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翠兰(我的教学主张: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时间:2019-05-13 02:4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蒋翠兰(我的教学主张: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蒋翠兰(我的教学主张: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第一篇:蒋翠兰(我的教学主张: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我的教学主张: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桂林市临桂县六塘镇小江小学 蒋翠兰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谈几点体会。

一、有趣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讲授中激发学生兴趣 有趣的导入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设置疑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2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表扬:你真聪明。演示 : 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四、有趣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1、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本课在完成基本题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在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时,个个手抓脑袋,冥思苦想。这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恍然大悟。

五、课尾留趣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在本课结束时,我设计了一道扩展题。

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三角形,我一刀把它剪成两个图形,你猜这两个会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把刚才的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得到一个五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继续剪掉一个角,得到一个六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猜测→动手操作→计算内角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学生以为是本节课内容,所以会很感兴趣的去寻找答案,后面却发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从三角形的内角和知道了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样练习,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六、“评”中增趣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

例如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特征时,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第一个发现真理的数学家”;又如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证明三角形的方法时,我对他说,“你真聪明。”;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学生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但说„„”、“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中差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七、课后练习

1、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结果会怎样?那么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直角?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是50°,另一个锐角是几度?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学生收获了,老师任务完成了。

第二篇: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新县福和小学 吴玉林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谈几点体会。

一、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设疑引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三、练中有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1、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

四、课尾留趣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五、“评”中增趣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作文

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作文1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作文2

从远古到现在,有火的出现到现在的打火机。已经过了多次的改造、“升级”。这些东西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切的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记得我们在小时玩气球的时候,有时气球回吸附在你的手上,当时我感觉非常好玩,但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我便做了一个实验,起初我先去买了几个气球和一个薄膜塑料袋。买薄膜塑袋是干什么用的呢?因为我在超市拿袋子时,发现它也会像气球一样吸附在我的手上。回到家,我把气球吹好后。实验开始了,首先,我用手直接去拿气球让它吸在我的手上,可是我试了很多次,都没能让气球吸在我的手上。后来我很不耐烦地把气球扔到天上,掉下来时砸到了我的头上,接着又顺着我的衣服滑到了地上。于是我又燃起了兴趣,多试了几次,发现几乎每次都顺着我的衣服滑了下去,但前提是必须让气球砸到我的头。于是我就尝试用气球在我的头发上摩擦几下,我发现气球竟然可以吸在我的手上了,我又用薄膜塑料袋在我的头上擦几下,发现塑料袋可以和气球吸在一起了。

后来我在书上看到与这个类似的实验,它的现象解释为“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会产生静电,由于带电体可以吸引不带电体的轻小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带电的轻小物体也可被不带电的物体吸引,所以气球能被手掌吸住。”

人们常说,死读书不如无书,所以说在读书时我们也要多动脑、多实践。在实践、创新中享受过程的快乐,不也是很好吗?

第四篇: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定稿)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而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在于构建趣味十足的数学课堂。

一、探究新知:以疑诱趣

学贵有疑,疑则有思,疑是思维的起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针对疑点探疑。

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做了一个“考老师”的小游戏——让学生说数,老师作答。当学生说735时,老师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学生又说2576,老师马上说出了准确答案;学生不服气,说出更大的数(如85763、1098752……),老师仍然对答如流,正确无误。学生感到惊奇,疑问自然产生,“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诀窍”,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并想知道这个“诀窍”是什么,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老师的点拨,很快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识再现:以动引趣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具、学具的操作等各种“动”的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发学生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教学圆周率,教师事先布置学生先去测量鼓面、圆盘、自行车轮等的直径与周长,并求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再把其结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一次“交流”,发现得到的商相同或相近: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最后老师点明商是一个常数3.1415926……用“π”表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圆周率概念的记忆就更加深刻。

三、难点突破:以思激趣

知识难点如何突破?一味地讲解,绝对不是好办法,关键在于以思激趣。教学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并能通过学生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们把全班学生编上号,引导学生将自己学号的所有约数说出来,用约数个数的不同来区别“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学生对于自己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很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去思考。

只有富有趣味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也才会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善学”发展。

第五篇:让语文教学与经典同行

让语文教学与经典同行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强调“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如何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将增强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落到实处,并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这是一个困惑了我很久的话题。去年,当我出次接触到诵读经典的活动之之后,我的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将我们的语文教学延伸于课堂以外,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不仅能够全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真可谓是相得益彰。原来我一直担心的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耗费其学习时间的担忧都不攻自破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中经典的古诗文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涵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和情趣。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在的学生中已渐渐淡化。现在的学生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以外,要把较多的时间都花费在很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之上,什么弹琴、舞蹈、绘画等等。却不能静下心来阅读些经典美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学生在记忆的高峰时期,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经典,诵读经典,不仅对于他们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孩子的艺术启蒙、音乐启蒙、科学启蒙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学学、背背,潜移默化

学习中华经典美文,让学生尽快地感受到传统美文的魅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作为启蒙教材的优秀的古诗文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宋词》等。我利用学校专门开设的校语课时间,带领学生读读背背。每次诵读内容不多,但由浅入深。刚开始时,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通常采用最简单的老师念、学生跟念的形式。通过反复念、念反复,形成记忆。这样,教师对美诗文的理解、感悟,通过诵读传递给了学生,又营造了良好的班级集体的学习气氛。

在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习中华传统美文给学生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天学一点,当时并不能真正地感觉到明显的变化,但在一段时间的渐进过程中,一种慢慢的“变化”渐渐显露出来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课前两分钟预备铃。原本,有些同学在课间玩得忘乎所以,上课铃响时仍在打闹影响班级。自从背诵美文后,两分钟预备铃就被利用起来了,铃声一响,值日班长马上就会带领同学背诵。那些玩闹的同学见状,也就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座位,边迅速准备上课用品,边跟着全班一起背诵。两分钟预备铃,书声朗朗、秩序井然。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增加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学生轻松地学会了一些浅显的古典诗文。通过美文的学习诵读,诗文的美,慢慢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诗文中的情,逐步渗入学生的思想;诗文中的德,也感染了学生的品行。

2、欣赏、品位,深入感悟

在教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同时,我们还定时通过学校的电视,播放经典美文的讲解、新山,如:《唐诗宋词欣赏》、《历代优秀散文诵读欣赏》等。

长时间不间断的欣赏,学生提高了品位传统美文的能力,这对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能将所学的美文运用到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能自觉地将所背的美文引用到作文中去,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能力。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经典美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延伸该活动,学校特意在课外活动课中开设了中华美文诵读的欣赏课。在课外活动课上,教师还在网上搜索美文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色彩、画面、声音和文字等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诵读了美文、欣赏了美文,更受到了美文的感染。传统美文玩就这样流淌进了学生的血液中,融入了他们的骨髓。

中华经典美文的学习,使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在作文中流露肺腑之言:“因为学习古诗文,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的思想有个巨大的变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使我懂得了做人要尊老爱幼,善于自省;„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让我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感受到自己今天生活的幸福”脍炙人口的中华美文,字字珠玑,读起来口齿嚼香,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置身在金碧辉煌的中华古诗文殿堂,学生留恋往返,边读边品,片品边悟,悟中学习了古人的传统,悟中内省了自我的行为,逐步提高了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索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在长时间的中华美文的熏陶中,领略了中华美文那丰富的内涵,欣赏了中华美文那特有的美,从而提高了感悟鉴赏的能力,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格的提升。

在学生心中,经典美文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伙伴;成为了他们的良师益友;成文了他们成长的动力。

3、思考、领会,提高素养

我还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指导,让每一位同学结合学习的古典美文用 不同的文体,写体会、谈感想。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旁征博引,品位、分析人物和情

节,也可从思想认识的角度畅谈自己对美文的理解。

中华美文让学生领悟到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忧国、救国的伟大胸怀,歌国、诵国的豪情壮志,感受到他们锤章练字的超人智慧;领会做人的道理,感悟处事的态度。

学校还组织一些优秀文章的交流评比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收获更增添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中华美文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领悟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样的学习不仅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出口成章,写文章时引经据典,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任何艺术形象在培养学生个性、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方面都能产生巨大的渗透力和内化力。因此,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即中华经典美文,从预备年级开始至今,浸润学生的心田,已经远胜于空洞的说教。不管是课内渗透,还是课外延伸,或诵读,或演讲,或研讨会,或展示,一读一唱一看一评,欣赏中华美文,拓展了学生的语文知识面,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更好的基础。同时,通过美文,学习前人美德,反思自我行为。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家,学会了感激父母,尊敬父母,做父母的好孩子;在校,学会了感激老师,尊敬老师,做各方面要求进步的好学生,营造了很好的班级氛围,创设了浓郁高雅的校园文化,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得以提高。

诵读经典,与经典同行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两个提高:

(1)挖掘美文内涵,促进学生的提高

“学习中华美文,传承中华美德”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通过耳濡目染,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的。因此,其根本价值就在于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美好的精神食粮,把传统的优秀文化作品呈现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人格,强固他们的筋骨,完善他们的人格,最终积淀成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人文精神。

经典美文的学习,成了很好的催化剂,催生出意想不到的结果。如:通过古诗文的诵读、品位,增加了学生对经典美文的理解,体验的层面,学生已不只是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是将所学的、所思的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根据家长反馈信息表明,绝大多数同学通过中华美文的学习,变的懂事了、主动了,能与家长沟通理解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哈需要不断在美文的熏陶下,让传统美德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2)学习传统美文,促进教师的提高

对学生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语文教师自身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也要与学生共同学习,不断增加阅读量,不断充实自己。语文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从这个意思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来激励学生不断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丰富文化积淀,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下载蒋翠兰(我的教学主张: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蒋翠兰(我的教学主张: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同行(精选5篇)

    让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同行 ------许 君许多学生都认为,他们并不是讨厌作文课,而是作文时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作文题目一布置下去,几十双茫......

    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与梦想

    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与梦想李林2010.12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与梦想“带着梦想走进课堂,课堂将成为实现你梦想的天堂。”这是一句我在“开心课堂”上提出来的很受同学们欢迎的一......

    让真善美与语文教学同行

    让真善美与语文教学同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刻意包装,追求形式上的美轮美奂,使课堂如美丽的肥皂泡般绚烂夺目。课堂表面上给人新鲜之感,甚至令......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之趣味教学(合集5篇)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之趣味教学 黄荣辉 顺德区北滘镇碧江中学 广东 佛山 528312 摘要:本文将对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情况作一个简要综述,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

    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丰富多彩

    【电教论文】 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丰富多彩 仙桃市西流河二中 刘中树 摘要: 运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新课,以乐激趣,为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在教学活动中以趣促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

    尝试教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美丽

    尝试教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美丽 正文: 教师先讲、学生听懂后才练习的教学方式会使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且教学效果不理想。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

    “源本数学”的教学主张与实践建构

    “源本数学”的教学主张与实践建构 摘要:“源本数学”正本清源,主张从生命本源、知识起源和教学启源的视角来理解儿童,理解数学与教学。“源本数学”返本归源,回归数学知识的“......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枣庄镇中心小学 王广鹏 2011-8-17 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我叫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