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感于《教学革命
有感于《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
古蔺县二郎小学
范秋玲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课堂改革,可是改来改去,也不见得学生的负担有所减轻,每当看到学生沉重的书包,我的心也沉甸甸的。前段时间读了《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这本书,当我把全书从头至尾、从尾至头读了几遍之后,我深深地觉得,教学必须改革,这是毋庸置疑的。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书中介绍经过多年实践,蔡林森和洋思初中抛弃了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压到课外的做法,普遍灵活地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到永威之后,蔡校长根据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和学段不同,继续推广和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小学推广时,他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在数学、常识课教学中实行了“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的“四个一”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教学中采用了“比读书、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的“几个比”教学模式。每一个“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当堂训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辩证地处理了教和学的关系,把学放在了首位;辩证地处理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辩证地处理了先和后的关系,要先学后教;辩证地处理了知和行的关系,明确要求当堂训练。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所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总是在某种场合适用,某种场合不适用。但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越俎代庖,这些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8个字看起来极为简单、朴素,但要变成行动,却异常困难。他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拟出教学目标,精选练习题,课堂上用恰当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发现课堂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老师就不用讲了,对于大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一起探究点拨,当学生成功解决了难题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每节课后都不留尾巴,课堂上老师要注意自主学习不能“轻轻松松”,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探究学习不能“扔掉书本”,这样的课堂才受学生欢迎。反思现在的课堂上的形式主义、花架子表现很多,主要有8种表现:一是千篇一律,二是只图讲得少,三是放任自流,四是节外生枝,五是尽是让尖子生出头露面,六是多媒体装门面,七是学生自学作陪衬,八是提问式代替学生自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了,先学后教这样的课虽然不中看,但实在、实惠、管用。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把课前预习这个版块放到课堂上,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拟定实际可行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四十分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里,学生进行了紧张有效的学习,课后绝不留尾巴。这样的课堂由于减轻了学生课外的作业负担,所以很受学生欢迎,我在课堂上也试着用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组织学生学习,我试着组织学生“比读书”、“”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每节课四十分钟结束,都完成了教学任务,经检测效果不错。
周国平先生说:“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我在教学实践也有这样的感受:一般传统的课堂,至少有百分至五十的的时间是无效的,而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教材要求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另外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也是可以通过互教互学,或教师点拨学会的。因此,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学好。
读了《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这本书后,我想大声说:教学必须革命!
2012年10月31日
第二篇:有感于古诗文教学
吟诵经典
唇齿留香
------听“古诗文教学”有感
松滋市实验小学:文春
今年十一月我有幸参加了“荆州市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专题研讨会,认真聆听了十位教师精心准备的古诗文教学课程,她们新颖的教学设计、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及对文本的深度解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时而愁思满满,情深意切;时而手舞足蹈,激情洋溢;时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有时把古诗读成一幅幅色彩亮丽的画,有时又把古诗读成一首首旋律优美的歌。不光是让学生动情,也让我们在座的每位老师产生共鸣。无论是“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是“漫卷诗书喜欲狂”。我们既能感受张继科场失利的凄愁悲苦,也能体会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生活而返乡的那种欣喜若狂„„在她们的带领下我漫步在古诗词的殿堂,感受着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浏览着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美妙绝伦与博大精深。古诗词教学一直是我的薄弱环节,一般上公开课我都会回避。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是享受了一顿饕餮大餐,让我对诗词教学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下面我来谈谈听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古诗词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式的分析
以往,我教学古诗词一般都是五步法:解诗题,知作者——读通诗句——理解字词——串讲诗意---总结背诵。当学生理解诗句时如有困难,我就会逐字逐句的讲解,生怕漏掉某个字义,有时为了节约时间,甚至会在课堂上唱“独角戏”,面面俱到式的讲解分析,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我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甚至产生了厌恶心理。每一次上完古诗词都有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教师是卯足了劲在教,学生却不得要领,一脸茫然。听完陈老师的《枫桥夜泊》,我真是茅塞顿开,原来古诗词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式的分析。陈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时,紧扣一个“愁”字,从浅入深,带着学生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她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诗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情绪的一个“愁”字,然后问学生:“此时的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通过看“日落”、“江枫”、“渔火”、“霜满天”,听“乌啼”、“钟声”去感受作者的孤独、寂寞、思乡,对“霜满天” 一词品了又品,嚼了
又嚼,把诗中的人物想象活生生地描绘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愁”。每一步的引导都是那么鲜活,那么深刻,那么富有激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本背后的文化意味。学生在反复吟诵间,在拍手、跺足间既感受到诗词的节奏,又轻松地理解了诗意。
二:古诗词教学不需要照本宣科式的翻译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一首古诗,基本上就以是否会背诗,是否知道每一句诗的意思为标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要求学生通过注释把古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明白,但大多数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诗意,而是借助各种教辅资料照本宣科的说一遍,但这样机械的解读,学生是不会留下记忆的,犹如过眼云烟,很快就会忘得无影无踪。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悟诗文中所蕴藏的情感,才能让他们学有所获。在几位老师的课堂中对古诗的理解都是悄无声息的,不留痕迹的,正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古诗词教学需要反复的诵读
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的要领”。对古诗词的学习更应该如此,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诵读是根本。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结合起来,以读带情,以读悟情。陈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以古诗的语言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四:古诗词教学需要意境的再现
诗以情动人,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才由诗人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通过具体的画面或清净的模拟再现出来,才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王老师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时,让学生欣赏“烟花三月”的图片,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感受到了烟花三月的美,还让学生联想到了很多形
容这美好画面的词语和诗句,可谓一箭双雕。接着老师追问:“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诗人本应该和老朋友吟诗作对,可是老朋友要和他告别去扬州,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诗人的不舍、孤单的心境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调。
金庸先生曾经说过:“让孩子背诵古诗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我们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应该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让学生在诗意的天空中轻舞飞扬。古诗有情,教师有情,学生有情,教学更应有情,好的课堂就是激情涌动、充满诗情画意的“天堂”。
五:古诗词教学需要扎实的功底
在陈春梅老师和张青老师的课堂中,不时引来本节课之外的诗句,总能恰当的拓展,引用,她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古诗词及国学的熟知度,令我佩服不已。她们让课堂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味,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会不入情,语言文字怎会得不到熏陶?语文素养怎会不提高?
我知道这些功夫绝不是一日之功,应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们平时上课也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语文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获得知识,灵魂深处的情感才能得到升华,陶冶。
总之,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歌谣传唱下去,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去发现美、欣赏美,让他们从精湛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中去感受汪伦的深情,张继的悲愁,杜甫的欣喜!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古诗文的百花园中饱览满园春色,尽情吟诵,留香于唇齿之间。
第三篇:有感于《情景教学》
学习《情境教学》一文提高课堂教学
本次“国培”学习,我阅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受益很大。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片,生动的文学语言,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在此情景中进行文本交融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我作为一线教师,更加明白了在教学中运用的效果。
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课题,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引生活之活水,成为展现情景的重要途径。以物激情,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实物演示将观察与思维有效的结合起来,使感知的对象具有典型的意义。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唤起学生学习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中,努力把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相互沟通,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表演中,通过角色扮演深悟文本内涵。低年级段的学生表演欲望特别强烈,所以每篇课文我都要学生做到角色朗读或表演。在朗读或表演中,学生自然而然融入到了文本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所描绘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和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交流对话或思想碰撞,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便得到较好的发展。为学生尽量寻找或创设一些真实的交际情境,情境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找到无比快乐的学习契机,为学生创设快乐地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当教学真正有了情境,课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李吉林老师强调用“爱”唤起学生的“情”,我想:只要心中装着儿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把课堂让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把发展交给学生。适时启发学生思考,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也必定会异彩丰呈。
第四篇:教学革命
读《教学革命》有感
第一次接触“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法是在上次考试的时候,因为考试是要考说课的,于是就找了一位老师帮助写了一篇说课稿。在他给我讲述说课的概论的时候向我讲述了“先学后教”这种尝试性的教学方法。
后来,到学校后新教师培训上每人发了一本书,名字叫《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才算是真正的接触这种教学方法;下面我来谈谈简单的学习心得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我觉得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教师备课充分,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时间抓的紧,教学效果明显。
“先学”是学生在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和自学指导下,学生带着任务、目的,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新知识的自学,并进行检测。这要求我们教师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的设置都非常具体,可操作性强。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的自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观念,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足了自学的时间、空间,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后教”是学生完成自学和检测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不是教师毫无目的的,多个知识点的讲解。这个环节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功底,教师要根据学情来确定自己下一步该教什么,怎样教,教师原先备好的课,会因学情的变化而随之变化。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才是有效和高效的。让多数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扮演将学生的答案,思路,方法完全展示在同学面前,让学生从中类比异同,寻找最好的方法,思路。“教”的过程中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当堂训练”环节;该环节是巩固本节课知识,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综合训练,尤其是练习题的设计,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因此,课堂上学生都在紧张有序的学习,课堂时间抓的紧,就像考试一样,真正强化了双基,达到一定的检测效果。
二、今后需要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1、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学生做的到的教师坚决不做,不能将学生困得过死,对学生总不放心。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点拨者。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成为课堂主人,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动课堂效率的提高。
2、认真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教学方法,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四清”,“能在课堂上掌握的东西不能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四清”的实质是使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达到人人过关,人人满分。把老师讲学生听变为学生先学,等于给学生建了四道防线。教师,学校都认真把关,认真对待每天没学好的知识,就不会出现平时不注意,考试时发现问题严重,积重难改。“四清”面对的是全体的学生,重点是差生,可是使差生尽快赶上来。堂堂清就是要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考试上一样紧张的学习,当堂能理解、记忆的知识力求不把问题留到课后。
总之,在学习中,我要联系自己的课堂,不断的反思实践,及时总结,再实践,借鉴蔡校长的永威经验,适时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相信我能教学成绩也会再上一个台阶。
第五篇:教学革命
湖北省第三届“我和我的书”读书征文:
以生为本 以学促教
——读《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有感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六小学 陈晓晴
联系电话:*** QQ:905591086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做好一个人,一个能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教师必须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这几个月我学习了蔡林森校长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感受颇深,蔡林森校长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被牵着鼻子走,上课能听懂但不会做题等许多问题,真正实现了全过程学生自学,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促教的理念。
通过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仅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掌握学生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要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教学原则,借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是依靠传统的教法就会把学生领进死胡同,学生只是学会用一些知识解决一些死题,因为学生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学生是可以一时考到高分,但是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实际的问题就根本不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只是读死书。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在先学后教的课堂中,让学生从上课到下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知识形成:学生看书等于读题、审题,学生看书后的检测等于第一场考试,检测后的更正是第二场考试,更正后的讨论是第三场考试(口试),而最后的当堂训练更是考试。这一堂课学生都高度紧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动手,不停地接受和运用新知识,不停地向知识的高峰攀登。正如蔡林森校长说的那样:“课
堂如战场,学习是战斗,‘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每堂课都让学生像上战场那样去搏斗!对于我们平常的课堂来说,的确是一大挑战。
如何才能尝试这种教法呢?我认为:“先学”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先讲,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先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在不懂的地方圈圈画画,做记号,质疑问难。但这里的学不是学生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自学。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抓住知识点靠船下篙,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确定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我先用大屏幕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与自学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去自学,然后出示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情景图,让学生看图并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学中也能掌握。
“后教” 是在自学完成后的合作学习,是学生与学生合作,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最后教师与学生合作。通过“后教”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加深理解知识,并能运用自如,形成能力。教师只教学生不会的,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在“后教”的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坚决不能唱“独角戏”,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更正,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同学讨论,大家都不会的教师才来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像教练一样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指正。如果教师指导自学不得法,精讲中抓不着要领,先学后教的效果就成问题。因此,先学后教的效果有多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有多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学,并想办法找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少,许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但是有的不确定。这时候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指正学生让他们互相探讨,学生马上展开讨论并积极思考想出许多方法来验证,兴奋地与别的同学交流,课堂气氛热烈。不会的学生也在这样的课堂上主动向会的学生请教,融于整个学习气氛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所以他们不仅理解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点而且很自豪,因为那是他们自己想方法得到的结论,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最后的“当堂训练”,要做到,练习题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和选做题,有时还要有思考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顾及全体学生的时
候,把一些起点低的习题给予后进生练习和展示,及时对后进生进行鼓励,表扬,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同时也应该照顾到一部分成绩较优异的学生,进一步开拓他们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在设计练习时,不仅设计了,“在三角形中已知2个角度数,求另一个角度数是多少?”这样的简单题型,还设计了用三角形内角和来解决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能练习,能动手,能得到发展。
阅读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一条怎样教育好学生的科学方法和艺术的教育经验,使我的教学得以提升。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