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班语言教案——狐狸先生的帽子
语言活动《狐狸先生的帽子》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推测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
2、根据人物的表情、行为等信息推测人物的内心感受和事件发展。
3、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品质。
活动准备:
1、教具“狐狸先生的帽子”大卡片12张,反面贴上数字自制“狐狸先生的帽子”大游戏图。
音乐:找朋友,大自然音乐:风声、好娃娃。
2、幼儿材料:“狐狸先生的帽子”游戏图背面为红色故事卡片12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操作卡片)(活动中教师随机的奖励幼儿)要求:相同颜色相同数字一一对应。
二、游戏性讲述:翻卡片讲故事
(一)教师引领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顺讲述方法(1-4)
1、和教师一起喊“芝麻开门”翻开第1张卡片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卡片并提问:(1)卡片中有谁?在什么地方?他想到哪里去? 教师要给予幼儿观察时间去思考。
(2)他的帽子怎么了?他可能会说些什么话?心理会想些什么?
2、幼儿闭上眼睛听音乐:在大自然风声中想象:帽子可能会吹到哪里?
3、和老师一起翻第二张卡片(翻卡片师生说:芝麻开门)
4、讨论:狐狸先生怎么会掉到河里?也许/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重点帮助幼儿观察袋子里的三张没有数字的卡片。
分析2号卡片和4号卡片之间的联系,推测放哪一张比较合适。
5、请幼儿讲出为什么这样放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巡视个别幼儿摆放操作卡片,有没有其它的选择,请幼儿摆放并讲出自己的理由。
6、组织幼儿把4张卡片完整讲述。
(二)第(5-8)张卡片幼儿打开后同伴间相互交流(合作性)。
教师语言提示:难点抓住看两只青蛙的表情推测心理活动和对话。
重点帮助幼儿观察袋子里的两张没有数字的卡片分析/判断/推理。
7、翻开第5、6、8张卡片邀请和老师(或爸爸、妈妈亲子)一起讲述两只青蛙发现了什么?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会说些什么?他们想做什么?心理会想些什么?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第二篇:狐狸先生的帽子(大班语言)
狐狸先生的帽子(大班语言)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推测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
2、根据人物的表情、行为等信息推测人物的内心感受和事件发展。
3、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品质。
活动准备:
1、教具“狐狸先生的帽子”大卡片12张,反面贴上数字自制“狐狸先生的帽子”大游戏图。
音乐:找朋友,大自然音乐:风声、好娃娃。
2、幼儿材料:“狐狸先生的帽子”游戏图背面为红色故事卡片12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操作卡片)
(活动中教师随机的.奖励幼儿)
要求:相同颜色相同数字一一对应。
二、游戏性讲述:翻卡片讲故事
(一)教师引领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顺讲述方法(1-4)
1、和教师一起喊“芝麻开门”翻开第1张卡片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卡片并提问:
(1)卡片中有谁?在什么地方?他想到哪里去?
教师要给予幼儿观察时间去思考。
(2)他的帽子怎么了?他可能会说些什么话?心理会想些什么?
2、幼儿闭上眼睛听音乐:在大自然风声中想象:帽子可能会吹到哪里?
3、和老师一起翻第二张卡片(翻卡片师生说:芝麻开门)
4、讨论:狐狸先生怎么会掉到河里?也许/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重点帮助幼儿观察袋子里的三张没有数字的卡片。
分析2号卡片和4号卡片之间的联系,推测放哪一张比较合适。
5、请幼儿讲出为什么这样放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巡视个别幼儿摆放操作卡片,有没有其它的选择,请幼儿摆放并讲出自己的理由。
6、组织幼儿把4张卡片完整讲述。
(二)第(5-8)张卡片幼儿打开后同伴间相互交流(合作性)。
教师语言提示:难点抓住看两只青蛙的表情推测心理活动和对话。
重点帮助幼儿观察袋子里的两张没有数字的卡片分析/判断/推理。
7、翻开第5、6、8张卡片邀请和老师(或爸爸、妈妈亲子)一起讲述两只青蛙发现了什么?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会说些什么?他们想做什么?心理会想些什么?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评析(北京幼儿教育研究所课题管理办主任赵霞):
行为认知类活动强调的是通过对非语言线索来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幼儿要准确地理解所获得的信息,该教师把握住了此类活动的核心要求,和活动内容本身特点(从表情,动作判断人物心情)。从始至终教师都非常有激情,自身表情和动作也很夸张以引导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与判断,使孩子在兴趣中,对出现各类信息获得了比较充分的领会和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将活动节奏再放慢一些,让孩子在过程中获得更多思考机会和时间,效果会更好。
第三篇:狐狸先生的帽子 教案
狐狸先生的帽子(大班语言)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推测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
2、根据人物的表情、行为等信息推测人物的内心感受和事件发展。
3、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品质。活动准备:
1、教具“狐狸先生的帽子”大卡片12张,反面贴上数字自制“狐狸先生的帽子”大游戏图。
音乐:找朋友,大自然音乐:风声、好娃娃。
2、幼儿材料:“狐狸先生的帽子”游戏图背面为红色故事卡片12张。活动过程:
一、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操作卡片)(活动中教师随机的奖励幼儿)要求:相同颜色相同数字一一对应。
二、游戏性讲述:翻卡片讲故事
(一)教师引领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顺讲述方法(1-4)
1、和教师一起喊“芝麻开门”翻开第1张卡片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卡片并提问:(1)卡片中有谁?在什么地方?他想到哪里去? 教师要给予幼儿观察时间去思考。
(2)他的帽子怎么了?他可能会说些什么话?心理会想些什么?
2、幼儿闭上眼睛听音乐:在大自然风声中想象:帽子可能会吹到哪里?
3、和老师一起翻第二张卡片(翻卡片师生说:芝麻开门)
4、讨论:狐狸先生怎么会掉到河里?也许/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重点帮助幼儿观察袋子里的三张没有数字的卡片。
分析2号卡片和4号卡片之间的联系,推测放哪一张比较合适。
5、请幼儿讲出为什么这样放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巡视个别幼儿摆放操作卡片,有没有其它的选择,请幼儿摆放并讲出自己的文档仅供参考
理由。
6、组织幼儿把4张卡片完整讲述。
(二)第(5-8)张卡片幼儿打开后同伴间相互交流(合作性)。教师语言提示:难点抓住看两只青蛙的表情推测心理活动和对话。重点帮助幼儿观察袋子里的两张没有数字的卡片分析/判断/推理。
7、翻开第5、6、8张卡片邀请和老师(或爸爸、妈妈亲子)一起讲述两只青蛙发现了什么?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会说些什么?他们想做什么?心理会想些什么?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评析(北京幼儿教育研究所 课题管理办主任 赵霞): 行为认知类活动强调的是通过对非语言线索来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幼儿要准确地理解所获得的信息,该教师把握住了此类活动的核心要求,和活动内容本身特点(从表情,动作判断人物心情)。从始至终教师都非常有激情,自身表情和动作也很夸张以引导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与判断,使孩子在兴趣中,对出现各类信息获得了比较充分的领会和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将活动节奏再放慢一些,让孩子在过程中获得更多思考机会和时间,效果会更好。
《风中之叶》(语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文字想象叶子随风飘荡的画面。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2、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有趣的描述。
3、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创编儿歌《落叶飘》。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活动室内布置有小河、草地、马路。
2、材料准备:人手一张不同形状的树叶。
3、事先教唱歌曲《小树叶》。
三、活动过程:
1、游戏:“捡落叶”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树妈妈的小宝贝,你们猜猜是谁? 幼:是小树叶。
(2)师:一阵风吹过来,小树叶吹走了,赶紧去捡起来吧。幼儿每人捡一片自己喜欢的落叶。
(3)请幼儿描述一下自己的落叶长得什么样?并用形体动作表现出叶子的造型。(长长的、宽宽的、尖尖的、圆圆的、破一个洞的------)
2、游戏:“风中之叶”
(1)幼儿围坐在“草地”边上,边听教师的提示,边用形体进行表演。师:叶子被微风吹得轻轻动了几下(幼儿做相应的动作)。风越来越大,叶子也飘动得更厉害(幼儿改变动作)。终于叶子被风吹落下来,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幼儿再次改变动作)。风轻轻吹过,叶子的脚被风轻轻吹起,稍稍一动,有不动了(幼儿进行表达)。然后,一阵大风,叶子被吹得滚来滚去,飞扬起来,最后,缓缓地落到地上(幼儿进行表演)。
(2)幼儿听音乐,以乐曲代表风,请“叶子”(幼儿)随着乐曲“飘离树枝”,到处“飘荡”,乐曲快就飘得快,乐曲慢就飘得慢,乐曲停叶子也挺下。
3、游戏:“树叶找家”
(1)请幼儿描述自己飘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并用形体语言进行表达。(2)集体边玩游戏边进行儿歌创编,说出树叶飘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在干什么。
4、游戏:“叶子宝宝与树妈妈”
师: 这么多的叶子离开了树妈妈,树妈妈好担心哦,让我们用歌声来安慰树妈妈,好吗。
幼:全体幼儿一起唱歌曲《小树叶》。结束。四.活动反思:
整堂课,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中进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把枯燥的教学过程穿插在游戏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幼儿感到轻松而愉悦.让他们玩的天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与表演能力.把在空中飞舞的叶子表现的淋漓尽致.文档仅供参考
第四篇:幼儿班语言教案——猫和老鼠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猫和老鼠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画片的幽默与诙谐,乐于倾听同伴的讲述。
2、尝试看动画与同伴合作为角色动态创编语言。
3、大胆想象并用连贯的语言表述。
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
(1)动物王国系列图片展版。
(2)小小影视角(供幼儿自由欣赏动画片)。
2、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对动画情节有一定的了解。
(2)幼儿有为动画片配音的经验。
3、材料准备:
(1)制作后的《猫和老鼠》动画碟片、(节选动画片的一个片段,分割成多个画面重复播放)
(2)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动画制作输入多台电脑)。
(3)角色道具。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段激发配音欲望
1、语言导入。
师:又到了看动画片的时间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部没有对白的动画片,想一起来看看吗?集体欣赏动画片段。
2、引入活动主题。
师:刚才看动画片的时候,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的小嘴都在“咕噜、咕噜”的,是在给动画片配音对吗?都想试试吗?那就找几个小伙伴打开电脑,看着画面一起试吧。
二、分组尝试配音
1、幼儿分组初步尝试创编角色语言。
2、教师巡回指导,肯定幼儿的创意。
三、分节探究
1、组织幼儿分节看动画,启发幼儿大胆想象,为同一情景创编多种表述语言。
师:刚才老师听到很多精彩的角色对白,谁愿意看着画面将你想到的对白展示一下?
2、评价幼儿语言表述情况并引导幼儿动脑解决配音中出现的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说角色语言最好?
(2)怎样解决画面换了,角色语言还没说完的问题?(让幼儿了解配音与画面要同步)
(3)怎样让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我”的精彩配音?(鼓励幼儿大胆说,引导幼儿注意倾听。)
(4)有的小朋友一个人为多个角色配音好辛苦,怎么办?(启发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
四、分角色配音
1、幼儿自由组合并协商分配角色。
2、按照故事情节进行同步配音。
3、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指导,鼓励幼儿在配音时融入感情,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五、配音展示并表演
1、部分小组进行配音展示
师:刚才我听到几个小组都创编出了精彩的段子,愿意展示给大家听听吗?那一组愿意先来试试?
2、欣赏教师配音。幼儿自由选择角色,简单装扮后模仿角色动作。
六、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在“影视角”自由选择动画,创编对白及配音练习。
2、将幼儿的配音录制成磁带,与光碟同步播出,供幼儿欣赏。
3、提供成人配音经典作品给幼儿欣赏。
第五篇:幼儿班语言教案--庆祝“六一”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庆“六一”
目的:
1、在看图讲述的基础上,理解儿歌的内容,并尝试创编儿歌
2、能正确发出:“摘”、“啥”。
3、进一步激发参与六一活动的兴趣。
准备:
图片三幅,每个幼儿一片“彩云”。
重难点:
理解儿歌的内容,并尝试创编儿歌
流程:
提问――学习儿歌――创编
(一)根据图片内容讲述。
老师带来了三幅画,你看看图片上说了什么?
出示图片一,提问:你认为图片上什么最美丽?为什么?
出示图片二,提问:你知道小朋友摘下一片彩云做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帮助幼儿发准:“摘”。
出示图片三,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穿上花衣去做啥?你是怎么知道她穿上花衣庆“六一”的?纠正“啥”的发音。
(二)学习儿歌。
1)老师完整朗诵一遍儿歌,边朗诵边指着图片。
2)幼儿学习儿歌。
3)分组和个别幼儿朗诵。
(三)创编儿歌。
1)给每个幼儿一片彩云,引导幼儿想象,假如你摘下一片彩云,你最想做什么?把你想的方法编进儿歌里。
2)先请个别幼儿示范。
3)每个幼儿一片彩云自己练习创编儿歌。引导编号的诱饵,先把自己的儿歌编给好朋友听。
4)请幼儿大声地朗诵自己编的儿歌,给大家听,引导大家相互学习。
5)同伴间相互朗诵自己创编的儿歌。
(四)延伸活动:
回家之后,请爸爸妈妈把你朗诵的儿歌记下来,以后我们再请你教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