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对作文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思考
——解放学生 放飞思想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中学 秦松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重点,更是难点。语文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做出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比如在作文的写作形式上改变了单一的先指导后写作在评改的模式,产生了“快速作文”教学;在批改上形式多样,师生共评,学生自评等等。我认为,更要从思想上进行释放,才能培养更多的文学人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如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鉴于这一总体指导性原则,近几年来,写作教学以“命题形式多样、文体自由宽泛,内容丰富多姿”的特色,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人人有话可说,使不同写作层次的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自由发挥写作水平。如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呢?笔者认为,应该着力解放学生,还原学生写作自由,促其有创意地表达生活。
一精神的解放与自由
1、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社会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青少年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在他们的视野里,每一次的日升日落都是新的,每一声蝉叫鸟鸣都是美的,每结识一个新面孔,都可能成为朋友。这一切会使他们感动,而要变成文字,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细心观察。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我写的只是我所体验、思索、感受、爱、详细看过和知道的”,这“详细看过”就是观察。观察是扩大视野,解决题材来源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做到准、深、活、新、博。重在“新”上,观察角度要新,角度新就要把角度选好,既可观察事物的全貌,又可把握各个局部,然后由局部推及总体,对总体的认识就有了飞跃。另外,观察点要选得巧,“开窗”要小,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到整个社会的缩影。让学生把观察所得写成日记或周记,不论什么题材、体裁,只要是自己观察所得即可。如一名学生经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把家乡的月夜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给人以美的向往。
2、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大多数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高兴,激动,愤怒,悲伤等感情就会自然流于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的心灵的力量。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尽量让他们挖掘、捕捉那样动情的一瞬间。要能学生的作文所表现的情感有积极和消极,高昂和低沉的不同,教师不能武断地摒弃后者,只让学业生表现光明的一面,这种人为的筛选是对学生心灵的扼杀。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如有学生在文章中,为自己多年养的一只猫的意外死去而伤感,读来令人产生同情。老师就不能无端地指责为格调低下。
3、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问题。客观世界纷繁复杂,人们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这就需要去伪存真,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只有深刻地认识,周密地思考,才能全面、准确地作出判断。十几岁的学生世界观尚未成熟,对事物的分析必须有天真、稚嫩的一面,但事物的答案是多元的,就是这天真、稚嫩使事物充满了色彩。学生的结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能盲目地加以评判,更多的是要加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套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道德评判。让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从多角度去分析,然后加以组合、加工,提炼出富有价值的主题,写出的东西也就有了新鲜感。
二笔墨的解放与自由
1、写作的内容是宽泛的。“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入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命题应尽可能从宏观方面入手,不要在微观方面兜圈子。如《我的妈妈》、《我爱我家》、《窗》等,这些限制性的例题局限了学生的生活视野,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美国小学生的命题方法,如“假如你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你的船已经沉没了,你将怎样生存下去?”“你的未来人生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过去与现在”等。题目的宽泛,也使写作的内容伸缩较大,思维不受限制,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新意。学生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学校、教师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些条件。校园外,让他们多观察自然,了解社会,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校园内,可以组织他们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或“焦点访谈”节目等,不定期地让他们写出自己的认识,学生们的视野宽了,下笔时也就有话可说了。由于生活内容的宽泛,写作的内容自然也就宽泛了。
2、写作的形式是多样的。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的宽泛,就使得形式呈多元性,但这里所说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文章本身。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布置正常的作文外,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日记或周记、读书心得、名著赏析、影视评论等。教师命题时,尽可能考虑到体裁是否受到限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文章。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使学生写出的文章具有了新意。
3、语言具有自己的个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自己的个性。对于学生文章的语言,教师不能盲目
地评改,只要有一两句话闪出光彩,教师都要加以鼓励、表扬。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吸收其中的语言精华。布置一些摘抄、积累的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背一些古典名著及精美的文段。有了量的积蓄,就会有质的变化。坚持做好这些工作,学生的语言就会在同中求变,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文章就会有新意。
第二篇: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思考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第二十二小学 李金慧
(节选)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者从采集材料到运思加工、制作表达直至修改定稿,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它是作者的智能知识、意志及思想感情等多种素质条件的综合体现。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纵观目前作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充分地重视积累和修改。
一、重视积累
许多的语文教师都会遇到作文教学“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境,尤其到了高年级,学生因作文而苦恼家长也跟着着急,甚至出现了一些舍本逐末的做法,买作文训练的书、报作文提高班、背诵优秀作文„„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那么心声自何而来?宋代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如果你要学习写诗作文,那就要在写作诗文以外下工夫。古往今来有多少大师都得益于他们丰富的阅历,而我们的小学生呢?他们生活的范围本来就有限,再加上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限制,就只能在“四角天空”下活动了。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之不尽”。是啊,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奇妙的百科全书,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去体察人情世故,感受悲欢离合,获得人生经验,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就有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的内容越充实。著名的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我们应该把孩子们领出教室,让他们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广泛积极的兴趣爱好,甚至是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有东西可写,写出真情实感来。例如去年夏天,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参观新建的海洋馆。因为乌鲁木齐是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孩子们对海洋世界的了解只能从书本和电视中获得,这次参观满足了他们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个个激动不已,人人手中捏着纸和笔一路走来一路记。参观结束后,每个孩子都写了这次活动,老师们普遍反应这次作文再不是只凭想像瞎编乱造敷衍了事的,反而神秘的海盗船、五彩斑斓的海洋鱼类、惊险刺激的人沙共舞,妙趣横生的海狮表演在学生的作文中精彩纷呈。
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广泛阅读则帮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的关系的经验。对小学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读千赋”但教师一定要指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更多的阅读,广泛汲取精华,开发和培养创造思维。叶圣陶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如果老师能经常询问学生们读书的情况,给予正确的引导,适时推荐有益书籍,指导课外阅读,勤于组织班级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那么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无论是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还是来自于阅读的间接经验,只要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的质和量,就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二、重视修改
修改是创作优秀作品的重要环节之一,修改环节与作前指导的意义相比只有过而无不及。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作后修改,让修改成为学生作文的习惯,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一)强化修改作文的意识 许多老师因为觉得课时紧张,不舍得在作文修改的环节花费时间和精力或者怕麻烦,作前指导后收上学生的作文寥寥几句评语就打发了,有的甚至只评个等级,打个分数就算了事。老师指望一次作前指导,就使学生写出好文章来,但是这样是不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学生亦是如此,写完一篇作文,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作文批改后发下来只匆匆瞥一眼批语就塞进书包不再问津,很少自觉修改。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修改的要求。如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老师们有必要认真领会课标精神,改变作文教学重作前指导轻作后指导的现状,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从提升教师、学生的修改意识入手,彻底改变对待修改作文的态度,强化修改作文的意识。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修改作文,舍得在指导修改作文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了,学生也就愿意在修改作文上下功夫,形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北师大配套教参提出作文要经过“起草—评议—修改—成文—赏评”几个阶段的建议应该积极采纳,促使作文教学形成“写—评—改—赏”的基本模式。
(二)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指导修改作文时要做到明确评改要求;做到赏、评、改结合;教给修改方法;倡导在合作中修改。
先来看一个课例《我喜欢的灯》具体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浏览学生草稿,选一篇典型作为例文,发放例文。(2)导入新课:总评起草情况,回顾习作要求,确定赏评标准。(3)指导修改例文:赏、评、改
a提出要求:对例文进行深入阅读,对照评改作文的要求进行批阅,圈点出错别字、病句等明显的错误,勾画出好词佳句,整理出阅读时的体会和发现的问题,批语中提出合理化建议。
b学生自主评改 c在交流中指导修改(4)评改自己的作文(5)同学互相评改(6)作业:定稿誊写
1、指导修改要明确评改要求。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应该有一个由评到改的过程,无论是自评或他评都按照相对统一的标准,找出作文的闪光点或不足,去评价、去赏析、去修改。那么这个标准从何而来呢?不妨让学生自己去制定。每次习作都会有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作文的要求中提炼评改的一二三,相信学生们有能力制定并按照这个标准去评价或修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
教学片段:
师:你们试着从要求中归纳出这次作文评改的标准,可以小组同学一起归纳。
小组讨论后反馈:
生:可以看是否围绕主题“喜欢的灯”来写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生:要看作者是否把“我”喜爱的灯的来历、外形特点、功能作用以及为什么喜欢的原因等介绍清楚。
生:指出错别字、病句及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过评改作文时还要把握一定原则,那就是尊重作者的本意,多蹴少改,真诚赏识作文的闪光点,委婉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要求你能做到吗?
生:能!
评改的要求明确了,作文的修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指导修改要做到赏、评、改结合。
在课例中,老师发放例文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并要求对照评改作文的要求进行批阅,圈点出错别字、病句等明显的错误,勾画出好词佳句,整理出阅读时的体会和发现的问题,批语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就已经把指赏、评、改结合起来。交流的过程亦是如此,无论是修改自己的作文还是修改他人的作文,都做到了赏、评、改结合,使学生在互相评价中认识自我,在互相启发中开阔思路,在互相答疑中加深理解,在交流中丰富感受,在互相品赏中提高认识。
3、指导修改要教给方法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作文修改方法的指导。小学生修改作文最普遍的方法是朗读法。他们把文章清晰响亮地念出来,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凭借语感和语言习惯来修改。也用比较法,将写好的作文与同一题材的课文(范文)相对照,找出不足之处。
“换位思考修改法”是笔者在作文批改时的偶得,就是要求修改作文时,找出写人、叙事、状物的疏漏之处,使笔下的人、事、物面貌既“真”又“实”。告诉学生:“修改作文时想想怎样改才能变概括为具体使读者更明白、更清楚。
另外,修改作文还有加减法、冷置法、比较法等。在指导修改作文时,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修改,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更好。
4、指导修改要倡导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在指导作文修改时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采取同学互评互改的方式更加有效。
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你想和谁交换评改?(学生很兴奋,找伙伴交换彼此的作文)
„„
师:刚才批改同学作文时,你发现谁的作文写得不错,想推荐给全班?说说推荐的理由,请文章的作者把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生:××同学作文写的是她和爷爷亲手做的花灯,读了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么多灯中她只喜欢这盏灯。我真羡慕他有那么好的爷爷。我想推荐她来读。
学生读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我认为××同学得作文中有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我还想给××同学提个建议,如果„„处这样写:„„ 会更加具体。„„
这节课,一改通常教师评改为中心的作文修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发挥学生的潜能,达成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修改作文的实践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我们应该让修改成为学生作文的习惯,使作文修改从自发无为的境地走向自觉有为的佳境!
第三篇: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学校 林建华
提要:本文着重于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解读和在新理念影响下对历史教学的思索。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标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也势必要与时俱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教育部在2000年修改原有教学大纲之后,又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2001年9月,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我国38个地区实施,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我省的历史课教学即于2004年正式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标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呢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内容标准,我们先来看看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纵观新课标它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强调专题性,打破了以往以中国史、世界史为分野的学科“本位”体系,按照 内容性质划分为三大模块,分别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进行连续性的整体论述,这样有利于形成学习模块,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
(二)以问题为中心,三大学习模块以相应的核心问题为主题,总分为25个学习专题,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也可互为补充,有助学生理清思路。
(三)改变了过去以政治史为主的结构,明显加大了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 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体系中,受过去革命史观的影响,政治史一直是历史话语的主体。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认知历史日益成为主流,加强经济史、社会史等内容正合时宜。从宏观上来说,以专题史来提领国别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由分散到整体的前进趋向,对于学生树立系统的历史观大有裨益。
从这些改进中可以这么认为:新课标是对传统的一次颠覆,而这样的颠覆又是必须的。当今社会我们称之为“信息社会”,讲的是“知识经济”,其实就一句话:谁能解读信息,一切就掌握在他手里。国家亦是如此,那这个“谁”又是指什么呢?人才!人才哪儿来?靠教育!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上下五千年,全凭老师一人说”、“吃老本,炒冷饭”等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的发展。面对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切就集中到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成熟为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协调发展,提倡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由此,一场打破传统的运动展开了,新课程标准即是这一新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新课标下一线教师要做些什么呢 的确新课改、新课标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体来说的话我们还是可以从传统的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备学生。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都是有差异的,老师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在上每次课程之前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从而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个教学流程和决定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能力培养,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备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而历史课程的特点又使得这个桶得是“特大号”的,尤其是在新课标引领下,历史教师要将更多较为客观的历史事实摆在学生面前,表叙应尽量完整,对历史事实的评价也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评价,如果有完全相反的史实或评论,不妨也讲给学生,扩大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去思索、去评判,从而使学生得到许多启发和教育。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要历史教师一要对专业著作尤其是许多伟人的著作,多去阅读,必要时,对一些伟人关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的评论,用读书笔记记录下来,在课堂上适当的时候就能用上去;二是要博览群书,历史本身就是包含一切,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去涉猎;三要多留意时政信息,因为现在所发生的往往都与过去有关联,对比、联系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如果你再有很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有浓厚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则完全能胜任任何要求下的历史教学。
(三)备方法。
新课标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能力、情感等的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必须要变。怎么变才能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这是关键,最引人关注,也让人最为困惑。本人觉得先要找准出发点——学生是主体,他要“学”;教师呢,叶圣陶老先生早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再来看看怎么办,有一种从国外引进的称为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受到教育学者的普遍欢迎,其中的“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等更适于本学科的教学,并能突出强调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不要因此而将传统方法一锅端,比如“讲授法”在对概念、制度的讲解中仍有它的优势,网络化教学的确很受学生欢迎,但我们绝不可为“变”而“变”。最后要注意的是阶段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实行非常重要。提问、作业、摘记包括测试等等,都要及时给予评价,多给与学生精神的褒奖,甚至于可以鼓励学生踊跃投稿,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这份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劲头。
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一次对“学习”的重新认识,教师更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从而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将新的历史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这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与改革精神!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胡高清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如何管理好课堂[J] 《成才之路》 2009年09期
作者简介:本人林建华,担当历史科目的教学工作,工作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系,邮编215104,联系电话***
第四篇: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思考
广西百色高中 蒙坤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实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及其相关理论,以及所引发的思考,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际,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理论来指导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关键词:内隐认知,外显认知,语法教学
一、引言
作为语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法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交际教学思想被我国英语教学界广泛接受,中学英语教科书也随即进行了全面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由于教师们对交际教学思想的片面理解,近几年来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忽视语法教学的倾向。于是乎凡是进行语法教学的方法都被认为是落伍的、过时的教学方法。为了避免“落后”之嫌疑,教师们人人避免讲语法,致使学生出现了“高原现象”,学生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有进一步的提高,英语学习无法再取得长足的进步。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重申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课标》指出,“知识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高中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对英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语法素材,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他们对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有着强烈的要求。诚然,提倡重视语法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堂上抽象地讲解语法,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新课标》提倡高中英语语法要从用的角度出发,强调语法教学不能局限于语法范畴内,必须与逻辑思维、文化意识、篇章语境、题材体裁、词汇等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法意识,确保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如何教授语法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最近几年,围绕着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以及由这两个理论带来的外显式及内隐式语法教学,各路学者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本文拟通过对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介绍,探讨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进行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和新理念。
二、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以及相关概念的解释 1.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
提到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就必然涉及到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R Ellis(2004:229,引自戴炜栋 2006)将外显知识称为“学习者关于某种语言的组成部分及该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意识”。即关于语言结构如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传统的语法描述就是外显知识。具体到日常的学习行为中,如学生不仅察觉到某个句子不合乎语法规则,而且还能分析出其错误时使用的就是外显知识。内隐知识是关于语言自动化使用的程序知识(戴炜栋 2006)。内隐知识是默会的知识,比如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的知识。同样,具体到日常的学习行为中,如学生意识到某个句子不合乎语法规则,但又无法进行解释时使用的就是内隐知识。应该可以这样说:外显知识确保了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有助于学生监控语言输出,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而内隐知识则保证语言使用的流畅性,有助于学生自发而快速地使用语言,发展其语言技能。McLaughlin认为自发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从课堂外显知识的教学最终到自发交际能力的培养才是语言教学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许多语言专家也指出外显知识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意识,促进外显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建立内隐知识。这些提法与《新课标》提出的以培养语言技能为核心的理念不谋而合。目前在语言教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就是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是否可以转化及如何确保两者之间的成功转化。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语言(内隐知识)的同时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外显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技能,最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
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都是人类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A.S.Reber 引自刘耀中 2000)认为人们认知复杂任务时通常采取两种本质不同的认知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认知模式。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活动都属于外显认知。这种认知过程的特点是学习者受意识支配,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另一种是内隐认知模式。在内隐认知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学习,学习者置身于鲜活的环境中自然地习得知识。比如儿童在习得母语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了母语的特征和规则。因此区别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核心就在于学习者在学习时是否有意识的学习。内隐认知不同于外显认知,内隐认知是在偶然的、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条件下进行的,获得的知识主要是程序性的知识而非描述性的知识。而外显认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理性的认知,获得的知识可以用语言加以表述。具体到我们英语语法教学中,内隐认知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语法时必须置身于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和使用语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在交际中表达思想,潜意识地习得和发展英语语言技能,无需关注语言规则。而外显认知却主张通过对语法形式的讲授,发展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语法意识,构建语法系统。许多学者对于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的优势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过分地强调内隐认知作用,忽略课堂语法教学容易导致“语言石化”现象,影响语言的准确性。同时,也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学生学习进步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有提高。尤其是在英语为外语环境的中国,英语信息输入较少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接触语言材料,坐等学生自然习得语法显然是极不现实的。而过分地强调外显认知的作用,过分重视对语法知识的讲授,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交际时容易出现过高的语法监控而影响流利程度,再者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疲劳感。
三、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对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尽管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作为人类认知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着重语法规则的讲练,忽视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语言。另一个极端是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性而放弃语法教学。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教师们误解了语法教学根本原则,过分夸大了内隐认知或外显认知的作用。因此,仅仅依靠外显认知或仅仅依靠内隐认知来进行语法教学都明显存在着不足。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这两个认知机制结合起来,两者协调合作。近年来,由于研究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而发展起来的以提倡语法讲解为主的外显式语法教学和以提倡以学生感悟语言为主的内隐式语法教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教师们开始意识到语法教学中外显与内隐相结合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研究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至少可以给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提供如下启示:
1、读透《新课标》,认真领会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研究证明,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法尤其能够促进外语教学。因为它强调语言的输入以任务的方式呈现,鼓励学生从语言输入中领悟和感知相关的语言形式,激活认知过程。此外,学生在课内接触到的真实交际活动十分有限,语言输入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强调对语言鲜活的体验,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呈现隐含特定语法项目的语言材料,包括音像材料。学生在学习这些语言材料时调动了其内隐认知的机制,从而自然地认知语言中的语法规则。
2、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已经对英语有了一定的了解,思维水平已经接近成年人,已经有了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他们对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有着强烈的要求,希望通过语法来规范自己的知识,期待在英语学习上有大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外显认知的机制,帮助学生打造扎实的语法基础,构建语法意识。确保语言使用的准确,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语法教学要融入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的教学中,既不单纯教语法,也不能把语法和技能培养割裂开来。做到外显式教学与内隐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构建语言意识和形成语言技能。研究表明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外显方式学到的知识将监控语言的实际使用,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相关的语言特征和差异,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语言的能力,大大缩短学生掌握语法的过程。以内隐形式组织的教学活动轻松活泼,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研究证明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都极大的影响着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的过程和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学活动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展开,鼓励学生通过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四、结语
英语语法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尤其如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法教学应该注重通过外显和内隐的方法,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语言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和归纳能力,进一步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elce-Murcia M.1991.Formal pedagogy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 2.McLaughlin, Barry.1987.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Edward Arnold,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陈琳,王蔷,程晓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英语课程标准研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6.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J].《外语界》, 2006第1期
7.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6期
8.张 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J] 《外语界》,2004年第4期
9.郝兴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外语语法教学的新趋势[J] 《外语界》,2004年第4期
10.周 遥.英语语法教学新动向[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年第9期
第五篇:关于新课标下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郑新丽
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对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纵观一线语文教学,我们发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诗歌教学或多或少还存在一点问题。因此,对诗歌教学误区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对诗歌教学的策略进行寻求与探究,在当前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一、误区梳理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容乐观,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其教学情况也不是很理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病: 1.教学观念保守
诗歌的语言凝练、高度概括,极富意蕴,而且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因此,在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就认为,只要扫清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在教学时也只是一味的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的确切含义。教师对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不仅使其在教学时把一首优美的诗歌搞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无法感受诗人内在的情感,无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意蕴美;而且也大大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导致教学结果的乏味与低效。2.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观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导致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采用与其它文体同样的教学方法,操作方法很是机械,即“解题释词+交代背景+理清段落结构+分析思想内容+总结艺术特色”的“五段论”式的僵化模式。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无法从文字符号背后,观赏到诗人内心闪现的灵光,获得一种曾经有过或未曾有过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而且,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诗歌丧失了自身的生命力和感发力,降低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教学目标模糊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于是在诗歌教学中便出现了几种极端:一是朗读课:整堂课都在读,教师读、学生读、录音读、分组读、集体读、单独读看上去整堂课读得沸沸扬扬,但由于没有在朗读的方法上给学生以相应的指导和点拨,因而这种读,实际上是失去方向的瞎读,其结果只能是偏离了教学目标,曲解了诗歌的真意。二是拓展课:教师对诗歌内容进行一番很是粗糙讲解后,就开始对文本进行拓展。如有位教师讲的《孔雀东南飞》,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焦仲卿为什么休掉刘兰芝。学生思路是打开了,但这堂课的重点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这种拓展,给人的感觉是没了边际,实际上是一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胡乱拓展。三是鉴赏课:为了将“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这一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教师对文本进行一番蜻蜒点水的讲解后,就让学生轮流朗读从网上下载的或是从一些鉴赏辞典中摘抄的有关那首诗的赏析文章。气氛热烈,文采飞扬。殊不知,F载与抄袭永远不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王家新教授指出:“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通病’就是„„忽视并背离‘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中学诗歌教学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要注意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让教学回归诗歌本身。”[2]这几种极端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背离了诗歌教学应有的目标,让学生难以适从,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远离了诗歌,远离了文学,远离了语文。4.教学手段极端
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比起来,略显单
一、平面,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发挥诗词教学的理想效果,而借助录音、录像、幻灯、电影等集声光电色于一起的诸多种媒体,则可以增强诗歌教学的直观性与丰富性,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共振和极大的学习兴趣。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有些教师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上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即进行诗歌教学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点击鼠标的过程中“顺利”完成。事实上,过分使用多媒体,会使教学过程呆板,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而且,过多使用多媒体,不利于引导学生感悟丰韵的诗歌意象,品味凝练隽永的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内心炙热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此外,多媒体课件过多的强调形象、直观,学生在直观感觉的冲击下,会逐渐丧失鉴赏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无法深入体味、揣摩诗词的妙处,当然也就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对策指引
要革除诗歌教学的弊端,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提高艺术修养
语文教师首先要爱好诗歌,然后才能教好诗歌,会教诗是每位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也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为此,语文教师平时要多逛书店,多读一些中外诗作,多利用网络资源阅读网络诗歌(因为网络诗歌版块多,内容丰富,搜索便捷,新作上传迅速),多积累一些诸如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建筑器物等的古代文化知识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诗歌理解起到关键作用的意象知识。只有诗读多了,读熟了,知识储备雄厚了,语文教师才会对诗歌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语文教师的诗歌修养也才会逐渐得到提高,自身的教学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工作来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诗歌的特点,遵循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认知的规律,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建构。具体说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通过知识性的拓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拓展阅读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拓展讲解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其次,由于诗歌具有多义性、含蓄性和暗示性等特点,因而诗歌教学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这种开放式的可能性解读是一种考虑时代背景、历史现实、文化内涵以及字句中复杂幽蕴的意蕴等因素的既有深度又有准确性的“细读”与讲解,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读、随意解读或曲解原意的误读。最后,教师要注意运用归类、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各种角度,如主题角度、风格角度、感悟角度、构思角度、艺术形式角度、历史文化角度等,对不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特征进行比较,这样反复的比较鉴赏,一方面可以大幅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使课堂教学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3.开辟实践机会
新课程倡导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综合,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构建诗歌综合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网上有选择的搜索和整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通俗易懂的诗歌,并在班上或学生自发组建的诗社组织中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将自己的作品以朗诵会、创作比赛会、诗歌欣赏会等形式呈现出来,努力为学生营造诗歌教学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并最终为学生诗情的飞扬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纵深的空间。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也是文化宝库中最为璀臻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书写能力,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思考时代„„因而诗歌教学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并让诗歌教学最终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