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与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时间:2019-05-13 02:3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用与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用与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第一篇:语用与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语用能力

摘要: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在于正确、恰当地表达,语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正确、得体地进行英语输出至关重要。本文将对语用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英语教学;语用能力;语用意识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在于恰当、有效地使用语言,即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成为语言学习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我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明显滞后于语言能力,这与我国英语教学的教学观念和教 学模式不无关联,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就语用能力的内容和语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建议,以求对英语教学与学习有所启发。

一、什么是语用能力

Bachman(1990)认为,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前者有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组成。Widdowson(1989)认为“能力”由知识和技能两部分构成。前者相当于语法能力,后者类似于语用能力。Leech和其同事Jenny Thomas(1983)提出将语用学分为语用语言学和社会语用学。按此划分,语用能力也相应地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按照本民族语者的语言习惯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及其语用功能,准确地表达用意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Hymes(1972)认为交际能力由四部分组成。它们是: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中的适宜性和现实中的实施情况。其中形式上的可能性相当与Chomsky(1977)所讲的“语法能力”,其余三部分相当于Hymes说的“语用能力”。Hymes认为学习者在习得有关语法知识时,不仅要掌握其语法规则,更要尽可能地理解和有效地体现在特定语境中的得体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语用能力是指语言使用者对语境的认知能力和在对语境的认识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以及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经过国内学者的多次语用能力测试和分析证明: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明显滞后于语言能力。学生语用能力差的问题与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直接相关。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只是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语用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忽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根据Kasper(1997)的研究,外语学习者有必要学习一些因文化、种族而异的语用规范,教学干预不仅有助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习得,甚至是必须的,而且二语语用具有可教性。所以笔者认为可以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主、客观特点,从以下几点着手,采取可行的方法措施培养、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1.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旨在提高语用意识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语用语言信息和社交语用信息。比如,赞扬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功能,有哪些合适的赞扬话题,以怎样的模式提出和接受。从各种口语或书面语料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特定的语用特征,这些语料可以是本族语者的“课堂做客者”,也可以是真实交际的录像,故事片以及各种虚拟和非虚拟的书面和视听材料。教学中可布置一些观察性的任务,它们可以是社交语用任务或语用语言任务。以感谢为例,社交语用任务可以是观察英语本族语者在什么条件下表达感谢(什么时候,出于对什么样的商品或服务)。这样的观察可以视学生人数和可供利用的时间而定夺究竟采用开放式还是计划性的方式。开放式观察可以任由学生判别哪些可能是重要的语境因素。而计划性的观察是给学生提供一张具体标示出学生要留心观察的一些类别的表格,例如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地位,熟悉程度,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人付出的代价,在何种程度该人不得不提供商品或服务。而语用语言任务是关注通过什么样的策略和语言手段达到感谢———使用何种客套语,表达感谢使用了哪些辅助方法,比如对给予者所花的心思或对收到的礼物表达高兴之情,就礼物方面提出询问等等。最后,通过研究各种语境下的各种表达感谢的方式,教师可以将社会语用和语用语言层面结合起来。同样通过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输入的相关特点,这些观察任务有助于学生将语言形式、语用功能、不同社会语境中的发生情况以及它们的文化意义一一—联系起来,因此能引导学生注意到发展语用能力所需的信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观自觉性的发挥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提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2.开展中英文化背景下的语用比较

跨文化语用比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进行跨文化比较。可以从语言形式上、社会语境、语用原则上和文化根源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从而使学生注意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的差异性,从而有效习得恰当的表达方式,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以赞扬为例,英汉存在不少差异。首先差异存在于赞扬谁的方面。在说英语的国家中,一个人可以赞扬自己的家人,所以听到一个说英语的妇女夸赞她的丈夫工作多么勤奋事业如何成功不足为奇。同样她也可能会夸耀自己的孩子,说他们功课优秀,参加活动积极等。而在中国这会被认为是“爱炫耀自己”。中国人一般不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家人,中国人崇尚谦逊。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的家庭就是自己的延伸,在别人面前对待家庭成员如同对待他们自己。如果他们认为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不好,那么赞扬家庭成员也不好。然而,西方人很直率。如果一个人真的认为自己或家人表现出色,那么在与别人谈话时就会实话实说。这种文化差异源自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之间的差别。个人主义文化鼓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人、物、看法。而这些标准是在他所处的文化影响下产生的。这种文化提倡人们诚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但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从众为上。所以谦虚、不标榜自己就变成了交际准则。此外,英汉民族在赞扬什么方面也有差异。讲英语的男士夸奖女士漂亮司空见惯,因为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在西方国家盛行,追求爱和被爱被认为是人的天性,有魅力是赢得异性爱的一种资本。但是在中国谈论女性的美貌是个忌讳话题。因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思想大行其道。这种传统文化仍然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般人不去赞扬女性有魅力。另外,英汉民族在对称赞语的如何应答上也存在

显著的差异。按照Leech(1983)的“礼貌”准则,人们在谈话中遵循礼貌原则,其中包括 “一致准则”和“谦虚准则”。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往往同意对方的恭维内容,是受“一致准则”的影响,也是合作原则中以“质的准则”为上,而中国人倾向于谦虚,将对自己的赞扬降到最小的程度,这也是受“谦虚准则”或“贬己尊人”(顾曰国,1992)准则的约束。3.将语法教学和语用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正如Thomas(1983)指出,语用语言失误可以在语法教学中得以纠正,因为某些语法形式具有一定的语用涵义。因此某些可教的语用知识就可以列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情态动词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讲语法结构时,可以简要介绍一下不同句法结构表达的言语行为,让学生了解疑问句并非都表示“询问”。陈述句也可表示“请求”、“命令”、“劝告”等。因此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不但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将知识与语用能力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既能掌握正确的语法要领,而且能领会不同的话语基于不同的社会权势关系、熟悉程度和所执行的任务等因素需要,动态地调整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以实现各自的语用功能。以实施要求他人接听电话的请求为例,下面就有多种表达方式,究竟选择哪一种语言形式,就需要考虑以上提到的语境因素。(1)Answer the phone.(2)I want you to answer the phone.(3)Will you answer the phone?(4)Can you answer the phone?(5)Would you mind answering the phone?(6)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

分析以上例句不难发现,句子表达意思的间接性越来越大,因而总的来说其礼貌程度也是呈递增趋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并非越间接的语句礼貌程度就越高,或者说越得体。如果是熟悉的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可以用例句(1)或是(2),上司对雇员也完全可用例句(1)或(2)。但是,如果是对关系比较陌生的人,或者是下级对上级,用例句(1)或(2)就显得不那么礼貌和得体了,这时候更应该使用例句(5)或(6)的表达方式。

要在深度上推进中国英语教学改革,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语用能力培养应成为教学中的根本目标。我国教学界对学生英语能力滞后问题应给予充分重视,积极思考对策,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紧密关注及反思学生的语用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语用能力培养的理念,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加大跨文化背景的语用比较,切实地将英语教学与语用知识结合起来,将学生真正培养成合格的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1]陆巧玲:词汇教学中的语境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戴炜栋.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4]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M】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Kenneth R.Rose, Gabriele Kasper.语言教学中的语用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7]Bachman, 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8]Bardovi-Harlig, K.&B.S.Hartford.Leaning the rules of academic talk: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agmatic developmen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3,15.

第二篇: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

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

——语用教学三个层次的厘定与整合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对语文课程的本质、本体和本色的思考与探索也进入一个新平台。其标识之一,便是当下在小语界大弘其道的语用教学。

就本体的角度而言,语文教学几乎与语用教学等义。这一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已经做了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用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这一关于课程性质的经典定义中,修订者单挑“运用”剔除“理解”,其良苦用心乃是出于对课程主要矛盾——“语用”的把握上。

这种转变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学术到实践,语文本体意识普遍开始觉醒;语文课堂上,“语文味”普遍开始散发且清香诱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普遍开始转向对语用的考量和评估上来。

但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时有所现:有的语文课,内容理解尚不充分,学生便嚼着“夹生饭”大练语用;有的语文课,通篇是写作知识和技法的分析,乍一听,以为是大学的写作概论课;有的语文课,不顾文本的整体语境和氛围,硬生生插进几个所谓的语用设计,让学生莫名其妙地操练;有的语文课,原本感人至深、沁人肺腑,结果却被语用给绑架得丢魂失魄、形容枯槁„„

弊端的背后,我以为是一种普遍的“语用焦虑”,即罔顾一切的为语用而语用的焦虑。

人们通常将“语用”看作一个平面的存在,潜意识中普遍以为“只有语言文字的实际使用”才是“语用”。依此逻辑,“只有在课堂上学习语言文字的实际使用”才是“语用教学”。这种“实际使用观”正是语用焦虑的实质所在。

然而,正是这一“实际使用观”才是我们首先需要审视和厘定的。如果我们改变视角,不仅仅是从语用结果——“语言文字的实际使用”去理解“语用”,而从语用过程的角度理解“语用”,那么,所谓的“语用焦虑”就完全是一个笑话。

语用的发生,一般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环境和语用主体之间产生激荡、互动,语用主体有了表达的欲望和思想,这便是所谓的“语用立意”;在表达欲望和思想的驱动下,语用主体在语言表达和意义建构之间产生激荡、互动,形成某种表达逻辑,这便是所谓的“语用构思”;按照逐步明晰的语用构思,语用主体通过实际使用语言文字,将生命所触发的表达欲望和思想完全显化出来,这便是所谓的“语用表达”。概言之,语用立意、语用构思、语用表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用发生过程。

按照语用的这一发生机制,我们认为,语用教学事实上存在这样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显性层次,和“语用表达”基本对应,即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的让学生实际使用语言文字,我们把这个层次称为“直接之用”;第二个层次是柔性层次,和“语用构思”基本对应,即根据文本的语用特征和个性,让学生感受、理解一些基础的语用知识和策略,积累一些基本的语用材料和碎片,但并不一定实际使用语言文字,我们把这个层次称为“储备之用”;第三个层次是隐性层次,和“语用立意”基本对应,即看起来似乎跟语用教学没有任何关联,课堂上就是纯粹的阅读,阅读的取向主要也不在“写作本位”上,惟精神思想是取。这个层次既无直接之用,亦无储备之用,但却深刻影响着语用主体的精神生命、思想灵魂,我们把这个层次称为“无为之用”。

一、语用表达和直接之用

语用教学的第一个层次便是“直接之用”,目前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最常见的语用教学便是这种直接之用。而直接之用的基本表现形式便是“写”,即练习用文字表达。语用教学中的“写”,也表现出多种目的和功能的交织与共存。

(一)为写而写与为读而写 有的“写”,目的本身也在“写”,即通过写让学生感受、运用一些写的门道与规律。如《花钟》第一自然段,老师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特点,写一写别的花的开放。这“写”,就有着明确的学习“写”的意图在里面:第一,写开花要用不同的说法,如:欣然怒放、含笑一现、从梦中醒来等;第二,写开花要使用拟人的手法,如:吹起了小喇叭、绽开笑脸、睁开惺忪的睡眼等。

有的“写”,客观上虽也起到了练习文字表达的作用,但其教学意图多半还是在促进和深化阅读理解上。如《老人与海鸥》的结课部分,让学生想象写话:看到老人的遗像,这些海鸥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写”,意在深化海鸥与老人的那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感关系,进而触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层内涵。

在语用教学中,两种旨趣的写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但从本体的角度看,若能将两种旨趣统一起来,则效果可能倍增。

(二)有格之写与无格之写

有的“写”,带着明确的“写”的尺度和规定,是照着“格”在写。如《望月》一课,在读完课文“江中月”这一部分后,要求学生写一个自己赏月的片段。其“格”如下:第一,仿照课文或者其他作家的写法写自己的望月体验,如借景抒情、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观察点的有序转换等;第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表达恰当选择下述词语:

月亮 月光 月丝 月圈 月华 月色 月景 安详 静静 款款 渐渐 隐隐约约 吐洒 洒落 照亮 闪烁 朗照 满盈 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嵌在暗蓝色的天空

清幽旷远 清新娴静 如流水一般 像笼着轻纱的梦

以上两“格”,明确而具体地规定了此次语用的基本要求,于学生而言,既是一种语用导向,也是一种语用规约。

有的“写”,则没有类似的尺度和规定,属于自由写、放胆写。如《二泉映月》一课,在解读阿炳的坎坷人生时,要求学生想象写话:十多年的黑暗生活,十多年的卖艺生涯,十多年的疾病折磨,十多年的幸福向往。一句话,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请用你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走进阿炳的那个时代,走进阿炳的那段生活。你看,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正干着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着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来,把你看到的画面、看到的形象、看到的情景写下来,写成几句话。

在语用教学中,两种要求的“写”当视学情、文情和课情的不同,灵活使用。有格的,当巧妙隐去“格”的痕迹,让语用学习更自然些;无格的,当努力渗透文字的门道和规律,使语用学习更扎实些。

(三)因文练写与因理练写 有的“写”,思想、题材等来自文本语境,既深化了读,也促进了写,可谓一举两得。如《长城》一文,前面大量写条石、方砖等建筑材料,后面写劳动人民怎么把这些材料运送到崇山峻岭上。两者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这是作者的一种写法,这种写法就是“见闻与联想”。那么,读《长城》还有没有可能产生别的联想呢?细读之,当然有。譬如:文本中还大量出现这类字眼儿:“瞭望”、“屯兵”、“堡垒”、“射击”、“打仗”等,看到这些字眼儿,你会作何联想呢?会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吗?不会。会想到什么呢?想到狼烟四起,烽火连天,马嘶人喊,刀光剑影;想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想到“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因为,长城是军事工程、防御设施,是戍边镇关、保家卫国的。于是,课堂上就有了这样的写话设计:站在长城上,扶着成排的垛子,望着高耸的城台,很自然的想起那些坚守边关的将士们。这“写”,思想、题材完全来自课文语境,写法、要求也一样取自课文范例,写与读在这里得到有效互动。

有的“写”,则完全是一种技法迁移,所写内容的思想、题材等与原文语境几无关联。如《鸟的天堂》中写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一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即先整体的写鸟多,再详写某一种鸟。学了这种写法,让学生写一写“群鱼竞游”、“百蝶飞舞”等场景;又如《观潮》的写作顺序为“观潮前——观潮时——观潮后”,这一思路格式具有相当的普适性,让学生按照这一思路格式写一写雷雨、球赛、看戏、上公开课、学游泳等。这些“写”,即为因理而写。这“理”,大多指向语用之道。

因文、因理,各有巧妙不同。作为语用教学,既要入乎文内,以观其理;又要出乎文外,以通其变。

(四)写后有评与写后无评

有的“写”,写后有讲评。讲评标准,无外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有的侧重于内容,如情感是否真挚、形象是否真实、思想是否独到等;有的侧重于形式,如是否按之前的表达要求写话、用词是否准确、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是否妥帖等。

有的“写”,写后没有讲评。没有讲评,多半是出于课堂氛围和情境的需要。讲评的理性和轨迹,有可能冲淡、甚至破坏课文的审美语境和情感逻辑,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困境下,往往有教师会舍弃讲评一环。也有的虽然没做当下讲评,但往往会有后续跟进。

有评无评,也不过是相对而论。有些评,是小用;有些无评,可能成大用。谁又能否认,那种真诚、投入的倾听,以及倾听中的眼神交流,何尝不是一种无痕的点评呢?

直接之用,在当前的语用教学中所占比例正在提升。有的课,甚至以超过一半的时间作为直接之用。这对彻底摆脱以阅读分析为基本取向的语文教学而言,无疑是好的、积极的、有实效的。但问题的关键恐怕不在用的比例,写得多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写好、写巧、写妙,那么,关键何在呢?这就涉及到了语用教学的第二个层次,即“储备之用”。

二、语用构思和储备之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凑”,这些经典名句一语道出了储备之用。储备之用在目前的课堂上时有所见。其表现形式通常为两类,一类是储备语用材料,如摘录好词佳句、背诵经典诗文等;一类是储备语用知识,如语用的文章学知识、文体论知识、逻辑学知识、修辞学知识、美学知识等等,这些语用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识。

(一)为写而读:指向运用的语料储备

学生的阅读积累,通常存在两种状态。一种,背过了,记住了,但一到表达的时候,这些东西就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是所谓的“消极积累”;一种,正好相反,不但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而且,想用就用、随时会用,用得自然、用得生动、用得恰到好处,这就是所谓的“积极积累”。显然,指向运用的“积极积累”,为语用学习奠定了扎实、高效的语言储备。

1.主题式积累。在一个中心话题的指向和统整下,积累丰富的语言信息。例如:围绕“春”这个主题,可以积累有关“春”的成语、“春”的格言、“春”的诗词、“春”的歌曲、“春”的散文等。2.情境式积累。将学生已然积累的各种语料运用到一种新创设的语境中去。这种使用,可以是原汁原味的和盘托出,也可以是浑然一体的推陈出新。对学生而言,它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正是这种陌生化的语境,强化了学生对积累的使用意识。

3.比较式积累。将相同题材、相同主旨的语料集中在一起,作比较式的积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进而加深对各自语料特点和个性的感知和积累,并从中悟到一些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所在。

4.复现式积累。对于直接通过背诵积累的语料,如果不加以一定数量和频率的复现,学生会随着遗忘曲线的规律,自然忘却。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复现这些语料,对于促进学生的烂熟于心乃至言随意动,都有相当的影响和效果。

5.探究式积累。让学生在一个框架、一条线索的指引下,自觉搜寻相关的语料,通过筛选、归类、整理,进入自己的积累库存。如围绕“宽容”这一人文小课题的研究,学生就能将宽容的名言警句、宽容的感人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宽容体验、同学老师对宽容的看法等等语用信息储备下来。

6.试误式积累。在阅读积累中,运用“完形填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前后对比,一方面感受经典作品的文字运用之精妙,另一方面加深和强化学生对文本秘妙的感知和记忆,从而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积累。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是为“积累”而“积累”,很少考虑“积累”的终极意义。其实,阅读积累只是一个手段、一种过程,它的最终目的还是运用。因此,引导学生将“消极积累”转化为“积极积累”,促进积累的产出性,实在是提高语用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二)读中悟写:走向融合的语识储备

学生该储备哪些必需的语用知识?又该怎样储备这些语用知识呢?我们以彭才华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为例加以阐释。

1.反复:语用知识的发现与提取

《凡卡》一课,从语用角度看,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当属“反复”这一语用知识的提取和落实。“反复”,既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偶尔也会作为一种谋篇布局的特殊笔法加以使用。当“反复”作为一种修辞格时,它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时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特殊语文现象。“反复”的语用意图,或在于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或在于厘清行文脉络、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凡卡》一文,“反复”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出现在契诃夫的笔下的。那么,《凡卡》一课,是如何将这一语用知识纳入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加以有效落实的呢?

第一,在矛盾中发现语识。在理清《凡卡》全文的脉络之后,教学转入了对“反复”这一语文现象的聚焦。凡卡的信中,反复出现“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词语和句子,其中,“亲爱的爷爷”出现了四次、“带我离开这儿”出现了三次。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叫“反复”,这样写,是为了加强语势、抒发凡卡强烈的悲苦之情、祈求之愿。而是采用了类似“欲扬先抑、抑后再扬”的比较方式,通过补充契科夫自己的创作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于无疑处激活学生对此一语用现象的疑问和困惑。一句话,“反复”这一语识是在教师创设的矛盾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的。显然,由问题情境引发的语用知识是真实的,因而也是建构的、和学生的认知体验融合在一起的。

第二,在体验中感悟语识。要解读、掌握“反复”这一语用知识,关键在于学生对凡卡的悲惨生活和强烈的祈求心愿有一个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理解。语用知识,只有融入了学生对文本所刻画的人物命运的真切体认,才能被活生生的、而非机械死板的掌握。所以,当“反复”作为一种语用矛盾被揭示之后,教学就此宕开一笔,刚刚聚焦的“反复”现象被暂时悬置起来,师生的目光转而投向“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对于凡卡的生活,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紧锣密鼓、敲骨吸髓般的细读体验,这就为贴肉贴心般的感悟“反复”这一语识积蓄了充足的情感能量。这一环节的实施,既从源头上为学生建构“反复”这一语识指明了方向,也从根本上拒绝了以理性分析、简单灌输来落实语用知识的方式。唯有体验,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生命的某个要素,从而深深地扎根于个体的精神土壤,这是知识活化的不二法门。第三,在回旋中巩固语识。到了揭示矛盾阶段,语言的反复、表达的反复已经瓜熟蒂落一般成为凡卡的生命之辞,也成为学生的情动之辞。在学生通过切己体察、移情体验、回旋美读等方式深切地感悟和体认到凡卡的悲惨命运之后,那一声声“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儿”的恳求、祈求、苦苦哀求,已经化作了每位学生巨大的同情和悲悯之辞。貌似啰嗦的反复,才是最真、最强、最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生命话语!老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凡卡的反复之辞,大雪无痕般地运用着反复、回旋的课堂技巧和艺术,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反复”这一修辞格的语言表达力量。教学看似没有刻意安排“巩固”这一环节,但是,谁又能质疑这样一种回旋的教学安排对于“反复”这一语识所起到的复习和巩固作用呢?

2.融合:语用知识的领会与运用

《凡卡》一课,对于“反复”这一语用知识的发现和提取是苦心孤诣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我们从来不缺少所谓的“语用知识”,我们真正所缺的,恰恰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策略、何种类化的模式传授语用知识,这种传授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主体建构的、融于生命的,是能有效促成“语识”向“语感”转化的。老实说,回到从前的那种理性化、机械操练化的方式只能是死路一条。

第一,语识与形象感悟相融合。知识本身是在剔除了生活的种种纷繁复杂、有血有肉的细节之后的抽象概括,但是,知识的产生却始于感性、始于细节、始于生活的纷纭多姿。同时,知识也只有融入了生活的种种现象、细节和变幻莫测的真实情境后才能最终被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在《凡卡》的教学中,“反复”这一语识的传授是和凡卡这一人物形象的感悟合二为一的。一遍遍的“带我离开这儿”,话语的背后是凡卡的凄凉境况、悲惨命运,更是凡卡于凄惨遭际中怀抱着一点希望的苦苦挣扎。这里,“反复”地反复呈现,是与凡卡这一人物形象的种种细节融合在一起的,是现象本身的一体两面。

第二,语识与情感体验相融合。“反复”与其说是一种语用现象、修辞现象,毋宁说更是一种情感现象、思想现象。是的,当人物的内心世界悲苦到无法排遣又不得不排遣的时候,种种所谓的抒情方法、技巧、艺术就会随了情感自身的逻辑应运而生,在这里,真正反复的并非一串相同的词语、句子,而是一再伤害、一再折磨、一再煎熬着凡卡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引发矛盾”与“揭示矛盾”这两个环节之间,老师要插入“体味生活”这个与“反复”语识的掌握并无直接关系的教学环节,而且,此环节在整堂课的章法处理上显然是一处“详写”,教师的课堂生成可谓浓墨重彩、泼墨如云,至该环节的收煞处,学生对凡卡所过的“连狗都不如的生活”确实有了某种切肤之痛。一句话,蕴含着高浓度情感的“语用知识”只有用情感的方式才能被学生切实的理解并掌握。

第三,语识与审美建构相融合。语用知识的掌握,说白了不外乎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基于理性、通过理性、最终以理性结果加以存储的方式;一种是基于感性、通过感性、最终以感性色彩加以领悟的方式。我们说,前一种是“科学的”,后一种是“审美的”。《凡卡》一课,对于“反复”这一语识的落实,显然走了审美的路子。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刻意回避了对“反复”这一修辞格的概念性解释,甚至连“反复”这一术语也是通过“反复听到”、“反反复复听到”这样一种教学情境话语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学生的理解视野,回避直白、回避告诉、回避简单灌输,正是“审美化教学”所秉持的课堂规则。其次,“反复”这一语识的教学,被精致地融入到某种一唱三叹、回旋复沓的课堂节奏中,这种课堂节奏,有着音乐一般的气质、诗一般的神韵,这种节奏本身就是某种教学元素的一再反复。在同一语言的反复诵读中、在同一情感的反复渲染中、在同一生活的反复体验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反复”、掌握了“反复”,语用知识与课堂的审美建构在此取得了一种艰苦但不失优雅的融合。

总之,储备之用虽未直接使用,但无论是指向运用的语料储备,还是走向融合的语识储备,都间接地为实际的文字使用提供了精致的建筑材料和优雅的建筑工艺。储备之用,是一种改变气质、增加底蕴的语用学习,较之直接之用,它来得更深刻,也更为关键。

三、语用立意和无为之用

但储备之用还不是语用学习的核心与灵魂。语用教学的最高层次乃是无为之用。我们通常将纯粹的阅读与写作本位对立起来,以为只有吸纳没有吐诉,于写作无补。殊不知这种貌似无用的吸纳,却有可能深刻影响和改变语用主体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品位。而语用之用,从根本上说乃是生命之用、精神之用。因为,语言说到底乃是人的精神家园。

诚如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所言:“不要说有些书读了没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书本来就与实用无关,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旨在陶冶情操、涵养精神、塑造灵魂的阅读乃是语用的核心所在。也正是在无为之用这个层面上,阅读本位和写作本位得以统一。

(一)阅读的精神嘶鸣与立意的高度

一个人的阅读史常常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往往决定着他在言语世界的立意高度。因此,从根本上说,言语和精神是同构互生的。

教学《丑小鸭》,学生常常被“丑小鸭”这个童话意象所感动。对此,作家梅子涵有过一番充满诗意的阐释:

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天鹅,首先在于他逃离了鸭场。面对鸭场里一天糟于一天的生活,他只能惹不起还躲不起了。他“飞过篱笆”,飞过篱笆对他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个转折。否则他会一辈子待在鸭场里。看别人的脸色,听别人闲言碎语,让别人推一把,啄一下,说你长得这么丑。

道路在篱笆的外面。道路又通向了后来的湖。在路上小鸭是辛劳的也是艰难的,但是艰辛的路使他通往了湖。篱笆里面是不幸,道路是过程,湖是结局。

湖上的喜剧解释了飞过篱笆的意义,在湖上,小鸭有了施展的机会,有了表现自己的本性、自己的真正的身份、自己的美丽的机会,因为他的同类们就在他的边上,美丽的发现是需要印证的,需要标准,湖上的白天鹅就是小鸭的印证,就是小鸭被证实为不是小鸭的标准,丑成了误会。

美丽成了丑,是由于篱笆的限制;丑成了美,是由于走出了篱笆。梅子涵的解读,不仅仅是从文学本身,而是从生命哲学的高度对丑小鸭的精神启示做出了诗意阐释。从语用的视角看,学生面对的正是某种高贵的精神。试问,哪个孩子的心中,没有丑小鸭般的压抑和渴望呢?阅读丑小鸭,从中发现一个新的我、真正的我、高贵的我,不正是对学生精神发育的某种印证吗?精神的高度,决定着文字的高度。

(二)阅读的思想超拔与立意的深度 没有思想的深邃,就不可能有文字的犀利;没有思想的宏阔,就不可能有文字的旷远。文字所趋,实乃思想引领。因此,纯粹的阅读往往是一趟思想的行旅、心灵的洗礼。

课文《普罗米修斯》改编自古希腊神话,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将普罗米修斯这一神话形象定格为“英雄”是滑稽的,甚至是荒唐的。

众所周知,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因为他爱人类!在古希腊神话中,人是普罗米修斯一手造出来的。正如中国神话语境中,女娲是人类共同的母亲;普罗米修斯则是西方语境中人类共同的父亲。

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才会来到人间;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才会看到悲惨;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才会下定决心;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才会奋不顾身地盗火。这一点,只要稍加敏感,学生就有体认。

故事中盗火场面虽有细节,但并不铺叙,只是一笔带过。“受难”才是这一神话文本的主体。有时,爱会给你带来痛苦!但是,你就因此放弃爱吗?普罗米修斯的回答是,为了爱,永不放弃!因为爱,甘愿忍受无尽的痛苦!这是普罗米修斯这一形象带给学生的震撼之处。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是质疑、是反问,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为人类造福是人伦之爱、更是天伦之爱,是无须推理、无须证明的真理之爱。西方谓之“博爱”,东方谓之“慈悲”。文化在这里是互通的,因为人性本无二致。“神话”说到底还是“人话”。受难中,最为惊心动魄的场面无疑是“鹫鹰啄食天神肝脏”这一细节。这种超乎常人的想象,不正暗示着超乎常人的痛苦吗?这痛苦,写得极其血腥和惨烈,生不如死!这场景,即为地狱!“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博爱的极致便是自我牺牲!

这地狱般的生活,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是“三万年”。三万年的生不如死,三万年的不屈不挠,只为一个字——爱!

《普罗米修斯》是神话,是一个“爱的神话”。万世沧桑,唯有爱才是永远的神话。

学生阅读《普罗米修斯》,就这样被爱洗礼着、感染着,在爱的神话中,他们思考和体验着千古不易的宇宙法则: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

由“英雄”升华至“博爱”,于学生而言,是一次思想的拔节。文字的深度,实为立意的深度。言语和思想,从来就是互为依存、实则一体的。

(三)阅读的情感丰赡与立意的温度

阅读对人的精神影响是多方面的,沉入文字,我们常常因此感动得泪流满面,正如彭程在《流泪的阅读》中指出的那样:“流泪实际上是一种能力,是我们的灵魂仍然能够感动的标志。不应该为流泪羞怯,相反,要感到高兴欣慰。古典悲剧正是通过使观众流泪,达到净化其灵魂的目的。”

在《小珊迪》的故事,学生首先遇见的便是一个贫困交加的同龄人——珊迪。面对贫穷,同情和怜悯是学生的普遍反应。但读完整个故事学生才发现,这并非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因为,珊迪的形象并不定格在贫穷二字上。贫穷,只是珊迪性格的一张底片、一种背景。

读罢故事,学生知道了珊迪死亡的原因:他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

学生当然不能因此去谴责那个车夫,这看起来似乎是一场意外发生的交通事故。但是,细读故事,学生就迅速地被这个“跑”字揪住了心。这个“跑”,是从珊迪的口中亲自说出的。正是这个“跑”,客观上酿成了这场车祸,夺去了珊迪的命。

那一刻,学生忍不住想要问一问:他为什么不走而要跑呢?学生甚至设想,如果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走,那么,车祸就不会发生。但是,会有这种可能吗?答案是否定的。珊迪不会走,珊迪一定会跑,这是由他的性格逻辑所决定的。

因为,珊迪知道,故事中叔叔的眼神对他始终是怀疑的、戒备的;因为,他还知道,在多数人的眼中,像他这样的孩子、这样的人是被列入小偷、骗子、社会渣子之流的;因为,他更知道,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零钱还到那位叔叔的手上,他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和诚实,他才能坚守自己的尊严和良善。“跑”是珊迪性格的必然选择!

就在“跑”的那一刻,珊迪成就了自己人性中最高贵、最灿烂的那个部分,而他因此也付出了代价——生命!

那一刻,学生流泪了!不是同情,而是敬意!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鲁迅说:“创作原本根植于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遇见珊迪,学生因此对诚实和良善有了更为切肤的体验,心地在那一刻变得更为柔软。文字的温度,从来就是生命之光的折射。唯有丰赡的情感滋养,才能绽放出文字的花朵。

(四)阅读的灵魂自由与立意的广度

阅读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往往是一种灵魂的牧养。他们驰骋在广袤的文字大地,发现着自己的发现、惊叹着自己的惊叹、困惑着自己的困惑、回味着自己的回味,正所谓“一切水印一月,一月印一切水”。

学生读赵丽宏的《望月》,便能充分享受这样一番灵魂的自由。《望月》从“夜深人静”写起。“夜深人静”四字,点出一种时候、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于是,望月的背景由这四个字而显出一种寂寥的诗意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在天,也在江。一轮明月,化作“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化作“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上的银色的花边”。月光是点,月光是线,月光随物赋形、无处不显。

月亮是安详的,一如望者的坐姿。洒向长江的月光,却是灵动的。闪烁,跳跃,那是月的充满活力的脉动;伸展,起伏,那是月的深呼吸。

小外甥的出现,让笔触由自然之月转向人文之月,章法为之一变。舅舅与外甥你一句我一句地背诵起吟月之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月光下的江轮上,这本身就极富诗意。

如果说,望月是对现实、当下、眼前之月的一种对话,那么,背诗则是与过去、历史、从前之月的一种凝望。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月亮从来就不是孤立于人的生命之外的存在。月是乡愁、月是高洁、月是禅悟、月是团聚、月是宁静、月是圆满、月是生命流转的一种精神底子。

背诗之后的谈论月亮,再次给读者带来惊喜。“月亮是天的眼睛”,可谓神来之比。这一比,不仅让作者惊讶,也令读者惊叹。但惊叹之余,读者又不得不感慨:一个眼睛如此明澈、阅读如此广泛、心灵如此敏感、想象如此富有灵性的孩子,对月亮作此一比,又有什么可以惊讶的呢?

此时的月亮,既非当下的自然之月,也非过往的文化之月,而是直指人之心性的想象之月。

月亮终于消失,但凝望却不曾离去。细读之,妙不可言。此刻凝望的,正是心中之月。也因此,幻想的翅膀无拘无束、凌空翱翔。结尾的省略号,把望月的境界推向了一种禅意的空灵。

愈是一流的作品,愈是抒写纯粹的形而上的诗意。《望月》便是这样的作品。

在《望月》中,学生观察江中月、回忆诗中月、想象心中月,最终望见的,亦不过是自己的那轮生命之月。文字陶冶着性情,语言窖藏着灵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无为之用终将滋养出一个崭新的言语生命。

如果说,语用教学是一座浮在海面的冰山,那么,直接之用便是人人可见的冰山之角,储备之用则正好处于海平面的上下浮动之际,时而显现时而淹没,无为之用却永远看不见,因为它永远处于海面的深处。而这,才构成了一座完整的、全然的冰山。缺哪个层面,冰山都将不复存在。而冰山的基座,亦即那永远看不见的无为之用,才是最终决定冰山的高度、深度、温度和广度的关键所在!那里,有生命在欢舞。

一切语用,皆为生命之舞!

第三篇:英语语用学教程教案

英语语用学教程

English Pragmatics: A Coursebook 1.Background and definitions Warming up activity What does the boy still need to learn about using language? A little boy comes in the front door.Mother: Wipe your feet, please.He removes his muddy shoes and socks and carefully wipes his clean feet on the doormat.1.1Background of pragmatics 1.1 Definitions of pragmatics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how the speaker produces and how the hearer understands the peculiar uses of language.1.2 Component vs.perspective分相论与综观论

1.2.1 Component view of pragmatics Davis points out in his book Pragmatics: A Reader(1991)that pragmatics, like phonetics, 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and semantics, is a component of linguistics.1.2.2 Perspective view of pragmatics Verschueren(1999)proposes that pragmatics is not a component of linguistics, but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language.Pragmatics is specified as “a general cogni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linguistic phenomena in relation to their usage in forms of behavior”(Verschueren,1999)语用学是语言各个方面的功能总览, 即研究人类生活中语言的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功能。1.3 Uses of pragmatics(1)It is cold here.(2)Wife: What is in the newspaper? Husband:(putting down the newspaper and switching on the TV)Nothing.(3)Light, please!You can see, two or mor utterances might have the same underlying sentence as their script, but they can have quit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n context.B.it is cold in here.SP:The temperature in this place is frigid.PP: james, shut the window.There is nothing worth reading in the newspaper.1.4 Aims of pragmatics 1.5 scope of Pragmatics 1.5.1 Deixis and references 1.5.2 presupposition 1.5.3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1.5.4 Relevance theory 1.5.5 Speech act theory 1.6.6 Conversation analysis Sentence & utterance A.Mike and Annie are in the living room.Mike asks Annie whether she would like to eat dinner I the living room or the kitchen.Annie replies: it is cold in here.B.The Queen and James are in the drawing room.The window is open.The Queen says: it is cold in here.B.Here are sample analyses.A.It is cold in here SP: The temperature in this place is frigid.PP: Let’s eat in the kitchen.B.It is cold in here SP: The temperature in this place is frigid.PP: James, shut the window.

第四篇: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分析

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分析

摘要:本文就英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及设定的现状、教学目标的地位和作用与专家对教学目标的定义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论述,以期帮助广大英语教师进行科学的、高效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地位;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07 年6 月,北京市举办了教学设计评比。在所提交的所有教学设计中,共列出教学目标105 项。根据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按“不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各项主要涉及的评价指标对参评的105 项教学目标进行了统计,其结果为:不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占15%;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占23%;教学内容与要求占62%。应该说,参评教师都是各区县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而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比例只占参评人数的23%。因此,未参评教师的现状便可想而知。笼统的、模糊的目标描述容易造成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偏离学习目标、课堂教学重点不明,也会使课堂教学评价无据可依或是脱离目标进行评价。因此,教师每节课必用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效果的关键和前提。

二、教学目标的地位和作用 1.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任务)的实施与教学评价。可具体描述为:

教学过程体现了从教学目标出发,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全过程。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描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教学目标是制约其他教学要素的基础

下图能直观地表示教学目标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删、换、增、减、改和重组的依据应是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一致,教师要考虑学习过程中有效的语言输入与输出,也要考虑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教师在上课之前,一般都需考虑选择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以什么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是依据教学目标、系统考虑诸多因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教学目标是通过活动(任务)来达成的,每项活动的展开,都将会达成某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的选择、媒体的运用与教学材料的开发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恰当地运用媒体,应建立在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之上;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

三、对教学目标理解的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相混淆

由于沿袭多年的教学目的对教师的影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常误将教学目的当作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形式。教学目的具有政策性与概括性;教学目标则具有策略性与具体性。但很多教师常用一些很笼统的、模糊的术语来描述教学目标。下列描述则不是教学目标。

(1)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fully master the words learned in...underst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the paragraphs and develop strategies...(2)根据本单元所学,完成与“主题公园”有关的任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学习新单词„„扩大学生词汇量,为自主学习和阅读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的„„能力。

(6)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2.教学目标的陈述以教师为本位,强调教师的行为,将教学要求当作教学目标。如:

(1)让学生了解北京的一些名胜。

(2)教会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通过从文中提取功能句及其作用,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4)通过学习得体的有关提建议的语言,培养学生礼貌待人的行为习惯。

(5)掌握表示位置的词汇。

(6)培养学生在口语和写作中能正确地使用所学词语的能力。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学习的结果,是指他们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学会什么,而不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

3.将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 将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所占比重最大,且在很多正式的英语指导用书、英语报刊发表的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中常见的。以教学内容为目标,教师将关注教学内容的完成。

如下列表述就是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目标:

(1)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ad and know about the two cities introduced in the reading passage.

learn some expressions to describe a city or a place.

(2)学习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的词汇。

(3)复习掌握常用的“问题”的表达方式。

(4)复习归纳“合成”和“派生”两种构词法。

(5)To learn some words about campaign.

(6)To review the past form of the following verbs. 4.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脱节

反馈与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要与语言技能的训练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密切相关。教学评价应多样化。而很多教师则往往采用练习册的练习,且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达标检测,这往往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很多能力得不到肯定而削弱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也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从而造成分化现象。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般而言,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可以观察和测量,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做什么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描述。教学目标的描述要可评价,便于教师和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是否已达到目标,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下面是Thomas S.C.Farrell(2007: 9)在Planning Lessons for a Reading Class 中对教学目标的陈述: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planning is for a reading teacher to be able to identify objectives for daily lessons.Objectives should be stated in terms of what students will do.The objectives should be statements of what you want the students to gain from the lesson.Consequently, action words should be used to state these objectives.Vague expressions, such as the following, should be avoided: Students will practice reading skills: Students will learn vocabulary.Instead, statements such as the following may be clearer and easier to achieve in one reading lesson: ●Students will underline the topic sentence in each paragraph. ●Students will write three factual questions, three opinion questions and three inferential questions for the passage that is presented.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skim to fi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The teacher should avoid trying to accomplish too much in one lesson.

布鲁姆(1995)关于教育目标分类对教学达成情况的描述, 具有典型的、清晰的、具体的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如认知学习水平可分为六个层次, 并用具体词进行描述:(1)recall data or information(如: tell, list, relate, describe, locate, write, find, name 等)(2)comprehension(如: explain, interpret, outline, discuss, distinguish, predict, restate, translate, compare 等)(3)application(如: solve, show, use, illustrate, construct, complete, examine, classify 等)(4)analysis(如: analyze, distinguish, contrast, investigate, identify, separate 等)

(5)synthesis(如: create, invent, compose, predict, plan, construct, design, imagine, propose, devise 等)(6)evaluation(如: judge, select, choose, decide, justify, debate, verify, argue, recommend, assess, determine 等)以上分类对情感态度,技能领域都作了学习水平分类并提供了具体用词,是我们理解并描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教师应加强学习,深入理解,准确操作,切实发挥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Thomas S.C.Farrell.Planning lessons for a reading class[M].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07.

[2]布鲁姆.目标的分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张玲棣.高中课改培训资料(未出版印刷)[Z],2007.(本文选自《英语教师》,2008年5月,第5期)

第五篇: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

遵义县三渡镇中学

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教师: 冷成云 毛泽东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就必须是低起点,高要求。然而,由于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缺乏完全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和思想的腐蚀。所以,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遵守礼仪,遵循规章,从而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必由之路。《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育要有助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也就要求,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将会更有利于青少年了解社会,从而使得他们跟得上社会的发展,以至于不被社会所淘汰!同时,新课程总体目标,也是我们教学的总航向。它要求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等各个教育目标,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的目的,以有利于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化才。那么,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法制教呢?

充分开发和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作为英语教师,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青少年遵循学校,家庭秩序的意识。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别在课堂上吃东西。)整个单元,其话题的主要内容就是rules(规章,制度)。教材明确地告诉学生,无论是school rules(校规),还是house rules(家规),它们的制定以及青少年必要的遵循,都是保证他们正常求知以及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作为一名青少年,最基本的规则意识,正是法制意识形成的基础。又如八年级下册Unit 7阅读材料: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请您声音低点好吗?)一文,更是以生动的图片和翔实的描述,告诉孩子们,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循的规则。规则就是法,法就是规则。同时也向青少年传达出浅显易懂的法律思想:规则可以方便人们的行为,有利于我们正常的生活序。同时教材从七年级起始年级开始,就循序渐进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法制意识的形成过程:学校,家庭生活有规则,社会生活同样也有规则,人人都离不开规则,社会也必须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够正常运转。青少年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够健康而茁壮成长

英语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材九年级下册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未成年人应该被允许选择自己的衣服。)这一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论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材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让学生进入到对话的

语言环境中,让其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教材Section B特别设计了一段听力材料:一个叫Peter的男生,考试迟到了,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话题。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时地引导学生讨论:怎样避免迟到?迟到后,学生老师该怎么办?等等。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上学迟到是不应该的,因为Students need strict rules.(学生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更因为There is no total freedom in the world.(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了依律办事的意识,让他们为共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扩充英语课堂法制教育的信量。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观看新闻,阅读报刊杂志,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做社会的合格公民。在教学九年级下册Unit 3中,我们在英文报纸上,找到这么一篇英文文章,大致意思是:一个男孩与同学打过架后,回家告诉爷爷,他恨那个同学。爷爷则告诉孩子,在他心中有一恶一善两只老虎。爷爷总是设法让善虎战胜恶虎。因此,爷爷从没有憎恨过别人,更是很少生气。通过分析阅读讨论文章,笔者让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法制教育的力量。那就是,在遇到情况时,自我控制和心理暗示,是约束自我,避免自己情绪失控,并遵守规章制度遵纪守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由此可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社会所必须的。只要适时地加以渗透,并持之以恒,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新型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2011年10月1日

下载语用与英语课堂教学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用与英语课堂教学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大......

    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薛坪中学 朱翠香 【摘 要】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以“语言习得”为理论基础,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先进教学模式,是当前外......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摘要】 我们都知道,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成功进行课程改革保障条件之一,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育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文章题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姓名: 严娟 工作单位:汉川市杨林沟中学 通讯地址:汉川市杨林沟中学 邮编:431623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1260617221@qq.com......

    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 平定县柏井中学刘召平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英语词汇量大,其中七年级上册有词汇700个左右,下册约450个,八年级上册约450个,下册约400个, 九年级全册约500个,合计2500个。词汇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

    英语导游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网络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2 An Embodiment of Virtue--- A Moral Insight into the Image of Tess 3 汉语请求策略的分析 4 论......

    中文的祝福语用英语怎么说(精选合集)

    中文的祝福语用英语怎么说? 01祝TA赚钱到手软 恭喜发财:Wish you good fortune/great prosperity. 招财进宝:Money and treasure will be plentiful. 金玉满堂:May tr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