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语高段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资料
2010年3月成都小语高段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学习资料
2010年3月20日到21日,笔者与几位老师一起到成都参加了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的学习。听了张康桥老师执教的宋词《如梦令》,虞大明老师执教的作文《我的父亲母亲》,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张华毓老师执教的《夜莺之歌》。听了薛法根老师的讲座《有效的阅读教学》,虞大明老师的讲座《提升高段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李政涛老师的讲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她与施久铭老师的《小学语文质量手册的制定与实践》,崔峦老师的讲座《加强教学策略与质量评价研究,大力提高语言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认真地学习,我收获良多,以下几种观点给我的触动尤其大:
一、优秀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副好口才。(窦桂梅)
整个社会,包括教育系统内部,我们评价一个老师很厚道的时候,总是会说“他不爱讲话”、“他的话不多”,似乎能说会道就意味着张扬——岂不知这恰恰是该教师的弱点。其实“不会说”或者“不肯说”,是不该作为教师“本分”的。
朗读是一门专业,是一门学问。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需要懂得基本的理念基本的常识。
母语是可亲的,优秀语文教师都能够懂得,触摸她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快乐地诵读意蕴灵秀的句子,徜徉于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名著,何其幸福。只有那些能通过朗读这样一个诗意的途径充分感受并传达母语温暖的教师,才有可能借助并运用这样的形式,把学生带到母语温暖的怀抱中。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其语言是一个兴奋源,感染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兴趣的浓度、思维的效率及亢奋状态持续的时间。可见,优秀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副好口才。
不同体裁的课文就要用不同形式朗读,而这,就是在建设语文教师的第二重专业生活!
站在讲台上的你,面对学生,必须要改变早已习惯了的话语方式,规范遣词造句的语法,加强语言的魅力与感染。或者说,你必须要在原来的基础语言上“放大”一些、“美化”一些。渐渐,你就会在这样场合的逼仄下被迫“营养”自己,而 到了那习惯成自然的一天,你蓦然回首也许会幡然领悟,这样做给自己带来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不仅众目睽睽之下,觉得自己语言中听,更重要的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后,你的日常教学也将被赋予这样的美感。
二、读写相融,夯实习作基础。(虞大明)
1、阅读教学中应渗透和包容习作;习作教学应以阅读教学为基础。
2、抓准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提升思维品质,发展言语素质。
3、把写作为情境任务,驱动阅读,读写共进。
4、写写读后感,梳理阅读成果,奠基阅读人生。
三、名师眼中的“好的语文课”。(李政涛)观点一: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多仍然陷在‘围场’内的探索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语文课已经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窦桂梅)观点二:
“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窦桂梅)观点三:
“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这样的课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教师是在为学生上课,而不是给听课的人表演。”(窦桂梅)
四、我的好课观。(李政涛)
“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武凤霞)
五、如何让语文课充满生长气息?(李政涛)
(一)让生长的前提
“我们不应把儿童看作未完成的作品,然后按照成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规训儿童,也不应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而应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并且从儿童的视角来 2 关照我们的教学,是改造我们语文课堂的起点。”(薛法根)
(二)让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 2.扎实的生长
重文体体悟的时候,别忘了语文知识教学
重文体体悟的时候,别忘了语文学习的各项能力、各种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的培养
重散点品词品句的时候,别忘了文体整体的归纳和理解 重朗读的时候,别忘了静心思考,默读和速读的训练
重口头交流的时候,别忘了在笔头上落实(批、划、注、笔记)(1)扎实在于清晰
(2)扎实在于细致(3)扎实在于生成(4)扎实在于停顿(5)扎实在于持续(6)扎实在于内化(7)扎实在于运用(8)扎实在于反馈(9)扎实在于写练(10)扎实在于变化 3.优美的生长
“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薛法根)
六、成为不断生长的小学语文教师。(李政涛)1.把生长变成追求 2.把学习变成需要 3把阅读变成习惯 4.把写作变成能力
第二篇:原创:教学资料如何有效引入课堂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引入相应的教学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提升和拓展。教学资料利用得好。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之效。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怎样引入教学资料才更“有效”呢?笔者认为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一、连接经验“源点”
在语文学习中,文本描绘的情景,是可以借助学生的经验来获得新的意义建构。适时地出示图片资料、声音资料、文字资料,能帮助学生连接生活情境,唤起内心感受,成为有效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学习新知的“源点”。
如二上《识字5》是一篇有关冬天的韵文:其中有一个词“北风”,如果只是让学生说说、读读,便无法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导入阶段先出示一组秋天的图片,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感知――秋天过后冬天便来临了。此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声音,大雪纷飞的画面,熟悉的生活场景,很容易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这时再出示“北风”一词,引导学生仔细看看图片中被风吹得萧瑟、弯曲的树木,听听“北风”的声音。引入描写北风的词语:北风怒号、寒风刺骨、寒风凛冽、北风呼啸。学生从风的声音、大小、给人的感觉等角度对北风形成鲜明的认识,这样“北风”一词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就深入、立体了。连接学生的经验“源点”恰如一泓泉水,将课堂与生活紧紧连通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二、扫清认知“盲点”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当课文涉及到一定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时,因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或因学生的社会知识、生活经验欠缺,学习时往往理解困难,思维阻滞,造成认知上的“盲点”。
如六上的《石灰吟》一诗,诗人于谦以石灰为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能深刻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首先要了解石灰的产生过程,、因此,教学中在理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三个词的意思时,呈现图片、文字资料。展示从开采的石灰石到经过烈火焚烧成为石灰粉的全过程,学生借助资料弥补了生活经验的不足,读懂了石灰的产生,从而为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奠定了基础。教学资料的呈现,及时扫清了学生认知中的“盲点”,使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得以突破,思维照着学习目标得以深入下去。
三、撞击兴趣“迸发点”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便会形成积极的阅读期待。成为一股强大的思维动力。
教学《大禹治水》一课,在学习完第一小节,学生了解了洪水的破坏力之大,认识到必须要治理洪水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后,可以补充历史资料介绍禹的父亲鲧采取了“堵”的方法治理洪水,以失败告终。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决心治理好洪水,那么禹又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呢?治水成功了吗?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找到禹治水的方法,并与父亲治水的方法进行对比,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不畏艰辛的禹的形象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了。将教学资料的补充作为切入文本的“联系点”,有效唤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
耐高温密封胶www.xiexiebang.com iyd 步推动学生研读文本,探究答案。发展思维。
四、激活情感“兴奋点”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恰当地使用音乐资料渲染情境,用图像资料显示情境,用影像资料烘托情境,用文字资料诠释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产生共鸣,激活学生的情感“兴奋点”,便可促进学生情感的涌动和升华。
如《再见了,北京!》第一节中的“深情回望”一词,展现了即将离开北京的外国运动员的复杂心情。此时,扣住“深情回望”,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想些什么呢?出示一组图片和文字介绍,“盛大的开幕式”“紧张的比赛场景”“夺得奖牌的胜利”“在北京奥运村的生活”“志愿者的服务”“北,京大街上人们热情的笑脸”„„感性的资料把学生的情感点燃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表达着对北京奥运会的“不舍与留恋”,更充满着无限的自豪和荣耀。这一刻学生激情澎湃,朗读自是声情并茂。此时,学生的情和作者的心已融在一起。及时地引入教学资料。为学生搭建通向情感世界的桥梁。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更能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体会出作者那份发乎情理、言为心声的思想情愫,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五、建立思维“生长点”
第斯多惠指出:“知识不应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设计上,应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思维的“生长点”,将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
如《石灰吟》一诗,在学生理解了全诗意思,对石灰的生产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入明史中关于于谦的一段介绍。启发学生思考,把于谦的一生浓缩成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几个词,你有什么发现、什么感受?回想于谦的一生,千锤万凿他在意吗?烈火焚烧他在乎吗?粉骨碎身他怕吗?因为他要“只留清白在人间”。通过对于谦生平经历的资料引入,启发学生将人与物一一对照起来。体会诗句的深刻内涵,从而准确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教学资料的呈现。很好地为学生建立了思维的“生长点”,引发学生深入探究、思维激辩,不断将思维推向一个又一个“发展区”,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六、提升体验“顶点”
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引入相关教学资料。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体验文本的情感,揣摩作者的意图,体会课文意蕴。使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如《孔繁森》的教学,文中讲到拉萨发生地震,孔繁森收养了三个藏族孩子。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对待他们。读到这里。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你们的父母平时是怎样关心你们的?孔繁森又会怎样对待这三个藏族孩子呢?出示孔繁森悉心照顾三个孤儿的文字资料:“孔繁森每天晚上和三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有个年龄小的孩子经常尿床,孔繁森不厌其烦地换洗床单、被子。没有半句责怪。为了让孩子们吃得有营养,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有时工资用完了。他就悄悄地去卖血,以此来维持生活。”此时。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藏族孩子,你想对孔繁森说些什么?孔繁森又会说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孔繁森对待这三个藏族孩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这份关爱,那么,学生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对待他们”这句的体会,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而是建立在丰厚的思想情感之上,对“孔繁森是
耐高温密封胶www.xiexiebang.com iyd 一名优秀的援藏干部”的认识也随之血肉丰满起来。通过呈现教学资料,有力地推动了学生情感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理解、体验的高度,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度把握。
教学资料的有效引入是补充,是深化,是提升。当学生认识能力与教材存在差异时,当学生的思维之路遇到阻滞时,当学生的情感之线扭结不清时,当学生的想象之火花缺少碰撞时,及时地呈现教学资料,便可搭起过渡的桥,铺设通幽的路,接通想象的线,帮助学生缩短认知距离、扫清思维障碍、打开想象闸门、激活情感之泉,为深入学习“推波助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合理利用教学资料,准确把握教学资料出示的时机,让“它山之石”成为教学的“源头活水”。真正达到为我所用,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灵动、更生态、更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耐高温密封胶www.xiexiebang.com iyd
第三篇:2010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有效教学研讨心得
“2010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
学习心得
迎龙小学刘庭波 今天,我到重庆市后勤工程学院礼堂参加了由全国教师教育协会、成都国基教育培训中心主办,重庆市九龙坡区教育学会协办的“2010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会议由特级教师赵志祥主持。
在简短的开幕式后,来自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特级教师窦桂梅为大家奉献了一堂精彩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开课,窦老师标准的普通话就吸引了我,他通过课件展示了《我的爸爸叫焦尼》的内容。在老师有感情的范读和同学的配合朗读下,学生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接着她引导学生抓住书中反复出现的主人公狄姆的话“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和“这是我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来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在这个过程中她引导学生多次观察课件中的图画,让学生图文结合加以感悟。通过这样的引导体会书中人物所表达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了解这“简单的表达”也能表现“丰富的感动”。除了从文本、从读者这一方面来感受这本书简单表达的这种方式,她还引导学生从画家这个角度来感受这本书简单的表达。她提示学生从色调、道具等方面来观察图画,给学生指出了方向。其中最精彩的发现是一个女生观察到了书中爸爸焦尼的围巾是红色的,妈妈的围巾是绿色的,而狄姆的围巾是红绿交织的。她由此想到画家的意图是:狄姆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爱,他们的爱能给狄姆带来温暖。这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呀!听课的教师齐声为她喝彩。
接着,听了窦老师的讲座“回到教学的原点”。她从三个方面做了演讲:
一、教学主张回到母语;
二、课程建设回到儿童;
三、团队引领回到教师。通过她幽默活泼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名师所作出的努力,也了解的窦老师精彩教学的支撑,更了解了作为一位小学校长带领着一个团队为小学语文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在她的介绍中,我们详细地了解了清华附小编写的校本教材《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及编写的过程和实践等。
在下午,听了由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小语教研员,全国优秀教师王文丽执教的《桂林山水》。王老师讲得特别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加以体会。在分析了课文的结构:总——分——总之后,抓住“甲天下”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引领学生畅游了一番美丽的桂林山水。
接下来来自上海市的骨干教师戴建荣又把我们带到了荒凉的大漠边,领略了《古诗二首》。在戴老师幽默的讲授中,同学们跟着他采用了和平时不一样的方式——吟诵,学习了《凉州词》和《出塞》。戴老师采用平、仄声声情并茂地教孩子们吟诵古诗。让孩子们在诵读中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通过比较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两首诗。
在古诗教学后,戴老师做了“浅吟低唱学古诗”的讲座。他说:吟诵,说来玄妙,但如果你真的去接触了,你会觉得她是美妙的。我们不妨从“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文读语音”做起。吟她千遍也不厌,我是相信这一点的。
2010.12.12
第四篇:走进武汉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体会
走进武汉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体会
一、走出了迷茫。作为小学语文课的各种课型,以前不知怎么上,这次通过与全国著名的专家零距离接触,看了他们所上的课,明白了有些课型我们本来就是这么上的,1、如作文课:审题----选材(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扩展题材-----大题小作----小题大做----写出寓意);
2、如阅读课《金鱼游到了纸上》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抓住重点词句段落读中感悟、理解。
3、古诗词的教学:在反复品读中感悟诗词内容表现的意境,领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4、口语交际的教学:
二、转变观念,构建和谐课堂:
1、课堂评价:充分利用课堂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王文丽老师说: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推进的,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很重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人都有渴望欣赏的心情,大人尚且如此。但是激励性评价要把握好一个度,评级要客观、准确、及时、要指导、指正,语言要美。戴建荣老师:“这全是他认真听的结果”;“掌声送给他!”“那就是一个慧字,聪慧的慧”。
2、师生平等:
3、幽默诙谐的语言
4、课堂的应变能力
5、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1、戴建荣老师一开始上《赏鹅》时就要求学生“把书关上,姿势坐端正,认真听”;开始上《送元二使安西》时要求学生把手放好,做三次深呼吸,上课时,老师喊:上课!班长喊:起立!老师说:同学们好!学生说:老师好!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中带有“嗯、啊”等多余的语言时,特别严肃的告诉学生:“不要有”;强调要耳听、眼看、心想,当他发现学生没有认真听课时,会立即指名起来复述前一个学生回答的问题。他会毫不留情的批评:“耳朵听了,但不经过脑袋思考”“耳朵不是装饰品”但批评后会马上把话筒递给他,把挽回面子的机会给他。其他三位老师同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非常严格。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戴建荣老师:分辨多音字“据义判音”;
五、教学结构巧具匠心:戴建荣老师在理解诗情中讲述王羲之父子爱鹅的故事。
六、专业素质特别强。
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并不浓厚。
第五篇:2016-2017小语高段教研组总结
小学高年段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又一个充满挑战,富有收获的学期结束了。本学期,高段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在全体教师的密切配合下顺利开展。虽未轰轰烈烈,但也踏踏实实。我们以学期初拟下的教研组计划作为工作的重心,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全面提高本组语文教学水平及语文教学质量。现对本学期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规范管理,全面提高“五认真”水准,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用心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各年级每位老师认真备课,尽量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出本班学生特点,备出新意。特别是中年教师,经常将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年的教学积累心得与年轻教师共同分享,不断完善备课、上课。为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上课前,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完善教案的各环节,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教中有法,手中有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主要环节上下功夫,精心设计教法,写好动态分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组内教师能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纳入教学的重要议程,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
2、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升教研组形象,上课是教学的关键环节。
本学期,高段教研组承担了“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教育教学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围绕课题研究,结合本学期的古诗词教学,我们组决定将公开课都安排成以古诗词为核心内容的课堂展示给大家。为了能上好每堂公开课,我们重视集体研讨,集体做课、备课,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老师们群策群力,智慧的火花充溢在我们教研组的每位教师身上。上公开课的几位教师不负众望,展示了古诗词文化渗透课堂教学的风采,他们声情并茂地引领四、五、六年级的学生遨游在古色古香、韵味十足、饱含深情的古诗词课堂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累丰富,底气丰厚,受到领导和全体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其中,年轻老师刘恋上的文言文《伯牙绝弦》,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悟,热情洋溢地过渡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把诵读、合作、探究作为研究的主流。程慧芳老师上的《送元二使安西》,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使用动画和富有变化的音乐为手段,创设亲朋好友离别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反复品读,听音乐试读,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文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那时那刻的创作情绪。谢柯静老师和孙向阳老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将诗歌单元为切入口,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呈现出不同的诗情诗境,引导学生“走进李白”,“走进杜甫”,师生互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彭静老师给六年级学生上的《让诗歌点亮语文课堂”》一课,更是一大创新和亮点。教师以生动活泼,朴素易懂的语言和师生互动的形式,当堂让学生将学过的古诗、文言文等编写成通俗易懂的现代诗,编写活动时不经意地就向学生传授了有关古诗词的的知识,还把文章中的难读难懂的长句改写成好记好背的现代诗文,为学生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想写诗的意愿,学生兴趣盎然,不觉得写诗有难度了。
3、反思是新时代教师进步的基础。
本学期,我们加大了反思力度。老师们除了能真实地记录自己平时教学的随感、随想、随得外,还能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在讨论评课中反思:假如我来教,这个环节会怎样处理,怎样去评价肯定学生,怎样进行文本、学生、教师间的互动,怎样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真正让课堂充满文化魅力、思想的魅力、艺术的魅力。你有什么金点子,我有什么好主意,他有什么新创举,都会在评课中各抒己见。一学期来,教研组组织老师们开展了多次评课反思活动,老师们在反思与研究中得到提高,在反思与研究中得到发展。
二、重视常规检查,强化教学管理在鼓励语文教师们创造性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对其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监督。本学期,语文组配合教导处进行了两次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内容包括是否写教案,教案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写和教后记,学生作业的设计是否有创新,批改是否及时、认真等方面。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全组教师备课都非常认真,教案完整,重点突出,有反思,作业设计科学合理,批改细致准确。检查结果令人满意。
三、扎实教研,持续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1、本学期围绕教研重点《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全体课题老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主课题选定子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做到人人都有明确的目标,个个都有自己的课题。课题的研究贯穿于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大家能围绕课题搜集资料,结合教学工作展开研究,做到定期交流,阶段小结。
2、积极参与师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分项测试的工作,将分项测试的内容、要求和范围以及最后的测评试卷的制定、测评和总结工作,都踏踏实实地有条不紊地完成、做好。
四、存在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1.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已注入新的生命,课堂上已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课堂上很多现象都是不可预测的,于是,教师们越来越关注生成。怎样让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做得还很不够,这也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也是我们最难把握的问题。我们要引导更多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行动研究,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2.我们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下学期我们将更一步鼓励教师多多地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养,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实践,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我初次担任高段教研组长,有许多教研考核的要求和标准学的不深刻,对组内教师要求的不够严格,如教研组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扎实,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乏创意,备课组活动效率不高,一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不够端正,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
教学研究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相信我们高段语文组将再创辉煌。
宋华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