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新课思考新课标下语文生活化的实践与[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3:5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考新课思考新课标下语文生活化的实践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考新课思考新课标下语文生活化的实践与》。

第一篇:思考新课思考新课标下语文生活化的实践与

《新课标》下语文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认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专家们精辟地论述了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课堂学习与人的“生活世界”隔裂开来,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书本世界”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生活语文”其内涵应包括:一要注意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二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三要重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完善人格相互渗透,使二者互相促进。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达到叶老所说的:“第一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的学科;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

一、语文学习“生活化”

“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因地制宜地注入生活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提高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一)课文阅读“生活化”

课文阅读不应当只停留在课堂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洗耳恭听的层面上,而应当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实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获得课本知识,还能积累生活经验。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写“秋天”的文章,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选择一个地点(田野、菜地、荒野、山坡、学校植物园等),开动五官(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仔细观察秋天的景色。上课时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与课文描写的内容有何异同。课后让学生画一画,画一幅秋景图;贴一贴,用采来的实物(落叶、小草、水稻、花生、大豆等)贴一幅秋景画;演一演,演一个关于秋天的节目;读一读,读一篇描写秋天的课外文章等。这样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等秋天的景物,了解了秋天的特征,积累了秋天的知识,亲身实地体验了秋天丰收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习课文,兴趣盎然,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许多终身难忘的“生活世界”中的宝贵知识。

(二)语言训练“生活化”

语言训练“生活化”,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所用的语言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语言训练题,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接受语言训练时,便会感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更是生活的需要,是为了完善生活,享受生活。如:修改病句的训练,许多老师是将病句归类,再一类一类地讲解如何找病因,如何修改,然后出一些相对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这样训练显得机械呆板,学生学得十分被动。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切入口,从学生的日记、作文或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中找出有语病的句子作为例子,再结合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修改。这些例子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把自己的文章写得语句通顺,把自己的话儿说得准确流利是他们的迫切心理需要。这样他们就能学得积极主动。把语言训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准确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培养学生从小语言表达就能做到真情实感,养成朴实的文风。

(三)思想教育“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任务。但这种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又必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两者应该是水乳交融,而不应该是油水分离。一位教师结合当天班里一位女同学漂亮的圆珠笔不翼而飞了这件事,满怀深情地对学生们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经常遇到道德难题,如撞倒小同学是否要起来说声对不起;损坏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是否主动把它补好;考试时遇到难题是否弄虚作假……”最后提到了丢圆珠笔的事,“老师无法查出是谁拿了那支圆珠笔,但老师可以断定这位同学已经遇到了道德难题,老师也为这位同学着急,希望这位同学解答好道德难题。”第二天那支圆珠笔竟“飞”回来了!对那位女生来说,课文中的“父亲”帮她找回了心爱的圆珠笔;对那位犯了错误的学生来说,“父亲”帮他解答了道德难题;对全班同学来说,“父亲”使他们的灵魂受到了一次洗礼。这样将语文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并进入他们的心灵,就能起到“随风潜入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语文化”就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起“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和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一)学校活动“语文化”

教育家魏书生有一整套语文训练及语文教学管理的好办法,他把看似抽象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成了学生学校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班委选举,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每堂课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校园新人新事;班干部在黑板上写个通知,让全班同学看看有无错别字、病句;学生犯了错误,写说明书……学校活动“语文化”可谓一举多得,教师既是在语文训练,又是在班级教育;学生既是语文实践,又是在班级建设。广大语文教师为何不可采用魏公的做法,把学生从单调枯燥的学校生活中解脱出来,过上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化生活。

(二)课余生活“语文化”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资源。而随着“减负”工作的落实,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课余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和更多的自主时间。因此,每位语文教师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到课外广阔的天地中去学语文,培养学生逐步具有课外自觉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着重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读好三种教材。一是文字教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自读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10篇(段)。课内与课外是语文学习的双翼,只有展开双翼,学生才能获取丰富的知识。二是声像教材,随着电视的普及、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从影视或网络上获取各种有益心身健康成长的文化知识。三是生活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了解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面貌,然后通过办报,演讲、故事会等形式反映出来,“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获取丰富的生活经验。当一位学生能养成从课余生活中获取知识的习惯,把课外的学生生活当作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能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三)社会实践“语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能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为此广大语文教师要能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人生的武器,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尽微薄之力。一是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如:北京申奥成功,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写写自己的体会。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如:街头交通、城市环保、治安状况等,请学生用语文学科所学的知识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化氛围。如:街头小巷的错别字、生编滥造的广告语、语病百出的盗版书等,引导学生加入到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队伍中,开展调查,给予纠正,呼吁全社会都要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语文学习相统一的活动,学生所获得的远远不止是不断提高的听、说、读、写能力,更有日益增强的现代公民意识。

总之,不论是语文学习“生活化”,还是学生生活“语文化”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具备得心应手的语文能力。

第二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龚新权

2009年秋,湖北省内所有高中全面进入课改,作为省级示范高中的孝感高级中学,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与课改。

两年来,我们语文组同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精神,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研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点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个人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研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一些思考,现就此略述一些作法与拙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吃透课改精神,明确育人目标

要当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三个吃透(吃透“课标”、教材、学生)的本领。为此,我们组织全组(主要是即将进入课改的年级备课组)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即语文课程育人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原来强调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包括人的文化素养及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

基于上述认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求全组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精神,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我们要求全组教师改变以往只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注重在学生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分别建立认识、情感、技能等目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民主平等交往、共同对话的互动过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研究性、合作学习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二、养成“两种行为”,提高教师素质

向金炳校长十分注重备课组建设,曾多次召开备课组长专题会议。两年来,09级备课组在养成“两种行为”、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有所作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备课组长的示范、引领行为。备课组长的行为对规范、引导其他教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有着促进作用。备课组长应做到“善教”、“会研”、“能写”,尔后逐步从骨干教师成长为学术型教师,直至锤炼为学者型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我们正努力将备课组创建为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特别是在讲课、评课、集体备课、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我们备课组长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日常活动的常规运作行为。我们逐步将备课组的日常活动进行提炼、规范,使之成为 “常规运作”行为。

一是组织学习,促进知识更新。我们备课组采用集中学习与指定内容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不断学习课改理念和外地经验文章,以达到丰富学识,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之目的。二是集体备课,促进整体优化。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知识的割裂、知识的螺旋上升、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等,都给新、老教师带来了很大冲击。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教研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此,我们落实了向金炳校长关于“个人反思是基础,同伴互助是重点,专家引领是关键”的指示精神,强化了集体备课,做到“三定三研三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研究学生学习状况,研究教材与教师用书,研究《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南》;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试评讲。实践证明,像这样开展集体备课效果良好。

三是重视教学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教学离不开研究。我们备课组有计划地引导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实践应用——推广成果(发表)的习惯。如我的《文言文诵读教学浅论》被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评为一等奖,龚小群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发表于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这些都是在研究状态下教学的范例。

四是狠抓青年教师培养,造就未来的学科骨干。工作的最初六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结合我校对“十佳青年教师”的“五个一”的要求,我们备课组将其细化为“十会”:会研究教材,会分析教材,会用好教材,会精选习题,会自我反思,会出一套高水平的试卷,会高质量地分析试卷,会在质量分析会上作一次精彩的发言,会上一节高水平的示范课,会写一篇有分量的教研文章。我们要求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达到上述要求。不仅如此,我们还针对部分青年教师重阅读轻写作的现状,对写作指导和训练提出了要求。写作课分开放性写作和指导性写作两种。开放性写作要求学生在高

一、高二的基础上坚持写周记或随笔,教师每周收阅编印优秀周记。指导性写作依照序列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将整篇写作和片段写作结合起来。作文批改和讲评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每个月至少要对全班学生作文进行一次面批面改。每两周一次的大作文训练,由全组教师进行流水批改。每周一次的小作文可采取同学互批和教师重点批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创设各种情境,聚焦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和窗口。两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聚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设预设型情境,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通过预设型情境的创设,可以适时抓住时机,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学习环节小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或新的教学环节中去。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预设型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深受学生的欢迎。如我们在教学《感天动地窦娥冤》时,适时推出一个预设的问题:六月飞霜,血溅白练,亢旱三年,窦娥的三大誓愿为何都能应验?又应当怎样理解?像这样设置一个个悬念,就能激起学生渴求解答的强烈欲望和学习兴趣。

2.创设生成型情境,生成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所谓“创设生成型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趣味性教学原则,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素材,设计成新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使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求答案。生成型情境可以借助预设型情境的导向作用,在事物表象呈现之后,再根据悬念或初始疑问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质疑。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巧布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之中。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自然界的某景物,想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之后,再让他们带着各自写作的直接经验,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生成”了许多问题和感悟,如:史铁生选择了地坛里的哪些景物来写?他是怎样将景物写得如此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色彩的?史铁生笔下的景物后面有他怎样的经历和情怀?师生一起解答了这些问题后,教师追问:这些景物在史铁生生命中的意义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发言……随着一个个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写作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等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可见,教师生成设疑,和学生与文本对话中设疑,这种师生“生成”互动,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创设应用型情境,引导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型情境从取材层面上讲,主要是指能在课堂内展示的,能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应用的实例。从目标定位而言,所创设的情境应富有探究性,有利于学生观察、实践、猜想、验证、推理、探究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内容与问题的信息量上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广泛的思考。如我们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和浅谈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情怀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独立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由师生合作进行探究分析,最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较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又如,我们结合选修课《演讲与辨论》的教学实际,规定每节课的前5分钟,让两名学生进行演讲展示。很多学生把演讲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精心准备,精彩演讲,教室里不时传出掌声。在全校大型演讲比赛活动中,黄鹏同学的《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的演讲,多次博得全校师生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应用型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将知识的学习置身于一个社会、生活情境中。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还能使学生从真实、逼真的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实践证明,只有经过体验才能让学生从感知到感悟,同时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不断调整和修订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这也是改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所在。

劳动不负苦心人。辛勤的劳动必然结出丰硕的果实:继2010年我校青年教师褚浩的录相竞赛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获湖北省录相课一等奖之后,2011年11月,我校青年教师张扬、陈宇翔再获省级录相课一等奖;学生朱哲雅的作文《说伞》获第二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孝感市近期举办了一次以“孝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全市设了十个一等奖,孝高学生揽回八个一等奖(第一名至第八名)。

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1.部分教师对基础知识教学重视不足;2.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依赖;3.少数教师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导致主导性弱化;4.因《演讲与辨论》资料较少,网上几乎没有现成课件,个别青年教师处理教材有些困难,有时甚至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教研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课改理念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课改的信心,进一步加大课改的力度,努力使孝感高中语文学科真正成为引领孝感地区语文课改的排头兵。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思考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第二十二小学 李金慧

(节选)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者从采集材料到运思加工、制作表达直至修改定稿,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它是作者的智能知识、意志及思想感情等多种素质条件的综合体现。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纵观目前作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充分地重视积累和修改。

一、重视积累

许多的语文教师都会遇到作文教学“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境,尤其到了高年级,学生因作文而苦恼家长也跟着着急,甚至出现了一些舍本逐末的做法,买作文训练的书、报作文提高班、背诵优秀作文„„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那么心声自何而来?宋代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如果你要学习写诗作文,那就要在写作诗文以外下工夫。古往今来有多少大师都得益于他们丰富的阅历,而我们的小学生呢?他们生活的范围本来就有限,再加上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限制,就只能在“四角天空”下活动了。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之不尽”。是啊,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奇妙的百科全书,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去体察人情世故,感受悲欢离合,获得人生经验,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就有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的内容越充实。著名的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我们应该把孩子们领出教室,让他们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广泛积极的兴趣爱好,甚至是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有东西可写,写出真情实感来。例如去年夏天,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参观新建的海洋馆。因为乌鲁木齐是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孩子们对海洋世界的了解只能从书本和电视中获得,这次参观满足了他们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个个激动不已,人人手中捏着纸和笔一路走来一路记。参观结束后,每个孩子都写了这次活动,老师们普遍反应这次作文再不是只凭想像瞎编乱造敷衍了事的,反而神秘的海盗船、五彩斑斓的海洋鱼类、惊险刺激的人沙共舞,妙趣横生的海狮表演在学生的作文中精彩纷呈。

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广泛阅读则帮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的关系的经验。对小学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读千赋”但教师一定要指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更多的阅读,广泛汲取精华,开发和培养创造思维。叶圣陶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如果老师能经常询问学生们读书的情况,给予正确的引导,适时推荐有益书籍,指导课外阅读,勤于组织班级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那么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无论是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还是来自于阅读的间接经验,只要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的质和量,就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二、重视修改

修改是创作优秀作品的重要环节之一,修改环节与作前指导的意义相比只有过而无不及。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作后修改,让修改成为学生作文的习惯,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一)强化修改作文的意识 许多老师因为觉得课时紧张,不舍得在作文修改的环节花费时间和精力或者怕麻烦,作前指导后收上学生的作文寥寥几句评语就打发了,有的甚至只评个等级,打个分数就算了事。老师指望一次作前指导,就使学生写出好文章来,但是这样是不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学生亦是如此,写完一篇作文,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作文批改后发下来只匆匆瞥一眼批语就塞进书包不再问津,很少自觉修改。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修改的要求。如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老师们有必要认真领会课标精神,改变作文教学重作前指导轻作后指导的现状,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从提升教师、学生的修改意识入手,彻底改变对待修改作文的态度,强化修改作文的意识。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修改作文,舍得在指导修改作文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了,学生也就愿意在修改作文上下功夫,形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北师大配套教参提出作文要经过“起草—评议—修改—成文—赏评”几个阶段的建议应该积极采纳,促使作文教学形成“写—评—改—赏”的基本模式。

(二)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指导修改作文时要做到明确评改要求;做到赏、评、改结合;教给修改方法;倡导在合作中修改。

先来看一个课例《我喜欢的灯》具体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浏览学生草稿,选一篇典型作为例文,发放例文。(2)导入新课:总评起草情况,回顾习作要求,确定赏评标准。(3)指导修改例文:赏、评、改

a提出要求:对例文进行深入阅读,对照评改作文的要求进行批阅,圈点出错别字、病句等明显的错误,勾画出好词佳句,整理出阅读时的体会和发现的问题,批语中提出合理化建议。

b学生自主评改 c在交流中指导修改(4)评改自己的作文(5)同学互相评改(6)作业:定稿誊写

1、指导修改要明确评改要求。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应该有一个由评到改的过程,无论是自评或他评都按照相对统一的标准,找出作文的闪光点或不足,去评价、去赏析、去修改。那么这个标准从何而来呢?不妨让学生自己去制定。每次习作都会有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作文的要求中提炼评改的一二三,相信学生们有能力制定并按照这个标准去评价或修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

教学片段:

师:你们试着从要求中归纳出这次作文评改的标准,可以小组同学一起归纳。

小组讨论后反馈:

生:可以看是否围绕主题“喜欢的灯”来写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生:要看作者是否把“我”喜爱的灯的来历、外形特点、功能作用以及为什么喜欢的原因等介绍清楚。

生:指出错别字、病句及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过评改作文时还要把握一定原则,那就是尊重作者的本意,多蹴少改,真诚赏识作文的闪光点,委婉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要求你能做到吗?

生:能!

评改的要求明确了,作文的修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指导修改要做到赏、评、改结合。

在课例中,老师发放例文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并要求对照评改作文的要求进行批阅,圈点出错别字、病句等明显的错误,勾画出好词佳句,整理出阅读时的体会和发现的问题,批语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就已经把指赏、评、改结合起来。交流的过程亦是如此,无论是修改自己的作文还是修改他人的作文,都做到了赏、评、改结合,使学生在互相评价中认识自我,在互相启发中开阔思路,在互相答疑中加深理解,在交流中丰富感受,在互相品赏中提高认识。

3、指导修改要教给方法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作文修改方法的指导。小学生修改作文最普遍的方法是朗读法。他们把文章清晰响亮地念出来,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凭借语感和语言习惯来修改。也用比较法,将写好的作文与同一题材的课文(范文)相对照,找出不足之处。

“换位思考修改法”是笔者在作文批改时的偶得,就是要求修改作文时,找出写人、叙事、状物的疏漏之处,使笔下的人、事、物面貌既“真”又“实”。告诉学生:“修改作文时想想怎样改才能变概括为具体使读者更明白、更清楚。

另外,修改作文还有加减法、冷置法、比较法等。在指导修改作文时,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修改,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更好。

4、指导修改要倡导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在指导作文修改时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采取同学互评互改的方式更加有效。

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你想和谁交换评改?(学生很兴奋,找伙伴交换彼此的作文)

„„

师:刚才批改同学作文时,你发现谁的作文写得不错,想推荐给全班?说说推荐的理由,请文章的作者把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生:××同学作文写的是她和爷爷亲手做的花灯,读了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么多灯中她只喜欢这盏灯。我真羡慕他有那么好的爷爷。我想推荐她来读。

学生读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我认为××同学得作文中有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我还想给××同学提个建议,如果„„处这样写:„„ 会更加具体。„„

这节课,一改通常教师评改为中心的作文修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发挥学生的潜能,达成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修改作文的实践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我们应该让修改成为学生作文的习惯,使作文修改从自发无为的境地走向自觉有为的佳境!

第四篇:关于新课标下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郑新丽

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对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纵观一线语文教学,我们发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诗歌教学或多或少还存在一点问题。因此,对诗歌教学误区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对诗歌教学的策略进行寻求与探究,在当前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一、误区梳理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容乐观,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其教学情况也不是很理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病: 1.教学观念保守

诗歌的语言凝练、高度概括,极富意蕴,而且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因此,在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就认为,只要扫清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在教学时也只是一味的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的确切含义。教师对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不仅使其在教学时把一首优美的诗歌搞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无法感受诗人内在的情感,无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意蕴美;而且也大大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导致教学结果的乏味与低效。2.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观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导致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采用与其它文体同样的教学方法,操作方法很是机械,即“解题释词+交代背景+理清段落结构+分析思想内容+总结艺术特色”的“五段论”式的僵化模式。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无法从文字符号背后,观赏到诗人内心闪现的灵光,获得一种曾经有过或未曾有过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而且,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诗歌丧失了自身的生命力和感发力,降低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教学目标模糊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于是在诗歌教学中便出现了几种极端:一是朗读课:整堂课都在读,教师读、学生读、录音读、分组读、集体读、单独读看上去整堂课读得沸沸扬扬,但由于没有在朗读的方法上给学生以相应的指导和点拨,因而这种读,实际上是失去方向的瞎读,其结果只能是偏离了教学目标,曲解了诗歌的真意。二是拓展课:教师对诗歌内容进行一番很是粗糙讲解后,就开始对文本进行拓展。如有位教师讲的《孔雀东南飞》,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焦仲卿为什么休掉刘兰芝。学生思路是打开了,但这堂课的重点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这种拓展,给人的感觉是没了边际,实际上是一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胡乱拓展。三是鉴赏课:为了将“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这一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教师对文本进行一番蜻蜒点水的讲解后,就让学生轮流朗读从网上下载的或是从一些鉴赏辞典中摘抄的有关那首诗的赏析文章。气氛热烈,文采飞扬。殊不知,F载与抄袭永远不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王家新教授指出:“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通病’就是„„忽视并背离‘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中学诗歌教学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要注意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让教学回归诗歌本身。”[2]这几种极端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背离了诗歌教学应有的目标,让学生难以适从,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远离了诗歌,远离了文学,远离了语文。4.教学手段极端

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比起来,略显单

一、平面,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发挥诗词教学的理想效果,而借助录音、录像、幻灯、电影等集声光电色于一起的诸多种媒体,则可以增强诗歌教学的直观性与丰富性,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共振和极大的学习兴趣。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有些教师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上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即进行诗歌教学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点击鼠标的过程中“顺利”完成。事实上,过分使用多媒体,会使教学过程呆板,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而且,过多使用多媒体,不利于引导学生感悟丰韵的诗歌意象,品味凝练隽永的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内心炙热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此外,多媒体课件过多的强调形象、直观,学生在直观感觉的冲击下,会逐渐丧失鉴赏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无法深入体味、揣摩诗词的妙处,当然也就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对策指引

要革除诗歌教学的弊端,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提高艺术修养

语文教师首先要爱好诗歌,然后才能教好诗歌,会教诗是每位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也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为此,语文教师平时要多逛书店,多读一些中外诗作,多利用网络资源阅读网络诗歌(因为网络诗歌版块多,内容丰富,搜索便捷,新作上传迅速),多积累一些诸如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建筑器物等的古代文化知识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诗歌理解起到关键作用的意象知识。只有诗读多了,读熟了,知识储备雄厚了,语文教师才会对诗歌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语文教师的诗歌修养也才会逐渐得到提高,自身的教学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工作来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诗歌的特点,遵循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认知的规律,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建构。具体说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通过知识性的拓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拓展阅读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拓展讲解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其次,由于诗歌具有多义性、含蓄性和暗示性等特点,因而诗歌教学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这种开放式的可能性解读是一种考虑时代背景、历史现实、文化内涵以及字句中复杂幽蕴的意蕴等因素的既有深度又有准确性的“细读”与讲解,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读、随意解读或曲解原意的误读。最后,教师要注意运用归类、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各种角度,如主题角度、风格角度、感悟角度、构思角度、艺术形式角度、历史文化角度等,对不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特征进行比较,这样反复的比较鉴赏,一方面可以大幅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使课堂教学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3.开辟实践机会

新课程倡导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综合,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构建诗歌综合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网上有选择的搜索和整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通俗易懂的诗歌,并在班上或学生自发组建的诗社组织中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将自己的作品以朗诵会、创作比赛会、诗歌欣赏会等形式呈现出来,努力为学生营造诗歌教学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并最终为学生诗情的飞扬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纵深的空间。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也是文化宝库中最为璀臻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书写能力,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思考时代„„因而诗歌教学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并让诗歌教学最终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第五篇: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新思考

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新思考

[摘要]:新课标下,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衔接好初高中数学教学,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初中数学;衔接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不少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下降。笔者在看了几篇关于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的文章尤其是吴勇平先生所著的《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思考》之后很受启发,也想就这问题发表一下本人的一孔之见。1.把握好初、高中教材内容上的断层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高中的教材内容都作了教大的改动,而大多数的高中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初中教材,因而对初中教材的内容并是不很了解。虽然在课改后初中教材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被大大降低了,但同时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立方差公式,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二次不等式布解的关系等都需要在高一阶段补充学习。因而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要了解学生在初中里学了哪些知识,有些知识在初中里没有学过而高中里却要用到这就要在教学中作补充,还有的知识在初中因不是重点只是作为略微了解里但在高中却是一个重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深。为此在特别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2.把握好初、高中教材编写上的不同特点

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初中教材中和叙述方法也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也相对比较少。相对而言,高中数学虽然在课改后难度也有所降低,但总体上相对初中数学来说其中的有些概念就比较抽象,如高一刚开始集合,函数的定义等;并且其后学习中出现的定理及证明都比较严谨,逻辑性强;立体几何证明更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教材语言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有的计算繁冗复杂。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因而高中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要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在同等情境下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索,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认识、理解。3.把握好初、高中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并且同时,不可否认有些初中教师为了应付中考,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来提高成绩,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初中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大大缓解这种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影响和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但只要考试评价体制不作大的改变,对普通中学这来说对这种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着的。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新课标下,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相对比较重视学生自己去学习。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因而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回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4.把握好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

我国现行学制的高一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期向青春后期的过渡期,因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同时思维形式上初中生比较侧重形象思维而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就相对比较高一点。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 丰富,记忆更牢固,进而使学生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此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发言与讨论。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总的说来,要解决好初、高中的数学教学的衔接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书目:

[1]陈立群,.数学教学中的知识、方法与思想.人民教育,2006,(1).[2]赵静茹,.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甘肃教育,2006,(1).[3]马仁珠.构建桥梁,走进高一----浅析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龙岩师专学报,2005,(S1).[4].张福宾.研究分化点探讨衔接路,中学教学,2000,(12).[5]黄艳明.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探.教育艺术,2005,(4).[6]吴勇平.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思考.数学通报,2006,(3).[7]潘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7).[8]姜俊华.新标下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析.理科教学探索,2006,(2).[9]刘充忠.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的探讨.数学通报,2006,(1)6

下载思考新课思考新课标下语文生活化的实践与[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考新课思考新课标下语文生活化的实践与[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李 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10期......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八中王君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

    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共五篇)

    来源: (梦芝园佳人网 www.xiexiebang.com) 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贺英华 关键词:新课标 激活思考 创新 课堂教育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

    谈新课标下塑造新型学生的实践思考[大全五篇]

    谈新课标下塑造新型学生的实践思考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正日益凸现。本文从加强听力训练、口语训练、趣味教学和提高学生课堂自我......

    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与思考

    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与思考 泰兴市河失小学徐坚伟 中文摘要:生活是科学的生长点,运用于生活是科学的意义所在。小学科学是引导学生步入科学殿堂的启蒙教育。生活是学生开......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归宿。那么,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尤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要用鲜活......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物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做了详细......

    新课标下分层教学的思考(大全5篇)

    新课标下分层教学的思考 刘忠祥 通过新课标的相关培训和学习,我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新课标的特色在于,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生成,注重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