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微课程研究

时间:2019-05-13 02:3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阶段微课程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阶段微课程研究》。

第一篇:初中阶段微课程研究

何谓“微课程”?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纪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微课程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新路径。如何用微课程助推区域课改?如何以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因校而异进行微课程研究?

二、校本微课程研究的策略

校本微课程研究有三个要素:“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是教学问题,是自己教室里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的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教师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而去专门研究。

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为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打算追踪解决某个小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小课题,再将课题付之于行动研究,提出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

问题:关键问题课题化

微课程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真实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为课题意识。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自下而上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设计:用高效课堂理论助推

其实,教师一直在与研究打交道,比如备课、写教案等。微课程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行动,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育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研究。当教师以学生立场、生命立场来设计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就是“教学即研究”的理念。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少、慢、差、费”的无效教育而言的,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关键是主动学习;二是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形成高尚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日常的教学小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而设计就要选择高效课堂的模式。

微课程研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更强调高效课堂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充电。

行动:既要执行,更要再创造

教学行动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如果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展示,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展示。就教师的展示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能否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灵活调整方案。

就合作者而言,展示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微课程研究不仅要设计方案,而且更要注重再创新。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个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学生、创意者、合作者共同再创造的过程。

反思:用“我口”说“我心”

在微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反思是贯穿始终的。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个体的自主独立的思考。微课程研究既需要教师与同伴之间、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发表”既包括在各种报刊上的公开发表,也包括了教师与同伴之间或教师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对话。

教师的“发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为前提。教师要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喜悦或困惑,这就是用“我口”说“我心”。

“发表”自己的教学故事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合作者而言是共鸣与分享。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三、如何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

要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机制,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氛围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校本微课程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要坚持这样的策略: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理论上弄清微课程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认识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第二,体验培训,建立队伍。每一学科都要开展有关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微课程研究的基本力量。第三,典型示范,整体推动。选择基础好、教研气氛浓、教师素质好的学科作为工作重点,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微课程研究具体开展的方式、途径,建立本学科微课程研究的工作机制。在学科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校本微课程研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微课程研究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学校要制定翔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要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促使微课程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师徒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只有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找出解决办法,才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程。对于典型的小课题,可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方案的方式,由专业人员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在教学中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小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实验之初,教师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学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与开放式教学的关系呢?备课组以此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反复尝试,摸索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的交替循环过程;第二,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可以先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自制教具等;对教师而言,需要课前认真备课,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和总结。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

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况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进行比较,一方面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另一方面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还可以把有代表性的课例或教学设计做成微课程放到网站上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

3.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思应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策略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

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微课程后记。在后记的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微课程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微课程记录自己教学故事,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微课程培训报告

亲爱的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最近所学的微课程知识,我知道我的所学还很肤浅,但是我还是亟不可待的和大家一起了解微课程的方式、微课程的尝试、微课程的研究、微课程的成果化过程、微课程的落实、制作的15条建议。我尽我所能,把我最近的一些感悟和大家交流,不尽之处请大家谅解。

如今的世界越来越“微”型化。从最古老的微型计算机到时下最流行的微博,从微电影到微信、微杂志等等,一系列的“微”样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并持续膨胀,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人们接受的信息单元却越来越小。是巨大容量的信息干扰了人们的注意?还是由于其他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教育者确实正在开发提供小量学习的工具。这些小量学习教育可能使学生每一次只接触少量的新教育内容,使他们更容易吸收、了解不断增加的信息量。在国外,“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是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于2008年秋首创的。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式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记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分钟长度)的演示。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定义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在国内,是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在胡铁生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程,作为一种大胆而积极地尝试,的确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在线教学以及在面对面课堂教学中作为课程教学的组件和资源来使用。因为这样的微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拥有感,微课程的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从教研员到培训师,再到现在的专业研究者,在“被培训者”与“培训者”的转换与循环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体验:一般以为“理念”决定“行为”,只要理念转变了,行为自然会跟进。所以培训课程的结构大多是这样的:背景——现实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迫切性;理论——新课程的理论体系、结构等;操作——基于理论的案例、操作办法。这从表面上看顺理成章,但现实却复杂得多:每位教师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它从宏观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众多专家的理论,一下子进入教师头脑中,与原有的“系统”对接时,会经历一个选择、分析、淘汰、嵌入的过程。处理不好,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都“吸收”,于是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像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最终找不到自己;另一种是索性将自己屏蔽起来,“刀枪不入”。其实,从理论到实践有着漫长的路。大家对“合作学习”都认同,但是合作学习中遇到的以下问题却不一定能处理好: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学生讨论没有深度、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矛盾与冲突增加„„这些问题如小草一样不断生长,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新问题又来了。当这些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时,教师往往还会回到老路上。

微课程则换了一个角度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浸入教师已有的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其行为——所谓“将理论倒过来讲”。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对微课程的一些看法:

一、微课程的方式

目前,微课程除ppt、视频以外,还有以下方式:微信——160字以内的,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传播的小策略、小故事等;策略卡与口袋书——将小策略或故事制作成小卡片或小的口袋书,三五分钟便可读完;可汗学院(笔迹课程)——也属网络视频微课程,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用一种电子黑板记录讲课者的声音与笔迹,学习者可以听到声音,并能完整地看到学习的笔迹记录,进而开始学习。

二、微课程的尝试

1.主动嵌入。微课程化整为零,每集虽然只一个小点,但结构完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选择学习,选择实践。如何嵌入学校现实需要?(1)生本教育。课堂上不知如何落实“生本”,于是推荐一组关于心灵感受的微课程《好学生的苦恼》、《逃跑》、《我上了老师的当》„„(2)课堂改革。推进“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出现了“学生时间安排不合理,总完不成教学任务”、“知识间缺少建构”等问题,这时推荐微课程《思维导图》、《时间管理5招》等。(3)打造书香校园。推荐《作者的策略》、《思维导图》、《风险》、《书香自评表》等微课程。

其实,微课程是一种“基于研究的研究”,一旦学校有了浓郁的研究风气,做任何课题都有了方法与渠道,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引领实践。微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基于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策略水到渠成,虽然只有5分钟,但引发的思考并不少。微课程鼓励教师基于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尝试进行精细化加工:文章中发现经验——阅读文章,寻找出最有价值的经验;将经验变为成果——对经验进行深度追问,抽出策略、方法等;对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将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和“可视化”开发,变成微课程。前面的三步表面上是对文章的精细加工,事实上是对成果的深度反思、梳理,是一种更具价值的研究。以湖北宜昌天问学校的教师为例,他们每周写一篇文章,几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文章。他们后来在假期中对自己过去的“每周一得”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寻找真正的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教师们经过一个假期的思考和开发,最终形成了“班级文化微课程系列”、“学校管理微课程系列”,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3.创造模式。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所谓“5分钟学习,300秒思考”,“微”字优先,“微”中见大。时间“微”——只有5分钟,若干个“微时间”会形成“1+1>2”的效应;内容“微”——一次一个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要求“微”——每次启发一点点,量变引发质变。也正因为此,一些基于微课程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例会中的微课程——从例会中挤出5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基于微课程的主题研讨会——选择一集微课程,组织主题研究活动;基于微课程的系列教研活动安排——基于微课程,安排系列研讨活动或教师学习;基于微课程的网站学习课程——选择微课程,嵌入学校的网站,教师自主随机学习。

多样而简单的学习方式,正在成为学校教师成长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补充。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校把它引入教研活动。比如学校组织“合作学习中,怎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大家提出的多是“奖励分数”、“语言激励”、“随机发言”等策略,思维局限在教师教的行为改善的层面。这时播放一集微课程《我能不合作吗》,就能给大家一个新的思维视角。于是,大家开始思考除了教师的教,还有同伴的作用、自我的调整等角度。视角宽了,研讨自然会深入。用微课程引领,简单方便,而且信息量减少。(《我能不合作吗》简介:因 为弱者跟不上的问题,教师收到小组组员的信,进而研究4种交流文化——话语霸权、冷嘲热讽、极端集体主义、畏惧害怕,进而研究安全的合作环境。)

4.右脑学习。研究表明,人左右脑的分工是不同的。有人这样比喻:“左脑就像个雄辩家,善于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一个科学家,擅长于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丰富的情感。右脑就像个艺术家,擅长于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象力极强;不善言辞,但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右脑是创新能力的源泉,而“左脑人”将被电脑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在创造一种“右脑学习”的可能——一种富有艺术感的学习。

网络课程主要以录像为主,多是“画面+声音”——大家一边看录像画面,一边听录像声音。而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它将录像中说话的声音转换为轻松的音乐,创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能让人平静下来;阅读简洁的文字代替听解说,有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不论是集体培训,还是个人自学,你都会看到一种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与常见的网络相比,微课程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参与学习,视觉、听觉、想象„„精巧、短小、自由、实用、高效。随时随地播放,遇到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相关的微课程。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

5.成长方式。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教师一般都有固定的写作任务,但写的过程中有几个不容回避的问题:(1)论文与故事:不论书写还是阅读,教师都更喜欢故事,但现实似乎在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要求教师写论文,背景、意义、价值、理论依据„„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是用对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来要求教师,是不是不太现实?(2)数量与质量:笔记、心得、论文、故事„„类别不少,但质量关注不够,缺少引领、点评,更缺少课程化开发,所以故事写了不少,但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3)成果与传播:教师的文章中不乏优秀作品,但因为缺少再开发的意识,最终成果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经验背后的策略、策略中的风险、经验推广的关键元素等研究得不够,所以最终“典型经验可以打动人,但很难复制”。

微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成长方式的变革。再举一个读书的例子:吉林希望小学以前鼓励教师读书、写心得体会,后来要求教师研发微课程,将书中作者的策略或好故事用微课程的方式梳理出来。这样一来,教师阅读的数量少了,但是深度却不一样了。比如他们把《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的策略开发成《阅读的策略》、《教学的策略》等10集微课程,将雷夫的故事转化为策略,这样大家学起来就简单多了。这也实现了“教师由学习者到开发者、创造者”的转变。为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打算追踪解决某个小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小课题,再将课题付之于行动研究,提出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三、微课程的研究

微课程研究有三个要素:“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在教学中”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是教学问题,是自己教室里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的假设。“通过教学”是指教师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而去专门研究。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

1.问题:关键问题课题化

微课程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真实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为课题意识。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自下而上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2.设计:用高效课堂理论助推

其实,教师一直在与研究打交道,比如写教学设计。微课程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行动,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育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研究。当教师以学生立场、生命立场来设计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就是“教学即研究”的理念。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少、慢、差、费”的无效教育而言的,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关键是主动学习;二是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形成高尚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日常的教学小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而设计就要选择高效课堂的模式。

微课程研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更强调高效课堂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充电。3.行动:既要执行,更要再创造教学行动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如果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展示,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展示。就教师的展示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能否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灵活调整方案。

就合作者而言,展示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微课程研究不仅要设计方案,而且更要注重再创新。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个 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学生、创意者、合作者共同再创造的过程。4.反思:用“我口”说“我心”

在微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反思是贯穿始终的。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个体的自主独立的思考。微课程研究既需要教师与同伴之间、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发表”既包括在各种报刊上的公开发表,也包括了教师与同伴之间或教师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对话。

教师的“发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为前提。教师要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喜悦或困惑,这就是用“我口”说“我心”。“发表”自己的教学故事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合作者而言是共鸣与分享。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四、成果化的过程

1.寻找价值点:从众多繁杂的信息中,寻找有价值的素材,“价值素材”不包括背景、理论,只针对具体的故事与策略,形成基本素材。2.梳理价值点:面对众多的素材,进行再一次梳理,如果是故事,只选择一个;如果是策略,选择一个主题的。不论什么,都要选择有创意、易操作的素材,删掉大家都在知道的或都已使用过的。3.提升价值点:基于基本素 材,进行再开发,素材的不同,梳理角度不同:(1)故事类:①追问过程:故事中间是不是还有什么波折?②追问方法:是不是还有什么重要的方法,我是不是没有意识到?③追问提升:这些方法是不是可以梳理出更具普遍意义的做法?能不能拓展到其他人或事的上面?(2)策略类:①策略追问:究竟怎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办法?②风险追问,如果这样会遇到什么问题?能不能再有新做法?

4.形成脚本。基于上述的追问,形成了有价值的故事,做成脚本,进行课程化开发。

纵观所有“微课程”的开发过程,可以有下面四方面的收获: 第一是使用价值:开发出的微课程可以直接使用,教师可以用到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也可以用于学校教研活动; 第二是思维价值:微课程因其独特的视角,有助于走出思维定势,拓宽思考问题的角度,寻找新的问题解决策略。

第三是成果价值:可以此模式开发已有成果,这样有助于统一话语体系,大问题小视角,小问题深追问,返朴归真,积累真正资源库。第四是欣赏价值:微课程音乐美,画面精,放松中陶冶情操,休闲中快乐学习。

五、微课程的落实

要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机制,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氛围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校本微课程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要坚持这样的策略: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理论上弄清微课程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认识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第二,体验培训,建立队伍。每一学科都要开展有关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微课程研究的基本力量。第三,典型示范,整体推动。选择基础好、教研气氛浓、教师素质好的学科作为工作重点,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微课程研究具体开展的方式、途径,建立本学科微课程研究的工作机制。在学科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校本微课程研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微课程研究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学校要制定翔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要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促使微课程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师徒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只有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找出解决办法,才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程。对于典型的小课题,可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方案的方式,由专业人员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在教学中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小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实验之初,教师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学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与开放式教学的关系呢?备课组以此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反复尝试,摸索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的交替循环过程;第二,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可以先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自制教具等;对教师而言,需要课前认真备课,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和总结。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况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进行比较,一方面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另一方面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还可以把有代表性的课例或教学设计做成微课程放到网站上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3.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思应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策略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微课程后记。在后记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微课程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用微课程记录自己教学故事,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六、制作的15条建议

1.时刻注意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2.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 3.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 5.有提示性的信息;

6.微课程是整体教学中的一个元素,注意整体的设计; 7.有恰当的提问; 8.结束时,有一个总结; 9.用字幕的方式做适当的补充;

10.让孩子养成在学习单的指导下看视频的习惯; 11.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与相关的信息资源联系起来; 12.开始一门课程时,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13.让学生了解主讲老师的信息,激起对老师的好感; 14.借鉴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理念、策略; 15.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微课程是一扇窗,通过它,我们能发现思考的力量,研究的力量,解决的力量,我们更能从中感到我们的研究正是从这一个个小问题开始。研究之路没有终点,但时时处处都是起点。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去解决,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就不知不觉地走上愿我们共同踏上美妙的研究之

第二篇:课程研究阶段总结

课程研究阶段总结

(一)《小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主张。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简单的重复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不断地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条件,为新知识向旧知识进行转化提供基础,这种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另一位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也提出过学习要充分发挥“自求自得”精神的学习原则,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悟性、主动性,积极的获取知识。

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中央曾提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而言,存在的总是还相当突出,很多方面仍停留在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唱主角、少数尖子学生装当演员、大部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受到抑制。如此发展势必影响一代跨世纪人才素质的提高。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该具有强烈的自主精神和自主意识,具有较旨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站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来改革课堂教学,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根据课题实验方案,结合实验原则和实验目标,拟定研究计划,实验教师完成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围绕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具体做法等)。

2、主要研究以下两个内容:

(1)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包括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等。

(2)初步建立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学习、实验、探讨、总结,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模式仍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只是教师的“导”必须真正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以“学”定“导”,为“学”而“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主导”代替“主体”的课堂教学现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变革以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知识教学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一改过去教师一统课堂、独占讲台、以教案控制教学、以标准答案卡住学生思维的局面。课堂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促使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根据这个目标,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探索研究。

1、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观念急剧更新。二十一世纪更将充满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自主精神、自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2、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得到全国教育界的肯定和初步的印证,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为了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境界,“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学会用自己的腿走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国小语学法指导研究会理事长潘自由语)就必须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力度。

3、教育现状的需要。纵观学生现状,我们发现:小学生上课学得死,不会权宜,不懂应变: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自习课或课外,如果教师不坐班,不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绝大部分学生就会漫无目的,空坐位上,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学生效果很不理想。

四、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于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探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把“舞台让给学生”,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激发其内在联系,内在动机,促进学生的认知策略自发地获得发展。使语文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不好”的局面得以改变。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等多种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一)、准备阶段:(2005年8月--2006年7月)

1、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方案。

2、主要做好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工作。建立班级纵向对比档案积累资料、完成分组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6年8月--2008年7月)本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引进组间竞争机制。

2、有序教给超前自主学习的方法。

3、努力更新家长观念,召开家长会,宣传介绍教改实验有关情况,争取家长配合。

4、细化研究课题(确立子课题),从自主学习、课堂发言、探索及应用能力三方面建立班级纵向对比档案。

5、研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把它与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统一起来。

6、形成阶段实验报告,整理编辑《教改成果专集》。

(三)、总结评价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采用阶段评价学习与最后总结、深化相结合,在实施阶段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课题研究懂得重点成果,形成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课题研究结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出现。

通过上述准备阶段的工作,计划通过几年时间的调查实践,以取得预期的成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篇:微课程研究

微课程研究

一、何谓“微课程”?

微课程,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微课程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新路径。如何用微课程助推区域课改?如何以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因校而异进行微课程研究?

二、校本微课程研究的策略

校本微课程研究有三个要素:“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是教学问题,是自己教室里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的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教师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而去专门研究。

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为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打算追踪解决某个小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小课题,再将课题付之于行动研究,提出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问题:关键问题课题化

微课程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真实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为课题意识。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自下而上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设计:用高效课堂理论助推

其实,教师一直在与研究打交道,比如备课、写教案等。微课程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行动,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育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研究。当教师以学生立场、生命立场来设计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就是“教学即研究”的理念。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少、慢、差、费”的无效教育而言的,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关键是主动学习;二是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形成高尚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日常的教学小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而设计就要选择高效课堂的模式。

微课程研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更强调高效课堂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充电。行动:既要执行,更要再创造

教学行动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如果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展示,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展示。就教师的展示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能否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灵活调整方案。就合作者而言,展示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微课程研究不仅要设计方案,而且更要注重再创新。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个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学生、创意者、合作者共同再创造的过程。反思:用“我口”说“我心”

在微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反思是贯穿始终的。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个体的自主独立的思考。微课程研究既需要教师与同伴之间、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发表”既包括在各种报刊上的公开发表,也包括了教师与同伴之间或教师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对话。

教师的“发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为前提。教师要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喜悦或困惑,这就是用“我口”说“我心”。

“发表”自己的教学故事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合作者而言是共鸣与分享。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三、如何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

要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机制,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氛围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校本微课程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要坚持这样的策略: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理论上弄清微课程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认识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第二,体验培训,建立队伍。每一学科都要开展有关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微课程研究的基本力量。第三,典型示范,整体推动。选择基础好、教研气氛浓、教师素质好的学科作为工作重点,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微课程研究具体开展的方式、途径,建立本学科微课程研究的工作机制。在学科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校本微课程研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微课程研究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学校要制定翔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要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促使微课程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师徒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只有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找出解决办法,才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程。对于典型的小课题,可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方案的方式,由专业人员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在教学中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小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实验之初,教师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学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与开放式教学的关系呢?备课组以此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反复尝试,摸索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的交替循环过程;第二,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可以先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自制教具等;对教师而言,需要课前认真备课,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和总结。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况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进行比较,一方面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另一方面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还可以把有代表性的课例或教学设计做成微课程放到网站上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3.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思应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策略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

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微课程后记。在后记的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微课程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微课程记录自己教学故事,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第四篇:微课程研究策略的思考

微课程研究策略的思考

9月25日,注定是一个令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师们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微课程研究者——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对全区600名教师进行了一整天的微课程体验式培训,那场景真正体现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体验式培训让老师们有种久违的冲动,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纷纷展示,大家找到了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平生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微课程,怎么去做微课程,如何用微课程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了现代科技手段的魅力。

微课程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新路径。如何用微课程助推区域课改?如何以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因校而异进行微课程研究?

校本微课程研究的策略

校本微课程研究有三个要素:“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是教学问题,是自己教室里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的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教师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而去专门研究。

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为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打算追踪解决某个小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小课题,再将课题付之于行动研究,提出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

问题:关键问题课题化

微课程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真实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为课题意识。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自下而上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设计:用高效课堂理论助推

其实,教师一直在与研究打交道,比如备课、写教案等。微课程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行动,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育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研究。当教师以学生立场、生命立场来设计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就是“教学即研究”的理念。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少、慢、差、费”的无效教育而言的,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关键是主动学习;二是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形成高尚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日常的教学小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而设计就要选择高效课堂的模式。

微课程研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更强调高效课堂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充电。

行动:既要执行,更要再创造

教学行动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如果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展示,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展示。就教师的展示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能否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灵活调整方案。

就合作者而言,展示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微课程研究不仅要设计方案,而且更要注重再创新。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个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学生、创意者、合作者共同再创造的过程。

反思:用“我口”说“我心”

在微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反思是贯穿始终的。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个体的自主独立的思考。微课程研究既需要教师与同伴之间、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发表”既包括在各种报刊上的公开发表,也包括了教师与同伴之间或教师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对话。

教师的“发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为前提。教师要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喜悦或困惑,这就是用“我口”说“我心”。

“发表”自己的教学故事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合作者而言是共鸣与分享。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如何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

要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建立机制,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氛围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校本微课程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要坚持这样的策略: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理论上弄清微课程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认识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第二,体验培训,建立队伍。每一学科都要开展有关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微课程研究的基本力量。第三,典型示范,整体推动。选择基础好、教研气氛浓、教师素质好的学科作为工作重点,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微课程研究具体开展的方式、途径,建立本学科微课程研究的工作机制。在学科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校本微课程研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微课程研究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学校要制定翔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要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促使微课程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 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师徒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只有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找出解决办法,才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程。对于典型的小课题,可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方案的方式,由专业人员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在教学中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小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实验之初,教师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学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与开放式教学的关系呢?备课组以此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反复尝试,摸索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的交替循环过程;第二,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可以先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自制教具等;对教师而言,需要课前认真备课,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和总结。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

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况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进行比较,一方面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另一方面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还可以把有代表性的课例或教学设计做成微课程放到网站上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

3. 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思应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策略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

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微课程后记。在后记的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微课程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微课程记录自己教学故事,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之,微课程研究是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第五篇: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

对“提高初中校本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校本科研课题的阶段总结

大连市第二十一中学

从12年5月申报市级课题以来,我校对“提高初中校本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校本科研课题的研究从准备阶段过渡到了实施阶段,重点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课程开发问题,为校本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成立以张颖老师为组长的校本课备课组,组建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库。

一、实施阶段以来所做的工作及成果

1、课程开发模式的转变

(1)继续深挖和完善教师资源,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对有专长的教师利用其专长开发校本课,比如:《心情坊》、《健美操》、《科技制作》等;对没有专长的教师,就把开发重点放在基于学科知识的拓展上,注重知识的应用,比如:《生活中的化学》、《趣味英语》、《历史的天空》。

(2)善于利用社区资源,使其成为开发校本课程的有益补充。我校对应的中山社区有很多热衷和关爱学生健康的居民,他们也愿意协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本学期我们将社区实践课做为一门校本课程。

(3)利用家长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的内容更丰富,发展空间更广阔。本学期我们继续上学期的做法,深挖家长资源,对家长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问卷调查,聘请适合的家长作为客座教

师,开设了校本课程《行业热点》,让学生接触家长的行业知识,开拓视野。

2、成立校本课程备课组,注重课程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为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效性积累经验。开学初,我们成立了以张颖老师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备课组,每周三第八节课作为备课时间,将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汇集在一起,相互交流课程开发的经验和问题,相互协助,完善课程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注重收集和整理以往开发课程的文字、视频、道具、作品,不断完善课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1、家长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观念深受学生喜爱,但由于家长时间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往往课程持续时间较短,缺乏全面性和持续性。

2、由于学校目前处于特殊时期(借用临时校舍),硬件条件差,投入不足,很难对校本课程予以支持。

三、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1、注重收集和整理教师上课视频,让老师相互观摩学习开发经验。

2、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学期末进行校本课程成果展。

2012年11月1日

下载初中阶段微课程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阶段微课程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微课题研究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微课题研究 一、发现问题 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微课程大全

    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微课程是一种简单的易于大众接受的教学方式,于细微处见功底,见微而知著。微课程是浓缩的课堂,是最精彩瞬间的集合,是课堂浓缩的精华,是课堂上的闪光点,......

    微课程

    刚接触微课程,是既好奇又疑惑。微课程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示某个知识点。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

    微课程范文

    一、松江区三月份微课竞赛活动介绍 1、微课微信的关注:公众账号是 weike-weike 2、网站的介绍: 二、微课培训 1、什么是微课程。 2、课的含义介绍。 3、哪些不属于微课程 三、......

    初中数学课题阶段个人研究总结

    “提高初中数学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课题个人研究总结 虾子镇中学:康成舜 根据期初的工作安排,脚踏实地的进研究工作,并把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圆满完成了本阶段研......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小课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载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现代的一些学......

    八一初中农村学困生研究阶段总结

    《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 阶 段 总 结 《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2005年6月申报,2005年11月被武胜县教科所批准立项。 该课题自2006年1月启......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大全5篇)

    《初中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我校数学科组组织并承担了区级课题《初中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的研究。本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