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讨论文

时间:2019-05-13 02:1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诱思探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诱思探讨论文》。

第一篇:诱思探讨论文

(六)确定航标,创新是教育的风帆

——体育学科结题报告

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 体育 王广海

当今世界正处在和平发展的阶段,新技术革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教育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从思想和概念逐渐转变为现实,世界各国的教育正处于碰壁发展、不断改革的进程之中。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两年,回顾以前的教学,结合现阶段体育教学状况,我们体育组的全体成员真正体会到:只有诱思探究教学,才能够真正引导学生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

在体育教学中首次系统考察教学模式的是美国教育学者乔易斯和韦尔。70年代,他们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上百种教学模式中挑出25种模式归纳成信息处理、社会相互作用、个人发展和行为教学四大类,奠定了教学模式的基本体系。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中,特别是中小学教学中几乎把“教授——复现式”当作唯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能动性,也影响教学过程的进程,使得教学质量下降,教学气氛死板,效果较差。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模式的研究迅速在我国教育领域开展起来,“系统教学”、“发现教学”、“暗示教学”等等模式分别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进行了实践和研究,效果并不显著。

我们试图改变这种教法,也做过一些教改尝试,但效果不佳。2002年,我们体育教研室全体成员到潍坊一中参观学习,他们的选项体育课教学使我们耳目一新。回来后,大家经过论证,觉得这种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专项特长、提高身体素质方面切实可行,经过半学期的精心准备,学校购置了大量的符合各专项教学的体育器械,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不同的专项组,每个专项组配备了专职教师,打破班级界限,进行同一级部跨班的组合,开始了新的教学方式尝试。其中各级部还参加了几次省、市新课程改革的学科培训,理论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我们的教学已走在了全省教学改革的前列,但缺乏充足的理论指导。

2004年,全组成员第一次聆听到了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学术报告,结合以前校领导对诱思探究理论的专题辅导,对照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豁然开朗:“诱思探究论正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它的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已经走在了教学改革的前列。”同年,我组有四名教师有幸加入到诱思探究实验教师的行列,并把《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运用到了教学中去。

一、怎样将诱思探究教学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诱思教学思想认为:“教贵善诱,思贵善学,以诱达思,启智悟道。”因此,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诱思探究正如阳春的鲜花,到处都洋溢着她的芬芳。”第一接触诱思探究理论,让我们耳目一新。“自主、探究、合作”是诱思探究的灵魂,这一新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正与体育的新课改《体育与健康》不谋而合。近三年来,我们尝试着把诱思探究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诱思探究是艰辛的,只要你付出了,一路走来,都会开出美丽的花。

章丘四中是省级规范化学校,济南市重点高中体育传统项目教学。体育课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学生喜欢上这门课。但也有少数学生不爱运动,上课无所事事,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是每节课的重点。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据诱思探究理论,制定灵活、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迎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根据这一要求,我们通过集体备课,在某些项目教学上大胆尝试,效果较好。

1、改变教学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青少年好奇心强,对体育课具有较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好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这是创新人才的心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人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具体的方法是:

①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般按学生高矮的分四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八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

②互帮互学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个组人员的组合,每个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篮球课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篮球技术差异很大,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使他们的篮球基本技术提高很快。.

③分层次教学的分组形式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八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教学实际出发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分层次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方法,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力强的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练习,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情境创设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创造,体验运动的乐趣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遵循青少年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袋鼠跳过栏架”和“蛙跳”的动作进行练习,迎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再如,在耐久跑教学方面。以前学生听到耐久跑练习就头痛,感到枯燥无味,本身就不想学,上课只是在应付公事,以至于课堂学习效果较差。现在我们的做法是:首先讲明练习耐久跑对提高人体机能的意义,教会学生知道如何跑才是适合自己的健康跑,提出了“靶心率”的概念(靶心率就是锻炼时应采用的运动强度所对应的心律范围),计算公式为(220-年龄)×65%-80%。练习后让学生计算出自己的靶心率。通过比较,对照自己练习的感觉,判断出自己耐久跑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速度感,进而延伸到健康跑中,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告诉自己的父母、朋友„„一起参与到健康跑中来。这种探究式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与实践,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去,最后总结出规律,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生互动,探究气氛浓厚。2004年所教班级耐久跑成绩(1000m男、800m女)达标率98%以上,优秀率40%以上,在全市评比中名列前茅。

还有,由于田径教学在体育新课程学分制(11分)中占1分的比例,同时也是学好其他项目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学生求知欲,将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游戏引入到整堂课中并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明理,掌握提高成绩的练习方法,为今后自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出发点。例如,将学生小时候玩的“剪子、包袱、锤子”游戏运用到课堂上,赢的一方大步走或跨步,体会增大步幅的感觉。“快速反应”练习,让学生集中精力看教师手势快速作出与其手势相反的动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接力跑进行“植树造林”,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从而在游戏中达到提高跑速与“美化”大自然的有机结合。

3、学校还结合诱思探究与新课改的理念,实施了选项教学,学生按照自己喜爱的项目填报志愿,编排兴趣学习小组,分设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田径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趣味性。又避免了课本枯燥和重复。在课堂上我大胆放手,大胆运用诱思的“观察——思维——迁移”三个认知层次,侧重学生的“思”、“探”、“究”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营造探究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合作学习,科学地锻炼身体。在篮球课上我大胆发挥班干部、体育骨干的作用,让他们组织课堂,从准备活动开始就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

通过三年多来实施的诱思探究教学,以前逃课、课上无事可做的现象不存在了。一些不爱运动、纪律性弱的学生,现在都能积极主动地锻炼,从“厌学”到现在的“盼学”,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例如:健美操课上所播放音乐的选择,带领做准备活动这两项内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去做,并提出很多问题:是否在下午的课外活动也能参加健美操练习?是否能成立健美操学习班,定期进行形体练习或比赛?女生们还自己编排了健美操,在元旦晚会上演出,向同学们展示她们健康、活力的一面。这些都表明她们真正从体育课中体验到了“运动”、“学习”两方面的乐趣。

虽说我校实施诱思探究理论教研的时间不长,但是全校不管是领导还是学生思想认识一致,受学生欢迎的程度和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这对我们更深入地投入教研改革起到了更强大的推动作用。体育诱思选项课的开设在全校的教研改革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各个学科掀起了推展诱思探究示范课的浪潮。

二、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在课余训练中的运用

(诱思探究理论认为:施教时要善于通过教师情感的感染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自从我

校广大教师多次得到张熊飞教授的悉心指导,教学之后,成果显著。两年来,在课余训练中应用诱思探究理论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1、不断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余训练中,不断尝试诱思探究理论。比如准备活动部分,让学生自主选择准备活动内容,规定20—30分钟时间热身准备。学生们积极投入活动,他们互相探究,相互模仿,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其中,有综合跑的专门练习,有柔韧协调波浪练习,在垫木上进行辅助转髋,后蹬跑练习等等准备活动,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起规范动作、点拨、引导的作用。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及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健美操队大部分学生是女生。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突出学生柔韧、协调练习,选择的练习手段就是运用音乐旋律,让学生观看数码录像,相互探究、相互模仿,组合动作,成套编创的健美操动作,作为柔韧协调练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了学生相互交流、团结协调以及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3、运用诱思探究理论,成绩效果显著

在教学中,不断运用诱思探究理论,成绩有很大进步。近几年来,我校男子篮球赛在山东省“学校杯”篮球赛中获乙组季军。在章丘市篮球比赛中男女双获冠军。在章丘市中小学春季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冠军。体育生专业合格率100%。

总之,通过对《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学习及运用!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从自己的学科特点出发,本着“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切身感受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享受体育中的快乐,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的同时,我们担负着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和校田径队、篮球队的训练工作。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考入高校深造,亦有多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省、市优质课或教学设计一等奖等荣誉称号。自从有了诱思探究理论的指导,回顾以前的成功与失败,我们深深感受到:只有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才是通向成功的捷径。从我们开始接触该理论并实施于课堂教学中去。

体育特长生文化课成绩较低,平时对自己的要求也不甚严格,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是摆在每位教练员面前的课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诱思探究理论运用到体育特长生管理之中,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肩负的使命,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专项老师以自己的行动和体验来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良友。体育队的风气有了明显的改善,学习、训练方面都呈现了你追我赶的新风貌,专项成绩提高幅度大,在省、市各级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得益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l、青年教师的特点 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最近几年学校新招聘青年教师7人。他们刚刚走出大学校门走上教师岗位,都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精力旺盛,对工作充满激情,都有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弱,故而常常被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这个问题所困扰,以致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从而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因此,如何让青年教师挑起大梁,是摆在体育组面前的难题。

2、诱思探究理论的特点

新课程教育改革下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的理念,真正通过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指导思想是“以诱达思,合作探究”,通过诱导学生思考,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培养青年教师的诱思探究教学能力 相比较年龄较大的教师,青年教师更容易掌握诱思探究理论。因为老教师已经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改变。而青年教师没有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能直接进入角色,所以更容易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体育是一门以活动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身体活动,缓解学习上的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完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目标。以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示范、讲解,然后让学生练习。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诱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练习。我们组每位教师先是自学理论,然后集体讨论,提取精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对单元教学计划集体备课,让青年教师理清思路,再去备课。采取“一课三摩”。

我组的青年教师善于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总结诱思教学经验,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已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快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基本功,逐步成为教学第一线上的生力军。

4、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不同个性教学特色和水平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学态度、气质等一系列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每一种教学风格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点。对于青年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要求青年教师热爱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艺术,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学习“诱思探究理论”,参照老教师的教学风格,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取长补短,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发展方式,将诱思探究教学与各种教学融为一体,在长时间实践经历中,将诱思探究方式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诱思探究理论已经成为我们在教学、业余训练两方面的路标。最近几年本组成员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多人获省、市体育道德风尚先进个人、优秀教练称号。在全国《诱思探究教学深化探究》教学设计评选中获特等奖1人,一等奖3人。在2006年3月举行的济南市中小学中青年新课程教学能力素质大赛中,我组有三人进入体育学科济南市总分前10名,景焕新老师获一等奖,且第一名;胡云莲老师获二等奖;刘伟老师获三等奖。为我校获取所有学科团体总分第1名贡献出了力量。

回顾近三年来获得的成绩,我们时刻谨记:我们要用新课程标准、诱思探究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学校教育这片沃土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诱思探究教学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让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我校开花结果

张士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熊飞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概括总结的。他集古今中外教育理论为一体,是启发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如今,这一教学理论已应用到中小学各个学科,先后两次通过国家级鉴定,并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社会效益,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被誉为操作性强、易学、实用、有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丰富的发展内涵和很强的生命力,为在课堂学科教学领域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去冬今春以来,我们焦作市几所市直初中也引进了这一教学理论并大力推广。经过理论学习、实地参观、专家报告、统一组织知识测试,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已深深地扎根于广大教师的脑海中,激发出了他们极大的热情。现在,我校参与这一实践的学科教师,也在组织“一课二上三讨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这一理论,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大家有了不少的心得体会。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还表现出对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懵懂。我们在进行实践研究,但它的思想内涵、具体的教学思想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明白,在实践中表现得手足无措。这期教研诱思探究专刊,我们选择了几篇有代表性的好文章,以供大家切搓交流,借鉴提高。我们相信:全校各科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征途上,一定会身体力行、勇于学习、勇于实践、勇于改革、勇于总结。大家一定能让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我校开出朵朵鲜花,结下累累硕果。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

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 2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

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

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

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

第三阶段(1990年9月至1996年8月),筛选深化阶段。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

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

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

“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

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

第四阶段(1996年9月至2001年1月),验证升华阶段。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就是教学辩证法真谛。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诚如张熊飞所言,诱思探究教学不是封闭静止的体系,而是处于不断检验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充分发挥诱思探究思想,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化。真正落实诱思探究教学,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

在教学管理中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建议

所谓诱思探究教学法,是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具体化,其内涵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最终的结论是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主体作用的本质是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1.采取理论探究法。这是由教材本身特点决定的。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理论知识,遵循“由所谓的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认识途径,通过理论探索和演绎研究,或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来诱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采取形象探究法。这种方法侧重于以形象材料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处理形象信息,来完成教学的探索层次。这种形象探究,既让学生感到有味,印象深刻,又能有效地开发右脑功能,成倍地提高教学效率。

3.采取实验探究法。这种方法一般是由诱导准备、实验探索、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归纳形容,迁移深化的四个步骤来完成。贯穿这四个步骤的一根红线应该是使学生始终是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采取体验探究法。这种方法更多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教学,是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施探索层次的。这就得让学生投入一定的实践活动,通过自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研究归纳,掌握其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完成教学任务。5.采取经验探究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生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对周围一切事物接触之后所积累的经验,通过设疑激情,诱发再现,发掘事物的深层底蕴启发学生推进认识升华,探究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使学生获得理性知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事物的能力。

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再好的教学方法执行起来也会走样。尤其作为教学校长,更应有超前意识,才能在教学管理中,引导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吸取教改新信息,迅速走出教学的误区,而跨进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的教学芳草地。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化 学 刘 芳 2008年4月

课程分析

《奇妙的二氧化碳》是沪教版新课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内容浅显,语言平实。从结构体系上讲,本节安排在氧气之后,是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物质打下基础;从内容安排上讲,本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习研究的学习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再到现实生活的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学,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总结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并将重点实验进行了再开发,试图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地学会如何学习化学。

学习此课时,学生在动手操作,归纳总结时,要用到前面实验操作基本要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等基础知识,从而使旧知识得到巩固。

学情分析

刚刚开始学习化学一个月,还未进入到难点,且此前内容一直围绕身边的事物进行,实验既多又有趣,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很高。

此课又是以学生们爱喝的碳酸饮料为实验用品,激发他们的热情应该不难,前一单元刚刚学习了用途,性质,实验等的关系,也到实验室进行过几次操作训练,动手能力是较强的,且上一节学习了氧气,对于认识物质的基本过程,还是了解的,估计自学整理,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是可以实现的。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运用“诱思探究”思想的教学规律: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设计时,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包办的作法,重视实验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实验探究为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总结知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并动手实践,验证推理,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能力。

课前分好探究小组,并将课中会用到的实验仪器及药品准备好。课中以电影情景引入,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用学生熟悉的饮料为切入点、串联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五官并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实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适时发出导向性信息,使教学过程自然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整节课在师生互动,教与学的和谐探究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教学中加强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此外,适时插入与本课有关的影片、动画、图片以激发兴趣,增大课堂容量。

学习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通过实验验证科学的求真态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意

【引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那么,你能想像出海平面迅速上升的景象吗?让我们看看美国科幻电影《明日之后》是怎样表现的吧!【播放】视频《明日之后》

【讲述】在这部电影中,二氧化碳是致命的敌人,但同时它也是我们密不可分的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奇妙的二氧化碳。请大家把书翻到39页。

(设计意图:令人震撼的灾难场面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起来,此时指出二氧化碳的双面性,引出课题——奇妙的二氧化碳。)

(简要实录: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目不转睛的望向背投,渴望认识奇妙的二氧化碳。)

二、汇报归纳 理论应用 1.二氧化碳的循环 【提问】首先,谁能说说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并保持一定的含量的?

(设计意图:诱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归纳总结有关知识,并体会到“循环——一定含量”)

(简要实录:学生进行汇报,基本完整答出了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和消耗途径。教师用多媒体将其展示出来。)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引入】接着,看看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谁来向大家说说?

(设计意图:书上有相关介绍,根据物理学知识,是能够叙述完整二氧化碳的三态转变并总结出“干冰易升华”这一性质的。)

(简要实录:积极抢答,综合叙述出了二氧化碳的三态转化及升华,甚至有同学说到了干冰的用途。整理不够理想的同学趁势将提纲补充完整,在交流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中完善了知识。)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

【引入】除了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外,你在哪里还能找到它的踪影?。【再问】怎样证明你所带来的饮料中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呢? 【三问】怎样把气体引入石灰水中呢?大家快想想办法呀!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将课堂引入到二氧化碳检验。)学生活动

探究一:证明饮料中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投影】温馨提示:摇一摇可使气泡冒出的更多,但不要过于剧烈,以免饮料溢出。

(设计意图:该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小学自然课上已经介绍过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但大多数学生都无实际经验,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动手的兴趣,又顺便复习了实验基本操作。但求成心切的他们会因动作剧烈引起实验失败,因此需在实验前进行必要的提醒并在巡视辅导中不断强调。)

(简要实录:爱喝的饮料可在课堂上光明正大的“玩一玩”,使得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实验,都观察到了浑浊现象,活跃一些的还与其他组比起了浑浊程度。)

【讲述】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一种叫碳酸钙的不溶于水的物质,所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同时生成水。【板书】CO2 + Ca(OH)2 = H2O + CaCO3↓

(设计意图:从感性到理性,深化课堂内容,学会以化学语言记录实验。)4.二氧化碳与水 【引入】我们从饮料中可以获得二氧化碳,还说明了二氧化碳有什么奇妙之处? 【提问】既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为什么打开饮料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设计意图:从打开饮料瓶时的现象,顺势进入第4个知识点,顺理成章又不露痕迹。自相矛盾的问题,使学生既迷惑又不甘心,迫使他们在书上给出的信息中寻找解答的方法,且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能”溶于水的含义。)

(简要实录:经过学生们兴奋投入地交流后,略有明白其理的学生站起来提到压强,但未说明确。其他同学在“压强”的启发下,迅速组织好语言,解决了这个问题:通常状态下,1升水中约能溶解1升二氧化碳气体,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制饮料是在增大压强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气体压入饮料中,打开瓶子,压强减小,溶解在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逸出,所以会看到许多气泡从饮料中冒出。)

三、积极探索 活跃思维

【再问】什么样的饮料打开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三问】碳酸从哪来?请大家查一下标签上的配料表。【投影】碳酸饮料的配料表 【四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层层设问,引人入彀,学生们虽然知道只有碳酸饮料打开时冒出大量气泡,但从未想过碳酸从哪里来,更别说关注饮料标签上的配料表了。一句从何而来,虽隐约感到与二氧化碳有关,答案呼之欲出,却又不知如何表达,适时地打出投影,使得学生豁然开朗。)

(简要实录:迷惘——有些明白——恍然大悟,纷纷抢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引入】二氧化碳溶在水中,会不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学生活动

探究二:1.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设计意图:从上一章的知识知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因此,用加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进行对比,以确定二氧化碳确实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简要实录:兴冲冲去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却没有看到任何现象,而另一支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溶液变红了,懊恼又迷茫。)

【提问】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了呢?

【分析】紫色石蕊都遇到了哪些物质:①二氧化碳②水③二氧化碳与水

(设计意图:在上一个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使得学生产生悱愤情绪,适时的引导,寻找出路。使石蕊变红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碳酸,而非二氧化碳。但因通入的是二氧化碳,使得学生在这里经常迷惑又易出错,这是本节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因此设计了猜想,让学生在争论中得到发展,获得知识。)

(简要实录:各持己见,各有各的道理,都想说服对方,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对的。【猜想】⑴ 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⑵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提问】如何证明呢?

(设计意图:学会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

(简要实录:讨论后一致认定,不能再用紫色石蕊试液,需要把试液中的水蒸干,当老师拿出用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小花后,立即反应,设计好了实验过程。

【过程】1.将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小花放入干燥的CO2气体中——不变色 2.向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小花喷水后,再放入CO2气体中——变红 在老师随后的演示实验中,猜想对的学生脸上露着略带得意的笑——体验到了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成功的喜悦。)

【投影】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讲解】CO2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H2CO3),所以加有二氧化碳的饮料统称为碳酸饮料。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板书】CO2 + H2O = H2CO3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并非二氧化碳,巩固新知。)【引入】再来看刚才的红色小花,咦!小花怎么变成紫色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大家快来探究一下。

(设计意图:刻意在上一次实验后将变红的小花放于集气瓶外,让其变紫,然后惊奇的发现它的变化,用诧异的语调吸引学生注意力。一方面在课堂的中间时段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将学生引入到下一个知识点中。)

(简要实录:学生一下子振奋起来,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开始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学生活动

探究二:2.变红的石蕊试液为什么又变为紫色? 【投影】温馨提示:注意观察刚开始加热时的现象及加热到沸腾时的现象。(设计意图:此处虽非二氧化碳的性质,但可顺着上一实验进行,同时提醒实验的观察点,为下一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简要实录:迅速动手,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红色石蕊试液是否也会变紫。)【讲解】碳酸(H2CO3)不稳定,加热时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板书】H2CO3 = CO2↑+ H2O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碳酸易分解,明确使石蕊变红的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产物——碳酸。)5.二氧化碳与灭火

【引入】人们常用二氧化碳来灭火,你知道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灭火吗? 【再问】为什么还与密度有关?

【三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推论吗?

(设计意图: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可灭火,很多学生都不曾深究过,教师在这里一语中的地问出,而设计实验又再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倒灭蜡烛的实验很容易想到,但如何证明密度,设计对比实验就需要动一番脑筋了。)

(简要实录:七嘴八舌地回答了前两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中停了下来,小组间开始讨论起来,有的同学开始审视自己的设计是否能够起到证明作用,经过几次反复后,想法成熟的学生设计出了倒灭高低不同蜡烛的实验,并高兴地上台向同学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学生演示的实验非常成功。)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视频】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设计意图:学生演示时可能因动作较快,实验装置又比较小,有些学生难以看清实验现象,且二氧化碳具有不可见性,因此放上一段夹带雾气的二氧化碳倒灭一串高低不同的蜡烛的视频,既大大提高了实验现象的可视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实录:兴高采烈地看自己设计的实验在视频中完整清晰地展现出来,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的这一结论也水到渠成。)6.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引入】下面给大家讲个故事,看看谁能解开这个谜!【播放】flash死狗洞

【提问】你能解开这个谜吗?

(设计意图]成功完成灭火实验的设计后,学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此时提出问题,用生动有趣的动画表现出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解题时用到了第5个知识点,巩固了对密度的认识。)

(简要实录:小狗的遭遇使学生格外关心,注意力再一次高度集中,因为刚刚讲了密度,生物课上也早已知道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学生轻易解决了这个问题,争先恐后地发言: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山洞底部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高,没有足够的氧气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又不供给呼吸。)【投影】表2-5《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讲述】CO2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比如我们的教室,要注意通风换气。【提问】在一些地方,比如菜窖中,CO2的含量可能比较高,进入之前必须检验其中的CO2含量以保证人体健康。如何检验呢?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

(简要实录:稍一思考,就开始举手发言,轻松过关:将点燃的蜡烛用绳子坠到底部。如果蜡烛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CO2含量较高,人不能进去。)

四、及时反馈 促进同化

【提问】现在,谁可以总结一下你对CO2的认识? 【再问】我们学习、研究物质是为了更好利用它,谁能说说CO2都有哪些用途? 【投影】有关二氧化碳用途的图片

(设计意图:整理归纳好二氧化碳的性质,从容由性质过渡到用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给出图片可以较快的早到思路,并与性质联系起来)

(简要实录:短暂思考后,有学生起立回答,在随后用途的提问中,各个积极要求发言,争取表现的机会,课堂气氛格外活跃。

杜欣儡:可以灭火。牛亚林:二氧化碳可以充入食品包装中做食品保护气,因为它不供给呼吸。高彬栋:干冰升华时要吸热,因此可以做致冷剂。还可以使空气中的水蒸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气冷凝,形成云雾,甚至人工降雨。

王更炎: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入塑料大棚可做气体肥料。王炫:做碳酸饮料喝。„„)

五、学以致用 迁移深化

【提问】看来大家对CO2有了一定的认识了,那你能解释这个问题吗?

【投影】人们常用石灰浆(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钙)抹刷墙壁。石灰浆在墙壁上一段时间后变成又白又硬的物质,该物质是什么?为使其快干通常打开窗户,并且生炭火盆,你知道原因吗?为什么刚生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设计意图:CO2 + Ca(OH)2 = H2O + CaCO3↓ 的应用,学生一般想不到,通过此题点出应用。)

(简要实录:在老师对化学方程式的指点下,迅速找到了解题的路子。)【讲述】CO2还能加速墙壁的干燥,它的用途还真不少!除此以外,CO2在其它一些领域中也大显身手。

环境保护上,将二氧化碳聚合成可降解的塑料,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在石油工业上,二氧化碳已被用于提高石油的采油率,而利用海藻和二氧化碳生产石油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科技大学陈乾旺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低温条件下成功合成了250微米的大尺寸金刚石,就是以CO2为碳源的;在医疗卫生方面,二氧化碳虽不能供给呼吸,但却是一种良好的呼吸刺激剂。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CO2的用途会越来越多,希望大家能在其中贡献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体现化学与STS的联系)(简要实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作业】

1.按所示表格形式对CO2的性质用途进行归纳整理

2.以“二氧化碳的功与过”为题目写一篇小论文,并想一下如何解决课前提出的温室效应问题。

(设计意图:1.教学生一种整理新知识的方法; 2.学会多角度认识物质; 3.与引入情景呼应)

课后反思

为让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依据新课程标准及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精心策划了教学过程,撰写好教学设计,考虑了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做了针对性的处理。

1.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中,对二氧化碳已有了一些了解,只是未曾从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化学的角度来研究,因此本节课试图让学生从化学角度来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形成清晰的知识见解,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二氧化碳是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认识的第3种气体,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故安排了3个学生探究实验,2个实验设计,1个学生演示实验。事实证明,学生的能力不容低估,学生大都能很好地完成这几个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

3.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隐藏的“探究点”,在这里,我没有直接传达知识要点,而是通过导向性信息及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在争论中、在实验的设计验证中获得知识,巩固认知。

不足之处:

1.受条件限制,干燥小花的实验不能由学生分组完成。

2.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有些短,理解较慢的学生未能充分进入角色,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3.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整堂课都在教师的导向性信息下进行,实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维护其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了诱思探究教学论的巨大魅力。运用张熊飞教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来设计教学过程,始终饱含情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动脑思、动笔写、动口议、动耳听、动眼看,充分实现了五官并用,全面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掌握知识。做到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更知其如何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 且教师的适时点拨使各知识点自然的串在了一起,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

今后,我将继续认真学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并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相信我会尝到“诱思探究”的甜果的。

第三篇: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第三阶段(1990年9月至1996年8月),筛选深化阶段。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第四阶段(1996年9月至2001年1月),验证升华阶段。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诚如张熊飞所言,诱思探究教学不是封闭静止的体系,而是处于不断检验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充分发挥诱思探究思想,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化。真正落实诱思探究教学,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生 周序/文)

第四篇:诱思探究期末考核

为了实施好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发挥情意子过程的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动机、求知欲、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本学科学习的热爱等。为此,师生要善于共同创设好探究情境。那么,必须研究探究情境的内涵、性质、种类、源泉、特别是本学科应突出创设那些探究情境,并结合典型案例加以详细论述。

探究活动中的情境创设 内涵:

Webquest探究模式提出,创设情境的目的包括两方面:①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②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创设情境实质类似于构建“脚手架”(或称“认知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最合适的情境,以引导学生从这里开始进行探究活动。正如奥苏伯尔在他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一书扉页上写的那样:“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性质:

首先,探究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其次,探究情境要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在去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所面对的是现成的知识结论,并不知道是如何得来的,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再次,探究情境要有利于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在具体的生物学情境下学习,学生能够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范围,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所学的知识。种类:

自然情境、形象情境、实验情境、问题情境、体验情境、迁移情境、激励情境; 生物学科主要创设以下情境: 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形象情境 在生物学探究式教学中,创设生动逼真的形象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进行有效探究的前提。然而,由于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情境真实地展示给学生,这时,便可借助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场景,给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形象情境。例如,在“种间关系”这部分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的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可能带学生去观看羚羊吃青草、猎豹捕捉羚羊的场景,再和学生探讨。在没有真实情景的情况下,直接和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同样是枯燥的、低效率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弥补这种缺陷的可能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flash等多媒体资料并进行筛选和加工,将整理好的资料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实验手段,创设直观的实验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都可以创设出问题探索的情境,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建构。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通过实验现象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探究。学习理论之前进行的实验,可以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学习理论之后进行的实验,是为了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引导学生对现有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真正做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细菌与抗生素”时,可以先安排实验“探究抗生素、防腐剂对细菌的抑制效果”,还可以用重金属以及大蒜汁、黄连素、姜汁等对以上实验加以拓展,学生在动手之后,问题意识产生了,主动积极地展开探究,然后收集有关抗生素以及细菌性疾病的致病菌类型的资料,对某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设计一个初步的治疗方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自然情境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比较感兴趣,新课程也倡导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从生活经历中提出鲜活的问题。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探究情境,使学习活动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癌变”时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份医院的肝癌化验单以及肝癌组织、细胞的图片,便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接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癌细胞有什么特征?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怎样预防癌症?这种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4 渗透生物学史教育,创设模拟科学研究的体验情境

生物学史是对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高度概括、结晶和升华,是生物学科宝贵的财富,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生物学史教育能为探究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范例,既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索,又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形成。学生学习生物学可以采用科学模拟研究的方法,利用这种模拟生物学家的研究来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逐步了解生物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时,教师可以模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普利斯特利以及英格豪斯的植物更新空气实验过程中光能去了哪里?梅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提出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什么物质中?植物在吸收水分和co2、释放o2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光合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o2,到底是来自h2o还是co2?经过这一系列探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次长达近300年的科学探究历程,终于基本上搞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条件等,学生不知不觉理解了知识,矫正错误认识。5 利用教材“问题探讨”栏目,创设梯度性问题情境

“问题探讨”栏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实验教材每节内容的开端部分,是教材的亮点之一,它由图片、文字情境和讨论题三部分组成。该栏目图片精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的情境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来源于科学实验、科学史以及最新生物技术研究成果等,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设置的讨论题与本节所学重难点内容密切相关,但往往有一定的深度,引起学生的强烈认知冲突,但学生并不能讨论作答。教师可以对讨论题进行细化,创设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具体问题情境,逐级引导,环环相扣,以避免学生无领导式散漫讨论,提高课堂讨论效率,也有利于新课顺利导入和课堂的控制。例如,在学习“基因对形状的控制”这节内容时,利用“问题探讨”栏目提供的情境:“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设置如下的情境和问题: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呈倒卵形,而浸在水中的叶呈条形,讨论:①这两种形态的叶有什么区别?这说明了什么?②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一样吗?如果基因组成一样,那么相同的基因为什么能导致这两种不同的性状?这是否与“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主要有基因决定”这一观点相矛盾?③之前已经学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那么基因、蛋白质、性状这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系列具体问题的讨论,学生的思维也能逐级深入发展,在探究与讨论中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第五篇:诱思探究教学案例

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改革

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背 景】

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多年来高考连续取得较好成绩。但在不断总结分析中我们发现,学校教学质量的保持和提高,靠得是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苦教,学生的勤奋刻苦——苦学,也就是时间加汗水的教学模式。学生成绩虽有较大提高,但与各地市名校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加之初中生源减少,高中生质量下降,导致教师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乐于一味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闻地听;课下,搞题海战术。造成了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难的难堪局面。

没有自怨自艾,我们坦然接受自己所不能改变的,积极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

为实现学校教学质量新突破,打破常规,深化教学改革,我校一直在寻找、学习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从洋思、杜郎口到鹿泉一中等,我们不断尝试、探索、借鉴、整合,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从2011年10月开始,以新课改为契机,在广泛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全面实行了诱思探究教学改革。

【主 题】

诱思探究释义:“诱”,是指教师循循善诱,很好发挥其主导作用;“思”,是指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探究”是教学过程、模式和方法:“探”,即探索,以观察为主要方式;“究”,即研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特征。诱思探究教学就是“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真正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旨在把“满堂教”变成“满堂学”。

【细 节】

以我校杨雪老师的诱思探究课《苏幕遮》为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将传统教学方式与诱思探究教学做个对比,传统教学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

四、课文赏析

(一)词的上片写景

(二)词的下片抒情

五、语言品味

六、诵读提示

七、赏析总结

八、课堂拓展

九、课后任务

以上教学过程共九个环节,基本上包含了传统诗词教学的各个方面。因为内容多、要素全,一节课下来,主要是老师在前面领着跑,学生在后面跟,紧紧张张,甚至可以说是“疲于奔命”。虽然也安排了学生活动,但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收获只停留在知识方面。老师“全包式”教学的弊端一览无余。

诱思探究教学则不然:《苏幕遮》教学流程设计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一)请自由朗读整个诗篇,初步体味情感。

(二)请听老师范读,然后依照老师的范读,自己带着情感反复大声诵读,注意抑扬顿挫,体会老师范读所反映的情感,你能从老师的范读中得到什么启示,从而体会自己应该怎么朗读。

(三)同桌相互诵读,尝试背诵。二分钟后自主展示

二、鉴赏全诗,掌握主旨

(一)请进一步研读全诗,分析该词在表达方式上,上阕写什么,下阕写什么?

这首词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用词中的语言回答上面问题。

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相互交流,并选出代表准备发言,展示自己本组的学习成果。后发言的小组不要重复前面的内容,可以补充,也可以谈不同的意见。

(二)上下阕的写景和抒情是通过什么意象联系起来的,这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什么? 请独立思考,可以相互交换意见,然后自由举手发言。

(三)请品味语言。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评价?

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三、迁移拓展

(一)练习写作,提高能力

请观看下列一组图片,完成写作任务

秋天来了……,借助刻画某种或某些意象,写一段想家的文字(文体自选)。

时间八分钟 写好后,向大家诵读自己的作品。

这节诱思探究课设臵了三个板块,共七个活动,其中包括三个问题和一个写作训练。教材注明的知识、常识,课堂上就不再重复,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来掌握。

导向性信息架构课堂,它是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时的一个航标。学生们以杨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向性信息”为“桥梁”,完成了一系列的独立思考。

学生们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自己反复朗读、熟读、背诵全词,体味意象,感悟意境,体验词的主旨,并自由展示、相互评点。

期间,杨老师只是在诱导、鼓励、表扬。最后,安排了一个学习活动:读图,写一段思乡的文字。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写作,展示阶段,踊跃发言。学生作品文采之斐然、思想之深刻、情感之真挚,赢得其他同学及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课后杨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一堂课下来,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愧疚:兴奋的是学生的潜力无穷,诱思探究教学实践起来,课堂教学竟然是这般轻松愉快;愧疚的是自己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

【评 析】

自从开展诱思探究教学后,学生们普遍反映“上课不打盹儿”“学习成为了一件有趣的事”“觉得一节课时间过得特别快”…… 诱思探究教学中的导向性信息,既包括“学什么?”,就是指学习传承性课程的什么内容;又有“怎么动?”就是通过什么活动完成体验性课程的内容。

诱思探究教学就是把教师主宰的“满堂灌”,“满堂教”,转化为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满堂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老师们的感受是课下忙起来(备课),“课上闲下来”——“保护嗓子闭上嘴,锻炼身体迈开腿。三言两语,走来转去。”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不讽刺不挖苦不批评。拿捏时间,掌握火候。自己守拙示弱,让学生展示逞强。

诱思探究教学的课堂话语权,不再属于老师,而是交给了学生。导向性信息的设臵,让老师不再担任教学的“组织者”,不必高声宣读连接教学环节的“串台词”,需要老师说的,只是精短的、恰到好处的鼓励和表扬。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亲和融洽的,老师们甚至不必再担心患上咽炎这种职业病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如音频、视频,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

总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兴味盎然的探索者、研究者: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

所谓“课堂一分钟,课前十年功。”教师在课前要下大功夫备好课,上课时才能诱导若定,行为上却表现出“潇洒自如”。

教师的“备课”再也不是仅仅考虑“怎样教学生”,而是重点研究“怎样教学生学”。备课时的课程分析再也不是仅仅分析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等传统意义上的某些内容,而是要落实到课程开发、课程整合上来,在挖掘、研究体验性课程,寻找、利用课程资源上狠下功夫,并最终完成 预设的教学设计。

在实施诱思探究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搞好“研究课”为主要形式,认真撰写“典型教学设计研究”。研究采用:“一课两上三讨论,教学设计四完善”。即:一节课上两次讨论三次,完善教学设计四次。杨老师《苏幕遮》的教学设计就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四易其稿:

首先,杨老师认真研究《苏幕遮》一课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课程资源,分析课程、学情,提出设计理念,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根据以往积累,安排好教学流程等,并写出预设的教学设计,再由语文组全体老师进行第一次讨论,主要研究如何实现“满堂学”,进而第一次完善教学设计,并将教学流程中开展的各项学习活动的导向性信息制成课件。该课件内容经研讨充实、修改后,就成了撰写“教学流程”的骨架。

然后,杨老师第一次上课(谓之探索课),备课组集体听课。听课老师坐在旁边靠后的位臵,重点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只是把镜头瞄准执教者,仅仅看教师的表演,给教师“打分”,而是依据“思是诱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归宿”,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各种表现,“以学论教”来给杨老师的引导作用打分,并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课后,针对上课情况,及时进行第二次讨论。针对性的评价“满堂学”实现的如何,对课程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以及教学流程进行修改和充实,对于每项学习活动的“设计意图”进行矫正,初步记录各学习活动的“简要实录”,以及自己的初步感悟,开始为撰写“课后反思”做准备。这是对教学设计的第二次完善。在此基础上修改、充实原来设计的课件,补充必要的课程资源。

接着,杨老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在另一个班进行第二次上课(谓之对照课),着重在实现“满堂学”上下功夫。课后,进行第三次讨论,对照两次上课情况进行对照分析,并对预设教学设计再次进行回顾、修改、充实,及时把那些瞬间易忘的“灵感”进行实录,象留影一样,让瞬间转化为永久。这是对教学设计的第三次完善。其他同头课的教师也将以上经验、教训,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最后,根据整个研究所吸收营养的过程,真情实感地写出“课后反思”,并反复对整体教学设计进行加工,特别把每项学习活动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及“课程标准”对本知识点的教学要求等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使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对教学设计的第四次完善,也就是完成了《苏幕遮》 的“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做 法】

为推进诱思探究教学,2011年秋天、2012年春季,我们两次聘请张熊飞教授,来我校指导教学工作。

(一)发动阶段:

1、每位老师发《诱思探究教学论》一书,印发《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学习提纲》老师自学。

2、从2011年10月16日开始由张熊飞教授亲自来校作理论指导和授课指导,全体老师停课听报告;20日给全体学生和教师做报告。

3、在听报告学习半月后搞一次理论考试。

4、派出优秀教师到诱思探究教学成效显著的包头北重三中、石市精英中学和十五中参观学习,改进课堂教学。

(二)实施阶段:

1、在张教授亲自培训指导下,学校教学领导多次研究讨论实施办法,10月25日下午全体教师会,组织老师代表、领导讨论《诱思探究教学》学习体会,每人都要交学习心得体会。

2、全员发动,全部铺开,全力推进。

3、学校成立了校长负责的“诱思探究教学”领导小组;每年级每学科选三名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与教导处主管校长、主任组成年级诱思探究研究小组。

4、每科每周一确定课题,按照一课两上三讨论模式,个人初步确定教学设计思路,导向性信息,教学流程。在组内教研时间先第一次讨论修改,然后上第一节课,到周三周四教研时集体讨论第一课,接着上第二节课,再研讨,每次课后教研,每位教师必提出两条改进意见。

5、明确了年级主任、各科骨干教师带头上示范课、引路课;各年级、各教研组集体备课,教研组内同课异构,教师之间相互切磋,推选出本教研组最符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课堂全校展示,全体教师观摩,当场点评、讨论;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指定教师开展诱思探究课堂展示。

【成 效】

学校涌现出杨雪、刘瀑、齐超坡、魏建威、冯翠兰、王星星、刘朝锋、王凯静、付敬娟、陈湘、齐聚超、孙翠淼、周相林、李从绵等一大批新课改和诱思探究教学的典型代表。2012年6月数学齐朝波在全国诱思探究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语文教师刘瀑荣获全国诱思探究课比赛特等奖;同年9月21日,刘瀑老师在内蒙古奋斗中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应邀做诱思探究公开课。

几年来,我校教学质量连年提高,高考成绩持续强势攀升: 2011年一举实现了上线总数、应届生成绩、在同类学校中排名三大历史性突破,荣获石家庄市教育局颁发的“高中教学进步奖”;2012年高考本科二批上线再超600人;在生源质量下降、报考人数减少的情况下,2013年高考本二上线587人,语文组高考成绩优异,继2007、2010年后,今年第三次被石家庄市教育局授予“先进备课组”的光荣称号。

我校抓教学、上质量的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教学质量连年提高,学校连年被评为“石家庄市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石家庄市教学工作示范校”、“石家庄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使晋州一中教育品牌日益彰显。

下载诱思探讨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诱思探讨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模版]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由陕西师范大学的张熊飞教授首先提出,并在多所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充实、完善,最终由陕西省推广到全国的一项大面积提......

    诱思探究,高校课堂

    诱思探究,高校课堂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我校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单位,我积极在教学上响应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较好在教学效果。......

    诱思八环教学法感悟

    “合作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进入-------中学以后,接触“诱思八环”教学法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熟练运用。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参加过学校......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范文大全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一、“诱思探究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这是辩证法的真谛。即谓之“诱思教学思想”。诱思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

    诱思探究学科心得体会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张熊......

    诱思探究教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

    在我校开展“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中,老师们在“诱思”上都在寻求各种徐径,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创新。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我想谈谈“诱思”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培养学生的......

    诱思探究总结 物理组[范文大全]

    让每一颗金子闪闪发光 ---新课程改革暨诱思探究教学总结 章丘市第五中学 物理组 李运起 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

    诱思探究法教学初探5篇

    诱思探究法教学初探 新课程强调改变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 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