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南昌县凤凰沟实验学校 饶玉芳
摘要:站要直,坐要稳,姿态、手势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要自然、大方、得体、适度,显示出内在气质。其中,尤其要重视眼神和微笑的运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教学中正确运用眼神,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反馈,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在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努力注视全部学生,目光应在教室中扫视,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与关注;要使目光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非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的作用,非言语交流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既要传授大量的知识信息,又要能给学生技能信息。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还要有大量的品德教育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靠教师讲解和板书等语言符号来完成,但也要靠相当数量的非语言符号来补充、替代,以强化语言符号的功能。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言语和非言语协调统一的交流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既重视语言符号,又重视非语言符号。
什么是非言语交流呢?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是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
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就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归纳起来是:
1、使用非言语沟通符号来重复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来加深印象的作用;具体如人们使用自己的言语沟通时,附带有相应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语符号。
2、替代语言,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以从其非言语符号上比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这时候,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意思的作用。
3、非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又作为“伴随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4、调整和控制语言,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的意向变化的信息。
既然非语言符号具有这么多的功能,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些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呢?我们认为,教师在运用非语言符号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真情实感、收!、放!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受其学习活动中情绪状态的影响。教师的课堂非语言符号运用就是影响学生情绪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表情、心境和态度,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或提问题时,总是和颜悦色、语调亲切、教态自然,当然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愉悦情绪。恰当地把握非语言符号,必然会激励、引发学生的良性情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其保持学习兴趣,发挥思维潜力,而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是对教学效果的提 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运用非语言符号应是真实自然发生的,或者是伴随所讲的教学内容产生,或者是由内心感情而发,不能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身体的移动与姿势的变化,都应是自然、贴切的,是符合教学表达所需的。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强调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做到自然和蔼、真情流露。此外,教师应善于激励、引发学生的良性情感,不应把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个人情绪和表情带进教室,以免影响学生听课的心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做到能 放!能 收!。所谓 放!就是要把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表情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调换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所谓 收!就是要把不利于教学的表情隐藏起来,人为地掩饰起来,善于克制自己,排除心中一切烦恼,以愉悦的心情,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和颜悦色地面对学生。
2、强调合理搭配、统一和谐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运用恰当的非语言符号和语言讲解配合,能够使语言更具感染力,传神入微,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知识。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应有机地配合语言符号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以抓住学生的心灵,控制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讲者与听者发生共鸣,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一起使用,应是合理搭配、优化选择。即使是同时运用多种非语言符号,也要求最佳组合。
另外,教师在运用非语言符号时,要注意跟教学方法、教室气氛和 环境协调一致,更应该注意与学生的感情和活动密切配合。例如,当全班学生面对板
书的问题思考时,教师不应站在黑板前挡住学生的视线;当学生潜心练习时,教师巡视动作要轻,以利于学生的专心思考;再有,教师运用非语言符号要与其它教学艺术手段,例如语言表达、板书表达、管理技巧统一协调,当与其它形式相结合时,能起到辅助、弥补、延伸的作用,从而组成一个表达的协调整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注意师生配合、准确适度
第一,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使用的非语言符号,有共同的含意,应都能被对方接受、领会、运用和掌握,而且要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应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配合能力,使教、学双方达成某种默契,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正确理解且自觉执行教师的非语言符号所提示的信息。
第二,在课堂上,教师的举止风度、衣着服饰、坐立姿态、行走姿势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本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使手势、身姿、眉目、面部表情等教学中的非语言符号都要准确适度地运用。
具体应做到:站要直,坐要稳,姿态、手势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要自然、大方、得体、适度,显示出内在气质。其中,尤其要重视眼神和微笑的运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教学中正确运用眼神,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反馈,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在 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努力注视全部学生,目光应在教室中扫视,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与关注;要使目光具有针对性,比如,对听讲认真、思维活跃的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对开小差的学生及时投以制止的目光,对回答问题胆怯的学生投以鼓励的目光等等;要保持目光有神,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与学生交流,要透过眼神显示出自身充沛的精力、敏睿的智慧。微笑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非语言符号沟通方式,教师自然亲切的微笑,往往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教师应熟练地运用微笑,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并有创造性见解时,教师报以赞许和鼓励的微笑,使学生受到鼓舞;当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教师报以宽容的微笑,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宽容、关心和鼓励,并增强其自信心。学生喜爱教师的微笑,并能从教师的微笑中得到安慰与理解,从而受到一种美育和德育的感染。
非言语交流虽然是语文课堂上言语交流外的一种辅佐交流形式,但恰到好处的非言语交流能弥补言语交流的不足,强化言语交流的信息,甚至有超出言语交流的效果。语文课堂上,非言语交流实在不可忽视。我们语文老师应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断的使用各种非言语交流方式,让自己在语文课堂上一举手、一投足都能激情四溢、魅力十足,与学生水乳交融,达成默契,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时时、处处流淌着非言语交流的“声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学术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任小文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从这一公式看,属于非言语的音调和面部表情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言语与非言语的协调统一的交流过程。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既重视言语文流、又重视非言语交流。但就目前我国学校的情况来看,人们强调教学中的言语交流远远胜过非言语交流。许多教师对非言语的应用还处于“不自觉的阶段”。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和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及运用作一初探。
二、非言语交流的作用
非言语交流研究的范围包括一切非言语的基本现象。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主要包括人体的形态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以及由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构成的副语言系统等。
许多研究表明,非言语交流在交际过程中起着巨大的辅助甚至独立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它往往能影响到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师生的感情交流、班级的纪律等等。具体表现如下:
1.引发兴奋,促使注意力集中指向特定内容。
非言语行为的表现形象直观,一般都具有鲜明的外显动作和表情。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外显的行为,加大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指向言语所表述的内容。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教鞭,用一个非言语动作伴随一个言语表述,以指出重点。有时,在我们讲述某个重要内容时,会有意识地运用语调、语速等的变化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形成一定的教学节奏。从生理的角度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进行非方语交流,可以使学生的视、听觉不断变化信息源,引发兴奋,从而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的视、听觉注意力由于长久集中在一个固定的信息源上而致疲劳。2.补充、强化言语,促使信息量的扩大。
在通常的交际情境中,说话人的行为姿态、神情容貌,始终伴随着他的言语,与言语交际手段共同完成交际活动。非言语行为的动态、直观的形象,与言语一 起,同时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拓宽了信息的传输渠道,补充和强化了言语信息。例如,生物教师在讲呼吸运动时,以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说明“呼”与“吸”的运
学术资源
动,补充了言语信息中所缺乏的生动形象性。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要强调某一关键性的词语或数据时,常常会伴随一个强有力的手势,以此强调他所说的内容。在某些特定的氛围下,非言语的暗示甚至可以替代言语单独传递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通过眼睛的凝视来提醒某些分散注意力的学生,使他们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并注意听教师的讲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知识的储存来说,听到的能识记20%,看到的能识记30%,边看边听的能以记60%。从这个意义说,通过非言语交流可以补充、强化言语、促使信息量的扩大,是有科学依据的。3.传情达意,促使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的沟通和情感信息的沟通,而情感信息的沟通主要依靠非言语交流来实现。因为非言语交流可以以间接的方式,通过暗示、模仿、感染、认同等途径,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表达难以用言语表述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某种“暗含的期待”信息,通过教师种种积极的情感表现,如喜欢、鼓励、期待、爱抚等非言语行为,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积极的情感信息。他们在教师的信任、爱护、尊重之中,从内心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导致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接受这些良好的信息反馈后,必然又会强化“暗含的期待”。如此反复,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非言语行为,都会将自己的真惜实感、喜怒哀乐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构成课堂教学的主流气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并发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4.显示形象,促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统一。
非言语交流,伴随着言语交流,可以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使学生在接受言语信息的同时,将这种表象与自己对教材的感知进行联想,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这无疑有助于综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上所说,借助体态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呼吸运动,对学生有效理解呼吸的过程并牢固记忆十分有益。
从心理学上看,非言语与言语的统一协调作用,能使多种信息同时作用于人的大脑,刺激大脑两半球的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三、非言语交流的运用
要想充分发挥非言语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师的言谈举止,从非言语文流方面去改进教学。
1、创设精炼优美的动态无声交流。
学术资源
动态无声交流是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一个渠道。动态无声行为往往又破称为“体态语”。最常见的“体态语”莫过于人的脸部表情了。罗曼·罗兰曾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得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众目睽睽”的境地。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否自然真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往往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一 定的情感。梅拉比等人的研究共同揭示了一条规律:在理解相互矛盾的信息过程中,人更加着重脸部表情而不是言语内容或声调。因此,教师的表情不应经常“阴睛圆缺”。而应注意“收”、“放”结合,以柔和为原则,庄重静雅中带有微笑,这样可以给学生以自然、明朗的感觉,使学生得以保持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心情,保证教学信息传输的畅通。
“体态语”还包括人的举止和眼神。教师的举止应自然、得体、大方、适度,要显示教师内在的气质,站、坐、行都要成为学生的榜佯,即所谓“站要直、坐要稳”,行动要轻柔、利索、适度。站得有力,一方面显示教师自身的力度,同时又可以给学生以“安定感”。适度的移动,可以避免学生因长时注视,处而引起心理疲劳。适时的手势,可以强调出教学中的重点,增加言语的形象性。教师的目光应亲切自然,要以真情与学生交流,杜绝斜视、俯视或久视学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它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校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的细微未节„„。这一切,对教师来说都是很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必须从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修养入手,提炼自己的动态无声交流的技巧,使自己在课堂上的体态语精炼恰当,优美协调,简洁明了。
2.把握适度的静态无声交流。
静态无声交流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所产生的非言语交流。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对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师生双方的距离很大时,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时,就会出现师生双方随意地互相交流。进一步说,教师越靠近学生,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处于课堂活动中,并且他们的举止也表现出他们是受老师喜爱的。许多研究也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往往影响着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因此,教师应有意识调整与学生的相对位置,与学生保持较合适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效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3.恰当运用副语言系统。
讲话时的非言语辅助因素如音量、音调、强度以及停顿、犹豫等,构成了非言语交流的副语言系统。教师可以运用副语言系统,向学生传递各种非言语的有意义的情感和信息,调节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在不同副语言的伴随下,同一句话会发出不同的信息。例如,“你干得好!”这句话可以因为副语言的特征而分别具有赞扬、敷衍甚至嘲讽的意思,学生也将会通过对副语言的理解而获得真正的信
学术资源
息。因此,教师在运用副语言时应自然和蔼,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富有爱心,寄予希望,充分信任学生。切不可对学生冷嘲热讽,或对学生带有偏见。教学节奏的形成、教学重点的突出以及教学难点的突破也依赖于副语言交流。教师的口头言语在音量的大孝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上都要处理适当,恰到好处,且要抑扬顿挫、变化有致。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随之变得张弛相间、疏密合度,富有节奏。教师的口头语言也会象音乐般的和谐。
教师伴随着言语的种种非言语行为对学生是一种“无言之教”,这种“无言之教”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在重视言语文流的同时重视非言语交流,使二者协调统一,真正发挥“言传身教”之功效。
第三篇:心理咨询中非言语行为的观察与运用
心理咨询中非言语行为的观察与运用
□宋贤国
一般来说,人类之间的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靠语言表达和非言语行为来实现的。人类的非言语行为非常丰富,它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比言语更多、更准确,能对言语表达的内容作补充、修正,或独立地出现,代表独立的意义。
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员绝不能忽视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无法从言语交流中获得,一旦错过,往往不能准确地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体验,难以对来访者进行准确的心理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延误咨询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者应加强对来访者非言语行为的观察,以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与人的情绪紧密相关,一个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往往会在人的面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流露出来。因此对面部表情的观察常常是心理咨询中对来访者的情绪作出判断的重要手段。例如,当一位来访者走进咨询室时,他可能带着明显的苦恼、抑郁的神色,一看可知他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愿与咨询员进行讨论。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面部表情会有多次变换,咨询员必须能够体察这种表情的变换以引导会谈的进行或变换会谈的内容。如果咨询员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言语的交流上,那就可能疏漏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对于面部表情所传达的信息,我们应怎样才能获得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目光注视。咨询员可以在目光注视中从对方的目光里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一般来说,当一方倾听另一方叙述时,目光往往直接注视着对方的双眼,而当自己在讲话时,这种视线的接触会比听对方讲话时少些。为什么许多人在说话时避免看着对方,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叉开话题的情况。如果在说话过程中正视一下对方,则表示在他说话停顿时,对方也可以打断他的话,假若他停顿了,但不看对方,说明他的思路还没有断,这种信号表示:“这不是我要讲的全部内容,我只是在略作考虑。”咨询员如果不合时宜地打断来访者的叙述,会使来访者不快,感到自己不被接纳,甚至会转移叙述的主题,中断线索。如果在交谈中,来访者讲完某段话、某句话或某个词后将目光移开,这可能表示“我对自己所说的话不太有把握”。
在咨询中,当咨询员作解释、说明等工作时,来访者的目光还可能表现出疑惑不解、大彻大悟、悲哀、惊奇、快活、专注等不同的情绪色彩;当咨询员某些话语击中要害时,来访者的目光也可能久久地盯着地面,注视自己的双手或双脚,虽然未作任何言语反应,但这可能反映了其内心的斗争与思考的过程。
总之,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目光随着谈话的过程,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咨询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善于及时地把握来访者的心理变化,以获取准确信息,达到较好的咨询效果。
当然,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也要善于利用目光参与听和讲,这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一般来说,咨询员与来访者的位置应安排呈直角,这样可以避免咨询员与来访者的直接对视,以免使来访者感到心理负担过重,透不气来,心里有话也说不出来。咨询员在倾听对方讲话时,也不要随意将目光移向他处,这往往会使来访者认为咨询员没有倾听自已讲话,从而产生不被信任的想法。咨询员的目光应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两侧这个范围活动,并且表情要轻松自如。这样能给对方一种很专注、很有礼貌的感觉。
身体动作
面部表情是确认来访者情绪特征时首先要注意的部位,身体、四肢的运动在信息交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运动是人们通过自身的姿势的改变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身体动作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手势的运用是与身体姿势相关联的。借助于手势与身体姿势,人们可以表达惊奇、苦恼、愤怒、焦虑、快乐等各种情绪。一个情绪抑郁的人除了目光黯淡、双眉紧皱之外,他可能双肩微驼,双手持续地做着某个单调的动作,身体的移动相对缓慢,似乎要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行;一个焦虑的来访者,常常会无休止地快速地运动手足,双手可能在不断颤抖;一个行为退缩的人始终使他自己的双手处于与身体紧密接触的部位,头部下垂„„正如某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身体的姿势、肌肉系统的紧张与放松,头部、手、脚的动作都可以看作是具有信号意义的一种交流信息。
身体动作不仅表现出当事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情感、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体态还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同时,人的心理状态也影响着人的动作和行为:一个始终感到不幸的人会终日皱眉,皱眉成了他固定的表情;一个好侵犯、好管闲事的人总是探头探脑;一个温和、慈祥的人常常面带微笑。另外,人还可以通过改变身体的姿势或动作来改变心态。有些学者认为,当人情绪低落时,仅仅以挺胸和挺直腰杆的动作,就可使自己由颓丧转为充满信心。
咨询中,那些较自信的来访者往往能正视咨询员,而且正视时间较长;而缺乏自信,心中不踏实者则相反;自信的人眨眼的次数较少,那些代表消极意义的非言语行为也很少。
声音特征
声音是有声的非言语交流,它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它通常包括音质、音量、音调和言语速度等因素,人们借助于声音的轻重缓急来不自觉地表达自己错综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这些声音成分所传达的信息可高达38%,也是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般来说,音调的提高表明对所谈内容的强调,也可表明某种情绪,如激动、兴奋、愤怒等等;音调降低也可以是一种强调,以引起听者注意,也可以表示怀疑、回避,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因为谈话内容涉及到自己敏感、痛苦、伤心的事情。声音强度的增大,常表示一种强调,或表示情绪激动;而声音强度减弱,则可能表示来访者内心失望、不快或软弱、心虚。说话节奏加快表明紧张和激动;节奏变慢则有可能是因为冷漠、沮丧,或正在思考是不是要表达出来,如何表达。
对于这些声音成分的具体分析,既要结合当时谈话的内容,又要联系整个咨询中的前因后果,因为非言语行为传递的信息有时在当时并不能确认,这需要咨询员留心注意。
空间距离
咨询时咨访双方的空间距离也具有非言语行为的特征。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安全和隐私的需要,如果他人不适宜地闯入,就可能引起当事人的不满、愤怒和反抗。咨询中咨访之间也是如此。咨访双方的距离是彼此关系的反映。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般室内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就坐时无须更多留意。但也有个别来访者不满意咨询室的位置排列,提出将自己的椅子挪动的要求,咨询员看他重新坐的位置便可获得对来访者的更多信息。
双方距离的远近还因不同的人而有差异。一般而言,若双方同性别,其间的距离会小于异性间的空间距离,而且两女性之间的距离会小于两男性问的距离;青年或成年男性咨询员在面对年轻的女来访者时距离会大于面对儿童、少年时的距离;有些敏感、防御性强的来访者希望双方距离大些;有些寻求依靠、帮助的来访者则希望距离小些,以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在咨询的不同阶段,咨访双方的距离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初次见面,彼此不了解,距离会大些;随着咨访关系的建立,距离会小些;若来访者对咨询员不那么信任,或对咨询效果不那么满意,来访者会不自觉地加大彼此的距离;而适当地缩短距离则是一种希望加强关系的表示。咨询员如果能适时地调整彼此的距离,则有助于咨询。
沉默现象
沉默现象在咨询过程中经常出现,沉默中仍有很多信息的传递,咨询员如能很好地理解和有效地把握这种现象,那么在咨询中就能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凝视着空间的某一点可以看作是创造性沉默的一种标志。这往往是人们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的特征。此时,咨询者最好什么也不要说,但要在等待中注视着来访者。咨询员这样做,意味着他了解来访者内心正在进行的思考活动,以自己的非言语性行为为来访者提供了所需的时空。如果咨询员用“你正在想什么”这类问题来打破这种沉默,往往会打断对方的思维,影响咨询进程。
当咨询中出现不知说什么好这种自发性的沉默时,此时来访者的目光不是盯着前面某一点,而更多是游移不定的,从一处移到另一处,也可能会以征询、疑问的目光看着咨询员。这时咨询员应适时打破这种沉默,否则易使来访者的内心越发感到紧张。
在心理咨询中,作为咨询人员不仅要通过言语交谈获得来访者的各种信息,更需要通过观察来获取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这样才能使咨询中获得的信息更准确、更全面,从而提出合理的咨询方案,帮助来访者。一般来说,人类之间的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靠语言表达和非言语行为来实现的。人类的非言语行为非常丰富,它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比言语更多、更准确,能对言语表达的内容作补充、修正,或独立地出现,代表独立的意义。
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员绝不能忽视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无法从言语交流中获得,一旦错过,往往不能准确地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体验,难以对来访者进行准确的心理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延误咨询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者应加强对来访者非言语行为的观察,以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与人的情绪紧密相关,一个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往往会在人的面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流露出来。因此对面部表情的观察常常是心理咨询中对来访者的情绪作出判断的重要手段。例如,当一位来访者走进咨询室时,他可能带着明显的苦恼、抑郁的神色,一看可知他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愿与咨询员进行讨论。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面部表情会有多次变换,咨询员必须能够体察这种表情的变换以引导会谈的进行或变换会谈的内容。如果咨询员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言语的交流上,那就可能疏漏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对于面部表情所传达的信息,我们应怎样才能获得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目光注视。咨询员可以在目光注视中从对方的目光里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一般来说,当一方倾听另一方叙述时,目光往往直接注视着对方的双眼,而当自己在讲话时,这种视线的接触会比听对方讲话时少些。为什么许多人在说话时避免看着对方,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叉开话题的情况。如果在说话过程中正视一下对方,则表示在他说话停顿时,对方也可以打断他的话,假若他停顿了,但不看对方,说明他的思路还没有断,这种信号表示:“这不是我要讲的全部内容,我只是在略作考虑。”咨询员如果不合时宜地打断来访者的叙述,会使来访者不快,感到自己不被接纳,甚至会转移叙述的主题,中断线索。如果在交谈中,来访者讲完某段话、某句话或某个词后将目光移开,这可能表示“我对自己所说的话不太有把握”。
在咨询中,当咨询员作解释、说明等工作时,来访者的目光还可能表现出疑惑不解、大彻大悟、悲哀、惊奇、快活、专注等不同的情绪色彩;当咨询员某些话语击中要害时,来访者的目光也可能久久地盯着地面,注视自己的双手或双脚,虽然未作任何言语反应,但这可能反映了其内心的斗争与思考的过程。
总之,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目光随着谈话的过程,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咨询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善于及时地把握来访者的心理变化,以获取准确信息,达到较好的咨询效果。
当然,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也要善于利用目光参与听和讲,这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一般来说,咨询员与来访者的位置应安排呈直角,这样可以避免咨询员与来访者的直接对视,以免使来访者感到心理负担过重,透不气来,心里有话也说不出来。咨询员在倾听对方讲话时,也不要随意将目光移向他处,这往往会使来访者认为咨询员没有倾听自已讲话,从而产生不被信任的想法。咨询员的目光应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两侧这个范围活动,并且表情要轻松自如。这样能给对方一种很专注、很有礼貌的感觉。
身体动作
面部表情是确认来访者情绪特征时首先要注意的部位,身体、四肢的运动在信息交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运动是人们通过自身的姿势的改变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身体动作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手势的运用是与身体姿势相关联的。借助于手势与身体姿势,人们可以表达惊奇、苦恼、愤怒、焦虑、快乐等各种情绪。一个情绪抑郁的人除了目光黯淡、双眉紧皱之外,他可能双肩微驼,双手持续地做着某个单调的动作,身体的移动相对缓慢,似乎要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行;一个焦虑的来访者,常常会无休止地快速地运动手足,双手可能在不断颤抖;一个行为退缩的人始终使他自己的双手处于与身体紧密接触的部位,头部下垂„„正如某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身体的姿势、肌肉系统的紧张与放松,头部、手、脚的动作都可以看作是具有信号意义的一种交流信息。
身体动作不仅表现出当事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情感、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体态还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同时,人的心理状态也影响着人的动作和行为:一个始终感到不幸的人会终日皱眉,皱眉成了他固定的表情;一个好侵犯、好管闲事的人总是探头探脑;一个温和、慈祥的人常常面带微笑。另外,人还可以通过改变身体的姿势或动作来改变心态。有些学者认为,当人情绪低落时,仅仅以挺胸和挺直腰杆的动作,就可使自己由颓丧转为充满信心。
咨询中,那些较自信的来访者往往能正视咨询员,而且正视时间较长;而缺乏自信,心中不踏实者则相反;自信的人眨眼的次数较少,那些代表消极意义的非言语行为也很少。
声音特征
声音是有声的非言语交流,它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它通常包括音质、音量、音调和言语速度等因素,人们借助于声音的轻重缓急来不自觉地表达自己错综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这些声音成分所传达的信息可高达38%,也是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般来说,音调的提高表明对所谈内容的强调,也可表明某种情绪,如激动、兴奋、愤怒等等;音调降低也可以是一种强调,以引起听者注意,也可以表示怀疑、回避,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因为谈话内容涉及到自己敏感、痛苦、伤心的事情。声音强度的增大,常表示一种强调,或表示情绪激动;而声音强度减弱,则可能表示来访者内心失望、不快或软弱、心虚。说话节奏加快表明紧张和激动;节奏变慢则有可能是因为冷漠、沮丧,或正在思考是不是要表达出来,如何表达。
对于这些声音成分的具体分析,既要结合当时谈话的内容,又要联系整个咨询中的前因后果,因为非言语行为传递的信息有时在当时并不能确认,这需要咨询员留心注意。
空间距离
咨询时咨访双方的空间距离也具有非言语行为的特征。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安全和隐私的需要,如果他人不适宜地闯入,就可能引起当事人的不满、愤怒和反抗。咨询中咨访之间也是如此。咨访双方的距离是彼此关系的反映。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般室内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就坐时无须更多留意。但也有个别来访者不满意咨询室的位置排列,提出将自己的椅子挪动的要求,咨询员看他重新坐的位置便可获得对来访者的更多信息。
双方距离的远近还因不同的人而有差异。一般而言,若双方同性别,其间的距离会小于异性间的空间距离,而且两女性之间的距离会小于两男性问的距离;青年或成年男性咨询员在面对年轻的女来访者时距离会大于面对儿童、少年时的距离;有些敏感、防御性强的来访者希望双方距离大些;有些寻求依靠、帮助的来访者则希望距离小些,以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在咨询的不同阶段,咨访双方的距离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初次见面,彼此不了解,距离会大些;随着咨访关系的建立,距离会小些;若来访者对咨询员不那么信任,或对咨询效果不那么满意,来访者会不自觉地加大彼此的距离;而适当地缩短距离则是一种希望加强关系的表示。咨询员如果能适时地调整彼此的距离,则有助于咨询。
沉默现象
沉默现象在咨询过程中经常出现,沉默中仍有很多信息的传递,咨询员如能很好地理解和有效地把握这种现象,那么在咨询中就能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凝视着空间的某一点可以看作是创造性沉默的一种标志。这往往是人们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的特征。此时,咨询者最好什么也不要说,但要在等待中注视着来访者。咨询员这样做,意味着他了解来访者内心正在进行的思考活动,以自己的非言语性行为为来访者提供了所需的时空。如果咨询员用“你正在想什么”这类问题来打破这种沉默,往往会打断对方的思维,影响咨询进程。
当咨询中出现不知说什么好这种自发性的沉默时,此时来访者的目光不是盯着前面某一点,而更多是游移不定的,从一处移到另一处,也可能会以征询、疑问的目光看着咨询员。这时咨询员应适时打破这种沉默,否则易使来访者的内心越发感到紧张。
在心理咨询中,作为咨询人员不仅要通过言语交谈获得来访者的各种信息,更需要通过观察来获取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这样才能使咨询中获得的信息更准确、更全面,从而提出合理的咨询方案,帮助来访者。
第四篇:张雪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
张雪梅
高效课堂,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让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潜心读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
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
二、“精心巧设计”——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
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三、“灵活用方法”——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中,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无疑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好处。
(三)课堂练习巩固拓展。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
三、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进而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的现象。
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教学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生动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更容易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会达到课本是教师教课的依据,是最权威的参考资料。所以,老师要慎用参考书,认真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对教材做到烂熟于心。备课是教师积累知识,不断提高的过程,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打造高效课堂之关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打造高效课堂重中之重。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最后,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不能相同。当然,在备课时,不仅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怎样使自己预设的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会让学生最容易走近目标;如果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教学变数才会让学生走出困境。
五、认真研究并设计好课堂提问。
第一,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学生认真思考。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能引导他们快乐地学习,能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提问的方式必须有效。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
第三,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六、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节奏把握的好坏是一堂课是否高效的关键。课堂上,有的教师给学生提出了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
七、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创建学习型课堂。
在师生合作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两者地位是平等的,应该平等交流,合作学习,创建学习型课堂。
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应学知识、积极思维、提高能力。学生则完全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对所学知识主动探索、认真思考、深刻钻研、相互讨论、敢于质疑、主动提问,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灵活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优化练习布置,巩固学生知识。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可以使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更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九、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舒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备课,创新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面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构建高效课堂。
第五篇:课堂教学交流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交流心得体会
头闸中心:王世超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我们迎着和煦的春风走进了城关四小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交流----------为期一周。在紧张的一周教学交流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在教学交流感受中,我体会到:
一、如何争当一名好教师。
要想当一名好教师,就必须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就向老师所说的:要多吃苦、多受累、多操心、少睡觉,要随时随时地生活在感恩之中,要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老师的话就像是一把金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思想的大门,使我猛然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是多么的神圣,多么的伟大。我要绝不停止的拓展、拓展再拓展,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二、语文教学就是教词语、教句子、教写作。
听了王老师讲的小学五年级《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后,使我深深感到,语文教学就是要以教词语、句子和写作为主。王老师先后出示了三组不同形式的词语,分别指名让学生来读;从词语又引出句子,让学生把词语填到合适的句子当中;最后王老师让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从而把学生引进写作当中。这个环环紧扣的教学模式,使我以后需要好好学习的。
三、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王老师的阅读课使我记忆犹新,她自始至终抓住文中两句最朴实的话,使学生从中深刻的体会到父子之间的那刻骨铭心的爱。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那些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都在老师和学生不着痕迹的尽情对话中得到了实现。在她的课堂中,掌声不断。王老师那高明、强势的教学艺术,感染着我,影响着我。
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多看一点令人崇敬和感动的事情,这样才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也能提升自己的一生。今天,我也讲课啦,说句实话我自己很相信自己,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只有自己把握住自己,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握住别人。
我今天讲的课是《小数的性》,我介绍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要点意图和一系列的数理常识以及相应的练习题,“同学”听的很投入,我讲的也很动情,最后还进行了提问等教学过程。讲课过后大家都很热情,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评课进行的也各抒己见,各有长处。都非常的投入也非常的辛苦,其实真的很有帮助通过这次交流。
午饭过后大家都很疲惫,自己又要开始写下午的心得或者体会,大家各有各的想法,我也进行了总结。通过本次的讲课、说课、评课我感觉自己真的有进步,又向教师的角色迈进了一大步,真的好希望王老师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更努力的完成我的每次讲课。
1.管理学生上大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感觉我们做的很好,至少我自己觉得,我的体会就是,以一个平凡的心对待那些不平凡的学生,要转变自己的我是大学生我没有资格管那么多的想法,既然来教书就要真正的做到老师该做的,我们要教书育人,并不是交朋友。
2.课堂纪律上大家的管理也是不尽人意,其实我们自己的方法还是不到位,也就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上有差距,这种差距要靠我么自己来解决,在摸索中前进,在挫折中坚强,使自己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举止上都要让学生服气乃至敬佩。
最后,我想说:“谢谢上级部门的安排,谢谢大家的意见,希望校方给我们更多的机会来展示我们乡下教师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