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08:0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篇: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李 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0期

第二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龚新权

2009年秋,湖北省内所有高中全面进入课改,作为省级示范高中的孝感高级中学,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与课改。

两年来,我们语文组同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精神,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研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点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个人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研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一些思考,现就此略述一些作法与拙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吃透课改精神,明确育人目标

要当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三个吃透(吃透“课标”、教材、学生)的本领。为此,我们组织全组(主要是即将进入课改的年级备课组)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即语文课程育人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原来强调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包括人的文化素养及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

基于上述认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求全组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精神,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我们要求全组教师改变以往只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注重在学生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分别建立认识、情感、技能等目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民主平等交往、共同对话的互动过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研究性、合作学习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二、养成“两种行为”,提高教师素质

向金炳校长十分注重备课组建设,曾多次召开备课组长专题会议。两年来,09级备课组在养成“两种行为”、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有所作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备课组长的示范、引领行为。备课组长的行为对规范、引导其他教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有着促进作用。备课组长应做到“善教”、“会研”、“能写”,尔后逐步从骨干教师成长为学术型教师,直至锤炼为学者型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我们正努力将备课组创建为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特别是在讲课、评课、集体备课、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我们备课组长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日常活动的常规运作行为。我们逐步将备课组的日常活动进行提炼、规范,使之成为 “常规运作”行为。

一是组织学习,促进知识更新。我们备课组采用集中学习与指定内容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不断学习课改理念和外地经验文章,以达到丰富学识,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之目的。二是集体备课,促进整体优化。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知识的割裂、知识的螺旋上升、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等,都给新、老教师带来了很大冲击。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教研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此,我们落实了向金炳校长关于“个人反思是基础,同伴互助是重点,专家引领是关键”的指示精神,强化了集体备课,做到“三定三研三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研究学生学习状况,研究教材与教师用书,研究《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南》;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试评讲。实践证明,像这样开展集体备课效果良好。

三是重视教学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教学离不开研究。我们备课组有计划地引导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实践应用——推广成果(发表)的习惯。如我的《文言文诵读教学浅论》被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评为一等奖,龚小群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发表于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这些都是在研究状态下教学的范例。

四是狠抓青年教师培养,造就未来的学科骨干。工作的最初六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结合我校对“十佳青年教师”的“五个一”的要求,我们备课组将其细化为“十会”:会研究教材,会分析教材,会用好教材,会精选习题,会自我反思,会出一套高水平的试卷,会高质量地分析试卷,会在质量分析会上作一次精彩的发言,会上一节高水平的示范课,会写一篇有分量的教研文章。我们要求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达到上述要求。不仅如此,我们还针对部分青年教师重阅读轻写作的现状,对写作指导和训练提出了要求。写作课分开放性写作和指导性写作两种。开放性写作要求学生在高

一、高二的基础上坚持写周记或随笔,教师每周收阅编印优秀周记。指导性写作依照序列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将整篇写作和片段写作结合起来。作文批改和讲评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每个月至少要对全班学生作文进行一次面批面改。每两周一次的大作文训练,由全组教师进行流水批改。每周一次的小作文可采取同学互批和教师重点批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创设各种情境,聚焦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和窗口。两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聚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设预设型情境,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通过预设型情境的创设,可以适时抓住时机,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学习环节小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或新的教学环节中去。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预设型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深受学生的欢迎。如我们在教学《感天动地窦娥冤》时,适时推出一个预设的问题:六月飞霜,血溅白练,亢旱三年,窦娥的三大誓愿为何都能应验?又应当怎样理解?像这样设置一个个悬念,就能激起学生渴求解答的强烈欲望和学习兴趣。

2.创设生成型情境,生成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所谓“创设生成型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趣味性教学原则,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素材,设计成新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使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求答案。生成型情境可以借助预设型情境的导向作用,在事物表象呈现之后,再根据悬念或初始疑问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质疑。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巧布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之中。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自然界的某景物,想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之后,再让他们带着各自写作的直接经验,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生成”了许多问题和感悟,如:史铁生选择了地坛里的哪些景物来写?他是怎样将景物写得如此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色彩的?史铁生笔下的景物后面有他怎样的经历和情怀?师生一起解答了这些问题后,教师追问:这些景物在史铁生生命中的意义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发言……随着一个个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写作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等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可见,教师生成设疑,和学生与文本对话中设疑,这种师生“生成”互动,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创设应用型情境,引导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型情境从取材层面上讲,主要是指能在课堂内展示的,能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应用的实例。从目标定位而言,所创设的情境应富有探究性,有利于学生观察、实践、猜想、验证、推理、探究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内容与问题的信息量上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广泛的思考。如我们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和浅谈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情怀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独立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由师生合作进行探究分析,最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较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又如,我们结合选修课《演讲与辨论》的教学实际,规定每节课的前5分钟,让两名学生进行演讲展示。很多学生把演讲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精心准备,精彩演讲,教室里不时传出掌声。在全校大型演讲比赛活动中,黄鹏同学的《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的演讲,多次博得全校师生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应用型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将知识的学习置身于一个社会、生活情境中。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还能使学生从真实、逼真的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实践证明,只有经过体验才能让学生从感知到感悟,同时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不断调整和修订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这也是改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所在。

劳动不负苦心人。辛勤的劳动必然结出丰硕的果实:继2010年我校青年教师褚浩的录相竞赛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获湖北省录相课一等奖之后,2011年11月,我校青年教师张扬、陈宇翔再获省级录相课一等奖;学生朱哲雅的作文《说伞》获第二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孝感市近期举办了一次以“孝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全市设了十个一等奖,孝高学生揽回八个一等奖(第一名至第八名)。

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1.部分教师对基础知识教学重视不足;2.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依赖;3.少数教师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导致主导性弱化;4.因《演讲与辨论》资料较少,网上几乎没有现成课件,个别青年教师处理教材有些困难,有时甚至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教研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课改理念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课改的信心,进一步加大课改的力度,努力使孝感高中语文学科真正成为引领孝感地区语文课改的排头兵。

第三篇:关于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济宁十三中2008级13班孟祥政

我国目前由于人口过多,难以管理,所以对全部同学布置统一的作业。而因为并不是全部的同学都是一样的,为了更好的使程度不一的同学有最最有利于自己学习的作业,自主学习应运而生。它可以使了解自己的优秀同学做更有利于自己学习的事,以节约时间并提高成绩。

凡是自主学习,就必须要有自觉性与控制性,一旦失去了自觉,,失去了自我控制,便失去了它的意义。这就类似于把自主学习变成了一个不完成作业的“权 利”。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在限制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自主学习在一定的制度下时,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例如建立自主作业明确的作业规定,规定自主作业的同学哪些作业必须做,哪些作业可以不做,但不做的同时又要有相同于完成作业的作用。当然老师也应及时检查或抽查这一类同学的作业。

自然并非所有自主作业的同学都可以找到最有效的作业,所以我支持让各位自主作业的同学互相看到别的自主作业同学的作业,取长补短以吸收养分,提高选择的作业的质量。

不单单是语文一科,各个学科都应该推行自主作业。千里马如果与别的马吃同样多的食物,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千里马。人才如果只是疲于完成作业,中国也难有真正的人才。

第四篇: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不同的手段和途径,对学习活动进行选择,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努力获取新知识进而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行为变化的过程。顾名思义,在教学中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国外对自主学习的研究由来已久。齐默曼是当今美国非常著名的自主学习理论研究者之一,下面是他的自主学习模型:

自我评价与监控

(学生根据对先前表现和结果的 观察与记录,判断自己学习的效能)

策略结果的监控

(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结果 和策略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上 以确定某种策略的有效性)

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

(学生分析学习任务,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及规划,或者改 为达到目标所选用的策略

策略执行的监控

(学生试图在结构化的情境中使用某种 策略,或者在执行中监控其精确性)

这种螺旋梯进式的模型,使学生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并逐步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应该说,这种教学构想的前景是非常诱人的,也符合我们老一代语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书教到不要教,作文改到不要改‛的美好愿景。但是,如果原封不动地把它照搬照抄过来,在中华民族这块文化土壤上并不会结出多么灿烂的果实。

从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教学实践看,对‚自主学习‛进行概念式图解的课例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时无明确具体的任务、无方法指导,听之任之;学生也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更不清楚要学到什么水平,学后无反馈,评价也不到位,使‚自主‛走进了‚自流‛的误区。

我们认为,在现今的条件下,把‚自主学习‛定位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似乎更加贴切,也更加符合教与学的实际。这里的‚主动学习‛,其首要特征是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其次是学生学习时的独立性。主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愿学‛、乐学;独立性则体现在学生‚会学‛、能学,并‚相信自己能学好‛。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是要使学生从不愿学习到愿意学习,从不会学习到善于学习,从不相信自己能学好到相信自己能学好。从而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同步的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这个层面上促进课程改革主要目标的有效达成。

使学生‚愿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学生‚会学‛的要领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学好‛的途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从众多的语文教学论文中,不乏能看到‚激趣五法‛、‚激趣八法‛之类的经验。应该承认,这些从实际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但从来‚教无定法‛,如果拘于这些方法,而不能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普遍原理,最终很可能走上流于形式的程式化歧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两种动力——内驱力和外驱力,只有内驱力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的有效的源动力,而产生内驱力的根本动因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应尽可能与学生民主协商学习任务,应给学生以一定的选择空间。

下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的教学案例。师:大家预习课文了吗?现在要求你们分组交流‚桥之美‛美在何处,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还按照原来的分组,讨论时间为8分钟,之后每组指派一人发言,说出你们的答案。看哪个小组讲出的答案最多最准确。下面我们就开始分组讨论吧!

(学生按要求小组交流约8分钟。期间音乐《安妮的仙境》)

师:下面请各小组代表发言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时把握气氛,让学生在了解本文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生发开去,能够自己欣赏出美在何处。学生归纳的最多的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另一方面是桥在大环境中所展现的形式美)

以下的学习,同学们围绕“桥之美”,联系生活,对祖国山河的美和文中优美的句子进行了欣赏与分享。具体过程略。)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按照传统的小说教法,从梳理情节入手,再分析人物,归纳主题,总结写作特点等等;而是不惜花费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欣赏、品味、交流‚桥之美‛,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桥之美‛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在交流的过程中,又用美妙的音乐唤起学生对美的体验,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桥之美时,说出自己的见解并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朗读课文时也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二 强化学习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

忽视学法指导或是不懂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学法的重要性,吕叔湘先生所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学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所以,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自主课堂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了学生,如果学生的学习是缺乏方向与方法的,光有形式而缺乏实效,势必会引起教育上的倒退。记得湖北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在一次公开课上,为了启发学生对学法重要性的认识,讲述了‚吕洞宾点石成金‛的神话故事后问学生道:‚同学们,如果有可能的话,你是想要那一堆堆闪闪发光的金子,还是想要吕洞宾那神奇的手指?‛学生经过热烈讨论,一致表示:要吕洞宾的手指!因为有了这神奇的手指,金子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洪镇涛先生抓住时机,顺势引导:‚这和我们的学习是多么的相似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单纯的死记硬背更重要、更有价值。正确的学法就是那神奇的手指!同学们切记: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能让学生真正乐学并善学,则语文老师再也不用 担心教学质量的问题了。

但是,语文课中的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自然的融合、巧妙的渗透。正如宁鸿彬老师所说:‚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读写听说的方法,但这些方法的传授,并不是脱离课文教学孤立地进行,而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传授阅读的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例如教学《夏感》时我们是这样指导学生自学的:学习写景散文,不妨从理清文章结构入手。写景散文最常见的结构是总分结构。理清结构,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然后再把大意依次衔接起来。

步骤一:阅读全文,逐段概括内容要点。

步骤二: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步骤三:得出文章结构。

要求学生按照以上方法,逐段概括主要内容并理出本文结构。结果,在教学当中,学生的学习思路非常清晰,在后面的多课教学中,我们也是不断强化这种把握作者思路和作品结构的方法,学生获益匪浅。

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为例,说说我校是如何突出学法指导以打造语文自主学习课堂的。

第一步:整体感知: 用提纲挈领的阅读方法能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提纲挈领法‛又叫‚抓关键法‛,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纲‛与‚领‛,请你阅读全文,把和题目‚散步‛相关的信息补充完整。可以采用围绕题目‚散步‛提问题的方式。

例:什么人散步?

你还可以提什么问题,请把问题写下来,并尝试自己回答。第二步:精读细赏

1.文中的景物描写如一束清新雅丽的小花,看似普通其实意蕴悠长,请你找出景物描写的段落认真品读,从词语的运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早春的特征的。

问题: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2.写人叙事的文章离不开人物分析,请分别找出文中与儿子、奶奶、妈妈、爸爸有关的句子(分别标上序号①②③④),反复品读,说说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方法与步骤:可采用跳读法,每读一遍课文找一个人物的相关句子,概括一个人物的性格。例如第一次跳读就专找与儿子有关的句子,划出来都标上序号①)然后进行品读,在相应地方用批注法概括性格。后面的人物如此类推。

3.品析语言的对称美。对称美是本文的艺术亮点之一。事物大多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两两互相映衬,富有情趣;对称的句子和散句连缀在一起,又让文章显得摇曳生姿。

例如第1段: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例如第4段:有的浓,有的淡。

请你找出几例这样的句子进行品读,体味语言的对称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要要重视指导学生自悟和总结学法。

三 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并相信自己能学,能学好。

许多老师经常在口头上说要改变教育观念,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仍保留着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惯性,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细,那么透,都还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岂不是更糟?这是教师首先应该解决心理问题和认识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每节课应给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与领悟,特别是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等手段来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世界观。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至少要保证有一半的时间是学生自己阅读与体会的,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花大把时间动手写作更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方面,杜郎口中学堪称全国典范。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地处鲁西南平原上的农村初中,曾经连续10年在县里考试成绩居倒数之列,如今,杜郎口镇中学用了8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持升学率,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的教学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这种模式被称为‚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模式。

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杜绝教师的“言语霸权”;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自圆其说,关注弱势群体,激励原创学习,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赋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学生创设善思、勤问的良好学习空间,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教学的目的,领悟学习的精髓,并受用终生。

第五篇:新课标下科学实验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定稿)

新课标下科学实验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太平实验小学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其中科学实验以其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特点,蕴藏着非常活跃的因素,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有效活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并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做好每一个实验,引导学生对获得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质疑,探究原因,“三维”目标于实验过程中得到达成,学生的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但随着多媒体逐步进入课堂,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师在逃避实验,觉得实验太麻烦,效果不够明显又浪费时间,更多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动手实验。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基本上是理论推导,是老师和学生用“口述”探究出来的。对于新课标下科学实验的创新教学,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际来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树立创新理念,夯实实验教学

1、重视科学实验,厚积是实验教学创新的基础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做的实验比以前大量增加,然而实验的形式,实验用的器材,实验的具体安排却是灵活的。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每一项实验,真正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实验学会方法、提高能力。如果实验流于形式或“黑板上做实验”、课件演示实验,学生就没有了等待实验的兴奋与猜想,没有了实验过程中的目不转睛,没有了实验失败后的七嘴八舌,没有了改进实验后的成功与喜悦。而学生的能力与品格是在“猜想——实验——观察——改进——再实践”这一步步的挫折与成功中培养出来的,没有过程的体验不可能形成能力和品格。

另外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科学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起不到激趣、设疑、解惑的作用。因此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操作应规范、实验用语要准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观念要更新,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实验。

2、放手学生自主探究,不断积累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

在《课程标准》中,强调调动学生主动性,努力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当然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探究”,教师应认真组织加强指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让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在探究过程中应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要探究哪个变量,需要控制哪些变量,教师就应该作适当的指引。

同时,探究实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应延伸到课后。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课题,让学生课后自主设计实验,自我探究,鼓励学生针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实验”提供必要的支持。

3.注重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强化学生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

技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努力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更要尽心尽力地加强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即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注意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每一实验的过程或终结,都应提出相关的、具有探索意义的设问,把思维引向深入。②.教师恰当地进行讲解和质疑,引导学生解决实验的途径、原理、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克服盲目的尝试和猜测,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③.变更实验条件,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并通过验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④.在原有实验方案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设计实验的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新课标下科学实验创新教学的几点举措

1.实验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师要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上来。在这里笔者特从以下几点改进教学方法:

①.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甚至学生表演实验。教师边讲授知识边演示实验,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与应得的结论不相吻合,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反复实验直到实验成功,培养学生主动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如“大气压强”和“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两节课可改为边教边实验的课,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规律。

②.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科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正如有的孩子所说:“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科学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何况这个„结论‟学生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课本上早已知道,就像水平很低的侦探小说或者电影那样,没有悬念,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③.将部分合作性实验改为自主性实验。实验方案不必强求一致,更不要用多媒体画面来指挥学生统一行动,要放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在这里教师不再为学生框定实验所用的器材,而是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实验器材,由学生自己进行挑选来完成实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真正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思想。如:“测量小灯泡电阻大小”的实验,教师可以陈列一些实验器材:干电池、学生电源、小灯泡、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开关和导线若干。让学生自由挑选器材、自行设计实验电路图来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得出数据,分析误差,并在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误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怎样减小误差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实验教学手段要创新。这就要求实验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地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增加信息容量,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如在实验的复习阶段,针对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特点、器材组合、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读取、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等各个阶段,可利用计算机使知识再现,并在重点、难点的地方加以突破,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②.用投影或摄像的方法,强化观察主体。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各种电表的表盘刻度等等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可利用投影等方式,使观察主体在银幕上形成放大的像,使学生能方便地观察到各仪器的实验细节,增强了实验效果。③.用制作课件的方法,再现或模拟实验现象。将一些在课堂上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难观察或受气候影响等原因不便做的实验,制成课件,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理解科学教学的内容。如火山喷发、地震是学生很少有切身体会,通过课件再现发生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火山喷发、地震与地壳运动的关系。④.提供与实验相关的生活与社会背景材料。在实际上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录像。如:针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播放磁悬浮列车的录像;在原子核一章中核能的利用可播放核电站的有关录像等等;这些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对科学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实验取材要创新。针对新课标下实验器材的不足,教师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科学实验,能真正体现 “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如:在课后,学生可利用激光灯做光的直线传播、光在水中的折射、光在玻璃砖中的侧移,光的全反射等等,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利用医用废旧的盐水瓶做匀速水流原理的演示器,可以演示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分析医用吊针的匀速滴注原因。在洗干净的塑料油壶底上放置几粒小泡沫塑料,放于收音机的喇叭口上,当喇叭发声时,小泡沫塑料随之上下跳动,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利用空的洗手液瓶和小型气源,可演示喷雾器原理;利用纸杯和细线制作土电话演示声音的传播等等上述这些,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演示科学教学抽象的内容,使学生容易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活跃。

4.实验教学管理方式要创新。把原来必须由任课教师定时、统一组织到实验室做指定学生实验的封闭式管理变为由任课教师集中组织或学生自己向实验教师申请随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开放式管理。另外学校应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科学教师担任实验员,把实验员原来只负责管理实验仪器和准备实验的职能变为除管理仪器和准备实验外,还要负责管理和指导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真正发挥实验室的科研功能,为实验创新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三、科学实验教学创新的几点反思

1.科学教师实验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而科学教师都是对某一专业有所专长,对其它专业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原理不太了解,面对新课程中的一系列实验,不知如何下手是好,生怕课堂出丑,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博学形象。所以很多老师都是采取尽量回避实验的方式,能用课件演示的就不做实验,自认为能讲得懂的就把“做实验”改为“讲实验”。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应大力加强科学教师的跨专业知识培训,加强科学教师实验原理、实验理论、实验技能的学习,虽然这样的培训以前教研室也组织过,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同时,作为从事科学教育的广大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科学实验知识,构建自身的科学知识体系,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从目前初中科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要顺利开展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科学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等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但要会做实验,更重要的是还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原理、调试保养知识,为实验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2.学生的实验情商有待进一步激发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创新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科学教材中增添了许多要探究的实验,这就要求学生能主动地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教师要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唤醒学生的实验需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初一学生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丰富些,实验开始时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在实验教学中是不稳定、不持久的,因此对初一学生要尽量让他们多动手,在操作中激发兴趣,教材中有很多实验都可以从生活中取材,如“鸡蛋在水中的沉浮”、“种子的萌发”、“筷子提米”“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探究”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回家去做。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更应在实验探究、创造兴趣的培养上下功夫,通过创新发明、小制作、野外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以激发他们更持久的实验兴趣。

3.实验设施配备亟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新教材配套的器材还没有配套,无论是学生的分组实验还是随堂的探究活动所用的器材都是比较散乱,实验室中的器材需要分散使用或存有的数量不足,要满足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还远远不够,这就制约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我建议装备中心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实验仪器的配置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应用发现的眼光从生活中选取活生生的实验器材。科学来源于生活,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科学实验,可以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4.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实验教学要合理

多媒体的运用,能对科学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然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譬如一些老师对实验仪器如何使用不太了解,做实验嫌麻烦,课堂上经常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动手实验,实验被FLASH或视频课件所代替,教师不用演示,学生也不用动手,只需看看课件演示就行了。?仅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缺乏信服力,它既削弱了对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大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想象、理解的过程。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科学实验教学要创新,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

下载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模式 摘要: 数学以其深刻的抽象性、逻辑性而得以广泛传播。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数学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明确化,同时......

    关于新课标教与学的思考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

    对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与探索

    对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 现代社会是文化多元、环境复杂的社会,弘扬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八中王君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精选五篇)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眼花缭乱,也常常迷失在各种各样的赛课评课中。其实,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能让学生有所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尹怀菊)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黔西县太来中学:尹怀菊 作者:尹怀菊, 通讯地此:贵州省黔西县太来中学, 单位:黔西县太来中学 邮编:551513, 电话:***。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班级自主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谈班级自主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摘要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倡导素质教育的时期,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少先队自主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少先队自主文化的实践与探索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小学马国云少先队的文化建设活动,应该是十分尊重队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贴近少年儿童的生长和发展需要,促进少年儿童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