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陈秀忠

时间:2019-05-13 02:3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陈秀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陈秀忠》。

第一篇: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陈秀忠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 的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石潭镇第二小学 陈秀忠

各项各业的发展充满着竞争,同时也依存于合作与交流,只有合作,才能事半功倍,获益良多。新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突出“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也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他们既要学会自主学习,又要善于与别人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体验成功就是最好的发展。所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合作研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致力发展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深入钻研教材,优化课前准备工作。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的实施,教师必须充分做好准备。首先要正确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目,重难点以及单元的训练重点;要预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能懂得什么知识,认识到什么程度,哪些地方要进行启发、引导、点拨;学生在学习中估计会碰到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疑问,应准备与之相关的资料、挂图、仪器;教师应怎样“收、放”

只有这样,教师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引导有方,主导有向,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备好课,但又不能备得太满,要给学生留有生成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

二、把预习纳入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结构必须是学生积极参与,有备而来,否则很难实现,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做好预习。对于山区小学来说,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家庭辅导,缺乏重要的工具书,课堂预习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

预习基本做法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扫清词语障碍,拼读音节,读准生字,画出生字词及四字词语。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弄清生字新词的意思。有能力的学生可根据课后问题,再读课文,尝试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当然我也鼓励学生课前预习,除了做好以上预习外,还可以查阅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文章写作背景、人物资料、课文涉及的自然景象、天文地理、风俗习惯„„通过这样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课文的全面了解。

(二)注重交流反馈预习情况。

如学习《孔子学琴》一课,1、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教学每一课的生字,我都会请孩子们自己画出生字,然后同桌互相帮助检查一下,看有没有漏画了。找到生字后,四个

同学小组互相轮读生字,听听同学有没有读错。如果有读错,组员帮助纠正,如果多人读错,小组长就要帯读,直到会读为止。

2、找出课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学生提出了“毕恭毕敬、戛然而止、炉火纯青”等词语。而不少同学争着举手说出这些词语的意思,毕恭毕敬:十分恭敬。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从课文中找出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句子?由小组代表汇报,全班评议。孔子练琴的句子:只见孔子不恭不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师襄听琴的句子:师襄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他静静地坐在孔子的身旁感情随着抑扬的琴声起伏不平。通过画句子感知孔子勤奋练琴;师襄听得入迷。为下文理解:孔子是怎样使自己的琴艺炉火纯青的?做好铺垫。

三、迁移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善于教人者,教人以方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可见学习方法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小结学习方法,迁移学习方法。

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得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文章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 的山的特点,文段结构相同。教学这一课,我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第三自然段。

教学第二段,出示学习文段的要求:

1、自由读文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漓江的水的语句读一读,边读边看图画,体会漓江水的特点,用三角符号标出表示特点的词语。

2、漓江与大海、西湖相比,有什么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漓江水的语句,想想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孩子们自主学习,老师引导,小结板书: 静、清、绿。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出学习方法,学习步骤:1读文段,找出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标出重点词语。2说说与同类景物比较有什么不同。3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迁移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有了这样操作性强的学习方法,同学们纷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连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我放手让学生尽情地说,大胆地参与板书(奇、秀、险)。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授之以渔,让学生了解品味句子和学习段落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抓住契机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续编故事《小摄影师》这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根据

课文的故事,想一想小男孩走了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先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教室里忽然议论纷纷,讨论完毕,我没有规定由小组派代表说,而是想说的就举手说,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有的说:小男孩因为忘记带胶卷,回去拿了胶卷又来给高尔基照相;有的说,小男孩找不到胶卷就在家里哭;有的说:记者走后,小男孩很快就来到高尔基办公室门前,秘书让他进去„„这是我预料中的结果。课堂正处于高潮的时候。突然,陈文强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小男孩的胶卷丢了,过了几天,高尔基不见小男孩再来,就打电话叫小男孩来照相,还说送胶卷给小男孩。” 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向他投去惊奇的目光。我想这真是一个大胆的想象,高尔基工作繁忙,连记者都没空接待,却抽空打电话接待一个小男孩,他跟一般同学的思维有所不同。我马上大力表扬他说得好,提出独到的见解,他不但想象了小男孩的做法,还想象了高尔基的做法。接着,我抓住契机启发学生再次想象。同学们,再讨论一下,故事还有那些不同的结果呢?过了一会儿,课堂又热闹起来,果然,小丽隐隐欲试,把的手举起来又放下去,我及时提问她,小丽说:“小男孩找不到胶卷再没有去给高尔基照相,过了几天,小男孩跟着爸爸去山上看风景,高尔基也到山上看风景,两人相遇,高尔基就请小男孩给他照相。”我及时表扬道:小丽真行!你的说话能力提高了,其他的小手也陆陆续续地举起来。课堂上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我兴奋地想:这节课因为小强的独到见解,再次打开了

同学们想象的闸门。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总是希望同学们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相符,而对于那些个别的、偏差的答案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过,握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老师只有改革传统教学观念,从主要以传授知识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第二篇: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范文模版]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形形色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并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产生了广泛影响。根据其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可将这些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四个类型:认知加工模式、人格发展模式、社会交往模式、行为控制模式。认知加工模式以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建构;人格发展模式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的潜力挖掘和人格全面发展的观念,更着重于教学中的非智力(或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社会交往模式以社会心理学的互动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调整,着眼于学生的社会性和品格发展;行为控制模式则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的原理,侧重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控制与培养。也有学者根据对知识类型的划分,认为教学模式大体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技能操作教学模式、情感发展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模式。而“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模式,是1924年语文学家黎锦熙在《新著国文教学法》中首次提出的——三段六步(理解:预习、整理;练习:比较、应用;发展:创作、活用)。我国新时期语文教学呈开放姿态,模式五花八门,诸如发现式、问题式、自学式、领悟式,还有五步读法,三段训练法等等。”(12)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虽然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理念都有其理论背景或来源,绝不会凭空产生,《中庸》就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名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概括得很简明、精辟,强调了学生个人能动的学习、思考、实践,很有探究式学习的味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暗示、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问题教学法就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雏形。问题教学法因注重问题研究、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于本世纪初在欧美风靡一时,并传入苏联和中国,但后来由于未能给学生以科学知识,在30年代遭到尖锐批评而衰弱。然而,当代各国对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的迫切要求,又使人们重新考虑问题教学的合理性„„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代表了这种趋势,现在在美、法等国探究式教学法都很流行。在我国,80年代叶圣陶先生也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力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探究——发现”是现代多种教学模式的主题。不管是“发现法”、“过程式”、“开放式”、“问题教学法”等虽说角度不一,目标不一,适用范围各异,但都包含“探究”的因素。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体验过程,学生学习由“吸收——储蓄——再现”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发现新问题——再探究”的过程。可见,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探究发现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中,萨奇曼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特征,其主要设计如下: 选择课题。教师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或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是一个疑难的科学问题,可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事件,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求答案。向全班解释探究的程序。向学生说明开展探究过程应遵循的规则,使学生明确如何去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写出问题情境,呈现给每个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学生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在搜集和证实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教师只回答“是”或“否”,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并不给出直接的答案。当学生感到需要时,可以相互讨论,但在提问的过程中不允许相互交谈。一次只允许一个学生提问,可以持续提问直至满意。

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当学生提出一个理论假设时,教师停止提问,将这一理论写在黑板上,全班对其进行考查和讨论,决定是否接受。在这一阶段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或参考其他资料检验某一理论。提问仍是有效的工具,但要指向对理论的考查。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理论,逐一考查其有效性。

说明规则,解释理论。某一理论或假设被全班确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解释并应用这一理论。要对这一理论的原则或效果,以及应用于其他情境的预测性价值进行讨论。

分析探究过程。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讨论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考查如何形成理论来解释问题,并讨论如何改进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上述步骤对我们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很有启发,参照他们所提出的模式,笔者对此进行适当改进。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怎么去探究,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一般操作程序可分为四大步:激题引趣自学探究——萌发探究意识、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提高探究能力、激励评价引深探究——释放探究潜能。具体实施流程为:提出问题——确立课题——探索研讨——成果展示——总结评价——课后延伸。下面以一篇阅读课文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为例,具体来谈一谈。

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习是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传统教学养成一种 “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现代教学提倡“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对“问题”的探究,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对探究的问题来说,学生提出那当然好,而且在教学中也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来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的,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办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知识过程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地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而不必刻意追求一开始问题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必须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说与我主题无关,我们不讨论。特别要保护好问问题的心。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有知识价值的、材料丰富的、有多种选择可能和有探究、表现创造机会的学习环境,清除学生的心理重压,让学生心理自由,使学生敢问、乐问、会问。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学生的心理很不安全,不敢举手发言,怕被老师笑或责骂,所以教师师要有民主意识,不要怕被问倒,不要怕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经是笨孩子,更要记住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敢问是一个起点,凡是学生能自己提问的,决不先问,尽可能得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活动时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乐问。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即课堂的场景和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会问。教师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这课教学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古代和现代、国外和国内有关友谊情景的动画小故事,特别是国外的则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例(在展示时强调突出),并出示课题“伟大的友谊”。通过动画小故事让学生知道那是“友谊”。并请学生自己说说自己了解的“友谊”,可以举一些身边的友谊实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事先做好的同学身边的一些“友谊”实例。学生处于这样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自然会很快提出“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呢?”这一核心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很多,应因文而异。教学一些知识性课文,可以让学生充当科学家的角色,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教学一些写景的课文可以设计活动,如让学生当解说员,设想一下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学一些说理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充当正方、反方辩论员,提出自己的辩题,等等。扣题质疑,自己阅读寻疑等是最基本、最经常的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确立课题 :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探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但每一个探究问题的价值却并不是一样的。到底选择一个怎样的问题作为课题来探究呢?问题要与主题相关,一定要有启发性和可思考的空间。

特别要注意的是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如此功效。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的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更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只有抓住了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上的矛盾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从而极大地调动探究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巧用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波澜”,在矛盾的冲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同时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若问题超出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等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显然,最佳的问题的难度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帮助,自己能达到的高度。第二个水平则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达到的高度,通俗地讲就是“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个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指出,教学的最有效的功能就在于推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建立在这一发展区内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还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为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能会提出:什么是友谊?马克思是谁?恩格斯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友谊,友谊有不伟大的吗?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为什么说是伟大的等等问题。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集中相关问题,提出于主题相关,有启发性和可思考的空间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是伟大的。确立课题——小议“伟大的友谊”。学生从书上找到两个重点句体现友谊之伟大。(1)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2)马克思和恩格斯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再要求学生联系身边的“友谊”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伟大,深层次理解“友谊”。

探索研讨: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与有效的调整,对一些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它要求学生以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老师非常重要。老师要指导学生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查找范围。老师要和学生商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研究报告、活动总结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条条框框、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探究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

首先是教学目标,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都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当然教材目标的“定位”无疑对传统的“模糊教学”是一个质的飞跃。课上教师和学生目的明确,直射“靶心”,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整体质量。但是,在素质教育观念下,这一环节的先天缺陷暴露无疑。

1、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共性的,从内容看,很难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从要求看,也很难有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面的目标,尤其更难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照顾到个体目标。

2、有悖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发展。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应具有方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师定向的目标只是外推力,学生自我定向的目标才是内推力。因此学生自我定向的教学目标才真正具有方向和激励作用。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上平台(基本目标):找出重点句,大致理解句子的意思;跳一跳(提高目标):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的信息,深刻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新挑战(超纲目标):借助电脑查询资料并能根据所需处理信息,体会思想感情。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分工不同学习,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传递互动过程,也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个性化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没能充分重视人际交往的学习价值,因此在交往范式上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与班集体的交往、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交往三种,这些交往不足已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课堂中可以设置小组的方式,以增加个-个、组-组、个-组之间的交往,让学生以多种角色参与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深入地探究问题,使问题越辩越明,集众人之智慧,补己不足,相互启发。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

一般意义上的合作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来确定。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可指定每一小组学习讨论一部分。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采用自动寻找小伙伴组成学习小组,组合方式不定,比较花时间,但讨论效果是最佳的,寻找的是最佳合作者。可按问题的性质和学生自己的兴趣分组。特别要注意同一主题下的分标题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的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要在关键处点拨。在《伟大的友谊》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己组合进行讨论,深刻的理解内容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就整个过程看:学生要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尝试,这个过程对探究式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要特别注意,要避免以往组织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的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等问题。

探索研讨: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与有效的调整,对一些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它要求学生以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老师非常重要。老师要指导学生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查找范围。老师要和学生商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研究报告、活动总结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条条框框、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探究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首先是教学目标,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都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当然教材目标的“定位”无疑对传统的“模糊教学”是一个质的飞跃。课上教师和学生目的明确,直射“靶心”,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整体质量。但是,在素质教育观念下,这一环节的先天缺陷暴露无疑。

1、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共性的,从内容看,很难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从要求看,也很难有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面的目标,尤其更难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照顾到个体目标。

2、有悖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发展。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应具有方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师定向的目标只是外推力,学生自我定向的目标才是内推力。因此学生自我定向的教学目标才真正具有方向和激励作用。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上平台(基本目标):找出重点句,大致理解句子的意思;跳一跳(提高目标):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的信息,深刻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新挑战(超纲目标):借助电脑查询资料并能根据所需处理信息,体会思想感情。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分工不同学习,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传递互动过程,也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个性化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没能充分重视人际交往的学习价值,因此在交往范式上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与班集体的交往、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交往三种,这些交往不足已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课堂中可以设置小组的方式,以增加个-个、组-组、个-组之间的交往,让学生以多种角色参与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深入地探究问题,使问题越辩越明,集众人之智慧,补己不足,相互启发。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

一般意义上的合作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来确定。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可指定每一小组学习讨论一部分。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采用自动寻找小伙伴组成学习小组,组合方式不定,比较花时间,但讨论效果是最佳的,寻找的是最佳合作者。可按问题的性质和学生自己的兴趣分组。特别要注意同一主题下的分标题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的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要在关键处点拨。在《伟大的友谊》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己组合进行讨论,深刻的理解内容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就整个过程看:学生要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尝试,这个过程对探究式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要特别注意,要避免以往组织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的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等问题。

成果展示 :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探究的作用。在展示中,反对的、赞成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学生的资源再次共享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得到提高。在《伟大的友谊》中,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如:“生:我们小组从电脑资料库里查到这么一个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编写《神圣家族》一书。恩格斯只写了几页,其余都是马克思写的,但马克思却将恩格斯的名字写在前面。从这儿可以看出马克思无私帮助恩格斯,他们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马克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朋友,不为名利,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所以我认为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生:我们小组10位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几本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书,在《中外名人故事》一书中有一段描写最能说明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我读给大家听听:马克思答应给《纽约每日论谈》写通讯报道,有一段时间马克思从事革命工作非常繁忙,恩格斯知道后就帮马克思写报道,给报社寄去。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恩格斯帮助马克思,马克思也帮助恩格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所以我觉得他们的友谊真伟大。生: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刚才有两组同学都说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想补充不同说法,前天,我上网查资料,网上介绍说恩格斯在军事、生物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帮助马克思,他的文章都没有机会发表。他逝世20年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才把他的文章整理发表,我很感动,我觉得他们的感情是最无私的,最崇高的。”

总结评价 :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几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把学生零星的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一步可由老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老师补充。教师评价应有点有面,注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以表扬为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但毕竟小学生还处于发展智力、增长知识的前沿时期,自学能力、发现能力、探究能力还有待训练提高,所以评价还应注意指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做一些知识补救性的工作。在《伟大的友谊》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成果,表扬了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不仅会广泛收集信息,还会把这些信息归纳、处理为己用,表现非常好。并在一段抒情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讲述一段感人的故事: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工作,投入到编写《资本论》最后两卷工作中,他夜以继日地抄写、整理、补充、完善。几次累的病倒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用了近十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吗?(不是)为谁?(为马克思)对呀!是为了马克思,为共产主义解放事业!如此艰辛繁重的劳动,是为了别人而做,可恩格斯却说“我很高兴,这时候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多么无私的帮助,多么崇高的感情!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他们的事业是伟大的,他们的友谊也是伟大的!并留下新问题,我们身边有没有伟大的友谊呢?可以通过父母、亲戚或邻居了解。如果有,请编入你的“信息小报”。教师衷心希望学生们拥有友谊,一份“伟大”的友谊。

课后延伸: 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这步有两个作用:一是课内没能完成任务的同学继续探究学习;二是提高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更为深入。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生活的第一乐趣。所以在一篇课文的最后,教师应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查找资料,去调查、实验,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解决新问题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取舍、加工、重组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仍以人教版语文《伟大的友谊》为例,课后要求学生把在课前,课上掌握到的大量信息归纳,整理,记在信息本上,组织信息本展览。并以“友谊”为主题编写一期“信息小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独立编报,自己写作,自己设计版图,自己抄写,自己担任美工。小报内容可以摘抄有关友谊的格言,有关友谊的小故事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想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所以,我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同学协作-课堂测试--课堂小结。“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本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明易懂,背景丰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明确自主探究方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1.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是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因此,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具体探究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知的基础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体现探究过程积极有效的探究过程有赖于合适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导学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给予暗示。2.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3.师生互动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易错易混点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数学课堂上一定要有讨论、有议论和必要的争论。还要有质疑,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

一节课先学后讲或多学少讲可能要引起很多老师的担忧:时间这么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会应用?如果你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情况,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不住导学应注意的问题,你的担忧肯定要变成现实!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画龙点睛之举,是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一步纵横联系、知识深度应用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迅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显示出来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

4、建立模型建立模型是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最高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启发、精当点拨,学生积极思维,多向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小学生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人影响。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就很有可能会把一些可贵的、有创造性的观点抛弃,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误导,认为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就是真理,人云亦云,抹杀了创造性。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2)如果一味的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也会让许多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甚至是冥思苦想,直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才会有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探索的机会。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些反应快的学生总是先把看法说出来,使得稍稍迟钝的同学只有“恍然大悟”的份了。这就等于剥夺了一些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3)小组合作有时为许多懒惰的学生提供了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不免会让这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根据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不要过多,提倡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与群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采取合作学习,不要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学习。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所以,教师提供的检测题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这样学生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①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②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③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④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⑤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⑥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⑦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做好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反馈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在做巩固练习题时。应主要看学生学习情况,而不能满足于教师自我感觉讲得清楚、透彻。(2)反馈的信息除认知领域的内容外,也包括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3)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课堂学习气氛,也可以是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达标检测题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绞尽脑汁备课,倾尽心智上课,如果不做检测题很难完全知道教学效果如何的。(4)应用提问的方法获取信息时,要防止两个“误区”:①避免用简单的是非题等来问学生。表面上看,这种提问有问有答,师生呼应及时,有一定学习气氛。但这种问法缺少深度和广度,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了班级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响亮的“是”、“对”应答声掩盖了那些没有弄懂的学生,教学反馈的可信度极差。因此,老师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反馈得到的信息就真实、全面多了。②不能只提问好的或举手要求回答的学生。这样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并且一部分学生被搁在一边,没受到触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四)总结回顾,整理评价,反思提升。下课前2分钟由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要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仅要学会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要学会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要学会反思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是否真正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是否真正能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中自主、互助、探究式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论文

浅谈新课改中自主、互助、探究式语文教学

王继云 袁振东 青州市十八里屯初中 联系电话:***

浅谈新课改中自主、互助、探究式语文教学

摘要: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课堂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这种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去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产生终身乐于学习的愿望。

关键词: 课改

自主 互助 探究

语文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转变意味着学生学习要摆脱 “他主”的束缚,老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认为: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一要义在于为师者理念的更新,其二才是教学行为的转变。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标准与课改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强调的是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学生。这一切,都应当在我们日常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

叶圣陶先生认为: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任务的完成最终是体现在学生成长目标达成度上。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习能力,应该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适时教给学生相应的读书方法,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要让学生在读前有一定的认识,并以此为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也许这些方法看似老生常谈,在笔者看来却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画,边读边记,让学生切实把学习看做是自己的事情,扎扎实实地把读书的事情做好,完成在阅读中新知识的建构。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经历了与文本相互对话的历程。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兴趣

“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一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没有问题的学生就是问题学生。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质疑。具体说来,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可以从重点词句质疑,可以从文章的内容质疑,可以从内容的矛盾处、模糊处质疑,也可以从同学或者老师的语言中寻找疑问。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在学生的质疑中也能够了解到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把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正在进行的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当然,我们面对学生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老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梳理、归类,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切不可虚晃一招,表面看学生小手如林,热热闹闹,提出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结果还是回到预设的教案中来,这种让学生钻圈的方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三、让学生倾吐感悟,教师正面引导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象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这个世界显得如此的精彩”,新课程的理念之一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把自己的感悟充分地表达出来。我们在引导学生说的时候,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们的发言,更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理解作为结论性的东西硬塞给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更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充分信任他们通过学习一定有所收获,尽管表达上也许不太尽人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时而旁敲侧击,时而正面引导,委婉地逼近问题的实质,最终问题解决的表述还是要学生来完成。

四、让学生自己动笔,写出生活的点滴

新课程倡导综合性学习。体现在语文学习的方面,我认为主要是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校内校外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方面。老师要在相信学生的同时,进行指导,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锤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里,主要说说笔者本学期的一点做法----设置新闻摘抄本。我们在与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制定出“班规”:要求学生每天摘录一至两条新闻,资料的来源可以是报纸、电视,也可以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还要对页面装帧进行美化。我们把星期三下午第三节定为交流的固定时间,发言时要求脱稿,交流的顺序是抽签产生和自愿发言相结合,从半个学期多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当前时事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以往,他们在叙述的同时,时时有自己的观点参与其中,令人感动的景观时有出现。老师的作用只是在于为他们搭建展示口才的平台,而他们准备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演讲课的渠道。

另外,我们根据课标准要求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弥补课内的阅读量。具体是要求每个学生从喜欢的书籍中每天至少阅读 1000字以上的材料,适当撰写读书笔记,每个月全班交流一次。

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以扬长避短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重点探讨的话题之一,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平台。我们在班级小黑板上精心设计了 “比一比,谁的红旗多”的评比栏,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表现评出优秀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品就是小红旗。谁的朗读精彩,谁的进步明显,谁解决了大家解决不了的难题,谁的发言最有创意感悟最深刻,谁就有机会得到小红旗。

另外,我们也把自评和互评的机制运用到作文的评改中。在给出习作要求的同时,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文章,把优点和缺点都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特别在老师的引导下互评习作时,学生都能够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虚心地学习他们的长处,诚恳向对方指出不足之处。这种文字化的对话与交流,不但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量,更是提升了他们自主能力、表达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课堂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这种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去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产生终身乐于学习的愿望。

第五篇: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传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科学时能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营造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把纸团塞进透明玻璃杯底部,然后将杯口垂直迅速按入水槽里面的水中,此时问学生:“玻璃杯里的纸团湿了吗?”学生纷纷回答:“纸团全都湿了。”我又说:“纸团真的湿了吗?同学们来仔细观察。”于是,我迅速将玻璃杯垂直向上从水中拿出来,取出杯底的纸团,让学生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发现纸团并没有湿,这样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猜想的那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于是一个个奇怪的问题从小脑袋里冒出来,“为什么纸团在水中没有浸湿呢?”“为什么把纸团单独放入水中,纸却能湿呢?”“玻璃杯里有些什么东西呢?”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杯底里的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吗?那么我们来研究其中的奥秘吧!”有趣的实验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探究动机,能自然而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课题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游戏、故事、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教《电路的研究》的活动1,让小灯泡亮起来,我先谈话导入,“每当夜幕降临,我们走进房间时便会顺手按下开关,电灯亮了,每当要上床睡觉时,也会按下开关,电灯熄灭了。为什么灯泡会亮灭呢?”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然后分发每小组各一节电池,一条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连接,使小灯泡发光。开始学生认为觉得很容易连接,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可过了不久,便听到有的学生说:“咦,怎么回事?小灯泡怎么没亮呢?”还有的学生说:“难道电池没有电吗?”于是我便启发学生说:“要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流是否要通过小灯泡呢?”于是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过了不久,有几个小组的同学都惊奇地叫起来:“老师,我连接的灯泡亮了。”这时,我叫连接灯泡的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下电路连接简图,老师分析小灯泡发亮的原因,经过分析,学生明白电池、电线和灯泡要形成一个简单的闭合回路,灯泡才能发亮。然后再要求连接灯泡没亮的小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动手操作,最后学生都做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引导观察,自主探究,突破科学知识的抽象化。

科学的东西往往是抽象的,单凭猜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抽象的东西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而解决,实验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对木板、塑料泡沫在水面上是由于水有一种上托的力,即浮力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而对于沉入水中的物体(如石块、铁块等)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就很难理解。尽管教师讲解,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这就要通过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来解决,让学生用测力计先测量出石块或铁块在空中的重量,再将石块或铁块缓慢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再将石块或铁块提出水面,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测量出石块或铁块重量,再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实验——再观察——再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只不过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可见,通过亲身探究实验是突破科学知识抽象化的好方法。

4、小学科学课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小学科学活动中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研究科学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流形式,从而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形成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局面。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把全班同学划分若干个不同知识水平人员组成的小组,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适时指导。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时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机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我们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我们绝不能包办代替。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增强学生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国家意识。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教师注意适时指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身探究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才能使小学科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下载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陈秀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优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陈秀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解放路小学 申发红 [内容摘要] 上海市基础教育二期课改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开展“研究性......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组稿:薛立国 13110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额如中学教导处电话:***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八郎镇蒙古族中心小学刘凤辉 《数学课程标准......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姓名: 涂 丽 指导教师:陈 仁 学科专业: 小学教育 研究方向: 小学教育方向 学 号: 201209475363 学习中心:安徽庐江电大奥鹏学习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从新的教育形势看,《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其中教师教学方......

    “自主、合作、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合作、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

    语文教学中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语文教学中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该如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核......

    语文课题4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