者同行。
我始终相信宽容和同情乃至爱心是人类道德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我们这个物种在面临威胁的时,能够提供安慰和信心。最后我也相信人类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度过重重危机。
2、课外活动部分 2、1“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调查问卷 你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吗? 2、2推荐阅读书目
l)《一万封信—我所见闻的艾滋病、性病患者生存现状》,高耀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中国艾滋病调查》,高耀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3向你的家人、亲戚、朋友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并推广关爱、帮助艾滋病患者的观念。
3教育心得
准备及进行这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受到冲击和震撼的过程。在一个开放的课堂中讨论这样一个开放的问题,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受到了教育。
在活动中,学生搜集材料、分析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科学知识对自己幸福健康的生活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同时,意识到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了科学问题道德化带来的危害。参与活动的每个人都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进而切身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重要性,在个人情感得到升华的同时,社会责任感也增强了。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思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3:101~109。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高灿洁。中国艾滋病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第二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STS教育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STS教育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从生活经验中引导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思想。
2.教师要关注媒体、日常生活中化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就有关社会中的化学问题进行讨论与对话。
3.要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真实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利用化学知识指导学生科学的生活,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
4.关注化学、技术的最新发展,适时纳入到化学教学中来。
5.正确处理好化学知识教学与STS教育之间的关系,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革和交叉学科勃兴的应然产物,它是科学教育领域中实施的以改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战略,它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作为进行科学和技术的教与学的背景。它提供的不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而是科学教育的一种新范式。表现在课程上,它是组织科学课程的一种新的理念,重视的是在真实问题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应用时的价值判断,强调学生在处理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时的参与意识、决策意识等。
例如:第一节上化学课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发展史教育;化学新成果、新科技教育;参观图片展、画展、看VCD专辑 ;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又如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STS结合点有:
教材内容STS结合点内容实施方法目的、要求
课题1水的组成 高效环保型能源---H2 H2的用途、工业制法、使用方法 了解H2这一新型能源的优缺点
课题2分子和原子 苯分子图像移走硅原子构成“中国”文字 高科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介绍 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思想品德
课题3水的净化 自来水与净化 参观沙湾自来水厂 了解自来水的净水过程、净水方法
课题4爱护水资源 水资源的重要性、分布、爱护措施 参观图片展、数据展、看有关录像 了解浪费水资源、破坏水资源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第三篇:浅谈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上传: 温晓茹更新时间:2012-5-20 14:25:37
浅谈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但传统的生物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于重视传授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的备课、上课都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知识和能否通过学业考试为目标,很少考虑将生物学教学与学生的生命教育结合起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还要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等。也就是说,新的课程标准对生物学教学的生命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际上,每一章节的内容中都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只要我们从大教育的背景下去分析、领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可以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一 时代呼唤中学生物教学应当重视生命教育
从全球来看,当前人类缺乏生命意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不尊重和关爱植物、动物的生命。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失衡、生活垃圾、能源危机、核战争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的生命的存在。我国1999年的百年罕见的洪水灾害和近两年北方沙尘暴肆虐都是植被被严重破坏所造成的恶果。二是青少年中他杀与自杀现象严重。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北京大学生张某因考试不及格,心理压力过重,用铁锤将其父亲、奶奶打死。一位名叫小丹的14岁学生因成绩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活着没有价值而自杀。某校高二学生周某因发现自己的宠物狗被送人,而吃40余片安眠药自杀……;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一些学生对生命愈来愈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以上事实表明,增强人类的生命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又十分紧迫的工作。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注重对他们的生命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只有认识和掌握生命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尊重、关爱生命。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它学科的影响很大。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国家颁发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
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生命,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理解生命。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而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其次,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再次,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生命的内涵,生命既具有共同性,又充满独特性和差异性,也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每个生命的存在价值,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欣赏自我的独特,发现自己的潜质,将生命蓄积发挥出来。
2. 引导学生欣赏生命 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在传授生物形态与结构等知识时,让学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通过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最终使学生感受或体验生命之美,从而欣赏生命。
3. 期望学生尊重生命 当学生认识了生命,领悟了生命的奥妙,感受到生命之美,就会欣赏和赞美生命,进而逐渐形成一种尊重生命的信念。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关注所有生命所依存的环境,尊重生命,保持其安全性和自然性。作为教师要言传身教,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从而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会尊重和关怀他人的生命。
4. 鼓励学生爱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爱惜生命”,真正地付诸行动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从爱护生命做起,教育学生不攀折花木,不践踏小草,不掏鸟窝,不欺负小动物,不食稀有的动植物,不浪费作为实验材料的动植物,不浪费资源,不过度消费,使他们养成爱惜生命的习惯,在生活中真正体现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三、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其它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这个过程是艰难的,生命出现以后,以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拥有了高智慧,高级情感的人的出现——更体现了人类的伟大。我在教授《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给学生介绍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动物的语言”等生命现象,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本世纪以前人们还沉浸在改天换地掘取越来越多财富的激动心情中,但一夜醒来,忽然发现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去不返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永远是养育人类的母体,也是人类发展的最后界限。我在教授《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每个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我教授《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一节时,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每个生命总是包含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人生短暂,一个人怎样发挥生命潜能,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实现人生价值?通过热烈讨论,大家认识到,要关爱他人,珍惜时间,学业有成,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
四、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
生物教学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更好地培养尊重、热爱生命的能力。我在生物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1、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我在生物教学中,既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又不被教材内容所局限,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周围的生态环境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在教授《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节时,我带领学生走进黄中绿地,学生走入一望无际绿地,耳边有清脆的鸟叫,眼前有争相吐芳的花朵、枝繁叶茂的植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静、可爱。通过实地观察、欣赏,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与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2、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围绕生物学的内容,根据周围生态环境和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一是研究的项目可以自主选择。学生自选的课题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如《豆芽的生长条件》《蚯蚓的生活习性》等等。二是研究活动自主设计,研究过程自主安排;三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较为深刻地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了热爱生命的情感。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关爱生命的活动。一是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报纸上刊登“清华大学某学生伤熊事件”、“某大学生把狗放在微波炉内观察事件”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我抓住这类伤害动物的事件,先组织学生读有关报纸,然后就这类事件展开讨论。许多学生说,一次我的手被开水烫了,疼得我受不了,熊吃了浸了硫酸的食物,怎么受得了?太残忍了!有的学生说,熊也是生命,我们应当善待它。通过读报和讨论,唤醒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
命的关怀和热爱。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节日活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生命的习惯。“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大好时机,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这类周日活动。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的需要。因此,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要不断充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生命教育融入于教学中。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和体会,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活力与喜悦。
第四篇:物理教学中的STS的教育(论文)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论 文 题 目: 物理教学中的STS的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STS的教育
摘 要:本文先阐述了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分析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有四方面的优势,最后又进一步提出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关键词:物理教学、STS
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英、美等国兴起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其目标是不仅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和社会意识,使学生形成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福利、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并努力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进而去引导学生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乃至观念、意识、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去研究并掌握如何对这些关系进行有效调控,从而使人类文明得以长期稳定。因此物理学与STS问题有着天然、广泛的联系.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STS教育的宗旨是培养能够了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价值,了解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且能够应用科学技术的人才,它要求科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注重渗透技术教育,要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价值。物理教学内容与技术、社会和生活密不可分,基本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运动、力、热、声、光、电等物理现象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物理教学从其内容本身讲就必须联系技术、生活和社会加以展开。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有四方面的优势:
1、物理教学与STS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容性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实现了物理教学与STS教育的结合,STS教育所具有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参与性等特点,对消解和纠正长期以来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封闭灌输、单一狭义、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等弊端将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2、物理学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思想
现代科学观点把科学视为一种不断前进和自我矫正的对于大自然的探索过程,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科学探索的结果。STS教育中的“科学”,不只是静态的科学结论,也含有动态的科学过程。在科学探索过程中,还需要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坚韧的科学精神,就STS教育来说,主要是提高人的这 些科学素质。物理学中蕴涵有极为丰富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假如能把这些内容同具体的物理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使之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物理研究方法和物理思维过程,则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是很有促进作用的。
3、物理教学中有着丰富的STS教育内容 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即使在中学物理教科书上也有不少体现。例:噪音的危害问题、惯性与交通问题、能量与能源问题、内能利用与污染问题、电器使用问题、核能与核辐射问题等。在物理教学中,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学习进行拓展、加深。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懂得科学知识的应用,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4、物理教学要求与STS教育任务是一致的 物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常见、常用知识,是今后学习文化、科学、技术、适应现代化所需要的预备知识”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知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的,都蕴涵了STS教育的思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只要将物理再向生活和环境延伸,给学生的智慧和思想以倾向性的触发,既体现了STS教育思想,又有益于完成物理教学要求。
三、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STS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比较复杂的,教师可在物理教学中尽可能地联系各种自然现象,突出基本的物理原理。例如:学习了物态的变化后,要求学生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放进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如何才能保留这些水分?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可以布置探究性活动,如: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社会问题有充分认识,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2、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收集STS教育素材,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及生活体验进行探究,最后解决提出的实际问题。例如:电能表是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仪表。我校使用的电能表的表盘上都标有2500R/kwh。如何用秒表和电能表测白炽灯、电熨斗等用电器的功率?如何检查电能表的准确程度?如何测照明电路的实际电压?分别是怎样计算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推导了一系列公式,然后在课外进行测量。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功、电功率的理解,掌握了电能表的使用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和参加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介绍一些现代化科技成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反映了物理学习的时代特征,使学生能够 用现代观念看待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加深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代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物理学习的社会意义。
例如:学习激光时学生了解到激光具有方向性好、单色性好、亮度高的特性。接着可介绍激光在高新科技中的应用:利用激光方向性好的特性制成的激光雷达,它可以准确地测量目标的距离、方向和速度,对卫星、导弹等目标进行精密跟踪;医学上利用亮度高的激光作“光刀”来切开皮肤、切除肿瘤或做其他外科手术,不仅能完全消毒杀菌,而且手术时间很短,减小患者痛苦;利用激光单色性好的全息摄影,在防伪、防盗等技术上更是一般光源所不及。从这些介绍中,学生把“激光”这个物理概念与社会生活上的一些尖端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认识其物理原理。
4、利用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观看录像或实地参观电厂,了解生产过程和应用情况,调查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这些污染的设想等。又如结合影响蒸发的几个因素就植树造林与保护水资源的关系引导学生写一篇调查报告。要求检索相关的地理和环保知识,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与植被分布之间的关系,并从影响蒸发的因素上分析开发大西北与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间的关系。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心得,评比所写的论文或报告。这样,使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形成保护环境、防止噪声污染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的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深化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学习科学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为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合现代科技的应用,根据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的需要和未来社会实践中生活的需要控制渗透的深度、广度,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物理课具有时代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美]李克特著顾昕张小天译(1989)《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北京:三联书店 [2] [美]L·劳丹殷正坤等译(1989)《科学与价值》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 [法]维克多·奥斯特(1996)“未来几十年理科教育的目的”《教育展望》第93期中文版1996年第1期P37 – 44 [4] [法]克里斯蒂昂·苏贡(1986)“关于自然科学教育新方法的一些想法”《教育展望》第56期中文版1986年第5期P47 – 52 [5]钟启泉主编(1993)《国外课程改革透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6]STS教育研究小组编著(1990)《STS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7]孙可平1999“STS课程综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
[8]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走进新课程丛书.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4-11 [9]赵凯华.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培养[J].大学物理,1995: 14(8): 2 3
第五篇:中学生物学中的关爱生命教育
中学生物学中的关爱生命教育
江苏省大丰市刘庄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关爱生命教育是当务之急。面对频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中小学生、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我们生物学科的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与学生一同探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时,指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生态意识,一种敬重生命的意识。从而完成生物学科的社会价值目标。
关健词:养成脆弱热爱尊重生命坚强
一、为什么要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
1、生物学教学与生命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
①、生物学教学与生命教育都以生命作为研究对象和关注对象。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②、生物学教学与生命教育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在掌握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生存、生活。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关注所有生命所依存的环境,尊重生命,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生命的内涵,认识到自然界中每个生命的存在价值,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2、生物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生物教师的教学任务是讲授生物学科知识,和学生一同研究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的规律,其最终目的就是普及生物学知识,传播生物学知识,培养生命科学的人才,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
如果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对自身、对他人的生命不珍惜,那么对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场危机。此时再去讲授生物学知识已不重要,作为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让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3、社会问题的出现而中学生目前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中学生承受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来自学校和家庭,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心理脆弱,情感孤独,许多学生太累了,他们感觉不到人生的趣味。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在遗书中写道,我在这张纸左面写下我活下去的理由,在我的右面写下我离开这个世界的理由,结果我的左面什么也没有写下,我的右面写下了长长的一串,于是他选择了死。
国家权威部门曾经做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中小学生,调查主题是爱惜生命。调查结果如下:24.39%的孩子曾经一闪而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15.23%的孩子有过自杀的想法,5.85%的孩子有自杀的计划,1.71%的孩子自杀未遂。每年25万人口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国外,日本文部省说,日本学童去年自杀人数达192人,比前年增加44%,校园暴力事件也有剧增趋势。文部省的调查报告说,截至今年3月为止的一年里,有192名6岁到18岁的儿童和少年自杀,前一年的人数是133名。14%的自杀是牵涉家庭问题,7%是跟在学校遇到的问题有关。报告也显示,校园暴力事件创下2.9671万起的新纪录,较上一年高出26%。如果把校园外发生的学生暴力事件也算在内,总数达3.5232万起。
文部省官员说,压力和灰心颓丧是暴力的因素之一。但学生恃强欺弱的案件降低15%,只有3.6396万起,这是连续第3年下跌。文部省把这归功于教师受过更好的训练,懂得如何处理这类事件。
在教育环节中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我国每天将近消失一个班青少年,因此生物学教师在生命教育没有走进课堂时,要勇于担当,诚如上文所说的日本教师,懂得如何处理这类事件,平时在讲授生物知识同时,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生知识的同时,体验生命的艰难,使学生形成对生命敬重的态度。
4、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学生物教学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饮食与营养、戒烟与禁毒、学习卫生、运动卫生、行为健康教育、各种突发急病的简易救治,这其中大部
分内容与考试无关,但决不可回避或忽略,这是学生生活中时常碰到,面对的问题,也是普及生物知识的过程,不能受功利性的考试影响而忽略。国家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青少年的培养,使青少年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生命价值观,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是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奠基石。
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
根据初、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我曾这样做:
㈠在授课时使学生了解生存的艰难,爱惜生命。
在学习高二第一册《生物的生殖》,我讲到单细胞生物,在进行分裂生殖时,母体一分为二,变成二个新生命,母体消失,我和学生讨论到“死亡”问题。
在我国的文化氛围里,人们很少在正式的场合讨论到这一话题。我要学生认识到“死亡”是自然界的规律,是生命过程的最后一环,不可避免。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正确认识生命的过程,积极看待生命,才知道生命承载的重担,体会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当秋风扫落叶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叹息,而是祝福,祝福它“化作春泥更护花”。“死亡”是生命的规律。
我在讲述高二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学说时,联系自然界的实际介绍生物之间种内关系、种间关系。我和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一片草原上,有一群老虎,老虎对小老虎说:“你要努力的跑,要比跑的最慢的羚羊还要跑的快,否则你将饿死。“在另一个地方一群羚羊也在练习跑步,母羚羊对小羚羊说:“你要跑的再快些,要比跑的最快的老虎还要再快些,否则你将成为他们的食物。”
我组织学生讨论这一故事的内涵,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⑴你对认识自然界生存斗争有什么认识?
⑵自然界生存基本规则是什么?
有学生回答说:“我认为自然界生存斗争太残酷了,每时每刻都为生命担忧,如果人类社会也这样的话,那简直没法生活了,那太可怕了,我们应当为我们生而为人感到幸运。” 我说:“我们这位同学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存斗争的残酷,但如果人类社会也这样的话,那简直没法生活了,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虽然没有上述的斗争的残酷,但有时也存在各种斗争,也有时是非常残酷的,国家之间为了国家的利益相互战争,不是与动物的这种争斗有许多相同吗?有时人们为工作、生活、事业、感情而出现了矛盾,不是也有尔虞我诈么?我们不要认为这是什么可怕的事,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去适应,能力范围内去改变。”
有学生说:“自然界的生存的基本规律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我们一定要做生活的强者,要不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许会被淘汰。”学生自然认识到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原则。
我问:“在草原上,老虎的单独生活对捕食有利,如果几只老虎分享一只羚羊,恐怕老虎之间的争斗又要开始了,而一只离群羚羊也无法抵抗天敌的伤害。这就是种内关系(竞争),种间关系(捕食)。”
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的参与热情。
在生物界,生物具有本能的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物质和生存空间,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生物间必须彼此竞争(或斗争)着,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法则。
人类也不例外,只是竞争的内容、方式、目的更复杂、更广泛。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竞争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竞争思想的熏陶,受到了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认识到生存的艰难形成正确的面对人生挫折的思想,在生活中要使自己变的坚强,认识到逆境与坎坷是暂时的,一切东西都不及生命本身更值得尊重、值得珍惜,正所谓“生命诚可贵”。
㈡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时,让学生学会爱惜生命,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常有实物观察,标本观察。
我带领学生观察人体模型,向学生讲授人体的各种器官,指出生命很神奇,但也很脆弱。当我们的任何一个重要脏器不能工作时,都会影响我们人的生命活动,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比如肝脏,如果由于在不卫生的地方饮食不卫生的携带了肝炎病毒的食品,就可能使人患上肝炎,而影响一生。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一个部位的不适,都有可能造成整个机体的不良反应。任何生物都是脆弱的,我们在生活中要尽力保持这种脆弱的平衡.学生一方面要知道了人体的各大脏器的功能,一方面要知道生命是要好好珍惜。
实验是生物学的常用手段,实验中我从不随便处置实验材料,尽量节约实验材料,有时我用到青蛙、龙虾、蟾蜍、鱼、小白兔、鸽子等,根据实验室要求处理。
学生做实验时,也养成了一种节约的习惯。每一个小生命都不轻易的浪费,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小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尊重生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道德。
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爱惜生命”,在生活中真正体现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㈢了解学生的生活,宣传健康知识,强化生命意识。
我在搞调查时学生购买食品我发现学生拿出的11袋榨菜全部过期,5种食品没有生产日期,4种食品没有厂址、厂名,8种食品没有生产许可证。悲剧不是没有发生,各种由于食用了不安全的食品产生的惨痛的事件太多了,我对学生说从今天起请购买食品时请你注意他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址厂名、生产许可证、组成成份(营养成份表)。我说这种事发生在学生身上是可怕的,说明我们食品安全卫生意识不强, 我认为这种生活习惯是对自我的不负责,是生命意识的淡薄。
我们生物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进行健康教育,强化生命安全意识,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
将生物知识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智结合、文理交融的教育,在生物知识普及的同时,养成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为国家培养具有优秀国民素质的青少年,是我们生物学科老师的义务,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教育的产生源自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提高生命的质量,教育的进行也必须通过人的生命来实现。我们只有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才能完成生物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八年级生物珍爱生命凤凰教育出版社
李文颖《中学生物教学》再谈生物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03.12
王学凤 《教育评论》 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管宇红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上海市储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