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十条实施原则
课堂教学十条实施原则
一、依据课本,超越课本
必须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本”,但也不能“照本宣科”,囿于课本,而应该对课本进行加工提炼,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加深加广。要讲出学生通过自学阅读仍体会不到的内容,是课本的背后和字里行间蕴藏的奇珍异宝。要讲出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心得体会,独到之处,要有见地,有升华处,从而引导学生超出课本,达到一定的境界。
二、疑始疑终
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学过程应是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学由矛盾始,到矛盾终,如此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地向前发展。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因此,教学一开始就应该提出鲜明的问题,以引起矛盾,逼使学生的思维“入路”,然后再进行讲授或者谈话、实验、演示等等来解决矛盾。可见,用“问题”引路(即“疑始”),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起到引起注意、激发思维的启示诱导作用。
同样,一堂好课也由“矛盾”而终,搞好“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设计。使课“完而未完”余味无穷。因此,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即“疑终”),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要有适当的难度和密度
适当的难度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智力的发展。所以,每一堂课都应该有适当的难度。其中,对于“高难度”的内容要化难为易,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对看起来较容易的内容,要从不同的角度,以及在和其它知识的联系中找到隐藏在内部的本质、精髓;即使复习旧课,也不能简单重复“抄冷饭”,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系统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一堂课还应有适当的密度也就是要有适当的容量。
四、教学要博而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学要注意广证博引,拓宽视野,把基础打厚打实,才能使学生学深学透,才能攀高峰。“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方能高”。要有点睛生辉的功力。
五、浅者深入,深者浅出
浅显的内容,学生容易理解,但往往理解得比较肤浅,教师就要深入地开掘,不要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要揭示其内涵。
深奥的内容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就要善于将难点解剖成若干个较易理解的组成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掌握。
六、具体问题抽象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对于具体的内容要加以综合、归纳、概括上升为抽象的概念;对于抽象的问题,要加以分析、解剖、比较、举例、演示、实验,具体化为学生容易感知事物。
七、温故知新
复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不是形式。教师不仅要认真准备提问的问题,而且要注意在复习过程中引入新的内容,使温故与知新水乳交融,分不出界限。如果复习提问作的好,就既能再次强化旧知识的印痕,又能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要严格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态度,及时评分,以督促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八、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布鲁姆提出的“发现法”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是十分有价值的,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习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制作过程,亲自尝试思维的飞跃。教师的讲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探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
九、基本知识必须化为熟练技巧
列宁说:“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一般地说,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巩固,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越快、越丰富,思维力量就越强。因此,教学中必须把最基本的概念、定理、法则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讲解、练习,直至达到烂熟于心的境地,成为构成学生智力的基因,出现认识的飞跃。俗话说“熟能生巧”、“巧中出奇”,正是揭示了这一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
十、教学过程始于课内,终于课外
第二篇:课堂教学十不准
老僧堂乡小学课堂教学十不准
一、不准上课迟到、空堂、随意调课、无故离开课堂。
二、不准无教案上课。
三、不准饮酒后上课、课堂上抽烟和使用通讯工具。
四、不准仪表不整上课。
五、不准上课时板书不规范、语言不文明、讲课用方言。
六、不准坐着讲课。
七、不准训责、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八、不准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对学生品行的误导。
九、不准只关注少数优等生忽视差生的转化和培养。
十、不准向学生布置大量抄写或惩罚性作业。
第三篇:课堂教学“十问”
语文教研组学习材料
编者按:有人常批评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不像别的学科那样“清清楚楚一条线”。这里的“模模糊糊”就是对于“教什么,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教好?”这一问题的不清不楚。目标不清晰,课堂就缺少了鲜明的指向性,师生就容易迷失在课堂上。让我们也像吴老师这样经常问问自己吧!对教学的这种不断叩问,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愿所有语文老师一起努力,打造目标清晰的语文课堂。
每课“十问”
每篇课文,教什么,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教好?我们不如每课“十问”,老师可问,学生可问。
一问: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翻开老师的教案,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大多惊人相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诚然,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可一堂课下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寥寥无几,错字、添字、漏字、结巴的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有感情了。我们的老师虽然写了这条目标,可在课堂上很少看到老师在认真指导学生读书,难得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二问:学生能正确、端正地默写生字词吗?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的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低年级要重视,中高年级也要重视。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人在键盘上敲打如飞,可提笔写字时却是错别字连天,书写不堪-1-
入目。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汉字的默写、书写。每课的生字词,不仅要默正确,而且要默端正,这项工作要坚持不懈。
三问: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词句吗?
正确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学语文的一项重要任务。词句是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要想理解课文,必先理解词句。经常看到课文分析完了,有很多词语学生却不能正确理解。如把“赛跑”说成“拼命地跑”。汉语丰富多彩,词语之间有范围、感情、程度、搭配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有具体的意思,这些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正确。只有正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
四问:学生能简洁地说出课文大意吗?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里,在很短的时间里清楚简洁地表达是一种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训练这种能力。每篇课文,都应训练学生简洁地表述大意,要教给学生方法,训练要循序渐进,要对多名学生的表述进行比较鉴别,互相取长补短。
五问:学生能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吗?
作者写文章,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其目的的,有的是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有的是宣传自己的一种主张,有的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这些是文章的“魂”,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和美的熏陶,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是语文的“情感”目标。当然,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去表达这种领悟,如感情朗读、给人物写“颁奖词”、写读后感等。
六问:学生揣摩出课文的写作顺序了吗?
“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这是高段阅读的一项要求。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按时间顺序、地点变化
顺序,还是事情发展顺序等等,要引导学生去揣摩,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能帮助学生表达。教师可让学生列出课文的表达顺序图,可用一句话来表述,也可用小标题的方式来表述。
七问:学生领悟了课文的表达方法了吗?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更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怎样写的、怎样布局谋篇的和怎样遣词造句的。当然并不是每一课都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领悟,而要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去领会,让学生一课一得。
八问:学生积累了这课的美词佳句了吗?
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我们千万不能“得意忘言”。每篇课文中的词语、成语、词组、优美的句子、段落等都应让学生用专门的本子摘录、背诵。
九问:学生进行了迁移运用了吗?
“学以致用”。课文中的词语应让学生造句、造段。课文中典型句式、段落应让学生仿写,仿其形,仿其神。有的课文开头结尾好,就应让学生模仿;有的课文场面描写好,就应让学生仿写;有的课文细节写得好,就应让学生学写细节;有的课文对话写得好,就应让学生写对话,等等。只有读中学写,读读中练写,才能由知识转化为能力。
十问:我教给学生方法,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习惯了吗? 怎样理解词语,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怎样概括课文大意,怎
样回答好问题,怎样写好细节等等,这些方法应教给学生。这课是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是训练复述能力,还是训练仿写能力,还是训练想象能力等等,心中要有数。圈画批注、认真倾听、笔记摘抄、不懂就问、勤查工具书等这些学习习惯应坚持不懈地培养。
每课“十问”,使教和学的目标变得清清楚楚。每课“十问”,使学生每课有所得,不仅得意,而且得言、得法、得能。我们不妨每课“十问”,老师问、学生问,以检验自己教得如何,学得如何。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作者: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吴民益)
第四篇: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十规范
民欣中心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十规范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是教师展示才艺的舞台。为了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确保按计划上足课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根据《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社会事务局关于印发<示范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民欣中心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十规范,内容如下:
一、课前准备要规范。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观念。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所需要的一切教具,都应在上课前准备好,没有备好课不能进课堂上课。
二、课程调整要规范。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表进行上课,未经学校批准,不准私自调课。确需请假外出的要上报教务处,履行请假手续,经领导同意并调整好课程后方可离开学校。
三、“侯课”习惯要规范。教师应自觉养成“候课”习惯,彻底改变学生坐等老师上课的习惯,所谓侯课就是要求教师应提前走出办公室,上课铃响前必须站在教室门口等候,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如果不在本班教室上课的,任课教师应提前将学生带到上课地点,本班教室内不得再留学生。
四、课堂礼仪要规范。讲课前师生要相互问候致礼,要上足课时,不提前下课。下课铃响后,马上下课,不要随意拖堂,下课时同样进行师生问候致礼。讲课前要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如发现学生有缺勤现象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查明原因。
五、仪表穿戴要规范。教师上课要注重仪表,穿戴端庄整齐,不染指甲,不浓妆艳抹,不穿透明装、吊带裙、露脐装、短裤、背心、睡衣、拖鞋等。课堂上教态要稳重、亲切自然,举止要文明,不得坐着讲课(身体健康原因除外)。
六、授课过程要规范。教师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上课使用普通话,语言文明、规范。板书要工整,布局要合理,能突出教学重点。上课过程中教师不得随意离开教学现场,严禁教师跑堂,杜绝“放羊式”上课,一旦因教师跑堂课堂上发生事故要严格追究责任。
七、对待学生要规范。树立良好教风,关心爱护学生,不讽刺、挖苦和谩骂学生,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上课中不得把学生赶出教室,不剥夺学生的上课时间,对课堂内发生的问题,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处理,尽量不耽误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对于偶发事件(如学生生病或体育课上意外碰伤等除外),教师应及时、规范的处理。
八、上课态度要规范。任课教师课堂上不得做与课堂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坚决杜绝上课时间接打手机现象,教师不得把手机随意带入课堂。教师不得在课堂上抽烟、嚼口香糖等。教师工作时间不得带着孩子上班,如有违反一律按旷工处理。
九、课间两操要规范。广播体操时间全体教师也到操场要跟班管理、共同做操。做眼体保健操要求当堂任课教师要提前到教室,指导学生做好眼睛保健操。
十、课后活动要规范。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课后活动情况,放学时要督促学生按时回家,不得在学校逗留,确保学生安全。
第五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新教材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新教材
摘 要: 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新课程改革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加强综合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锐意教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应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实施新教材,探讨课堂教学策略,对每个高中生物教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改革的主阵地,而当前老师感到困惑的是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怎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聚焦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教育新定义、新内涵指导课堂教学,才能使生物新理念落到实处。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变革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生物教师要以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二、改进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式多样法
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长期单一地采用死记硬背、教师讲学生听的“授―受”模式,会使学生思想僵化、能力低下,因此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
1.将语言的诱导法与多媒体设境法相融合。可以先讲一段与生物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录像、录音等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生物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如讲细胞有丝分裂时,首先提出人和动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让学生观看细胞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介绍各个时期的变化,让学生对照多媒体课件归纳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学生在对照课本图例时,可以很快回忆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归纳出各时期的特点,为应用做好铺垫。
2.将实物模型和网络技术匹配教学。多数教师都能够把实物模型带入教室进行对比教学,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网络技术教学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如何把网络技术和实物、模型匹配教学,是一个新问题。我认为网络、实物、模型匹配教学,就是运用模型、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将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融合。学生智力的开发、素质的培养,不能单靠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还必须依靠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学生思维意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现代教学和经验教学有机融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现代生物教学中,虽然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如果没有生动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融入,时间久了,学生会产生厌倦。合理利用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加强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综合”高考模式中,理科综合(含生物)试卷的命题思路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核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深化知识联系,加强综合教学。
1.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能力。生物与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联系密切。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有30处,与物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5处,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6处。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开拓思路,全面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点,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渗透和延伸,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与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验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应加强生物、化学和物理三科知识的综合渗透。生物实验本身就是运用化学、物理方法验证、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原理的过程,如新教材中“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坚定实验”,其实验原理就是依据三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的。在实验教学中,更应注重理、化、生三科知识的结合点,搞好实验综合教学。
3.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加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的培养。从近年来的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可以看出,命题突破了围绕课本取材的命题思路,加强了知识的应用,强调了与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高新技术、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要走出课本,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科研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穿插讲述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疾病与健康等生物热点知识。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普及化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班级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搞“一刀切”,个别教学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必然落空。
分层教学对教师讲师因人施教,对学生讲师异步学习。师生双方努力,最终指向每个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学会了“怎样学”,学生才能独立学习,保持最佳状态。
总之,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掌握新型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深化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