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言语实践应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精选]
言语实践应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作者:jcyhs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jcyhs
言语实践应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杨华胜
剑川县甸南镇第一初级中学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效果,令人担忧,许多人经历了10年来的艰苦的英语语言学习,但最终绝大多数人仍无法和英语国家人士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是教学方法问题,还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偏离了方向?可是这一现状在广大边远地区依然存在。本文试图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理论和幼儿的母语习得及一定条件下的第二、第三语言习得的经验,来对在小学开设英语课教学的可行性和幼儿的语言习得经验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以及就应英语课堂教学中回归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相信这些都能对我们转变语言教学的观念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起步较晚,地区差异极大。更深层面的问题有侍有关专家、学者和教学的实施者一起努力,加以研究、探讨。
[主题词] 传统模式
语言环境
言语实践
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及效果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培养阅读文学和科学论文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写作、造句能力。这里谈论的传统模式主要涉及的是中学(12—18岁)外语教学阶段,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来进行教学,其中带读、背诵、答问、默写,讲解新课,翻译练习等都是较常使用的手段,总体说来,这是一种较稳定、容易操作的一种模式,长期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被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吸收,并强调课后大量的单词、句型记忆、默写、背诵和大量的语法项目练习,这种传统模式不要求教师具备流利的口语程度,但要求教师讲清课文中每一个句子的具体含义和对句型进行详细语法结构分析的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交际法开始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新的中学课本有了很大的改进,内容更丰富了,它包括了一些讲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和介绍等等,同时信息更新颖,更贴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人们开始注意到了要将语言当成一种交际工具,而不是一种知识来教,在英语学习中实践是关键,但是长期以来的考试评价体制没有根本性转变,为了在考试(主要是笔试)中获得好成绩,人们还是舍弃教学中的言语,交际实践活动,最终一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徘徊,他们的理由很多,中学阶段课程负担重,课时数有限,而课堂教学的言语实践活动总是很费时的,并且效果不明显。的确,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也能在各种大、小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中考、高考,甚至大学四、六级考试中,很多人也是在传统模式教育下取得好成绩的。但是卷面成绩并不和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相符,最近武汉某高校用高考英语试卷,对学校的外教和外国留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其中最高分为91分,最低分为71分(百分制计算),平均成绩79分,相当于我国考生英语成绩中等成绩者,但试想我国考生有多少能达到流利的英语表达程度呢?难怪国外某些高校已经对我国学生的TOFL成绩产生怀疑。其实早就有一些语言学家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他们认为对语法知识的学习只能起到对构建的句子监测其正确与否的作用,而不能获得流利的语言交际能力;而只有语言习得才能获得交际能力。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顺利交际,人类70%以上的的信息是从听、说交际活动中获得的,另外30%是从视觉和其它手段获得。因为我国的许多学生未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听、说交际能力,结果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他们最终未能使英语成为他们的一种重要的交际语言。而其他非英语国家许多人士(如:瑞士、德国等)都能将英语当成一种重要工作语言使用,这可能要追溯到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同上。大体上传统的语法、语义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成年学习者,可以较快地掌握外语的核心语法,并具备阅读和写作能力,但不能获得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因为在面对面的口语交际过程中,你必须在短时间内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而无法再去用语法知识对你大脑中构建的句子进行监测了。为了改变大多数学习者未能具备语言交际能力这一现状,我国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尤其是怎样实施小学英语教学是值得深思的。
二、丰富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及智力的发展起关键作用。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平克的研究表明“我们在出生时大脑就已经具备了学习语言的条件,带着对物体、空间和数学的某种期望以及爱憎等情感准备的空间。”平克的一个研究领域是关于儿童如何运用语法的。很显然,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后,力图掌握诸如“not+phrase(词语)”的否定结构,动词末尾加上“ed”变成过去式的规则。比如他们会造出这样的句子:“Mommy
talked
to
me”或者“Daddy walked
the
dog”,但是对诸如“go”、“bring”或者“find”这些不规则动词,儿童通常在开始阶段会过分地应用规则,说出“doggie
goed”、“daddy
bringed”或“I finded”这样的话来。这说明了他们并不是单纯的模仿父母的说话方式。相反,他们无意中找到一个语法规则,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虽然这种应用是错误的。一个白族儿童可能会说出“不苹果”,“不鞋鞋”,“不眼睛(涩)”这样的短句。通常父母会很容易理解,他在说“不吃苹果”或“不给你苹果”,“不穿鞋”,“不想睡觉”的意思。因此他们一定在自己的头脑中将语言无素组合在一起的。组织这样的句子是使用语法的前奏。但是要知道白族语言是一个没有书写系统,自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语法体系的语种。大多数白族儿童依然能在自然的白语环境下,在4—5岁前完成他们的母语习得,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流利运用白语交际。
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是学习语言的天才,除非他具有天生的智力障碍。一个正党常孩子一般都能在4岁以前,掌握母语的主要词汇和核心语法,并能流利运用进行交流。如果在0—4岁阶段,给他提供第二,第三语言环境,孩子同样可以习得第二,第三语言,并能达到流利程度。
在大理长期进行白族语言研究的英国朋友艾磊的孩子们对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个典型的多语背景的家庭,艾磊本人说英语,妻子来自意大利,说意大利语,同样法语是他们共同的第二语言。这样在日常生活中,艾磊对孩子们说英语,妻子则用意大利语与他们交谈,有时候也说法语。全家人长期居住在白族地区,孩子们在当地学校学习,和附近的白族儿童一起玩耍,又学会汉语和白语。这样一个家庭就像一个小“联合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们自然就学会说多种语言了。孩子成功的语言习得,前提是要给他提供一个自然的目标语环境,而不是学校提供的系统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印度狼孩”和美国“吉妮个案”(the case of Genie),也充分说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存在,如果在关键期,未能给予孩子充分的语言刺激,他可能终生就不能具备掌握某种语言的能力了。本人曾经在边远山区从教过,对当地一个村子的观察,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个村子坐落在一片单独的台地上,和其他村庄相对隔离,在一个二、三十户的小村庄里,存在比坝区高比例的口齿不清、哑巴等语言障碍的人群,这可能和早期的哺育有关,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白天父母都到田间或山林劳作,祖父母负责煮饭和照看小孩的事情,父母尤其母亲和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少,又因为住户分散,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的时间也少。由于缺乏早期丰富的语言环境刺激,而造成日后无法弥补的语言和智力障碍。
现在外语学习的起始期日益出现小龄化的趋向。它是基于“语言习得存在关键期假说”的理论,关键期假说理论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期比其他任何一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关键期始于婴儿期,可以持续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是与人的大脑侧化过程相吻合的。大脑侧化过程一旦完毕,人的语言功能便在大脑皮层上定位。关键期后开始的语言习得将难以获得完全成功,这是因为语言习得的临界期已过,人脑的语言机制开始退化。
我国在小学阶段推广英语教学,也是基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存在假说的理论,并符合世界外语教学的潮流的。
综上所述人类存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儿童有比成人较强的语言习得能力,而丰富的语言环境刺激是成功习得语言的基础。所以小学英语教学应借鉴儿童成功习得母语和一定条件下的第二、第三外语习得的成功经验,创造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教学模式。其中良好的语言氛围和丰富的环境刺激,应该是我们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所追求的。
三、言语实践应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英语课教学不应当淡化语言的学习,背离了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根本。英语课同时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语言实践中听说是第一性的,应先于读写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更是这样。我们认为英语课主要应以语言实践(更准确地说是言语实践)为主要内容。而言语实践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形成英语素养。以交际法为媒介的言语实践课,对我们传统的课堂模式提出了挑战。可以想象,在一个黑白分明,摆设整齐划一,教师面对一群规规矩矩坐在座位上毫无表情的学生不停地讲,这样的语言课会是怎样的效果。英语课堂应当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在多姿多彩的环境背景下进行的言语实践活动,良好的氛围和丰富多彩的环境背景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1、以交际为基础的言语实践课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在课堂中应扮演的角色。
新模式下的言语实践课中,教师不仅要理解书面文本内容,而且对教师的口语流利程度提出较高要求,教师最好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教师要有能力将文本内容转化成口语化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并能将各种琐碎的语言链接起来,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仿现实的自然的目标语环境,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习得语言才会变得快捷、顺利。儿童对母语的习得是在游戏、歌声、童谣中,不经意间获得的。同样在语言课堂中,教师要带领、组织学生游戏、唱歌、吟诵等活动,并在课前设计制作一定的教具,如图片等。这些又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建议高校在小学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时,要增添一定艺术课程。过去课堂中,师生活动“一对多”的单项交流,在现代语言实践课中,被认为是惨白无力的。要建立一种“多向互动”生气勃勃的师生,生生多向交流模式,就要改变过去教师是演员,学生是忠实听众的情形。上一个层次,使教师变成导演,学生变成为演员,课堂成为大舞台。教师在课堂中应起指导者、监督者、激发者的作用。
传统和现代模式下的师生交流模式
学生
生
教 师
学 生升生生
学 生
学 生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从图示看,以师生单向交流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显得单调简单;而以教师为激发者,学生为主体的师生、生生多向互动的现代课堂模式则丰富多彩得多。这正是语言实践课堂所追求的,因语言活动是以丰富的交流为媒介的。
2、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多姿多彩的语言环境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所以要关爱学生,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特点,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矫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讲话时注视对方的良好习惯。总之,应该培养朋友式的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的着装应提倡整洁、随意,上课时应面带微笑。对学生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营造一种良好氛围,这是言语实践课的良好开端。教师的言语、动作要富有激情,有感染力,这是激发学生语言思维火花的原动力。
营造一个多姿多彩的语言环境,对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知道一个儿童就是在丰富多彩的自然语言环境下,听父母讲故事,和小朋友在一起游戏、唱歌,甚至是模仿小猫、小狗的叫声中,不经意间习得自己的母语。所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多姿多彩的目标语言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这里语言环境涉及很多,包括图片、文字、音像、各种声音源(教师的话语及录音等)以及教室的摆设等等。它们是学生接收各种语言信息的接口,也是他们展示语言才能的平台。
为此,我们需要对传统的黑白分明,摆设整齐划一的教室进行改造。最好是在稍宽大一点的教室内,学生以4—6人为小组单位,全班组成一个大圆圈,教师在中间,进行各种指示,也便于监督。这是一种便于进行各种交流的座位排列方式,很适合语言实践课堂。
教室四周的墙壁不应该是空白的,而应成为学生的展示平台,可以在上面贴各种知识卡片、卡通人物、动植物形象、图画,墙脚可放置标本、模型、玩具,甚至是设图书柜等。学生应该是制作这一展示平台的主角,很多摆设物品都出自学生的手工。这样一个富有色彩和个性化的教室就被建成了,它将会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场所。再加上教师适时地在课堂上展示幻灯片,播放DVD情景剧或录音;教师带有磁性的嗓音在教室中不时回荡,激起一串串语言的涟漪,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多彩语言世界。有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接下来便是在其中,进行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一谈到言语实践,很多人就会想到枯燥、机械、被动的训练,而实践是主动的,有挑战性的。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过程中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美国有一个历史课的课例值得我们深思:该历史课教师在讲授“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章节前,先拿了一些画纸,给一半同学发了,到其他同学就没有画纸了。紧接着,他就宣布,无论有无画纸,每个同学都必须要在这一节课内完成一幅画,并交给他。一宣布完,没发到画纸的同学就开始小声嘀咕了,“这有点不公平”,其他同学也在声援他们了:“这太不公平了”,议论声越来越大。这时,这位教师就叫学生停笔,翻开历史书,开始讲解本章节内容:为什么会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对,就是不公平”。英国殖民者要叫民众都上印花税,人们愤愤不平,于是纷纷涌向波士顿码头,把殖民者商船中装运的茶叶倾倒到海中,而爆发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是一节会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学生在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中,有一种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愤怒、激动,从中体验到了美国人民为什么要前仆后继进行抗击英国殖民者,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这就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没有情感体验的脑力劳动是最容易疲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一定都是愉悦的,也可能是悲伤、愤怒等,但它一定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推进课堂发展的。
英语课也不例外,要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教给孩子“apple”这个词时,最好是带一个大苹果到课堂上,让他闻一闻苹果的香味,最好是品尝一口。再用带夸张的发音教他读[Apl],他就会终生不忘这个词了。带有情感体验的学习,往往容易形成持久记忆。所以,下次上到“水果”内容时,最好让学生带上各种各样的水果到课堂来。“apples,bananas,pears,oranges,peaches,straw berries, mango„”让他们进行品尝,并问“Do you
like
apples?”学生会点点头,告诉他们可以这样说:“Yes,they' re
sweet.” “Do you like grapes?”“No,they,re sour”.再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练习,最后,在班集前进行“用水果招待小客人”的对话表演“Do
you like„?”“Yes,„/ No„”“Can I have an apple, /„
please?”„ 学生们举着小手踊跃参加,对表演好的同学,奖励水果。一节生动的语言实践课就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可是直到许多年后,学生们可能还会回忆起那香香的苹果、甜甜的草莓。
在五年级上学期时,当上到“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喜爱的食物)章节时,同样可以准备不同味道的溶液:糖水、盐水、酸醋等,先让学生品尝,再来教学生眯着眼睛说“Mmm,sweet”、“Yummy”、“tasty”.皱起眉头说:“salty”和“sour”„等味觉词,往往也会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所以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我们的课堂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真正使学生做到在“体验中学”,在“做中学”。
3、巧设平台,创造性运用语言
我们不是为语言而学习语言,最终目的是要把语言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实现和别人进行有效交流。课堂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他们今后走向社会的第一站。“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英语课上打造的平台应该是言语实践的平台。要打造好这样的平台,首先要尊重,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当然不要期望他们有超出能力范围的表现,但是应鼓励他们一切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言语实践的行为,当学生忘记“台词”时,应给予适当提示,使得对话继续下去,但不应越俎代疱,这样会磨灭学生的创造性。其次要精心营造言语实践情境,任何言语都是在特定的氛围或情境下表达出来的,离开了它,就落入了枯燥的训练中。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Happy Birthday”(生日快乐)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就曾经尝试给同学过生日的方式进行,简单地布置了一下教室,黑板上写了“Happy
Birthday”字样及相关图案作背景,讲台上放了一个大蛋糕,在舒缓的生日快乐音乐声中,邀请几位当天过生日的同学走上台。其他学生在为他们唱英文“生日快乐”歌,一些同学走上来,给他们赠送生日礼物,教他们用这样的句子说:“Happy birthday!This is for you.”“Thank you”来祝贺同学的生日和道谢,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们就轻松学会了“Birthday Cake(蛋糕),Candles(蜡烛),Present(礼物)等词汇,同时用句子“Happy
birthday
to
you!”来祝贺同学生日。在四年级第二学期“How
much
is
it?”(问价格)单元教学中,设计了购物的情景,学生的表现也不俗。
学习就是要学会生活,所以在语言实践课堂,创设模拟生活的场景,这是一个达到学习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大舞台。辟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了解西方重大传统节日,而组织的圣诞节晚会,师生精心准备了圣诞树,把教室装扮得非常漂亮。随着“铃儿响叮铛”音乐的响起,教师向学生开始讲述:“圣诞老人,从遥远的北极,乘着雪撬,来到人间,在夜色下,给每个孩子挂在床头的袜子里都装进了心爱的礼物„„”。在不经意间教会学生说:“Father Christmas”、“Jasus
Christ”、“Dec.25th ”、“Merry Christmas”这些词句,并让学生对西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欢快的晚会即将结束,由学生扮演的圣诞老人随着音乐声,步入会场,向人们祝贺圣诞快乐,并给每一位与会者赠送礼物(学生事先准备),这一年的圣诞节,让人终生难忘。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最成功的教学应当是将言语实践活动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迁移他们的游戏中。
我们现在提倡的,在英语语言实践课中,注意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听说为先导的教学方法,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所揭示的,“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大脑中存在不同的语言区”理论是相一致的。研究表明,中文语言区更接近大脑运动功能区,常用的是前脑的鲁布卡区。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常用的是后脑的威尔尼克区。由于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要想学好中文,要多看、多读、多说靠“运动”来记忆,而学习英文应注重营造一个语音环境,注重多做听说练习,因为英文的那一个语言功能区更靠近听力区。
我们要建立的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交际法为媒介,以言语实践为中心的方式。而良好的语言氛围和多姿多彩的语言环境的营造,都是为言语实践这个中心服务的。要利用各种手段(包括游戏、音乐、多媒体等),给予学生丰富的目标语刺激,使他们对学习语言永远充满好奇和兴趣。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去探索,去发展自身。
这个新的语言教学模式要得以顺利推广,关键在于要拥有具备流利口语程度的优质师资和良好的教学资源配置。特别是优质的师资将会成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顺利发展的制约因素,没有优质师资的小学英语教学,将会回到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的模式上,学生将很难获得英语交际能力,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
大体上,要在广大农村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地区匮乏优质英语师资,只宜在有条件的中心城镇逐步开展。而发达城市和偏远落后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会由于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配置的极不平衡,而造成极大的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的。像北京、上海、广州、昆明这样的大城市,极有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后,成为双语城市,市民普遍可以使用中、英两种语言来实现交际。将会大大提升这些城市的国际竞争力。而广大落后地区,只有通过加大对优质外语师资的培养力度,同时吸引优秀师资来任教,尽快推行以交际法为基础的新的外语教学模式,来逐步缩小这个差距。
由政府牵头来实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间的教师双向交流,应该是一个好的手段。尽可能地将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广大落后地区推广。相信小学英语教学事业会在我国不断发展,健康成长,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因为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参考书目] :
1、何兆熊、梅德明《现代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舒白梅、陈佑林《外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余正、张明红《学前英语教学活动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5、Jeannett
vos [美]、Gorden Dryden [新西兰]《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
6、《英语文摘·心境》
6/2005,P45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英语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本日:6 本周:7 本月:
第二篇: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但如今不少教师忽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导致一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却不能流利通达地朗读它,从而影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那么为什么要重视朗读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使朗读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
我们不难发现常常在语文课堂上“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马上停下,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对于教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呢?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走走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朗读
平时听课时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为此,我大胆探讨:1.以强带弱。把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安排到各个小组,让他们来帮助朗读比较差的同学,通过小组表演朗读或以组与组竞赛的方式带动他们读起来,逐渐培养起他们的语感、兴趣、悟性。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三、在理解基础上朗读和感悟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如朗读《丰碑》一课前,我们应先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内容。《丰碑》一文主要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从中得知《丰碑》的基调是庄严、悲痛的。同时,我还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而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却在有关环境和将军的描写中突现。因此,要让学生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学生了解了文章思想内容后,在朗读时,就会特别注意朗读出将军神态变化时应有的语气、语调等。在朗读第7自然段时,学生就明白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怀念,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所以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要多种方式示范朗读技巧
教师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例如在指导朗读《燕子》一课时,我示范第1自然段,让学生注意老师在朗读时的适当停顿、语气变化,使他们在自己朗读时能准确运用朗读技巧。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录音机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朗读技巧在朗读中的运用。
五、朗读形式应该多种多样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并要充满激情,特别是低年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朗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所以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总之,在课堂上要做到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而学生一旦爱上了朗读,就能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将词汇运用得更好,从而写出更加真情实感的文章。
第三篇: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但如今不少教师忽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导致一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却不能流利通达地朗读它,从而影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那么为什么要重视朗读呢?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多么重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使朗读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应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我们不难发现常常在语文课堂上“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马上停下,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教学任务比较紧张,必须要完成后面的教学内容,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学生朗读。”这是许多教师课后的共同解释。对于教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呢?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走走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那就得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扩大朗读面,让学生广泛参与 平时听课时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会读.,朗读教学岂不只剩下空口号了。该怎么办呢?本人的做法是:(1)以强带弱。把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安排到各个小组,让他们来帮助朗读比较差的同学,通过小组表演朗读或以组与组竞赛的方式带动他们读起来,逐渐培养起他们的语感,培养起他们的兴趣,培养起他们的悟性。(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台湾的蝴蝶谷》一课,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台湾的蝴蝶谷风景迷人,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作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蝴蝶谷的绚丽多彩,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三、在理解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促进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理解课文内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毕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做到,其他的很难做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如朗读<<丰碑>>一课前,我们应先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内容。《丰碑》一文主要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从中得知《丰碑》的基调是庄严、悲痛的。同时,我还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而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却在有关环境和将军的描写中突现。因此,要让学生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学生了解了文章思想内容后,在朗读时,就会特别注意朗读出将军神态变化时应有的语气、语调等。在朗读第7自然段时,学生就明白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怀念,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所以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精心选择训练点,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在指导朗读《燕子》一课时,教师可示范第1自然段,让学生注意老师在朗读时的适当停顿、语气变化,使他们在自己朗读时能准确运用朗读技巧。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录音机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朗读技巧在朗读中的运用。
五、朗读形式多样化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并要充满激情,特别是低年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朗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所以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六、反复练习,熟至生巧
熟能生巧,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不是一用就会的,要由知道到运用,由生到熟,熟能生巧。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多读,从读中掌握朗读的技巧,从而更好地体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做到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读中加深学生对文中写得好的词句的记忆,为写作积累词语。
总之,学生一旦学会了朗读,就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将词汇运用得更好。
第四篇:让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正逐步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因此,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生生的互动学习、师生的双向互动,产生“共振”作用,真正丰富课堂,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主要近两三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内容 1.提出问题,探索过程,师生共同讨论,形成集体结论
教学内容应落实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精选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材料及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学科之间、生活经验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科学性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不断探索,提出各自的目标、观点,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言实践中形成集体性的结论。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2.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入的影响,课堂教学应“与时俱进”。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认知性特点和学习兴趣,作为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师要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师生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共同探索,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科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3.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学科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二)预期目标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个要素。因此,首先要实现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
1.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吸收者。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只是一种职业的称呼而已,他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教材功能的转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等,教师要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在大容量教材中各取所需,并形成能力。
4.媒体功能的转变:媒体不再是教师传授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语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扩大知识面,了解国内外互动方式的新动态,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总结“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优越性。
3、教学实践法:通过各级各类公开课、交流课逐级反馈,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二)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1、准备阶段:学习理论文献,明确研究的问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构建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结构体系,同桌互学、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等形式。师生互动产生“共振”作用,形成合力,整体提高课堂效果。
3、结题阶段: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撰写结题报告、论文,推广普及。
4、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 李桂明 负责课题材料汇编:徐瑞清
调查、座谈会、课堂教学实践:王浩丹、高凤红、于伟光、杨学敏、窦海龙
五、结束语
“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从形式上看是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你(教师)教我(学生)听的被动形式,而是互动的,他们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之一,在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积极性,这样便会调动起他们的主角能动性去认真地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有关资料,思考问题。通过这样一种手段而达到我们的目的,即训练和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一种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和具有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看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都是有一定好处的。当然,这种教学形式由于受到主观上和客观上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存在着许多遗憾和不足,所以在今后的实践中将积极探索,使“互动式”课堂教学更有效、更完善。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正逐步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因此,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生生的互动学习、师生的双向互动,产生“共振”作用,真正丰富课堂,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主要近两三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现状分析,重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理论体系,以我校不同班级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克服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所凸显的问题。
四、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的研究,形成具有 校本特点的课堂教学特色,构建课堂的动态生成。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研究,建立课堂中师生合作的新机制,推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研究措施:
1、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教师教育理论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师生互动方式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重视教学实践,讲究科研实效。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及时调整思路方法,力求使教学方式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六、研究方法:
1、发现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问题和理论依据,为更好地进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丰富研究的内容。
2、实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确立的实验项目进行反复实验,为经验的积累提供保证。
3、调查法:每实验一个阶段,进行调查,及时小结,以便迅速纠正实验中反映出来的不足,尽可能使实验成果为可行性验证服务。
七、研究步骤:
(一)、启动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1.学习理论文献
2.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3.制定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
1、按制订的课题方案开展研究,构建课程改革下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
2、探索研究落实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及有效性的策略和操作方法,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及时总结和交流。
3、收集有关资料,写出阶段小结
(三)、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9月)1.整理研究资料。2.分析研究结果。3.撰写总结报告。4.申请研究成果鉴定。
八、成果形式:
1、调查报告、阶段性小结报告、成果总结报告。
2、案例、论文等。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研究第一阶段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努力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全面贯彻和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用实际行动切实做好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
二、工作思路:
本学期将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初步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开展有关理论的学习和研讨,对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和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一定的分析。
1、强化有关理论学习,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了更好的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本学期中我们将组织课题成员努力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正确把握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基本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落实课程改革要求,开展课堂教学的研讨工作。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从我们的教学实际和需要出发,积极深入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让我们的研究服务于学生。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努力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活动,并积极邀请教研室专家和其他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有效指导。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堂,深入实践,使我们的研究不断趋于完善。
3、认真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反思。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中,我们鼓励成员积极将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及时进行摘录,并能努力撰写成文,在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体活动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研讨活动,争取有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发表或获奖。
三、具体工作安排表: 9月
1、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
2、参加课题组成员会议,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3、参加研究课活动。10月
1、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课活动
2、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11月
1、收集资料,完善课题内容。
2、自查课题组资料收集、分析情况。12月
1、做好本学期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2、课题组成员对一学期来的研究工作进行认真总结。
1、课题组教师会议,总结本阶段工作,收集课题组成员各项资料。
2、做好课题阶段小结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课题第一阶段性总结
根据我校教学实际情况,我们申请了《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的课题并被批准为县级立项。在2010年9月,我们按照课题实验方案,对照实验计划,进行第一实施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自从我们承担“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题以来,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课题组教师们的潜心研究,初步实现了课题组预设的阶段目标,下面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研究的一些工作进行回顾。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1、我们通过开题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制定了详细有效的课题实验计划、课题实验培训计划,在管理上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实验老师们深刻理解了《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树立科研信心,同时依据课题方案及计划,对组内成员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分工。
2,、我们课题组向学校提出申请,购买了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材料,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一学期来学校利用例会、集中学习、教研活动组织老师反复分析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再对比名师、专家的课堂教学,在分析中提高认识。并积极搜集大量的名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大家相互讨论,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装订成册,做到随时随地积极学习内化认识。并试着运用到自己的课题当中。
2、课题成员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专著等,如《语文课怎样教》、《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从名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谈起》、《有效教学聚焦课堂》、《设计有效教学》......等有关有效教学的材料,每个成员都做了详细的笔记。
3、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习了与当前课改紧密相连的优秀课例,观摩了不少特级教师的教学光碟,有关有效教学的讲座。大家在相互交流中明确了实效课堂的本质,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作好了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通过学习,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过半年来的课题研究,我课题组教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任务,全体实验教师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了初有成效的实践工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反思成败,使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高的研究工作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的认识。取得了部分阶段性的成果。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课题研究中,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讨,对“提高课堂有效评价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
(二)提高教师的评价观念。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评价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了课堂中的整体推进与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多考虑备学生,师生互动时多考虑怎样评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加强课题的学习研究,针对前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改正做法,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实处,争取全面铺开进行研究,在结题时能达到预定的研究目标。
2、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在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必要的理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并努力使研究成果提升到理论高度,撰写出一批有水准的研究论文。
3、加强原始资料的积累,为进一步搞好课题、撰写研究论文做铺垫。
4、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适度调整,对取得的经验进行整合,使课题研究工作能落实课题方案中提出的研究目标。
3、加强对课堂教学中典型案例的收集与研究,加强实践后的提炼,努力形成有效提问的策略成果。
4、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师的提问技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维度进行。总之,我们正以百倍的信心,力争把我校的课堂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为做好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性计划
在完成第一阶段研究工作以后,课题组进行了深刻的总结,针对活动内容研究,要加强师生互动研究,把课题做深做透,同时针对课题结题的要求,对下一阶段作如下安排:
1)加强课题组成员的沟通,集思广益,利用头脑风暴,针对结题要求强调各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结题打好人力基础。
2)树立新的课题研究理念,同时要继续广泛收集资料。
3)深入课堂,潜心研究课题,让课题研究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要注重课后反思,总结本节研究课的成功与失败。并记录下来。
4)课堂教学研究,开展教学评优课活动。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都要上一节展示课。撰写一篇教学案例。
5)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前阶段研究作分析总结,同时收集好有关过程性材料,学期末都要撰写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参与评比。
6)每学期都要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相关理论材料。
第五篇:让形象化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陕西靖边县第六小学(718500)王 华[摘 要]形象化教学是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内容形象化,让数学内容以一种生活、立体的形式再现,赋予数字以生命,让数学“活”起来、“动”起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听课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数学课堂中,通过形象化教学,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关键词]小学数学 形象化教学 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38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以其枯燥、抽象的特征,让很多学生敬而远之,最后导致失去学习的信心。那么,教师如何在内容枯燥乏味、数字抽象繁多的数学课上,激发学生发现、研究、探索数学的意识呢?教师可通过形象化教学,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奥秘,因为形象的事物比起学习的数学,更易发现、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形象化教学是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内容形象化,让数学内容以一种生动、立体的形式再现,赋予数字以生命,让数学“活”起来、“动”起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听课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实施形象化教学的要点1.让学生主动思考形象化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更合适理解所学内容的方法。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我通过割补法引导学生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乘高,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两邻边相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动画演示,明白其中一邻边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两邻边相乘,当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此时两邻边相互垂直,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了。我继续问:“在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过程中,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面积如何变化?周长如何变化?”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过程,主动思考并利用学具操作,然后通过讨论自己的想法,发现高比原来增加了,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增大了,而周长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问题的解析和理解上,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2.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学习体验,而不是重视学习的结果。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出示这样一道例题:“小明和小花两人同时从20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110米,小花每分钟行90米,如果一只狗与小明同时同向而行,每分钟行500米,遇到小花后,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遇到小明再向小花跑去。这样不断来回,直到小明和小花相遇为止,狗共行了多少米?”一部分学生看完题后很快说出了答案:2000÷(110+90)=10(分钟),10×500=5000(米)。我不得不赞赏这些学生的敏捷思维,但不禁思考:“学生真正明白了吗?”于是,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结果都不理想。最后,我出示题中小明、小花和狗行走过程的模拟动画,学生观看后感触颇深。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枯燥的内容进行形象化表达时,正是展现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利于学生理解,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二、实施形象化教学的具体方法数学是数字内容较多的学科,既抽象,又严谨,学生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难以亲近,从而渐渐疏远了数学。要让学生重新亲近数学,就必须把数学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化,让数字“活”起来。1.在头脑中形成数学实验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形式,头脑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场所,甚至连观察、实验都可以在大脑中完成。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思考,使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形象化的数字场所。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帮一个农民叔叔计算家里的100棵苹果树的产量。起初,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后来有一个学生说:“全部摘下来称。”这时,另一个学生也说:“按苹果的大、中、小摘一些,找出平均数来计算。”于是,我给学生一些提示:“4棵树可以摘160千克的苹果。”学生一听,立刻计算出了农民叔叔家100棵苹树一共能摘100×(160÷4)=4000(千克)苹果。这种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化数字计算,既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又明白了数学学习的价值。2.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那么学生就不再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露在外面的面”一课时,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如右图,这四个小正方体一起放在墙角,除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摆法外,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动手摆一摆,再数一数露在外面的面一共有多少个?”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摆法,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如果教学就这样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更不容易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了。于是,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摆法,学生看后对各种摆法露在外面的面(如下图)就很清楚了。3.带领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很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教师可以把生活中关于数学的素材引入课堂之中,用生活中形象化的事例化解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出示这样两道题:(1)一个形状是长方体的烟囱,长和宽都是3分米,高是20分米。制作这个烟囱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2)一个如右图所示的长方体铁皮水槽,长是12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2分米,做这个水槽最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对于问题(1),学生如果不理解烟囱的构造就很容易算错,正确答案是3×20×4=240(平方分米)。对于问题(2),如果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就会发现水槽是无盖的,做一个水槽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就是用水槽表面积减去上面那个面的面积,即(12×5+12×2+5×2)×2-12×5=128(平方分米)。综上所述,形象化教学只是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方法,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就会发挥出不一般的效果,使枯燥的内容、抽象的数字变成学生的好朋友,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