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情境教育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浅析情境教育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摘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随着小学语文教学不断地深入改革,语文教学取得重要进展,有目共睹,但随着小学语文教学不断地深入改革,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上的经历,依据情境教育这一理论,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弄清楚病因,并提出相对应的改善方法。关键词:阅读 农村小学语文 情境教育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任务。其中,阅读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在学习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智力水平,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如果阅读水平不高,就无法很好地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在写作文时也无从借鉴,作文语言匮乏枯燥。最重要的是,不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智力水平也很难提高。如何让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达到新课标中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的。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有的问题 多数农村小学处在偏远地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农村小学因为办学条件有限,所以学校里的教学设备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阅读教学。二是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不高。面对教材和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没有领会新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改善和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三是学生的阅读内容单一。在农村小学里学生的阅读对象主要是教科书和相关的习题册,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传授给学生教材上呈现的内容,课外则是完成相应的习题册,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四是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农村小学学生的父母多在外地打工,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五是学生对阅读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农村小学的学生受到家庭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没有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
二、改善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1、完善学校的教学设备,创设野外情境课程 当下,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远比不上城市小学,所以有关部门应该注重对农村小学添置教学设备,同时,请专业人员长期地维护和保养这些仪器、设备。除此之外,学校也要积极发动教师和学生留意和搜集周围环境的材料进行自制教具,不仅仅是拘泥于教材、拘泥于课堂,而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优势,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阅读学习。情境教育的倡导者李吉林老师曾指出情境教育中的“情境”是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创设的“有情之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所创设的典型环境。农村小学周围有宽阔的野外空间,有不胜枚举的美景,这一切都在呼唤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生机勃勃的田野间是学生学习的生动课堂,在田野间教学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必要。例如在教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就可以组织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学生看到青山绿水、鸣禽野花,感受到自然景色之美时,教师只需要稍作引导,学生便能很好地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结合学生自己的所见所感品味课文语言,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之中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面对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认识到,教师可以通过野外情境课程去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和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树立情境教育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事实却并非如此,一部分的农村教师未能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高年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心理,呈现出的课堂与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大相径庭。课堂模式僵化,气氛沉闷,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学生坐在位置上或是不知所措、或是走神发呆„„一堂课结束,老师将一篇篇课文肢解得破碎淋漓,可是学生却不知所云、收获甚微,学生没有深刻地感悟与思考,更没有“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长期以往,教师剥夺了高年级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权利,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主角的优越感,而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却毫无展示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不求甚解,很难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篇课文,无论是何种体裁、何种内容,都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一种价值观的判断、一种意蕴深刻的道理,只有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境,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及其蕴含的魅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感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然而在很多的阅读课上,学生只是一味的重复老师的动作,反复地朗读课文,读得滚瓜烂熟,到最后学生读的腔调和老师的一模一样,成为了老师的复制品,看不到任何带有学生个性化色彩的阅读。当然,在课上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读好每一篇课文。每一位学生的经历和情感体验都存在着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风格,将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与文中人物一起感受喜怒哀乐。所以,要上一节好课,教师就要正确地摆正学生的位置,将其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其次,教师还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李吉林老师也曾说过:“情境课程的建构,不仅吸纳国内外课程流派之长,更重要的是从我们民族文化经典‘意境说’得到‘根’的滋养,从中概括出真、情、思、美四大元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除了语文学科等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书法、音乐、美术等方面,只有开阔的视野才能真正驾驭语文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可是一些农村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不高,例如在一些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给学生进行范读时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甚至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而是用方言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时字迹潦草、随意,缺乏美感;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不能准确地指正学生的问题,或是不能给学生讲解或拓展课文中涉及到的历史、科学等知识,缺乏一定的文化功底和内涵。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复杂、更多样,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他们相信教师会解决各种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面对的学生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用新的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用丰富的文化知识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自然而然地净化了心灵,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知识,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加热爱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给学生提供一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可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却经常看到教师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教案不断地提问,很少看到学生自主提问,虽然教师提前备课,充分设想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但是也存在考虑不全面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是教师 “蹲下来”走到学生当中,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让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稍作点拨,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扩大探究的范围,不要仅限于文字表面的意义上,而是要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阅读。教师应该把教材当做是“跳板”而不是“圣经”,有创意的理解和应用教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消除学生担心犯错的恐惧心理,倡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挑战权威。在农村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倡学生自主探究、营造一个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3、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农村小学中,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书目只有教材,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的阅读的书目种类匮乏、阅读面窄,不利于学生积累阅读经验,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根本无法满足《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年级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对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鉴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主题阅读”法,围绕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有序整合、开挖新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教材以外,教师还应该提供给学生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弥补学生没有条件获取种类繁多的阅读内容。农村小学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阅读内容,例如描写淳朴民风的文章,在农村地区,人们非常重视邻里间和乡亲间的关系,倡导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逢年过节村里处处洋溢着过节的气氛,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或是描写动植物、自然景色、各种各样的农活等文章,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阅读教学资源。学生阅读描写农村生活的文章时一定会感受到一种亲切感,会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增加阅读的兴趣。如此一来,学生阅读内容单一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 农村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频频走神、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是因为学生对于阅读没有产生浓厚的兴
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针对农村地区的学生,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 人文资源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农村,到处都长着各种各样知名或不知名的植物,学生也随时可以接触到种类繁多的动物;农村的自然条件丰富,青山绿水,花草茂盛,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多样。面对生活周围的种种景观,学生心里一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疑问或是想法,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并提供给学生一些与之相关的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将生活周围所看到的景象与书中的内容相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5、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仅仅依靠教师在学校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家长应当肩负起督促学生在家里坚持阅读的重任。可是,农村学校学生的大部分家长都是为了生计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督促自己的孩子。即使部分家长有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孩子,也因为其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因此,学校可以开设专门培训家长的课程,针对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说明,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在家里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总结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发挥农村学校特有的优势,依据情境教育这一理论,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创新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科学的看待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策略,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朱必文,江月红: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缺憾与策略 3周克来: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对策 4李吉林:为儿童学习构建情境课程
第二篇:浅谈感恩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感恩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摘要:人文教育要求教师抓好教育教学工作,重视感恩教育,它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育内容。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关键词: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影响
课堂教学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养成感恩习惯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小学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思想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实施感恩教育。下面就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目前这个物质生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感兴趣。语文以它独特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感恩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备课就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教育有意注意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引用影视插曲等方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一些感恩节目,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感恩”的内涵,训练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并对身边的人事物常怀感恩之心。而小学语文教材中表现“恩”的教学时多样的。例如父母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等。
一现学现用-----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父母之恩
写不完的是关于亲情的深厚,说不清的是关于亲情的期待,道不尽的是关于亲情的感慨。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无法回报,父母就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在我们遭受风雨的时候,让我们安全地停泊。父母也像世界上最好的马达,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都会给我们提供不竭的动力。小学教科书中多角度地表达了父母之恩,例如《落花生》中教我们如何做人的父亲,一个父亲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父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一)自然之恩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吸引着无数文人为之倾诉衷肠,那是因为大自然都给人一种美德享受。日月经无,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让我们陶醉,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谢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例如《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广大读者,我们被美丽的风光所陶醉,为文中表现出来的诗情所感染,这样一幅“山水画”更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小憩。《黄河颂》以其雄壮之词让我们心潮澎湃,通过想象深入意境,激起我们热爱祖国的万丈豪情。
(二)祖国之恩
我们受恩予父母,我们受恩予环境,我们受恩予祖国。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现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颐和园》歌颂了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人深知如何做一名祖国的优秀儿女。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顿时在脑海中鲜活起来。
二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语文是语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感恩教育应在实际行为中体现,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大多文质优美。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师在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的高大;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博大的爱,激发人类要敬畏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感受父母浓浓的爱意,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生的感恩行为。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对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只有感觉到别人对自己欣赏时一个人才会更加自信。在反复的锻炼中然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为了提高学生地写作能力,我在平时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看,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通过感恩教育的活动强化感恩意识,让学生体会师长之恩。为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应更加努力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教学水平上任需努力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
总而言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能简单地依靠课堂教学,各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关“感恩”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渗透并实施感恩教育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塑造人灵魂的需要。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宜良县竹山镇中心小学
李发蝌
【摘要】
针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情境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调动学生主观感受,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形象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情境设置
兴趣激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情境设置
兴趣激发
【论文】
情境教学是如何定义的呢?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一、根据教材重、难点来设计情境。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情境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本地春节的热闹景象、自己的心情等等,然后用多媒体春节的情境,让学生这是什么地方的春节,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这是北京的春节,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疑情境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三)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如教学《负荆请罪》这课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表演中学习,表演中思考,表演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有语感,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三、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如在教学《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领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获得丰富的语感。
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点”,将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景为“线”,编织教学中的景和物,使之得到有机的融合;以“境”为“面”,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情境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知识素养和生活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1]小学教育心理学
[2]叶圣陶文集
[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4]语文参考书
[5]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内容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 制作课件、角色扮演、激情描述、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关键词:音乐激趣 运用课件 角色扮演 激情描述 创造生活情境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语文课堂上又如何“点燃”学生的兴趣呢?我以为语文教师必须致力于情境教学,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知识。现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音乐激趣、引入情境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雨中》这一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雷锋叔叔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聆听《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样一首动人的旋律,去感悟那一幕幕友爱互助,助人为乐的场景。这样将音乐与课文内容融洽地交织在一起,入情入理,深入浅出。为理解课文主旨,突破难点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又如在教课文《草原》时,我在黑板上挂放了一幅草原风光图,接着便播放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尽情感悟。课堂上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整个思
维、整个个体仿佛融入了那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草原之中。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导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吧!”这样的导入以美的氛围感染了学生,一下子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感情基础。另外像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等之类的诗就可以配放音乐《长亭送别》、《朋友啊,朋友》等,借用音乐强烈的剌激力、影响力,使学生从诗中获得更为直接、更为丰富的感受,加深理解。
二、运用课件,再现情境
电教媒体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和情景,能剌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例如,讲《开国大典》一课时,由于时过境迁,孩子们无法体会到人民由新中国成立所产生的激动喜悦之情。我就借助了影片《开国大典》自制课件,播放了开国大典人山人海的会场,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人民欢呼雀跃,升国旗,阅兵式,群众游行等一个个真实、生动、壮观的场面。教师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们被深深感染了,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响起,同学们竟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歌词,此情此景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是课件把同学们带到了56年以前的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那欢呼雀跃的人山人海之中。又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为了让学生亲自感受当时的动人场面,我借助影片《周恩来》自制课件,让学生大概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并重点展示首都亿万人民在十里长街为总理送行的画面。在低
沉的哀乐声中,伴随着如泣如诉的朗读,随着缓缓移动的画面,学生亲眼目睹了当年首都亿万人民沉痛悼念周总理的感人情景。整个身心沉浸在对总理的敬仰、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样整堂课学生们都被带入了课件所再现的画面当中了,入情入境,情境交融。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采取扮演角色、学说、学演这些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形象地再现于学生面前。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体会。例如,我在教《比尾巴》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就进行了角色扮演:一位同学当播音员,六位同学分别戴上头饰,绑上“猴子、公鸡、兔子、鸭子、松鼠、孔雀”的“尾巴”,然后进行比赛,其他同学当裁判,最后决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高?谁的尾巴最好看?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这个童话故事当中来了。当学生进入这个童话世界时,就忘掉了自己,将自己化为了童话本身,尽情地体验其中的快乐。这样一来,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了语言,接受了教育,整堂课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
四、激情描述,创设情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运用富有激情的描述,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情感氛围,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这样教学双方才可达到情感交流,共同融入课文。
例如,我在教《渔歌子》一词时,一开始我就用富有魅力的语言描述了这样一副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前,好一派迷人的春景:有漫山遍野的桃花,有翱翔天宇的白鹭,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位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的老人,在微微春风、丝丝细雨中钓鱼,其乐融融。此刻的他,已被这优美的一切陶醉了,真的不想回家呀!让我们一起也来领略这大好春光吧!”老师绘声绘色的富有激情的描述,缩短了时空距离,将学生立即带入了一种恬静优美的情境之中,唤起其注意,提高了阅读兴趣。
五、创造生活情境,提供作文素材
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时,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丰富情境,创造生活,在广阔的情境中围绕主题再增加一个细节,或一个小景,或一两件小道具,生活的情境顿觉增色不少,添趣许多。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班》这篇作文前,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人扮演卖火柴的小女孩,其他同学分别准备皮鞋、帽子、棉衣、丰盛的食物,精美的玩具等小女孩在她那个社会无法得到的东西,然后进行表演。孩子们在表演当中兴致勃勃,情真意切,他们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那位命运悲惨的小女孩。这丰富的生活情境,感人心弦,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素材,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家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总之,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调节学生的情绪,创设
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最终达到主动探求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发展个性特长,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第五篇: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可以促进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所描写的内容有许多与本地生活相差甚远,小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再现实际场景,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句,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具体的生活情景,丰富学生的语感。例如:人教版的三年级下《画杨桃》一课,我们就借助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景,将表象与文字联系起来。词语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化为了生活具体的场景。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中出现相应的词语“乌云压顶、连绵起伏、插入云天”;学生看画面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词语;用词语说一句话,描述画面的情景。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词语意思,并灵活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将词语的音、形、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
2、激发想像文学作品富含想像,有些是作者独特的感受,而在生活中并不存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想像的情景,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激发更丰富的想像。
3、丰富情感小学生生活阅历、阅历很浅,因此对课文表达的情感体会不够深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视频、音乐的综合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情感积累,丰富对语言文字情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