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梦芝园佳人网 www.xiexiebang.com)
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贺英华
关键词:新课标
激活
思考
创新
课堂教育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教学是时代教学的当务之急。激活课堂的四项要求是:1.导入激活式——带着兴趣,带着思索;2.形式求活泼——方式多样化,感受多方位,信息反馈畅通;3.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4.结尾有活意——留有激情,留有悬念。
1.导入激活式——带着兴趣,带着思索
长期以来,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都能带着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因为我深知:Well begun is half done.所以几年来,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⑴由复习单词导入课文;⑵有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先复述课文;⑶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进行简单的讨论;⑷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的是creative,要求的是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近一学期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学生热情高,进入角色快。
以外研Book VII, Module 1为例:课文是大家熟悉的篮球Baskeball,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When you hear or see the word “baskeball”, what’s the first word or expressin appearing in your mind? 问题很简单,主题也熟悉,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并纷纷开展各自的联想。我把他们的联想罗列在黑板上,归纳在不同的版块中,这样便于总结。
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联想是丰富的,几乎人人参与,且无重复。虽然由于时间限制与黑板大小关系,展示的还只是学生说出的大部分的联想,但已能看出它基本上覆盖了课文的内容。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2.形式求活泼——方式多样化,感受多方位,信息反馈畅通
说起课堂教学,人们就会想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课堂活动为:⑴听:听老师.听录音.听同学;⑵说:背诵.回答.小品表演;⑶读:读课文;⑷写:作业巩固。
无可厚非,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已习惯此教学模式。但你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活力。学生为学而学,一个字“苦”。1.建立全新的脑图
来源:(梦芝园佳人网 www.xiexiebang.com)
实践证明,我们每个都有一种偏爱的学习方式。我们有些人是视觉学习者:当他们看到学习的内容以图象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容易.最好。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通过交谈的声音或音乐来学习。有些人则是触觉/动觉学习者:当他们通过触摸或者能亲身运动,体验和实践时会学得更好。美国马里兰州洛克维勒斯特市特殊诊断研究公司董事林恩·奥伯来恩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但是,我们中大多数人把所有三种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只有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巨大能量连接起来时,才能学得更快更好。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运用不止一个感观进行学习,尽量通过其他感观牢记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一行一行地记笔记,但大脑不是以此方式运作的。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树突上的,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当你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容易.迅速。我尝试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作记录,而是跟着我一起画脑图——用树状结构再辅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把整篇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⑴在黑板的中央开始文章的主题(通常是课文的标题);⑵然后画出从主题分散出来的分支(各个不同的节章);⑶对于每个要点,通常只用一个词.词组或一个符号来记录;⑷将相关的内容放到同一个分支上;⑸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⑹每完成一个分枝,可用框将其框上。
一外研Book V, Module 5为例。此篇课文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一则故事。因而段前后既无必然联系,也无故事发展的必然线索。课文读懂不难,但要牢记却也不容易。因此,我就把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并且展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根据脑图理解全篇课文后表示,他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2.创设多位一体格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德平庸。同样地,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产生厌倦感,任其加深,那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有时也会走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让他们思想集中,我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地在黑板上罗列key words 或画出脑图来让学生复述。我采取了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
3.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教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实交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以外研Book II, Module 1 为例,该课文标题为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求对课文最大限度的理解。要理解这篇课文,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Healthy Habits”的图式。
来源:(梦芝园佳人网 www.xiexiebang.com)
在学生罗列出自己的“Healthy Habits”之后,让学生互相传阅交流各自的生活习惯,并请他们判断哪些是好的或哪些不可取,并以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加以阐述.辩论。在启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过充分的积极思维之后,再让他们阅读该课文。这时候他们便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并能很好得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尾有活意——留有激情,留有悬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想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首先要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及课后的活动内容且须遵循以下原则⑴学生在做中学习;⑵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关联;⑶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关联。在当今信息时代,只靠课堂上学的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靠课堂上老师的灌输也是远远不行的。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便利,及当代高科技赋予的各种快捷的信息服务,自我充实,把课本知识及外界的现实世界相联系。
以外研Book VII, Module 1 为例:课文Baskeball 是学生熟悉热衷的话题。学生中有不少是球迷,他们远远不满足有限的课本知识。因此。我在让学生学习课文之后,放开让他们去图书馆或上网翻阅.查询有关篮球的一切,之后每位或每两位同学合作制作一份关于球类的poster。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或查阅书籍.图报,或从Internet 上调用所需的资料,或自己撰写对中国篮球现状及未来的看法。学生们的poster 张张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令人应接不暇。他们的每张作品,无论好坏都被展示在教室的墙上。一下课,poster的周围便围满了兴致勃勃的学生,时而可以听到他们的笑声,时而可以听到他们的议论。短短的一个星期的教学,学生们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从姚明到Jordan;从国内的CBA战火到世界级的 NBA风云;从中国女篮到中国篮球之未来;从动画片“灌篮高手”到娱乐篮球。我和学生都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全体学生参与的这种课后教学活动不仅可使学生在活动的运用中学会外语,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自信心。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通过多种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教师必须在“解惑”上多下工夫,既教知识,有教给学生去解决知识症结的要领,轻松掌握.理解知识。
参考文献:
1. 龚雄飞 著《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问题与对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 刘振怀 著《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4.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第二篇: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往纵深推进的今天,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新课程改革,由于以往的英语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偏离生活,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偏少,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而其带来的后果是英语课严重滞后于社会生活,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国家教育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对英语课课标和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并结合教学实践,全面拉开了教学改革的大幕,参与互动的教学生成模式,将低效的课堂变成了师生交流互动探究的平台,无效的课堂提问变成了有效提问,提问变成了学生开启智慧的艺术。课程改革的实施带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又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开发,相互循环,共同指向英语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理论与实践;思考
中国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与西方国家的学生不同,其一,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单一语种的国度,平日学生除了学习汉语之外,很少接触外语,外语学习普遍缺少语言环境。其二,学习资料来源有限,主要局限于教师和教材。其三,学习了汉语拼音的中国学生。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很大。其四,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教育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其五,家庭与社会投有外语交流的语言环境。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教师应根据英语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言概念、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轻视学生为人品质的提高;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轻视知识来龙去脉的讲解,轻视学生对语言知识运用的体验;重视考试分数,轻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此外还存在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少灵活性与针对性;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强等不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作一些分析探讨。
一、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英语教学
在现代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的一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根本不可能依靠短暂的学校教育来完成。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的目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以便将来进入社会后,能从容而及时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因此,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还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适当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较好地与原有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将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
(一)、在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
首先,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对话”,“对话”的一种重要而又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提问与回答”,所以课堂提问普遍被用作教学中的一种手段。有效提问的界定:是在提问——理解——应答——反馈的结构程式内,以获得所期望的答案而作出的有效的提问。它的流程是提问——理解一一应答一一反馈。能否进入“应答”,或更进一步要求其逐渐进入“正确应答”,这完全决定其“理解”或“思考”的结果,而这里的“理解”取决于学生对对方“问题”的认知程度。这就涉及学生相关的原有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对问题情境的认识程度,学习经验及其“问题”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对“问题”意义的“理解”(或“思考”的结论)和对其表达的能力,让教师和其他学生得到确切的反馈。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诱导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和应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教师给予分析、点评,然后再发问,以此反复进行。但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恰恰缺少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师生一问一答,实际上缺乏实用价值。课堂提问呈现如下现象:输入信息的真实内容少,中下程度的学生回答少,提问后较长时间的沉闷多,直接简短的回答多。由于课堂提问的不得法,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兴趣。如何使课堂提问成为有效提问,真正达到其内涵所赋予的任务?这是我们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值得探讨的。其次,有些提问,造成课堂互动教学的假象,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闹剧,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有些课中,教师虽然也设置了师生对话的场景,但教师用自己的思想,想当然地代替学生的思维,把教材要点设置在电脑中,计算机成了教师的代言人,为教师把答案灌输给学生提供了方便。然而在“刨新”意识已脱离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时,教师未能及时评价和引导,使对话失去了意义。
最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提问。现在许多问题都不能称之为问题,却在反复让学生思考,浪费了学生的许多时间。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积极围绕所教内容展开,对回答的相关性、联想度和准确性设定目标。作为英语教师,提问的基本动机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有效提问就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索并回应教师提问的关键。同时,提问也不能成了教师的“专利”。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发问,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所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捉出相关的问题。以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 9 When was he born?为例。在讲授新课前,笔者向学生提出:“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e ? Now it is a good chance for you.”学生立即情绪高涨,想方没法用已学或未学的知识(部分同学在词汇表中查起了新单词)向教师提问,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Sl:When were you born? S2:When did you come here? S3:How long did you stay in our school?. S4:How do you like teaching? S5:When did you gel married?…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加强,因而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学完这节课后,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词汇、句型。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认为要注重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古人也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探究式教学的观念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不够,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新课改下的课堂更应该注意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在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艺术性地提出一些适当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让学生很快地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提高兴致,同时又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适时、适当地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
问题情境的构建,一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的那样,“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 „”。中学生的年龄大约在13—16岁之间,这一阶段孩子的主要特点是:好奇心强,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和教育的可塑性,但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其次是喜欢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不喜欢单一单调’刻板呆板,因此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学生读、听、说、写能力的提高。二是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情景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要使学生有看到、听到、甚至摸到的学习对象,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的对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更需要学生利用口、耳、眼、脑全方位地感知学习对象。在情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原则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即快节奏、大容量。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放映幻灯、教学电影,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内容,获得最大量的信息,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把课文内容与实际情景、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深刻的概念。三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到的知识易巩固: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在语富学习中,兴趣、注意力、心理因素等非智力因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补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索。情景教学正是运用了将视、听、说融为一体的这一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的这些非智力因素。把学生注意力、兴趣引导到学习对象上,进而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深刻、完整的理解,并易于巩固。
例如,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Will people have robots?教学时,教师先抛出问题:“How will your life he different in tiny years?”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都在想象自己50年后可能是什么样子。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提出以下问题:“Will you be at this school in fifty years? Will you live in the same house in fifty years? W ill you have robots in your home then? How will your robots be like?”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都热烈地讨论起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也就有了破解疑问的渴望。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自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音乐和游戏,形成轻松气氛
音乐是美的使者,在英语授课时利用音乐为背景,会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唱英语歌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非常乐意学唱英语歌曲。常用的歌曲是旋律明快,简单易学的。如:Sing,Hand in Hand,Jingle Bells,The More We Get Together等,这样既训练了听力,又加强了口语,真正达到寓教于乐之中。有时候,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一些歌曲的曲调添加英语新词,编成新歌。在歌曲中学生词、学句型。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 音乐还可以是很好的presentation。如:放一段广播操的音乐,就能展开对话:“what are they doing?”“They are doing morning exercises.”如再配上几个学生的动作,效果会更佳。
总之,新课标下课程实施的基础是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教学过程,只有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课改理念,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3、冯春河、赵义章:《课堂教学艺术集萃》育出版社,1997年
4、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愉快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第三篇: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宁县二中 段志杰
【摘要】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想迅速成长,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 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改革,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体会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既注重基础又发展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新教材融进了近、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顺利完成高中数学《标准》所规定内容,并且能胜利迎战高考,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艰巨的任务。认真学习《标准》我们就能领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要努力怎么做,该反思什么。通过学习《标准》,明确了《标准》中体现的新理念和该反思的方向
一、《标准》中体现的新理念和该反思的方向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突破点
《标准》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突出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具体的以下是主要的: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变化 1.展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体现数学知识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内在联系 3.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 4.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5.在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
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生活化情境化与数学化等。
(三)、数学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 1.数学课堂教学——教什么
• 核心数学概念 • 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怎么教(1).集体备课的作用在哪?(2).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3).如何设计“三维”教学目标?
(4).章节的起始课该上什么内容?如何上?
(5).一堂课的引入该怎么设计?(6).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7).如何将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兴趣盎然的学习内容?
(8).课堂教学应如何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9).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10).数学思想方法如何落实?
(11).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新知识,到底如何理解?如何落实?(12).如何理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13).如何理解适当使用信息技术?(14).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活动如何组织?(15).如何能腾出至少一年时间高考复习?(16).怎样才算“教完了”?(17).什么叫“抓基础”?(18).数学概念教学的要义是什么?
(19).如何理解“模块化、螺旋上升”的安排教学内容的意图?(20).如何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 3.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评价
(1).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发展的评价(2).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水平发展的评价(3).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评价(4).教师实施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四)、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建议 1.我们面临的现实 2.教材层面的问题
3.教学层面的问题 4.教师层面的问题 5.新课程的实施建议(五)、基于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
(1)概念和概念解析
(2)目标和目标解析
(3)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4)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5)教学过程设计
(6)目标检测设计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体会,现就必修3和必修4两个模块的教学与反思和大家进行交流。
二、教学实践方面
(一)、研究新教材,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思想
新教材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1.教材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概念更加通俗易懂,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准备数学工具
新教材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演绎体系,表现为“概念──定理(或性质、公式)──范例”组成的系统,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在适合学生阅读方面作了大幅度的改革。例如必修4三角函数中“诱导公式”部分改变了以往教材多、繁、杂的公式排布模式,改变了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公式通过加工整理成了两大类: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以及角α与nπ+α(k∈Z)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把很多公式整理总结在一起,利用奇偶性和π的奇偶倍分析总结了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问题。这种编写简明阐述了公式的整体特征,更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并且在利用公式解题时大大缩短了思维空间,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解题的速度提升,也不会出现符号搞不清楚的问题,降低了教学难度,也便于教师实施知识总结,是该部分的一大亮点。2.教材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摆在显著的地位,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让学生自己作图,发现先平移变换再周期变换与先前知识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函数变换的不同顺序路径的异同。
3.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材的每一章首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数学典故,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掌握本章的知识,然后明确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概率一章时教材引用 “五千万幸运儿‘横空出世’” 的通讯报道,阐述了社会上购买福利彩票中大奖的问题以及中奖率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章的后续学习作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
每一节的正文描述,一般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先作渗透,后讲理论、概念,加强应用。教材及习题坡度平缓,有些习题采用一题多问,由浅入深的编写方法。例如:在算法初步这一新知识学习之前,教师和学生对它都是陌生的,但真正接触起来,给人的感觉确是平稳过渡,是一种自然的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教材从学生熟知的鸡兔同笼趣题谈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有了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冲动,接着教材中又设计了利用Scilab程序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把学习本章计算程序语句的问题推向了高潮。然后教材从算法──框图──语句由浅入深地作了详细阐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难使学生掌握。
4.教材内容安排采用螺旋编写体系,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吻合
安排知识顺序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高一新教材4个模块囊括了基本初等函数、向量、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直线与圆)、概率统计以及新加入的算法初步,这些知识几乎将原先的教材内容全部涉及,但是看起来“形”散的新教材结构其实“神”不散,现在学习的这些内容都是工具性的知识,只有这些知识储备多了,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更好地接受新知识,甚至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学习。5.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概率部分的章头图是北京、上海、香港三大城市的降水率;在古典概型中引入基因控制问题,分析了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问题;在本章最后,教材用键盘设计和排布问题以及“一次性密码本”的设计问题编辑了例题,更深入地阐述了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些实际问题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学生深刻懂得了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中更加注意把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二)、研究教法,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新教材虽然起点较低,但标高却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推向不同的档次,因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对学生分层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说,新教材“下可保底,上不封顶”。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新课引入,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我们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景:
(1)创设产生学习兴趣的情景;(2)创设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3)创设产生发现乐趣的发现情景;(4)创设产生探索欲望的知识迁移情景;(5)创设产生成就感的成功情景。
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问题时,我举了一个例子创设悬念:同学们,老师有个发现,把数学课本随意翻开,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左边的页码是偶数,右边的页码是奇数,相信不相信?试一试。接着我又出示第二个例子:老师手中的转盘(有多块不同颜色的区域),如果将它自由转动,请你们猜一猜,当转盘停止时,指针会指向那种颜色的区域?(学生发现答案不确定。)翻书和转盘这两个事情是现实中的有趣问题,最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自然会把学生引入随机现象之中,使学生感受到随机事件就在身边。这一问题情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认知基础上,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因而能够成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诱因,不断地引起认知冲突,然后再根据教材中的事例展开分析,更能用好教材。
2.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1).设计一题多问,促进自主学习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数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或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或是对旧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后推理得出结论,这种数学抽象或推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沟通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学“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去探求、去发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
新教材必修4中的“思考与讨论”有一思考讨论题:x为锐角,比较x,sin x,tan x的大小。在讲授时,我没有讲完题目答案就作了以下变式设计:已知x为弧度制锐角,请用小于号“<”将x,sin x,tan x连接起来。
教师提问:
第一、根据已经学过的弧度制、角的定义和三角函数线的知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你能在以坐标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中把要比较的三个量所对应的图形表示出来吗?
第三、请大家看图,这三个量谁大谁小? 第四、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第五、当x为钝角时如何?其他范围呢?推广后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这一过程比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好多了,也更好地运用了教材。(2).倡导一题多解,实施分层教学
教材不仅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本很好的“学材”。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倡导一题多解,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标新立异。
例如:设2α是第二象限角,则必有()。A.tan α>cot α B.tan α<cot α C.sin α>cos α D.sin α<cos α
本题是比较两个三角函数值大小的问题,先求出α的范围
A层(基础较差的学生)作差比较大小:
因为cot 2α<0,所以tan α>cot α。
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求解。B层(中等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下画出正切函数和余切函数的图象以及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象,比较图象得出结果。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反思计算过程,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C层(水平较高的学生)用特殊值或单位圆解决。
特殊值的使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到学习的乐趣,单位圆的使用使学生在解决三角问题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带动他们的后续学习。
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并且从中提炼了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3.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教材的精髓。
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这也是高中新教材改革之宗旨和目标。在新教材的知识背景下,我们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试教中主要采用了“数学作文教学法”,即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实际调查,数据证明等程序后,以作文(或说报告)的形式写出自己对知识的回味、反刍、体味,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或者是学生本人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和搜集的与课本相关知识的事例。例如在此活动中有一个学生深感城市交通阻塞和混乱情况严重,为了调查这一问题,不惜用整个周末的时间在街上统计车流情况,最后作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城市道路布局问题》一文,文中用频率统计表和频率分布折线图论证了一天中不同时间交通阻塞情况,通过道路两侧障碍物和摊点与车辆的相关散点图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自行设计了许多改进意见。观点明确,立意鲜明,使得所学“统计”一章的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
4.搞好知识衔接,加强知识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近年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上调,中考难度的下调、新课程的实验和新教材的教学,使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以及高考中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原来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搞好初高中的衔接。我们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结合新教材中设计的数学文化及数学史料,开展数学兴趣的教育,教材中设计的数学范例和古代数学家探究问题的精神,熏陶和鼓舞了许多学生,使高初中知识衔接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不少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特别是高一年级,进校后,代数里首先遇到的是理论性很强的集合和函数,再加上立体几何的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又不可能一下子就建立起来,这就使一些初中数学学得还不错的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高一阶段数学的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甚至,少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基于此,我们开展了许多学习方法讲座,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教材,取得良好效果。
(2).搞好知识本身的衔接
重视探究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强调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注意到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新教材必修4将三角分成了两部分:基本初等函数(Ⅱ)和三角恒等变换,除作了大量删减,没有将两部分安排在一起。开始并不明白编写的意图,在试教三角恒等变换过程中逐渐明确,三角恒等变换是借助向量为工具来解决论证一系列公式的。教材将三角函数定义、向量、三角恒等变换穿在一起,形成一条主线,学习完后更容易把他们融为一体。
例如和角公式的推导,教材中用单位圆结合角终边上一点三角函数值的定义,以及数量积的知识作了推导,综合运用了前面已有的知识,教材第143页“探索与研究”又作了新的提问。基于此,笔者在讲授这一部分知识时也作了新的推理和尝试,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即新教材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另法如下:设两向量坐标与以x轴正轴为始边组成的角为α、β。
此解法完全从向量进入,更容易引发学生对向量的认识,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加深、巩固和应用。
新教材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数学结果。
教材、学生、教师构成教学的三要素。在新理念下,教材是“学材”,是在教师指导下必不可少的进行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要材料(像演戏的剧本)。学生是主体,是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教师牵着走的学习机器(像演戏的演员)。
教师是主导,其作用在于组织、引导、指导、评价,这与过去在教学中搞满堂灌式的个人表演大相径庭(象演戏的导演)。
三、教学反思方面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我们面上中学,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也懒得配合了。(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指导作用没有跟上,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建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六)、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
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对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万事开头难,既然我们已经开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探索,我们就应该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数学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长吉
《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曹一鸣 《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中学数学2003,8
3、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广州市第十二届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学习材料汇编》2006、8
4、张雅君
教师的教学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6、2
5、章水云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
2006、8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高中英语Unit7 Lesson2 Protecting the Sea 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谈论海洋污染的现状、缘由及危害,使学生更清楚当前海洋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保护海洋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让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积极讨论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环境保护,互动,合作学习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想,海洋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
一、主题与背景
本文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谈论海洋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海洋污染的现状、缘由及危害,使学生更清楚当前海洋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从而增强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同时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教学内容
本案例是根据必修3第七单元第二课Protecting the Sea 的听力导读部分拓展而成的。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海洋污染的现状、缘由及危害以及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让学生通过谈论海洋污染的现状、缘由及危害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3、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
T: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seaside ? Ss: Yes.T: Why? What do you want to do there ? Ss: Because the sea is beautiful.We can sunbathe on the beach.And we can go surfing or sailing …etc.(展示课件图片)
T: Do you know how the sea is important to people ? Ss: People can catch fish in the sea.There are many more things that we can find for food in the sea.T: Yes , but now there is bad sea pollution.Do you know what cause sea pollution ?(展示有关污染的课件图片,学生兴趣高涨。)Ss: Factories pour waste water into in it.T: All the factories ? Ss: No.T: What factories ? Ss: Paper factories , printing and dyeing mills , plastid factories…etc.T: Can you think of anything else pollute the sea ? Ss: …
(学生积极思考,但是由于本地是内陆地区,接触较少,对其他的污染源不是太了解。)T: There is also agricultural waste from farming , isn’t there ? Ss: Yes chemicals.And rubbish , plastic and oil also make the sea polluted.(学生受到启发说出很多污染源)T: Very good.Sea pollution has caused fish and sea animals to die and also affect people’s health.How can we help to solve this problem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办法)
Ss: We can advise those factories to stop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it.T: If they don’t accept you advice , what else can we do ?(学生讨论更加热烈)
S1: We can write a letter to Green China about it.S2: We can ask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punish people who
turn we can protect the sea and make our country the most beautiful one in the world.三、案例分析
1、本文所设计的问题实际是英语课与生物课的结合,让学生分组讨论海洋污染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巧妙地运用了合作学习法,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身份提出了种种解决办法。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了解了有关海洋的另外一个问题:过度捕鱼。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也明白该从自身做起,增强了海洋环保意识,以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大了课堂容量,加快了课堂的节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普遍表示欢迎并且踊跃参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高一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一个学期两个模块的学习,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本片断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结合起来进行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英语的课堂学习很枯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而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帮助不但有助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通过本片断的学习发展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培养。
也为后面的听力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本片断教学将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想整合,以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容量,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由于我们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很多,要使英语课程适合他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学资料。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情感状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并且注意语言的丰富性。在本片断教学中本人尽力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使学生在一个轻松而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思维得以激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学生能自主生成对知识的理解。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与人为善在肯定了学生的成绩与表现的同时也对全体学生的情感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学生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宽容地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把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
第五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龚新权
2009年秋,湖北省内所有高中全面进入课改,作为省级示范高中的孝感高级中学,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与课改。
两年来,我们语文组同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精神,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研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点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个人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研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一些思考,现就此略述一些作法与拙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吃透课改精神,明确育人目标
要当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三个吃透(吃透“课标”、教材、学生)的本领。为此,我们组织全组(主要是即将进入课改的年级备课组)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即语文课程育人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原来强调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包括人的文化素养及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
基于上述认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求全组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精神,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我们要求全组教师改变以往只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注重在学生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分别建立认识、情感、技能等目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民主平等交往、共同对话的互动过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研究性、合作学习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二、养成“两种行为”,提高教师素质
向金炳校长十分注重备课组建设,曾多次召开备课组长专题会议。两年来,09级备课组在养成“两种行为”、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有所作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备课组长的示范、引领行为。备课组长的行为对规范、引导其他教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有着促进作用。备课组长应做到“善教”、“会研”、“能写”,尔后逐步从骨干教师成长为学术型教师,直至锤炼为学者型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我们正努力将备课组创建为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特别是在讲课、评课、集体备课、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我们备课组长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日常活动的常规运作行为。我们逐步将备课组的日常活动进行提炼、规范,使之成为 “常规运作”行为。
一是组织学习,促进知识更新。我们备课组采用集中学习与指定内容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不断学习课改理念和外地经验文章,以达到丰富学识,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之目的。二是集体备课,促进整体优化。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知识的割裂、知识的螺旋上升、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等,都给新、老教师带来了很大冲击。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教研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此,我们落实了向金炳校长关于“个人反思是基础,同伴互助是重点,专家引领是关键”的指示精神,强化了集体备课,做到“三定三研三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研究学生学习状况,研究教材与教师用书,研究《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南》;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试评讲。实践证明,像这样开展集体备课效果良好。
三是重视教学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教学离不开研究。我们备课组有计划地引导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实践应用——推广成果(发表)的习惯。如我的《文言文诵读教学浅论》被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评为一等奖,龚小群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发表于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这些都是在研究状态下教学的范例。
四是狠抓青年教师培养,造就未来的学科骨干。工作的最初六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结合我校对“十佳青年教师”的“五个一”的要求,我们备课组将其细化为“十会”:会研究教材,会分析教材,会用好教材,会精选习题,会自我反思,会出一套高水平的试卷,会高质量地分析试卷,会在质量分析会上作一次精彩的发言,会上一节高水平的示范课,会写一篇有分量的教研文章。我们要求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达到上述要求。不仅如此,我们还针对部分青年教师重阅读轻写作的现状,对写作指导和训练提出了要求。写作课分开放性写作和指导性写作两种。开放性写作要求学生在高
一、高二的基础上坚持写周记或随笔,教师每周收阅编印优秀周记。指导性写作依照序列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将整篇写作和片段写作结合起来。作文批改和讲评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每个月至少要对全班学生作文进行一次面批面改。每两周一次的大作文训练,由全组教师进行流水批改。每周一次的小作文可采取同学互批和教师重点批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创设各种情境,聚焦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和窗口。两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聚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设预设型情境,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通过预设型情境的创设,可以适时抓住时机,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学习环节小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或新的教学环节中去。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预设型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深受学生的欢迎。如我们在教学《感天动地窦娥冤》时,适时推出一个预设的问题:六月飞霜,血溅白练,亢旱三年,窦娥的三大誓愿为何都能应验?又应当怎样理解?像这样设置一个个悬念,就能激起学生渴求解答的强烈欲望和学习兴趣。
2.创设生成型情境,生成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所谓“创设生成型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趣味性教学原则,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素材,设计成新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使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求答案。生成型情境可以借助预设型情境的导向作用,在事物表象呈现之后,再根据悬念或初始疑问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质疑。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巧布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之中。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自然界的某景物,想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之后,再让他们带着各自写作的直接经验,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生成”了许多问题和感悟,如:史铁生选择了地坛里的哪些景物来写?他是怎样将景物写得如此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色彩的?史铁生笔下的景物后面有他怎样的经历和情怀?师生一起解答了这些问题后,教师追问:这些景物在史铁生生命中的意义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发言……随着一个个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写作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等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可见,教师生成设疑,和学生与文本对话中设疑,这种师生“生成”互动,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创设应用型情境,引导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型情境从取材层面上讲,主要是指能在课堂内展示的,能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应用的实例。从目标定位而言,所创设的情境应富有探究性,有利于学生观察、实践、猜想、验证、推理、探究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内容与问题的信息量上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广泛的思考。如我们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和浅谈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情怀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独立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由师生合作进行探究分析,最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较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又如,我们结合选修课《演讲与辨论》的教学实际,规定每节课的前5分钟,让两名学生进行演讲展示。很多学生把演讲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精心准备,精彩演讲,教室里不时传出掌声。在全校大型演讲比赛活动中,黄鹏同学的《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的演讲,多次博得全校师生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应用型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将知识的学习置身于一个社会、生活情境中。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还能使学生从真实、逼真的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实践证明,只有经过体验才能让学生从感知到感悟,同时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不断调整和修订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这也是改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所在。
劳动不负苦心人。辛勤的劳动必然结出丰硕的果实:继2010年我校青年教师褚浩的录相竞赛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获湖北省录相课一等奖之后,2011年11月,我校青年教师张扬、陈宇翔再获省级录相课一等奖;学生朱哲雅的作文《说伞》获第二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孝感市近期举办了一次以“孝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全市设了十个一等奖,孝高学生揽回八个一等奖(第一名至第八名)。
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1.部分教师对基础知识教学重视不足;2.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依赖;3.少数教师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导致主导性弱化;4.因《演讲与辨论》资料较少,网上几乎没有现成课件,个别青年教师处理教材有些困难,有时甚至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教研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课改理念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课改的信心,进一步加大课改的力度,努力使孝感高中语文学科真正成为引领孝感地区语文课改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