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教学主张-公创原则之于愿
我 的 教 学 主 张 公 创 原 则 之 于---愿
---遵义名师西南大学高级研修班培训会上的汇报讲话
尊敬的刘院长、名师班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的汇报可能算不上是教学主张,可能教学经验都算不上。我给大家汇报的是基于公创原则理念下的做法,与大家分享。主要就是人只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才能自动创新创绩创德,才能表现出有理想有行动有进步。本来我的公创原则有两大内涵,一是愿,二是乐。今天,我们就简单分享了下愿。
在座的各位,我们内心深处对教育教学的想法是什么呢,我们乐意教学工作吗?昨天下午茶话会上,只有四个人当众举手表明乐意当班主任,说明我们很多人是不乐意当班主任的。回想我们所见所闻,乐意当班主任的人也不多。教育部2009年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通知,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可是在座的班主任,哪一个的工作量是当成一半计入基本工作量的呢?没有吧!我当了二十三年的班主任,也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在这样看似不公平的环境中,我们这么多人还是那么勤奋的工作,而且还取得了相对优秀的成绩,要不然我们也成不了遵义的名师。但是,整个遵义市的教育,要想在全省重建当初的辉煌地位,光靠少数名师或骨干教师是不行的。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所以,如果教师看不到利益的公平公正公开,除少数先进教师外,广大教师是不会产生创新创绩创德的愿心的,全社会看到的只会是一些虚假的理想、行动和进步。
另外,在蜻蜓点水式的培训中,教师们形成了“培训时非常激动,培训后一动不动”的湖面状态。当然也有极少数教师确因培训的先进思想和技能而受益匪浅,回到工作岗位后就出类拔萃了。其实我想说,这种老师,不培训他也一定会出类拔萃的。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公创原则之于---愿!也就是说,这样的老师天生就具有努力促进自己进步的愿心!由于话题较大,我就以班主任工作为主,来分享一下我的教学主张---公创原则之于愿!分享完毕后,希望大家对教育教学事业增加更多的愿心。
我生命中的“三公”愿。以下做法与思考,姑且算作我在尝试着追求公开公平公正吧。
大家请看我2014年5月9日的QQ说说:本人所推崇的“公创”理论,窃以为可为团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摘其要点与各位分享一下。一是量化考核细则的“三公”原则,即公开、公平、公正。二是激励对象的“三创”原则,即创新、创绩、创德。整个团队在“公创”环境下,将会有最大多数员工可以实现“三有”目标,即有理想、有行动、有进步。
那天,我开始参与思考学校的发展,第一主张就是“三公”。一个集体,只有创设了“三公”环境,绝大多数人才有“三创”的愿心,即乐意去“三创”,全社会才会实现“三有”。当然,只有极少数不在“三公”环境中才可以获得利益的人,才不会支持创设“三公”环境。当然,不靠工资作生活来源的除外,犬儒主义式的幸福也不在此列。如果我们的团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已经置身在更好的“三公”环境中,那么无论什么样的团队,在它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是会有进步的。而且,只要是正常人,在这种“三公”考核环境中,他会输得心服口服,赢得坦坦荡荡。反之,如果团队(特别是体制内的团队)考核没有实现“三公”,那么就很少有人能发自内心去实现“三创”,管得再严也不会有多大效果。只要有人感觉到管理者不“三公”,他用人类最原始的几种反抗方式之一,就足以认管理者无计可施,更何况教育这个本就不好评估的行业。
我的班级管理中,尽最大努力做到了“三公”,班集体运转很顺利。正如我私下里交流时听到个别老师所说,就是开始的几个星期累点,其实后期的班主任津贴相当于是捡来的。昨天下午茶话会上,只有四个人当众举手表明乐意当班主任,说明我们很多人是不愿意当班主任的。如果我们回去尽力打造好“三公”环境的话,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都会有很大福报的。
在座的学校领导,回去把我们原本就有的“三公”环境更加“三公”一点,减少少一点所谓的管理策略呀技巧的,学校也会收到更多福报的。因为教育教学工作更多靠的是良心的付出而不是所谓技巧。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能感受到工作和学习的环境是“三公”的,自然会产生出愿心去“三创”,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就是“三有”。至少可以杜绝或减少产生“怨心”,而实际上,我们身边的“怨心”实在太多,不过我这几天还没有听到过一个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怨言,听到更多的是想法和做法。我很荣幸认识在座诸君!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践行公创原则。
一、体育先行。我赞成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的观点:一切道德殆皆非赢弱之人所能实行者,苟欲实践道德宣力国家,以尽人生之天职,其必自体育始矣!我也认为,所有教育的起点一定是体育。
这张ppt是我教育和培养我孩子愿望:身心健康---知书达理---济世情怀。对班上所有学生人格和自尊的呵护,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我的班管愿与传子愿是一致的。我对学生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请看这张聊天截图,我问学生陈小梅,是否还记得1995年9月开始每天早上从学校跑到韩家大山,她说“老师,当然!记忆犹新啦!”我所带每一届学生,体质训练是我的头等大事,当然其中一定要收获意志、纪律、荣辱、合作等附加产品。直到今天,我的学生天天都有一节汗水课。我为什么会把这事坚持二十多年呢,因为,因为愿心的驱使已成习惯。
二、班级一定要有名字。班级的名字就是班级的魂,就像公民个体对自己的姓名一样看重。以前我的班级没有名字,近三届学生才有了正式的名字:礼格班。礼格之名,主要是想多培养些具有济世情怀的人,让他们从小就有参与思考管理的意识。礼格,也是一种管理方法。《论语》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也是我管理班级追求的最高境界:有耻且格。这也可以算做是我管理班级的理论依据。
三、班级管理模式:“爱心+证据”。真爱源于我内心深处,它会长久的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这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是这张ppt上的东西---综合素质评价表!这也相当于证据。一共48项考核内容,40项减分8项加分。这张表已经成形二十年,后来在我所工作过的几所学校被班主任参考使用,现在又传到了遵义四中、南白中学、十九中以及贵阳一中的某些班级。特别是南白中学,我上届考进去的34名学生全都承担了班级服务岗,其中有8个孩子是班长。他们觉得,这张综合素质评价表及相关附加措施,对于管理班级是很容易的。特别是我儿子,他还特意向我要了这张表的电子档,他说他们班上想参考一下。这张表为我的教育教学留下了很丰富的教育痕迹,同时也向个别不讲理的家长提供了我班的教育证据。
四、评价看进步。我的评价标准依据是:努力就是优秀,进步就是成功。评价进步,让所有人都有获奖的可能。当然优秀也重要,他们在评价中肯定要多享受些优待,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也是基于公平公正的。
请看这张ppt!这是我2016年11月15日我在QQ上的说说:尊敬的局长大人,对于进步的高度赞美,鄙人边做边等过了二十年。您今年为此做了一次基数准备,但好像不尽如人意,但是今天,我们学校做到了。昨天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通知各班交进步最大的两名同学名单!善哉!壮哉!优秀从来高不可攀,更不可估量,众生希望渺茫;唯有进步人人可及,也好估量,众生机会均沾。若能优秀进步两不偏废,“愿与乐”之春始矣!那天,我们学校准备奖励学习进步的学生,其实最后是没有奖励的。那年,整个播州区准备把刚入初中的所有小学生进行一次检测,作为今后评价每一间学校进步与否的基数,但是终因个别学校工作失误导致检测有失公平而取消这个评价基数。可是,我二十多年来所带过的班级,奖励进步已成习惯。而我本人的教学业绩,也是按照这个理念上下求索至今,所以略带些孔乙己式的自我安慰。
因为我知道,只奖励优秀的话,90%以上的学生在我手中三年,就只能站在台下,为不到10%的学生鼓掌三年,这是很可怕的奴性教育。就像在座的各位,如果市教育局和西南大学不给这么多同学上台锻炼机会的话,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师,就会为最优秀的老师比如宋老师,连续鼓掌5年。这次培训,应该说是最温暖人心的一次培训了。我们通过互动,打破了三年互不认识僵局,共同表达了要为遵义教育多做点事,要为上级提供些决策的参考事实与数据。因此我认为,这次培训,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所有学员为教育事业更加努力的愿心。
无独有偶,今年,根据《遵府督[2017](7)号》文件精神,2017年6月30日-7月1日,全遵义市七、八年级所有文字科目统一考试。本人姑且私自以为,上级要在全市范围内对所有学校侧重进步的评价,因为只有这样,全市所有的学校都有站上领奖台的机会。否则,绝大多数学校,还要长期为极少数的学校鼓掌,无论自身有多大的进步。善哉!壮哉!唯有进步人人可及,也好估量,众生机会均沾。我的生命中的“三创”愿。以下做法,姑且算做我在尝试着创新创绩创德吧。在班级管理方面,二十多年来,学校没有硬性要求班主任做的事,我也在做,尽量创新创绩创德。因为,无论“三公”环境如何,我有教育教学的愿心。刚才展示那张综合素质考核登记表,也是在愿心的驱使下自动生成的。
班级养成教育方案,是我班级管理的目标和方向。近三届班级,我都采用这样的养成教育方案:七年级上学期,培养荣辱心;七年级下学期培养爱心与礼节;八年级培养孝敬和展开学业竞争;九年级培养身心健康。当然,所有工作肯定是整体推进又有所侧重罢了。
请看这张ppt。此时此刻,我想对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当众说声对不起。前天,我有事向她反应,由于自己语言笨拙没有迅速表清楚,她说她很忙,我不礼貌的回应了句“人人都很忙”。昨天她原谅了我,今天我要当大家的面,再给范老师说声:对不起!这张ppt上的1200多个文字,还有这张满满的日程表,是我来培训之前对我工作的移交和安排。有班主任工作委托、有教研处工作安排、有英语教学工作安排、有留美学生实践活动安排等等。本来可以口头交待两句就走人,但是我还是这样做了,因为愿心的驱使已成习惯。
请看这张ppt上的几张照片。这是我上一届学生九年级搬进去时的教室。后门快掉下来了,关不上,下面这个缝简直就是个小门,小个子学生都可以钻出去。特别让我关注的是门背后,上面写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我是鸡、我是鸭、200可以包我等等。还有这个电源开关,祼线都在外面。还有黑板这些洞。我特别相信,这一定是可能出现凶灾的居室。于是,就在第一个周末,我们的教室变成了这个样子,很漂亮吧。本来我可以让这间教室就这样子,但是我还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把它改变了,因为,因为愿心的驱使已成习惯。
这是我班师生家长联谊会上,孩子们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我没想到她们会把自己打扮得像仙女一样,更没想到一个步履蹒跚弯腰驼背的老妪,居然是一个12岁的少年男童装扮的。近几届学生都在做这样大型活动。当然是要达成我们的目标以后才会有此殊荣,比如上届学生在初二上时成为了全校进步最大的班级后,我们就来到文化馆举办了隆重联谊会。夸张一点的做法就是把播州区影剧院租下来,申请了公安维持会场及外围秩序,所有参会者和观看者严格凭票入场。那时候,孩子们内心的激动与亢奋,一定不亚于我此时的心情。孩子们为了这个盛大的联谊会,平时课余时间多用于准备节目,因此我班学生很少出现严重违纪等乱象。由于安全、时间和精力等因素,很少有班主任这样做,可是我还是做了,因为,因为愿心的驱使已成习惯。
请看这张ppt。这是我食指,2016年9月3日星期六早上,我一个人打扫办公室旁边的厕所,不小心被杂物砸的,以后指甲就烂成这个样子了。真是祸不单行,半个月以后我的中指又被砸了。由于集体备课室的一块标语倒在地上时间太长没有人挂上去,我和两个老师去做,一不小心,这个倒霉的食指又被锤子砸了。这是我9月19日在QQ发的说说,“今天布置集体备课室在食指上留下的纪念。另一个是开学初打扫厕所在中指上留下的纪念。只是敲键盘时有点钻心痛。唉,老了,不中用了,手脚不灵便了。”那天我给校长讲,我说如果指甲烂掉的话,我要申请工伤补助的哟。他叫我给胡校长讲,后来我讲是讲了,但是没有申请,而两个指甲就都烂掉了,成这个样子了。不过,现在大家看,这两个指甲长起来了,我感觉比原来还好看。这种事,我不去做不去管,迟早有一天应该有人去做的,但是,我做了。因为,因为愿心的驱使已成习惯。
还有这张照片,是我在教室里抱着一钵花,如果放大看,上面有日期和秒数,那是我迟到后,跟孩子们一样买来自己培养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其身正,不令而行!我在用做事来感化孩子,这个比说教强一百倍。无论“三公”环境如何,我本人在努力“三创”,在实现着“三有”。因为,因为愿心的驱使已成习惯。
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随性反思。思想的火花,需要及时点燃。当我稍有灵感的时候,我便及时把它记录下来。
一、尊重学生。我对尊重的思考。请看这张QQ说说截图上的内容:“对于教育而言,尊重是一种品质,但更是一门艺术一种能力。第一艺术是真,第一能力是修炼真。尽量去掉心中的自私和虚荣,这样才能少点尖酸和刻薄,多点大度和微笑。”这是我2015年2月5日发布的说说。目前,我们看到了很多惨烈的悲剧,深究起来,还是我们尊重孩子的能力、艺术和纯度修炼不够啊。当然,遇到神经病患者不在此列。
二、我对上课艺术的思考。这张截图上的内容:“一堂课上了下来,居然有学生高呼老师我爱你!偶尔上节自我陶醉的课就这样,今后的压力该有多大呢。”这是我2015年4月25日上课走出教室时,听到后面有学生在高呼。当时我很有巨星的感觉。那个班的班主任现在已经招考到遵义市第四初级中学去了,她也告诉过我孩子们很喜欢我。2017年11月7日这个学生在造句中这样写道:It’s relaxing for me to learn English.诸如此类的情形,包括昨天在座的同学们和专家教授对我昨天公开课的表扬和鼓励,都会更加促进我对课堂中思维引导艺术的深度思考。
三、我对上课情绪的思考。这张截图上的内容:“上课之前,教室门外,深吸一口,猛呼一口,放下一切,踏进教室,忘我授课,快乐你我!”这是我当班主任这个班,那天,2015年6月1日,儿童节。我去上一节听说课,但是我一直不能调整好我的情绪---一个学生因为打架被别捅了刀子,前一天晚上我在医院守到凌晨2:00。我感觉这堂课的口语交流阶段,我会很不自然。于是就使用了以前常用的方法。这堂课还基本满意。
四、我对鼓励和表扬的思考。这张截图上的内容是:“作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父母和老师全都联合起来,专专心心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对他说两句好话,每天一次,坚持七天,这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这天是2015年5月6日。我看了一本书,又谈到了对孩子鼓励和赞美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了这样了感想。你们看,当时还有位好友这样评论说“素哥,赏识教育早已过时了。”但我还是坚持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还有这张2015年6月29日的载图内容是:“我想了好久,决定要把你的优点扩大化和系统化!今天第一次付诸行动,你的眼神告诉我:今天你很快乐!加油,兄弟!”那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有一位老师知识水平很好,但是针对初中生的授课技能不是很好。招考进我校以来的两年,他每一次公开课都很难受。甚至组长也当着校长的面有了恨铁不成钢的语言。这位老师也很谦虚,他一个学期之内给我讲了四次,要我去听听他的课,但是我,很对不起他,因为太忙。第二个学期,他不请我了,但是我抽时间去听了。那天是2015年6月29日,星期一。课堂上体现的思维引导艺术也还没有多大起色,而且上课11分钟后,第16个迟到的同学才进教室来。下课两分钟,我当堂点评: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的谢老师有八大优点,同学们听课有六大缺点。我一一指出,学生们都睁大眼睛看着我,感到很惊讶的样子。课后,这位老师,腰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直,话语也比以前多了很多。我自我感觉,他可能是进入我校两年以来,最幸福的一天!现在他调到我们区内一间高中任教去了。
五、我对度的反思。这是贵州都市报教育周刊发给我的留言入选通知,这是2017年11月2日,我看了该周刊的一篇报到《老师竹片打学生手心之后......》,我随手就写了几个字:“度,把握好了,就是神!没把握好,就是鬼!”没想到还成了它们的精选留言。平时,我们对学生采取教育措施的时候,有表扬和批评,有宽容和严格等教育教学方式,细想起来,主要是度的把握,把握好了,就是神,没把握好,就是鬼!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能在我国传统中庸文化里找到答案。
六、我对素质教育的思考。1997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两个观点我保留至今。一是第一师表形象是领导而非教师。教师是执教者,教育行政或非教育行政领导是制教者。当今学生(主要是初中以上的学生)在思想上(特别是在价值观上)受到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来源于教师了。通过各种媒体及生活实践,他们的目光已超越了教师这一执教者,而与行政领导这一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制教者的距离越来越近。孩子们是非观念的最高准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其影响。所以我认为要为当今学生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人们应把目光的焦点首先放在教育行政领导或非教育行政领导的“师表形象”上,教师师表形象应该是第二位。
二是关于升学考试的教学成绩,我更相教师的教育教学愿心和能力。首先,关于教育教学愿心。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或愿心,可以催生有利于教育教学的一切因素,而且总体趋于良性循环状态,师生一片愿言愿行。反之,如果没有教育教学愿心或愿心不纯,同样可以产生不利于教育教学的一切因素,而且总体趋于恶性循环,师生和初会一片怨言怨行。其次,关于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较强,自然可以培养出一切学生优良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总体趋于有效进步,而教学成绩也只不过是所有优良综合素质的顺带产品而也。反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或较差,自然不利于一切学生一切优秀品质的形成,教育教学效果总体趋于退步或无效进步,而教学成绩就只能是所有不良综合素质的当然产品了。
好了,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我的想法和做法,仅供诸位参考。如果教育界(特别是体制内的教育)致力于打造“三公”环境,唤醒“三创”愿心,那么,实现教育教学“三有”目标指日可待。谢谢!
遵义市第五十二中学
李尚素
2017年12月22日
第二篇:我的教学主张
以生为本,构建“学导课堂”
魏丽娜
吉林省梨树县实验小学 136500 摘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可以说,作为教师,面对课堂教学“讲”最易,“教”则难,“导学”才见真功夫。
关键词:小学 导学 兴趣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可以说,作为教师,面对课堂教学“讲”最易,“教”则难,“导学”才见真功夫。
可以说,有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和杜郎口课堂导学案的改革经验,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在学习摸索一条适合我们小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但实践教学中,不乏存在两种走极端现象:一部分教师的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他们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往往以教师的主观意志左右学生的学习走向;而有一些教师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却忽略了教师的必要引导,结果课堂成了一盘散沙,教学效率低下。基于上述这些现状,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学导课堂”。
所谓“学导课堂”,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学导”课堂要将“学”摆在优先的地位,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生学情后,有针对性地导;“导”是为了学生的“学”,巧导才有利于促学。“导”要着眼于学生爱学,让学生怀着极大兴趣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愉快地学习;“导”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受到启发,自主探究,“跳一跳”而摘到果子;“导”要着眼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提升数学素养,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导”要基于教师个人的风格特色,或婉约细腻,或清爽简洁,或明快而理性,但都不失自然、朴实,在简约中绽放精彩。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导”的和谐统一。教学过程中提倡“先学后导”、坚持“为学设导”、把握“顺学而导”、力争“以学代导”、达到“多学少导”。只有做到了“以生为本”,又充分发挥了教师有效的引领作用,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达到了辩证平衡,才能在合拍共振的演进中生成了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我们的思考
课堂教学中,导什么,怎么导,在什么时候导这是导的关键。
(一).“导”在新知引入处,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佳活跃状态。没有积极的情感加入,认知活动就显得苍白无力。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们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跟着教师进入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李老师就注意在新课前的学案中设计自学小达人、点亮智慧星、捉迷藏、找朋友等各种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导”在学生困惑处,使知识融会贯通
质疑问难是学生最可贵的学习品质,学生不会质疑就不会学习,不能创新,学生就没个性。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切忌对学生的问题避而不谈,此时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老师鼓励与关爱,细心的呵护与诱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是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让学生在讨论中有所获,使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三).“导”在重难点突破处,加深知识的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统一起来,教师要起到知识的引路人的作用,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判断、联想和推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导”在学生愤悱处,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在活动中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为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应适时给予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孩子通过个体思考,集体交流,与教材编者、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
综上所述,“学导课堂”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整体把握教材和重组教材的能力,同时要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机制,恰当处理课堂的随机生成。总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学生的“学”是核心,教师的“导”是关键,并注意把握“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法,才能达到优化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优质轻负”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学会理解、学会容纳、学会整合、学会行动,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成为一句口号。
二、我们的实践
基于这样的导学课堂,我们做了导学案的研究与实践。
(一)关于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指导,有对学习内容的引领,有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及检测,更要有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矫正拓展。这一点李老师做的很成功,课前通过预习,让学生查资料,掌握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自学生字、词等,对重点内容的教学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关于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了全体同学的情况,但每个同学的情况不尽相同,预习能力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导学案”的实施中,总会有同学的预习不尽如人意。一节课下来,总会有同学还不能很好掌握“导学案”上的有关内容。因此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后及时补差。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另外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还可以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 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等等
总之导学案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只懂得传授知识,我们只能是个教书匠,既懂得教书又懂得育人才能称之为教育家。
(三)关于导学案的使用 A、导在课前
1.对导学案使用要进行指导,而不仅仅是发下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这习惯和方法一旦形成,成功就不仅仅是这一节课,而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B、导在课中
在课堂使用时,要多种方式、灵活处理。老师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既不能当“传声筒”,只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能当“甩手掌柜”。我们可以看到,在李老师整个导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就定位得准,再加之适当的点拨和指导,使得导与学的结合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总之,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阅读和交流时间。
C、导在课后
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及时反思和总结,将会成为我们推进实验的宝贵财富。
总之,在整个导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四)关于导学案的备课模式
最基本的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当然,导学案的备课模式应是形式多样的,是要根据不同学情、不同阶段,因人而异的。加上教师的个性解读和集体智慧研究出的导学案备课模式会更实用,更有效。
有一种行动叫智慧,有一种坚持叫引领。我相信运用我们的智慧,加上我们的坚持,我们会迎来语文课堂教学领域的新天地。
第三篇:我的教学主张
我的阅读教学感悟
暑期,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聆听两位大师的报告等活动,我受益匪浅。学习了几位大师的教学主张,我对语文阅读教学也有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语文教学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教学生阅读课文,钱梦龙老师说,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
我们的教学阅读归根到底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阅读服务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可以分解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生活中的阅读需要识字,理解词意、句意、文意,需要提取信息,需要体会思想感情。生活中的写作需要正确的写字、用词、造句、组段、谋篇,还需要各种书面表达的技巧。这些都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获得。
钱老师有自己的阅读教学流程:1.认读(包括朗读)和积累2.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情感倾向)3.把握文章主旨4.揣摩作者思路5.品味语言6.复述与整理7.质疑与拓展(包括走及相关信息)。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体验,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联系学生实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流程。在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要使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其关键在于:真正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学习。无论是谁,要想获得知识技能,除了靠自己一本一本、一篇一篇、一项一项地去扎扎实实地读、练外,别无他法。教师只能起“领航”“推进”的作用。教师要淡化课堂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秀文章,体会其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从内心本能上感受到知识的美,激发起阅读的积极性。
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既不能代替学生进行一言堂,也不能坐在学生当中无所事事,让课堂任其发展,其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调控对话方向、营造对话氛围、保证对话效率。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阅读心理,有良好的阅读品质,这是阅读教学顺利开展的内在因素。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反复提醒学生要多多阅读,但真正自觉阅读的孩子太少了。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孩子自觉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比较欠缺,而高年级的孩子的课业负担又太大了。课余时间,孩子除了要完成学校里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还要参加各类课外辅导并完成课外辅导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有一些孩子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家庭作业。因此,真正需要对阅读提高重视的是我们的领导、老师和家长们,多给孩子一些阅读的时间吧!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只要在阅读中有足够的重视,在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又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克服不良阅读心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自然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四、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学生有棱有角,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要转变角色。我认为作者不一定能成为学生的知音,但教师却一定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既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要积极发挥帮学作用。应注重个性,引导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章得到融合。阅读前,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后,要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鼓励学生既要认真反思、正确评价,又要充分阐发,大胆质疑。总之,教师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提高认识,积极实践,努力做好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这项工作。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
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确定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科学合理的落实阅读教学全过程,给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那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便指日可待。
第四篇:我的教学主张)
我的教学主张
关注数学课堂之灵魂----“数感”的培养
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张小芳
一、教学主张的提出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时常发现学生犯这样的错误:“每个油桶能装油4.5千克,要装60千克油,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油桶?”学生的解答是需要13.3个。“每套童装用布2.2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童装?”学生答可以做22.7套。有谁见过0.7套衣服?又有谁拿得出0.3个油桶?类似的“失误”还有许多,如小丁丁的体重是25克,奶奶今年17岁等。是学生缺乏与此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学生头脑中的“数”游离于生活经验之外,不能自觉地与已有常识建立联系呢?反思其中原因,我认为,这虽然与学生解题的不良习惯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一定的数感。
关于数感,在以往的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常常认为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读数、写数,能够按照既定规则比较数的大小、完成数的计算操作就可以了,很少有目的地让学生思考数的实际意义,更不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的知识去观察身边事物发展的数量规律。这就造成学生未能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起自然的联系,不会从数的实际意义去分析、解释和解决问题。简而言之,学生是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为了让学生学会解题,我们往往采用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操练,最后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结果是学生的负担加重了,数感却并没有因此得到增强。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的存在。建立数感不仅仅是为了学好数学,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有了良好的数感后,当遇到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并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处理问题、解释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提出关注数学课堂之灵魂----数感,并开展了培养学生良好数感的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数感?顾名思义,是指对数的感觉。那么,什么又是对数的感觉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解释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显然,这段话并没有给出数感的定义,而是试图从学习行为改变的角度,对数感在数学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加以刻画。由于内涵丰富,从概念界定的需要来讲,显得不很明确、不够概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同样是描述数感的表现,但较为简练:“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的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在数学科学里,数与量可以“混为一谈”,因为数是量的高度抽象,变数与变量是同义词。但在小学数学中,数与量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例如,从数的角度讲,1 小于 10;从量的角度讲,1 千米大于 10 毫米。前者是纯粹的“数感”,后者是实实在在的“量感”。小学阶段教学数的意义,我们不仅需要抽象地解释,而且必须联系具体的量,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把10根小棒扎成1捆,抽象出10个1是1个10;借助1米的十分之一是 1 分米,使 1 的十等分是1/10或 0.1 直观化。也就是说,联系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策略。对小学生而言,数感的形成离不开量感的支持。缺了量感,数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实际意义了。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从而使我们眼中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例如,买了1千克橘子,估计大约有14个。这里,“1千克”“单个橘子的质量”与“14个”产生了联系。可见,数 与量在现实世界里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对数感的定义是: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如同球员打球有球感,歌手唱歌有乐感一样,学生学数学也要有数感。建立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之一,也是将数学与现实建立联系的重要桥梁。有了数感,学生在学习数学及相关学科时,就会感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反之则会处处受制。
三、帮助学生形成数感的方式
(一)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数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数概念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从“迷茫”到“醒悟”的过程,如何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数感?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利用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已有数感,是在数概念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数感的三条主要途径。
1.利用生活经验
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数感,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数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往往会产生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了解其中的内在关联,从而为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概念和形成数感提供经验支撑。
例如,学生经常看到天气预报,教学时可以从列举学生熟悉的几个城市的天气情况入手,让他们发现气温除了零度、零上温度,还有零下温度。怎样用数表示气温,才能使得零上、零下一目了然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1)如果不用文字,仅用已学过的数(即非负数),不能明确区分零上、零下的气温;(2)还有比零摄氏度更低的气温,需要用比0更小的数来表示。于是,比较自然地促使学生产生用负数表示的想法。然后,通过观察银行存折记载情况、记录家庭收支情况等活动,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感悟正负数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挖掘一些生活中可以使用正负数的例子,加深对正负数的理解。
2.借助直观形象
如果说利用生活经验形成数感是将儿童课堂以外的活动经验及其所见所闻融入了数学学习,那么借助直观形象则是利用了儿童善于形象思维的本能。因此,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帮助学生建立数概念,形成数感,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
借助直观形象的经典方法就是利用计数器。计数器与数位顺序表一一对应,通过计数器的演示,还能让学生看到满十进一的过程,感悟十进制的构造。但相对于实物直观来说,计数器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难以表现数的实际大小。鉴于 此,我们在教学中借鉴国外经验,引入积木式的计数教具“块、条、板”,即用一“块”小立方体表示1,一“条”(10个)小立方体表示10,一“板”(100个)小立方体表示100,一“个”大立方体(由10板即1000个小立方体组成)表示1000。块、条、板的引入,更形象、更具体地为学生展示了数的大小,简洁明了。学生看到有几个大立方体几板几条几块就知道表示的是几千几百几十几,对数感的形成有着比较直接的促进作用。
3.运用已有的数感建立新的数感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后一个知识的学习往往建立在前一个知识的基础上。数感的建立亦是如此,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数感出发,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数感。
以“万”的教学为例,考虑到学生已经有对于千的数感,教学时可以结合身边的例子展开。例如,全校有一千名左右的学生,那么万名学生有多少呢?一个学校一千,一千一千地数,数十次,十个一千就是一万,十个这样的学校里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就大约是一万名学生了。教学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时,难以给出精确的直观模型,这时就必须利用学生已有的数感。
(二)在计算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计算教学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对计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在计算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数感的途径与措施很多,比较而言,相对重要、效果明显的途径有以下三种。
1.重视口算教学
口算既是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又是学习笔算、估算的基础。口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们认为“,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应该贯穿始终。因为口算方法只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口算算理才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而数感则是理解口算原理的必要支撑。
举个典型的例子。口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如7×800、800×70,课改以来,一些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到口算算法,一旦学生总结出“先把两个因数尾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就认为大功告成,而对算理的解释弃之不顾。实际上,还要引导学生由7个8是56,推出7个800是56个百,所以 7×800=5600;再由 7×800 是 56 个百,推出800×70是56个千,也就是56000。整个推算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发展。2.提高估算意识
所谓估算意识,是指人们在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不急于计算准确的结果,先采用适当的方法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以及对自己或别人的计算结果,自觉地用估计的方法判断其是否有明显错误,并成为一种习惯。估算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不仅给学生的实际生活带来方便,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大概是多少。如“19×12=?”,一般会有以下估计方法:方法1:把19看作20,20×12=240;方法2:把12看作10,19×10=190;方法 3:把 19 看作 20,把 12 看作 10,20×10=200。这三种估算方法都正确,但结果各不相同。观察比较后学生发现,方法1把19看作20,估算结果一定比正确结果大;方法2把12看作10,估算结果一定比正确结果小;方法3,一个因数估大,一个因数估小,估算结果更接近正确结果。这样,通过三种不同估算结果的比较,学生对计算结果有了大致的判断,答案范围应在190到240之间。如果笔算结果不在此范围内,说明计算错误。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通过估算预测计算结果的范围,或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不断积累经验,能使估算意识与数感的培养相得益彰。
3.关注笔算算理
所谓笔算,就是借助纸和笔把思维的过程完全、清晰地记录下来。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是否了解每一步的含义,即计算的道理,对于掌握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关注笔算的算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笔算教学通常由现实生活问题引入。例如,把7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支铅笔?还剩几支铅笔?让学生借助小棒动手操作,通常会出现两种分法。
分法 1:先分根,再分捆。先拿出 3 根小棒,每人分到1根;再拿出6捆小棒,每人分到2捆,然后把剩下的1捆小棒拆成10根,每人分到3根还多出1根。因此,每人分到1根+2捆+3根=24根,还剩1根。
分法 2:先分捆,再分根。先拿出 6 捆小棒,每人分到2捆;再把剩下的1捆和3根合起来分,每人分到4根,还剩下1根。因此,每人能分到2捆+4根=24根,还剩1根。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物化的操作使抽象的计算得以具体、形象地展现,有利于学生形成计算过程的表象。与此同时,数学逻辑思维得到锻炼,算理得到澄清,数感也得以增长。有了这样的基础,除法笔算的进一步学习就能依此类推。在此我们也看到,将算理归结为最基本的运算意义和数的组成,即归结为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则知识迁移的范围也就越广。
4.适当启发算法多样化
算法的多样化是指学生群体算法多样化,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则是算法的个性化。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又一条途径与策略,因为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所想到的不同算法,常常反映出他们个性化的数感。
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和情境,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巩固和升华,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
第五篇:我的教学主张
创设良好情境 促进幼儿发展
广洋湖镇中心幼儿园 陈连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纲要》中还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对发展幼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心创设富有时代气息、体现课程风采的教育情境,发挥情境创设的支持性效能,促进幼儿发展”就是我今天讲的教学主张。
一、创设物质环境,丰富幼儿认知内容。
所谓物质环境,是指提供与教学有关的环境布置,向幼儿传递与学习活动有关的教育信息。
(一)图片装扮教学情境。
如在科学活动《恐龙》中,布置一个恐龙图片展。幼儿在恐龙的世界里,认知经验被调动。此时,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这些图片,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幼儿面前,使他们在直观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外形各异的恐龙,不仅解决了语言描述的难点,还渗透了观察、发现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实物布置教学情境。
如大班主题活动《家乡的特产》,我们在活动室里悬吊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荷花、荷叶、荷藕”,在主题墙面上还布置了一个“荷塘月色”大的情境将活动室创设了一个荷藕之家。然后组织幼儿进入场景让幼儿欣赏着荷藕之美。
这是以“荷藕”创设了特定物质情境,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家乡的特产,欣赏着家乡荷藕的优美画面。实物布置,不仅使幼儿身临其境,多感官、多方位地感知场景,引发幼儿自主联想和创造性表现,为他们理解特产、大胆表述积累了丰富的直觉经验,幼儿乐在其中,绘画作品也很独特,这真是学有所获。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良好的认知情境。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声、色、形的组合使用,使一些本来单调、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具体的情景,从而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对优化幼儿园的育人情境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网络资源丰富多彩,精彩的画面,生动的课件,悠扬的音乐„„总能在孩子们的心中划出点点涟漪,激起幼儿对学习的向往。如:网上幼儿园的精美课件《点点爱上幼儿园》、《多吃蔬菜有益健康》等,我们利用真实、有效、方便、生动的网络资源开展语言教学活动,从而优化教育模式,刷新课堂风景。以及其他网页上的各类服装,建筑等图片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利用到自身的语言、音乐教学活动中,给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教育氛围,使教学活动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言”入境,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诱导对于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同样起到了支持性效应。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所创设的情境,能够按照预定发展目标,引领幼儿联想和参与,增强了他们倾听的效果。值得关注的是:要想通过语言创设情境来发挥支持性效应,教师的言语必须逻辑严密,简要易懂,更有富有生动感染性,加上优美、有趣的肢体语言的配合,更能锦上添花,唤起幼儿情绪的共鸣。
以大班美术活动《面包师》中的片段为例:
师打扮成面包师的模样:大家好,我是面包师小杨,我做的面包和蛋糕可好吃了,今天要来选徒弟和我一起开一个面包屋。请问,你们都吃过什么面包?(幼儿纷纷举起小手,情绪高涨。)
幼:我吃过圆形夹心面包,上面还有很多芝麻。
师:那你能画出来给我看看吗?
幼:能!(很快,范画纸上出现了一个面包。)
幼:我吃过像毛毛虫一样的长面包,里面有椰丝。(说完,在范画纸上画出了一个“毛毛虫”面包。)
幼:我最爱吃奶油大蛋糕,上面有各种水果,还有巧克力棒。
师:这么多好吃的面包和蛋糕都是我们面包师做的,你们想做吗? 幼:想!
师:现在我们的面包屋就开张喽!请你们设计好面包蛋糕,“烤”好后放到货架上,我会挑最好吃的品尝的。
(幼儿满心欢喜地动起手来。当看到有创意的“面包”时,师都会说:“这个没见过,尝一个。”)
此活动中,幼儿的作品各具特色,且没有了以往的拖拉和厌画现象,展示交流时,个个争着要介绍自己的作品。
该活动片段,教师用语言创设了一个“面包师”的角色情境,激发了幼儿创作欲望,把原本较为单调的绘画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仿佛是在玩“制作面包”的角色游戏。这是一种快乐学习,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师幼互动更加紧密。
四、突出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3-6岁的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也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
(一)适合小班幼儿的行动性情境。
小班幼儿正处于知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过度阶段,他们的认知很大程度依赖与行动,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多以物质环境调动幼儿参与意识,在活动的情境中开展教学,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如小班主题活动《车》中,把活动室布置成马路,张贴很多车子图片,布置汽车玩具展。教师扮演警察,幼儿选自己喜欢的车“开起来”,在马路上,要看红绿灯行驶,行人走斑马线,如有违规,警察将停止车辆行人通行。在这样的模拟世界里,情境的创设是立体、真实的、全方位的,幼儿的学习在行动中开展,教师的指导伴随游戏的始终。
(二)适合中班幼儿的游戏实践情境。
4-5岁的中班幼儿特别喜欢玩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主动状态,能积极探索,善于在实践活动中思考、想象。如中班讲述活动“我的玩具——鸭妈妈生蛋”教师直接用启发性语言来创设“卖玩具”的特定情境。活动中,有意识引导幼儿有序地、逐步深入地讲述我得玩具功能,游戏化的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描述和表达的机会,较好地发挥了语言情境的支持性效应。
(三)适合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情境。
随着大班幼儿认知经验的不断丰富,掌握的本领越来越多,他们渴望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想获取更多知识。因此,应创设一个能引发思考,具有挑战性,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的情境。如大班社会活动《小鸟——我们的朋友》教师首先进行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相互交流中营造出自主学习的氛围,这也是异常比比谁的介绍好的竞赛,接着进行资料展和主题墙营造了“鸟世界”,然后通过故事的营造促使幼儿激发情感体验语言环境,最后幼儿被这些问题引领着,讨论中保护小鸟的情感被激发,并通过绘画作品体现了保护鸟类的意识。
此活动重问题情境和自主学习情境。幼儿在问题引领下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主动发展,丰富了知识经验,幼儿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起到了支持性效应。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语言情境,都不是完全孤立的。应该根据教学主题,幼儿的学习规律及年龄特点灵活设计。值得深思的是,教师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具备探究精神和指导智慧。在当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孩子的发展”将是我们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将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继续不断研讨下去,努力创设良好情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