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尹怀菊)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黔西县太来中学:尹怀菊
作者:尹怀菊,通讯地此:贵州省黔西县太来中学,单位:黔西县太来中学 邮编:551513,电话:***。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初中语文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还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欣喜之余,很多语文老师又陷入了深深的担忧:语文课时少了,教材的难度没有降低,而且,在很多考试中,试卷真正涉及教材内容并不多。语文课堂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由此可见,语文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语文时,作为老师,我们应把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例如,我在上《吆喝》一文时,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谈对本文的理解,并让学生走进生活,把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景象(特别是在赶集时商人们的叫卖)描绘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课内外的联系,也便能更加深刻领会课文内容,也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学习语文的意识。再如,在上“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事先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再把自己搜集整理的内容和大家共同分享。通过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不能学到的东西。
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高,其重点不在于我们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然而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很多老师(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一贯的做法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恨不能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都倒给学生;然后在利用课余的时间很“负责”地监督学生去死记硬背课文。可结果发现,往往事与愿违,虽然我们(学生和老师)都很努力了,可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费力却并不讨好。还记得有个学期考试,试题完全吻合教材的题才不到10分题,结果当然很糟糕,于是我和同事们一起感叹:语文到底应该教些什么,怎样教?感叹之余,我又不得不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才深深感到,原来不是学生错了,而是自己错了,是自己的方法出了问题。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逐渐地放开了手,不再老是担心怕学生哪个具体的问题不懂,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和他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渐渐地,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现在,我也不再担心,哪个具体问题还没有弄懂,哪个词语的意思还没有明白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确,与其我们在教学时强迫学生去记一个字的音,一个词语的意思,不如让他懂得如何去弄明白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的过程是活的,对于老师来说,我们的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是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语文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阅读一篇课文,了解一种文体,背诵一首古诗,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教师的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解读各种文学体裁的一些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懂得一类文体的解读方法,而不是某一个题的具体答案。
三、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在教学中,学生除了在课堂的时间是与老师在一起外,大部份时间是自由的,我们只有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正因如此,我们应当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复习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
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查发现,学生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主要的有这几点如下: ①我的建议是上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再多些有时感觉时间有些仓促;②小组讨论的方式既能让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得到肯定或否定;③我们好多不懂的,经过小组讨论,也能有所了解,不用怕被老师叫到而又回答不出,希望能一直坚持下去; ④讨论时如果能得到老师帮助,参与讨论,但不要打断我们的思路更好; ⑤如果多设计些题目,可以让我们好好研究一下;甚至让我们拿到课外去完成也行„„
总之,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语文课堂教什么,怎么教,这不能一概而论,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大语文观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小部份,更多的需要我们去拓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为我们提供学习语文的机会。而且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走进语文学科的“神圣殿堂”。
第二篇:初中语文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模式探索
初中语文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模式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无论从教育观念还是从操作技术都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它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教改的新曙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下面,仅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谈谈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初中古诗教学模式,仅以管窥之见,求教于方家。
我们所探索的这个模式,命名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其流程是:网上查询识诗人→介绍背景释诗题→质疑讨论探诗意→吟背想象品诗味→迁移拓展悟诗质。也可用“查—释—探—品—悟”五个字来概括。
一、网上查询识诗人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设计了“网上查询诗人”这一教学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网上查询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强得多。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其做法是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指导学生利用新浪、搜狐等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马上搜索到无数个相关主题的网站,或利用本校校园网建立一个主题网页,为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地在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优选,然后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二、介绍背景释诗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从网络上搜集来的信息,以“走近某某”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诗题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并有效落实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在旧的教学模式中,诗的写作背景是由教师介绍的。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时,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了准备,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质疑讨论探诗意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为了便于合作与交流,将全班81人分为八组,每一组中至少含一位使用电脑熟练的同学,一位上网条件成熟的同学和一位语文成绩优良的同学,并且注意男女生的比例平衡。之后,每小组推选一位组长负责组内协调和组际交流。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解答的问题输入电脑,在全班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通过人机对话,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四、吟背想象品诗味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对学生进行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的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入情”身历其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在学校教学资源库里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4.用课后思考题引路,让学生再读古诗,并在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感情的基础上背诵古诗。同时使用键盘输入古诗,看是否能打出正确的汉字并存盘。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一边监控学生的输入情况,一边针对学生输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对于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评改。
五、迁移拓展悟诗质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出发,我们特意安排了“迁移拓展悟诗质”这个教学环节。其用意主要是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深一层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我们一般都设计这样的
第三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八中
王君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这是孔子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可谓经久不衰。那时由于教育状况的落后,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设施以及教学手段的落后迫使教育者不得不采取合乎实际的教学方法,因而这种简便、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得以存在并发扬光大。
历史和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因而是值得推广的。可以说,孔子是最早的“语文教师”,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语文老师”,他所教的语文,在几千年来一直延续并发展着,就是到了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孔子的很多教育理念都不曾过时,也不会过时。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局面,做语文学习的小主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平行班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采取 “一刀切”作法,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在“困进”的怪圈中愈陷愈深,无力自拔,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而感到课堂是那么的乏味,进而厌恶课堂、厌恶学习,导致整个教学活动混乱、课堂效率差的严重后果。
由此看来在平行班中实施分层教学,是教学实际的需要,是贯彻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平行班中进行分层教学呢?我的做法是:
一.目标分层
在学生已出现分层的情况下,我们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能力,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的主体作用。为此,我们将目标具体化为三个层次的任务:任务一是基础知识的识记,基本能力的培养,所有的学生都要达成;任务二是学会阅读,能理解文本的关键字句,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这是中等程度的学生可以完成的;任务三是发展思维,拓宽阅读视野,提高写作能力,这是优生可以完成的。
二.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目标确定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易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共同探究教本中的课文,我们还适时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文字浅易的课外读本,或学生的优秀作文。不同层次文本的共读,各层次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得。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于文字艰深,理解力差的同学很难有什么大的收获。我们在参读中引入了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还有《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优秀的学生经读文本有了新知,一般同学也可借读浅近的内容。加深对教本的理解,程度落后的同学也可在浅近文本的阅读中有着不少的收获。
三.问题解决分层
我们的教学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上,问题解决先要想到“学困生”,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表扬鼓励,树立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再提问中等生,利用回答不足之处,将问题展开,深入下去。重难点突破时,要发挥优生的优势,以带动全体学生的深入理解。比如学习《安塞腰鼓》时,字词音义形和作者相关信息,比较容易,这让“学困生”去完成,他们会积极参与。课文内容概括,让中等程度同学谈,他们会有所发现。然后再请优生对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品析,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在“可能性”的预见下的问题分层设想,也可以灵活变通。就是这一课的主题,有的“学困生”也发表了非一般的见解。
四.训练分层课堂
作业是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我设计多层次的练习星级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所选定内容由易到难形成阶梯。易题四颗﹡﹡﹡﹡,学困生必做!中优生可选做。较易题三颗﹡﹡﹡,中等生必做,“学困生”和优生可选做。难题两颗﹡﹡,“学困生”可不做,中等生可试做,优生必做。比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我共设想9大题:1、2、3两题注音辨音、辨形解词、成语抄写,是“学困生”必做的:4、5、6两题为仿句、选择文句意境美、文段背诵,是中等生必做。7、8、9三题为背诵文段,按标题()重整文本,按课文段落特点仿写文本,其中5为全体均做,6、7为优生任选其一。“学困生”可只做分条整理。
五.辅导分层
在课堂上应该是尽量以发展“学困生”和中等生的学习能力为主,那些优等生剩余的学力怎样充分利用,让他们也同样尽其所能的发展呢?根据多年的经验,每周五设两节语言趣课,90分钟,专门辅导阅读和写作,又专门开办班级文学周刊。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作文竞赛、语文基础知识竞猜。
以上论述只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点粗浅认识和不成熟做法,还有待于不断尝试,逐渐完善。
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这是孔子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可谓经久不衰。那时由于教育状况的落后,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设施以及教学手段的落后迫使教育者不得不采取合乎实际的教学方法,因而这种简便、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得以存在并发扬光大。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实施分层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分层的思想性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探求一种好的教育教学模式,总结出优良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工作,并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第二,分层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授,又有小组间的自由讨论,只有恰当灵活地组织和指导分层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分层的科学性
组建小组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核心原则,有学习骨干做小组长;二是组织原则,小组人员应以自愿结合为主,要关系融洽,有内聚力;三是互补原则,能取长补短,应以好、中、差及男女生相互搭配为好。
第四,教学的长期性 实施语文分层教学,最好从初一下学期开始,长期坚持,必见成效,不可急于求成。
第五、分层的整体性
“分层教学”中“分”是手段,而达到班级的整体提高才是目的,在“分”中要做到两头齐抓共管,切忌顾此失彼。我们通过实践,构建的分层教学法已初见成效。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大面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第四篇: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李 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0期
第五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三溪中学 陈甫华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