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中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一、萌发“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背景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实行划片招生,小学毕业生取消升学考试,基本上全盘端就近升入初中学校,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间的差异就越来越来大,学困生也随着越来越多,从而使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文科教学来手影响不大,而对于理科教学的影响就非常大,出现课堂教学中难以顾及两头现象,结果是优生吃不饱,求知欲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智力的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学困生吃不了,跟不上教学进度,达不到教学要求,久而久之,势必造成优生不优,学习缺乏竞争力;学困生找不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意志不断遭到打击,失去学习信心,破罐子破摔,直接影响班级的 学习空气,形成恶性循环,使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得不到落实,初中生的毕业率有其名而无其实,个别初中毕业生的学生的数学成绩,恐怕连初一的学生都达不到。而以往的实践表明: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不适应学生的学。教师如果仍旧沿用过去在同一教材下运用同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就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很好地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会
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为了克服这种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地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 “学”转移,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把教学真正转化为学生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的教学要求,从而大面积提高我校各层次班级教学质量。鉴于我校学生人数较多,学生个体差异、知识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为严重,我校从2001年秋开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讨尝试 “分层递进策略”教学法,经过近年的教学实验,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并确立为省级研究课题,获得省级成果一等奖或二等奖。2004年9月又创造性的运用“单元自主流动式分层教学”效果显著,成为我校特色教育的一大亮点。实验成果表明“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对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2008年6月,省教科所专家来我校考察,给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给予高度的评价:“有做法,有思考,值得推广”。下面,就“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谈谈我们的实践和理解,不到之处,请各位老师和同仁给以指正。
二、对“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理解
1、“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含义:所谓分层递进教学策略是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学生学习成绩差异较大的学科中,根据学生学科学习基础和相关因素,把学生分成两种及以上的若干层次进行教学,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变化,不断递进(当然,有些学生暂时不能递进甚至退步)的教学策略。
2、“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核心: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因材施教,分类辅导,实行有效的教学。
三、“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
1、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有差异的,教学的教也要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悦纳差异、发展差异”。
2、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学困生在内,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学中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递进”的机制。
3、学生之间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各展所长,相互弥补,相互帮助,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
四、“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的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因人施教、分类引导原则: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因人施教,分类引导每一个学生,使学生都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最理想的成绩,体验成功的喜悦。
3、主体与主导相统一的原则: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形容:“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在那里可以发生知识的溪流,由他们身上流过……每逢这个源泉开放的时 候,他们便把他们的学生当作一个水槽一样,放在他的下面,一点不要让滚出的东西跑掉。”这种古老的“注入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作为教师,应发挥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起着“引领”的作用,多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我发展主体。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统一,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和会学数学,达到发展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4、动态性原则:分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评出好中差,而是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来掌握、了解自
己所需的知识,给各层次学生的“递进”设有阶 梯。由于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都会有相应的提高或降低。因此,根据每个学生提高后所达到的新水平,教师对层次进行适当的调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再进行选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这样使每位同学都充满了信心,懂得了要想争当最好的,只有时时刻刻努力,才能得到进层和提高。
五、“分层递进教学”体制
班级分层,单元流动分层,年级分层。
所谓“班级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有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班级分层教学有“分层整体教法”和“分层复式教法”两种。
(1)分层整体教法:这是一种在整体教学中分层指导的教法。即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时间上是整体分段的(A学困生、B中等生、C学优生三层学生同步进入各个教学 环节),但在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上是分层区别对待的。为了使各类学生与教师都能配合默契,教师要在课堂设问中下功夫,特别在概念与基础知识教学中,要 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别让各类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当A层学生回答
不完整或出错时,应请同层学生或让B、C层学生帮助纠正。同样在例题教学中要根据班 内各类学生认知水平,对原有例题作变式为题组形式,在课堂练习中要区分对象布置练习,让各类学生都能力所能及,造成“要求虽异步,各类皆成功”的和谐的课 堂教学氛围。
(2)分层复式教法:这是一种融“自学指导”并借鉴“复式教学”的教法。教师对不同类学生,采取不同教法,先对C层学生,布置自学提纲,指导他们以自学为 主;再对A、B层学生采用启发、引导、谈话法、讲授的教学方法,注意低 起点、缓坡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非智力因素,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三个层次的学生同时进入学习状态;在A、B层学生开始独立作反馈检测题时,教师再对C组学生作重点指导和释疑,以保证C层学生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然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训练。此时,教师通 过巡视,重点辅导A、B层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通过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做好纠正,同时也注意指导C层学生。最后教师与全体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 学内容,做概括小结,明确要求,总结规律,指导方法。(我校王普略、雷全兴老师在自己课堂上创造性的运用了这种教学法,成绩优异)
所谓 “单元自主流动式分层教学”,就是把一个或几个单元班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综合因素,采取“学生自择、家长同意、师生协商”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分成A、B两个相对固定的层次,但又是动态流动的两个教学实验班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英语、数学时,学生自主流动,A层一班,B层一班,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上第一节课时甲教A层英语,乙教B层数学,第二节课时,乙教A层数学,甲教B层英语,作业自习课上,A、B两层学生各上半节数学和英语,由甲乙两位老师轮流交换辅导。这是我校在考察了郑州一中“跑班式分层教学”和鹤壁市淇滨中学“走班式分层教学”,创造性地进行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单元自主流动式分层教学”。)“单元自主流动式分层教学”可分为小单元自主流动式分层教学(2个班)和大单元自主流动式分层教学(4个班)。小单元流动解决了数学、英语两个学科同时差异问题,为了彻底的解决数学、英语每个学生的差异问题,我校创造性地进行大单元流动分层:四个班在英、数教学时,A层两个班、B层两个班,甲教A层,乙教B层。
所谓 “年级分层教学”,就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
有针对性的教学。这里重点加强A层教师的配备。
六、“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操作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是: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
(以班级分层教学的具体操作为例)
1、学生分层
(分层的依据)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C、B、A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20%、60%、20%,学生分层可根据情况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分层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
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C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A层。学生分层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具体操作步骤:(1)摸清学情,初步分层。将上一学年下期期末考试成绩做为摸底成绩,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意志强弱、行为习惯,酝酿分层。
(2)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支持。向学生家长宣传分层教学的目的,了解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教学的依据及优越性,尤其是A层学生的家长,一定要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消除他们的虚荣心理和思想顾虑。
(3)针对学生情况个别谈话。抓住A层学生的闪光点,消除他们的顾虑,使他们放下包袱,充满自信,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能成功。
2、目标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把教学内容和目标分成由低到高的A、B、C三个层次
这一教学模式关键是着眼差异、分层制定目标,制定目标既要根据教材原有教材结构,又要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作科学合理的补充和调整,以形成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分级学习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跳起来摘到果子”的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将每个章节教学目标分成A、B、C这样三个层次: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B、基础知识的应用,C、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按照这三个层次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数学教育的普及性和发展性。课堂
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3、施教分层
面向差异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开展适应各层次学生差异的教学活动,开发和利用这些差异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们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
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C、A(优生、学困生)两头,努力为学困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C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 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C、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C、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 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分层辅导”相结合的方针。
大班导学是指教师对整个班级的教学采取整体引领。C层学生接受能力强,基础好,就着重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只起到引领作用;B层学生大多数肯学,反应慢,听会不会用,课堂上发言机会少,不善于思考,课堂上就要反复操练,练透练够;A层学生基础差,多学一点,就有点力不从心,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差,所以,首先从树立自信心入手,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只要发言,都要表扬。
小组议学是指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式的学习。课堂上,学生除了个体自主听讲,自主练习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许多讨论学习的机会,这种方式,可使学生互相启发。组长负责检查组员的练习完成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向教师及时反馈。教师要对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和指导,介绍先进学习小组经验,组织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
分层辅导,教师在处理习题时虽然是同一个教学班,但要分四个层次:(1)基本题(体现基础教育的统一性要求),人人要做,(2)加深题(是对教材内容的纵向挖掘),为A层学生的选做题和B、C层学生的必做题,(3)拓展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横向拓展),为B层学生的选做题,C层学生的必
做题,(4)聪明题(是为各种竞赛作准备的)这样,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主攻基本目标(即基本知识),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设计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平时设计教学内容的分层标准的依据有三个:一是以学生学业基础,二是自主选择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三是平时单元测试的成绩为基本依据。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已的实际自主选择。基础知识部分一般是在学生自学课本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反馈来解决;基本技能及其基本知识的运用就要分层进行。
另外,介绍几种分层教学小策略:
(1)、各层学生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同时,CBA层各有侧重点:
C层:以“放”为主,“放”中又“扶”,重在指导自学,点拨方法,拔尖提高。
B层: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引导自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训练上。
A层:以“扶”为主,重在带领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提高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习惯,补知识漏洞上。
(2)在引进新知识点前对A层学生筑好台阶,补好他们旧知识的缺陷。例如,在学习三册代数“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对A层学生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强化A层学生对“一元”、“一次”、“整式方程”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很顺利地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在学习新课时,采用“时间差”,利用各层学生接受能力上的差异,用复述的形式,让C层学生对A、B层进行辅导,使C层学生知识得到了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使A、B层学生学习有榜样,知识上得到帮助。
(4)在复习课和课内练习时,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让C层学生担任(一般情况,一个小组由一个C层学生和两个B层学生及一个A层学生组成)组的学习管理工作。
(5)在课内进行反馈分层练习,及时掌握学习情况做好调节。
(6)在课堂上要偏爱弱者,对A层学生要特别关照,要利用眼神、手势、教师的站位等暗示方法,或用提醒、赞许、鼓励、优先回答、优先板演、优先面批等方法,让A层学生获得
成功,获得满意。
(7)课外同质组(同一层次学生的学习小组)辅导。对A层学生辅导是补缺补差,使C层学生在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提高。
(8)经常实行小先生制。减轻教师负担,提高优生能力,方便学困生的学习。
(9)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作业分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各层次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作业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分层完成作业的作用更是不容轻视。恰当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练习和作业的过程,又是理解知识和培养能力所必需的。恰当的难度体现在,对A层学生要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以重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考察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为主,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对B层学生应起点略高于A组,以把握概念,掌握一般解题方法为主,使他们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对C层则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灵活熟练的运用,从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多作考虑,能独立解决诸如想一想之类的问题,注意一题多解、多变,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探索性、开放性、讨论性的问题,也可让学生编拟数学问
题并解之,使他们的数学才能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学无止境。一节课内容的学习还需要学生做作业来巩固和提高,因此布置多层次的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设计好作业练习题,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和收获。
如何使各层次学生能真正从练习中都有所收获,有所递进,“掌握尺度”这点是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的前提。
作业设计把握两点:
(1)、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机制
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教师作业的设计要根据分层教学要求,设计几个不同层次形成性练习,发放给学生练习。作业设计的容量、难易程序按课标要求与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 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 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A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给培养不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机制
设置学习的“阶梯”,这样就调动了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低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递进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目标的前提下,选做高一层的题目,自觉、主动地积极争取递进,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喜悦。
在知识和技能掌握上,各层次的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能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如我班的刘平同学,刚入中学时她的摸底考数学成绩才40分,全班倒数几名。由于我采用了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刚开始每天给她布置A层的题,消除其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的提高。比如我在教“线段大小比较”时,我提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在线段AB上取一点C,则线段AB与线段BC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呢?许多学生都只会想到AB>BC,而李开同学却能说:“老师,若C点与A点重合时,则AB=CB,所以它们的关系应是AB≥BC。”她现在的学习已递进到B层,有时还向C层挑战。这样就完全解决了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高层学生“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
5、评价分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的评价,以达到激励递进的效果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许竹叶老师激励学生,成功事例)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第二篇:分层递进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袁学勤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分层递进式教学法在山区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关键字:分层 递进 实践 探索)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已不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为了能逐步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六年前我便在我校开始探索并初步试行分层递进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山区学校十分实用。它既减小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其在数学课中的应用,谈谈我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必要性
在山区农村学校,外出打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造成我们的学生中有60%以上的留守儿童,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一切就由老师全权负责。另一方面,我校多年来一直实行“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状况不同,兴趣爱好各异,且各班人数达60人以上,每位老师至少带两个班,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二、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原则
本着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是成绩差异分层,而不是人格分层。讲清分层目的后,指导学生实事求是的评估自己,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本着自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在取得学生同意后,做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将水平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层次。随着学习的不断进步,学生可以在各层次递进上升。
三、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实施
1、学生层次化
在新生入学第一周内,教师向学生宣布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分层方案和目的,及时进行一次周密的摸底考试,然后对试卷做详尽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结合新课标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在第二周内将完成对学生的层次化,即将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甲组是拔尖的优等生,乙组是成绩一般的中等生,丙组是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在编排座位时,尽可能六个人(2个甲组、2个乙组、2个丙组)为一个学习小组(多年来我面临的学生中优中差的比率基本相同)。以方便讨论、辅导和交流,体现群体中的优差互补。并规定甲组两名学生为改组的小组长,两人互相促进,相互监督。带着乙组学生逐步提高,帮助丙组学生掌握基础。同时负责检查、帮助、该组成员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指导各组小组长顺利完成组内任务,同时对其重点进行拔高训练。尽量做到“让尖子生冒出来、使中等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2、教学目标和过程层次化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丙组学生意在培养基本能力和学习兴趣,力求问题简单易懂;对乙组学生重在掌握基础知识,问题具有一些难度;对甲组学生设计灵活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意在拔高。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问题“优待”后进生、适中的问题让给中等生、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尖子生。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均等参与课堂,逐步实现后进生向中等生、中等生向尖子生的递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师生互动,课堂才能真正还给学生。
3、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层次化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为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练习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到查漏补缺。在布置作业时,甲组学生的作业有一定的灵活性、综合性;乙组学生的作业以基础为主,配少量略有提高性的题型;丙组学生的作业应紧扣基础。批阅时尽可能做到老师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配套的《资源与学案》和《练习册》,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再以小组为单位,“一对一”的督促检查,部分重难点,以“一帮一”的形式解决,对于共同困难,教师再做统一处理。批阅以学生互阅、自阅为主。
在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整体学习效果良好。同时,我发现分层教学在实施中还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各个学校仍然以成绩论成败,初中升高中考试时,都本着以入重点班的人数论高低。这种评价方式对后进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打击很大,分层评价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另外,我所面临的学生中,百分之六十以上为留守儿童,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不强,诸多想法措施难以实施,学习效果与期望值也相差甚远。六年来,在实施分层递进式教学过程中,虽然遇到很多难题,到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总的来说,分层递进教学法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如何使分层教学法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第三篇:初中数学分层递进教学
初中数学分层递进教学 ——燃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希望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都存在着,重视优等生的拔尖,忽视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培养;或仅按中等生的程度施教,仅考虑大纲的基本要求,按中等生需要制定教学目标,选定教学方法、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对学困生和优等生兼顾甚少,课堂上培优补差、分类分层推进的力度不够,这样的教学使学困生不易接受,学习信心随教学深入而下降,以至于讨厌学习数学;而优等生又因得不到充分发展,学习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优等生不尖,优等生和学困生都成了中等生的陪读者,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我们知道:在教学中应做到注重全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所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提升。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分层递进教学就满足了这一需求,它的核心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现状
自从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以中考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各校教学成绩的优劣的观念,至今存在。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 “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各校又以考试平均成绩来衡量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于是教师只能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连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学得好与差并非是他们智力的差异,而是由于他们基础的差异,使得在接受知识的速度不同,只要我们给予充足的时间,他们会掌握到同样的知识,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给予不同的学生充足的又适合他们个体差异的学习时间以及感情上的关怀,得到是师生的认可与接纳,而不是受到歧视和孤立,他们就会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才会愿意学习,才会有成就感。再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就能改善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以及小组的合作互助,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分层施教、异步达标、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分层原则
分层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按照平时的考试成绩来划分。不要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互助合作的 2 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实行互助合作自愿帮扶的原则,动态分层。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统一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他们的“脸面”,也不至于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更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具体实施
1、学生划分
通过一段教学观察与测试评定后,以及与学生的交谈,初步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根据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习基础好,能独立学习,自我完成练习与作业,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指导B层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解决C层学生的困惑,有创新力,能寻求新的学习方法;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能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不主动,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掌握知识,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为实现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小组,便于讨论、互助、交流、合作、提高,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但是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经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将会出现明显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以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坚持“三不离”原则,即不离大纲,不离教材,不脱离学生,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发展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和学习任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多种多样的的教与学的形式,以求妥善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在学习过程,适当加深加宽知识面,可不拘泥于大纲,适当提高难度,注重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B层:不降低大纲要求,不放慢速度,注重双基的训练与培养;C层:严格按大纲要求,特别注重双基的训练与培养,不高拔高题。
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记住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
A层: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 C层: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3、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做到:对 A层学生重视调动、鼓励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多点拨、引导发散性思维;B层学生多采用低层次小步走的方法,多创设让学生成功的机会,多模仿经验式的引导方法;C层学生多采用引导鼓励、低层次小步走的方法,教学重点放在最基本的问题上,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学法指导应贯穿于每位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我们应当及时、且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导,减少他们在学习上少走弯路。A层:自学教 材选学课外读物,做好笔记,找出前后知识的联系,模仿例题初步解决课后练习,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并养成自学习惯。B层:从预习课本、听课、做笔记、记忆方法、利用公式做题、复习、练习、作业等方面进行指导;C层:着重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多鼓励,激发他们的热情,全面耐心指导学法。
4、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5、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6、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和分层题,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层次题各20分,可完成本层次题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的测试,则该部分得分加倍。
7、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后续工作 分层动态管理
学生层次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初中生有较强的可塑性,经过努力,有些学生会有较大的进步;同样原来较好的学生,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致使学习落后下来,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所有学生根据现实情况重新对他们进行分层,进行一次微调处理,进步的能调入A层的,调入A层„„;不再适应A层的调到B层„„,这种动 7 态管理,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又是鞭策,这就需要教师教育好学生正确对待这种“压力”,变“压力”为“动力”,而不是被这压力的负担。
提高对分层教育的再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到深,由陌生到熟知,由反对到理解,循环往复提高,对分层递进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在试行一段后要进行简单的总结,找出问题及时解决,要是教师统一认识,提高觉悟,统一到新的起点,及时调整状态。学生也是如此,通过师生交谈,生生交流,找到这种教学法的优势与缺陷,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分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
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教师的更多帮助,因此,以往那种在课堂上听不懂,没事干的“陪读生”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能积极参与学习,尖子生能自我发展,“吃得饱”,中等生得到了能力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每位学生都学得“痛快”,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融洽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整个课堂变得和谐而又活泼,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使得教师爱教学生爱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目的。
总之,分层递进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 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以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得师生心心相印,课堂教学就会步入一个赏心悦目、富有创造性的奇妙世界。
第四篇:对数学教学中的分层递进教学法的探索[小编推荐]
对数学教学中的 分层递进教学法的探索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已不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为了能逐步做到因材施老妖,分层提高,近几年,我在我校开始探索并初步试行分层递进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山区学校十分实用。它既减小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其在数学课中的应用,谈谈我的一些实践探索。
一、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必要性
在山区农村学校,外出打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造成我们的学生中有60%以上的留守儿童,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一切就由教师全权负责。另一方面,我校多年来一直实行“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状况不同,兴趣爱好各异,且各班人数达60人以上,每位教师至少带两个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
二、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原则
分层递进式教学应遵循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是成绩差异分层,而不是人格分层。讲清分层目的后,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本着自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在取得学生同意后,做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将水平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层次。随着学习的不断进步,学生可以在各层次递进上升。
三、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实施
1、学生层次化
在新生入学第一周内,教师向学生宣布分层递进式教学的分层方案和目的,及时进行一次周密的模底考试,然后对试卷作详尽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结合新课标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在第二周内将完成对学生的层次化,即将全班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层次。甲是拔尖的优等生,乙是成绩一般的中等生,丙是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在编排座位时,尽可能六个人(2个甲、2个乙、2个丙)为一个学习小组(多年来我面临的学生中优中差的比率基本相同),以方便讨论、辅导和交流,体现群体中的优关互补。并规定甲组两名学生为该组的小组长,两人互相促进,相互监督,带着乙组学生逐步提高,帮助丙组学生掌握基础。同时负责检查、帮助该组成员按时完成作业。教师指导各组小组长顺利完成组内任务,同时对其重点进行拔高训练。尽量做到“让尖子生冒出来、使中等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2、教学目标和过程层次化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丙层次学生意在培养基本能力和学习兴趣,力求问题简单易懂;对乙层次学生重在掌握基础知识,问题具有一些难度;对甲层次学生设计灵活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意在拔高。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问题“优待”后进生、适中的问题让给中等生、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尖子生。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均等参与课堂,逐步实现后进生向中等生、中等生向尖子生的递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师生互动,课堂才能真正还给学生。
3、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层次化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为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练习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到查漏补缺。在布置作业时,甲层次学生的作业有一定的灵活性、综合性;乙层次学生的作业以基础为主,配少量略有提高性的题型;丙层次学生的作业应紧扣基础。批阅时尽可能做到教师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配套的《资源与学案》和《练习册》,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再以小组为单位,“一对一”地督促检查,部分重难点,以“一帮一”的形式解决,对于共同困难,教师再做统一处理。批阅以学生互阅、自阅为主。
在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通提高,整体学习效果良好。分层递进教学法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第五篇: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庄玉强
(安徽省铜陵市第二十中学)
摘 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它会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以分层递进教学法的视角,剖析了如何实现初中英语的高效教学,以达到学生英语成绩突飞猛进的目的。
关键词:分层递进;教学法;初中英语教学
在一个班级或者一个群体中,学生的成绩总是参差不齐、有好有坏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分层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育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分层并不是歧视学困生,偏爱优等生,而是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理解能力来设置不同层次的要求和目标,这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升华。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具体
教师在开课之初都会明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但是由于个体的复杂性,教师一般都是从初中生这个群体的整体出发,去制订这个学期要达到的目标,因为着眼于学生的普遍性,就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导致教学目标不适用于一些学生,比如有的学生基础差,英语能力远远低于平均水平,那么适用于一般群体的教学计划就可能不适合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所以,教师要尽可能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层次,细化教学目标,以达到全班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2.方法针对性不强
传统的课堂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把学生视为教学的从属对象,这就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想法,不知道每个学生的盲区,()使教学针对性不强,难以根据学生的薄弱之处来作重点讲解或设计相应练习,这就使一些学生不懂的英语知识点还是不懂,不会做的英语题还是不会,学习效率低。所以,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以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二、分层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可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分为上层目标、中层目标和下层目标。下层目标主要是针对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能力都较弱的学生,主要达到巩固基础的目标,所以对于这类学生,主要是掌握课本词汇,完成课本练习。中层目标就是针对英语知识点掌握不错,态度认真,勤思苦学的学生,他们主要是在掌握每一课知识点的情况下,还能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和中难度的题型。上层目标是针对求知欲望强,学习能力好而且基础也好的学生,这类学生主要是在明白知识点的情况下还能学会拓展和灵活应用,比如“through”这个单词,下层目标是熟记这个单词,了解其意思,以及其组成的常见词组,如“go through”这个词组等,中层目标是不仅知道意思和常见词组,还要学会使用,比如“A brilliant shaft of sunlight burst(through)the doorway.”根据句意,明白这个句子中应该使用“through”。上层目标就是要在会使用的基础上拓展,明白“through”和“across”的区别,知道什么时候用“through”,什么时候用“across”。这三个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主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实事求是,制订切实的目标。
2.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全班共同要掌握的知识点,另外是由易到难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容。比如:初中英语难点之一:The two cheats pretended to be working very hard.可根据学生个人状况,掌握程度分别如下:a层: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同时会使用pretend这个词,明白它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在根据句意填所缺单词时,可以准确填写这个单词并使用正确的形式。b层:知道句意,了解用法,明白“pretend to be”的用法,能自己根据不同情景造出准确的句子。以此,来实现各层次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3.教学方法分层
方法的针对性体现在因材施教,对于英语基础好、理解能力高的学生,教师在给他们讲题时应该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冗长地去解释不仅浪费两者的时间,还可能会使学生不耐烦,不专心听讲以致效率不高。对于基础弱、领会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讲解,环环紧扣,步步推进,以使学生真正了解词义,明白错因,对这类学生,教师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包容空间,因为有时候,可能教师讲了好多遍,学生还是理解不了,所以教师要做到有耐心,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学生彻底明白为止。
总而言之,教学是不能脱离学生而存在的,教师的成就体现在学生的进步上,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群体出发,兼顾学生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两手抓,依据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分层,实行针对性教育,切实提高初中生的英语水平,为国家培养语言型人才。
参考文献:
张敏。初中英语探究式教学案例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