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时间:2019-05-13 00:3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第一篇: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沾益县菱角乡第二中学:王永梅 联系电话:***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得出了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整合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曾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课题”,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争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表明: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算

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样重要,这些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引进信息技术,使之形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的。这种必然性导致人们提出了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的焦急呼唤。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繁多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是不断更新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这一模式的内容是丰富的,意义是深刻的,作用是巨大的。和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显然,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作用主要有:

1、教学演示的工具。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

2、主体交流的媒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 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知识构建的载体。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信息技术的开放的服务理念、先进的工作手段、简捷的操作平台和优越的育人环境,使得它在教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必然承担起教育现代化的重担。这种担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担负着教育发展之纲、社会进步之纲。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既是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归结起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其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

1、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全面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利用素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就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因而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实际,融入网络时代,利用信息能力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大势所趋,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时势可以铸造英才,时势也可淘汰庸人,现实实际迫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能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旧教学方式的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能力掌握与否。在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本身的激增、剧变、更新,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同时知识本身的高度综合和 学科渗透、交叉,使得人类的一切领域都受到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

和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变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巨变,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操作的简捷化等,因此而逐步成为现实。这种整合的作用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种整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施策略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简单地说,应该这样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1、要提高认识,负起担纲意识。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宣传、观摩、实验、实际操作和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兴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当事人的思维机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既要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又要从内心自省,深刻认识形势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大家共同努力,为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

2、要更新观念,想法引进资金。一般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资金有限,最需要大胆改革,通过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引进资金,加大投入,武装自己。这需要联系各校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3、要创设环境,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创造数字化硬件环境、搭建应用软件平台、构造信息资源总库、开展示范性推广活动等,逐步使整合过程科学、规范、完型,达到规定要求。

4、要优化管理,全面推进整合。学校要制定积极的配套政策,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整合管理,努力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还要通过师资培训、教材建设、内外交流、学术探讨、效果评估等,促成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有机整合这一综合模式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发挥出它的实效性,达到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呢?首先要明确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识、记,这属于硬性灌输式教学。学生对知识可能记得很牢固。但是,当理论知识遭遇实践时,往往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高分低能”,并且这种学生,在需要发挥想象时,难以超越书本的局限,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注重知识的记忆,而没有调动学生的直觉感官与抽象思维的配合。总之,这样的教育还是存在着许多的缺憾与不足。

现在,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对人才的取舍标准、方式变了。人才不仅要跟上时代,还要有创新意识的时间,超前意识的实践。运用信息技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在课堂上,老师不再过多地讲解课文或答案,而是通过设疑或激趣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教学情境。教师交给孩子的是学习的方法,而非结果。孩子有了正确的方法,自然会悟出正确答案,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因此,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更是必不可少。

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教会学生识字、释词、分段、归纳段意等,更要寓情于教,寓理于教。尤其释面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如果只是单纯、机械的讲解、分析课文,原本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将变得面目可憎。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逐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一是它的方便、快捷,资源共享可让教师们互相总结有利经验,互取所长。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播放课件或幻灯片、应用实物投影等在教学中,也节省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的时间,而且效果更好。二是它的直观、形象,这一特点也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尤其是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东西,如果制作一个生动有趣的课件,在教学中播放,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初二语文《中国石拱桥》,这是一篇说

明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介绍我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说明赵州桥时,讲了它的四个特点:

(一)一个大拱长37.4m,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大拱,(二)大拱两肩各有一个小拱;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四)全桥结构匀称。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让学生读课文,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讲解,那么,课堂气氛会很沉闷。但若将相关内容制成课件,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此桥,再结合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对课文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三是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应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力度,将注意力吸引过来,自觉完成任务。如初一语文《春》,若单纯的让学生感悟、教师讲解,优美的散文将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但利用多媒体找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几幅图,让孩子们直观欣赏,再配以适时得朗读。那么一定能有效地提高效率,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响应课堂教学。

但我们也不能滥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地许多优点是值得我们传承的。如读、写,让同学们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以使其更好的感悟课文。板书,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巧妙设计,往往只有简单、不变的字,却包含着课文的主要脉络,而工整的板书、清秀的字迹,也对培养学生的美感,规范其书写有着有益的影响。故,在教学中,我们应用信息技术时,不能太激进、不能滥用。

对一堂课而言,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时间、顺序应多样化。没有一定的程序、模式。每篇课文也不同,故我们不强求每堂课都用,而要注意课堂的生成、时机成熟。比如《春》这篇课文,适合在课文开始和结束部分使用多媒体,中间部分则适宜教师讲解。

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必要的,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较形象的事物、道理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媒介,更易为学生理解、接受。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是必要的,在实践中的应用是随机的,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相整合的目的旨在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们将此观念深入课题研究中,在实践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俞高敏:《信息技术与语文创新教育研究课题报告》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

一、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情境的设置。如果只是单纯的读、写、背,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对语文教学漠不关心,只是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基本没有情感的投入,更谈不上与作品或者是与作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喜欢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能有机整合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适合学生需求的语文素材,并且不断地变化着视觉和听觉的出现形式和效果,为学生创设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比如,在进行《苏州园林》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苏州园林,或者是从网络上、电视上看见过相关介绍,但基本没有几个学生去过苏州园林,没法体会那里真实的美。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ppt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系列图片,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园林美景。第一组图片主要展示的是园林的流水。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淙淙的流水声给学生一种身在溪边的意境,使人望溪止步、流连忘返。第二组图片是园林的花卉。含苞待放的、争先斗艳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亭亭玉立的,叫学生目不暇接、凝神静气。第三组图片的是园林的建筑。雅俗共赏、独具风格的一座座亭台镶嵌在林中,使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一组组的图片无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二、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学过程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地位的改革。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进行《〈孟子〉二章》的教学时,我在课前就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上网查询、工具书查询、同学之间的讨论、搜集生活课程资源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有的小组负责查阅孟子的简介,详细查询孟子的基本信息,包括孟子的生辰、名、字、国别、学派代表人、思想、政治和哲学主张等;有的学生查阅有关孟子的言行记录,有关孟子的大事年表;还有的学生查询孟子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等。通过分任务查询,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在短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有很多学生查阅了教师布置任务之外的信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课上,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成果交流,并利用ppt或者是flash课件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可确定一个主持人,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主发言人,负责本组查阅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小组交流过程中,组间可以实现互动交流。教师在这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过多的言语,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下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彰显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特色。

三、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监管的关系,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生想办法逃避教师的管理和责罚。这样,师生之间很难做到友好相处,基本上没有多少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样的教学,很难实现新课程理念,很难落实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图片、声音,并通过多媒体、网络的互动效果进行教学,组建班级网络平台,不定期分享教学课件、教材上的视频资料、课堂训练、专家讲座、名师微课等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使语文课堂延伸到家庭,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利用班级博客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庭里、在学校、在社会上寻找自己最可爱的人,并把自己最可爱的人的可爱之处告诉身边的人。这一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语文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科学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的长足发展,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篇: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爱莲说》

上传: 易会群

更新时间:2013-12-12 9:34:23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爱莲说》

设计者:易会群

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教学过程实录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 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2.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①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学生活动:听范读。⑵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③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 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①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4.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

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5.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实在难能可贵,有这样高的人品,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追求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第四篇: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作 者:董群英、葛 勇

单 位:河南省淮滨县邓湾中学

邮 编:464436 手

机:***

关键 词:直观激趣 补充资料 快速反馈

摘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语文教学需要改革,需要进行大胆的尝试,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突破口。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首先,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同时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鞭策我们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其次,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媒体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而传统课堂单调呆板的注入式教学和课堂信息的老化,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仿真环境下感受、理解知识的内涵,进而为其建构稳定的知识基础创造了条件。

第三,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尊重学生,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从学生的需求来考虑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大量具体、直观、形象的资料来帮助;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求获得大量、丰富的课外知识,帮助理解课内知识;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在老师的控制下,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就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并且将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化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第四,从人才的培养来看。新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一人一机,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图文并茂的知识,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提取、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集体协作的精神,学生们的脑、手、口协调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第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文材料的容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一两次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窠臼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量,要想切实提高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而计算机及网络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得到我们所需的任何一种像“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提取量大,显示质量高,可使语文教学做到大容量。这样,就可把学生直接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广度、深度和难度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很大。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直观激趣;2、情境渲染;3、补充资料;4、快速反馈;5、知识系统化。下面我从这5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1、直观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苏州园林》时,将搜集的苏州园林图片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舒缓优美的民族音乐,课上按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顺序播放。优美的氛围中,学生似乎徜徉于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尽在心中,学生很容易的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同样,《中国石拱桥》等事物说明文都适合运用此类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直观激趣主要适用于说明文教学,有时也可用于记叙文、文言文教学。

2、情境渲染。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将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四部分情节做成四个场景,图片与音乐结合,让学生结合这四个场景练习复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复述中深切的体会到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从而理解小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小说教学、散文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景进行辅助。

3、补充资料。

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教学《背影》时,为学生提供作者朱自清的几张照片、生平资料,多位名人谈《背影》的文本资料,散文的文体常识,朱自清写的与《背影》有关的《我是扬州人》,俄国赫尔岑写的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给儿子的一封信》等等。运用计算机将大量与课文教学相关的资料集中存放于其中,不仅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而且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的知识。另外,在教师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收集信息、扩展视野,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补充资料适用于各种文体的语文教学。

4、快速反馈。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传统教学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刻版,要印刷,费时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也可用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5分钟,不仅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课这种方法更受欢迎。

5、知识系统化。

语文教学虽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任务,教给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也不可忽视。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六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将小说知识、诗歌知识、记叙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戏剧知识、散文知识分别做成表格,再将这些表格做在一个课件里,提供给学生,不论是查阅还是识记,操作起来都非常方便,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系统。魏书生老师提到的语文知识树也可以做成课件,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实践证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就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艰巨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整合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整合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网络全覆盖,互联网撒遍神州大地。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面对这种信息技术的大变革,如何使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呢?下面谈一下我的一些做法和看法,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为质疑、探究、创新提供条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根据创设成功教育情境的需要,精心设计、剪辑、制作,使课件展示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力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怎么会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呢?怎么能够在有限的时空、有限的能力局限下有所创新呢?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在兴趣、爱好的促使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尽管自己的阅历还浅、知识还贫乏、能力还低下,但他们会努力去追求,努力去完善自我,甚至会干出不平凡的事情来,这是被实践早已证明得出的结论。传统教学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枯燥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并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例如讲授《桂林山水》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桂林的真实山和水的视频给同学们播放,在柔美的音乐中,配合抑扬顿挫的朗诵,与文章内容和情景相对应的图片逐一展现在屏幕上,营造出了散文的意境,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同学们深受感染,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赏词析句能力,首先教师要优选范例,也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年龄要求,在课文中挖掘有利于达到训练目标的词句。范例选准了,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句,适时施于电教,创造一种最佳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理解作者用词语表达内容的匠心所在。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赏析词句的训练在学生心中得到凸现,情感得到了升华。例如在讲授《春》时,我精心选择了最能体现季节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场景大屏幕出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加以想象和体会,学生体悟了句子蕴涵的丰富情感,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2、对于一些议论文、说明文,可以将文中难以理解的部分,用浅显的比喻或幽默的类比,配以三级论的方法加以解说,以克服学习和理解上的障碍。如在阅读说明文时,为了让同学们对说明的对象有一个清晰、感性的认识,呈现有关的图片或效果图,会很有效。如教授《赵州桥》时若能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使学生清晰的认识拱桥的外形构造,理清说明顺序,增强感性认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受着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教师一面讲课,一面板书,很难最大容量地把要讲的知识在四十五分钟内充分表现出来。只有一块黑板,而黑板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顾去讲,不去板书,对初中生,特别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广取博览,博采众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大容量的接触知识,经过自己的分析取舍,最后形成语文知识的积淀。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学好语文,打好语文基础,要建立在广取博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互联网接入课堂,可以打破上课时间的限制,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远古的神话拉进课堂欣赏;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尽览世界奇丽风光;可以同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也可以同李白一道去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大量占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实现的,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45分钟利用效率,让学生在45分钟内获得最大量的知识。应用现代技术,充实课堂内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四、合理调配呈现时机,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现代技术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应用现代技术,首先要最佳的呈现教学内容。其次要最佳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人文美,让学生获取审美知识,陶冶爱美情趣,而不是摆花架子作秀。最后要把握最佳的呈现时机。现代技术的使用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选择一个最佳的呈现时机很重要。一般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配合导入语使用;在突出重难点,品味语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时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内容。切忌让学生当成看电影,做游戏,心早已跑到教学外面的世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内涵丰富的学科,具有多学科、多信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特点,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能有效地扩大语文课堂信息容量,方便了课堂教学与学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进情感体验,并把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见,学生是“整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所以,教师也是“整合”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我深深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学校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教师在运用计算机教学中还不够娴熟;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缺乏主见,存在盲目性;由于条件限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存在许多障碍。这也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会努力把“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这一教学研究做得更好,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我一定会趁这次教育信息化的大好机遇,努力学习,深入探究,发展自我,提高自我,为我们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下载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探索论文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开题报告书吴豫2015年 7 月 17 日Ⅰ-1 拟定论文题目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应用基础研究 ;Ⅱ-1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爱莲说》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爱莲说》教材分析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大全五篇)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教学案例——《爱莲说》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索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索 摘要:按照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其分类教学,彰显因材施教的特色。关键词:初中作文 分类教学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版块,分数多达53分,写作教学也是语......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与创新(合集5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陈彦文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将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

    信息技术与药理学教学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药理学教学整合的探索 白建平于肯明张慧芝闫艳燕 (大同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大同 037009)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势所趋。运用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