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科学实验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定稿)
新课标下科学实验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太平实验小学
曹
刚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其中科学实验以其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特点,蕴藏着非常活跃的因素,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有效活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并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做好每一个实验,引导学生对获得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质疑,探究原因,“三维”目标于实验过程中得到达成,学生的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但随着多媒体逐步进入课堂,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师在逃避实验,觉得实验太麻烦,效果不够明显又浪费时间,更多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动手实验。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基本上是理论推导,是老师和学生用“口述”探究出来的。对于新课标下科学实验的创新教学,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际来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树立创新理念,夯实实验教学
1、重视科学实验,厚积是实验教学创新的基础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做的实验比以前大量增加,然而实验的形式,实验用的器材,实验的具体安排却是灵活的。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每一项实验,真正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实验学会方法、提高能力。如果实验流于形式或“黑板上做实验”、课件演示实验,学生就没有了等待实验的兴奋与猜想,没有了实验过程中的目不转睛,没有了实验失败后的七嘴八舌,没有了改进实验后的成功与喜悦。而学生的能力与品格是在“猜想——实验——观察——改进——再实践”这一步步的挫折与成功中培养出来的,没有过程的体验不可能形成能力和品格。
另外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科学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起不到激趣、设疑、解惑的作用。因此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操作应规范、实验用语要准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观念要更新,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实验。
2、放手学生自主探究,不断积累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
在《课程标准》中,强调调动学生主动性,努力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当然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探究”,教师应认真组织加强指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让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在探究过程中应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要探究哪个变量,需要控制哪些变量,教师就应该作适当的指引。
同时,探究实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应延伸到课后。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课题,让学生课后自主设计实验,自我探究,鼓励学生针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实验”提供必要的支持。
3.注重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强化学生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
技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努力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更要尽心尽力地加强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即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注意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每一实验的过程或终结,都应提出相关的、具有探索意义的设问,把思维引向深入。②.教师恰当地进行讲解和质疑,引导学生解决实验的途径、原理、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克服盲目的尝试和猜测,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③.变更实验条件,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并通过验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④.在原有实验方案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设计实验的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新课标下科学实验创新教学的几点举措
1.实验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师要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上来。在这里笔者特从以下几点改进教学方法:
①.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甚至学生表演实验。教师边讲授知识边演示实验,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与应得的结论不相吻合,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反复实验直到实验成功,培养学生主动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如“大气压强”和“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两节课可改为边教边实验的课,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规律。
②.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科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正如有的孩子所说:“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科学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何况这个„结论‟学生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课本上早已知道,就像水平很低的侦探小说或者电影那样,没有悬念,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③.将部分合作性实验改为自主性实验。实验方案不必强求一致,更不要用多媒体画面来指挥学生统一行动,要放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在这里教师不再为学生框定实验所用的器材,而是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实验器材,由学生自己进行挑选来完成实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真正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思想。如:“测量小灯泡电阻大小”的实验,教师可以陈列一些实验器材:干电池、学生电源、小灯泡、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开关和导线若干。让学生自由挑选器材、自行设计实验电路图来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得出数据,分析误差,并在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误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怎样减小误差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实验教学手段要创新。这就要求实验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地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增加信息容量,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如在实验的复习阶段,针对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特点、器材组合、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读取、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等各个阶段,可利用计算机使知识再现,并在重点、难点的地方加以突破,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②.用投影或摄像的方法,强化观察主体。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各种电表的表盘刻度等等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可利用投影等方式,使观察主体在银幕上形成放大的像,使学生能方便地观察到各仪器的实验细节,增强了实验效果。③.用制作课件的方法,再现或模拟实验现象。将一些在课堂上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难观察或受气候影响等原因不便做的实验,制成课件,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理解科学教学的内容。如火山喷发、地震是学生很少有切身体会,通过课件再现发生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火山喷发、地震与地壳运动的关系。④.提供与实验相关的生活与社会背景材料。在实际上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录像。如:针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播放磁悬浮列车的录像;在原子核一章中核能的利用可播放核电站的有关录像等等;这些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对科学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实验取材要创新。针对新课标下实验器材的不足,教师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科学实验,能真正体现 “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如:在课后,学生可利用激光灯做光的直线传播、光在水中的折射、光在玻璃砖中的侧移,光的全反射等等,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利用医用废旧的盐水瓶做匀速水流原理的演示器,可以演示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分析医用吊针的匀速滴注原因。在洗干净的塑料油壶底上放置几粒小泡沫塑料,放于收音机的喇叭口上,当喇叭发声时,小泡沫塑料随之上下跳动,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利用空的洗手液瓶和小型气源,可演示喷雾器原理;利用纸杯和细线制作土电话演示声音的传播等等上述这些,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演示科学教学抽象的内容,使学生容易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活跃。
4.实验教学管理方式要创新。把原来必须由任课教师定时、统一组织到实验室做指定学生实验的封闭式管理变为由任课教师集中组织或学生自己向实验教师申请随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开放式管理。另外学校应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科学教师担任实验员,把实验员原来只负责管理实验仪器和准备实验的职能变为除管理仪器和准备实验外,还要负责管理和指导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真正发挥实验室的科研功能,为实验创新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三、科学实验教学创新的几点反思
1.科学教师实验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而科学教师都是对某一专业有所专长,对其它专业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原理不太了解,面对新课程中的一系列实验,不知如何下手是好,生怕课堂出丑,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博学形象。所以很多老师都是采取尽量回避实验的方式,能用课件演示的就不做实验,自认为能讲得懂的就把“做实验”改为“讲实验”。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应大力加强科学教师的跨专业知识培训,加强科学教师实验原理、实验理论、实验技能的学习,虽然这样的培训以前教研室也组织过,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同时,作为从事科学教育的广大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科学实验知识,构建自身的科学知识体系,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从目前初中科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要顺利开展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科学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等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但要会做实验,更重要的是还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原理、调试保养知识,为实验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2.学生的实验情商有待进一步激发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创新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科学教材中增添了许多要探究的实验,这就要求学生能主动地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教师要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唤醒学生的实验需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初一学生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丰富些,实验开始时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在实验教学中是不稳定、不持久的,因此对初一学生要尽量让他们多动手,在操作中激发兴趣,教材中有很多实验都可以从生活中取材,如“鸡蛋在水中的沉浮”、“种子的萌发”、“筷子提米”“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探究”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回家去做。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更应在实验探究、创造兴趣的培养上下功夫,通过创新发明、小制作、野外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以激发他们更持久的实验兴趣。
3.实验设施配备亟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新教材配套的器材还没有配套,无论是学生的分组实验还是随堂的探究活动所用的器材都是比较散乱,实验室中的器材需要分散使用或存有的数量不足,要满足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还远远不够,这就制约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我建议装备中心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实验仪器的配置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应用发现的眼光从生活中选取活生生的实验器材。科学来源于生活,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科学实验,可以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4.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实验教学要合理
多媒体的运用,能对科学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然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譬如一些老师对实验仪器如何使用不太了解,做实验嫌麻烦,课堂上经常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动手实验,实验被FLASH或视频课件所代替,教师不用演示,学生也不用动手,只需看看课件演示就行了。?仅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缺乏信服力,它既削弱了对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大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想象、理解的过程。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科学实验教学要创新,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篇: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模式
摘要:
数学以其深刻的抽象性、逻辑性而得以广泛传播。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数学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明确化,同时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科学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为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深化,随着经济不断地快速发展,高中数学教学从枯燥的静态课堂开始走向生动的动态数字化教学。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和枯燥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再现知识发现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要引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的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满足学生各种感官的享受,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二.突出学习重点,减轻教师工作量 数学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再加上教学手段的不适当,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比较难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动态立体感方面的不足,并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学习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无尽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在练习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省去板书擦拭的时间,能在短时间内增加练习容量。教师可以将时间专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方面,而不是过多的耗费在资料的搜寻中,因此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三.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取技能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经验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动性。最重要的是在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资料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开阔视野,提高眼界。同时通过网络交流,教师可以学习到各地各级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创建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完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目标。远程教育的建立,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结合时代的大背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新的要求,更应该积极地推动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四.将多媒体信息教学模式带入课堂的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也要走在时代发展的前端。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导工具,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数学是抽象的自然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几何图形的变换展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受多媒体技术媒体的影响和限制,而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思路;也不能因为信息技术教学而取代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切忌只重视演示现象,忽视揭示过程,从而没有贯穿学生思想,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做题,完全不能提升数学思想和方法。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进入数学课堂是一次深刻而又漫长的变革,我们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工具真正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新的教学思想,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新时代新教育,必然有新的教学手段方式,只有充分把握其优势和教育主旨才能扬长补短,促进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金海英.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南北桥,2009(4).[2] 姜利媛.浅谈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3] 陈湘晖.浅谈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4] 田小荣.浅谈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9(16).
第三篇:创新实践与探索
潞市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实践与探索
我校有一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主要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这些调皮的“小人精”。我校属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学期间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家经常偷家里人的钱乱花,来学校偷同学的零花钱或零食,屡教不改;有的学生无视学校纪律,不听教师管教,在课堂上与同学闹矛盾打架,事后逃离学校躲到偏僻的地方,让家长、教师无法找到;多数学生对校园里飘动的零食包装袋、废纸等视而不见;许多低年级学生被高年级学生利用、欺负,这些现象造成恶性循环,必会是阻碍我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礼仪,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急待于进一步加强,鉴于此现状,我校以“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先心动再行动,变被动为主动”这一德育主旨为特色,寻求教育的突破口,创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一)正面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尚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只要教育到位,他们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精神面貌。首先我们编写出一份《潞市中心小学学生每日行为习惯守则》,确定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内容,接着我们便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问题。每学期开学第一月,是我们集中训练学生行为习惯的时间,大型集会校长讲、班队活动班主任讲、每天晨会按照学校要求老师反复讲,在课堂上利用思想品德
课、语文课等相关学科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规范教育,通过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让学生对好习惯要求与做法知晓率必须达95%以上。多方面的教育渠道使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正确行为习惯的信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二)监察督促
在课间营造一种监察督促机制,弘扬好人好事,抨击违纪现象,限制劣迹行为,堵塞不良习惯发展和蔓延的渠道,促进与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为此我们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牵头,成立学校大队部监督岗,对各年级各班进行每日量化。
1、监督岗的运作
监督员的产生。监督员的直接领导是少先大队辅导员。监督员由每个中队选出各方面较优秀的队员上报少先大队部,再由少先大队辅导员在全校师生集中开会时为其授袖章,宣布其工作职责等。
监督员的工作运行程序及其职责。监督员工作的运行程序是:早晨提前10分钟到学校大门口,协助值日教师检查学生到校情况(一二年级走读)。从晨练、早读、大课间活动、中午自修、到放学期间一律按时到岗工作。
监督员的工作职责:
1、严格按照班级一日量化考核细则做好检查记载。
2、检查全校学生在校时的纪律、卫生、仪表等。
3、观察并记录课间纪律、安全、卫生和好人好事情况。4.检查各班环境区域内的清扫情况。5.填好“班级一日量化评分栏”。6.汇总一天来的监督情况,上报大队辅导员。
监督岗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该机制重点体现在日广播、周小结、月评估、学期末汇总上。
日广播——就是将监督岗一天来所观察发现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在次日早上的广播中播出,好人好事大力表扬,劣迹现象予以曝光。
周小结——就是由大队长协同每日监督员做如实记载,对一周来各班量化分详实地进行统计、汇总。
月评估——就是将四周的工作进行综合整理。就一个月来全校监督岗上的所有情况,从共性与个性,成绩与不足,先进班级的保持程度,后进班变先进班的转化力度等方面进行阶段性剖析、评价,提出下个月的工作目标和改进措施。
学期末汇总——就是将一学期全校各班的情况进行汇总,形成一学期监督岗情况的总结,全面、系统地归纳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的整改措施。在此基础上,学校专门表彰奖励一学期来的优秀监督员。
2、监督岗的作用
早上学生到校,学生佩带红领巾、衣着、个人卫生情况都要接受监督员检查。课间操在楼梯口设监督岗,学生的上下楼梯、言行举止也在监督员的监察督促下。食堂就餐是否按顺序排队,晚上就寝是否做到迅速、安静,都在监督员的工作范围内。监督岗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监督岗是在教师指点下,学生自己
安排任务,主动采取措施,自觉进行意志转化和行为控制,在激励与制约的机制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指导思想。激励与制约机制将学生个体的行为紧紧地和班级的整体评价结合起来,学生个体的荣誉直接影响到班级的优劣,“想做”、“要做”、“禁做”成了学生行为前思想意识的检查站,潜在提醒学生做出明智的选择。做了好事能受到表彰,班级靠我增光,我为班级添色,同学间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班级的繁荣,随着好人好事的与日俱增,学校良好道德氛围也就逐渐形成。
(三)活动育人
活动是教会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载体,每学期有必要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学校有小卖部,学生买东西后随地乱扔食品袋的现象很严重,当着老师他不扔,当着监督岗的值日生他不扔,转过身去他就扔,树丛里、花园边、墙角裂开的砖缝里到处塞,很令人头痛。我们就用两周时间开展专项活动,先是通过少先队开展“随地乱扔怎么办?”为主题的班队会进行大讨论,学生每人必须写上10条办法或主意,班会上人人发言,再讨论形成班规或公约10条,张贴在教室里,学生违犯了,就照班规处罚。学生人人写、人人发言讨论是让学生内因起作用,激发学生内驱力,把不乱扔变为自觉行动;形成班规是想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校少先队还长期开展“弯弯腰活动”,看见杂物主动就捡,“弯弯腰”成了学生口头禅。
(四)常抓不懈
虽然学生可塑性强,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容易反复,寒、暑假容易忘记,每年又有新生,所以坚持是关键。“坚守是一种品质”。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有成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学期的开学第一个月是学生教育的关键时段。在这一时段,政教处、少先队、班主任齐抓共管会有鲜明的效果。平时要大队部监督岗督促到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些办法实施一年多来,尤其是本学期以来,学生的思想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由原来的自由涣散变得积极进取。学校出现了“三少三多”的可喜现象,即违规违纪的学生少了,文明礼貌的学生多了;乱扔垃圾杂物的学生少了,讲究卫生自律的学生多了;自私自利的学生少了,关心班级荣誉的学生多了。校风、学风得到了淳化,教育质量也稳步提高。
第四篇: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佚名 更新:2009-9-4 阅读:652次 关键词: 新课标 创新教育 探索与实践
[摘要]精心设计的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课题、新内容中去,为上好本堂课打下基础。而创新教学能捕捉课堂锲机、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拓展思维,发展 能力。创新是 教育 发展的根本,是培养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教育时代。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以学生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
在新课程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学习贵在创新,老师的责任就在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健全的个性。而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面对新课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要创新,就必须课堂创新。笔者就新课程下的 历史 与社会创新教育谈一些浅见。
一、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有创意、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结合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有步骤地开展创新,让学生开发思维,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如在上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 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首先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外知名品牌有哪些?”[如有NIKE(耐克)、ADIDAS(阿迪达斯)运动服装;T0SHIBA(东芝)、SONY(索尼)、SAMSUNG(三星)电器;McDonald’s(麦当劳)、KFC(肯德基)快餐;MERCEDES-BENZ(奔驰)、TOYOTA丰田汽车;IBM、DELL(戴尔)电脑等等。]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家知道这些国外品牌为什么会来到我们身边呢?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市场,追根溯源要归功于整体世界的形成。又如上八年级《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 工业 文明》,教师课前悬挂 中国 政区图,可让学生说出自己最远到过哪个地方,乘汽车还是乘火车、乘飞机,需要几天行程。也可让学生指出自己在国内距离最远的亲戚朋友住在哪里,从家乡坐火车或坐飞机多久可以到达那里。然后让学生量出图上直线距离,按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计算 一下,如以步行日行80里的速度,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工业文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感染熏陶的目的。
二、营造学习氛围,点燃创新之火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是学生的朋友,不要觉得高高在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才能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讨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教学观念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通过师生及生生的活动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问题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应该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如上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教师可首先提出问题:“在古代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今天,我们能不能不与外面的世界交往、联系,只靠自己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由此导入新课。又如上八年级《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师可引用一个观点,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被动局面,形成师生互动、生生有问的良好局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善于创新思维的意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创新实践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正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会与画面、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创设出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情景中去观察、去分析和去发现,达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目的。如上八年级第七单元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放映电影《中华儿女》的主题歌相关影片,引导学生齐唱国歌,提问:“国歌原先叫《义勇军进行曲》,它是什么时候由谁创作的?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原是电影《中华儿女》的主题歌。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 中国 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以此导入新课。影片导入容易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又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教育。
总之,时代在呼唤教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 科学 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因此我们不能只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 历史 教学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以致于历史与社会课在学生的眼中变的越来越枯燥、乏味。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课题、新内容中去。
第五篇: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李 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